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翻译五法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五法”既……且……:又……又……。

见……于……:被。

可得:可以,可能。

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且夫:再说,而且。

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是故:所以,因此。

是以(以是):所以,因此,因而。

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居无(亡)何(无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无以……为:用不着。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毋(无)庸:不用,无须。

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

;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向使:假如,如果。

一何:多么;为什么……那么……。

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以故:所以。

以……故……:因为……所以……。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以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以至于:一直到;结果。

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而;因而。

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孰与……?与……相比,哪个……?安……乎?怎么……呢?独……耶?难道……吗?何为……?为什么……?何……哉?怎么能……呢?何……为?……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之何……?怎么能……呢?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该不是……吧?……庶几……欤?或许……吧?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其……其……也……?是……还是……呢?……与?抑……与?是……呢,还是……呢?盍……矣(与)?为什么(不)……呢?有……者:有人……2.常见文言倒装句对译⑴定语后置句:①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
文言文五步翻译口诀如下:
1、留(保留法):凡国名、朝代、年号、地名、人名(字、号等)、官职名、
物名、器皿、数量词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翻译。

如《桃花源记》中“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句中的南阳刘子骥,地名人名,不译。

2、换(替换法):关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等,翻译时应把古词换
成现代词。

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3、删(删减法):翻译时可删减词语,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
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等。

简单说就是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骨已
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
删去。

4、补(增补法):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这里译文时“见”的前面应加上“桃花源中的人”,“乃”前也要加“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5、调(调位法):翻译时,有些特殊句式(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
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精选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精选

【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五个基本方法翻译古文实在是太难了,怎么办呢?以下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六个字:对、增、删、移、留、换。

一、对,即对译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 (《韩非子.说难》)可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

”二、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如:“问:何以哉?’”(《曹刿论战》)“问”缺主语和直接宾语,应做补充。

译文则为:“(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三、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如: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夫,发语词;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不用,应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起提顿作用。

也,表示判断的语气词。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不用这两个虚词,应删。

四、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例如: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于长勺”应作“战”的状语,应提到“战”前翻译。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翻译时应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语前。

五、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文言文翻译五法指

文言文翻译五法指

夫文言文,古之遗言也,其辞简奥,其义深微。

欲明古人之意,非翻译不可。

然翻译之道,非一日之功,须得法度。

兹为五法,以助学者翻译文言文。

一曰直译法。

直译者,直译其字,不增不减,不删不益,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文辞平实、意义明显之句。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之,时习之,不亦悦乎?”直译法要求译者对文言文有较深的理解,对字词含义要准确把握,以免误解原意。

二曰意译法。

意译者,译其意,不拘泥于字面,力求传达原文之意。

此法适用于文辞华丽、意义含蓄之句。

如《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意译为:“我是高阳氏的后裔,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意译法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文学修养,能够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译文既不失原文之韵味,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

三曰增译法。

增译者,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较为晦涩、需要补充说明之句。

如《史记》中“夫秦之所以强,以其地大而富也。

”增译为:“秦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增译法要求译者注意原文的语境,增加的词语要与原文意思相符,不可随意增减。

四曰减译法。

减译者,删去原文中的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此法适用于原文意思重复、冗余之句。

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减译为:“青衿,我心悠悠。

”减译法要求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避免删减重要信息。

五曰换译法。

换译者,以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古词,使译文更加贴近现代语言习惯。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古词。

如《左传》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换译为:“小心翼翼,如同踩在薄冰上。

”换译法要求译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都有较深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词语的古今异义,使译文既不失原意,又符合现代语言规范。

总之,翻译文言文非易事,需遵循以上五法,结合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方能译出忠实于原文、易于理解的佳作。

然翻译之道,无止境也,学者宜不断学习,以期在翻译之路上越走越远。

文言文实词翻译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法

文言文,古之遗音,传之千载,其辞简而意深,文雅而意蕴丰富。

然文言文中实词繁多,词义多变,翻译实为一大难题。

兹将文言文实词翻译之法,分述如下,以助后学。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中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意义明确,现代汉语中有对应词汇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对应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

如:“君臣之道,义也。

”(君臣之间的道义。

)“道”,在此处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道义”。

2. 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衰,普通百姓也有责任。

)“匹夫”,在此处用“普通百姓”替换。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较为复杂,或与现代汉语词汇对应不明确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意会法: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意会。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吹拂,我心情愉悦,马儿奔跑得飞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得意”,在此处意会为“心情愉悦”。

