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曹禺《雷雨》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矛盾的经典作品。
它以193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大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农民、一位小农民和一位小青年之间的故事,揭示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以激烈的语言和抒情的文字,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农村人民的悲惨处境。
在曹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难生活,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和希望。
作者以一种深刻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始终伴随着每个人,即使处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
总之,《雷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曹禺的《雷雨》

第六章曹禺的《雷雨》一、生平及创作概况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曹禺的戏剧人生: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
——孙庆升:《曹禺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曹禺作为文明戏观众的历史,是从母亲(继母)的怀抱里开始的。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朝末年曾留学日本东京士官学校,与阎锡山同学,1909年初回国,辛亥革命前(1916)任黎元洪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获中将军衔,曾任宣化府镇守使、察哈尔都统等职。
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薛氏胞妹薛泳南成为家宝继母,始终把家宝看作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并终身未生育。
曹禺的继母喜欢看戏,他从小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文明戏。
曹禺是爱美剧的业余演员,但他作为业余演员的历史,则早在“爱美剧”出现之前就开始了。
1915年,5岁的曹禺由表兄刘其珂作家庭教师,读诗背经,并开始与小同学演戏编戏,但没有上过正规的小学。
1920年结束私塾学习,进入天津银号“汉英译学馆”学习英语,并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爱美剧”作为一个运动,出现在1921年以后。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二年级学习,与靳以(章方叙)同学,并成为终身好友。
1923年开始热衷于新文学作品,尤其是鲁迅的《呐喊》和郭沫若的《女神》。
1925年,15岁的曹禺正式加入南开中学文学会和南开新剧团(这是我国话剧界较早的剧团之一,由南开学校创始人严范孙、张伯苓创建于1909年,周恩来曾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的活动,开始了他的演剧生涯。
1926年开始在天津《庸报》副刊《玄背》上连载小说《今宵酒醒何处》,第一次使用笔名“曹禺”。
后陆续在《南开周刊》、《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杂文,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多篇。
《雷雨》_完整版

第一部分
是围绕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的旧怨 与新恨展开矛盾冲突的。通过历史的爱情 纠葛揭露了一个封建地主少爷丑恶的灵魂, 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最精彩的“戏” 在前半场,周朴园与鲁侍萍从相遇到相认 前的矛盾冲突波澜迭起。
(1)相遇诉旧怨
这一层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周朴园 的情态心理有哪些变化?填写下表。
周朴园:
自私 虚伪
阴险
狡诈 冷酷
封建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 个残忍、冷酷、 自私、贪婪、虚 伪、猾人格卑 下的伪君子,一 个没有仁义道德 的反动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是坏 人的坏人。 ——曹 禺
分析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思考1
周朴园和鲁侍萍 见面是偶然的, 鲁侍萍认出了周 朴园,而周朴园 并没有认出鲁侍 萍,那么鲁侍萍 为什么不立刻表 白自己的身分并 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 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 自己的遭遇呢?
认 出 鲁 侍 萍 之 前 的 情 态
鲁侍萍 进屋寻找女儿 关窗门 平淡回话 叙述悲惨遭遇 周朴园 漫不经心地询问雨衣、窗 户 忽然觉得奇怪,认真询问 侍萍身份 沉思以后询问无锡事件 表情痛苦,汗涔涔地,忽 然立起 心理变化
奇怪 探究-慌张-怀 疑 惊讶-紧张
表明身份
惊愕,徐徐立起
惊恐,难以置 信
这一层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周朴园 的情态心理有哪些变化?填写下表。
什么?
……………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 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 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 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从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 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课外阅读】《雷雨》解析与测评

