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差异是一个课题
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差异的特点与应对策略
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差异的特点与应对策略引言你是否曾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感到困惑?你是否曾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感到好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重要。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特点以及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环境,并且促进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中西文化差异的特点以中西方国家为例,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
下面是其中一些重要的特点:1. 价值观与信仰中西方的价值观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不同。
在中国,家庭、尊重、孝道和团结是核心价值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追求幸福和自由是更加突出的价值观。
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和决策。
2. 社会结构与等级中西社会的结构和等级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社会结构相对较为垂直,并且强调尊敬和服从。
而在西方世界,社会结构相对平等,个人的地位和成就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在面对权威、处理冲突以及组织管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3. 沟通方式和风格中西方的沟通方式和风格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更加倾向于间接表达,通过非言语和隐喻来传递信息。
相反,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更加直接和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种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障碍。
4. 时间观念与计划性中西方的时间观念和计划性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不可控制和灵活的,强调人际关系和灵活性。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有限且可计划的资源,强调准时和高效。
这种差异常常在商务会议和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
5. 礼仪与礼节中西文化中的礼仪和礼节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文化重视面子和社交关系,讲究恭敬和应酬。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更受重视,较少讲究等级和权威。
这种差异体现在社交场合的举止和礼仪上。
应对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是一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中西文化差异:1. 学习和尊重对方文化第一步是学习和尊重对方文化。
了解对方的价值观、信仰、社会结构、沟通方式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并且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对待。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价值观、信仰、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造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之一。
人们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鼓励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
而在中国社会,集体主义是主导的价值观。
人们更加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造成了人们在对待个人和社会关系上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在信仰和宗教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强调个人的灵魂拯救和与上帝的关系,强调慈善和施舍。
而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人们的信仰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道教强调个人的修行和心灵净化,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宗教和信仰的差异,使中西方社会在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不少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社交活动和个人空间。
他们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
而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更加注重亲密和互助,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交流。
家庭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愿意为他人考虑和帮助他人。
在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契约是主导的组织方式,个体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竞争优势。
而在中国社会,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依然对社会组织和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家族和社会关系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策
论消除中西⽂化差异的对策2019-10-01随着民族的产⽣和发展,⽂化具有民族性。
每⼀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化,每⼀种⽂化都随着社会物质⽣产的发展⽽发展。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加深,各国之间的⽂化交流也⽇益频繁,中西⽂化在这⼀过程中不断发⽣接触与碰撞。
本⽂阐述了中西⽂化差异产⽣的原因、中西⽂化差异的⼀些具体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消除中西⽂化差异的对策。
⽬的是促进中西经济与⽂化交流,加强“地球村”的联系,谋求共同发展。
1. 中西⽂化差异产⽣的原因造成中西⽂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有着不同的⽂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们思想、⾏为等多⽅⾯的差异,甚⾄是冲突,下⾯来看看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1.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化会影响⼈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化,因此在思维模式⽅⾯必然存在差异,这⼀点在东西⽂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传统⽂化的影响,与西⽅⼈的思维模式相⽐,中国⼈的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久之,会形成⼀种思维定势。
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1.2⾏为规范各不相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种规范。
不同⽂化背景的⼈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个现象就是套⽤⾃⾝所在社会的⾏为规范来判定对⽅⾏为的合理性,由于双⽅的⾏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误解、不快甚⾄更坏的结果。
⽐如说中国⼈轻拍⼩孩⼦的头部表⽰⼀种友好,⽽在西⽅国家,这是⼀种极不尊重⼩孩⼦的做法,⽗母会对此⾮常愤怒。
所以说在跨⽂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为规范是保证跨⽂化交际顺利进⾏的重要因素。
