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及答案【新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最新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走进作品了解作者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代(朝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登飞来峰》选自《》,作者,字,号,人称。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家、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4、《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字,号。
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了解写作背景1.理解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2)前:(3)古人、来者:(4)念:(5)悠悠:(6)怆(chuàng)然:(7)涕:(1)岱宗:(2)夫:(3)如何(4)造化:(5)钟:(6)神秀:(7)荡胸:(8)曾:(9)决眦(zì):(10)会当:(11)凌绝顶:(1)千寻塔:(2)闻说:(3)浮云:(4)望眼:(5)缘:(6)若许:(7)闲乘月:(8)无时:(1)浩荡:(2)吟鞭:(3)落红:二、理解诗歌大意三、合作探究1、《登幽州台歌》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0 古代诗歌五首 学案及答案【最新版】
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开耀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击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这一章节收录了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五首经典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和《渔歌子》。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简答题及答案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案】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二、《望岳》杜甫【原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部编版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课后题答案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 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 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其现 实意义。
参考答案:诗句原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 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 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 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 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 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 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参考答案: 《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 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
豪迈的气概。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 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 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 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野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曾被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诗 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 争等行为,这可说是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 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摘抄名句的学习习惯,并将这 些名句运用到写作中。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 要化作春泥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 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选择、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习题及答案题型:【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二、赏析简答题: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七年级下语文《20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精编】(有答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精编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开耀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狱,死于狱中。
入,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宜击契丹。
后解职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败,情年兵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武不听,反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北楼(即幽州台,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遗址在今北京市:课文赏析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一、按要求填写。
习课堂练1 、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部编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自主学习走进作品了解作者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代(朝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2、《望岳》选自《》作者,字,尝自称。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登飞来峰》选自《》,作者,字,号,人称。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家、家、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4、《游山西村》选自《》,作者,字,号。
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5、《己亥杂诗》选自《》作者,字,号。
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了解写作背景1.理解词语的含义。
(1)幽州台:(2)前:(3)古人、来者:(4)念:(5)悠悠:(6)怆(chuàng)然:(7)涕:(1)岱宗:(2)夫:(3)如何(4)造化:(5)钟:(6)神秀:(7)荡胸:(8)曾:(9)决眦(zì):(10)会当:(11)凌绝顶:(1)千寻塔:(2)闻说:(3)浮云:(4)望眼:(5)缘:(6)若许:(7)闲乘月:(8)无时:(1)浩荡:(2)吟鞭:(3)落红:二、理解诗歌大意三、合作探究1、《登幽州台歌》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古诗。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学习诗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作家作品1.《登幽州台歌》(1)作者简介:陈子昂, 代家。
字,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传世。
(2)写作背景:2.《望岳》(1)作者简介:杜甫,字,自号。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尊为“”,与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对穷苦人民寄予,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传世。
(2)写作背景:3.《登飞来峰》(1)作者简介:王安石,字,号,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著名的家、家、家。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获谥“”,故世称。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名列“”,有《》《》等存世。
(2)写作背景:二、整体感知1.读准下列字音。
怆.然( ) 涕.下( ) 岱.宗( )青未了.( ) 决眦.( ) 千寻.塔( )自缘.( )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诗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3.你能不能把《登幽州台歌》中登台的这个情景详细地描述出来呢?4.反复诵读《望岳》,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登上泰山时的心情如何,说说诗人此时的心境。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性地设问,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诗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和优质音频资料。
生:课前预习古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怆.然(chuàng)涕.(tì)(2)理解词义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②怆然:悲伤的样子。
③涕:眼泪。
2.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反对浮艳颓靡文风,重视散体。
有《陈伯玉集》。
3.背景探寻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部编版七下20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一、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1、“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望岳》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3、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赏析“小”字?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7、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8、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朗读、背诵、默写这五首诗歌。
3.注意朗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本课为3课时。
登幽州台歌1.易错字怆.然(chuàng)涕.下(tì)2.词语释义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前:过去。
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文题解说】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创作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开耀进士。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击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导学案参考答案: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境遇,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诗人想到宇宙浩大,个人渺小,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内心无限感慨,涕泪纵横。
“独”字,正是诗人寂寞、凄凉、苦闷的心境。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
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独怆然而涕下。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一、预习、自学(独立完成)(一)阅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
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给下列字词注音(1)岱.宗()(2)未了.()(3)决眦.()2、掌握系列加点词的意义,帮助自己理解句意。
(1)齐鲁青未了.( ) (2)造化钟.神秀( ) (3)阴阳..割昏晓( )( )(4)阴阳割昏晓..()(5)荡胸生曾.云()(6)会当..凌绝顶( )(7)会当凌绝顶..( )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划分节凑,掌握诗歌大意。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1、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提示:抓住各联的关键词)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归纳诗歌的主题。
(提示:运用“这首诗歌通过写……(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的句式表达。
)三、品味语言。
(1)“造化钟神秀”中“钟”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2)“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作简要赏析。
四、拓展思考:《望岳》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诗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五、当堂检测。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的特点,“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 __ _的特点,3、理解性默写。
(1)《望岳》中______ ____,_______ 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望岳》中____ _ _____,____ ___ __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3)《望岳》中_____ __ ____,__________ __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参考答案二、课堂研讨1、(“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广阔、景色秀美、高大雄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通过描绘泰山壮丽的景色,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4、品味语言(1)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或高大雄伟)(1分),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2分)。
(2)"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3)“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或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5)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三、课堂练习1、望高大雄伟2、神奇秀丽高大雄伟3、示例: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
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示例: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示例: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朗读节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预习测评:1.重点字词:⑴千寻:(2)闻:(3)不畏:(4)浮云:(5)眼:(6)缘:(7)最高层:2.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 。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三、巩固测评:1.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4.对应精炼:(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