【课外阅读】雷雨》解析与测评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情节设计:戏里有戏,显隐交织。
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如何使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集中呈现呢,剧作家们喜欢运用戏里有戏、显隐交错的“回顾”“穿插”手法。
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这场戏里又牵扯出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相恋生子而又相离的故事,周鲁相认是正在发生的显在情节,周鲁从前的恩怨则为过去的潜在的事件。
周朴园与鲁大海在客厅里的冲突这场戏又引出了周朴园的发家历史。
前者为显,后者为隐。
这样故事套故事的巧妙安排,使得故事在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剧中矛盾冲突集中、紧张。
使得剧情显得紧凑丰富又显得扑溯迷离,曲折有致,扣人心弦。
试想如果不这样,怕要安排三四幕才讲得清楚。
岂不拖沓冗长乏趣?2.两类冲突凸显周朴园的思想性格戏剧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在戏剧冲突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
课文部分上演了两场戏。
先是周朴园与侍萍的感情戏,后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劳资戏。
在这场感情戏里,我们固然看到了周朴园作为一个人,他有感情渴望,他对侍萍的纪念、怀想是真实的,但这种感情是有限度的,一旦侍萍出现,周朴园自以为会影响到他现有的家庭、声名和利益之时,他就非常警惕,他就自私到毫不犹豫地赶走侍萍及其家人。
由此看来,周朴园纪念侍萍之举很大程度上是刻意而为之,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想给家人给社会制造一个假象从而维护自己好父亲好丈夫好绅士的形象。
这场戏里,周朴园之自私、虚伪暴露无遗。
在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交锋中,周朴园一面进行残酷镇压,一面收买分化,表现得态度强硬、老谋深算。
再加上从他的发家史看,他的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行为性格就特别鲜明了。
3.人物语言:个性化《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总体看来,周朴园说话盛气凌人,侍萍说话抑郁平缓,鲁大海说话直截了当。
雷雨课文原文赏析

雷雨课文原文赏析《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
雷雨原文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天亮起来了。
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雨停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坐在网上。
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雷雨赏析《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
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侍萍,单纯着爱与被爱的鲁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曹禺《雷雨》

曹禺《雷雨》《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
剧本以集中的时间(从一天的上午到午夜两点钟),集中的场景(周家的客厅和鲁家的住房),高度提炼了周鲁两家30年的旧恨新仇。
曹禺在谈到他创作时说:“《雷雨》对我说是个诱惑,是我的一种蛮性的遗留,是抓牢我心灵的一个麾法,是我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雷雨》在戏剧舞台上多次公演, 1997年还被拍成 20集电视连续剧。
第一幕:一个灰暗郁闷的夏天的上午。
周公馆里上上下下都在忙着,只有美丽阴鸷的太太繁漪无事可做。
老爷周朴园从矿上回来两天了,由于不久前矿警开枪打死了30多个工人,矿上最近一直在闹罢工。
身为煤矿公司的董事长,他正忙着同警察局长商讨对付工人的办法,自然没有见到太太繁漪。
好在繁漪对周朴园也并不关心,她心里自有惦念的人。
周家的女仆四风刚煎好药,太太繁漪下楼来了,她向四凤打听昨天大少爷周萍是什么时候回家的。
四风心里非常紧张,因为刚才从她爹鲁贵那里得知,大少爷和他继母繁漪之间原来有段私情,而且四凤的母亲待萍今天才从济南回来,太太立刻就要她来府上谈话,不知道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四凤把老爷让太太喝的药端上来,繁漪勉强喝了一口,因为嫌苦,让四凤倒了。
这时繁漪的亲生儿子,周家的二少爷周冲欢跳着进屋向母亲访安。
他只有17岁,但他告诉母亲自己爱上了年轻美丽的四凤,并希望父亲能把他的教育费分一半给四凤上学。
繁漪很吃惊,但她见周冲连父亲的反对也不怕,反而觉得欣慰了许多。
她想起了自己的负心人周萍由于害怕父亲而厌弃自己,不禁悲从中来。
周萍进屋找父亲有点事,他只和弟弟打了招呼,对繁漪十分冷淡。
周冲不知二人有瓜葛,善意地问哥哥:“你不知道母亲病了吗?”不等周萍回答,繁漪便醋意十足地说:“你哥哥怎会把我的身体放在心上。
”周萍找到周朴园请父亲允许他明天就到矿上去,周朴园考虑了一下,答应了。
他对周萍说,繁漪有点精神失常,要请德国的克大夫替她看病。
周朴园处理完公务,踱进屋来,他看到繁漪没有喝药,便强迫繁漪喝下去。
《雷雨》鉴赏

《雷雨》鉴赏第一篇:《雷雨》鉴赏《雷雨》鉴赏戏剧有很多种类,包括话剧、歌剧、舞剧、诗句等。
而中国的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
在我看过的各种戏剧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话剧《雷雨》。
对于《雷雨》,我既看过曹禺老师写的文章,也有幸在今年9月的时候看到了茅善玉老师演的沪剧,但是书本和演出来之后所带给我的感受是不同的。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品,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轰动了文坛,它曾经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的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最热烈的颠峰时期。
第一次进入上海沪剧院,第一次坐在剧场里看完了一出完整的沪剧。
看后还是蛮震撼的。
一来是它毕竟是个经典。
戏剧的矛盾一环扣着一环,几个主要人物的各个性格鲜明。
二来《雷雨》属于沪剧,是一部经典的话剧,唱腔听起来既通俗易懂,表现力又十分的丰富,因此我觉得沪剧《雷雨》更能牵动观众的情感。
三来是该剧演员整体来说都不错。
饰演繁漪的茅善玉是当代沪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她塑造的繁漪气质高贵、举止优雅。
这种美的塑造使观众对繁漪的忧郁以及绝望后的疯狂更加有一种心痛的感觉。
鲁妈的扮演者陈瑜也是沪剧界的名角,虽说已经退休了,但是她的气质和人物形象却是和适合演鲁妈。
《雷雨》的剧作完全遵守了话剧的格式和要求,它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展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不同的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每个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了最后的时候才终于爆发了出来,化作一场倾盆的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吸引了读者,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并且《雷雨》作为一部很经典的沪剧,它跟一般沪剧一样,没有运用各种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和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也十分的简单,并有在静场和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
曹禺《雷雨》赏析

