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论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理想社会的向往。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
2. 如何运用文中的论点进行论证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段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视频材料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探讨作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重点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
5.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点进行论证和表达,可以采用口头表达或写作的形式。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在社会中实现公平正义。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八、拓展学习:为了加深学生对《大道之行也》的理解,可以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其他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1.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与:通“举”,选拔。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3)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培养语言概括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理解能力
多给学生展示机会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意图来自教学过程一、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它的美好吧
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
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题目解说。
“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候”。以此为题,不仅提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 .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提示:“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四、拓展延伸
1.描绘美好蓝图
我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有人说,“大同”社会能实现;也有人说,“大同”社会永远只能是一个梦而已。你认为呢?)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儒家思想,理解“天下为公”的大道理念。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传达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2. 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儒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儒家思想。
(2)学生分析案例,阐述自己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理解课文、把握中心思想方面的困难所在,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七、评价与检测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清晰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的文言文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提炼出其中的主旨和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3.了解我国古代礼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这些问题将涉及文章的主题、观点、论证方法等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小组合作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此外,我还将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古代礼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2.对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古代礼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古代礼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的作文。
2.使学生认识到古代礼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3.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智慧,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共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八年级语文《大 道 之 行 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如“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等。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2)对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大道之行也》,并标注重点字词。
2. 运用文言文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所传达的思想观念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如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通过图片、音乐等multimedia 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流畅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提高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感受孔子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激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一)生字生词的掌握与运用1. 明确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矜”、“寡”、“孤”、“独”等。
(二)文言文的朗读与鉴赏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体会其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三)“大同”社会理念的理解1. 深入探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等理念,理解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一)文言文的深层含义理解1. 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思想。
(二)“大同”社会理念的现代价值1. 引导学生思考“大同”社会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古老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来构建一个社会,你会希望它是怎样的?是充满爱与和平,还是科技发达、生活便利?现在,请大家自由讨论,分享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2. 古今对话我们将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古今对话。
想象一下,如果孔子来到我们的班级,他会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什么看法?同样,如果我们能回到孔子的时代,我们又会如何向他描述我们的社会?请大家分组讨论,每组准备一个小短剧,展示你们的想法。
3. 课文朗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大道之行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生词的发音,尝试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 课文解析在朗读之后,我们将逐句解析课文,特别是那些难以理解的文言文句子。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我们不仅要理解每个词的意思,还要思考它背后的深层含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课题:大道之行也课时: 1一、教学内容分析《大道之行也》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得字词,这篇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出现的情感,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所以,学校这篇文章,要让学生理解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认识这一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大道之行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大道之行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道之行也”这句话的含义,并能独立运用此词语;2.感悟心灵成长的道路有时皆需逆行;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在思维启发、情感升华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大道之行也”这个词语的意义。
2.理解心灵成长的道路有时需要逆行。
三、教学难点1.理解“大道之行也”这句话的含义,以及通过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
2.让学生意识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出“大道之行也”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
2.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原文,叫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3.情感渗透:通过演讲、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内容1.知识点讲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个语句是出自《礼记•大学》中的一节,意思是大道的行为是为了所有人的福利。
2.教学活动1.互动讨论(15分钟)教师先引入话题,让学生们前后对比考虑“大道之行也”的含义。
让学生们自行思考,之后让他们逐个发言,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来,启发大家更好的去理解这个词语。
2.阅读原文(30分钟)教师让学生们先阅读原文《大学》中有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节的文段,鼓励他们思考个中含义。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讲解一些原文中的文化知识。
3.口语表达(30分钟)让学生们围绕“逆行”的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可以让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发起一段口语表达,让他们意识到心灵成长的道路是不容易的,有时只有逆行才能够走得更远。
3.教学总结学生在几个小时的教学学习中,对“大道之行也”的含义、意义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
同时,他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起起伏伏和挑战。
这个道理不仅仅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指导意义,对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六、课后作业1.预习本周的课程,准备参加下周的课堂讨论。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通用8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篇1一、预习检测:1、正字音选贤与能〔〕睦〔〕鳏〔〕恶〔〕矜〔原读jīn,在文中读〕幼有所长〔〕男有分〔〕二、学习目的:知识与才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设想,把握“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进步朗读和背诵才能,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3、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矜、寡、孤、独、有分:-废疾者:货恶其弃于地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兴:4、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5、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的?6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四、展示训练,评价推进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有没有相似的地方?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一个儒家的理想的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在小消费的根底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以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的。
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人物为此而呼吁过、奋斗过?六、达标测试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xxx2、解释以下句子中的字故人不独亲其亲〔故:〕废疾者〔废疾:〕女有归〔归:〕谋闭而不兴〔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大同〔同:〕故外户而不闭〔闭:〕3、写出以下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家经典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在这次《大道之行也》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上,需要我进一步耐心引导和讲解。通过举例和对比现代汉语,学生们逐渐能够理解“大同”、“小康”等词汇的深层含义,这让我感到欣慰。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我尝试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和“礼治”。从学生的讨论和提问中,我发现他们对这一主题非常感兴趣,但同时也暴露出对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结合的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
