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13212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建站设计说明书
![13212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建站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1302e485e53a580216fcfe21.png)
13212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建站设计说明书一、设置观测站目的为研究万年矿井下开采对地表移动变形影响,特别是河床下开采对地表影响的基本规律,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得服务矿井生产,特在123123工作面地表上建立观测站,实施观测。
二、矿井及工作面观测区域地质水文说明万年矿。
三、工作面观测区域回采说明开采方法、顶板管理、采区大小、设计推进速度及周围回采情况等四、观测线设计1、参数选取上山移动角下山移动角走向移动角表土层移动角煤层倾角表土层厚度工作面倾斜长度工作面走向长度移动角调整值工作点间距上山开采深度下山开采深度2、观测线取值(图1-1)倾向方向:全盆地倾向观测线长AB=691 m上山倾向观测线长BF2=441.2 m下山倾向观测线长AF1=400 m走向方向:全盆地走向观测线长GN=1244 m半盆地走向观测线长N01=G02=697 m由于该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4H0+50 m,根据实地调查亦可设置两条倾向观测线。
五、测点结构与埋设该工作面观测线之控制点及工作点采用混凝土浇注,混凝土规格:直径0.2m、埋深0.6m,点标志规格:直径30mm铁杆,中间十字标刻。
测点均外露,因地制宜埋设便于数据观测及不被破坏。
六、观测工作1、控制点引入:采用GPS多点校正引入控制点,取得原始控制资料。
2、连接测量:布设控制点后对各控制点联测。
3、全面测量:在地表受影响、移动前独立观测两次,间隔7天。
地表移动结束后独立观测两次,间隔7天。
间隔日期由T=H0/6C(C为回采推进速度)取得。
3、巡视日常测量:在回采过程中及地表移动衰退期行固定时间间隔的测量工作。
4、测量使用仪器:DTM-352C尼康全站仪,仪器参数:。
七、资料汇整1、原始资料整理2、获取各个移动变形数据3、绘制观测图纸4、获取本矿移动变形及稳定后参数5、绘制无因次曲线八、综合资料分析九、工程造价。
附图1-1。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设计与监测技术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设计与监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a343e5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6f.png)
的高程测量数据袁 现有的平面位置遥 五是本地矿山 开采已有的移动相关系数遥 一般而言袁 设计参数都 是根据已有资料来确定的袁 而有些矿区是新矿袁 此 时设计参数应参照同一地区其他矿上的资料或者找 土质尧 地质条件相近的矿的参数资料遥 1.2 观测站类型的选择
观测站可分为下面 3 类院 一是按设站地点分为 地表移动尧 岩移尧 专门观测站遥 二是从时间上分为 普通观测站尧 短期观测站遥 三是按照布站的形式分 为网状观测站尧 剖面线观测站遥 一般由两条平面垂 直的走向观测线和倾向观测线组成遥 通过大量的观 测求出它们在井下开采过程中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 的规律袁 为了获得高精度袁 可设置多个观测站[10-11]遥 1.3 观测站设计依据
[基金项目] 安徽省科研创新项目支持渊 201310361334冤 收稿日期院圆园15原04原18曰修回日期院圆园15原08原17 作者简介院张官进渊 1989- 冤 袁男袁安徽宿州人袁硕士袁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研究袁E- mail院1006030817@遥
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设计观测站要准备大量的已有资料院 一是 1∶ 1 000 或者 1∶2 000 的井上下对照图和开采计划图袁 根据这张图至少可以确定观测地区井上下的对应关 系遥 二是设站区的地质和水文资料遥 三是井下开采 工作面的设计资料袁 基本的有巷道布置尧 顶板管理 方法以及开采厚度尧 周围开采情况等遥 四是控制点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40142a76e58fafab003fd.png)
1概述济三煤矿123上04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幸福河与济东公路在工作面南部穿过,工作面上方地表还有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其余大部分为农田及其附属设施,观测站的布设届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23上04工作面(十二采区中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煤3上,地质构造较简单,大部分煤厚在1.4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72m,倾角0°~12°,平均为3°。
煤3上底板为泥岩、中砂岩及粉细砂岩互层,煤3上顶板为粉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粉砂岩;泥岩硬度系数f=2~4,粉砂岩、细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硬度系数f=4~6,中砂岩硬度系数为8~10。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及采空区涌水,以采空区涌水为主。
预计123上04工作面最大涌水量200m3/h,正常涌水量60~100m3/h。
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矿井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与研究
![矿井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6570db627d3240c8447eff3.png)
矿井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与研究发表时间:2015-01-08T15:24:41.65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8月下旬供稿作者:魏朋[导读] 开采沉陷的防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工作。
