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13212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建站设计说明书
![13212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建站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1302e485e53a580216fcfe21.png)
13212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建站设计说明书一、设置观测站目的为研究万年矿井下开采对地表移动变形影响,特别是河床下开采对地表影响的基本规律,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得服务矿井生产,特在123123工作面地表上建立观测站,实施观测。
二、矿井及工作面观测区域地质水文说明万年矿。
三、工作面观测区域回采说明开采方法、顶板管理、采区大小、设计推进速度及周围回采情况等四、观测线设计1、参数选取上山移动角下山移动角走向移动角表土层移动角煤层倾角表土层厚度工作面倾斜长度工作面走向长度移动角调整值工作点间距上山开采深度下山开采深度2、观测线取值(图1-1)倾向方向:全盆地倾向观测线长AB=691 m上山倾向观测线长BF2=441.2 m下山倾向观测线长AF1=400 m走向方向:全盆地走向观测线长GN=1244 m半盆地走向观测线长N01=G02=697 m由于该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4H0+50 m,根据实地调查亦可设置两条倾向观测线。
五、测点结构与埋设该工作面观测线之控制点及工作点采用混凝土浇注,混凝土规格:直径0.2m、埋深0.6m,点标志规格:直径30mm铁杆,中间十字标刻。
测点均外露,因地制宜埋设便于数据观测及不被破坏。
六、观测工作1、控制点引入:采用GPS多点校正引入控制点,取得原始控制资料。
2、连接测量:布设控制点后对各控制点联测。
3、全面测量:在地表受影响、移动前独立观测两次,间隔7天。
地表移动结束后独立观测两次,间隔7天。
间隔日期由T=H0/6C(C为回采推进速度)取得。
3、巡视日常测量:在回采过程中及地表移动衰退期行固定时间间隔的测量工作。
4、测量使用仪器:DTM-352C尼康全站仪,仪器参数:。
七、资料汇整1、原始资料整理2、获取各个移动变形数据3、绘制观测图纸4、获取本矿移动变形及稳定后参数5、绘制无因次曲线八、综合资料分析九、工程造价。
附图1-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f62a2d67ec102de2bd89c7.png)
目录一、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2)3.2地表移动参数 (2)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3)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3)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4)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7)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10)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10)七、绘图工作 (12)八、观测成果整理 (12)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12)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
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1、由于国内外对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对外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对本矿区重复开采沉陷问题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2、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3、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进行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保护煤柱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4、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采矿纠纷,可进行提前预测和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
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23~820m,倾斜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d1eb86a98271fe900ef9cf.png)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前言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040=ϕαβ*8.0~750=000075~7075~70==δγ,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0000005.49.585.46.257.508.71±=±-H hH m -==综综γδ 0000009.15.589.132.02.247.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ϕ——松散层移动角;γ、β——上、下山移动角;δ——走向移动角; α——煤层倾角;m ——煤层平均厚度;h ——松散层厚度;0H ——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3、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根据观测站设计原则,在11042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两条观测线。A 号观测线位于11042运输巷上方35外m,B 号观测线位于距离开切眼上方42m 外。(观测站平面位置设计示意图) 4、观测线长度的确定根据《煤矿测量试行规程》第217条规定,调整β∆、γ∆、δ∆取020。