-儒家礼治思想:文章所表达的儒家礼治思想是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大道之行也”的含义,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文章结构与主旨: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教学的重点。
举例解释:
-例如,文章中的“是故”一词,表示原因或理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接词,需重点讲解其在句中的作用,并通过例句加深理解。
-在讲解儒家礼治思想时,可以结合文章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句子,阐述“仁爱”和“礼治”的关系,强调其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需要克服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困难。
-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和“礼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治相关的实际问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大道之行也》。
(2)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课文结构,掌握文章的论述思路。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知识掌握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能力培养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大道之行也》文本。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的第二则。
“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本文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孔子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学情分析】初中生学习本文不宜要求过高,能粗知内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练地背诵全文。
为将来进一步消化它创造条件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礼记》有关的知识。
3.重视朗读,提高朗读能力,疏通文意,并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智慧和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重难点】1.要求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背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桃花源记》,并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激情导入。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大道之行也)2.作家作品。
(多媒体出示)《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孔子之名答问的著作。
本文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朗读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2 《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当今社会生活,理解“大同社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背《桃花源记》)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
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反复诵读,感知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师生一起正字音。
明确: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谋闭而不兴(xīng)2.请另一位同学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语句停顿。
(本文多处使用对偶和排比句式,给出上句节奏,可以适当的进行讲解,请同学们补充下句,从而读对句内节奏。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中,“故”,它是表示提顿的,“所以”的意思,这里有一个小的停顿。
“人”是使动者,统领以下两句,也有一个小的停顿。
所以这一句应这样读:“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者”也是表示提顿,也要停顿一下。
读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和“力”也是应该强调的,所以“货”和“力”后面要有小的停顿。
明确: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如断句、翻译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提高信息素养。
(3)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认识到团结协作、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道之行也》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课文《大道之行也》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解答自身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阅读感悟。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
(2)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模仿。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阅读课后练习文章。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7. 课后作业(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道之行也》。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八年级下册22《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选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礼记二则》的第二则。
“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本文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孔子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孔子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短短百余字,却蕴含着大同社会的丰富内涵。
教学目标:1 .多种朗读,诵文言之美。
2 .咀嚼关键,描大同之貌。
3 .联读前后,悟先贤之梦。
课型:诵读型+主题型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大道之行也》歌曲视频一一一个冬日,孔子参加鲁国的年终重大祭祀活动“蜡Zha祭〃,祭祀结束后,他站在宗庙外的楼台上抬眼远望,有感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实,描绘了他虽然没能见到,但却十分向往的理想社会一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一一《大道之行也》。
一多种朗读,诵文言之美大I道I之侑I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一)读出字字响亮之美。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留心容易读错的地方,作上标记。
通假字:选贤与(ju)能生僻字:讲信修睦(mCι)矜(guan)寡孤独多音字:幼有所长(zh3ng)男有分(f®n)货恶(WO)其弃于地也谋闭而不兴(Xmg)(二)读出文章大意之美1∙”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会给本文另起个什么题目?预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行大道,得大同》《礼记大同篇》等2.文段以“大道之行也〃开头,以“是谓大同〃结尾。
”大道〃指什么?“大同〃又指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预设: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政治制度;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教法和学法】
合作探究启发朗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矜(guān)分(fèn)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给文章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3.指导朗读。
对诵读作具体指导,在诵读中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你认为哪一个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明确:天下为公: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这两句话是怎样体现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特征的?
明确: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谋闭而不兴”中“闭”读降调。
“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
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4.指名朗读。
要求读出理解、读出层次,直至背诵。
四、合作探究
1.《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本文“大同”社会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思考,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推选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加深对本文的理解,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再如,从“往来种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是一个“男有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
第二题从正面设问,引导学生挖掘当前社会的积极健康因素,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
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
五、齐背课文
【资料宝藏】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
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
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
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先秦儒家这种从仁学的基点出发建构而成的美好社会的图景,到了秦汉之际,便自然地发展为“大同”理想。
“大同之世”显然是对原始社会的带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达了儒家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为公”这一公有制社会的本质特点,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时,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肯定“大道既隐”,“天下为公”已被“天下为家”所代替。
出现了财产私有,“货力为己”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教度,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官爵、财产世世代代相沿袭,形成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关系,于是,便有必要“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区分尊卑上下贵贱的礼仪制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儒家把这种需要用礼仪制度、道德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称之为“小康”社会,并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这实际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导的礼仪之治的历史必然性,亦表达了儒家的较低一层次的社会理想。
然而,不仅“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个乌托邦,就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以仁义为法则来协调一切人与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孔孟学说的遭遇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罚,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减轻受剥削压迫的程度,从而对发展经济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出较多的人民性和历史远见。
但另一方面,这种善良的愿望和主张却不符合统治者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扩大疆域,称霸诸侯,一统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为有力的、现实的手段。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儒家这种以仁学为基础的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其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就决定了它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特殊的历史命运。
(《东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编)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