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第2章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
高电压技术_1到8章_课后习题答案

1-1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答: 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
这是因为电子体积小,其自由行程(两次碰撞间质点经过的距离)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电场中获得的动能比离子大得多。
其次.由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原子或分子,因此当电子的动能不足以使中性质点电离时,电子会遭到弹射而几乎不损失其动能;而离子因其质量与被碰撞的中性质点相近,每次碰撞都会使其速度减小,影响其动能的积累。
1-2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答: 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此电子到达阳极表面时由于α过程,电子总数增至d e α个。
假设每次电离撞出一个正离子,故电极空间共有(d e α-1)个正离子。
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按照系数γ的定义,此(d e α-1)个正离子在到达阴极表面时可撞出γ(d e α-1)个新电子,则(d e α-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
即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r(d eα-1)=1或γde α=1。
1-3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答:(1)当棒具有正极性时,间隙中出现的电子向棒运动,进入强电场区,开始引起电离现象而形成电子崩。
随着电压的逐渐上升,到放电达到自持、爆发电晕之前,在间隙中形成相当多的电子崩。
当电子崩达到棒极后,其中的电子就进入棒极,而正离子仍留在空间,相对来说缓慢地向板极移动。
于是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从而减少了紧贴棒极附近的电场,而略为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
这样,棒极附近的电场被削弱,难以造成流柱,这就使得自持放电也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当棒具有负极性时,阴极表面形成的电子立即进入强电场区,造成电子崩。
当电子崩中的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电子就不再能引起电离,而以越来越慢的速度向阳极运动。
第二章 液体、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高பைடு நூலகம்压技术
第一篇 各类电介质在高电场下的特性
第二章
电介质的等效电路
I I1 I 2 I 3
2.介质损耗角正切
介质损耗有两种:极化损耗、电导损耗 直流电压下只有电导损 耗 交流电压下既有电导损耗,还有周 期性极化引起的极化损耗。 介质损耗角 =功率因素角 的余角 介质损耗角的正切tg称为介质损耗因数
P UIcos UI R UIC tg U C p tg
3、杂质的影响
一般来说杂质的含量越高,液体介质击穿电压降低 的越多。油中主要的杂质就是水分。
另外还有其他固体杂质, 比如含纤维量:纤维的含量即 使很少,对击穿电压油很大影 响。
4、油量的影响
三、减少杂质影响的方法
由于油中杂质对油隙的工频击穿电压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从工程角度考虑,应设法减少杂质的影响,提高油的 品质。 1、提高油品质的方法 (1)过滤 将油中在压力下连续通过滤油机中的大量滤油层,油 中杂质(包括纤维、碳粒、树脂、油泥等)被滤纸阻挡, 油中大部分的水分和有机酸等也被滤纸纤维吸附,从而大 大提高油的品质。 (2)祛气 常用的方法是先将油加热,在真空中喷成雾状,油中 所含水分和气体即挥发并被抽走,然后在真空条件下将油 注入电气设备中。
球盖形电极;
对经过过 滤处理、脱气 和干燥后的油 及220KV以上 电力设备内的 油,应采用球 盖形电极进行 试验
重庆大学清华大学高电压技术习题

重庆大学清华大学高电压技术习题高电压技术课程习题第一章气体的绝缘强度1-1空气主要由氧和氮组成,其中氧分子(O2)的电离电位较低,为12.5V。
(1)若由电子碰撞使其电离,求电子的最小速度;(2)若由光子碰撞使其电离,求光子的最大波长,它属于哪种性质的射线;(3)若由气体分子自身的平均动能产生热电离,求气体的最低温度。
1-2气体放电的汤森德机理与流注机理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它们各自的使用范围如何?1-3长气隙火花放电与短气隙火花放电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形成先导过程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长气隙击穿的平均场强远小于短气隙的?1-4正先导过程与负先导过程的发展机理有何区别?1-5雷电的破坏性是由哪几种效应造成的?各种效应与雷电的哪些参数有关?雷电的后续分量与第一分量在发展机理上和参数上有哪些不同?1-6为什么SF6气体绝缘大多只在较均匀的电场下应用?最经济适宜的压强范围是多少?1-7盘形悬式绝缘子在使用中的优缺点是什么?1-8超高压输电线路绝缘子上的保护金具有哪些功用?设计保护金具时应考虑什么问题?第二章液体、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2-1试比较电介质中各种极化的性质和特点?2-2极性液体和极性固体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与温度和电压频率的关系如何?为什么2-3电介质导电与金属导电的本质区别为什么?2-4正弦交变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等效电路是什么?为什么测量高压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时,需要按标准规范的时间下录取,并同时记录温度?2-5某些电容量较大的设备经直流高电压试验后,其接地放电时间要求长达5~10min,为什么?2-6试了解各国标准试油杯的结构,并比较和评价。
2-7高压电气设备在运行中发生绝缘破坏,从而引起跳闸或爆炸事故是很多的,请注意观察和分析原因。
第三章电气设备绝缘实验技术3-1总结比较各种检查性试验方法的功效(包括能检测出绝缘缺陷的种类、检测灵敏度、抗干扰能力等)。