以剖面法求得A 号和B 号观测线长度分别为300m 和150m,共计450m ,如图A 号观测线断面示意图和B 号观测线断面示意图所示。 A 号观测线长度按下式计算:l h A A +∆--=)cot()2(H 0581δδ式中l —工作面走向长度;δ∆—为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同理可得B 号观测线的长度:αγγββcos )cot()cot(21361L H H B B +∆-+∆-=式中γ∆、β∆—分别为上、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L —工作面倾斜长度;1H 、2H —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开采深度。三、控制点及工作测点的个数和埋设方法1、控制点及工作测点数按《煤矿测量试行规范》规定,工作测点间距为25m,控制点间距为50m,由观测线长度计算得各测线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个数,见表1。表1 控制点和工作测点个数观测线编号控制点(个) 工作测点(个) 合计(个)A 6915B 3 4 7合计936 452、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结构所有控制点和工作测点全部为混凝土予制桩,钢筋露出水泥桩的高度为5mm,如图1和图2。3、埋设方法(1)埋设控制点应用全站仪根据施工测量要求按设计坐标在实地标定其位置,工作测点用全站仪标定,尽量使其中心位于同一方向线上,用木桩做标志;图1 控制点图图2 工作测点图(2)挖坑前先把点位引到1米外的四个临时十字桩上,在所标定位置挖一直径为0.5m左右,控制点坑深为0.7m以上、工作测点坑深为0.5m以上的坑,坑底捣实,先铺一层0.1米厚的混凝土后放置予制桩,并用混凝土固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周围,固定高度分别为0.3m和0.5m;由十字桩拉线指示测点位置,控制点的偏心不要大于1cm,工作测点偏心不要大于5cm。观测线上为三个控制点时,先埋设两端点,然后用全站仪标埋中间控制点;(3)在整个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控制点和工作测点严加保护,如有破坏应及时补埋;(4)部分控制点和工作测点标定坐标见表2;(5)观测站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埋设工作应于1月30日前完成。表2 控制点和工作测点坐标四、观测项目、方法、精度和时间1、连接测量(1)平面连接控制点的平面位置采用D级GPS或全站仪导线控制,点位误差不得大于7mm。全站仪导线布置如图4所示。图 3连接测量平面示意图(2)高程连接由D013、D016点分别向观测线控制点引测三等水准,形成附合水准网,如图5所示。图 4 连接测量水准网示意图观测站连接测量成果的内业数据处理方法和常规方法一样,最终求出观测站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包括全面观测和加密水准测量两大部分,内业均采用严密平差进行数据处理。2、全面观测在观测站未受开采影响之前,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测得同一点的高程差值小于10mm,同一边长的长度差小于4mm,取两者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高程测量直接从观测站控制点开始,按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工作测点时,可使一些测点作为中间点,但视线不宜超过50m(即不超过3个中间点)。若观测站两端有控制点,可进行附合水准测量;若只在一端有控制点,则需进行往返水准测量(或闭合水准测量)。平面测量采用全站仪导线,正倒镜往返观测,直接测定出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通过平面坐标反演,确定出各测点的支距和相邻测点之间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3、日常观测在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加密水准测量次数,为判定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工作面回采38m),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表,选择若干个工作测点,每星期进行一次水准测量。重复水准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1~3个月观测一次。在移动的活跃阶段,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观测次数。观测站的各项观测,一般情况下可参照表3的程序进行。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每次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水准测量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行。表3观测站观测程序注:地表移动稳定后指6个月内地表各点的下沉值均小于30mm4、地表裂隙调查及井下工作面测量调查记录产生裂缝的日期、位置、长、宽、深及其变化过程。在每次地表移动观测的同时,应在井下测定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厚和采高等采煤状况,并每周测定一次实际回采上限的位置。五、观测成果的整理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改正数的计算和严密平差计算。(1)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移动和变形值及下沉速度等。对于全站仪而言,观测数据的处理除须加入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之外,其余的计算和常规方法相同。有关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的具体计算方法参看全站仪使用说明书。(2)移动和变形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间的移动和变形值。移动和变形计算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 次观测时n 点的下沉m n n n H H W -=0,mm式中 n W —n 号点的下沉值;0n H 、m n H —分别为首次和m 次观测时n 号点的高程。