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汇总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8ba5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a.png)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一、引言煤矿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由于煤矿地下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和环境保护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建立煤矿地表观测站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的建立方案,以提高煤矿的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建立目标1.提高煤矿地表环境的监测能力:对煤矿地表的水质、空气质量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问题,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2.加强煤矿地表安全的监测和预警:通过监测地表的地质变形、地震活动等,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风险,以及可能存在的工作面垮落、顶板大废等事故隐患,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避免事故发生。
3.优化煤矿生产管理:通过监测地表的气象、水文等环境参数,提前了解天气变化、降雨情况等,为煤矿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建站位置选择1.选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作为建站位置。
2.附近没有明显的环境污染源,且周边地质稳定,无地质灾害风险。
3.尽量选择距离煤矿区域较近的位置,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四、建设方案1.建立全方位监测系统:包括空气质量检测、水质监测、地质灾害监测、工作面负荷监测等多个方面的监测系统,以全面了解煤矿地表环境的变化情况。
2.引入自动化设备和远程监控技术:通过自动化设备和远程监控技术,实现对各个监测点位的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3.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对收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报告,为煤矿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4.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根据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煤矿地表的安全和环境的保护。
五、建设预算1.设备购置费用:包括监测设备、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等,预计约为500万元。
2.建设和改造费用:包括场地租赁、建设、改造等,预计约为300万元。
3.运维费用:包括设备维护、数据处理和分析等,预计每年约为100万元。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9f62a2d67ec102de2bd89c7.png)
目录一、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 (2)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 (2)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 (2)3.2地表移动参数 (2)四、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 (3)4.1 观测站设计原则 (3)4.2观测线长度、位置的确定 (3)4.3确定观测点间距、测点编号 (4)4.4控制点、观测点的构造及埋设方法设计 (7)五、观测站成果整理方法 (10)六、移动和变形计算 (10)七、绘图工作 (12)八、观测成果整理 (12)九、观测站经费估算 (12)某矿6200工作面西部、西南部有后鲍店村、中鲍店村。
为研究地下开采对村庄的影响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参数,拟在该矿6200工作面设置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地表移动观测,通过观测获得地表移动动态参数和角值参数,同时,监测地下开采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建立地表观测站的目的1、由于国内外对重复采动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及对外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所以本项目通过地表移动的观测研究,探寻重复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规律,对本矿区重复开采沉陷问题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2、综合分析观测资料,求取地表变形的角量参数及概率积分法预计参数。
3、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进行建筑物、铁路和水体下的保护煤柱设计,有效地减少铁路、建筑物、水体下压煤量,并可以合理确定综采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4、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采矿纠纷,可进行提前预测和防护措施,有利于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三、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3.1设站地区地质采矿概况6200工作面位于六采区东北部,是该采区设计开采2层煤的第一个工作面,北部、东部分别为3煤的一采区1308、1310、1312采空区和二采区2310、2311、2312采空区及未开采区域,南部、西部尚未开采。
6200工作面基本沿走向布置,为刀把型,走向长为623~820m,倾斜宽为46~129m,煤层厚度0.70~1.33 m,平均1.10m,煤层倾角4~19/6°,第四系平均厚度196.16m。
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7d3c1343323968011c92ab.png)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日期: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第1 页共5 页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为更好的掌握地表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建立地表移动与变形观测站进行现场观测,是依据《煤矿安全标准化基本要求》,有效的收集采空区地表岩层沉陷变化数据,建立健全相关数据资料及台账。