魏朋淤WEI Peng曰危威于WEI Wei曰张清鸾于ZHANG Qing-luan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Faculty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的需求量日渐增加,因此煤炭开采强度也随之加强,就导致对地表移动和破坏越来越严重,形成了许多采煤沉陷区,给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
本文以煤矿开采工作面为实验基地,结合地质采矿条件建立该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由外业测量得到沉陷数据,并通过Matlab 编码绘制出下沉、水平移动、横向水平移动、倾斜、曲率和水平变形曲线。
根据上述曲线,研究开采沉陷的防治工作。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demand for coal has been increasing, so the strength of coal miningincreased, leading to more serious surface movement and destruction, and a lot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formed, which brings verygreat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lif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oal mining working surface as the experimental base, combinedwith the geological and mining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surface observation station of surface movement, subsidence data obtained fromfield measurement, and through the Matlab code draw curve subsidence, horizontal movement, horizontal movement, tilt, curvature andhorizontal de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ining subsidence is studied.关键词:开采沉陷;地表移动;观测站;下沉;移动变形曲线 Key words: mining subsidence;ground movement;observation stations;sinking;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urve 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4-0032-02 0 引言中国的主要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 年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总量的76.3%,比2000 年提高4.3%;占消费总量的68.7%,比2000 年提高0.9%[1]。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a64729ccbff121dd36830b.png)
足, 加 之求 出 的 参 数 误 差 较 大 , 所 以 目前 很 少 设
置这 种观 测站 。
3 .按 布 设 形 式 的 不 同 分 为 :
( 1 )网状 观测 站 : 在 产 状 复 杂 的 煤层 或在 建 筑 物密 集 的 地 区 开 采 时 , 可 考 虑 多 布 设 一 些 测
指 在 开采影 响 范 围 的地 表 、 岩层 内部 或 其 它 研 究
对 象上 , 按 一定 要 求设 置 的一 系列 互 相 联 系 的观 测 点 。在 采动 过程 中 , 根 据 需要 定 期 观 测 这 些 测 点 的空 间位置 及 其 相对 位 置 的变 化 , 以确 定 各 测 点 的位移 和 点 间 的相 对 移 动 , 从 而 掌握 开 采沉 陷
引起 的岩层 与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规 律 。 目前 , 研 究 地 表 移动 的 主要方 法 是 实 地 观 测 , 而 为 了进 行 实地 观测, 必须 在 开 采 进 行 之 前 , 在 选 定 的 地 点 设 置 开 采沉 陷 观测 站 , 简 称 观测 站[ 。所谓 观测 站 , 是
资料 收 集 、 观 测 站 设 置 地 点 选择 、 观 测 线 的布 设 位 置 、 长度 、 观 测 点 的 密 度 与 建 立 等 方 面进 行 介 绍 , 详 细论述 了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的 设 计 要 点 和 步骤 。
[ 关 键 词 ] 地 表 移 动 地 质 采矿 观 测 站 观 测 线 设 计 [ 中 图分 类 号 ] T D3 2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7 —3 0 0 0 ( 2 0 1 4 ) 0 2 …5
2017煤矿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017煤矿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889bf06294dd88d0d26b73.png)
观测线长度及控制点、观测点数目情况汇总见表2
表2 观测线长度及控制点、观测点数目情况汇总
观测线
总长度(米)
控制点数(个)
1.3 主要任务
此次测量工程的主要任务是:
(1)在23302工作面埋设控制点。
(2)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
(3)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处理和分析。
(4)总结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5)233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1.4 设计依据
1.4.1、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
(1)《煤矿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2010版;
2、水准测量:测量方法、仪器及精度要求