② 相邻两点间的倾斜1~11~+++-=n n nn n n l W W i ,mm/m 式中 1~+n n l —n 号点至n 1+号点的水平距离;1+n W 、n W —分别表示n 1+号点和n 号点的下沉量。③ n 号点附近的曲率,即n -1号点至n +1号之间的曲率1~~1-+n n n K =21~~11~~1-+-++-n n n n n n n n l l i i =1~~11~~1)(2-+-++-n n n n n n n n l l i i , mm/m 2或310-/m式中 n n i ~1+、1~-n n i —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和n 号点至n -1号点的倾斜;n n l ~1+、1~-n n l —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和n 号点至n -1号点的水平距离。④ n 号点的水平移动n U =nm L -0n L ,mm式中 n U —n 号点的水平移动;nm L 、0n L —分别表示m 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 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用点间距累加求得。⑤ n 号点至n +1号点间的水平变形n n ~1+ε=0~10~1~1)()()(n n n n m n n l l l +++-, mm/m 式中 0~1)(n n l +、m n n l )(~1+—分别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 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⑥ n 号点的下沉速度tW W V nm nm n 1--=,mm/d 式中 1-nm W 、nm W —分别表示m -1次和m 次观测时n 点的下沉值;t —两次观测的间隔天数。⑦ n 号点的横向水平移动'nU =nm y -0n y ,mm 式中 nm y 、0n y —分别表示第m 次观测和首次观测时n 号点的支距值。横向水平移动是垂直于观测线方向的水平移动,计算时需注意正、负号。每次观测结束之后应及时进行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见表4。表4 移动、变形计算时的取位参考(3)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确定地表移动变形计算之后,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和下沉速度曲线图。在图上可确定出移动变形的角量参数有:移动角、边界角、裂缝角、最大下沉速度角、超前影响角等,通过专业程序计算求得的地表移动预计参数有: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拐点偏移距等。2、绘图工作根据每次观测的计算结果绘制CAD曲线图,由这种曲线图能够清楚地看出沿观测线(主断面)的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绘制移动和变形曲线图时,选择竖直比例尺的原则是:使绘制的曲线能清楚的反映出移动和变形的分布规律,并便于分析比较。水平比例尺与观测站平面图一致。曲线图和观测线断面图应绘在一起,以表明各种地质采矿条件对移动和变形分布形态的影响。断面图的竖直和水平比例尺与井上下对照图的相同。在断面图上应标出地面,测点及其编号,松散层厚度,岩层柱状,采区位置,开采厚度,各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及采区周围的开采情况等。在观测站平面图上应表示出:测点的实际位置,地形,地物,钻孔,保护煤柱边界线,每次观测时的工作面位置,回采边界,地表裂缝,塌陷坑的形态及出现日期,并根据实测的移动和变形值勾绘等值线图。每一次观测后,要及时进行计算和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观测站观测工作全部结束后,为了求出最终结果,应对每次观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获得观测站受开采影响产生的移动、变形的发展过程,以及移动和变形的最终值。绘制移动、变形曲线时,具有正号的移动、变形值绘在水平线的上方,负号值绘在水平线的下方,但下沉值除外。图6根据观测成果绘制的移动、变形曲线示意图。绘图展点时需注意:下沉是展在测点的正下方;水平移动是依据其正、负号分别展在测点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倾斜和水平变形是依据其正负号展在两测点间中点的正上方或正下方,曲率是依据其正负号两相邻线段的不同情况展点;当相邻两线段的长度相等时,曲率点展在中间点的正上方或正下方。绘制下沉速度曲线时,按下沉速度值,在两次观测时间间隔的正中间展点。图6移动和变形曲线绘制方法示意图3、提交成果观测站的实测资料经过数据处理后,可求得下列成果:(1)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形状、大小,以及各种角值参数(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2)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移动和变形分布及其特征,移动和变形值的位置;(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移动和变形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应的主要动态参数(起动距、超前距、超前影响角、滞后角等);(4)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的变化以及与工作面的相应关系;(5)地表移动各个阶段(初始阶段、活跃阶段、衰退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表移动持续的总时间;(6)工作面开始回采到地表开始下沉的时间等。。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cb88a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3.png)