本方案建立的目的是针对已回采的9煤1901、1902、1903、2901、2903工作面采空区和目前回采的16煤工作面在形成采空区后,两个水平之间的岩层应力关系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做出准确判断,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利开展。
一、观测区域概况1、9煤各工作面采空区分布位于井田北部和南部,北部由1901、1902、1903、三个工作面采空区,南部有2901、2903两个工作面采空区,16煤目前设计三个工作面分别为11601、11602、11603回采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与9煤三个工作面基本形成垂叠关系。
地表为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区分为低矮山丘,北部区地表无建(构筑)物,南部区位于2093工作面采空区地表上方中部段建立一个垃圾焚烧厂面积约为:0.044平方公里,位于西部段建立一个垃圾厂办公楼面积为302㎡目前该区域地表岩层处于稳定状态。
2、地表裂隙情况目前地表裂隙主要分布于北部区域1901及1903工作面采空区地表中段部位,距2015年7月回采完毕至今共计产生23条裂隙,共分两个区域一区长度均为32m-85m;;二区长度均为186.5m;宽度均为0.2m-0.7m,其走向均为东西走向,现已治理完毕,该区域未目前发现新增的其他裂隙。
2.地表岩石移动参数走向移动角δ=75°,上山移动角γ=75°,第 2 页共 5 页下山移动角β=75°-0.6°α,表土移动角φ=45°,充分采动δ=55°,最下沉角θ=90°-0.5°α二、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1、观测站设置所需要资料图纸资料采掘工程平面图、井上下对照图(开采工作面设计图、采掘进度计划)采区地质资料及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地质地形图等测绘资料矿区控制点、已有的地表移动观测资料及参数等2、观测站分类及布设的形式按观测站设置的地点:地表移动观测站按照观测的时间:普通观测站按照布设的形式:网状观测站本次布设网状观测站,观测线由走向线和倾向线组成,两条线相互垂直,可以较好的反映观测地区的变形沉陷等相关信息。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640142a76e58fafab003fd.png)
1概述济三煤矿123上04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幸福河与济东公路在工作面南部穿过,工作面上方地表还有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其余大部分为农田及其附属设施,观测站的布设届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123上04工作面(十二采区中部)的正上方,地势平坦,另外该工作面为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煤3上,地质构造较简单,大部分煤厚在1.4m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72m,倾角0°~12°,平均为3°。
煤3上底板为泥岩、中砂岩及粉细砂岩互层,煤3上顶板为粉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粉砂岩;泥岩硬度系数f=2~4,粉砂岩、细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硬度系数f=4~6,中砂岩硬度系数为8~10。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及采空区涌水,以采空区涌水为主。
预计123上04工作面最大涌水量200m3/h,正常涌水量60~100m3/h。
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立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ef27610476c66137ee0619da.png)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6期 1 2O 0 2年 6月
煤
炭
技
术
V0 . 1 N 6 12 . c
Co lT e n l ̄ ̄ a e h oo
Jn.0 2 u 2o
古 地 理 环 境 分 析 在 今 后 勘 探 工 作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D
( ) 向测线 位置 及 其长 度 的确 定 3走
() 3 在观 测 时 间 , 工作 测点 和 控 制点 不受 临 近 采
区的采 动影 响 ; () 4 在观 测 期 间 , 作 点不 受外 界 因 素的 影 响 而 工
破坏 , 建设 新 房 、 水 冲击 、 辆通 过等 ; 如 洪 车
摘
要 : 绍 了怎 样 选 择 观 测 线 地 点 , 何 设 计 观 测 站 。 介 如 文 章 编 号 :08 7 5 20 l6 09— 2 10 —82 (020 —06 0
关 键 词 : 测 线 ;观 测 站 ;设 计 观 中 图 分 类 号 .D 2 T 35 文献标 识码 : B
于平 面 图( 图) C 上 即 D线 的 位置 。 走 向观 测 线 的长 度 , 在 煤 岩 层 走 向的 断 面 图 可
( 图) 确定 。从 工作 面边 界 以角 作 斜 线 , 地 上 上 和 表 相交 得 C点 。然 后 , 由工作 面 边 界 垂 直 向上 投 影 得 点 , 点 向 另 一 开 采 边 界 方 向 量 取 大 于 由 07 o的距 离 , D 点 , 点 应位 于倾 斜 观 测线 的 另 .n 得 D
一
() 5 应考 虑尽 量 躲 开塌 陷 后积 水 的地 方 , 为 塌 因 陷坑 积水 给 观测 工 作带 来 困难 。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a64729ccbff121dd36830b.png)
足, 加 之求 出 的 参 数 误 差 较 大 , 所 以 目前 很 少 设
置这 种观 测站 。
3 .按 布 设 形 式 的 不 同 分 为 :
( 1 )网状 观测 站 : 在 产 状 复 杂 的 煤层 或在 建 筑 物密 集 的 地 区 开 采 时 , 可 考 虑 多 布 设 一 些 测
指 在 开采影 响 范 围 的地 表 、 岩层 内部 或 其 它 研 究
对 象上 , 按 一定 要 求设 置 的一 系列 互 相 联 系 的观 测 点 。在 采动 过程 中 , 根 据 需要 定 期 观 测 这 些 测 点 的空 间位置 及 其 相对 位 置 的变 化 , 以确 定 各 测 点 的位移 和 点 间 的相 对 移 动 , 从 而 掌握 开 采沉 陷
引起 的岩层 与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规 律 。 目前 , 研 究 地 表 移动 的 主要方 法 是 实 地 观 测 , 而 为 了进 行 实地 观测, 必须 在 开 采 进 行 之 前 , 在 选 定 的 地 点 设 置 开 采沉 陷 观测 站 , 简 称 观测 站[ 。所谓 观测 站 , 是
资料 收 集 、 观 测 站 设 置 地 点 选择 、 观 测 线 的布 设 位 置 、 长度 、 观 测 点 的 密 度 与 建 立 等 方 面进 行 介 绍 , 详 细论述 了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的 设 计 要 点 和 步骤 。
[ 关 键 词 ] 地 表 移 动 地 质 采矿 观 测 站 观 测 线 设 计 [ 中 图分 类 号 ] T D3 2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7 —3 0 0 0 ( 2 0 1 4 ) 0 2 …5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汇总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8746c0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a.png)
