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情况上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情况上报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规范医院输血工作,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及时上报相关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进行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三条定义1.输血不良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显现不良症状、体征或试验室指标异常的情况。
2.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指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及时识别、处理和记录工作。
3.输血不良反应情况上报:指将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及时上报给医院相关部门的工作。
第二章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第四条识别与处理1.输血过程中显现异常症状、体征或试验室指标异常时,医务人员应立刻停止输血,评估患者病情,并做好记录。
2.依据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试验室指标,医务人员应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和推断。
3.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做好记录,并报告给直接负责的主治医生。
4.对于重度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同时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给直接负责的主治医生和相关科室。
第五条进一步处理1.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进一步评估并订立相应的处理方案,包含症状缓解及防备措施等。
2.对于疑似输血不良反应,但未实现确诊标准的情况,应及时察看患者,做好相关记录,并报告给直接负责的主治医生和相关科室。
第六条记录和反馈1.医务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进行认真记录,包含患者基本信息、输血情况、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试验室指标变动以及治疗效果等。
2.直接负责的主治医生应对记录进行审核,并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
3.医务人员应将记录及时归档,确保资料完整可查。
第三章输血不良反应情况上报第七条上报责任和要求1.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医务人员应及时上报给相关科室和医院输血管理部门。
2.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收集、分析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并订立相应的改进措施。
3.医务人员应如实准确填写上报表格,并供应相关支持料子。
第八条上报程序1.医务人员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刻将情况告知直接负责的主治医生。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一、概述输血是一种紧要的医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挽救很多病人的生命。
然而,输血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开的风险和副作用,其中输血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
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反应、输血后感染等,并且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了适时有效地掌控输血不良反应,避开病情进一步恶化,我国建立了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二、法律法规为了加强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我国专门颁布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加强输血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强调了对输血不良反应监测的紧要性和组织实施的措施。
在实践中,各级医疗机构都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执行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
三、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输血后病人可能显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2.输血反应:此种反应比较严重,可以导致病人的心肌损伤、低血压、肺水肿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3.输血后感染:由于输血液源的问题,病人可能感染人们传播病毒或细菌等疾病。
这种感染可能会带来特别大的危害。
四、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的实施在实践中,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的实施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登记反应事件医疗机构应当对输血过程中病人显现的任何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登记和记录。
这些记录应当包括病人的基本信息、输血的时间、血型及交叉配型、输血液品种、输血过程情况、不良反应的类型、症状及处理方法等。
2. 报告和上报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事件时,医院应当适时进行报告,并将医院内部的记录上报至上级医疗机构,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上报。
3. 处理不良反应医院应当依据病人发生的不良反应,实行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处理完不良反应后,医院应当将处理措施纳入登记信息,并在文件中做出相应的评估和分析。
4. 数据分析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对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适时发觉问题,总结阅历,改进手术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治疗质量。
五、总结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是我国为了掌控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而建立的一项紧要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十.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9)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制定本制度。
1、输血不良反应,俗称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2、血库工作人员需在交叉配血后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用试管盖盖紧,在2-8℃至少保存7天。
以便在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可对保存的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标本进行复核,排除交叉配血不合等方面原因。
3、输血治疗时,临床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用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会产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的疾病,征得家属或病人同意并签订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必须与病历同时存档。
4、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血库及医务科报告,医务科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点评分析。
5、输血结束后若有输血不良反应,护士应作记录反映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中永久保存。
6、如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经确认后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应及时与采供血机构的业务科室联系,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以便查找献血者的检查资料并追踪献血者。
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7、经卫生行政部门调查,如未发现采供血机构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则由医务科或卫生行政部门向病人家属作必要的解释。
属责任事故则按《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简要图输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上报血库,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重大输不良反应及时汇报生在护士长,由科室汇报医务科/总值班)↓怀疑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溶血反应)时,抽取患者血样送往血库,保留血袋及输血器,必要时医务科/总值班、血库、临床医生及患方四方对血袋及输血器封存、检验。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1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科领导及时上报院医务科和市血液中心。
2、及时记录和核对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回收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用保存的标本和重新采集的标本重复交叉配血和血型的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则以及其它相关检测,血袋保存至少24小时,标本至少保存7天。