要保障跨⽂化交际的顺利进⾏,就必须理解对⽅的⾏为规范,尤其是什么⾏为是被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乡随俗的原则。
1.3价值取向不同⼈们的交际能⼒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起。
如何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
如何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社会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差异成为了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传承,而西方文明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科学理性,具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带来了许多互不理解和冲突,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克服这些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应该注意到的是,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自由和竞争,慣于表达個人想法和感受,而中华文化则讲究集体意识、和谐与稳定,强调口头沟通的方式。
因此,必须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观念和行为,以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其次,在跨文化交流中,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甚至会有针对性的批评,但中华文化中不重视单独个体的意见,更重视集体意识,因此口头表达的方式相对含蓄,需要透过非语言、语气、眼神等方式来传达思想。
此外,在考虑到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差异的同时,应努力学习和掌握对方文化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增强沟通的效力。
第三,学会尊重和欣赏异文化,也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克服差异的一种方法。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之分,而是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看待,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否认或歧视其它文化。
了解西方文化,从中学习到有用经验和知识,对自己的发展大有帮助;同样地,西方的朋友们也可以通过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精神传承,从中受益。
这样,在文化差异上就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理解的沟通信任,让跨文化交流事半功倍。
最后,建立双边文化交流渠道,加强跨文化合作与交流,是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目标。
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需要两国之间双方的参与,需要政府和商业企业的支持和协助。
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同样也有助于推进跨文化交流。
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技术、文化和文学方面的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增加对彼此的理解,并为文化差异的克服和文化的合作搭建渠道。
中西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差异是一个课题
中西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差异是一个课题跨文化交流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仇外,二是媚外.文化差异也能带来交流上地主动,因为差异往往引起他人地注意与好奇.出国留学应积极把握这一点.到异国他乡学习地留学生们碰到地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文化上地差异,以便尽快适应留学生活,进而融入当地社会.这是一个全面而复杂地问题,需要长时间地了解,细心地体会并去除头脑中固有地文化排他性方可做到.同时这也是十分必要地,否则可能在无意中触犯了当地地传统习俗,引起不必要麻烦.文化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要克服文化差异,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建立在自己地信仰、价值和规范体系之上地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它不仅影响我们地言行举止,也影响到我们地评价体系.无论哪一个国家里都会存在对外国人地文化偏见.形象地说,文化是一副有色眼镜,我们在看外国人地行为时总会用自己文化地标准去评价.这是一种很自然地现象.而且文化偏见地一个特点就是典型化,不管我们打交道地外国人多么有个性,在真正了解他之前,我们总是用自己头脑里已有地对这一文化地概念去“预见”他.例如,法国人是很浪漫地.这是一个法国人,他一定很浪漫.而且有意思地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个人地行为与我们想象地不同,我们更愿意把他理解为是特殊地.如果相符,那么就会强化对整个文化偏见.结果往往是曲解或冲突,很难得出全面正确地评价.例如只要在某些国家地媒体报道发现了个别地中国非法移民,当地人就会认为中国人都想去非法移民.这时,个人地行为变成了一个文化地代表.在这种信念地指导下,他们对中国学生地某种“看法”也就可以理解了.文化如同地球地引力一般,只有离地三尺我们才能感到它地存在.作为一个留学生,当我们到了与中国文化差异很大地国家里,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身上地文化根基.我们会变得非常敏感,对针对自己地文化偏见,特别是对当地某些人地排外心理会感到十分不爽.但并不是所有地文化偏见都会产生排外地心理和行为.我们在国外所遇到地绝大部分当地人都是友好地.虽然他们也有偏见,但是怀有跨文化交往地愿望.只要我们友好得体,都是可以成为朋友地.我们要警惕地是极端文化偏见和排外.在一些发达国家,往往会有一些人,特别是极右分子,会把所有地外国人都看作是去他们国家揩油或抢本国人工作地.这种种族主义地偏见和歧视根本不需说出来,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语调就能感受.正确区别这两种类型是我们留学生跨文化经验地一个重要部分.需要特别说明地是,在大部分留学地国家里,极端地排外活动并不多见,常见地是日常生活中地不理解和反感情绪.因为饮食、起居、交往等文化习俗地不同,留学生地一些行为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例如一些房东不愿把房子租给中国学生,因为中国人地烹调习惯会把厨房搞得非常油腻.所以我们到国外学习,首先就要学会适应.尽量缩短文化磨合地时间文化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每个初次出国留学地人都会经历兴奋、文化碰撞和习惯三个阶段.根据每个人地心理素质、教育背景、年龄和语言能力地不同,这三个时期可长可短.初次出国地人刚刚踏上异国他乡往往感到十分地兴奋.其心理反应有如一个游客,对什么都感到好奇.这是他并没有真正地接触当地社会,因而对文化差异地容忍度也较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友好地向导,那么蜜月期很快就会过去(有人做过计算,认为通常是两周),随之而来地便是失望和失落——失落在我们所不熟悉地环境中,衣食住行都要从头学起.文化地碰撞从生活地小事开始,其影响却是在人地心灵上.等慢慢地我们理解并习惯了所在国地行为准则,言行举止也有意识无意识地向当地文化靠拢,那么我们就进入了适应期了.我们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对当地地生活方式不再少见多怪,也觉得自然了,渐渐形成了自己地圈子.但值得注意地是,文化磨合地时间太长势必会影响到一个人地学习.那么为什么有地人文化磨合期较长,而有地人却能很快地适应异国生活呢?这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既有主观地也有客观地.例如,我们对所在国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地无知;无法摆脱自己“文化地有色眼镜”等.客观地因素有年龄、语言沟通能力、地理环境等等.一般来讲,出国学习地年龄越小,语言能力越强,就越容易适应.另外,有地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杂交地文化,例如美国地移民文化,这种文化特别容易让人适应.而另一些文化比较古老和单一,如欧洲地一些本地文化,这种文化对差异地包容性较之前者会差一点.适应这种文化环境中地生活需要更多地努力.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文化偏见地形成是信息流通不对称地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亲身体验一种异文化,就只能通过他人地经验或大众媒介地宣传来形成自己对这一文化地看法.但是,人是可以改变地.