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合集下载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08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20 日:选择课题,并着手于相关数据及文献的收集,完成开题报告,确 定论文题目。 2008 年 4 月 21 至 5 月 10 日:查阅相关文献及数据,构思文章基本框架、观点及研究思路,并最终 确定初稿。 2008 年 5 月 11 日至 5 月 25 日:对文章进行修改,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文中的缺陷及格式。 2008 年 5 月 256 日至 5 月 30 日: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最终定稿,准备答辩。)
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他研究对象上,按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
互相联系的观测点。在采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观测点的空间位置及相对
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位置和点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
方法:1)了解该观测站的集体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地面水系,气象情况,
地震情况。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李江飞
专业班级 测绘 11-3 班 指导教师
一、课题的名称、来源
1.课题名称 唐家会煤矿 61101 综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课题来源
√生产
√ √
√科研
√ √ √ √
√ 教学

√ 其他

余学祥教授
.1.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深刻领会新标精神认真思自身际研究生探法
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认识岩层与地表移动这一复杂过程,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观测获得大量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
响规律,再将这种规律应用到开采沉陷问题的实践中去,使之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为了

矿山开采沉陷学答案整理 2

矿山开采沉陷学答案整理 2

1.“三带”的定义?答:冒落带是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回采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直接顶板岩层产生破坏的范围。

裂缝带: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离层及断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

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位于裂缝带之上直至地表。

2.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此题答案不确定)一、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划分地表移动盆地划分成如下三个边界:(一)移动盆地的最外边界移动盆地最外边界是以地表移动和变形都为零的盆地边界点所固定的边界。

这个边界由仪器观测确定。

考虑到观测误差一般取下沉为10mm的点为边界点。

所以,最外边界实际上是下沉为10mm的点圈定的边界。

(图中ABCD)(二)移动盆地的危险移动边界危险移动边界是以盆地内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筑物有无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图中A’B’C’D’)不同结构的建筑机能承受最大变形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应有对应的临界变形值。

在确定移动盆地内危险移动边界时,用相应建筑物的临界变形值圈定,会更接近于实际。

(三)移动盆地的裂缝边界裂缝边界是根据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裂缝圈定的边界。

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内容有哪些?答:观测站设计包括便携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两部分工作。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2)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3)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4)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的数目、位置及其编号5)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6)观测内容及所用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方法,精度要求,联测的起始数据,定期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的测定,编录方法。

7)经费估算:包括观测站所需材料、购地、人工等费用的预算8)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需获得的成果4.水平煤层(或沿煤层定向主颁)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下沉曲线特征?答:判别:水平煤层开采时的采动程度可用走向充分采动角φ3来判别。

当用φ3 角作的两直线交于岩层内部而未及地表时,此时地表为非充分采动。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建立岩移观测站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5)各阶段参数求取;(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4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2005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5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5.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123上04工作面结构简单,[改为设计]形状规整,是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发布时间:2022-10-24T05:57:50.48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0期作者:杨小虎1,何迪1[导读] 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Mobile Observation in Mine Goaf杨小虎1,何迪1Yang Xiaohu1,HE Di1(1.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汉中 723100)(1.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haanxi Aviation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zhong 723100, Shaanxi, China) 摘要: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都离不开对因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观测分析的研究。

此项研究是解决矿区压煤开采、环境保护和沉陷区治理等“三下”问题的重要基础。

因此,进行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的专门研究,对于矿区煤层合理开发、安全、地表建(构)筑物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陕北某煤矿采空区为例,开展地表位移观测设计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地表位移;观测站;Abstract: At present, whether it is "three-down" mining, retaining and protecting coal pillars, controlling mining subsidence damage in mining areas,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mining areas,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aw of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mining. Thi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olving the "three lower" problems of coal press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bsidence management in mining areas. Therefore, the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rface movement observation in the mine goaf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afety, surfac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coal seam in the mining area. Taking the goaf of a coal mine in the north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are carried out.Key words: mine goa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station;1概述近年来,全国范围里随着煤矿的大量开采,为国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是付出了环境的代价,破坏了矿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该地区的自然景观,留下了坑坑洼洼的采矿场以及四处塌陷的采空区[1]。