3-3-2盘州市煤炭开发总公司盘县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21年04月05日老沙田煤矿会审意见表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对煤矿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进行观测站设计并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预测地表沉陷范围、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了地表移动站设计,采用实地观测法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以获取本矿区特有条件下,因地下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并计算获得各种移动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提出适用于本矿的地表移动参数及预计方法,为矿区规划、环境评价、矿井设计、以及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一、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老沙田煤矿地面工业广场,有2020年8月2日由中介公司卫星定位坐标共4个GPS点,点位保存完好,成果可靠,可作为本项目连接测量工作的起算数据。
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部分基本为坡地、山林,观测站埋设比较困难,地形陡峭,工作难度大,观测线尽可能布置成直线,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观测站、控制点距离可适当调整。
因此布设方案拟定为:沿走向每50m布设一个控制点,布设三条走向观测线(A、B、C),布置14个控制点,每条长度约200m,尽可能布置成直线,贯穿整个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位置,受地形及工作面斜长影响,不布置倾向观测线。
(具体见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布设图)二、观测内容、方法及精度要求(一)观测的主要内容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二)观测的方法及精度要求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控制点联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1、连接测量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所有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ch3地表岩移观测
![ch3地表岩移观测](https://img.taocdn.com/s3/m/6e0ec08184868762caaed584.png)
开采深度(m) <50 50~100 100~200 测点间距(m) 5 10 15 开采深度(m) 200~300 300~400 >400 测点间距(m) 20 25 30
三、观测站的设置(测点标设)
在工作面开始回采之前,应将设计好的 观测站标定到实地上。利用矿区控制点确定 观测线及测点的平面位置。 (1)根据设计图,得到标设参数β和L; (2)从矿区控制点T,先标定出观测线上 控制点R4 ,再根据α标出倾斜观测线R4R1 的 方向。 (3)在两观测线交点O处,标出与倾斜观 测线垂直的走向观测线R5R6的方向。 (4)从O点开始,根据设计的测点间距, 依次标出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并对各测点进 行编号。 (5) 观测站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一般用 混凝土灌注,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 水层时,采用钢管式测点。
一、地表移动和变形观测的基本概念
(一) 目的和任务
目的: 为了保护地表各种重要的建(构)筑物,使它
们不受或少受开采的有害影响,为“三下”开采打下坚实的 基础。 任务:地表移动的过程十分复杂,它是许多地质采矿因 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目前,研究地表移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 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大量的实测资料,然后对这些实测资料 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地质采矿因素对地表移动的影响规 律,
R4 R1
C A
D
B
R5 R6 R2 R3
D1
控制点
β-Δβ
α
l1 (b)
AB 2hctg H1 hctg H 2 hctg l1 cos
二、剖面线状观测站的设计方法
R4 C R1 A
(四)走向观测线长度确定
(a)
运 输 平 巷
ψ l3
δ-Δδ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a64729ccbff121dd36830b.png)
足, 加 之求 出 的 参 数 误 差 较 大 , 所 以 目前 很 少 设
置这 种观 测站 。
3 .按 布 设 形 式 的 不 同 分 为 :
( 1 )网状 观测 站 : 在 产 状 复 杂 的 煤层 或在 建 筑 物密 集 的 地 区 开 采 时 , 可 考 虑 多 布 设 一 些 测
指 在 开采影 响 范 围 的地 表 、 岩层 内部 或 其 它 研 究
对 象上 , 按 一定 要 求设 置 的一 系列 互 相 联 系 的观 测 点 。在 采动 过程 中 , 根 据 需要 定 期 观 测 这 些 测 点 的空 间位置 及 其 相对 位 置 的变 化 , 以确 定 各 测 点 的位移 和 点 间 的相 对 移 动 , 从 而 掌握 开 采沉 陷
引起 的岩层 与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规 律 。 目前 , 研 究 地 表 移动 的 主要方 法 是 实 地 观 测 , 而 为 了进 行 实地 观测, 必须 在 开 采 进 行 之 前 , 在 选 定 的 地 点 设 置 开 采沉 陷 观测 站 , 简 称 观测 站[ 。所谓 观测 站 , 是
资料 收 集 、 观 测 站 设 置 地 点 选择 、 观 测 线 的布 设 位 置 、 长度 、 观 测 点 的 密 度 与 建 立 等 方 面进 行 介 绍 , 详 细论述 了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的 设 计 要 点 和 步骤 。
[ 关 键 词 ] 地 表 移 动 地 质 采矿 观 测 站 观 测 线 设 计 [ 中 图分 类 号 ] T D3 2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7 —3 0 0 0 ( 2 0 1 4 ) 0 2 …5
2017煤矿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017煤矿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889bf06294dd88d0d26b73.png)