在两个水准基点间选用S2级自动安平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水准路线可选用单程的附和水准或者水准支线的往返测量。采动稳定后期,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高程测量必须从矿区水准点开始,应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因地势复杂,矿井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在测量观测点位置的情况下同时测量观测点高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矿
XXXXX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 测 科
XXX年XXX月XXX日
233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1 工程概况
1.1
xxxxxx有限公司XXXXXXXXXX矿,位于禹州市西南部35km处的磨街乡境内,行政隶属于磨街乡刘门村。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区内基岩大部裸露,山坡坡度大、沟谷发育、形成狭窄的“V”字型沟谷;南部为单面山地貌,由平顶山砂岩组成顺倾向的平缓构造坡,为坡度陡峻的剥蚀坡,山间为冲、洪积地貌。井田范围内多为农田,居民已全部搬迁,范围内为乡村小路,无河流等水系,无“三下”压煤现象。矿井始建于1997年4月,矿井田面积6.0064k㎡,2003年元月投产,主采二1煤层。经2008年技术改造后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矿井工作面回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对地面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裂缝、沉陷区及滑坡现象,对地面农田和果林地造成了经济损失。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45816e76a20029bc642d85.png)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前言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
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
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040=ϕαβ*8.0~750=000075~7075~70==δγ,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0000005.49.585.46.257.508.71±=±-H hH m -==综综γδ 0000009.15.589.132.02.247.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ϕ——松散层移动角;γ、β——上、下山移动角;δ——走向移动角;α——煤层倾角;m ——煤层平均厚度;h ——松散层厚度;0H ——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7c3b4cfc4ffe473368ab6e.png)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13.06.01前言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
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件,地质地层结构实际揭露,矿区地表移动观测成果等资料。
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
![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8cded5f46527d3250ce004.png)
421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线布物探测绘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与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
(3)动盆地线之间
2,3。
结果表明:走向线方向最大下沉点位于B120,下沉值为1007mm;同时倾斜值趋近于0,符合沉降最大下沉点附近倾斜趋近于0,负曲率的规律;同时水平变形曲线和曲率曲线相似,符合一般般规律。
(下转第228页)图2走向线变形曲线图
图3倾向线变形曲线图
189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生雷雨。
图1K指数在不同阈值条件下的雷雨概率
3结论
(1)桂林机场春季午后雷雨发生时,K指数>20℃的占比极高,达到91.7%。
(2)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对应的雷雨日数最多。
(3)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最高,达到50.0%;其次是K指数在37-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20.0%。
【参考文献】
[1]王艳兰,王军君,伍静,王娟,刘国忠,李向红.广西3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4):635-643. [2]梁维亮,屈梅芳,赖珍权,翟丽萍.广西雷暴天气预报指标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3):15-19.。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f3b5cead51f01dc281f1a8.png)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编制: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部长:日期:年月日地测副总: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说明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325m。
工作面内煤层总体走向为87°~176°~254°,倾向为167°~266°~344°,倾角0°~3°,煤厚2.4m。
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按照工作计划,工作面日推进3m。