新集二矿210108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新集二矿210108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新集二矿210108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摘要]介绍了本矿区210108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方法,指出了全站仪以及gps在测点埋设等方面的作用及方便性,以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测点的方法。

[关键词]地表移动;观测站;gps;设计中图分类号:td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3-0271-01210108工作面位于新集二矿-650m水平中央采区东翼,其开采深度较大,且区域地质构造特殊(受底板灰岩承压水威胁)。

其对应地面是农田、村庄搬迁复耕地、原塌陷积水区、西淝河圩堤、灌溉大渠以及机耕道路。

该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1煤安全开采,监测开采影响规律,合理留设保护煤柱,有效开采煤炭资源。

即通过监测、分析、总结,获得: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地表移动过程中的特点;移动稳定后地表移动的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参数;对地面影响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测,指导维修和搬迁。

1.观测站设计基本数据依据1.1 观测区域采矿技术条件(见表1)1.2 计算元素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淮南地区移动角参数如表2所示:下山方向移动角β=66°-22°×sinα=62°56 ′;当煤层倾角α<50°时,最大下沉角θ=90°-kα=84°33 ′36″(k=0.68)。

2.计算观测线位置及塌陷影响范围2.1 走向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走向观测线应设在盆地的走向主断面上。

在倾向断面图上,从采区中央作最大下沉角θ,交地表于o点(见图2),并过此点作采区走向方向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走向线距工作面下顺槽位置为:×cotθ(见图2)走向线长度为:l1= (h0-h)×cotδ +h×cotψ=372.9m(见图1)式中l0——工作面走向长;d——工作面倾向长。

新驿煤矿1106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探析

新驿煤矿1106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探析

新驿煤矿1106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探析王传民,王力,于凤兵(临沂矿业集团新驿煤矿,山东兖州272116)摘要通过对新驿煤矿110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的分析,得出了新驿煤矿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参数和地表移动规律,证明了1106工作面开采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初步掌握了部分地表移动特征,为该煤矿的“三下”开采设计、采区设计、土地复垦、综合利用等项目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表移动观测岩移参数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TD325+.4文献标识码Bdoi :10.3969/j.issn.1005-2801.2012.06.60*收稿日期:2012-07-09新驿煤矿为解决矿区“三下”开采问题,准确的围定各类构筑物的保护煤柱,在矿区内1106综采工作面布设了地表岩移观测站,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观测研究,从而获得1106工作面地表下沉与变形分布值、各种移动角值及各类岩移参数与地表移动规律。

1观测站的设计和布设1.11106工作面概况1106工作面分为上、下两个工作面,1106上工作面轨道顺槽长度427.6m ,皮带顺槽长度417.3m ,切眼长度61.4m ,方位角218ʎ,煤层埋藏深度-230 -250m ,倾角7ʎ;1106下工作面轨道顺槽长度500m ,皮带顺槽长度483m ,切眼长度102.5m ,方位角218ʎ,煤层埋藏深度-230 -270m ,倾角8ʎ。

1106上工作面于2009年3月开始回采至2009年11月采完,1106下工作面于2009年3月开始回采至2009年12月采完。

1.2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布设1.2.1设计所用参数的确定新驿煤矿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走向、上山及下山移动角值均取65ʎ,并考虑调整值20ʎ,则取定各参数如表1。