2. 比喻法: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词汇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向的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德,而是愿意为了成就仁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在此处用“仁德”比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其实际意义。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模糊,难以直接翻译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上下文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夫子哂之。

”(孔子微笑。

)“哂”,在此处根据上下文推测为“微笑”。

2. 修辞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山川秀美,气象万千。

”(山川秀丽,景象万千。

)“气象”,在此处根据修辞手法推测为“景象”。

四、综合运用法综合运用法,即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对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

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

其词义深邃,韵味悠长,然今人读之,往往难解其意。

故翻译文言文实词,实为学文言之要务。

今略述文言文实词翻译方法如下:一、字面意义法字面意义法即以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固定的实词。

例如: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翻译:经过寒冷的岁月,然后才知道松柏之树在寒冷中依然挺立。

2. 水落石出。

(《诗经》)翻译:水退了,石头就露出来了。

二、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实词在文言文中的语境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灵活的实词。

例如:1. 虽然如此,吾仍愿为之。

(《左传》)翻译: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件事。

2.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语》)翻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美酒。

三、同义词替换法同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简单的实词。

例如: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小孩,也要爱护别人的小孩。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翻译:桃花娇艳,盛开如火焰。

四、反义词替换法反义词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反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明显的反义词。

例如:1.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战国策》)翻译:忠告虽然刺耳,但有利于行动;良药虽然苦口,但有利于治病。

2.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翻译: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五、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即结合上下文、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因素,对实词进行综合翻译。

此法适用于那些在文言文中意义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实词。

例如:1.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翻译:水的积累不够深厚,那么它就无法承载大船。

文言实词翻译的五种方法

文言实词翻译的五种方法

词, 进而推断它为“ 确实” 之意。句② 中,犹” “ 是副词 , 作状语 ;信 ” “ 处在谓语 的位置上 , 是 动词 , 相信 ” 为“ 之意 。句③ 中 ,著” “ 为谓语 动词 ,信义” “ 处在 主语 的位置上 , 为名词 , 故
“ ” “ 信 为 信誉 ” 之意 。
再 看 下面 这个 例子 : 对 下列句 子 中加 点 词语 的解 释 , 不正 确 的一项 是 ( )
简析 句 ①从 结 构来 看 , 于对 仗 。“ ” “ ” 对 ,用 ” “ 相 对 。“ ” “ 属 忠 和 贤 相 “ 和 以” 忠 和 贤”
同义 , 由此可 以推断“ 和“ 同义。故“ 的意义就是“ 用” 以” 以” 重用 、 任用 ” 的意思。句②从结
构来看 , 也属 于 对仗 。“ 国” “ ” 对 ,灭 ” “ ” 对 , 六 与 秦 相 “ 与 族 相 由此 可 推知 , 族 ” “ 就是 “ 灭 ” 族
外夷见忽’ ’ 中的 “ ” 据 此可 推 断 为第 一 人称 代 词 “ ” 见 , 我 的意 思 。 此 句 翻译 为 : 因为 我 是 不
外夷 而 轻视 我 。 也 可 以联想 成语 推 断 。 少 成语 源 自文 言 文 , 不 可借 助 这些 成语 中的 意 义来 推断 文言 实
词 的意 义。例 如 :
简析 以上两 句 同 出苏轼 的 《 石钟 山记 》 大多 数 同学把 两个 “ ” 都 理解 为“ ” , 言 , 说 。句
①根据前文语境可知 , 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 自己的看法 , 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
详细 。 由此 推知 此 “ ” “ 述 ” 意 。句② 我 们 联 系整 篇 文章 的语 言环 境 及历 史 背 景来 言 为 叙 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词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初中文言文实词翻译技巧

初中文言文实词翻译技巧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辞藻华丽,意蕴深远。

然于初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之翻译,常使学子头痛。

实则,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便可游刃有余。

本文将探讨初中文言文实词翻译的几种技巧,以期为学子们提供借鉴。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明确,与现代汉语用法相近的情况。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即学习,“习”即复习,“说”即高兴。

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高兴吗?”直译法简单易懂,但需注意,有些实词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含义,需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灵活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丰富,或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差较远的情况。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衿”指衣领,“悠悠”形容心情。

