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易错点

合集下载

必修一易错点

必修一易错点

• 易错点 •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 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内涵。 •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 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 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 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 易错点 • 1、 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 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 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 2、 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 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 享受民主的权利。 • 3、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 4、 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 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 易混点 •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 “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 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 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 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 “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 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 2、用对比记忆法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 大政策”的不同: •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 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 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 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通过虽然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所以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2.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

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周王室的姓氏)贵族与异姓互为姻亲的密切关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专制主义起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中央集权起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

4.郡县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

郡县制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只是在全国推行。

5.秦朝短暂而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全面废除分封制,而是秦朝统治者的暴政激化阶级矛盾的结果。

6.“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7.元朝并非在全国范围实行行省制度。

山东、山西、河北直辖中书省;西藏由宣政院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8.古代地方势力并非一直呈削弱态势。

西汉初年的封国制和唐朝中期设置节度使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和地方割据,地方一度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9.“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实际上是宰相”的说法没有看到其本质区别。

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的传达机构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帝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

10.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又会造成皇权过于集中,或者出现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的局面。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它应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城邦不是一个城市,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3.民主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

高一历史(必修1人民版)易错题、难题集锦

高一历史(必修1人民版)易错题、难题集锦

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不确切的是__________。

A. 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B. 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C. 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D. 一种典型的封建等级制度2.秦完成统一于__________。

A. 公元前230年B. 公元221年C. 公元前215年D. 公元前221年3.下列关于秦朝时期的郡县制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认识,正确的有_________。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②有利于天下安定③有利于统一社会舆论④强化了君主专制主义统治A. ①②③B. ③④C. ①②D. ②③④4.下列各项中,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的措施不包括____________。

A. 嬴政开创皇帝制度B. 郡县制开始实施C. “三公九卿”制的推行D. 废除宗法制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包括___________。

A.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6.西周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

A. 周王至高无上的地位B. 周王具有优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C. 周王与诸侯有较亲近的血缘关系D. 森严的等级制度7.下列有关古代中央机构的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

①秦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能是协助丞相行政,兼职监察百官②西汉“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自做出决策③清军机大臣职权与宋参知政事有相同之处④唐初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8.导致19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A.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B. 清朝官僚系统日益腐败C.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D.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退9.通过鸦片战争,美国等在中国通商口岸取得了_________。

A. 开设工厂权B. 驻扎军队权C. 居住及租地权D. 修筑铁路权10.黄海海战中的爱国将领,不包括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易错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易错题
2、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是指:古雅典民主制度
3、17世纪的英国继承古雅典的:集体管理、依法行政
4、古希腊、罗马和我国西周的制度中,就其实质而言: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5、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反映了古罗马民法:重视证据
6、罗马法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这表明:保护私有财产权
6、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分封制
7、西汉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神化封建统治
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9、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10、明清时期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6、《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7、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进行的会战是:太原会战
8、《马关条约》中对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严重的规定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挺进大别山
10、把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的毛泽东著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11、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的一部分。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事件以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前期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3、《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列强不满意,列强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商品滞销等
四、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体现党勇于纠正错误的有哪些:①八七会议;②遵义会议;③整风运动

高中历史 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易错易混知识点 人民版必修1

历史(必修Ⅰ)易错易混知识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指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3、明朝以前,宰相(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该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写法。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某某革命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点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点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易错集训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 )A.贵族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小农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的日益腐败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D.专制皇权大大加强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B.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6、《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点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易错点

易错点1分封制中“封建亲戚”的“封建”≠封建社会的“封建”简析:通过分封制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分封制的特征归纳为“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的“封建”,而是“封邦建国”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王位继承制度B. 分封制度C.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D. 宗法制度易错点2长子≠嫡长子简析:长子并不一定是嫡长子。

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是嫡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一般称谓妻(正室) A. 三哥(20岁) B. 四哥(14岁)妾一 C. 大哥(25岁)妾二 D. 二哥(22岁)易错点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简析: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既是一种决策方式,又是一种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一种管理模式,主要指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地方受制于中央,向中央集权。

两者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置郡县”的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D.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易错点4把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相混淆简析: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仍是世袭的。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①郡县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易错点5对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特征分辨不清简析: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