表11106工作面观测站设计参数走向移动角δ65ʎ上山移动角γ65ʎ下山移动角β60ʎ最大下沉角θ90ʎ-0.6α松散层移动角Φ45ʎα-煤层倾角1.2.2观测线的布设本次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主要是考虑1106工作面开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同时又重点满足1106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 1 ) 地表 移动观测站 : 测 点 布 设 在 地 表 。 主
足, 加 之求 出 的 参 数 误 差 较 大 , 所 以 目前 很 少 设
置这 种观 测站 。
3 .按 布 设 形 式 的 不 同 分 为 :
( 1 )网状 观测 站 : 在 产 状 复 杂 的 煤层 或在 建 筑 物密 集 的 地 区 开 采 时 , 可 考 虑 多 布 设 一 些 测
指 在 开采影 响 范 围 的地 表 、 岩层 内部 或 其 它 研 究
对 象上 , 按 一定 要 求设 置 的一 系列 互 相 联 系 的观 测 点 。在 采动 过程 中 , 根 据 需要 定 期 观 测 这 些 测 点 的空 间位置 及 其 相对 位 置 的变 化 , 以确 定 各 测 点 的位移 和 点 间 的相 对 移 动 , 从 而 掌握 开 采沉 陷
引起 的岩层 与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规 律 。 目前 , 研 究 地 表 移动 的 主要方 法 是 实 地 观 测 , 而 为 了进 行 实地 观测, 必须 在 开 采 进 行 之 前 , 在 选 定 的 地 点 设 置 开 采沉 陷 观测 站 , 简 称 观测 站[ 。所谓 观测 站 , 是
资料 收 集 、 观 测 站 设 置 地 点 选择 、 观 测 线 的布 设 位 置 、 长度 、 观 测 点 的 密 度 与 建 立 等 方 面进 行 介 绍 , 详 细论述 了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的 设 计 要 点 和 步骤 。
[ 关 键 词 ] 地 表 移 动 地 质 采矿 观 测 站 观 测 线 设 计 [ 中 图分 类 号 ] T D3 2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7 —3 0 0 0 ( 2 0 1 4 ) 0 2 …5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摘要:通过对地表的岩层移动观测,经计算后确定各种参数,为以后河流水体下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布设走向倾向观测站岩移参数山东丰源远航煤业赵坡煤矿采区上方有小黑河穿流经过,针对小黑河下开采的特殊性,在小黑河开采影响区域建立了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通过采用先进的野外观测技术,取得了高精度的地表移动变形资料。

主要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地处12312、12313工作面正上方。

该区域地表上有小黑河,地面标高在43.5m左右。

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间沿煤层倾向方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1.1 走向观测线:此次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每条走向观测线全长1400m。

1.2 倾向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部,基本垂直于小黑河南北河堤的位置上布设一条观测线,倾向观测线全长1100m。

1.3 观测线长度的计算。

算走向观测线长度:由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啄-?驻?啄)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

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啄-?驻?啄)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点。

沿ef走向设定垂直于倾斜观测线的观测线。

稍稍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点g,进而将fg确定为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1)。

计算倾斜观测线长度:在移动盆地倾斜主断面上设定倾斜观测线长度。

先从采区上、下边界分别以(?酌-?驻?酌)和(?茁-?驻?茁)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交于地表a、b点,ab就是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2)。

本观测站共设置了135个工作测点,8个控制点。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e级gps网。

在测区内布设8个gps点(不包括两个高级控制点),网中联测控制点两个。

2 观测站的处理为保证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能够与地表土层的移动同步,12312、12313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均采用混凝土预浇灌。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

6.2 软荃处理的 建议方案 对干含 软土层 的软基 地带, 宜采用 砂 袋装 井法或塑料排水板法, 并适当超载预压, 使其 达到排水固 提高地墓承载力, 结, 减少工后沉
降。
的置换和排水固结作用. 能迅速提高浅层地基
的承载 力 。 而振冲碎石桩对砂土层密度的提高最显
2 [ I JTJ 3 一 , 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0 5 9 公 【 JTJ 17一 公路软土地基路基设计与施 j 3 0 96, 工技术规范。
点的支距, 首先按下式计算出各相邻点( 的支 J e
距改正数△ 1 :
。 。; 一 二 一 (轰 刹 一一 而 芬 、一 +
上式中r 为相邻点1与1+ 1 间的支距差, i
计 时应 正 号, 中 二 e yl,二 一 算 考虑 负 如图 几 y盏 几 s ,2
y, + ! y, 。 =yZ !
然后再将相邻点间 的水平距离1 加上支距 1 改正数△1 即得沿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 1
1 地表移 动观测站的设t
次观测时, 还应实测回 采工作面的位置、煤 层厚度、采高, 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
情况。
3 观测成果的整 理与分析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 首先应检查外业记 录手簿, 保证外业成果无误, 然后再进行内业 整理工作。 观测成果的整理包括计算和绘图
两部分。
3. ,观测成果的 计算 观测成果的计算是根据外业成果首先算 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及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 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然后再按测线计算
测线的交点, 然后再在交点上安置仪器标定另一观测线上控制点和观侧点的位置。 关键词:移动观侧 设置 观侧 中图分类号:T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 (c卜0051一 6 01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鹤煤八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作者:张敬华王合涛陈豪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33期摘要:以鹤煤八矿3103工作面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为例,介绍了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建站原则、观测站的设置设计。