只要我们善于沟通,采取正确地策略和手段,就能改变周围人地看法,改善自己地生存环境.即将跨出国门地学生要尽量在语言和文化上多做准备.例如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在华地外国人,请他们介绍他们在中国地跨文化体验和国外地生活习惯等等.到了国外后,亦要大胆结交当地地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这是一种消除文化壁垒地有效手段.跨文化交流最要避免地两大误区.一是仇外,二是媚外.两者都是文化偏见极端化地表现.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自己地标准去理解他人.但是不等于要放弃自己地文化价值观而全盘西化.其实,差异并不是件坏事.经验告诉我们,差异往往引起他人注意和好奇.如果我们能够把差异转化为一种沟通地动力,利用好奇来加强沟通,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不同地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正确地跨文化交流地态度应该是谦虚好学、不卑不亢、以礼相待、勿用自己地标准去评价他人地行为.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己地民族自尊.否定自己地民族自尊决不会换来他人地尊重.在留学期间熟悉并遵守当地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还有很现实地必要性,这方面有许多具体事例.曾有一位留学生在美国租房子,但他不知道美国人对食物地刺激性气味特别敏感.有一天,他在房子里做鱼干火锅,竟被房东驱逐出去,因为大蒜是房东最讨厌地气味之一.其实,无论到美国、英国或欧洲,大蒜都不受欢迎.还有一个住在英国当地寄宿家庭地小留学生,用寄宿家庭地电话和朋友“煲电话粥”,让主人很不满.可是这个学生在中国地家中习惯了和同学电话聊天,加上他是用自己地电话卡付地钱,并没用寄宿家庭地电话费,所以对寄宿妈妈地不满表示不理解.其实,使用电话地行为影响了家庭其他成员地休息,扰乱了别人地作息时间,还使得其他地家庭成员无法正常使用电话.这些例子较为典型地反映出文化差异造成摩擦地现象.相反地,有些留学生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与外国朋友一起上教堂做礼拜,帮助当地地残障人员,赢得了当地人地好感,使自己地留学生活过得很愉快,收获也更多.。
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结题报告)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小组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应用于各个领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然而,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多种差异。
为了体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促进我们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深入了解,进而使中西方教育多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相互促进发展。
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从中西方教育方面着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采访外教、搜查资料等方式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与学习。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1.资料调查法我们小组通过资料调查,总结发现,中西方教育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差异(2)学习理念的不同(3)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同(4)学校承担社会压力的差异(5)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2.实地采访法(1)采访准备:采访者:肖乐璇(Cissy)记录者:郭彦榆(Karina)、郑楠(Hammy)摄影人员:纪伊玲(Ellin)(2)采访对象:来自加拿大的外教—Michael(3)采访过程:我们对Michael询问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问题,具体如下:Q:您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A: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西方学生在学习上如果有疑问或者与老师有歧义,先会试着自己解决,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向老师提问。
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
中国的学生如果被老师提问到,会习惯性地去从书中寻找答案,他们不常表达自己的见解,亦有老师认为学生像老师提问是不礼貌的。
Q:您认为东方教育有什么优点?A:东方学生很用功。
西方学生的作业很少,一般只要做1小时左右,这也使得他们有惰性。
论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策
论消除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策一、中西方语言和言谈的差异每种语言都各有特点,语言之间本身的差异,对我们的交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结构,这些范畴使思想成型。
虽然他们的观点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和现实社会生活相冲突,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每种语言所独具的特点。
西方语言较发达的形式逻辑思维使其具有明显的形态标志和严密的句法规则,可以说是一种“形合”“法治”的语言,主张“以形统神”,注重语法的严密性。
而汉语的孤立结构在天地自然理念的影响下被粗泛地归为“意合”语言、“人治”语言,讲求“以神统形”,“得意而忘言”,倾向于语义的表达。
[1] 正因为语言内部的差异,导致我们的言谈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见面时常听到:“老张,近来你又发福了”,因为汉语的“以神统形”,中国人喜欢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发福”表面上是“体型变胖”的意思,但是却暗含称赞对方生活状态很好的意思。
但是西方语言强调逻辑思维,如果说“You are fat”,外国人会感到很尴尬,由胖可能直接推测出体型不美。
面对语言本身所带来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在同外国人交谈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沟通中对彼此言语的更好的理解。
尽量直抒胸臆、减少委婉的表达方式。
二、价值观的差异是核心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的差异对我们的语言表达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
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地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种做出的选择。
[2]同时,价值观和交际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价值观对人们的交际起决定作用,价值观支配着人们各种形式的交际。
例如: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奉行东方文明的中庸之道,人们乐于追求美好事物和这种处事的价值观。
所以中国人习惯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来与人交际,但是西方人在这一点上就和中国人有很大的区别。
跨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引言跨文化交流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往,目的是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和建立互信。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跨文化交流可能会带来挑战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并提供有效应对策略,以便更加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1. 礼貌与行为规范在东西方文化中,礼貌和行为规范有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社交场合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认为是诚实和直率的表现;而在东方社交场合中,过分直接地表达意见可能被视为冒犯或失礼。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适当的表达方式,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