禺《雷雨》赏析《雷雨》是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之作。
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潜江人,出生于。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从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说,近代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我国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雷雨”意象分析“雷雨”是贯穿剧始终的一个戏剧意象,渲染着夏日郁热的气候。它不仅是作为戏剧发生背景的自然环境描写,而且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燥的环境气氛的象征,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剧中最具有鲜明的“雷雨”性格的人物是蘩漪,她的感情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从出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不顾一切地报复,她的性格是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爆发相结合,具有摧毁一切的“蛮力”,她一手把自己所爱的周萍和周冲推向了绝境,自己的心也破碎了;“雷雨”还是促使家庭矛盾一触即发,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的象征“雷雨”是对宇宙和人物命运隐秘的恐惧的象征,反映了剧中人物的宿命观,也反映了作者对命运问题的探寻。这种主宰人物命运的神秘力量是无法抗争的,是残酷的,曹禺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宇宙是一口井,谁掉了进去,怎么呼号也逃不出这黑暗的坑”,《雷雨》向我们揭示了无法抗拒的人的生存困境。
戏剧创作:1933年,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曹禺就创作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四幕),写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罪恶。1933年大学毕业,又入该校研究院深造,专攻戏剧。《雷雨》1934年经巴金推荐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之后,立即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1935年他的第二部剧作《日出》(四幕)的问世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同样引起了轰动,曾获《大公报》文艺奖。这两部戏剧一举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标志着曹禺本人戏剧创作生涯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创作在真正意义上的开端。1936年,曹禺应聘到南京一个剧专任教,写了他唯一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三幕),表现的是一个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双重压迫的农民奋起复仇的故事。同年随剧专辗转到长沙、重庆等地。
时间分配
(90分钟)
引入新课
重点难点讲授
一、曹禺的戏剧之路
二、《雷雨》的内容分析
三、《雷雨》的艺术特色
问题讨论
归纳总结
作业及习题布置
参考书目
板书设计
《雷雨》
一、曹禺的戏剧之路
二、《雷雨》的内容分析
三、《雷雨》的艺术特色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
讲稿
讲授内容
备注
一、曹禺的戏剧之路(生平及戏剧创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入川,1938年秋与宋之的合作完成了反映抗战生活的剧本《全民总动员》(又名《黑字二十八》),1939年完成了又一部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蜕变》。1940年《北京人》(五幕)问世,1942年夏,曹禺又成功地把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四幕)改编成多幕剧,使其登上了话剧舞台。抗战胜利后,他创作过多幕剧《桥》(1946年,未完成)和电影剧本《艳阳天》(1947)。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授课专业和班级
授课内容
《雷雨》
授课学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戏剧思想的表达和人物的塑造
教学重点
主人公的形象及探讨、戏剧冲突
教学难点
主人公的形象及探讨、戏剧冲突
教具和媒体使用
CAI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二、《雷雨》的内容分析
1、主题分析《雷雨》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故事主要讲了周家、鲁家两代人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写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上层社会生活的罪恶历史,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必然灭亡。作者将由旧中国的社会现实所酿成的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反封建的主题。(曹禺一再声明,他在创作开始时“并没有明显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同时又承认“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广泛地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又先后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1954)历史剧《胆剑篇》(1961年和梅阡等合作)、《王昭君》等剧本。但成就远远不如抗战胜利之前,这让晚年的曹禺感到了巨大的遗憾。此外,从30年代中期开始,曹禺还陆续改编过《财狂》、《正在想》、《镀金》,等外国戏剧作品,还发表过改译的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曹禺一生的话剧创作数量并不多(14部),但分量很重,正是他所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中国的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了成熟。曹禺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也是现代话演、演员,在中国现代话剧整体面貌上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文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