观测线长度及控制点、观测点数目情况汇总见表2
表2 观测线长度及控制点、观测点数目情况汇总
观测线
总长度(米)
控制点数(个)
1.3 主要任务
此次测量工程的主要任务是:
(1)在23302工作面埋设控制点。
(2)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
(3)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处理和分析。
(4)总结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5)233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1.4 设计依据
1.4.1、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
(1)《煤矿测量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2010版;
2、水准测量:测量方法、仪器及精度要求
在两个水准基点间选用S2级自动安平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水准路线可选用单程的附和水准或者水准支线的往返测量。采动稳定后期,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高程测量必须从矿区水准点开始,应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因地势复杂,矿井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在测量观测点位置的情况下同时测量观测点高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矿
XXXXX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 测 科
XXX年XXX月XXX日
23302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1 工程概况
1.1
xxxxxx有限公司XXXXXXXXXX矿,位于禹州市西南部35km处的磨街乡境内,行政隶属于磨街乡刘门村。矿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区内基岩大部裸露,山坡坡度大、沟谷发育、形成狭窄的“V”字型沟谷;南部为单面山地貌,由平顶山砂岩组成顺倾向的平缓构造坡,为坡度陡峻的剥蚀坡,山间为冲、洪积地貌。井田范围内多为农田,居民已全部搬迁,范围内为乡村小路,无河流等水系,无“三下”压煤现象。矿井始建于1997年4月,矿井田面积6.0064k㎡,2003年元月投产,主采二1煤层。经2008年技术改造后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矿井工作面回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对地面造成大面积的地表裂缝、沉陷区及滑坡现象,对地面农田和果林地造成了经济损失。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汇总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8746c0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a.png)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编制: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部长:日期:年月日地测副总: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说明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325m工作面内煤层总体走向为87〜176°〜254°,倾向为167〜266°〜344°,彳角0°〜3°,煤厚2.4m。
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按照工作计划,工作面日推进3nl为了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本矿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计参数,为地表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合理开采三下压煤,防止各类地质灾害,从而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特建立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如下:一、目的和任务通过在小屯煤矿首采面上方布设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掌握山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测参数,为各类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从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二、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工作面位于矿工广区的东南,龙潭口村旧址在运输顺槽的上方,靠近切眼附近;湾寨村位于切眼的东部,距离切眼260米。
龙谭口村农户已搬迁。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m~325m,煤层彳角为0〜3°。
煤厚2.4m,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16中03工作面老顶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呈浅灰色,薄〜中厚层状,钙质胶结,波状及交错层理,含泥质团块和泥质条带,钙质胶结,分选性差。
局部含有6上煤。
f=4〜6。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观测站设计所用的参数选自《煤矿测量规程》和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已求得的角值进行,具体参数为:冲积层移动角3=40。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45816e76a20029bc642d85.png)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前言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