关键词: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站设计设计原则观测站的设置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090-01煤矿地下采掘活动,不仅破坏矿区生态环境,而且对地表及其村庄建筑物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工农关系和农村的稳定工作,同时给煤炭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赔偿负担,也影响到矿区乃至社会工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为最大限度的解放“三下”采煤,提高资源回收率,控制地表沉陷,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地表村庄建筑物,保证矿井安全、合理的开采煤炭资源和合理的留设保护煤柱,需要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规律和岩移参数的研究是进行“三下”采煤的必备基础,因此,在鹤煤八矿建立大采深厚冲层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矿区岩移参数,对指导该矿区今后的“三下”压煤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针对即将回采的3103工作面,介绍31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站设计。

1 测区概况3103工作面位于鹤煤八矿井田南部,设计走向长度为1048 m,倾斜长133 m,3103工作面东部为未开采区,西部为3101工作面,南部为F35断层,北部为13F6断层,工作面可采煤层为石炭~二叠系三西组二1煤层,平均煤厚6 m,煤层倾角为25°工作面标高-440~-520m。

3103工作面地表上方和附近有西扒厂村、矿区铁路以及鹤浚公路。

2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2.1 观测站设计原则观测站是指在开采进行之前,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或其它研究对象上,按照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测点。

在采动过程中,根据要求定期地对这些观测点进行监测,以确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及其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掌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规律。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为了获得新安发煤矿090104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的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采煤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分布规律;3、确定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通过对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征地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设置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质概况本观测站位于090104工作面上方,对应地表高程1086.5m~982.5m。

工作面对应地表大部分为黄土山,少部分农田。

该工作面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二、观测站下的采矿技术条件090104工作面走向长度为730m,面长141m,面积102930m2,地质储量为18万吨,工作面标高在725m~710m之间,煤层倾角为3~7°,开采厚度在1.3m,采煤方法为高档普采,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三、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数由于在走向上两边坡度很大,大约在45°,不安全,我们放弃了在走向上布置观测线,把观测线的布置调整为在倾向上布置,考虑到可行性及减少投资计划在工作面上部的小山路上布置一条观测线,每25米布置一个点,共25个点。

以工业广场近井点1、近井点2作为控制点。

四、工作测点及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用直径18mm的圆钢做成L型,长300mm,宽100mm上面刻成十字槽,埋设时挖成方300mm,深500mm的坑,将钢筋棍用混凝土浇筑在中间,钢筋漏出混凝土面不大于5mm,浇完后将表面抹平养护好,不得使其裂缝。