3-2总结进行各种检查性试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高电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篇一:高电压技术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ss=txt>仅供参考第一章1.1、气体放电的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答:区别:①汤逊理论没有考虑到正离子对空间电场的畸变作用和光游离的影响②放电时间不同③阴极材料的性质在放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④放电形式不同范围:1.3、在不均匀电场中气体间隙放电的极性效应是什么?答:带电体为正极性时,电晕放电形成的电场削弱了带电体附近的电场,而增强了带电体远处的电场使击穿电压减小而电晕电压增大;带电体为负极性时,与正极性的相反,正负极性的带电体不同叫极性效应。
1.4、什么是电晕放电?它有何效应?试例举工程上所采用的各种防晕措施答:(1)在极不均匀场中,随着间隙上所加电压的升高,在高场强电极附近很小范围的电场足以使空气发生游离,而间隙中大部分曲域电场仍然很小。
在高场强电极附近很薄的一层空气中将具有自持放电条件,而放电仅局限在高场强电极周围很小范围内,整个间隙尚未被击穿。
这种放电现象称为电晕放电。
(2)引起能量损耗电磁干扰,产生臭氧、氮氧化物对气体中的固体介质及金属电极造成损伤或腐蚀(3)加大导线直径、使用分裂导线、光洁导线表面1.9、什么是气隙的伏秒特性?它是如何制作的?答:伏秒特性:工程上用气隙上出现的电压最大值与放电时间的关系来表征气隙在冲击电压下的击穿特性,称为气隙的伏秒特性。
制作方法:实验求得以间隙上曾经出现的电压峰值为纵坐标,以击穿时间为横坐标得伏秒特性上一点,升高电压击穿时间较少,电压甚高可以在波头击穿,此时又可记一点,当每级电压下只有一个击穿时间时,可绘出伏秒特性的一条曲线,但击穿时间具有分散性,所以得到的伏秒特性是以上下包络线为界的一个带状区域。
1.13、试小结各种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方法,并提出适用于何种条件?答:(1)改进电极形状,增大电极曲率半径,以改善电场分布,如变压器套管端部加球型屏蔽罩等;(2)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可以利用放电本身所产生的空间电荷来调整和改善空间的电场分布;(3)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作用,在极不均匀的气隙中放入薄片固体绝缘材料;(4)提高气体压力可以大大减小电子的自由行程长度,从而削弱和抑制游离过程;(5)采用高真空可以减弱气隙中的碰撞游离过程;(6)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
高电压技术_自考复习重点总结

第二章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电子式极化:电介质中的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作有限位移。
夹层式极化:由两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均匀电介质,叫做夹层电介质。
电介质的电导: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使其内部联系较弱的带电粒子作有规律的运动形成电流,即泄漏电流.这种物理现象称为电导。
“吸收现象”:固体电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观察到电路中的电流从大到小随时间衰减,最终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吸收现象”。
吸收电流:有损极化所对应的电流,即夹层极化和偶极子极化时的电流,它随时间而衰减。
泄漏电流:绝缘介质中少量离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电导电流,它不随时间而变化.绝缘电阻:介质的电阻R=U/I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通常以到达稳定的泄漏电流的电阻作为介质的绝缘电阻。
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衡量材料本身在电场损耗能量并转变为热能的一个宏观的物理参数称之为介质损耗角正切。
绝缘的老化:固体和液体介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其机械和电气性能的劣化。
1、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1)过滤(2)防潮(3)脱气(4)覆盖层(5)绝缘层(6)屏障2、2.固体电介质的击穿影响因素(1).电压作用时间(2).电场均匀程度与介质厚度(3).电压种类(4).电压作用的累积效应(5).受潮3、提高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1).改进制造工艺:尽可能清除介质中的杂质,可以通过精选材料、改善工艺、真空干燥、加强浸渍等方法。
(2).改进绝缘设计:尽可能使电场均匀(3).改善运行条件:注意防潮、尘污,加强散热冷却4、电介质绝缘老化的原因(1)局部放电老化 (2)热老化 (3)机械力的作用 (4)环境的影响5、为什么用介质损耗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介损答:由于:(1).P值与试验电压U的高低等因素有关;(2).tgδ是与电压、频率、绝缘尺寸无关的量,而仅取决于电介质的损耗特性。
(3)tgδ可以用高压电桥等仪器直接测量.所以表征介损用介质损失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而不是用有功损耗P来表示.第3章电气设备绝缘试验耐压试验(破坏性试验):试验所加电压等价于或高于设备运行中可能受到的各种电压.1、西林电桥测量时的两种接线正接线适用:体积小,重量轻反接线适用:体积大,重量大,外壳接地2、西林电桥测量时防止外界电磁场对电桥的干扰措施有哪些?(1)加设屏蔽(消除电容的影响) (2)采用移相电源(3)倒相法3、西林电桥测量时注意事项有哪些(1)电桥本体必须加以屏蔽(2)被试品和标准无损电容器连到电桥本体的引线也要使用屏蔽导线(3)电桥本体接地良好(4)反接法时,三根引线处于高压,必须悬空(5)能分开测的试品尽量分开测(6)应保持试品表面干燥(7)试品设备有绕阻时,应首尾短接起来试验变压器得特点电压等级比电力变压器更高、容量不大,仅单相;工作在电容性负荷下;允许发生短时短路;工作时间短;漏磁通较大;温度比较低、无散热要求;绝缘裕度小工频高电压的测试方法有哪些用静电电压表测量工频电压的有效值用球隙进行测量工频电压的幅值用电容分压器配用低压仪表用电压互感器测量.直流高压的获得有:半波整流回路,倍压整流回路,串接直流发生器。
液体、固体电介质特性

直流电压下,绝缘等效为绝缘电阻,各层绝缘承受的电 压与其绝缘电阻成正比;【电气强度高、电导率小的材 料用在电场最强处】
交流和冲击电压下,绝缘等效为电容,各层绝缘承受的 电压与其电容成反比;【电气强度高、介电常数小的材 料用在电场最强处】
U
r1 r2
r0
12
E2
r
2
[
1
1
ln
U r1 r0
1
2
ln
r2 r1
]
优点:绝缘材料的利用率高