应对策略: - 学习并尊重对方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 保持一个开放、倾听和理解的态度。
- 在沟通过程中使用明确但友好的语言,并避免使用过于直接的表达方式。
2. 时间观念与灵活性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时间被认为是有限且宝贵的资源,非常重视准时和高效;而在东方,更注重人际关系和弹性安排。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遇到时间观念上的冲突。
应对策略: - 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并努力适应他们的习惯。
- 提前确认约会或会议的具体时间,并尽量准时参加。
- 在安排工作或活动时保持灵活性,以便应对可能的变动。
3. 沟通风格东西方文化在沟通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直接、明确和简洁的沟通被认为是效率和专业性的体现;而在东方,更注重间接、含蓄和委婉的沟通方式。
这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应对策略: - 学习并了解对方的沟通风格。
- 尽量做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 注意语气和非语言信号,并根据情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4. 价值观和信仰东西方文化对于价值观和信仰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个人主义、竞争和自由的价值观被重视;而在东方,集体主义、合作和尊重传统的价值观较为突出。
这可能引发文化冲突或误解。
应对策略:- 尊重并认可对方的价值观和信仰。
- 学习并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在一个世界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克服文化差异。
一、尊重不同的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克服文化差异的第一步。
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文化。
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等。
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文化是一方面,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也是解决文化差异的关键因素。
要想融入其他文化,必须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有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主动地去了解其他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其中。
通过学习其他文化,平和理性的态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能更好地与其他人沟通。
三、建立信任和认知建立信任和认知是克服文化差异的另一重要因素。
优秀的溝通技巧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要在一个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地进行沟通,您需要积极行动来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通过互动和寻求了解,来明确每个人或组织的信仰和价值观。
四、思考和行动思考和行动是另一种解决文化差异的重要工作。
在考虑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时,我们需要考虑不同文化的立场和想法。
另外,文化差异可能会阻碍和限制对其他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为了消除这些限制,我们需要通过主动的行动和探索来了解其他文化。
五、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最后,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我们社会的基本因素之一。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文化,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习惯。
切勿因文化的差异而歧视或看待他人不屑一顾,而是应该以平等、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去看待。
总之,克服文化差异是一个不断追求、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了解文化差异、尊重文化、提高自身素养、建立认知和信任、思考沟通方法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环境中获得成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而语言便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媒介。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中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阐明语言学习即文化学习,强调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学习对象国背景文化知识,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与文化;中西方文化差异;克服交际障碍一、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也日趋频繁,人们开始重视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不同的文化现状意味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行为准则。
在中国人和西方人之就存在着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屏障,这道屏障导致跨文化交际者无法在交际中正确地译码,使交际出现障碍。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展现在眼前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及该民族对人生的想法、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上。
”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使语言变得更加精确、缜密。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文化背景和内涵的语言。
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反之亦然。
二、中西方日常交际谈话中用语的差异中西方(尤指中国与英美国家)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它们各有反映着本身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凝重的历史传统,因而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此着重讨论,中西方语言交际中最常见的生活用语的差异。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正常交际的首要条件是正确、得体地称呼对方。
得体的称呼可使双方缩小心理距离,使交际顺利进行。
在中西文化中,因其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而使其在称呼用语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要注意的是:中西方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
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解决方案
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解决方案引言文化交流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增进了解和共融的重要途径,确保和谐发展的关键。
中西方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念,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差异和冲突。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促进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因为历史、地理、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的。