五、观测时所用的仪器、作业方法及劳动组织工作测点的引出及后期的位移观测等用全站仪本项目共需要人员8人,前期工作需要12天时间,其中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选点埋桩需要2天,观测站的布设需要3天,控制测量机内业需要2天,首次沉降和位移观测需2天,内业资料及成图需3天。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研究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研究
形式有六种 , 见图 I 所示。 观测站一般 由两条观测线组成 。一条沿煤层走 向方向, 一 条沿倾斜方 向, 它们互相垂直并相交 , 在地表达到充分采动的
条件 下 , 过 移动 盆 地 的平 底 部 分 可 设 置 观 测线 , 地 表未 达 通 在 永 煤矿 区铁 路 新建 的齐 山会 让 站 已 经 成功 实 现 了远 程 集
5 k 不利于车站 的安全监督管理。 0 n, 集配站位于车务段综合办 公楼附近 , 距离铁运处仅有 5 i距离 , k n 实现远程集 中控制 , 偏 远 的车站纳入了集配站信号楼集 中控制 , 车务段技术 、 安全管
理 人 员 随 时 可 以进 行 技 术 指 导 和 安全 检查 ,运 输 生 产 中 出现 的 问题 随 时 可 以得 以解 决 ,极 大地 方 便 了铁 运 处 和 车 务段 的
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测点 的空间位置及其 相对位 置 的 变化 , 以确 定 各位 置 和 点 问 的 相对 移 动 , 而 掌握 开采 沉 从 陷的规律 一 笔者就地 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阐述 了个人的学术 一 。
观点 , 以期 为 地表 移动 观 测 站 的布 设提 供 帮 助 。
() 5 控制点设在移动盆地的范围外 , 不受采动影响; ( ) 测 站 的建 站 时间 应 选在 准 确 确定 切 眼位 置 。 6观
1 地 表 移 动观 测 站 的布 设 形式 . 2
根据设站 的目的 ,合理地选择观测站的布设形式是十分
重要的。目前我国矿区大多采用剖面观测站。 观测站具体布设
( ) 测 线应 设 在地 表 移 动盆 地 主 断 面上 ; 1观
的资料 , 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 , 出各种因素对移动 找 过程 的影响规律 ,再将这种规律运用到解 决开采沉 陷问题的 实践中去 , 使之进一步完善与深化 , 为了进行 实地观测 , 必须 在开采进行以前, 在选定的地点设置开采沉陷观测站。所谓观 测站 , 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 、 岩层 内部或其它研究对

综采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综采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3 - 走向充分采动角 ; - 走向移动角 ; - 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 ;
由于 3 未知, 因此 , 用 D3 = 0. 7H 0 代替 H 0 ct g 3 , 用边界角 0 代替充分采动角 , 因此得到 : F G = 825m 考 虑 到 参 数 误 差, 走 向 观 测 线 全 长 实 际 取 900m 。 2. 2 倾向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确定 2. 2. 1 倾斜观测线位置确定 倾向观测线布置在采区中央。 2. 2. 2 倾斜观测线长度确定 观测线的长度采用下式计算[ 1] : A B = 2hct g + ( H 1 - h ) ct g ( ct g( ) + L co s 式中 : h- 表土层厚度, m ; H 1 - 上山开采深度, m ; H 2 - 下山开采深度, m ; - 上山移动角; - 上山移动角的修正值 ; - 下山移动角; - 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 , 因此得到 : 用边界角 0 代替充分采动角 A B= 1 098m 考 虑 到 参 数 误 差, 走 向 观 测 线 全 长 实 际 取 1 150m 。 2. 3 测点数确定[ 2~ 3] 为了以大致相同的精度求得移动变形及其分布 规律 , 一般工作测点采用等间距, 间距的大小与开采 深 度有关。本区开采深度为 469. 7~ 517. 3m 之间 , 根据《 规程》 取点间距为 25m 。 根据以上计算的观测线长度和确定的点间距 , 在附图一上进行了观测站的详细布设, 得到各测线 的点数见表 1 。 为了便于观测, 在测线两端设置控制点, 控制点 点间距离为50m 。 对于走向观测线在一端设置3 个控 制点 , 对于倾斜观测线, 在两端各设置 2 个控制点 ,
观测内容 观测时间 要 求 与控制网连测, 独立进行2 次, 2 次观 设站后 10 d~15d 测点位误差小于 7cm, 高程不低于三 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独立观测 2 次, 两次观测时间间隔小 全面观测 ( 工作测点) 工作面开采前 10d ~15d 于 5d 。坐标不低于 5“ 导线的精度, 高 程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同一 点坐标、 高程差小于 10 mm 巡视测量 ( 工作测点) 全面观测 地表点下沉达到 10m m 后 每 10d 进行一次 ( 工作测点) 日常观测 地表移动活跃期 每 7d 进行一次 每 10 d 进行一次, 往后时间逐渐加大 至 15d 进行一次, 再往后时间逐渐加 大至 30 d 进行一次 工作面推进 50m 左右时 每 2d 进行一次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
待地表稳定后对各测点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又称为 末次观测),连续6个月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值<30mm时, 判断地表为稳定状态。
在首次和末次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即日 常观测工作。当开采工作面推进宽度达到采深的0.2-04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隔3-5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监控 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当地表出现移动时,一般是隔1-3个月 重复进行水准测量,观测间隔时间要视地表下沉速度做适 当调整。在移动活跃阶段,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 观测次数。
在连接测量后,地表移动开始前,应对工作测点进行两 次观测,时间间隔≤5天,观测各测点的平面位置、高程、 各测点间的距离、各测点观测线方向的偏离距离等内容, 实现准确测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
当受采动之前,对各测点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量同一 点高程差≤10mm、支距差≤30mm,同一边的长度差≤4mm 时,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
参考文献: [1] 袁国锁.微山矿村庄下条采地表移动规律[J].东北煤炭
技术,1992(3):6-8. [2] 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煤矿测量手册(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3]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4] 何国清,杨伦,凌庚娣,贾风彩,洪镀.矿山开采沉陷学[M].
1 观测站设计
1.1 设计原则 测站的控制点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埋设要牢固; 2)底部埋设于冻土线0.5m以下; 3)设站位置在观测周期内不受采动影响; 4)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之上布设观测线; 5)观测线的长度超出地表移动盆地区域;
6)布设测点的密度应适应开采深度和设站观测目的。 1.2 布置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2)3.2地表移动参数 (2)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3)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3)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4)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7)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10)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10)七、绘图工作 (12)八、观测成果整理 (12)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12)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