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编制:日期:年月日审核:日期:年月日部长:日期:年月日地测副总: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说明书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说明书,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325m工作面内煤层总体走向为87〜176°〜254°,倾向为167〜266°〜344°,彳角0°〜3°,煤厚2.4m。
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按照工作计划,工作面日推进3nl为了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本矿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计参数,为地表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合理开采三下压煤,防止各类地质灾害,从而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特建立16中03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如下:一、目的和任务通过在小屯煤矿首采面上方布设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掌握山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获得地表移动角值参数和预测参数,为各类保护煤柱留设提供基础,从而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二、观测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工作面位于矿工广区的东南,龙潭口村旧址在运输顺槽的上方,靠近切眼附近;湾寨村位于切眼的东部,距离切眼260米。
龙谭口村农户已搬迁。
16中03工作面为小屯煤矿首采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长1203m倾向长150m埋深200m~325m,煤层彳角为0〜3°。
煤厚2.4m,开采方法为走向长壁综采煤,顶板管理为自然跨落法。
16中03工作面老顶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呈浅灰色,薄〜中厚层状,钙质胶结,波状及交错层理,含泥质团块和泥质条带,钙质胶结,分选性差。
局部含有6上煤。
f=4〜6。
三、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观测站设计所用的参数选自《煤矿测量规程》和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的矿已求得的角值进行,具体参数为:冲积层移动角3=40。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45816e76a20029bc642d85.png)
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前言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
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
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040=ϕαβ*8.0~750=000075~7075~70==δγ,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0000005.49.585.46.257.508.71±=±-H hH m -==综综γδ 0000009.15.589.132.02.247.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ϕ——松散层移动角;γ、β——上、下山移动角;δ——走向移动角;α——煤层倾角;m ——煤层平均厚度;h ——松散层厚度;0H ——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7c3b4cfc4ffe473368ab6e.png)
旬邑县宋家沟煤矿xunyixiansongjiagoumeikuang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13.06.01前言为了获得2026综采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的变形关系;2、获得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通过对2026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的留设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矿采煤技术。
2026综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一、2026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2026工作面走向长度为1110米,倾向宽150米,面积约16.65万㎡,平均采深为227米,工作面平均倾角12°,该工作面4-2煤层厚度在2.4-3.0米之间,平均2.7米,采用走向长壁垮落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
本工作面掘进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顶底板均为泥岩、粉砂岩,隔水性能好;该工作面老顶为粉砂岩或砾岩,厚度为5.75-75米,该层非常坚硬;直接顶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为1.46-6.67米,直接底为细砂岩、砂质泥岩,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约2.47米,具有膨胀性,上部松散层厚度约为145米。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剖面上;(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的影响;(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2、角量参数的选定由于该观测站为我矿第一个观测站,角度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我矿采矿条件,地质地层结构实际揭露,矿区地表移动观测成果等资料。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https://img.taocdn.com/s3/m/3988c914a76e58fafab0037f.png)
6.2 软荃处理的 建议方案 对干含 软土层 的软基 地带, 宜采用 砂 袋装 井法或塑料排水板法, 并适当超载预压, 使其 达到排水固 提高地墓承载力, 结, 减少工后沉
降。
的置换和排水固结作用. 能迅速提高浅层地基
的承载 力 。 而振冲碎石桩对砂土层密度的提高最显
2 [ I JTJ 3 一 , 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0 5 9 公 【 JTJ 17一 公路软土地基路基设计与施 j 3 0 96, 工技术规范。
点的支距, 首先按下式计算出各相邻点( 的支 J e
距改正数△ 1 :
。 。; 一 二 一 (轰 刹 一一 而 芬 、一 +
上式中r 为相邻点1与1+ 1 间的支距差, i
计 时应 正 号, 中 二 e yl,二 一 算 考虑 负 如图 几 y盏 几 s ,2
y, + ! y, 。 =yZ !