为了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本矿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计参数,为地表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合理开采三下压煤,防止各类地质灾害,从而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特建立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如下:一、目的和任务通过在小屯煤矿首采面上方布设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掌握山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测参数,为各类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从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二、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工作面位于矿工广区的东南,龙潭口村旧址在运输顺槽的上方,靠近切眼附近;湾寨村位于切眼的东部,距离切眼260米。
龙谭口村农户已搬迁。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m -325m,煤层倾角为0°~3°。
煤厚2.4m,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16中03工作面老顶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呈浅灰色,薄~中厚层状,钙质胶结,波状及交错层理,含泥质团块和泥质条带,钙质胶结,分选性差。
局部含有6上煤。
矿井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矿井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fc21f3aeaad1f346933f49.png)
由于 条件 限制 , 且 为 了方 便 观 测和 设 站 , 观测 线主 要沿 道路 、 田埂 和林 地 布 置 。 I、 Ⅱ采 区 的 观 测站联合布置, 观测线总长约 4 . 0 k m, 共有 1 6 1 个 工 作测 点 , 4个 控 制 点 , 观 测 实 践 中考 虑 到 上安 公 路 的重 要 性 , 又加测了 2 0个 测 点 。主 要包 括 三 条 倾 向观测 线 , 一条 半走 向 观测 线 。倾 向 I线 ( 点 号 z 3 5一 Z 7 4 ) , 位于 1 0 3 ( 1 ) 、 1 0 3 ( 2 ) 、 1 0 3 ( 3 ) 工 作 面 上方 , 测 线长 8 0 2 m, 测 点 平均 间距 2 0 m; 倾 向 Ⅱ线 ( 点号 Z 1 5 5一G 2 0 ) , 从1 1 0 3 ( 1 ) 、 I 1 0 3 ( 2 ) 工 作 面 上 方斜 穿 而过 , 测线 长 1 0 2 7 m, 平 均间 距 3 3 m; 倾 向Ⅲ 线( 点号 Z 8一Z 3 5 ) , 位于 1 0 3—1 ( 1 ) 、 1 0 3 ( 4) 工作 面上 方 , 测线 长 5 4 8 m, 测 点平 均 间距 2 1 m; 走向 I 线( 点号 Z 9 9一Z 1 2 8 ) , 位于 1 1 0 3 ( 1 ) 工作面上方 , 测 线长 5 9 4 m, 平均 间距 2 0 m。
l 5 6
2 . 2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观 测 概 况
瘫窃 l 缝实l 捌 下沉曲缱露
老公 营 子 煤 矿 I、 Ⅱ采 区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从 地 表被 采 动 至 移 动稳 定 , 进行 1 2次 全 面 观 测 , 为 求 得老 公营 子煤 矿综 采 地表 沉 陷 规 律 的研 究 和岩 移 参数 。 本次地表移动观测所用 的主 要仪器设备为 : 菜卡 T s 0 6型 全 站仪 、 苏 一光 D S 0 0 5自动 安 平 水 准 仪 。全 面观 测按 四等 导 线测 量 的 精度 确 定 各 工作 测 点 的平面 坐 标 , 水 准施 测 按 四 等 水 准 测 量 的精 度 要求进 行 。观 测 站 设 置 和 各 观 测 工 作 均 按 《 煤 矿 测量 手册 》 及观 测 站设 计布设 要 求进行 。 3实 测资料 分 析 老 公营 子 煤 矿 具 有 覆 岩 软 、 第 四 系 松 散 层 较 厚 等特 点 , 采 用长 壁综 采 一 次 采全 高 采 煤 法 , 全 陷 法 管理 顶板 , 推进速度快 , 开 采 强度 大 , 地 表 移 动 规 律和 两带 发 育高度 呈现 出新 的特 点 。 3 . 1实测 地表 移 动 变形 的 计 算 及 变形 曲线 绘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5f479dccce2f0066f533225c.png)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为了获得新安发煤矿090104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的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采煤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分布规律;3、确定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通过对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征地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设置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质概况本观测站位于090104工作面上方,对应地表高程1086.5m~982.5m。
工作面对应地表大部分为黄土山,少部分农田。
该工作面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二、观测站下的采矿技术条件090104工作面走向长度为730m,面长141m,面积102930m2,地质储量为18万吨,工作面标高在725m~710m之间,煤层倾角为3~7°,开采厚度在1.3m,采煤方法为高档普采,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三、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数由于在走向上两边坡度很大,大约在45°,不安全,我们放弃了在走向上布置观测线,把观测线的布置调整为在倾向上布置,考虑到可行性及减少投资计划在工作面上部的小山路上布置一条观测线,每25米布置一个点,共25个点。
以工业广场近井点1、近井点2作为控制点。
四、工作测点及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用直径18mm的圆钢做成L型,长300mm,宽100mm上面刻成十字槽,埋设时挖成方300mm,深500mm的坑,将钢筋棍用混凝土浇筑在中间,钢筋漏出混凝土面不大于5mm,浇完后将表面抹平养护好,不得使其裂缝。
五、观测时所用的仪器、作业方法及劳动组织工作测点的引出及后期的位移观测等用全站仪本项目共需要人员8人,前期工作需要12天时间,其中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选点埋桩需要2天,观测站的布设需要3天,控制测量机内业需要2天,首次沉降和位移观测需2天,内业资料及成图需3天。