中西方文化有着迥异的价值观念、习俗、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因为理解不足而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沟通方式上,中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人对语言和肢体语言的使用习惯、表达方式、逻辑思维等都存在差异。
此外,在国际商务、外交、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中,文化差异也经常带来挑战。
因此,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差异一:价值观念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竞争、快乐等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家庭、孝道、尊敬长辈、传统习俗等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这些差异在文化交流中经常导致理解上的困境。
例如,一个西方人可能认为强调个人利益和自由是理所当然的,而一个中国人可能会更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利益。
解决方案一:理解对方的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交流中,了解、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核心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互相学习和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并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差异。
解决方案二:平等对待和相互尊重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对方,尊重彼此的差异。
尊重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差异二:沟通方式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语言和肢体语言的使用方式、表达方式以及逻辑思维方式都存在着差异。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
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跨国工作、留学、旅游等活动,这也意味着人们会面临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很容易出现困惑和不适应,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克服这些困惑。
一、言行举止不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社交礼仪,而这些习俗和礼仪往往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解读和表达方式。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做出在另一个文化中被认为是失礼或冒犯的事情,比如在西班牙吃晚餐时不用刀和叉、在日本的商业场合着传统着装等等。
那么,当我们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误会和困惑呢?首先,要尽可能地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网站或咨询当地专业人士来获取信息。
其次,要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尝试去理解不同文化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并反思自己的文化观念是否存在一定的偏见或误解。
最后,如果还存在不确定的情况,可以直接向对方询问,表达自己的尊重和谦虚,这也是避免文化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媒介,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障碍。
在语言交流中,不仅仅是语言的差异,还存在着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比如在英语中,直接表达不同意见被认为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而在中文中,稍带委婉的表达方式更为常见。
要克服语言障碍,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学习和交流,积极参与和借助一些语言交流的平台和活动,比如语言课堂、学习班、交流会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一些习惯用语、俚语、文化背景等深入了解,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在交流中,要注意表达清晰、直接,不要过多使用复杂或难懂的词汇,使得对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三、文化认同与适应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对自身文化传承和他人文化认知的接受和认同过程,是构建和维护自己个人和社会经验的重要因素。
在跨文化环境下,人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而这个适应过程往往会带来一些困惑和挣扎,比如如何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如何在保持自己文化特点的同时接受异文化等等。
研究性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结题报告材料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究——小组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应用于各个领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然而,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多种差异。
为了体验中西方教育的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促进我们对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深入了解,进而使中西方教育多进行沟通交流以及相互促进发展。
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小组,从中西方教育方面着手,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采访外教、搜查资料等方式进行本课题的研究与学习。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1.资料调查法我们小组通过资料调查,总结发现,中西方教育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教育目标的根本性差异(2)学习理念的不同(3)课堂模式和教学理念的不同(4)学校承担社会压力的差异(5)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2.实地采访法(1)采访准备:采访者:肖乐璇(Cissy)记录者:郭彦榆(Karina)、郑楠(Hammy)摄影人员:纪伊玲(Ellin)(2)采访对象:来自加拿大的外教—Michael(3)采访过程:我们对Michael询问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问题,具体如下:Q:您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A: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西方学生在学习上如果有疑问或者与老师有歧义,先会试着自己解决,在自己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会向老师提问。
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
中国的学生如果被老师提问到,会习惯性地去从书中寻找答案,他们不常表达自己的见解,亦有老师认为学生像老师提问是不礼貌的。
Q:您认为东方教育有什么优点?A:东方学生很用功。
西方学生的作业很少,一般只要做1小时左右,这也使得他们有惰性。
中外文化差异课题研究报告
中外文化差异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中外文化差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起许多人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增加,中外文化差异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中外文化差异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启示,为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中外文化差异的特点1.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约束、权威与民主等方面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2.语言差异:中外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词汇选用和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不仅影响着交流的顺畅度,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观念的不同。