然后再将相邻点间 的水平距离1 加上支距 1 改正数△1 即得沿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 1
1 地表移 动观测站的设t
次观测时, 还应实测回 采工作面的位置、煤 层厚度、采高, 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
情况。
3 观测成果的整 理与分析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 首先应检查外业记 录手簿, 保证外业成果无误, 然后再进行内业 整理工作。 观测成果的整理包括计算和绘图
两部分。
3. ,观测成果的 计算 观测成果的计算是根据外业成果首先算 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及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 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然后再按测线计算
测线的交点, 然后再在交点上安置仪器标定另一观测线上控制点和观侧点的位置。 关键词:移动观侧 设置 观侧 中图分类号:TN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 (c卜0051一 6 01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word文档良心出品)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ac4e5a1b14e852458fb5789.png)
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编制:审核:总工:二〇一三年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为了获得1502采区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类参数和地表裂缝的发肓情况,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一、采区地质条件概况1、采区位置及区内地形岩移观测主要针对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进行观测。
1502采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其北部为1501采区西南翼,已开采结束,南部为矿区西南部边界、1503采区,东部为礼义保安煤柱,西部为矿区边界。
2502-03工作面为本采区第一个工作面。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区丘陵区域,海拨高度在1146—999米之间,相对高差147米,地表无河流水体。
2、区内地层1502采区内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基岩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和煤层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一套海陆相沉积的灰、灰白色薄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结构松散,易风化。
一般厚度为46.79~80.57m,平均64.60m。
含三角织羊齿等化石;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出露于区内中部及西北部,该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钻孔仅揭露其下部地层,残留最大厚度约42.72m。
其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黄~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m;第四系中更新统: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红、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有时见砂砾石层,呈层状或透镜状。
厚0~25.00m,平均厚15.00m;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灰黄、浅黄色粉质砂土、粘土及砂砾石层,有时零星分布小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研究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e729e0998fcc22bcd10dca.png)
条件 下 , 过 移动 盆 地 的平 底 部 分 可 设 置 观 测线 , 地 表未 达 通 在 永 煤矿 区铁 路 新建 的齐 山会 让 站 已 经 成功 实 现 了远 程 集
5 k 不利于车站 的安全监督管理。 0 n, 集配站位于车务段综合办 公楼附近 , 距离铁运处仅有 5 i距离 , k n 实现远程集 中控制 , 偏 远 的车站纳入了集配站信号楼集 中控制 , 车务段技术 、 安全管
理 人 员 随 时 可 以进 行 技 术 指 导 和 安全 检查 ,运 输 生 产 中 出现 的 问题 随 时 可 以得 以解 决 ,极 大地 方 便 了铁 运 处 和 车 务段 的
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测点 的空间位置及其 相对位 置 的 变化 , 以确 定 各位 置 和 点 问 的 相对 移 动 , 而 掌握 开采 沉 从 陷的规律 一 笔者就地 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阐述 了个人的学术 一 。
观点 , 以期 为 地表 移动 观 测 站 的布 设提 供 帮 助 。
() 5 控制点设在移动盆地的范围外 , 不受采动影响; ( ) 测 站 的建 站 时间 应 选在 准 确 确定 切 眼位 置 。 6观
1 地 表 移 动观 测 站 的布 设 形式 . 2
根据设站 的目的 ,合理地选择观测站的布设形式是十分
重要的。目前我国矿区大多采用剖面观测站。 观测站具体布设
( ) 测 线应 设 在地 表 移 动盆 地 主 断 面上 ; 1观