21302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21302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3507144d2b160b4e767fcf5c.png)
21302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一、设置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质概况:本观测站位于21302工作面上方,对应地表高程+580--+775米,盖山厚度345--559米。
工作面对应地表南部为小张岭东部山梁,大部分为耕地,小张岭南侧有一50号饮用泉水,涌水量为0.020立方米/小时;北部为大张岭及其南北两侧沟梁,对应地表以耕地为主,切眼以南有杨家圪崂(在本工作面采动影响南部边界外侧),大、小张岭及杨家圪崂民房结构以木结构为主,有少部分为砖混及混凝土结构,抗变形能力较差。
在工作面中部及切眼北侧分别距运输巷30米、15米有210和56号地质钻孔,该两钻孔在煤层段已封孔。
工作面所在地层及顶底板从下到上岩性及厚度分别为:5-1煤厚4.25米;中砂岩厚9.01米;粉砂岩厚5.6米;粉砂质泥岩厚3.75米;粉砂岩厚1.2米;粉砂质泥岩厚1.0米,再往上是黄土层覆盖。
二、观测站下的采矿技术条件:21302工作面走向长1230米,倾向宽160米,面积196800M2,地质储量约49万吨,煤层地板+210―+233米,煤层倾角a=3°―5°,开采厚度m=2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臂采煤法采用MG310—132DW无链牵引薄煤层采煤机回采。
工作面走向长1265米,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跨落法,一昼夜一循环,日进速度为1.5米∕天。
该面煤层整体呈倾向北西西,倾角3―5度的单斜构造,沿煤层走向为一宽缓背斜,幅度约13米,预计其翼部发育5―8条走向北西西或南西西,倾向北北东或南南西的中、小型断层构造,落差在1—5米不等,采用挑顶卧底方法通过。
三、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数目由于在走向上两边坡度很大,大约都在45度,很不安全,我们放弃了在走向上布置观测线,把观测线的布置调整为在倾向上布置,分别在大张岭、小张岭垂直工作面布置两条观测线,每15米一个点,共30个点。
控制点用RTK以控制点大张岭和象山为起始点向大张岭和小张岭各做3个控制点,再各以这3个点向观测线附近引工作测点3个,工作测点至少远离工作面上方300米,切要选在牢固的地方,保护好,作为日常观测用。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word文档良心出品)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ac4e5a1b14e852458fb5789.png)
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编制:审核:总工:二〇一三年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为了获得1502采区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类参数和地表裂缝的发肓情况,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一、采区地质条件概况1、采区位置及区内地形岩移观测主要针对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进行观测。
1502采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其北部为1501采区西南翼,已开采结束,南部为矿区西南部边界、1503采区,东部为礼义保安煤柱,西部为矿区边界。
2502-03工作面为本采区第一个工作面。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区丘陵区域,海拨高度在1146—999米之间,相对高差147米,地表无河流水体。
2、区内地层1502采区内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基岩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和煤层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一套海陆相沉积的灰、灰白色薄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结构松散,易风化。
一般厚度为46.79~80.57m,平均64.60m。
含三角织羊齿等化石;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出露于区内中部及西北部,该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钻孔仅揭露其下部地层,残留最大厚度约42.72m。
其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黄~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m;第四系中更新统: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红、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有时见砂砾石层,呈层状或透镜状。
厚0~25.00m,平均厚15.00m;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灰黄、浅黄色粉质砂土、粘土及砂砾石层,有时零星分布小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研究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e729e0998fcc22bcd10dca.png)
条件 下 , 过 移动 盆 地 的平 底 部 分 可 设 置 观 测线 , 地 表未 达 通 在 永 煤矿 区铁 路 新建 的齐 山会 让 站 已 经 成功 实 现 了远 程 集
5 k 不利于车站 的安全监督管理。 0 n, 集配站位于车务段综合办 公楼附近 , 距离铁运处仅有 5 i距离 , k n 实现远程集 中控制 , 偏 远 的车站纳入了集配站信号楼集 中控制 , 车务段技术 、 安全管
理 人 员 随 时 可 以进 行 技 术 指 导 和 安全 检查 ,运 输 生 产 中 出现 的 问题 随 时 可 以得 以解 决 ,极 大地 方 便 了铁 运 处 和 车 务段 的
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测点 的空间位置及其 相对位 置 的 变化 , 以确 定 各位 置 和 点 问 的 相对 移 动 , 而 掌握 开采 沉 从 陷的规律 一 笔者就地 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阐述 了个人的学术 一 。