实现:电缆绝缘中用不同的绝缘纸。电缆纸的介电常数与密 度有关 ,密度大的纸(高)与低密度纸搭配使用多层分阶27。
2.5 电介质的老化
绝缘老化的成因
➢ 电老化——局部放电 ➢ 热老化——热作用下的氧化 ➢ 环境老化——污染性化学老化
U
(R1
R2
... Rn )I
(1
1
d1 S
1
2
d2 S
...
1
n
dn )I S
1 S
( d1
1
d2
2
...
dn )I
n
RI
I U R
U1
R1I
1
1
d1 S
I
d1
1S
U R
1
(
d1
1
Ud1 d2 ...
2
dn
n
)
E1
U1 d1
1
(
d1
1
U d2 ...
2
dn )
n
1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

高电压技术重要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电压技术各章知识点第一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第1章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1、气体中带电质点产生的方式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表面电离2、气体中带电质点消失的方式流入电极、逸出气体空间、复合3、电子崩与汤逊理论电子崩的形成、汤逊理论的基本过程及适用范围4、巴申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击穿电压与气体相对密度和极间距离乘积之间的关系。
两者乘积大于时,不再适用5、流注理论考虑了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适用两者乘积大于时的情况6、均匀电场与不均匀电场的划分以最大场强与平均场强之比来划分。
7、极不均匀电场中的电晕放电电晕放电的过程、起始场强、放电的极性效应8、冲击电压作用下气隙的击穿特性雷电和操作过电压波的波形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延时与伏秒特性50%击穿电压的概念9、电场形式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均匀电场无极性效应、各类电压形式放电电压基本相同、分散性小极不均匀电场中极间距离为主要影响因素、极性效应明显。
10、电压波形对放电电压的影响电压波形对均匀和稍不均匀电场影响不大对极不均匀电场影响相当大完全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棒间隙极大不对称的极不均匀场:棒板间隙11、气体的状态对放电电压的影响湿度、密度、海拔高度的影响12、气体的性质对放电电压的影响在间隙中加入高电强度气体,可大大提高击穿电压,主要指一些含卤族元素的强电负性气体,如SF613、提高气体放电电压的措施电极形状的改进空间电荷对原电场的畸变作用极不均匀场中屏障的采用提高气体压力的作用高真空高电气强度气体SF6的采用第2章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的电气强度1、电介质的极化极化:在电场的作用下,电荷质点会沿电场方向产生有限的位移现象,并产生电矩(偶极矩)。
介电常数:电介质极化的强弱可用介电常数的大小来表示,与电介质分子的极性强弱有关。
极性电介质和非极性电介质:具有极性分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
高电压技术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电介质的电气强度1.1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高压电气设备中的绝缘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以及其他复合介质。
2.气体放电是对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
3.电离:指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
4.带电质点的方式可分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分级电离。
5.带电质点的能量来源可分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光电子发射、强场发射、热电子发射。
6.带电质点的消失可分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7.附着: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也可能发生电子附着过程而形成负离子。
8.复合:当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有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
(1)复合可能发生在电子和正离子之间,称为电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一个中性分子;(2)复合也可能发生在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称为离子复合,其结果是产生两个中性分子。
9.1、放电的电子崩阶段(1)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的不同特点宇宙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射线会使气体发生微弱的电离而产生少量带电质点;另一方面、负带电质点又在不断复合,使气体空间存在一定浓度的带电质点。
因此,在气隙的电极间施加电压时,可检测到微小的电流。
由图1-3可知:(1)在I-U 曲线的OA 段: 气隙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导致复合率减小。
当电压接近 时,电流趋于饱和,因为此时由外电离因素产生的带电质点全部进入电极,所以电流值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而与电压无关。
(2)在I-U 曲线的B 、C 点:电压升高至 时,电流又开始增大,这是由于电子碰撞电离引起的,因为此时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已积累起足以引起碰撞电离的动能。
电压继续升高至 时,电流急剧上升,说明放电过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时气隙转入良好的导电状态,即气体发生了击穿。
(3)在I-U 曲线的BC 段:虽然电流增长很快,但电流值仍很小,一般在微安级,且此时气体中的电流仍要靠外电离因素来维持,一旦去除外电离因素,气隙电流将消失。
高电压技术 02 液体、固体电介质的绝缘特性

27
2.1.3 电介质的损耗
损耗
极化过程损耗(DC下无)
电导损耗(DC、AC都有)
28
一、介质损耗正切角(tan)
I
U
U
rg Ca Ig
Ia Ic ra C0
..
