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0 《劝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2)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重点1. 《劝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劝学》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等儒家经典,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重点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如何运用《劝学》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价;2. 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情感态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八、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教案等;3. 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4.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材定位】《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

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

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

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

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并能够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提高自己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分析。

3. 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两篇文章的异同。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劝学》和《师说》,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2. 通过课后作业和作文,评估学生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分析并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3. 学习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

难点:1. 对两篇文章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对重要概念、观点和理论的运用。

七、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参考资料:关于《劝学》和《师说》的解读、分析等。

3.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授课:按照教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和总结。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互动。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观点和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学习的重视和推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教学内容1.《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点。

3.学习的传统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及PPT课件。

2.关于学习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

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和学习话题的认知水平。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学生活动:分段阅读、翻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关于学习的话题,引出本文的主题。

同时,介绍作者荀子的背景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讲授新课: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课堂互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巩固练习: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课堂小测验或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和收获。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同时,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评价。

+《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劝学》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即通过梳理、探究他人的“学习之道”,对照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的要求,形成自己“学习之道”,这要求学生把握学习的价值、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有感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学情分析】《劝学》是高中阶段第一篇文言文。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同时,学生也接触学习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赏析的方法。

但是,该阶段的学生文言知识储备相对零散,未能形成体系,且存在知道句子大意即可,不探究文言现象的问题。

在议论性散文学习方面,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对比等严密周详的论证思路与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明确荀子“积累”“坚持”和“专一”的学习观,并将其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难点:明确荀子的学习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新课导入导入语:谈学习重要性的文章,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篇经典,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题目叫“劝学”,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呢?学完之后我们就会有具体的感受和理解了。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劝学》的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劝学》的注释、译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劝学》的每一句话,解释其中的比喻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3)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2)培养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质;(3)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劝学》全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3)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2)阐述《劝学》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阐述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3)解释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总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3. 运用文中的道理,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练习题:分析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劝学》和《师说》的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3.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2. 理解并掌握《劝学》和《师说》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三、教学难点:1. 两篇文章在观点、论据、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2. 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劝学》和《师说》,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意,勾画出重点实词、虚词。

3. 分享交流: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包括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文章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4. 比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包括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方面。

5.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总结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强调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8. 板书设计:《劝学》观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师说》观点:师的重要性、师的作用、师的职责论据:举例、对比、引用论证方法:归纳、演绎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七、评价与检测: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单元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检测。

关注学生在理解文意、掌握实词虚词、分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

10.1《劝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10.1《劝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大意,积累重要字词句。

2、理解文章以比喻阐发的道理,进而全面把握文章观点。

3、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新课导入①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荀子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③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劝学》,去探寻他所阐述的“学习之道”。

二、解题《劝学》劝,鼓励、勉励,”劝“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三、知人论世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四、疏通文意提示:结合学案、注释疏通文意1、重要字词(略)2、“而”总结“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⑧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劝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0课的一篇文章,选自《荀子》。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以“劝学”为主题,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和态度,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举例等,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荀子》这一古代哲学著作可能较为陌生。

此外,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生活环境,对于学习的理解和认识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核心素养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劝学》,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对文章中的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劝学》作为一篇说理性散文,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文章的主题、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劝学》作为一篇文学作品,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对文章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的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劝学》作为一篇古代哲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的核心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劝学高中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

劝学高中课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

劝学高中课文高中语文《劝学》教案(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10篇较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希望在劝学高中课文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劝学》高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⑴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⑴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⑴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较后的代表,朴素唯物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六单元《劝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诵读《劝学》中的经典语句,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及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劝学》中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劝学》中的语言美和哲理美,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劝学》中倡导的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劝学》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把握作者的学习观。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并运用文中比喻论证的手法,体会其生动性和说服力。

•引导学生将《劝学》中的学习理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劝学》原文及译文多媒体材料•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视频或图文资料•古代学习典故和名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论证方法及学习观的现实意义。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和韵律感。

•情境教学法: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学习理念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古代著名学者如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勤奋学习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劝学》主题。

•提问引入:提问学生关于学习的看法和态度,自然过渡到《劝学》的学习。

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纠正发音,感受文章节奏。

2.字词解析:•讲解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等。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翻译课文段落,教师巡回指导。

3.内容理解:•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深入讲解比喻论证的运用,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比喻,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劝学》;(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背诵;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劝学》全文的译文和注释;2. 学生准备:预习《劝学》,了解作者背景及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荀子和其代表作品《劝学》;(2)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结合注释理解全文;(2)学生找出生僻词语,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2)结合现实生活例子,讲解文章观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劝学》;(2)学生做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8. 课后作业(1)背诵《劝学》;(2)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劝学》中的观点和思想。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劝学》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劝学》的内涵。

(2)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文章进行鉴赏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划出关键词句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探讨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5. 课堂练习:练习任务: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劝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情感升华:升华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学习和修身养性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1)熟读并背诵《劝学》。

(2)写一篇关于《劝学》的心得体会。

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保证作业质量。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劝学》的内涵。

2.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文中的教育思想和学习观念。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劝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基本情况。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1. 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了解。

2. 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章中的一些引用和比喻的解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情况,解释生僻词语,解读引用和比喻。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1. 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朱熹的情况。

2. 讲解文章的“劝学”的含义。

3. 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僻词语。

4. 解读文章中的引用和比喻。

5.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

3.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生僻词语的理解程度。

4.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引用和比喻的解读程度。

教案章节:二、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重点:1. 文章结构和布局的了解。

2. 文章各部分内容和作用的把握。

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2. 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引用的解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结构和布局,解释生僻句子,解读比喻和引用。

2. 分析法: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1. 讲解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其引出主题的作用。