的资料 , 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 , 出各种因素对移动 找 过程 的影响规律 ,再将这种规律运用到解 决开采沉 陷问题的 实践中去 , 使之进一步完善与深化 , 为了进行 实地观测 , 必须 在开采进行以前, 在选定的地点设置开采沉陷观测站。所谓观 测站 , 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 、 岩层 内部或其它研究对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4772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d.png)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一、方案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煤矿行业在能源供应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煤矿开采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
为了改善煤矿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地表观测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监测煤矿地表环境和安全状况的观测站,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观测站布局和设备1. 观测站布局观测站应根据煤矿开采范围和地理条件进行合理布局,确保对煤矿地表环境和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监测。
观测站包括主站和分站,主站位于煤矿中心区域,分站根据开采区域布局在不同地点。
2. 观测设备(1)环境监测设备: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和噪声监测设备等,用于监测煤矿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及时发现并预防环境污染。
(2)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包括地震监测、地质雷达、地面位移监测设备等,用于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煤矿安全事故,并提供应急响应。
(3)安全监测设备:包括瓦斯检测仪、火灾报警设备、智能视频监控设备等,用于监测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障矿工安全。
三、数据采集和传输1. 数据采集观测站设备将通过传感器等方式采集相关数据,例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参数、地质灾害数据、安全监测数据等。
2. 数据传输观测站应与煤矿管理中心建立数据传输系统,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1. 数据处理中心建立相应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相关报表和图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信息管理中心建立信息管理平台,整合煤矿地表观测站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便捷的查阅和查询渠道。
同时,建立数据存储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五、应急响应和决策支持基于观测站提供的准确数据,煤矿管理中心能够及时响应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研究,提供决策建议和对应的预警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e62b1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4.png)
2023年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方案一、引言为了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并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立煤矿地表观测站是非常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对2023年的煤矿地表观测站建立进行规划和安排,确保其高效运行。
二、背景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测手段。
煤矿地表观测站作为煤矿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时监测煤矿地质构造的变化,提供重要的预警信息,降低煤矿事故风险。
三、目标1. 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实现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实时监测和预警;2. 提高煤矿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3.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推动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内容1. 地理位置选择:根据煤矿分布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建立观测站。
优先选择已有基础设施完善、方便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地区。
2. 观测设备配置:根据煤矿地质特点,配置地震监测仪、地热探测仪、地表测斜仪等设备,在不同层次和深度建立监测点,实现对煤矿地质构造的多方位、多角度的监测和预警。
3. 数据采集和处理:利用传感器、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地质监测数据。
建立数据中心和监测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快速查询。
4. 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监控与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实现对煤矿地质构造的预测和预警。
五、运行管理1. 人员培训:成立专业的运维团队,负责设备维护、数据采集和数据库管理等工作。