..
I IgIcIa
.
I g :泄漏电流,由电导引起
.
I a :吸收电流,由极化引起
.
I c :纯电容电流。
容性电流阻性电流
C2 G2 C1 G1
电荷会重新分配(吸收电荷),在介质的交界面处积累电
荷--夹层式(界面)极化。
夹层极化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C1 C2 ) /(G1 G2 )
G1
G2
G1
G2
C1
1
U10
U 3
C2
U 20
2U 3
C1
2
U1
U 3
C2
U2
1U 3
(a) 设2G1=G2,C1=2C2。 (b)
Cp
1
Cs tan 2
P U 2Cp tan
32
➢如介损主要由电导引起,常用并联等效电路
➢如介损主要由介质极化及连接导线的电阻引起,常用串联 等效电路
电介质类型
tanδ/%
变压器油 蓖麻油 电工陶瓷 油浸电缆纸 沥青云母带
0.05~0.5 1~3 2~5 0.5~8 0.2~1
电介质类型
聚乙烯 交联聚乙烯 聚苯乙烯 聚四氟乙烯 聚氯乙烯
f 较小时:偶极子跟得上电场的交变,极化充分发展,此时 的εr最大;但偶极子单位时间的转向次数不多,因而极化损
耗很小,tan也小,主要由电导损耗。
高电压技术

第一章气体的绝缘特性1.电介质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材料使用,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三类:气体电介质液体电介质固体电介质在电气设备中又分为:外绝缘:一般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体介质(绝缘子)联合构成。
内绝缘:一般由固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构成。
2、一些基本概念:①气体介质的击穿——当加在气体间隙上的电场强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后,间隙中的电流会突然剧增,气体介质会失去绝缘性能而导致击穿的现象,也称为气体放电。
②放电电压UF——在间隙距离及其它相关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加在间隙两端刚好能使其击穿的电压。
由于相关条件的变化,这个值有一定的分散性。
③击穿场强——指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之比。
这个参数反映了某种气体介质耐受电场作用的能力,也即该气体的电气强度,或称气体的绝缘强度。
④平均击穿场强——指不均匀电场中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之比。
3.大气击穿的基本特点固体介质中的击穿将使介质强度永久丧失;而气体和液体击穿发生击穿时,一般只引起介质强度的暂时降低,当外加电压去掉后,绝缘性能又可以恢复,故称为自恢复绝缘。
§1.1 气体介质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一、气体原子的激发与游离产生带电质点的物理过程称为游离,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1、几个基本概念①激发—-原子在外界因素(如电场、温度等)的作用下,吸收外界能量使其内部能量增加,从而使核外电子从离原子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上去的过程(也称为激励)。
②游离—-中性原子由外界获得足够的能量,以致使原子中的一个或几个电子完全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即带正电的质点)的过程(也称为电离)。
2、游离的基本形式①碰撞游离a 、当带电质点具有的动能积累到一定数值后,在与气体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时,可以使后者产生游离,这种由碰撞而引起的游离称为碰撞游离。
b 、发生条件:——气体分子(或原子)的游离能c 、碰撞游离的特点碰撞游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的极重要的来源。
高电压技术复习总结

⾼电压技术复习总结第2章⽓体放点的基本物理过程(这章⽐较重要,要记得知识点很多,要认真看)在第⼆章标题下⾯有⼀句话“与固体和液体相⽐·········”(1.电离是指电⼦脱离原⼦的束缚⽽形成⾃由电⼦、正离⼦的过程.电离是需要能量的,所需能量称为电离能Wi(⽤电⼦伏eV表⽰,也可⽤电离电位Ui=Wi/e表⽰)2.根据外界给予原⼦或分⼦的能量形式的不同,电离⽅式可分为热电离、光电离、碰撞电离(最重要)和分级电离。
3.阴极表⾯的电⼦溢出:(1)正离⼦撞击阴极:正离⼦位能⼤于2倍⾦属表⾯逸出功。
(2)光电⼦发射:⽤能量⼤于⾦属逸出功的光照射阴极板。
光⼦的能量⼤于⾦属逸出功。
(3)强场发射:阴极表⾯场强达到106V/cm(⾼真空中决定性)(4)热电⼦发射:阴极⾼温4.⽓体中负离⼦的形成:电⼦与⽓体分⼦或原⼦碰撞时,也有可能发⽣电⼦附着过程⽽形成负离⼦,并释放出能量(电⼦亲合能)。
电⼦亲合能的⼤⼩可⽤来衡量原⼦捕获⼀个电⼦的难易,越⼤则越易形成负离⼦。
负离⼦的形成使⾃由电⼦数减少,因⽽对放电发展起抑制作⽤。
SF6⽓体含F,其分⼦俘获电⼦的能⼒很强,属强电负性⽓体,因⽽具有很⾼的电⽓强度。
5.带点质点的消失:(1)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从浓度较⼤的区域向浓度较⼩的区域的移动,使带电质点浓度变得均匀。