但是,在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

三省六部制实行宰相分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

历史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历史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历史易混淆知识点解析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7、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易错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点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

人民版必修全册历史知识易错易混点

人民版必修全册历史知识易错易混点

人民版必修全册历史知识易错易混点考点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商业由官府垄断;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大主要经营形态指官营、私营、家庭和田庄手工业。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

“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衍生物。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考点1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认为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完全解体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

近代化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辨析题

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判断辨析题

必修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即皇帝控制着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即中央控制地方。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后虽形成内阁,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有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7、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8、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9、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

民族主义明确没有提出反帝,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缺乏群众基础。

10、五四运动虽然没有取得彻底胜利,但有成果。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2、新三民主义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清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5、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6、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7、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官制易错字:1.嫡长子继承制2.御史大夫3.郡县制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易错点1、近代前期历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诱因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开端是三国干涉还辽;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

3、“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4、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是在中共瓦窑堡会议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易错字1.平型关大捷2.左宗棠3.邓世昌4.《辛丑条约》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点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易错集训: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易错集训: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单元易错集训1、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主要原因是()A。

贵族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小农经济C。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2、春秋前期,诸侯主要政务官和军队高级长官均由世袭的卿大夫充当,三家分晋以后,“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卿大夫)"。

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B.血缘和政治相分离C.官僚制度正在形成 D。

专制皇权大大加强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的结合来强化王权B。

通过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周王对地方的控制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制定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5、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

这表明了当时( )A.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6、《左传》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授冠戴爵,进入仕途),人臣隶圉免(服杂役的各类奴隶因战功可成自由民)"。

历史必修一易错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易错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点精析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

分封制实行世袭制。

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

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

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

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与高中历史大题最强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6.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7.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易错点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

高中历史必修Ⅰ易错点的解析与纠错(1)第一单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易错点一对商周政治制度特点的认识错误典例1(2007年潍坊模拟)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皇权至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细致、正确地审准题意,把握住“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商周时期的”;二是全面、准确的把握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商朝虽然实行内外服制度,但是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

“皇权至上”是秦始皇建立皇权制后才出现的。

③、④两项容易判断。

【纠错】易错点一是容易忽略“皇权”出现的时间,认为商朝在内外服制度下,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就误认为商周时期已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权力。

易错点二是对内外服制度把握不透。

易错点三是审题不细致。

易错点二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把握错误典例2(江苏省姜堰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答案】 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读懂材料,材料的意思是说西晋武帝司马炎虽有心更换太子,但最终没有。

二是根据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西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没更换痴愚的太子。

【纠错】本题解答时,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忽略关键语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后晋武帝之所以不能更换太子,主要是因为自西周以来的约定俗成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1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对象:2、宗法制商朝就有了,分封制始创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君权不断加强表现:汉朝:汉武帝设立“”唐朝:三省六部制,在设政事堂宋朝:中书门下(部门)——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宋设参知政事为)枢密院(部门)——枢密使(职务)三司(部门)——三司使(职务)明朝:朱元璋废,朱棣立(注:明初有丞相。

内阁不能领六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无决策权,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权利大小取决于皇帝)清朝:设立军机处4、秦朝的西南和岭南的区分:岭南——今两广一带,秦修“”平定,后设置桂林、、象郡西南——今云贵高原及甘南,开“道”5、郡县出现于、秦朝只是推广。

6、元朝的腹里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和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易错点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近代六次侵华战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易错点1、关于政体:2、甲午战争的舰队和管带:“定致经靖——刘邓林叶”反割台军队:和3、抗日民族统治战线开始形成标志:抗日民族统治战线最终形成标志: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

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能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体现了其家国一体、注重血缘宗族的统治特色。

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制度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
错因:对两个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首先,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权重,而唐宋以来随着皇权的加强,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一般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状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源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而且最初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

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重要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以后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地区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掌握不准确,不清楚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一、注重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

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概念。

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地区)。

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能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二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标、方式以及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小农色彩。

但需要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方案;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

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状况
错因:认为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0.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错误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

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但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一正确道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

11.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根据地的名称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