组织培训、提升人员技能水平,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 日常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建立健全的维护保障体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
3. 数据分析应用: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矿山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促进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
4. 应急预案:制定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和应急响应措施。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六、预算和资金保障1. 预算编制:根据建设内容和实施计划,编制详细的建设预算,包括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运行维护等费用。
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
![厚松散层条件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和观测](https://img.taocdn.com/s3/m/329b431203d8ce2f00662327.png)
表 1 移 动 角修 正 值
煤层 倾 角
O 1 0 2 0
( 。 )
△6
2 0 2 0 2 0
式 中 ,日 为 下 顺槽 开采 深 度 6 7 6 m; 为 下 山移 动 角 6 1 。 ; 1 3 . 5 。 , 为 下 山 移 动 角 修 正 值 ,煤 层 倾 角 O / = =1 7 。 ;z 工作 面 内可布 设 监测 点 线路 长 度
h / t a n  ̄ p +( 月 _ n — h ) / t a n ( 8 - A S ) + Z =l 0 8 6 I n ,
式 中, h为松 散层 厚度 ,3 3 6 m; 为松 散层 移 动角 , 4 1 。 : 为平均 开采深 度 ,6 2 6 m;h为 松 散 层 厚 度 ,3 3 6 m;6 为 走 向移 动 角 ,6 6 。 ;A 6 为 走 向移 动 角 修正 值 ,煤层 倾 角 O L =1 3 . 5 。 , A 8 = 2 0 。 ;Z 工作 面 内 可 布 设监 测 点线 路 长 度 ( 部 分 区域 积 水 较 深 ) ,根
( m)
测 点 间距
1 5 ~2 O 20 ~2 5
测 点 间距
5 5 ~1 0 1 0 -1 5
开 采 深 度
2O O ~3 0O >3 00
1 2 4 2( 3 )工作 面下顺 槽平 均 采深 为 6 7 6 m,测 点 间距 为 2 0 ~ 2 5 m 。该 观 测 站走 向线 设 计 点 间距 设 计为 2 5 m,倾 向线 设 计 点 间 距 设 计 为 2 0 m 。 设 计
可布设监测点 的田埂上增设 1 1 个辅助监测点 ,其
观 测线 长度 6 1 6 I T I 。走 向观测线 的长度 分为 两部 分 : 工 作 面外 的 长度 h / t a n q  ̄ + ( H o — h ) / t a n ( 6 一 A 8 ) 和工 作 面 内的长 度 Z ,计 算公 式 为
地表位移计布设方案
![地表位移计布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22a2d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5.png)
地表位移计布设方案地表位移计布设方案(一)嘿,咱来唠唠地表位移计这玩意儿咋布设哈。
就好比咱要给大地做个体检,位移计就是那能看出大地有没有“动歪”的神奇小物件。
咱先说个我经历过的事儿啊。
有次在一个小山坡那搞这个布设,那山坡看着不咋地,就是个普通长满草的地儿。
可等我一上去,好家伙,那土松得哟,我走两步都感觉要滑下去。
我就琢磨,这地方要是不仔细布设位移计,那可就测不准啦。
选点的时候可得注意,不能光瞅着表面。
你得看看周围环境,像有没有啥小动物经常溜达的痕迹,要是有,那可能这地儿土就不实。
还有啊,看看有没有水流过的印子,要是有,说不定哪天水一大,把位移计冲跑了可就麻烦了。
安装的时候,挖个坑都得小心翼翼。
那土一挖起来,我都得拿手捏捏,看看土质咋样。
要是太沙了,就得想办法把位移计固定稳。
我就用了几块大石头,围着位移计摆了一圈,就像给它盖了个石头小城堡,这样它就不容易被那些松动的土带着跑啦。
而且啊,那连接位移计的线,可得藏好。
我就把线沿着草根底下走,再用土轻轻盖着,就像给线穿了个“土衣服”,这样风吹日晒的,线也不容易坏。
这地表位移计布设啊,就像照顾个小宝贝似的,得处处小心,每个细节都得顾到,这样才能好好地监测大地有没有偷偷“搬家”呢。
地表位移计布设方案(二)咱接着唠地表位移计布设这事儿啊。
还记得那次在河边搞布设,那场面可有意思了。
河水那是哗啦哗啦地流,我就站在岸边想,这水可真是个调皮鬼,得防着它来捣乱我们的位移计。
选点的时候,我沿着河岸走了好几趟。
发现有的地方河岸有那种小小的裂缝,就像大地咧开了嘴一样。
这地方可不能放位移计,水要是渗进去,那位移计就成了水里的“漂流瓶”了。
找了个离河有段距离,但是又能监测到河岸可能位移情况的地儿。
挖洞的时候,那土湿漉漉的,一铲子下去,都能感觉到水在土里渗出来。
我还担心会不会挖到啥地下河之类的,那可就热闹了。
放位移计的时候,我特地找了个塑料盒子,把位移计放进去,就像给它穿上了防水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042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六盘水恒鼎实业有限公司盘县石桥镇喜乐庆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2015年1月20日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前言为了获得我矿采煤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我矿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决定建立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该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11042采面地表移动观测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掌握地质采矿条件与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关系;(2)获得厚松散层、炮采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分布规律;(3)确定采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动态参数和预计参数。