观点 , 以期 为 地表 移动 观 测 站 的布 设提 供 帮 助 。
() 5 控制点设在移动盆地的范围外 , 不受采动影响; ( ) 测 站 的建 站 时间 应 选在 准 确 确定 切 眼位 置 。 6观
1 地 表 移 动观 测 站 的布 设 形式 . 2
根据设站 的目的 ,合理地选择观测站的布设形式是十分
重要的。目前我国矿区大多采用剖面观测站。 观测站具体布设
( ) 测 线应 设 在地 表 移 动盆 地 主 断 面上 ; 1观
的资料 , 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 , 出各种因素对移动 找 过程 的影响规律 ,再将这种规律运用到解 决开采沉 陷问题的 实践中去 , 使之进一步完善与深化 , 为了进行 实地观测 , 必须 在开采进行以前, 在选定的地点设置开采沉陷观测站。所谓观 测站 , 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 、 岩层 内部或其它研究对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c8941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8.png)
在首次和末次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即日 常观测工作。当开采工作面推进宽度达到采深的0.2-04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隔3-5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监控 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当地表出现移动时,一般是隔1-3个月 重复进行水准测量,观测间隔时间要视地表下沉速度做适 当调整。在移动活跃阶段,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 观测次数。
在连接测量后,地表移动开始前,应对工作测点进行两 次观测,时间间隔≤5天,观测各测点的平面位置、高程、 各测点间的距离、各测点观测线方向的偏离距离等内容, 实现准确测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
当受采动之前,对各测点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量同一 点高程差≤10mm、支距差≤30mm,同一边的长度差≤4mm 时,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
参考文献: [1] 袁国锁.微山矿村庄下条采地表移动规律[J].东北煤炭
技术,1992(3):6-8. [2] 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煤矿测量手册(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3]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4] 何国清,杨伦,凌庚娣,贾风彩,洪镀.矿山开采沉陷学[M].
1 观测站设计
1.1 设计原则 测站的控制点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埋设要牢固; 2)底部埋设于冻土线0.5m以下; 3)设站位置在观测周期内不受采动影响; 4)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之上布设观测线; 5)观测线的长度超出地表移动盆地区域;
6)布设测点的密度应适应开采深度和设站观测目的。 1.2 布置形式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4f4b9351e79b8968022646.png)
料时, 应满足 D 3 ≥ 0 . 7 H o 。同时应保证两条倾斜
观 测 线 间 的 距 离 D 2大 于 5 0 m 。这样即可保证两条
倾斜观测线 R1R3,R4R6 均
在主断面上。
倾斜观测线的长度, 应
保证线的两端在不受开采影
响的范围内。倾斜观测线
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的倾斜
主断面上确定的,如图 1(b)
布置、开采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开采厚度、 工作面推进速度、回采时间及其周围开采情
D1 ≥(HO-h)cot(δ - △δ)+h cot φ 式中δ为走向移动角;
况等;
△δ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
设站地区的井上、井下测量资料, 如控
h 为松散层厚度;
制点、导线点、水准点的坐标和高程等; 矿区已有的地表移动资料, 如移动角、
划图,以便确定观测地区并下开采和地面位置 切眼或停采线 0.7 倍的采深以上。在图 1(a)
的对应关系; 设站地区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如地形地质
图、岩层柱状图、煤层赋存条件、覆岩的物理 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设站地区的回采工作面设计资料,如巷道
中, 因 D 1+ D 2+ D 3> 1 . 4 H o + 5 0 m ,因此, 设计了 两条倾斜观测线 R 1R3,R4R 6。要确定 R1R 3 和 R4R6 的位置,首先按图 1(c)中的方法确定出 E 点,R1R3 必须设置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正 点的位置,即应满足:
地表移动观测站大多采用剖面线(一般均
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他研 为直线)状与煤层走向垂直或平行。若受地面
究对象上设置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或其他
采动过程中,定期观测这些点的位置及其变化 形状。为了研究整个移动盆地则需布置成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赵娜娜;武枝【摘要】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过程十分复杂,它是许多地质采矿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目前,研究地表移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通过测量获得大量的实测数据资料,然后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地质采矿因素对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本文从观测站的类型、观测站的设计原则及内容、设站前资料收集、观测站设置地点选择、观测线的布设位置、长度、观测点的密度与建立等方面进行介绍,详细论述了地袁移动观测站的设计要点和步骤.【期刊名称】《北京测绘》【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104-108)【关键词】地表移动;地质采矿;观测站;观测线;设计【作者】赵娜娜;武枝【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为了保护地质采矿影响下井巷、建筑物、水体及铁路等,使它们免受或少受开采引起的有害影响,减少地下资源的损失,必须研究地下开采引起的岩层与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目前,研究地表移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而为了进行实地观测,必须在开采进行之前,在选定的地点设置开采沉陷观测站,简称观测站[1]。