3.行为习惯差异:中外文化在日常生活的习惯、社交礼仪和职场行为等方面存在差异。
对于同一行为的理解和反应方式可能完全不同,进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4.时间观念差异:中外文化对于时间的看待和利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文化倾向于高效利用时间,注重准时,而中华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灵活应对时间的变化。
三、中外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1.历史背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如基督教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地理环境:中西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位于东亚文化圈,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互动较为频繁,而西方文化受到了地理相对封闭的冲击。
3.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对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强调天命和等级制度的存在,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人权。
四、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启示1. 尊重与理解: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尽力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2.灵活与包容:在遇到文化差异时,我们要保持灵活的心态,学会适应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习惯和行为方式。
3.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4. 增强文化自信: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我们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不因文化差异而感到自卑,积极宣传和传播中国文化。
中外文化差异综合实践课题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外文化差异综合实践课题报告篇一: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关于探讨近代中西文化差异的社会实践报告十九世纪末,一个风雨飘摇的一个年代,也是一个文化冲击的时代。
在广州这个繁华地带,早早就汇聚了中西方各种习俗。
这两种文化各有怎样的特色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光信专业的“考古大队”的全体队员们在20XX年12月14日早上七点冒着冰凉的小雨出发去探索了,我们的第一站是参观代表着中方文化的广州上下九路——一个当年极度繁华的、俗称西关的一个地方。
我们的第二站去的是代表着西方文化的沙面岛。
在此期间,我们亲身感受了上下九路浓浓的近代中式文化传统,也感受到了西方的浪漫。
同时,我们还与当地人民交流并了解了许多的相关历史。
相关历史名片西关早在6世纪20年代,这一带已成商业聚集区,印度高僧达摩在此登岸传教,因而得名"西来初地"。
明清时期,西关成为广州最大的商贸集散地。
清朝末期地为最繁荣,是广州与全国及海内外进行贸易往来的中国唯一的口岸。
到了民国,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
现已发展成为该区一个重要商业网络。
沙面岛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
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参观完了代表着不同文化的地方后,总的来说,其不同主要是表现在建筑、饮食、服装等三方面。
建筑篇不知不觉,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沙面岛的旗昌银行,它所代表的风格为劵廊式建筑。
其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
这种形式是西方建它筑传入东南亚后适应当地气候而产生的,故称为殖民地式。
中外文化差异与应对策略
中外文化差异与应对策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文化差异就成了无法绕过的问题。
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往往面临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一、语言的差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中文和英文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两种语言之一,但它们在语法、用词、发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比如,在英语中,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要放在句子的前面,并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而中文则没有这么强的成分语序限制。
当汉语使用者和英语使用者进行交流时,未必会在语言上理解对方的意思,因此需要注意避免“翻译”的误区。
为了应对语言差异,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共性词汇,如“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圆融协调”等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自由民主”等理念。
由于不同文化对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评价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对方文化差异,以免引发文化冲突。
应对价值观念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对方文化的特点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
例如,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我们可以尊重其宗教、风俗习惯,并试图从他们的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
可以尝试用类比的方式来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中表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
三、行为方式的差异行为方式方面,中外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注重个人私人空间和时间的独立性,并倾向于直率、开诚布公的表达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重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并倾向于缄默委婉的表达方式,这也导致了在交流过程中出现误解和不适应的情况。
为了应对行为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自身出发,积极适应对方的交流方式。
处理和解决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中的问题
处理和解决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中的问题随着世界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文化差异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显著。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和解决中外文化差异与交流中的问题成为了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文化差异的产生和影响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
中外文化差异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
例如,中国人的谦虚、稳重、礼貌等习惯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理解成“不直率”、“娇气”等负面意义。
而在中国,对于西方人喜欢的“直言不讳”、“表达自我”等文化习惯也会感到困惑、反感。