通过对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研究,为我矿保护煤柱留设、征地、迁村和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求厚松散层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丰富和发展我国“三下”采煤技术。
一、11042采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4#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飞仙关组(T1f)底界平均12.09m。
11042采工作面倾向平均长87m,走向长222m,面积约19314m2,平均煤厚为m=2m,平均倾角14o,工作面标高为+1531m~+1541m,该工作面相对范围内地面标高为+1625m~+1655m,其最大开采深度为114m,最小开采深度为94m。
上部松散层厚度为h=70m且该工作面上方无农田、建筑物等。
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设计原则为了能够获得准确、可靠、有代表性的观测资料,在观测站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观测线应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 (2)观测线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 (3)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4)根据开采深度和设站目的,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 (5)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
若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 以下。
2、角量参数的选定角量参数的选定只能参照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成果资料。
网上相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的角度参数为:,040=ϕαβ*8.0~750=000075~7075~70==δγ,网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报告中经验公式可得:0000005.49.585.46.257.508.71±=±-H hH m -==综综γδ 0000009.15.589.132.02.247.555.73±=±--αβH h H m -=综 其中 ϕ——松散层移动角;γ、β——上、下山移动角;δ——走向移动角;α——煤层倾角;m ——煤层平均厚度;h ——松散层厚度;0H ——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
3、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根据观测站设计原则,在11042工作面上方地表布置两条观测线。
A 号观测线位于11042运输巷上方35外m ,B 号观测线位于距离开切眼上方42m 外。
(观测站平面位置设计示意图) 4、观测线长度的确定根据《煤矿测量试行规程》第217条规定,调整β∆、γ∆、δ∆取020。
以剖面法求得A 号和B 号观测线长度分别为300m 和150m ,共计450m ,如图A 号观测线断面示意图和B 号观测线断面示意图所示。
A 号观测线长度按下式计算:l h A A +∆--=)cot()2(H 0581δδ式中l —工作面走向长度;δ∆—为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
同理可得B 号观测线的长度:αγγββcos )cot()cot(21361L H H B B +∆-+∆-=式中γ∆、β∆—分别为上、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L —工作面倾斜长度;1H 、2H —分别为采区下边界和上边界的开采深度。
三、控制点及工作测点的个数和埋设方法1、控制点及工作测点数按《煤矿测量试行规范》规定,工作测点间距为25m,控制点间距为50m,由观测线长度计算得各测线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个数,见表1。
观测线编号控制点(个)工作测点(个)合计(个)A 6915B 3 4 7合计936 452、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结构所有控制点和工作测点全部为混凝土予制桩,钢筋露出水泥桩的高度为5mm,如图1和图2。
3、埋设方法(1)埋设控制点应用全站仪根据施工测量要求按设计坐标在实地标定其位置,工作测点用全站仪标定,尽量使其中心位于同一方向线上,用木桩做标志;图1 控制点图图2 工作测点图(2)挖坑前先把点位引到1米外的四个临时十字桩上,在所标定位置挖一直径为0.5m左右,控制点坑深为0.7m以上、工作测点坑深为0.5m以上的坑,坑底捣实,先铺一层0.1米厚的混凝土后放置予制桩,并用混凝土固定工作测点及控制点周围,固定高度分别为0.3m和0.5m;由十字桩拉线指示测点位置,控制点的偏心不要大于1cm,工作测点偏心不要大于5cm。
观测线上为三个控制点时,先埋设两端点,然后用全站仪标埋中间控制点;(3)在整个观测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控制点和工作测点严加保护,如有破坏应及时补埋;(4)部分控制点和工作测点标定坐标见表2;(5)观测站各控制点和工作测点的埋设工作应于1月30日前完成。
表2 控制点和工作测点坐标四、观测项目、方法、精度和时间1、连接测量(1)平面连接控制点的平面位置采用D级GPS或全站仪导线控制,点位误差不得大于7mm。
全站仪导线布置如图4所示。
图 3连接测量平面示意图(2)高程连接由D013、D016点分别向观测线控制点引测三等水准,形成附合水准网,如图5所示。
图 4 连接测量水准网示意图观测站连接测量成果的内业数据处理方法和常规方法一样,最终求出观测站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包括全面观测和加密水准测量两大部分,内业均采用严密平差进行数据处理。