翻译为:“你的衣领青青,我的心情悠悠。

”意译法使文言文更贴近现代汉语,便于理解。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根据文言文实词的语境,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中缺少的成分,使翻译更加完整。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独”、“异”、“倍”等词,需在翻译时增加相应的现代汉语词汇。

翻译为:“独自在异乡做客,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增译法使翻译更加准确,但需注意不要过度增译。

四、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时,根据文言文实词的语境,适当省略一些现代汉语中不需要的成分。

如:“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中“登”、“白日”、“黄河”等词,在翻译时可以省略。

翻译为:“上鹳雀楼,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省译法使翻译更加简洁,但需注意不要随意省略。

五、替换法替换法,即在翻译时,将文言文实词替换为现代汉语中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

如:“君不知其善也。

”中“君”可替换为“你”,“善”可替换为“好”。

翻译为:“你不知道它好。

”替换法使翻译更加流畅,但需注意替换后的词语要符合语境。

六、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时,对文言文实词进行简要的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屡迁兵科都给事中。

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

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

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

黔国公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

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

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一以直译为基础,所谓直译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落实,有意思的要译出来,没意思的要搞清它的作用。

二抓准动词。

动词是句子的主干,是句子的眼睛,它前连主语,后接宾语,在文言文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有时候它对我们理解句式还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有先抓动词的意识,要分清动词的活用,尤其是使动,意动和为动。

三理清句式。

句式是句子的骨架,要把握好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注意补充主语和宾语,把话说清楚)和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

四体会虚词。

主要把握虚词的指代内容(分清人称和指示的区别)和虚词所体现出的句子的语气(推测,反问,希望和商量等)。

五验证句子的简明和连贯。

也就是说看基本成型的句子表意是否清楚,语言是否简洁,上下句之间是否连贯。

最后誊写到试卷上。

【文言文实词学习】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文言文实词学习】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拓展疆域
解析:“广地宁邑”,由语法结构可知,“广地”应为动宾结构,“广”是动词,是 “扩大”的意思,“地”是名词,是“土地”的意思;结合语境,“广地”可译为:拓 展疆域。
译文:谅毅亲自接受了使命,前往秦国。到了秦国之后,向秦王献书说:“大王拓展疆 域得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大王也私下为大王高兴,不敢安闲地坐在朝堂上,于 是派使臣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门前,都没能得到大王召见。我国使臣如果没有罪 过,希望大王不要拒绝他们的示好;如果使臣有罪过,希望大王能够指出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词义推断:“骐”和“骥”的偏旁都是“马”,马字旁的字大多和马 有关,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马”,再结合语境推测,“骐骥”在这里 应是“骏马”的意思。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解析:整句话句式比较整齐,“以”与“用”处于相同的位置,意思应相关,联系 语境,“用”的意思是“任用”,据此可推导出“以”也是“任用,起用”的意 思。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起用。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 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文言文中的排比、对偶(包括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等比 较多,在这类句子中,位置一致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 或相反。
据此规律,我们可以由已知推出未知,能够推断出未知词 语的词性和词义。
例如:
追亡逐北
(贾谊《过秦论》)
词义推断:这句话是成分对偶,“追”对应“逐”,“亡”对应“北”,结合语境 可知,“亡”的意思是“逃亡”,即“溃败”,“北”也应有逃亡、失败之意。我 们也常说“败北”,因此,“北”即“败走,败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

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

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

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

文言文五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五种翻译方法

古文之妙,在于其言简意赅,韵味悠长。

然而,于今之人,读古文者往往因其晦涩难懂而却步。

为使古文之美得以传承,翻译古文便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五种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供参考。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将古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清晰,语义明确的情况。

例如:原文:《论语·为政》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调整词汇和语法结构,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的情况。

例如:原文:《庄子·逍遥游》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译文:蜩和学鸠嘲笑它说:“我猛地飞起,撞击榆树和檀树,有时飞不到,就落在地上罢了。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注释说明。

此法适用于古文词汇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的情况。

例如:原文:《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乃大怒,曰:‘彼可取而代也!’”译文:项羽非常生气,说:“那个人可以取代他!”四、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古文的语境和整体意义,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的表达,使译文更加完整、连贯。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简洁,但语义不够完整的情况。

例如:原文:《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我看他们的车辙混乱,旗帜飘扬,所以追赶他们。

五、删减法删减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古文中的一些重复、冗余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删减,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

此法适用于古文表述繁复,但语义重复的情况。

例如:原文:《孟子·告子下》云:“是亦不可以已乎?”译文:这也不能停止吗?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力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五部翻译法

