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d2f86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4.png)
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在某初级中学的地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案例将对该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案例描述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一课为例,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
3.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教师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具,生动形象地讲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
(3)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总结拓展: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变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生活实际,制定了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以教材为依据,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3.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课堂互动、练习巩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4.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bc22f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2.png)
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为例,从多角度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案例背景《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掌握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
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模型、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等。
3. 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4.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基本知识;•能力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兴趣和态度: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a8b6f15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9.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1. 引言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包含了自然地理知识,还包括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内容。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案例介绍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某初中一年级的一节地理课,课程内容为《亚洲地理特征》。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对亚洲各国的人文特点和经济状况也了解不多。
3. 问题分析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进行了深入的问题分析。
首先,学生在课前对亚洲地理知识的准备不足,对亚洲地区的认知主要依赖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和课件,未能充分利用地理模型、地图等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最后,课堂互动不足,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影响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解决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制定了以下解决策略:(1)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对亚洲地理知识进行预习,提高学生对亚洲地理的认知基础。
(2)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
(3)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亚洲地图,介绍亚洲一国的人文特点和经济状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5. 实施与反馈在实施上述解决策略后,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了观察和评估。
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对亚洲地理知识的掌握也有所提升。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显示,学生对亚洲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认识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课前准备,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互动,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8e859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8.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教学正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变为素质拓展型、能力培养型。
在此背景下,对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以一起实际教学案例为例,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介绍1.案例来源:本案例来源于某初级中学八年级地理课堂。
2.案例内容:本节课主题为“中国的地形”,主要内容包括:地形类型的识别、地形对生活的影响等。
3.案例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地形类型;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地形对生活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三、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地形的基本类型,了解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实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类型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形影响,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四、案例反思1.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4.加强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6.注重地理教学评价改革,从单一的知识掌握程度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的素质评价。
本文通过对一起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地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初中地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一、学好地理的重要性地理学科融合了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应用。
学好地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9be05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9.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环境的构成,还包含了人文社会的演变。
在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基本认识,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初中地理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教师们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教学目标分析本次教学案例的主题为“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目标设定为:1.让学生掌握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框架和分类。
2.引导学生了解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原则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地图识别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4.通过对行政区划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分类:省级、地级、县级和乡级。
2.行政区划的设立原则:历史、经济、文化和行政管理等因素。
3.行政区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的协调发展、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等。
4.中国的行政区划概览: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特点及重要城市。
教学方法和策略分析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立原则和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县作为案例,深入分析其行政区划的特点和作用。
3.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培养学生的地图识别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4.情感教育法:在教学中融入国家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介绍行政区划的概念、分类和设立原则,讲解行政区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行政区划的特点和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387fe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07.png)
(4)课堂小结: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案例二:《我国的气候》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能力。
(1)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除了纬度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候?
3.分组探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理知识,结合地图、资料等进行深入分析。
4.汇报交流
各小组将探究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各地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气候的其他因素。
3.实践探究法
(1)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地理实验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针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中考备考技巧
1.熟悉中考地理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和重点。
2.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分阶段进行系统复习。
3.加强地理图表、地图的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4.做真题、模拟题,了解考试题型和命题规律。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教学难点
(1)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2)互动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高课堂氛围。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地理图表、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9bda8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5.png)
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学习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以我国某初中为例,该校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以下是该校地理教学中的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从地理视角解读家乡的变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并分析这些地理特征对家乡人们生活的影响。
接着,让学生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观察家乡的城市规划、交通发展、产业发展等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地理原因。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家乡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从地理视角分析和解读家乡的变化。
同时,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
2.案例二:以地理视角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球气候变化的图像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如大气污染、森林砍伐等。
最后,让学生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的影响。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从地理角度关注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同时,学生的地理环境意识得到了提高。
3.案例三:以地理视角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如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政策导向等。
初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391e4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a.png)
初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选取了一所城市初中,以该校七年级的一个班级为研究对象。
该班级共有学生40人,男女比例相当,学生来源多样,家庭背景、学习习惯和地理素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具体包括:1.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基本地理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能力;4.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如地图绘制、实地考察等。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范围、经度范围等;2.地形地貌:介绍我国的主要地形地貌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3.气候特点:介绍我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4.地理现象:分析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如季风、雨带推移等。
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4.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多元化评价: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果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我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纬度范围、经度范围等基本知识;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地理案例,如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5.实践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地图绘制、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6.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cd287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3.png)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评价
1.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能力培养: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读图用图能力等。
3.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六、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第二篇范文:以具体例题为示范教学方法
一、例题简介
本题以初中地理学科为例,选取了“影响气候的因素”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一道具体例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气候上的差异,结合地理知识,探讨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简介
本文选择探究式教学法进行讲解。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例题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讲解例题前,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气候上有这么大的差异?”