2、全面观测在观测站未受开采影响之前,独立进行两次全面观测。
两次测得同一点的高程差值小于10mm,同一边长的长度差小于4mm,取两者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
高程测量直接从观测站控制点开始,按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观测工作测点时,可使一些测点作为中间点,但视线不宜超过50m (即不超过3个中间点)。
若观测站两端有控制点,可进行附合水准测量;若只在一端有控制点,则需进行往返水准测量(或闭合水准测量)。
平面测量采用全站仪导线,正倒镜往返观测,直接测定出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通过平面坐标反演,确定出各测点的支距和相邻测点之间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
3、日常观测在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加密水准测量次数,为判定地表是否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工作面回采38m),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表,选择若干个工作测点,每星期进行一次水准测量。
重复水准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每隔1~3个月观测一次。
在移动的活跃阶段,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水准观测次数。
观测站的各项观测,一般情况下可参照表3的程序进行。
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每次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水准测量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并力争做到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同时进行。
表3观测站观测程序注:地表移动稳定后指6个月内地表各点的下沉值均小于30mm4、地表裂隙调查及井下工作面测量调查记录产生裂缝的日期、位置、长、宽、深及其变化过程。
在每次地表移动观测的同时,应在井下测定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厚和采高等采煤状况,并每周测定一次实际回采上限的位置。
五、观测成果的整理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改正数的计算和严密平差计算。
(1)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移动和变形值及下沉速度等。
对于全站仪而言,观测数据的处理除须加入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之外,其余的计算和常规方法相同。
有关气象改正和斜距改正的具体计算方法参看全站仪使用说明书。
(2)移动和变形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间的移动和变形值。
移动和变形计算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
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 次观测时n 点的下沉m n n n H H W -=0,mm式中 n W —n 号点的下沉值;0n H 、m n H —分别为首次和m 次观测时n 号点的高程。
② 相邻两点间的倾斜1~11~+++-=n n nn n n l W W i ,mm/m 式中 1~+n n l —n 号点至n 1+号点的水平距离;1+n W 、n W —分别表示n 1+号点和n 号点的下沉量。
③ n 号点附近的曲率,即n -1号点至n +1号之间的曲率1~~1-+n n n K =21~~11~~1-+-++-n n n n n n n n l l i i =1~~11~~1)(2-+-++-n n n n n n n n l l i i , mm/m 2或310-/m式中 n n i ~1+、1~-n n i —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和n 号点至n -1号点的倾斜;n n l ~1+、1~-n n l —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和n 号点至n -1号点的水平距离。
④ n 号点的水平移动n U =nm L -0n L ,mm式中 n U —n 号点的水平移动;nm L 、0n L —分别表示m 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 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用点间距累加求得。
⑤ n 号点至n +1号点间的水平变形n n ~1+ε=~10~1~1)()()(n n n n m n n l l l +++-, mm/m式中 0~1)(n n l +、m n n l )(~1+—分别表示n +1号点至n 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 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
⑥ n 号点的下沉速度tW W V nm nm n 1--=,mm/d 式中 1-nm W 、nm W —分别表示m -1次和m 次观测时n 点的下沉值;t —两次观测的间隔天数。
⑦ n 号点的横向水平移动'nU =nm y -0n y ,mm 式中 nm y 、0n y —分别表示第m 次观测和首次观测时n 号点的支距值。
横向水平移动是垂直于观测线方向的水平移动,计算时需注意正、负号。
每次观测结束之后应及时进行移动和变形计算,计算数字的取位见表4。
表4 移动、变形计算时的取位参考(3)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确定地表移动变形计算之后,绘制移动变形曲线图和下沉速度曲线图。
在图上可确定出移动变形的角量参数有:移动角、边界角、裂缝角、最大下沉速度角、超前影响角等,通过专业程序计算求得的地表移动预计参数有: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拐点偏移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