文言文五部翻译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其辞简而意深,其句奇而韵长。

然后世学者,多难于解读,故翻译之法,遂应运而生。

今吾试述文言文五部翻译法,以期为学者们提供一助。

一、直译法直译法者,即以现代汉语直译古文之意也。

此法要求译者须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不误解。

具体步骤如下:1. 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准确无误。

2. 注意词性、语法、句式等,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3. 遇到生僻字、词,应查阅字典,确保翻译准确。

二、意译法意译法者,即根据原文大意,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原文之意也。

此法适用于原文难以直译,或原文表达过于简略,难以理解的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深入理解原文,把握其主旨大意。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力求准确、流畅。

3. 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使译文具有文学性。

三、增译法增译法者,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文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句式,使译文更加完整、易懂。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原文,找出缺失的信息。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补充缺失的信息。

3. 注意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四、省译法省译法者,即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删减原文中的某些内容,使译文更加简洁、明快。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原文,找出可以省略的内容。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删减原文内容。

3. 注意保持原文的主旨和风格。

五、注译法注译法者,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等进行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原文,找出需要注释的内容。

2. 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对生僻字、词、典故进行注释。

3. 注意保持注释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总之,文言文五部翻译法各有侧重,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准确、流畅、生动,使读者能够领略到文言文的韵味。

如此,方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五个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遗言,其言简奥,其意深远。

然时代变迁,语言演变,今之人读古文,往往艰涩难懂。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一大难事。

然有法可循,则事半而功倍。

今试述文言文翻译之五法,以俾学者有所遵循。

一、直译法直译者,即依原文之意,逐字逐句翻译之也。

此法最为直接,可保持原文之原意。

然文言文之字词往往有双关、多义,直译时需仔细推敲,以免误解。

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此法虽简单,但需细心,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二、意译法意译者,即不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而以现代汉语表达原文之意也。

此法适用于原文含义深远,难以直译之处。

意译时,需把握原文之主旨,运用现代汉语之表达方式,使读者易于理解。

如《庄子·逍遥游》中“逍遥游于无穷之境”,意译为“在无边际的境界中自由自在地游荡”,虽不拘泥于原文,但能传达其意。

三、增译法增译者,即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增加一些原文中未明确表达,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测出来的内容。

此法适用于原文省略较多,需要补充说明之处。

如《左传》中“楚师败绩”,直译为“楚军大败”,而增译为“楚军大败,全军覆没”,则更能体现原文之意。

四、省译法省译者,即在翻译时,删去原文中不必要的字词,使译文更加简洁。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有些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意义,或者过于繁琐,不影响理解之处。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伯杀人,父仇也”,省译为“项伯杀人,为父报仇”,去掉了“父仇也”三个字,但意思并未改变。

五、融合法融合法者,即将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方法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此法适用于原文内容复杂,表达方式多样之处。

如《诗经·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直译为“关关雎鸠,在河中的小洲”,意译为“两只鸟儿在河中的小洲上叫声悠扬”,增译为“两只鸟儿在河中的小洲上欢快地叫声”,省译为“鸟儿在河中小洲上叫声”,融合直译、意译、增译、省译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

文言实词翻译五法

文言实词翻译五法

文言实词翻译五法2002年高考文言文的比重增加,文言翻译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分值增加,这一变化,突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

这种主观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察了学生的表述能力,难度更大一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笔者根据教学之经验,归纳了文言实词翻译的五种方法。

一、把握语境,明确词义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

《考试说明》也强调翻译“文中”的句子,因此,把握语境,也正是命题者所强调的;实践证明,把握语境,的确是明确词义的好方法。

如,“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要解释“廉”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有人说郭的儿子要杀郭,皇帝要杀郭的儿子,皇后表示怀疑,皇帝经过“廉”之后,发现郭果然冤枉。

在这个语境中,“廉”的含义,就可以明确为“调查”。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的“不审于何得此绢”中的“审”,“审”有“详细、周密”的意思,也有“弄清、知道、了解”之义,把这句话放入语境之中,就能比较快的判断“知道”义是正确的。

二、分析成份,推知词性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句子的不同成份对词语的词性要求也不同。