4.教学改进:针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我将在下学期进行以下改进:
a.优化课堂教学,注重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提高教学质量。
(2)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师结合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讲解太阳辐射、地球运动、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2d75c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8.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视野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一则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探讨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及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收获。
二、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初中七年级地理课堂上。
教师选择了一堂关于气候变化的课程进行教学。
在这堂课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了一段气候变化的视频,并设置了多个小组讨论的环节。
三、案例分析1.教学方法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通过视频展示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这种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受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小组讨论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设置了小组讨论的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促进了学生们的思维和交流能力的发展,每个小组都能够充分发挥成员的特长,共同探讨问题,形成集体智慧。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分析,通过问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解释,拓宽了他们的思维。
4.关注地理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强调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意义,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
通过此次课堂,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气候变化对各地区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五、案例效果1.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气候变化等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案例中的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性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3.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启示本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地理学科教学的启示。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069f2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c.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讨论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肩负着传授地理知识的责任,更承载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使命。
本文通过分析一系列具体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地理素养。
案例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气候的影响因素》教学目标1.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
2.学会分析气候数据,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难点•气候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对地理环境的具体作用。
•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地理景观。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本和多媒体资料,了解气候影响因素的基础知识。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具体地区的气候数据,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气候因素的作用。
4.小组讨论:学生针对特定气候类型,讨论其形成的原因和分布规律。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气候因素的相互作用,并鼓励学生提出实际例子。
6.课后作业:设计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当地气候特征,试着绘制气候分布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气候因素的作用。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和监督。
案例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目标1.掌握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置及特点。
2.了解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轮廓和简称。
3.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的整体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各级行政区划的设置原则及其在中国地图上的具体位置。
•学生如何将行政区划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
教学方法运用“地图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法”。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播放我国行政区划的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行政区划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10篇)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7c5dc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e.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10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较大的作用呢?作者分享了10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初中地理教学案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一【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其优越性。
2、记住我国领土四至点、领土面积,能够估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邻国、濒临海洋,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4、学会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优越性,四至点,濒临的海洋。
难点: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地理名称的空间分布。
【知识链接】1、世界政治地图、温度带分布图,时区划分分布图。
2、地理位置:定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
【预习安排】1、仔细阅读教材第1节课正文、图片及阅读活动部分,标记重要知识点;2、通过阅读教材,课前须独立完成教学案。
【前置作业】【学法指导】1、提前预习法(阅读、识图)2、自主学习法(独立完成)3、合作、讨论法(共同探究疑点、难点)【前置作业】1.在右图标出各纬度、温度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
2、中国的地理位置:(东、西、南、北)半球(打√);()洲的'()部,()洋的()岸,是个()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带,少部分在()带,没有()带;3、中国陆地总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位居世界第()位。
4、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较东()较西()较南()较北()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男依次是(),()直接面临太平洋,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
我国陆上邻国以朝鲜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14个陆上邻国为()。
7、6个临海相望的国家()。
2个与我国海岸相邻的国家()。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二1、本节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性,这部分内容不多但原理性强,要求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要到位,强调在新情景下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落实以前我们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强调的“老八股”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较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
初中地理优秀教研案例(3篇)
![初中地理优秀教研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5a276c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9.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我校地理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我国地形地貌”为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教学研讨。
二、案例目标1. 提高地理教师对地形地貌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
2. 探索适合初中地理地形地貌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3. 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案例过程1.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地理教研组首先对“我国地形地貌”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教学方法的设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地理教研组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我国地形地貌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地形地貌实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形地貌的特点。
3. 教学实施(1)情景导入:教师展示我国地形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如: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有哪些主要地形区?各地形区有哪些特点?(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地形区,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点评。
(5)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地形地貌实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地形地貌的特点。
4.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研活动中,地理教研组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1)情景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a1a055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1.png)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包含了自然地理知识,还涵盖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多个领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本文将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实际,选取若干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案例背景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短缺。
这种分布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地图、数据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和解决办法。
教学分析1.利用地图展示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南方与北方水资源差异。
2.分析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如地形、气候等因素。
3.探讨水资源分布不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北方的干旱、南方的洪涝等。
4.介绍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浪费、水污染等。
5.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策略,如南水北调、节约用水等。
案例二:城市化进程与问题案例背景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
教学分析1.利用数据和图表展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如城市数量、人口规模等。
2.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如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乡差距等。
3.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等。
4.介绍城市化进程中的解决办法,如优化城市规划、发展新型城镇化等。
5.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生态保护、产业升级等。
案例三: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案例背景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理环境适宜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区域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分析1.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3c630fe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6.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与解决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二、案例概述案例一:《气候类型的划分》在教学《气候类型的划分》一课时,教师发现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特点掌握不扎实,导致在后续的学习中难以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案例二:《我国行政区划》在讲解《我国行政区划》时,学生对于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轮廓及简称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