电⼦的热运动速度⾼、⾃由⾏程⼤,所以其扩散⽐离⼦的扩散快得多。
(2)带电质点的复合:带异号电荷的质点相遇,发⽣电荷的传递和中和⽽还原为中性质点的过程,称为复合。
带电质点复合时会以光辐射的形式将电离时获得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光辐射在⼀定条件下能导致间隙中其他中性原⼦或分⼦的电离。
6.⽓体间隙中电流与外施电压的关系:第⼀阶段:电流随外施电压的提⾼⽽增⼤,因为带电质点向电极运动的速度加快复合率减⼩第⼆阶段:电流饱和,带电质点全部进⼊电极,电流仅取决于外电离因素的强弱(良好的绝缘状态)第三阶段:电流开始增⼤,由于电⼦碰撞电离引起的电⼦崩第四阶段⾃持放电:电流急剧上升放电过程进⼊了⼀个新的阶段(击穿)外施电压⼩于U0时的放电是⾮⾃持放电。
高电压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气体得绝缘特性与介质得电气强度1-1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得方式就是什么,为什么?答: 碰撞电离就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得方式。
这就是因为电子体积小,其自由行程(两次碰撞间质点经过得距离)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电场中获得得动能比离子大得多。
其次.由于电子得质量远小于原子或分子,因此当电子得动能不足以使中性质点电离时,电子会遭到弹射而几乎不损失其动能;而离子因其质量与被碰撞得中性质点相近,每次碰撞都会使其速度减小,影响其动能得积累。
1-2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答: 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此电子到达阳极表面时由于α过程,电子总数增至d eα个。
假设每次电离撞出一个正离子,故电极空间共有(d eα-1)个正离子。
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按照系数γ得定义,此(d e α-1)个正离子在到达阴极表面时可撞出γ(d e α-1)个新电子,则(d e α-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得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
即汤逊理论得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r(d e α-1)=1或γd e α=1。
1-3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答:(1)当棒具有正极性时,间隙中出现得电子向棒运动,进入强电场区,开始引起电离现象而形成电子崩。
随着电压得逐渐上升,到放电达到自持、爆发电晕之前,在间隙中形成相当多得电子崩。
当电子崩达到棒极后,其中得电子就进入棒极,而正离子仍留在空间,相对来说缓慢地向板极移动。
于就是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从而减少了紧贴棒极附近得电场,而略为加强了外部空间得电场。
这样,棒极附近得电场被削弱,难以造成流柱,这就使得自持放电也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当棒具有负极性时,阴极表面形成得电子立即进入强电场区,造成电子崩。
当电子崩中得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电子就不再能引起电离,而以越来越慢得速度向阳极运动。
高电压技术(第二章)

容易沿电场方向极化定向,排列成杂质小桥:
1. 如果杂质小桥尚未接通电极,则纤维等杂质与油串联,由于
度显著增高并引起电离,于是油分解出气体,气泡扩大,电 离增强,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由气体小桥引起的击穿。
纤维的 r大以及含水分纤维的电导大,使其端部油中电场强
Emax
利用系数: Eav r0 R = ln Emax R r0 r0
Emin
0
r0
三. 影响液体介质击穿电压的因素
1.电压形式的影响 击穿电压跟电压的作用时间和电压上升 率有关 2. 含水量、含气量 3. 温度
4. 杂质的影响
5. 油量的影响
水分和油温
Ub(kV)
悬浮状水滴在油中是十分有 40 害的,如右图,当含水量为 万 分之几时,它对击穿电压就有明 20 显的影响,这意味着油中已出现 悬浮状水滴;含水量达0.02%时 击穿电压已下降至约15kV,比 0 0.02 0.04 含水量(%) 不含水分时低很多 。含水量继 标准油杯实验 续增大击穿电压下降已不多,因为只有一定数量的水分能悬 浮于水中,多余的会沉淀到油底部。 潮湿的油由0℃开始 上升时,一部分水分从悬浮状态转为 害处较小的溶解状态,使击穿电压上升;超过80 ℃后,水开始 汽化,产生气泡,引起击穿电压下降,从而在60 ℃~80℃间出 现最大值
与周围环境温度无关。
2. 热击穿:由于固体介质内部热不稳定性造成。
电压作用下 介质损耗, 使介质发热 发热大于散 热时,介质温 度不断升高 介质分解、 熔化、碳化 或烧焦
热击穿
特点:
(1)在电压作用下,产生的电导电流和介质极化引起介质损耗, 使介质发热. (2)热击穿电压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热击穿电压直接与 散热条件有关