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
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040=ϕαβ*8.0~750=000075~7075~70==δγ,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0000005.49.585.46.257.508.71±=±-H hH m -==综综γδ 0000009.15.589.132.02.247.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ϕ——松散层移动角;γ、β——上、下山移动角;δ——走向移动角;α——煤层倾角;m ——煤层平均厚度;h ——松散层厚度;0H ——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7c3b4cfc4ffe473368ab6e.png)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13.06.01前言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
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件,地质地层结构实际揭露,矿区地表移动观测成果等资料。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5f479dccce2f0066f533225c.png)
090104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为了获得新安发煤矿090104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的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090104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采煤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分布规律;3、确定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通过对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征地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设置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质概况本观测站位于090104工作面上方,对应地表高程1086.5m~982.5m。
工作面对应地表大部分为黄土山,少部分农田。
该工作面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泥岩。
二、观测站下的采矿技术条件090104工作面走向长度为730m,面长141m,面积102930m2,地质储量为18万吨,工作面标高在725m~710m之间,煤层倾角为3~7°,开采厚度在1.3m,采煤方法为高档普采,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三、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数由于在走向上两边坡度很大,大约在45°,不安全,我们放弃了在走向上布置观测线,把观测线的布置调整为在倾向上布置,考虑到可行性及减少投资计划在工作面上部的小山路上布置一条观测线,每25米布置一个点,共25个点。
以工业广场近井点1、近井点2作为控制点。
四、工作测点及控制点的构造和埋设方法用直径18mm的圆钢做成L型,长300mm,宽100mm上面刻成十字槽,埋设时挖成方300mm,深500mm的坑,将钢筋棍用混凝土浇筑在中间,钢筋漏出混凝土面不大于5mm,浇完后将表面抹平养护好,不得使其裂缝。
五、观测时所用的仪器、作业方法及劳动组织工作测点的引出及后期的位移观测等用全站仪本项目共需要人员8人,前期工作需要12天时间,其中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选点埋桩需要2天,观测站的布设需要3天,控制测量机内业需要2天,首次沉降和位移观测需2天,内业资料及成图需3天。
21302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
![21302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3507144d2b160b4e767fcf5c.png)
21302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说明书一、设置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质概况:本观测站位于21302工作面上方,对应地表高程+580--+775米,盖山厚度345--559米。
工作面对应地表南部为小张岭东部山梁,大部分为耕地,小张岭南侧有一50号饮用泉水,涌水量为0.020立方米/小时;北部为大张岭及其南北两侧沟梁,对应地表以耕地为主,切眼以南有杨家圪崂(在本工作面采动影响南部边界外侧),大、小张岭及杨家圪崂民房结构以木结构为主,有少部分为砖混及混凝土结构,抗变形能力较差。
在工作面中部及切眼北侧分别距运输巷30米、15米有210和56号地质钻孔,该两钻孔在煤层段已封孔。
工作面所在地层及顶底板从下到上岩性及厚度分别为:5-1煤厚4.25米;中砂岩厚9.01米;粉砂岩厚5.6米;粉砂质泥岩厚3.75米;粉砂岩厚1.2米;粉砂质泥岩厚1.0米,再往上是黄土层覆盖。
二、观测站下的采矿技术条件:21302工作面走向长1230米,倾向宽160米,面积196800M2,地质储量约49万吨,煤层地板+210―+233米,煤层倾角a=3°―5°,开采厚度m=2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臂采煤法采用MG310—132DW无链牵引薄煤层采煤机回采。
工作面走向长1265米,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跨落法,一昼夜一循环,日进速度为1.5米∕天。
该面煤层整体呈倾向北西西,倾角3―5度的单斜构造,沿煤层走向为一宽缓背斜,幅度约13米,预计其翼部发育5―8条走向北西西或南西西,倾向北北东或南南西的中、小型断层构造,落差在1—5米不等,采用挑顶卧底方法通过。
三、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数目由于在走向上两边坡度很大,大约都在45度,很不安全,我们放弃了在走向上布置观测线,把观测线的布置调整为在倾向上布置,分别在大张岭、小张岭垂直工作面布置两条观测线,每15米一个点,共30个点。