三、问题分析1. 学生方面(1)学习兴趣不足: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高,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习方法不当:学生未能掌握有效的地理学习方法,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
2. 教师方面(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过于依赖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四、解决策略1. 激发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实践活动:开展户外考察、地理模型制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运用讨论法、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互动性: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疑惑,提高课堂氛围。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笔试、口试、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地理素养。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强业务学习: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地理学科前沿动态。
(2)关注学生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教学的人性化水平。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7f4a7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8.png)
初中地理课堂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初中地理课堂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案例介绍本次案例选取我国某市一所初级中学的地理课堂。
在该课堂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笔记、阅读教材等方式进行学习。
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对地理知识的讲解较为详细,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案例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在本次案例中,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应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缺乏实践环节在地理教学中,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本次案例中,课堂并未设置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因此,教师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课堂互动不足在本次案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良好的课堂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4.评价方式单一在地理教学中,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然而,在本次案例中,教师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忽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因此,教师应采用多元化、全面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过程性表现。
解决策略1.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地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等,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3.提高课堂互动程度教师应关注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及评价报告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及评价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89d6c2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d.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及评价报告本次教学案例分析的课题是初中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旨在提取教学案例的优点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学案例概述本次教学案例是关于地理的课堂教学,涉及到气候和气象方面的知识。
教学案例以“我国气候地带分布特点与影响”为主题,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地带分布特点,以及不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案例中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地带分布特点和不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案例中的知识结构合理且清晰。
通过案例设计,学生可以逐步了解气候地带的划分标准、我国气候地带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学习效果。
3. 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案例中,通过引入真实案例和图片等教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图片、讨论案例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中,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4.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例分析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可以在多种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教学案例评价1. 教学案例的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向明确。
(2)知识结构合理,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
(3)教学方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2. 教学案例的不足(1)案例设计中的案例选择有限,可以适当增加案例的多样性。
(2)缺乏实地考察环节,可以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案例改进建议1. 增加案例的多样性:可以在案例中选择更多不同地理气候地带的实例,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气候地带分布特点。
2. 增加实地考察环节:可以在教学案例中设立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气候地带的差异,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分析通用(13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案例分析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ac45c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a.png)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
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
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
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
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
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
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通过上个星期的期中考试,学生成绩一般。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76638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0.png)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1: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第一节、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意图本节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第一课。
要了解中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分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这是学生认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进而了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和出发点。
因此,本节内容能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其他各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节的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及分布。
2、教学难点:众多地名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的落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我国的位置和疆域特点,分析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2)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掌握省级行政区德分布,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3)培养分析图文资料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1)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
(2)查找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我国辽阔的疆域和优越的位置,激发爱国之情、兴国之志。
(2)了解港澳台都是我国的领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学生会浅意识的应用所储备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还不得法,不能熟练、准确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加大对地图的使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1、教法本课是学生了解中国人文环境的第一课。
该课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以问题引路,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导、学、议、展、练”五位一体教学策略,重点突出一个展字。
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图变成“活”图,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5a694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f.png)
1.案例一分析
(1)知识传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材阅读,学生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表现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兴趣,同时在讨论中关注到环保问题。
2.案例二分析
(1)知识传授:学生了解了气候类型及分布,掌握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总结与反思
1.探究式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教学方法的成效分析
1.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中。
4.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自主探究造成气候类型差异的原因。
5.小组汇报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和其他小组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探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6.教师总结与反思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强调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六、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
1.培养兴趣:关注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3.反思与总结:定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4.拓展阅读:阅读地理相关的课外书籍、杂志,拓宽知识面。
第四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本节课为初中地理示范课,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程依据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气候与人类活动》一节内容进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过程和方法: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
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
(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3、通过台湾地图,我们可以查询到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台北、日月潭、玉山、玉山的海拔、台湾岛的铁路干线等)
4、你如何利用台湾地图量算出基隆到台北的实地距离?
(三)、拓展学习—归纳小结
设问归纳:
1、通过对台湾地图的认识和应用,大家认为认识和运用一幅地图应着重掌握哪些要素?
2、你认为这三要素在应用先后上的顺序怎么样。
(1)、辨方向。
(2)、识记常见图例。
(3)、量算比例尺。
思考在不同地图(经纬网地图、指向标地图、无经纬网和无指向标地图)中如何辨别方向?(归纳出要点)
阅读课文图1.24“常见图例”,分别找出图1.22中出现的和未出现的图例。
比例尺的含义和公式(提问学生),表示方法(介绍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到黑板用三种方法表示出图1.22台湾图的比例尺)
(四)、练习巩固
活动题:P15活动题
(五)、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作业
(六)、板书设计
§1-3地图
一、地图
1、地图含义
2、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1)地图上的方向(经纬网地图: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以问题解决带动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训练学生思维集中度与持久度,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重视感性认知,借助互联网,选择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台湾旅游作为地图的生活应用情景问题引入,让学生感到学习地图的有用性,通过互联网查询地图信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地图资料,紧抓重点“地图三要素”,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解决问题,眼、脑、口、手并用;
3、从具体事例(具体问题的解决)到概括一般规律,师生一起归纳地图三要素的要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
4、利用课文活动题进行练习巩固,把认识地图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具体解题中,通过学习应用的反复,巩固所学知识。
5、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