2. 分析文章的论证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其支持主题的作用。

3. 讲解文章的结尾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其总结主题的作用。

4. 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引用,引导学生理解其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布局的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和作用的把握程度。

3.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生僻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程度。

4.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比喻和引用的解读程度。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思辨与表达单元教学设计及《劝学》与《师说》群文阅读教学一、单元解读(一)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的整体思路就是“思辨与表达”。

以“学习”为话题,共选择了6篇文章,其中两篇古代论述文,三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和一篇外国作家作品。

6篇文章有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意义的,有论证学习的外在条件的,每篇在论证手法、论证思路、说理的思辨性、论证内容的丰富性等不同方面会给学生以写作的借鉴。

(二)选文内容解读1.课文内容分析(逐篇简析)《劝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的问题,文章采用大量事例和比喻论证的手法,层次清晰,论据翔实,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论证的手法。

《师说》是作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上重视门第而忽略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性,提出了学习需要从师的观点。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写于1942年2月的一篇针对党内出现的“八股文”进行批判的文章,文章犀利透彻,分析问题一针见血。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针对当时文化输出上的“完全送去”和文化输入上的“全盘接受”等不良现象进行批判的文章,并据此提出了文化继承上的“拿来主义”,文章于幽默的语言中寓以辛辣的讽刺。

《读书:目的和前提》德国作家黑塞的作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对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前提作出了明确的阐释。

文章不乏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值得学习品味。

《上图书馆》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王佐良的作品。

文章回忆了几段自己在图书馆学习的经历,思考读书之于精神成长、之于人生的意义。

文章在深情的回忆中有深刻的思考,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所启发。

2.教材编写意图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议论文的写作,但是这些都是浅显层面的了解,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维都缺少系统的掌握。

本单元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整合在一起,每篇文章都富有自身的论证特色,从不同层面给学生以启发。

三、单元目标(1)精读文本,沉潜文本,体会不同时代、国度、作家的不同语言风格。

10《劝学(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劝学(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内容《劝学》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类型讲读课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的词义、用法;能够熟读并翻译全文;学习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在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观点,进一步拓展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思维、写作与交际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思考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提炼观点,学习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常见文言文虚词与实词的理解,对文意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时长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调控设计意图一、导入(5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吗?你们认为学习重要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明确:引导学生从学习的作用与意义的角度上来回答。

2、如果你的一位好友不喜欢学习,你会如何劝说他呢?先思考,并将你想到的劝解词写下来。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学习”的经典散文,看看几千年前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是如何规劝人们学习的。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在本子上写下他们的劝说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学习的问题。

针对中职生厌学的现状,引导他们思考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为引入正文作准备。

二、作者简介(5分钟)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因而他强调后天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恶”的本性,通过学习,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圣人”。

介绍荀子及其主张让学生对作者及其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通读并翻译全文,理清文章脉络(45分钟)第一段1、翻译第一自然段(译文及重点文言虚词实词见课本)2、思考:问题一:本文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问题二:本段除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提到了学习,中间似乎和学习都没有什么关系,是吗?本段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提示:不是,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用“青色取于蓼蓝,却蓝于蓼蓝”,“冰由水凝结而成,却寒于水”为喻,指出,人通过学习,可以超越前人。

《劝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5.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有时候是特别辛苦的,但辛苦之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而学,其次才是怎么学。

《荀子》的《劝学(节选)》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了解作者,走近文章。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况,时人又尊称为荀卿,因荀、孙音近,故又称“孙卿”。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汉书·艺文志》载其赋十篇。

今《荀子·赋篇》中存有《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以四言韵语为主,亦杂有散文形式,颇类谜语。

其文学观点守质尚用,反对繁复,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强调学习儒家的五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3.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4.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文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有很多,例如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荀子,走进《劝学》。

二.解题,作者简介
1.解题:“劝”:劝勉。

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
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听朗读,给加点字注音
(1)正音
①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
②吾尝跂(qì)而望矣君子生(xìng )非异
③不积跬(kuǐ)步骐骥(qí)(jì)一跃
④驽马(nú)十驾金石可镂(lòu )
⑤虽有(yòu )槁(găo)暴(pù)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xǐng)乎己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提出论点
学不可以已(第一句)
2.分析论点
为什么学
(意义和作用1、2段)
3.总结论点
怎么学
(态度和方法3段)
五.课文研读
1.分析第一段:
思考: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用了哪些比喻?
明确:学习的意义
比喻句: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学习的意义在于
木輮以为轮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木受绳则直要博学,就要日参省乎己
金就砺则利
2.分析第二段:
思考: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用了哪些比喻?
明确:学习的作用
比喻句:
见者远登高善假于物
闻者彰顺风君子善于利用学习
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致千里假舆马
绝江河假舟楫
3.分析第三段:
思考: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明确: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和方法。

分三层:
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运用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六.积累文言文知识点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
4..君子生非异也生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广泛地学习/知识渊博)
(2)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疾病、快)
(3)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虚伪的,不真实的)
(4)蟹六跪而二螯跪(蟹脚/跪下)
(5)用心一也用心因为用心/对某事动脑筋)
(6)金就砺则利金(金属/金子)
(7)蚓无爪牙之利爪牙(爪子牙齿/贬义词,比喻坏人的帮凶)
(8)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以为(把…做成/认为)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
水:作游水讲。

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使…弯曲)
5.其曲中规(形作名: 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7.积善成德(形作名: 善行)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輮以为轮(省略句)
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句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五)一词多义:
1.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海横渡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完尽
④以为妙绝极点
⑤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而绝秦赵之欢断绝
⑦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灭绝
⑧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死
2.假
①假舟楫者借助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
④乃悟前狼假寐虚假
⑤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路给予
⑥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非正式的,代理的
3.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眺望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
七.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一:课后理解文章结构并背诵全文。

作业二: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来(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