4、将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和检测结果做好登记并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和临床医师经常沟通,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的能力。
6、输血科对临床返回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登记和妥善保管,每月进行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统计并上报医务科。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21、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自采自供血液,不组织他人出卖血液,临床用血必须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购进血液,不得使用无血站名称和许可证号标记的血液。
2、经治医师给在决定输血治疗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同意书》。
应常规检查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急诊抢救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血红蛋白和HCT。
同时对受血者输血前检验HBsAg、Anti-HCV、Anti-HIV1/2、梅毒、ACT等项目,如患者不同意检验的,应由医患双方注明并签字。
3、若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出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症状,如短时间内出现体温急剧升高、过敏反应、寻麻疹。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一、应急预案为了有效应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安全,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制定本应急预案。
1. 紧急处置(1)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保留余血,并采集患者血样。
(2)通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不良反应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向科室负责人及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及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
2. 不良反应分类及处理措施(1)轻微不良反应:如发热、皮疹、头痛等,给予对症处理,如退热、抗过敏等。
(2)中等不良反应:如急性肺水肿、溶血等,立即停止输血,积极救治,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3)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死亡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救治,报告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
3. 调查与分析(1)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程度。
(2)分析不良反应与输血治疗的关系,评估输血治疗的风险。
(3)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输血安全管理措施。
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1.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要求(1)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在24小时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并及时上报医院输血管理部门。
(2)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过程、不良反应表现、处理措施等内容。
2. 输血不良反应调查与处理(1)输血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展开调查,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2)根据调查结果,对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3)对严重不良反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输血不良反应信息登记与统计(1)输血管理部门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建立不良反应数据库。
(2)定期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依据。
4. 输血不良反应培训与宣传(1)加强对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提高识别和处理不良反应的能力。
(2)开展输血安全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
5. 持续改进与监督(1)根据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调查分析,不断完善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1、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2、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3、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
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4、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1)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实单;2)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划定规矩抗体挑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刻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窥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5、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1)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2)取血袋残剩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3)取血袋残剩血和患者血液,在4C,22C,37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4)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6、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 前言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医院输血反应处理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报告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 术语定义•输血反应: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显现的不良反应,包含过敏反应、输血相关感染、溶血反应等。
•不良事件:指与输血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
3. 输血反应处理程序3.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务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血型、配血情况,确保正确无误。
—严格依照输血操作规程进行准备工作,包含验血袋、开启输血管道等。
—定期对输血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3.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期间医务人员应进行常规察看,紧密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显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医务人员应依照相应的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3 输血反应的处理—停止输血后,医务人员应立刻采取适当紧急处理措施,包含但不限于予以抗过敏药物、矫正失血、输注相应的处理液体等。
—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实施必需的报告和记录。
3.4 输血反应的报告和记录—医务人员应立刻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输血反应发生的情况,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医院输血管理部门应及时记录、归类和分析输血反应的情况,并供应必需的反馈给相关医务人员和临床科室。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反应报告和记录系统,保障数据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
4.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4.1 不良事件的定义和范围—不良事件包含输血反应、输血错误、交叉感染等与输血过程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
—医务人员在发现不良事件后,应及时向医院输血管理部门报告,并供应详尽的相关信息。
4.2 不良事件报告的要求—不良事件报告应包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方、人员、涉及的血液制品、事件经过等认真信息。
—报告中应尽量供应相关证据和医疗记录,以便后续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5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受血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感染等。
处理输血不良反应的具体措施如下:1. 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暂停输血。
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停止输液,观察病情是否改善;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适当的急救措施。
2. 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利尿剂等。