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1、由于国内外对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对外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对本矿区重复开采沉陷问题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2、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3、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进行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保护煤柱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4、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采矿纠纷,可进行提前预测和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

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23~820m,倾斜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

工作面标高为-233~-303m。

2煤与下伏3煤的层间距一般为21m。

6200工作面上方地表地势平坦,标高为43m左右,冻土深度0.4m。

3.2地表移动参数根据现场实测,求得本区域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为:走向移动角δ=750,上山移动角γ=750,下山移动角β=750-0.6α,表土移动角φ=450,充分采动角ψ1=ψ2=ψ3=550,最下沉角θ=900-0.5α4.1 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以下。

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观测站共设三条观测线理论图如4-1,其中走向两条(E线和F线),倾向有一条(G线)4-11)观测线位置的确定1. 走向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走向观测线到终采线的距离D应为:H0=(H1+H2)/2=311mD≥0.7H0 =0.7*311=217.7m2.倾斜观测线的位置由于最大下沉角约为90°,所以倾斜观测线应从采空区中间穿过采区。

2)观测线长度的确定观测长度因为受到东北部采区影响,无法用公式计算,则用CAD来直接量取长度。

1.倾斜观测线长度:G = 654.04m2.走向观测线长度: E = 490.18mF = 536.34m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工作测点的外端点至控制点的距离及控制点间的距离为50~100m,根据情况设置为80m。

由书中表6-2可知,开采深度平均为311m,所以,观测点距离为25m,根据量算三条观测线的实际长度即每条线上的控制点数目、测点数目、测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观测站的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置一组(3个)固定点(如条件不具备,也可在一端设置一组三个固定点),固定点间距离为50m左右;固定点距采空区边界的水平距离应大于0.7H(H为开采深度)。

观测点布置在两组固定点之间。

控制点标石应采用钢筋混凝土预置标桩或现场混凝土浇注标桩,标桩顶部中央应有半球形标志,标桩的规格应参照《煤矿测量规程》四等水准点标石要求按规格制作(可使用一层标石),其底部埋设深度应低于当地冻土深度2.5m。

并保证它和土层密实固结,以使测点和地表一起移动。

测点标志可在现场埋设,埋点时,在标定的位置上挖一个直径0.2~0.3m,深度不小于0.6m的坑,用混凝土灌注,中间用16~20mm的铁杆作标志,中间顶部加工成球形刻十字细槽,作为测点标志的中心。

在冻土地区,标志浇灌深度应在冻土线以下0.5m左右,周围填紧土石,以方测点受冻土影响。

控制点观测点构造图:(1)水准控制点采用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如下图1.(2)水准变化监测点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如下图2所示。