所谓观测站,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它研究对象上,按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测点。
在采动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测点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测点的位移和点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
1 观测站类型随着多年开采沉陷观测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采沉陷观测站的类型越来越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2]:1.按观测站设置的地点不同可分为:(1)地表移动观测站:测点布设在地表。
主要是研究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规律(本论文主要研究对象);(2)岩层内部观测站:测点一般布设在井下巷道或岩层内部的钻孔中,用于研究岩层内部的移动和变形规律;(3)专门观测站:为了某一个特定的目的所设立的观测站,如建筑物观测站、铁路观测站、边坡移动观测站等。
2.按观测站观测时间长短可分为:(1)普通观测站:观测时间较长(一般在一年以上),它是在地表移动的开始到移动结束的整个过程中定期进行观测,主要用于研究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规律。
短期观测站观测时间较短(几个月到一年),只在移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进行观测,而后对观测资料处理,求出一些近似的移动参数,如最大下沉速度、走向移动角等。
(2)短期观测站:只是在急需开采的情况下才采用。
这种观测站要求设站地区地质条件简单,采深较浅,开采厚度稳定,工作面均匀推进,达到超充分采动等。
这些条件在实践中很难满足,加之求出的参数误差较大,所以目前很少设置这种观测站。
3.按布设形式的不同分为:(1)网状观测站:在产状复杂的煤层或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开采时,可考虑多布设一些测点,组成网状观测站。
网状观测站可观测整个采动范围,所得资料比较全面、准确。
观测点数目较多,野外观测和室内成果整理工作量大,且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所以只在研究专门问题时才采用,我国仅在河南平顶山矿务局和山东枣庄局的柴里矿设置过网状观测站。
(2)剖面线状观测站:这是目前我国矿区用得较多的一种布设形式,它是在选择的特定方向上布点成直线形。
若因条件限制不能布成直线时,可设少量转点而成折线形。
观测站的具体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观测站布设形式示意图具体步骤如下:(1)布设1条走向观测线AB;(2)只设1条倾斜观测线CD或EF;(3)可设2个半条观测线OB和OD;(4)可设2条观测线AB和CD;(5)可设3条观测线AB、CD、EF。
观测站一般由2条观测线组成。
1条沿煤层走向方向,1条沿煤层倾斜方向,它们互相垂直相交。
在地表达到充分采动的条件下,通过移动盆地的平地部分都可设置观测线。
在地表未达到充分采动的条件下,观测线需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由于我国煤矿区回采工作面大多是沿煤层走向方向比较长,远远大于充分采动所要求的最小尺寸,因此为了检验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往往在充分采动区内设置2条相距50~70m的倾斜观测线。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2端(半条观测线时为1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缘。
采动影响范围内的测点为工作测点,在采动过程中应保证它们和地表一起移动,以反映地表的移动状态[3]。
2 观测站设计的原则及内容2.1 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比较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观测站设计中,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2)设站地区,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这要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而定;(5)观测站的控制点药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以下。
为特殊目的而建立专门观测站,可不受上述条件限制[4]。
2.2 设计内容观测站设计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两部分工作。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2)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3)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4)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的数目。
位置及其编号;(5)工作测点的控制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6)观测内容及所用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连测方法,精度要求,连测得起始数据,定期观测的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的测定,编录方法;(7)经费预算:包括观测站所需材料、购地、人工等费用的预算;(8)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要获得的成果[5]。