3. 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4.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回报制度是指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医院或血库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报告。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一、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应将血袋送回血库,至少保存2天。
二、由执行输血的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9),并返还血库保存,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市中心血站。
消毒及废弃物处理制度一、储血冰箱消毒:每周应用消毒液(250~500mg/L有效氯溶液)由内至外抹擦表面,并记录储血冰箱内空气培养要求每月一次并记录,培养皿(90mm)细菌菌落<200CFU/m霉菌生长格;储血冰箱内壁培养每月一次并记录,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
二、恒温水浴箱每周应进行换水清洁并记录。
三、工作台面及地面消毒:每天开始工作用湿布抹擦工作台面一次,地面用湿拖把擦一次,禁用干抹干擦,抹布和拖把等清洁工具各室专用,不得混用,用后洗净晾干。
下班时工作台面用250500mg/L有效氯溶液或1000mg/L过氧乙酸溶液抹擦一次,地面用2倍于上述浓度消毒液拖擦。
若被明显污染,如标本等污染台面或地面,应立即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或0.2%~0.5%过氧乙酸溶于污染面,保持30~60分钟后再抹擦。
四、储血室、血液成分制备间、采集患者自体血环境的空气培养要求每月一次并记录,培养皿(90mm)细菌菌落<200CFU/m、无霉菌生长为合格。
交叉配血室的空气培养要求每月一次并记录,培养皿(90mm)细菌菌落<500CFU/㎡为合格。
五、器材消毒处理:(一) 一次性使用的薄膜手套、无纺布帽子。
工作衣、口罩等用后放入医用污物袋内集中烧毁。
(二)一般血清学反应使用过的一次性器材可直接浸入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4小时后放入医用污物袋内集中烧毁。
董(三)可回收器材如玻片、玻璃试管、吸管、.玻瓶等用含1000mg/L有效氯溶液浸泡2~6小时后再洗涤。
(四)输血后血袋、报废血袋应放入医用污物袋内集中送医院污物处理中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五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血不良反应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
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2.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人员协助诊断。
3.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一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通路,并完整的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待查。
4.怀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执行以下程序:4.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
4.2对症处理,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4.3医护人员要亲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一次。
4.4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要与细菌性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
4.4.1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30min 至2h后症状缓解;若患者仍需输血,应改输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4.4.2如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2h后,病情未缓解并加重者,应考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及时抢救。
215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5.怀疑过敏性输血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5.1对轻度过敏反应应减慢输血速度,口服或肌内注射抗组胺药物,严密观察,若症状缓解可继续输血;反之,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查找原因。
5.2重度过敏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有支气管痉挛者,皮下注射肾上腺素;严重或持续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茶碱等;有喉头水肿者,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免窒息;有过敏休克者,应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6.怀疑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执行以下程序:6.1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申请单》6.2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
用于保存于冰箱中中的受血者于献血者血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与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与报告,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输血业务的临床科室、输血科(血库)及相关部门。
三、术语定义1. 输血不良反应: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2.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或导致永久性残疾或器官功能损伤的输血不良反应。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发热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
2. 过敏反应:皮肤搔痒、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3. 溶血反应:输血10-20ml后(约5min)发生:头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痛、黄疸、血红蛋白尿、伴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体克症状、出血倾向、急性肾功能衰竭。
4. 急性肺水肿、枸缘酸钠中毒反应等。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1. 疑似或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
2. 以0.9%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道,测量生命体征。
3. 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配合抢救。
4.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抢救记录。
5. 核对领血单、配发血报告单、病人资料、血袋标签、受血者与献血者ABO血型、RhD 血型等资料。
6. 保留剩余血液和输血器材,配合输血科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存输血反应记录单。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流程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立即逐项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并上报科室负责人。
2. 科室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将输血反应报告单和相关资料上报医务部、护理部。
3. 医务部、护理部收到报告后,进行调查、核实,并在48小时内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措施上报院领导。
4. 输血科(血库)负责收集、整理输血不良反应信息,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库,定期分析、总结,为临床提供输血安全指导。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3篇)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1.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置报告的管理,确保输血安全和提高输血质量。
适用于所有从事输血工作的医疗机构。
2.监测内容和标准(1)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内容包括:输血后发生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严重程度等。
(2)监测标准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及标准要求确定。
3.监测和报告流程(1)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应由医疗机构的输血科或相关科室负责,包括对输血后患者的临床观察和相关化验指标的检测。
(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立即进行相关处置,并记录详细的过程和结果。
(3)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反应报告的记录系统,并定期总结、分析和评估。
(4)不良反应报告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要求报送相关资料。
4.处置措施和记录(1)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应根据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治疗、补充液体等。
(2)处置措施应记录在不良反应报告中,包括处理过程、用药剂量、疗效评估等。
5.报告分析和质量评估(1)医疗机构应定期对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
(2)医疗机构应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意识和知识,加强职工培训和教育,提高输血质量。