文化差异在商务谈判、国际合作等方面也会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日本人的“面子文化”会倾向于避免直接表达不愉快的话题,而欧美人则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在合作中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二、如何处理和解决文化差异1.了解并尊重对方文化面对中外文化差异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其习俗和价值观,并通过正常的交往方式加强交流。
只有在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相互理解和合作。
2.善于沟通和表达在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善于沟通和表达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流中的双方需要深入交谈,倾听对方的建议和看法,并及时指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另外,在交流中也需要注意表达方式和语气,以避免因语言不当造成的误解和敏感。
3.寻找共同点在不同文化间交流中,虽然会存在很多差异,但也会发现很多共同点。
双方可以从共同点出发,展开合作和交流,通过互相学习和理解,逐渐缩小文化差异,推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4.多角度思考和理解在处理和解决文化差异的问题时,也需要从多角度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通过多角度思考和理解可以使人能够更全面地认知和理解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对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中西文化差异冲突及解决
中西文化差异冲突及解决策略林冬梅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多方面的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社会习俗与交际间的差异。
通过对差异的了解,提出如何克服差异化的中西文化,避免因其带来的冲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跨文化交际研究学中,学者们认为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一体化,中西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其文化的多元,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化,必将导致因差异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
邦纳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阻碍因素》指出: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编码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篇章或话语组织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阻碍着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造成彼此的误解甚至敌视[1]。
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开启它的钥匙,首先得给予足够重视,只有意识到了差异,才有可能正视并解决它。
思维方式的感性与理性。
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造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心理。
在这个带有浓厚情感的大环境下,中国人在处理很多方面问题时都与感情因素相关。
为了人际的和谐,在做事情时不愿得罪人,就是为了所谓的“面子”及“脸面”。
人们有时甚至说假话,表里不一。
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积淀使各国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从而造成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集体感比较强,讲究团结友爱,因此他们常常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扰。
因此,常看到中西方人在隐私问题上发生冲突。
当中国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等,在中国这是种礼貌,但在西方这些问题却侵犯了个人隐私。
中国人具有很强的乡土观念,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他们常显得很激动,而西方人对此却很淡漠,与中国的感性情感对比来看,西方文化体现为较强的科学性。
中西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差异是一个课题
中西文化差异- 克服文化差异是一个课题跨文化交流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仇外,二是媚外。
文化差异也能带来交流上的主动,因为差异往往引起他人的注意与好奇。
出国留学应积极把握这一点。
到异国他乡学习的留学生们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差异,以便尽快适应留学生活,进而融入当地社会。
这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需要长时间地了解,细心地体会并去除头脑中固有的文化排他性方可做到。
同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可能在无意中触犯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引起不必要麻烦。
文化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要克服文化差异,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建立在自己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体系之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
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影响到我们的评价体系。
无论哪一个国家里都会存在对外国人的文化偏见。
形象地说,文化是一副有色眼镜,我们在看外国人的行为时总会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评价。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而且文化偏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典型化,不管我们打交道的外国人多么有个性,在真正了解他之前,我们总是用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对这一文化的概念去“预见”他。
例如,法国人是很浪漫的。
这是一个法国人,他一定很浪漫。
而且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个人的行为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我们更愿意把他理解为是特殊的。
如果相符,那么就会强化对整个文化偏见。
结果往往是曲解或冲突,很难得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例如只要在某些国家的媒体报道发现了个别的中国非法移民,当地人就会认为中国人都想去非法移民。
这时,个人的行为变成了一个文化的代表。
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他们对中国学生的某种看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文化如同地球的引力一般,只有离地三尺我们才能感到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留学生,当我们到了与中国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家里,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身上的文化根基。
我们会变得非常敏感,对针对自己的文化偏见,特别是对当地某些人的排外心理会感到十分不爽。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偏见都会产生排外的心理和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 克服文化差异是一个课题
跨文化交流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仇外,二是媚外。
文化差异也能带来交流上的主动,因为差异往往引起他人的注意与好奇。
出国留学应积极把握这一点。
到异国他乡学习的留学生们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差异,以便尽快适应留学生活,进而融入当地社会。
这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需要长时间地了解,细心地体会并去除头脑中固有的文化排他性方可做到。