高电压技术部分知识点复习

《高电压技术》部分知识点复习第一部分 高电压绝缘及其试验(1-6章)重点:高压绝缘中电介质的电气特性及高压设备的绝缘预防性试验。
气体的绝缘特性1、汤逊理论:(气体伏安特性)基本理论,带电粒子产生的条件,:外界加入的能量大于或等于电离能。
产生的方式: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表面电离、负离子的形成。
去游离条件,:去游离的方式:带电质点受电场力的作用流入电极中和电量;带电质点的扩散、带电质点的复合。
’电子崩的发展规律:气体发生撞击电离,电离出来的电子和离子在场强的驱引下又加入到撞击电离过程,于是,电离过程就像雪崩一样增长起来。
及自持放电条件,:汤逊理论的局限性:δS>0.26cm,气隙击穿电压与按汤森德理论计算出来的数值差异较大。
对δS 较大时的很多气隙放电现象无法解释。
比如放电形式、阴极材料、放点时间。
汤逊理论适用范围。
:低气压、短间隙的情况和较均匀场中。
2、不均匀场放电特性:流注理论,:由初崩中辐射出的光子,在崩头、崩尾外围空间的局部强场中衍生出二次电子崩并汇合到主崩通道中来,使主崩通道不断向前、后延伸的过程。
电子崩的发展规律:有效电子(经撞击电离)→电子崩(畸变电场)→发射光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新的电子崩(二次崩) →形成混质通道(流注)→由阳极向阴极(阳极流注)或由阴极向阳极(阴极流注)击穿.及自持放电条件:δS>0.26cm,即产生流注的条件,适用范围:δS>0.26cm 的均匀电场和不均匀电场各种电压作用的放电特性:放电时延的定义:从电压达到U0的瞬时起,到气隙完全被击穿为止的时间,u 50%在何处:气隙被击穿的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峰值,接近伏秒特性带的最下边缘。
3.、提高抗电强度的措施:改善电场分布、采用高度真空、增大气压、采用耐电强度高的气体。
4、沿面放电的三个阶段及提高沿面放电电压的措施:电晕放电、刷形放电、滑闪放电措施:屏障、屏蔽、加电容极板、消除窄气隙、绝缘表面处理、改善局部绝缘体的表面电阻率、强制固定绝缘沿面各点的电位、附加金具、阻抗调节。
高电压技术试题按章排序

⾼电压技术试题按章排序第⼀章⽓体的绝缘特性⼀、选择题:1.流注理论未考虑( )的现象。
A.碰撞游离B.表⾯游离C.光游离D.电荷畸变电场2.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 )的出现为特征。
A.碰撞游离B.表现游离C.热游离D.光游离3.SF6⽓体具有较⾼绝缘强度的主要原因之⼀是( )A.⽆⾊⽆味性B.不燃性C.⽆腐蚀性D.电负性4.由于光辐射⽽产⽣游离的形式称为( )。
A.碰撞游离B.光游离C.热游离D.表⾯游离5.解释电压较⾼、距离较长的间隙中的⽓体放电过程可⽤( )。
A.流注理论B.汤逊理论C.巴申定律D.⼩桥理论6.SF6⽓体具有⾮常优良的电⽓性能,但( )A.对绝缘材料有腐蚀作⽤B.不能在寒冷地区使⽤C.灭弧能⼒不如空⽓D.在电弧作⽤下会分解出有毒⽓体7.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极性效应表明( )A.负极性的击穿电压和起晕电压都⾼B.正极性的击穿电压和起晕电压都⾼C.负极性的击穿电压低和起晕电压⾼D.正极性的击穿电压低和起晕电压⾼8.在⼤⽓条件下,流注理论认为放电发展的维持是靠( )A.碰撞游离的电⼦B.光游离的光⼦C.热游离的离⼦D.表⾯游离的电⼦9.⽓隙下操作冲击击穿电压最⼩值( )A.⽐雷电冲击击穿电压⾼B.⽐⼯频交流击穿电压⾼C.的临界波前时间随间距增⼤⽽增⼤D.的临界波前时间随间距增⼤⽽减⼩10.导线上出现冲击电晕后,使( )A.导线的波阻抗增⼤B.导线的波速增⼤C.⾏波的幅值增⼤D.导线的耦合系数增⼤11.电晕放电是⼀种( )A.⾃持放电B.⾮⾃持放电C.沿⾯放电D.滑闪放电12.以下四种⽓体间隙的距离均为10cm,在直流电压作⽤下,击穿电压最低的是( )A.棒—板间隙,棒为正极B.棒—板间隙,棒为负极C.针—针间隙D.球—球间隙(球径50cm)13.与标准⼤⽓条件相⽐,当实际温度下降⽓压升⾼时,均匀电场⽓隙的击穿电压( )A.不变B.降低C.升⾼D.取决于湿度的变化14.我国规定的标准⼤⽓条件是( )A.101.3kPa,20℃,11g/m3B.101.3kPa,20℃,10g/m3C.50.1kPa,25℃,10g/m3D.50.1kPa,25℃,11g/m32.能有效提⾼⽀持绝缘⼦沿⾯闪络电压的措施是( )A.减⼩介质介电常数B.改进电极形状C.增加瓷套管表⾯电阻D.加⼤瓷套管半径15.标准雷电冲击电压波的波形是( )A.1/10sµB.1.2/50sµC.100/1000sµD.250/2500sµ16.线路冲击电晕的特点是( )A.正极性冲击电晕对波的衰减和变形⽐较⼩B.负极性冲击电晕对波的衰减和变形⽐较⼤C.过电压计算中应以正冲击电晕的作⽤为依据D.过电压计算中应以负冲击电晕的作⽤为依据17.棒—板间隙在⼯频电压作⽤下( )A.击穿电压远⼤于直流电压下正棒—负棒的击穿电压B.击穿电压远⼤于直流电压下正板—负棒的击穿电压C.击穿时刻是极性为正,电压达幅值时D.击穿时刻是极性为负,电压达幅值时18.沿⾯放电电压与同样距离下的纯空⽓间隙的放电电压相⽐总是( )A.⾼B.低C.相等D.不确定19.伏秒特性曲线实际上是⼀条带状区域,因为在冲击电压作⽤下,间隙放电时间具有( )A.时延性B.准确性C.统计性D.50%概率20.采⽤真空提⾼绝缘强度的理论依据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Qo=CoU