控制点用RTK以控制点大张岭和象山为起始点向大张岭和小张岭各做3个控制点,再各以这3个点向观测线附近引工作测点3个,工作测点至少远离工作面上方300米,切要选在牢固的地方,保护好,作为日常观测用。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word文档良心出品)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ac4e5a1b14e852458fb5789.png)
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编制:审核:总工:二〇一三年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为了获得1502采区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类参数和地表裂缝的发肓情况,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一、采区地质条件概况1、采区位置及区内地形岩移观测主要针对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进行观测。
1502采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其北部为1501采区西南翼,已开采结束,南部为矿区西南部边界、1503采区,东部为礼义保安煤柱,西部为矿区边界。
2502-03工作面为本采区第一个工作面。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区丘陵区域,海拨高度在1146—999米之间,相对高差147米,地表无河流水体。
2、区内地层1502采区内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基岩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和煤层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一套海陆相沉积的灰、灰白色薄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结构松散,易风化。
一般厚度为46.79~80.57m,平均64.60m。
含三角织羊齿等化石;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出露于区内中部及西北部,该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钻孔仅揭露其下部地层,残留最大厚度约42.72m。
其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黄~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m;第四系中更新统: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红、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有时见砂砾石层,呈层状或透镜状。
厚0~25.00m,平均厚15.00m;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灰黄、浅黄色粉质砂土、粘土及砂砾石层,有时零星分布小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c8941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08.png)
在首次和末次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即日 常观测工作。当开采工作面推进宽度达到采深的0.2-04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隔3-5天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监控 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当地表出现移动时,一般是隔1-3个月 重复进行水准测量,观测间隔时间要视地表下沉速度做适 当调整。在移动活跃阶段,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 观测次数。
在连接测量后,地表移动开始前,应对工作测点进行两 次观测,时间间隔≤5天,观测各测点的平面位置、高程、 各测点间的距离、各测点观测线方向的偏离距离等内容, 实现准确测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
当受采动之前,对各测点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量同一 点高程差≤10mm、支距差≤30mm,同一边的长度差≤4mm 时,取平均值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数据。
参考文献: [1] 袁国锁.微山矿村庄下条采地表移动规律[J].东北煤炭
技术,1992(3):6-8. [2] 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生产局.煤矿测量手册(下册)[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 [3] 国家煤炭工业局.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4] 何国清,杨伦,凌庚娣,贾风彩,洪镀.矿山开采沉陷学[M].
1 观测站设计
1.1 设计原则 测站的控制点设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埋设要牢固; 2)底部埋设于冻土线0.5m以下; 3)设站位置在观测周期内不受采动影响; 4)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之上布设观测线; 5)观测线的长度超出地表移动盆地区域;
6)布设测点的密度应适应开采深度和设站观测目的。 1.2 布置形式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4f4b9351e79b8968022646.png)
料时, 应满足 D 3 ≥ 0 . 7 H o 。同时应保证两条倾斜
观 测 线 间 的 距 离 D 2大 于 5 0 m 。这样即可保证两条
倾斜观测线 R1R3,R4R6 均
在主断面上。
倾斜观测线的长度, 应
保证线的两端在不受开采影
响的范围内。倾斜观测线
的长度是在移动盆地的倾斜
主断面上确定的,如图 1(b)
布置、开采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开采厚度、 工作面推进速度、回采时间及其周围开采情