同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可能在无意中触犯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引起不必要麻烦。
文化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
要克服文化差异,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差异是一种自然现象。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建立在自己的信仰、价值和规范体系之上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
它不仅影响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影响到我们的评价体系。
无论哪一个国家里都会存在对外国人的文化偏见。
形象地说,文化是一副有色眼镜,我们在看外国人的行为时总会用自己文化的标准去评价。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而且文化偏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典型化,不管我们打交道的外国人多么有个性,在真正了解他之前,我们总是用自己头脑里已有的对这一文化的概念去“预见”他。
例如,法国人是很浪漫的。
这是一个法国人,他一定很浪漫。
而且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发现这个人的行为与我们想象的不同,我们更愿意把他理解为是特殊的。
如果相符,那么就会强化对整个文化偏见。
结果往往是曲解或冲突,很难得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例如只要在某些国家的媒体报道发现了个别的
中国非法移民,当地人就会认为中国人都想去非法移民。
这时,个人的行为变成了一个文化的代表。
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他们对中国学生的某种看法”也就可以理解了。
文化如同地球的引力一般,只有离地三尺我们才能感到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留学生,当我们到了与中国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家里,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身上的文化根基。
我们会变得非常敏感,对针对自己的文化偏见,特别是对当地某些人的排外心理会感到十分不爽。
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偏见都会产生排外的心理和行为。
我们在国外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当地人都是友好的。
虽然他们
也有偏见,但是怀有跨文化交往的愿望。
只要我们友好得体,都是可以成为朋友的。
我们要警惕的是极端文化偏见和排外。
在一些发达国家,往往会有一些人,特别是极右分子,会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是去他们国家揩油或抢本国人工作的。
这种种族主义
的偏见和歧视根本不需说出来,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语调就能感受。
正确区别这两种类型是我们留学生跨文化经验的一个
重要部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大部分留学的国家里,极端的排外活动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不理解和反感情绪。
因为饮食、起居、交往等文化习俗的不同,留学生的一些行为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
例如一些房东不愿把房子租给中国学生,因为中国人的烹调习惯会把厨房搞
得非常油腻。
所以我们到国外学习,首先就要学会适应。
尽量缩短文化磨合的时间
文化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每个初次出国留学的人都会经历兴奋、文化碰撞和习惯三个阶段。
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教育背景、年龄和语言能力的不同,这三个时期可长可短。
初次出国的人刚刚踏上异国他乡往往感到十分的兴奋。
其心理反应有如一个游客,对什么都感到好奇。
这是他并没有真正地接触当地社会,因而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度也较高。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友好的向导,那么蜜月期很快就会过去(有人做过计算,认为通常是两周),随之而来的便是失望和失落——失落在我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中,衣食住行都要从头学起。
文化的碰撞从生活的小事开始,其影响却是在人的心灵上。
等慢慢地我们理解并习惯了所在国的行为准则,言行举止也有意识无意识地向当地文化靠拢,那么我们就进入了适应期了。
我们不再感觉到无所适从,对当地的生活方式不再少见多怪,也觉得自然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圈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磨合的时间太长势必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文化磨合期较长,而有的人却能很快地适应异国生活呢?这取决于诸多因素。
这些因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例如,我们对所在国文化、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无知;无法摆脱自己“文化的有色眼镜”等。
客观的因素有年龄、语言沟通能力、地理环境等等。
一般来讲,出国学习的年龄越小,语言能力越强,就越容易适应。
另外,有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杂交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移民文化,这种文化特别容易让人适应。
而另一些文化比较古老和单一,如欧洲的一些本地文化,这种文化对差异的包容性较之
前者会差一点。
适应这种文化环境中的生活需要更多的努力。
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文化偏见的形成是信息流通不对称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没有亲身体验一种异文化,就只能通过他人的经验或大众媒介的宣传来形成自己对这一文化的看法。
但是,人是可以改变的。
只要我们善于沟通,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手段,就能改变周围人的看法,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即将跨出国门的学生要尽量在语言和文化上多做准备。
例如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在华的外国人,请他们介绍他们在中国的跨文化体验和国外的生活习惯等等。
到了国外后,亦要大胆结交当地的朋友,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
这是一种消除文化壁垒的有效手段。
跨文化交流最要避免的两大误区。
一是仇外,二是媚外。
两者都是文化偏见极端化的表现。
跨文化交流,我们应该暂时放下自己的标准去理解他人。
但是不等于要放弃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而全盘西化。
其实,差异并不是件坏事。
经验告诉我们,差异往往引起他人注意和好奇。
如果我们能够把差异转化为一种沟通的动力,利用好奇来加强沟通,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
正确的跨文化交流的态度应该是谦虚好学、不卑不亢、以礼相待、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
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民族自尊。
否定自己的民族自尊
决不会换来他人的尊重。
在留学期间熟悉并遵守当地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还有很现实的必要性,这方面有许多具体事例。
曾有一位留学生在美国租房子,但他不知道美国人对食物的刺激性气味特别敏感。
有一天,他在房子里做鱼干火
锅,竟被房东驱逐出去,因为大蒜是房东最讨厌的气味之一。
其实,无论到美国、英国或欧洲,大蒜都不受欢迎。
还有一个住在英国当地寄宿家庭的小留学生,用寄宿家庭的电话和朋友煲电话粥”,让主人很不满。
可是这个学生在中国的家中习惯了和同学电话聊天,加上他是用自己的电话卡付的钱,并没用寄宿家庭的电话费,所以对寄宿妈妈的不满表示不理解。
其实,使用电话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其他成员的休息,扰乱了别人的作息时间,还使得其他的家庭成员无法正常使用电话。
这些例子较为典型地反映出文化差异造成摩擦的现象。
相反地,有些留学生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与外国朋友一起上教堂做礼拜,帮助当地的残障人员,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使自己的留学生活过得很愉快,收获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