Q=CU
C0
式中
0
A d C0
0 A
d
C
A
d
真空的介电系数; 金属极板的面积; 极间距离; 极板间为真空时的电容量;
18
+++++
d
+++++ -------+++++ -------d
-------Q0 C0U
为了保持电场强度不变
Q Q0 Q CU
三、电介质的损耗
(一)介质损耗的概念 电介质在电压作用下有能量损耗,将电介质的能量 损耗简称为介质损耗。
(1)电导损耗
由泄漏电流引起的损耗.交直流下都存在。
损耗的形式 (2)极化损耗 由偶极子与夹层极化引起,交流电压下极明显。
(3)游离损耗 指气体间隙的电晕放电以及液固体介质内部 气泡中局部放电所造成的损耗。
21
二、电介质的电导
1. 定义 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使其内部联系较弱的带电粒子作 有规律的运动形成电流,即泄漏电流.这种物理现象 称为电导。
表征电导过程强弱程度的物理量为电导率γ,或 它的倒数电阻率ρo
22
电介质中的电流
S1合上, i=ic+ia+ig ic:电容电流 ia:吸收电流 ig:泄漏电流 断S1合S2,有 与吸收电流 具有相同曲 线的电流反 向流过。
31
1、电介质的等值电路
交流作用下的等值电路 (a)并联等值电路 (b)串联等值电路
32
2、用介质损耗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介损
(1)并联等值电路
I R U Rp 1 tg I C UC p C p R p P UIcosψ UI R UIC tg U 2C p tg
C
C0
相对介电常数 r
C Q0 Q 1 0 C0 Q0
19
相对介电系数εr
表征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的极化程度。它的值由电 介质的材料所决定。
气体分子间的间距很大,额度很小,因此各种气 体的相对介电系数均接近于1。 液体介质分为弱极性、极性和强极性。一般常用 弱极性和极性液体介质,弱极性为2.2,极性为 4.5。 固体介质分为中性(弱极性)、极性和离子性。 相对介电系数大多在2~7之间。
C 1 G1 U ,则 1 C 2 G2 U2
t 0ຫໍສະໝຸດ U1 U2t 所以合闸以后,两层介质之间有 一个电压重新分配的过程,也就是 说,C1 、C2上的电荷要重新分配。
16
(三)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实验: 两个完全相同的实验, 一个处于真空状态, 另一个处于固体介质 中,从实验结果来分
析它们发生的过程。
13
4、空间电荷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 介质内的正、负自由离子在电场 作用下改变分布状况时,便在电吸附近形成空间电荷 称为空间电荷极化。 其极化的过程特别缓慢,所以假使加上交变电 场,在低频时有这种现象存在,而在高频时因空间 电荷来不及移动,就没有这种极化的现象。
14
5、夹层极化
夹层式极化:由两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均匀电介质,
38
极性液体以及极性和中 性液体的混合油都具有 电导和极化两种损耗, 介质损耗较大,而且和 温度、频率都有关系。
39
(四)固体电介质的损耗
(1)分子式结构 中性:石蜡、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 主要是电导损耗,非常小。 极性:纤维材料(纸、纸板)、含极性基有机材料(聚氯 乙烯、有机玻璃、酚醛树脂); 是电导损耗和极化损耗,tanδ较大,与温度、频率关 系和极性液体相似。 (2)离子式结构 结构紧密不含使晶格畸变的杂质:主要是电导损耗, tanδ小。(云母) 结构不紧密:存在离子松弛或极化现象,tanδ较大。(玻 璃、陶瓷) (3)不均匀结构 云母和纸或布以及漆组合的复合杂质、油浸纸、胶纸绝缘。 40 损耗取决于各成分的性能和数量间的比例。
气体介质的电导非常小
27
(三)液体电介质的电导
非极性液 体电介质 极性液体 电介质 电导很小
离子电导
电导很大
强极性液 体电介质
电泳电导
不用做绝 缘材料
28
(四)固体电介质的电导
极性固体 电介质 非极性固 体电介质 电导较大
体积电导
电导小
离子性固 体电介质
不用做绝 缘材料 电导小
电导大 电导小
29
15
夹层式极化 t=0,合闸瞬间: U 电压分配与各层的电容成反比, U 达到稳态: U 各层上电压分配与电导成反比, U 若为单一介质,即
1 2 , 1 2 ,则
U1 U2
t 0
1 2
t 0
C2 C1
1
t
2
G2 G1
U1 U2
t
若介质不均匀,即
1 2 , 1 2 ,则
34
用介质损耗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介损
CS CP 1 tg 2 P U 2C p tg
tg 是衡量材料本身在电场损耗能量并转变为热能的一 个宏观的物理参数称之为介质损耗角正切。
中性及弱极性介质: tg 较小
极性介质: tg 较大
35
用介质损耗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介损 由于: (1).P值与试验电压U的高低等因素有关; (2).tgδ是与电压、频率、绝缘尺寸无关的量,而仅 取决于电介质的损耗特性。 (3)tgδ可以用高压电桥等仪器直接测量. 所以表征介损用介质损失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 而不是用有功损耗P来表示.