D1 ≥(HO-h)cot(δ - △δ)+h cot φ 式中δ为走向移动角;
况等;
△δ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
设站地区的井上、井下测量资料, 如控
h 为松散层厚度;
制点、导线点、水准点的坐标和高程等; 矿区已有的地表移动资料, 如移动角、
划图,以便确定观测地区并下开采和地面位置 切眼或停采线 0.7 倍的采深以上。在图 1(a)
的对应关系; 设站地区的地质和水文资料,如地形地质
图、岩层柱状图、煤层赋存条件、覆岩的物理 力学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设站地区的回采工作面设计资料,如巷道
中, 因 D 1+ D 2+ D 3> 1 . 4 H o + 5 0 m ,因此, 设计了 两条倾斜观测线 R 1R3,R4R 6。要确定 R1R 3 和 R4R6 的位置,首先按图 1(c)中的方法确定出 E 点,R1R3 必须设置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正 点的位置,即应满足:
地表移动观测站大多采用剖面线(一般均
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他研 为直线)状与煤层走向垂直或平行。若受地面
究对象上设置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或其他
采动过程中,定期观测这些点的位置及其变化 形状。为了研究整个移动盆地则需布置成网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doc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366f85bbdd88d0d233d46ab1.png)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 2013.06.01前言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
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件,地质地层结构实际揭露,矿区地表移动观测成果等资料。
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
![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https://img.taocdn.com/s3/m/329b431203d8ce2f00662327.png)
表 1 移 动 角修 正 值
煤层 倾 角
O 1 0 2 0
( 。 )
△6
2 0 2 0 2 0
式 中 ,日 为 下 顺槽 开采 深 度 6 7 6 m; 为 下 山移 动 角 6 1 。 ; 1 3 . 5 。 , 为 下 山 移 动 角 修 正 值 ,煤 层 倾 角 O / = =1 7 。 ;z 工作 面 内可布 设 监测 点 线路 长 度
h / t a n  ̄ p +( 月 _ n — h ) / t a n ( 8 - A S ) + Z =l 0 8 6 I n ,
式 中, h为松 散层 厚度 ,3 3 6 m; 为松 散层 移 动角 , 4 1 。 : 为平均 开采深 度 ,6 2 6 m;h为 松 散 层 厚 度 ,3 3 6 m;6 为 走 向移 动 角 ,6 6 。 ;A 6 为 走 向移 动 角 修正 值 ,煤层 倾 角 O L =1 3 . 5 。 , A 8 = 2 0 。 ;Z 工作 面 内 可 布 设监 测 点线 路 长 度 ( 部 分 区域 积 水 较 深 ) ,根
( m)
测 点 间距
1 5 ~2 O 20 ~2 5
测 点 间距
5 5 ~1 0 1 0 -1 5
开 采 深 度
2O O ~3 0O >3 00
1 2 4 2( 3 )工作 面下顺 槽平 均 采深 为 6 7 6 m,测 点 间距 为 2 0 ~ 2 5 m 。该 观 测 站走 向线 设 计 点 间距 设 计为 2 5 m,倾 向线 设 计 点 间 距 设 计 为 2 0 m 。 设 计
可布设监测点 的田埂上增设 1 1 个辅助监测点 ,其
观 测线 长度 6 1 6 I T I 。走 向观测线 的长度 分为 两部 分 : 工 作 面外 的 长度 h / t a n q  ̄ + ( H o — h ) / t a n ( 6 一 A 8 ) 和工 作 面 内的长 度 Z ,计 算公 式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述
济三煤矿123上04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幸福河与济东公路在工作面南部穿过,工作面上方地表还有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其余大部分为农田及其附属设施,观测站的布设届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23上04工作面(十二采区中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煤3上,地质构造较简单,大部分煤厚在1.4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72m,倾角0°~12°,平均为3°。
煤3上底板为泥岩、中砂岩及粉细砂岩互层,煤3上顶板为粉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粉砂岩;泥岩硬度系数f=2~4,粉砂岩、细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硬度系数f=4~6,中砂岩硬度系数为8~10。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及采空区涌水,以采空区涌水为主。
预计123上04工作面最大涌水量200m3/h,正常涌水量60~100m3/h。
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
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
(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
(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
(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
(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
(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
(4)数据处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