(3)控制网加密作为基本控制采用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如图1所示。

图1 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单位:mm)图2 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单位:mm)4.5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连接设计1.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后即要进行观测,在开采过程中不同的时间内进行不同的观测内容,主要观测时间及观测列表如下:2.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及精度地表移动观测站建立后,要分别进行与观测矿区控制网连测、全面观测及高精度的水准测量等测量工作,测量工作采用常规的测量仪器及方法进行,拟使用的仪器及测量内容如下表:3.地表移动观测站连测、观测的方法及要求的精度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采动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单独进行的水准测量,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在观测点埋好10~15天,点位固结之后,进行观测。

观测工作包括下列内容:1.连接测量在观测站地区被采动之前,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某一个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这个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然后再根据它来测定其余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平面位置。

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和观测站位置及其地形情况,按照《规程》对四等点的测量要求,用插点或敷设经纬仪导线的方法,测定观测线交点或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可按四等导线测角方法所测得时角度和观测线边长丈量的结果求得。

如果观测线仅在一端埋设控制点,应在每个控制点上用精度不低于2″的经纬仪或全站仪,以四个测回与三角点或固定目标连测方向。

如采用GPS进行观测,用不少于三台套的静态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测量,按规程规定的C级网精度标准进行施测。

高程连测在矿区水准点至观测站附近的水准点之间进行水准测量,再由水准点测定观测站控制点的高程。

如矿区水准基点距观测站较近时,也可由水准基点直接和观测站连测,高程连测以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

①平面连接控制点的平面位置采用D级GPS或全站仪导线控制,点位误差不得大于7mm。

全站仪导线布置如图所示。

②高程连接由A、B、C点分别向观测线控制点引测三等水准,形成附合水准网,如图所示。

观测站连接测量成果的内业数据处理方法和常规方法一样,最终求出观测站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包括全面观测和加密水准测量两大部分,内业均采用严密平差进行数据处理。

2 .全面观测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在于矿区控制网连测后、地表开始移动之前,应对地表观测站的全部测点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5天。

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各测点间的距离等。

独立进行的两次全面观测,两次测得的同一点高程差不大于10mm、同一边的长度差不大于4mm时,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又称为初次观测)数据。

同时,按实测数据将各测点展绘到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上。

在地表稳定后,要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地表移动稳定的标志是:连续6个月观测地表各点的累计下沉值均小于30mm。

3 .日常观测工作日常观测工作,指的是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为判定地表是否已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2~0.5平均开采深度0H)后,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选择几个工作测点,每隔几天用DS3型进行一次水准测量,按等外水准测量要求进行,如果发现测点的累计下沉量大于10mm时,即认为地表已经开始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要进行日常观测工作,即重复进行水准测量。

重复水准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半个月观测一次。

在移动的活跃阶段,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观测次数。

采动过程中的水准观测,可用单程的符合水准或水准支线的往返测量,施测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

在采动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地记录和描述地表出现的裂缝,塌陷的形态和时间,还要记载每次观测时的相应工作面位置、实际采出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陷落情况、煤层产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有关情况。

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观测站的各项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水准测量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行。

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要获得的成果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⑴野外手簿的检查每次观测后应及时进行检查。

如发现粗差或超限,应及时重测,直到全部观测数据符合要求为止。

⑵各点高程计算先进行平差,然后计算高程,并将所得的各点的高程填入综合计算表中。

⑶计算各点间沿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由实测数据加入各种距离改正后求得。

六、移动和变形计算观测数据经过整理改正后,便可计算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间和移动和变形。

移动和变形主要包括:各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等。

各移动和变形值按下式计算:1)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式中 Wn 地表n点的下沉值;H n0、H nm 分别表示地表n点在首次和m次观测时的高程⑵相邻两点的倾斜:式中 W n+1、W n分别为地表点n+1、n号点的下沉值;1n~ l n+1分地表n至n+1号点间的水平距离。

3)n号附近的曲率,即n-1号点至n+1号点之间的曲率:式中i n-1~n 、i n~n+1 分别表示n+1号点至n号点和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4)n号点的水平移动式中U m地表n点的水平移动;L nm、L n0分别表示首次观测和m次观测时地表n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用点间距累加求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