观测站设计中,除需编写设计说明书外,还应绘制设计图。
设计图包括观测站设计平面和断面图。
图的比例尺一般与井上下对照图一致。
观测站设计图中应具有下列内容:(1)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地质构造、岩层柱状、煤层产状等;(2)已有的和新设计的采区巷道;(3)现有的和新设计的保护煤柱轮廓;(4)观测线的平面位置,沿观测线的断面图。
断面图上应表示出工作测点、控制点的位置及编号,岩层柱状,地质构造,煤层产状,开采位置等。
3 设站前的资料收集建立观测站首先要了解工作面的采矿条件、周围的开采情况,应该在周围开采都影响不到的地方建站。
同时,还要收集必要的开采资料。
3.1 地质采矿条件收集地质构造、岩层柱状、煤层产状、开采深度、上边界H2、下边界H1、冲击层厚度h。
3.2 工作面条件工作面的形状,最好是矩形工作面。
工作面的走向长度l、倾斜长度L、煤层倾角α、采煤厚度m。
3.3 收集移动资料对该矿区已有的地表移动资料进行收集,要收集的主要参数有:充分采动角φ3、φ2、φ1;上山移动角γ、下山移动角β、走向移动角δ;移动角修正值Δδ、Δβ、Δγ;最大下沉角θ及松散层移动角。
若矿区尚无自己的沉陷参数时,可选用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矿区的参数进行设计。
4 观测站设置地点的选择在设站观测的过程中,应遵循从简单条件到复杂条件,从单一煤层、单一工作面、地质构造简单的条件下的观测,然后再进行多工作面、重复开采、有地质构造破坏及煤层产状变化大等条件下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进而不断积累资料,深化对地表移动规律的认识。
观测站设站地点的选择取决于设站的目的。
比如若是水下采煤问题,就要适时的观测两带(冒落带、裂缝带)高度;如要解决地表沉陷的防护问题(如“三下”采煤),除必须掌握开采沉陷规律外,还要掌握建(构)筑物变形与地表移动变形的关系。
所以,观测站设站地点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观测成果的使用价值。
另外,根据我国生产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开采沉陷研究的现状,选择设站地点时,还应密切结合开采影响的实际问题[6]。
岩层内部的移动规律及各种专门观测站的设置与观测,一般要求和地表移动观测站配合进行,才能获得可靠、全面的观测资料。
5 确定观测线布设位置及长度不同类型的观测站,布设方法不完全相同,其中剖面线状观测站观测线都应布设在主剖面上,即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都应通过最大下沉点,这样才可求出较准确的各种参数。
图2为长壁工作面上方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图。
因工作面的走向长度D1+D2+D3>1.4 H0+50m,如需要,可考虑通过充分采动区设置两条间隔大于50m的倾斜观测线(也可只设1条倾斜观测线),沿煤层走向设置半条走向观测线。
根据已给出的煤层走向和倾向方向,按矿区已有沉陷资料,在平面图上分别确定走向和倾斜观测线的位置。
而对于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其应超过移动盆地边界一段距离,以便确定移动盆地的边缘。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本矿区已有的沉陷参数或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参数确定的[7]。
图2 地表移动观测站示意图在走向主断面图(图2(b))上,自开切眼用δ—Δδ和φ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相交于地表E点,R1R3观测线必须设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点的位置。
也就是说,倾斜观测线R1R3到开切眼的距离D1应为式中δ——走向移动角;Δδ——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H0——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h——松散层厚度;φ——松散层移动角。
在矿区尚未取得充分采动角数据的情况下,可根据一般地表移动规律选用:D3≥0.7 H0,D2=50—70m。
5.2 倾向观测线的设计长度倾斜观测线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如图2(c))上确定的。
具体方法是:自采区的上、下边界分别以γ—Δγ和β—Δβ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接触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交于地表A、B(或C、D)点,AB段(或CD 段)即为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
此段长度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L——工作面倾斜长度;γ——上山移动角;β——下山移动角;Δβ——上山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H1、H2——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开采深度。
走向观测线应设在移动盆地的走向主断面上,走向观测线位置的确定如图2(a)所示。
具体的确定方法是:在倾斜主断面(图2(c))上,从采空区中心用最大下沉角θ划线与地表相交于O点,通过O点作平行煤层走向的垂直断面,此断面所在的位置就是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确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测资料的质量,因此,在观测站的设计中,要求所用参数尽量准确。
观测线位置除应满足上述条件之外,还应考虑地形、地物以及便于测点埋设和进行观测等条件。
5.4 走向观测线的长度为了保证观测线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并使观测线位于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一般情况下(首采工作面除外),走向观测线只设半条(如图2(b))。
具体做法是: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
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边界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接触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交地表于点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