根据这个特点,通过分析句子的成份,也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

譬如,“众客和之如响”的“响”,它作“如”的宾语,结合旧知“云集响应”,可知“响”的意思是“回声”。

又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在郡多有出息”中的“出息”,它作“有”的宾语,应是名词,结合上下文语义,可以肯定不是“发展前途”之义,而是指产业的“收益”。

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不同。

再如,“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中的“矜”,在句子中作“饥馁”的谓语,“饥馁”是饥饿之人,因此“矜”可以翻译为“同情、怜悯”之义。

三、温故举例,举一反三高考文言文是立足于课本的知识点,设置课外的题目。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29页文档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29页文档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彭,字子彭,博陵安平人也。

祖楷,魏殷州刺史。

父谦,周荆州总管。

彭少孤,事母以孝闻。

性刚毅,有武略,工骑射。

善《周官》、《尚书》,略通大义。

周武帝时,为侍伯上士,累转门正上士。

及高祖为丞相,周陈王宇文纯镇齐州,高祖恐纯为变,遣彭以两骑征纯入朝。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翻译五法
摘要 2002年高考文言文的比重增加,文言翻译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分值增加,这一变化,突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

这种主观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察了学生的表述能力,难度更大一些,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笔者根据教学之经验,归纳了文言实词翻译的五种方法。

关键词语境词性对偶句语法结构
一、把握语境,明确词义
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

《考试说明》也强调翻译“文中”的句子,因此,把握语境,也正是命题者所强调的;实践证明,把握语境,的确是明确词义的好方法。

如,“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

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

’帝廉之,果枉。

”要解释“廉”的含义,需要整体把握上下文的语境:有人说郭的儿子要杀郭,皇帝要杀郭的儿子,皇后表示怀疑,皇帝经过“廉”之后,发现郭果然冤枉。

在这个语境中,“廉”的含义,就可以明确为“调查”。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的“不审于何得此绢”中的“审”,“审”有“详细、周密”的意思,也有“弄清、知道、了解”之义,把这句话放入语境之中,就能比较快的判断“知道”义是正确的。

二、分析成份,推知词性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
的成分,句子的不同成份对词语的词性要求也不同。

根据这个特点,通过分析句子的成份,也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

譬如,“众客和之如响”的“响”,它作“如”的宾语,结合旧知“云集响应”,可知“响”的意思是“回声”。

又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中的“在郡多有出息”中的“出息”,它作“有”的宾语,应是名词,结合上下文语义,可以肯定不是“发展前途”之义,而是指产业的“收益”。

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不同。

再如,“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中的“矜”,在句子中作“饥馁”的谓语,“饥馁”是饥饿之人,因此“矜”可以翻译为“同情、怜悯”之义。

三、温故举例,举一反三
高考文言文是立足于课本的知识点,设置课外的题目。

《语文教学大纲》也只是要求高中生掌握浅易的文言文。

这样,学生就没有必要在复习中训练难度过大的文言文,而应该立足课本,注重积累,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温故举例,举一反三。

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复习之道。

譬如,“汝父为官时,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中的“废”,是“停止、终止”之义,成语“废寝忘食”“半途而废”中的“废”,都是这个意思。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中的“乘”,是“四”的意思,《崤之战》中有“以乘韦先”句,其中的“乘”就是“四”之义。

1999年全国高考卷中,有“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句,“听事”之义是“官府处理事情办公的地方”,“听事”曾在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出现过,文章的句
子是“听事仅容旋马”。

四、整句对文,类比释义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因而,比较喜欢使用对偶句,整句,而这些整句对文有一些规律:句式整齐,句义相近或相反,位置相同的词成分相同。

根据这一点,我们常常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

例如,“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足”的意思就可以通过“瞥”“啜”推出,因为“瞥”“啜”是动词,可知“足”必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走一趟”;“疏”通过“披”“谈”推知为“书写”。

又如“家给人足”,这是个并列短语,“家给”与“人足”的意思相近,因此解释“给”的意思就很简单,“给”就是”足”,“富裕”的意思。

五、习用语言,注意积累
文言文在今人看来,古奥难懂,是因为古今词汇的巨大差异使然,因此,注意积累古代习惯用语,明确其词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
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放心(丧失了意志),等第。

熟练掌握这些习惯用语,就会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当然,文言文翻译涉及到的还有很多,譬如,翻译中的“加字”、“替换”、“保留”、“删减”、“补充”、“凝缩”、“调整”等方法,翻译的原则“信”、“雅”、“达”,此类论述甚多,笔者也就不再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