36
(二)气体介质的损耗
气体间距离大,相互间作用力 弱,所以在极化过程中不会引起损 耗。 如果外加电场还不足以引起电离 过程,气体中只存在很小的电导损 耗(tanδ<10-8)。 若气体的电场强度E达到放电起 始场强E0。损耗急剧增加。
37
(三)液体电介质的损耗
中性或弱极性液体介质的损 耗主要起因于电导,损耗较小, 与温度的关系也与电导相似。
强极性分子 离子键(强极性键) 原子的电负性相同 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一个极性键组成 极性分子 化学键 共价键 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极性键 结构对称 非极性分子 多个极性键组成 结构不对称 极性分子 分子键 - 分子间通过吸引力结合在一起。 强极性分子 离子性电介质(只有固体形式) 极性分子 极性电介质:环氧树脂、蓖麻油等 非极性分子 非极性电介质:聚四氟乙烯、氮气等
20
(四)电介质极化的意义
(1)选用于电容器的绝缘材料,希望材料 r 大;用于其他 绝缘构的绝缘材料,希望材料 r 小; (2)注意各种材料 r 的配合,串联介质中场强E的分布与 成反比; (3)材料的介质损耗与极化类型有关;而介质损耗是影响 绝缘劣化和热击穿的一个重要因素; (4)夹层极化现象在绝缘预防性试验中可用来判断绝缘受 潮情况。在使用电容器等电容量很大的设备时,必须特别注 意吸收电荷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的威胁。
第二章
液体和固体电介质的 绝缘特性
1
概述
固体、液体介质
•固体、液体介质的绝缘强度比气体大许多;
•作电气设备的内绝缘可以缩小结构尺寸;
•截流导体的支撑需要绝缘介质;
•液体介质可兼作冷却与灭弧介质等。
液体与固体电介质与气体的击穿有很大不同; 将讨论电介质极化、电导、损耗和老化等物理 过程
2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掌握极化、电导和损耗的概念 内容: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电导
电介质的损耗
3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液体和固体介质广泛用作电气设备的内 绝缘,常用的液体和固体介质: 液体介质:变压器油、电容器油、电缆 油 固体介质:绝缘纸、纸板、云母、塑料、 电瓷、玻璃、硅橡胶
4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
(一)电介质的极性和分类
25
3.吸收现象 固体电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观察到电路中 的电流从大到小随时间衰减,最终稳定于某一数值, 称为“吸收现象”。 吸收的解释为,由于电流由大变小,好像电流 被介质吸收了一样,称为“吸收”现象。 实验的判断:介质干燥和嘲湿,吸收现象不一样,据 此可判断绝缘性能的好坏.
26
(二)气体电介质的电导
离子式极化只存在 于离子结构的电介 质中
-+ -+ -+ -+ -+
E
-+ -+ -+ -+ -+
-
E=0
特点: 一是极化所需要的时间极短,约10-13S;即它在各种 频率的交变电场中均能产生; 二是这种极化具有弹性。极化没有能量消耗。 三是温度对极化有影响,一般是随温度而增大。
10
温度 :离子间结合力降低, 极化程度增加。 。 r一般具有正的温度系数 温度 :离子密度减小,极化 程度降低。
23
流过介质的电流i由三个分量组成:
i ic ia ig
24
(1). 电容电流ic 在加压初瞬间介质中的电子式极化和离子式极 化过程所引起的电流,无损耗,存在时间极短。 (2). 吸收电流ia 有损极化所对应的电流,即夹层极化和偶极 子极化时的电流,它随时间而衰减。 (3). 泄漏电流 绝缘介质中少量离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电 导电流,它不随时间而变化.
33
(2)串联等值电路
tgδ = IRS UR = = ωC S R S U C I ωC S
P = I 2 RS U2 = 2 RS Z U2 = RS 1 2 RS + (ωC S )2
(UωC S )2 RS = 1 + (ωC S R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