6.违反制度的处理对于发生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医疗机构的纪律处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7.补充说明(1)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2)本制度的修订需经相关部门批准并予以公布。
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置报告管理制度(2)1目的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发生、报告、调查、处理及追踪回访的基本程序,以确认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不良反应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最大限度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2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的整个处理过程。
3职责3.1实验室工作人员、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执行本程序;3.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____协调、上报;3.3科室主任负责输血反应处理的审核与监督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和处理程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进行输血治疗的科室和人员。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
四、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1. 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值班医生。
2. 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查看患者,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
3.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
4. 输血不良反应应在24小时内报告给输血科。
五、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 发热反应: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 过敏反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观察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3. 溶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道,给予抗休克治疗,如输液、吸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并通知输血科进行紧急处理。
4. 其他输血不良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六、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分析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后,输血科应进行调查,了解输血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并对输血器材进行质量检查。
2. 输血科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3. 输血科应将调查报告提交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以改进输血安全管理。
七、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与上报1.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将其情况详细记录在病历中。
2. 输血科应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制度,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处理措施等情况。
3. 输血科每半年将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上报给医务处,并由医务处向全院通报。
八、培训与教育1. 新入职的医护人员应接受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培训。
2.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知识。
3. 加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能力。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和处理流程,降低输血风险,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三、输血不良反应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溶血性不良反应和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四、输血不良反应监测1.临床科室在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2.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保留静脉通道;同时汇报医生,根据医嘱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上报输血科,逐项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
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详细记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经过及结果,做好交接班及院内报告工作。
4.保留剩余血液和输血器材,配合输血科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工作,保存输血反应记录单。
五、输血不良反应报告1.临床科室用血后,应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于24小时内返回输血科,返回率要求达到100%。
2.输血科血库应在收到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及时进行登记、统计和分析,为临床提供输血安全相关信息。
六、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药物对症治疗;记录反应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并抽取患者5ml血样(1ml 用EDTA抗凝,4ml不抗凝)连同血袋中血液送检。
2.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如:(1)溶血性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碱化尿液,利尿,保证血容量和水电解质的平衡,纠正低血压,防止肾功能衰竭和DIC。
(2)发热反应:暂时停止输血,应用退热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处理,体温恢复后可继续输血。
(3)过敏反应:根据过敏的轻重,如果轻度的过敏,可以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继续输血,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该立即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治疗。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4篇)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范文一、目的为了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提高输血安全质量,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输血科、血库以及有输血操作的科室。
三、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并完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确保医务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2.输血科、血库应设立专门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负责接收、登记、统计和分析输血不良反应数据。
3.医务人员在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操作,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措施,并向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报告。
4.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开展输血不良反应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了解。
5.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相关的输血不良反应监测项目,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四、报告程序1.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登记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2.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医务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
3.医务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并积极配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应及时向上级单位和相关部门报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统计分析1.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应将每起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2.医疗机构应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提高输血安全质量。
六、保密原则1.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患者隐私和保密原则,将患者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2.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人员在处理和统计患者相关信息时,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七、制度监督1.医务人员应自觉遵守本制度,如有违反者,将视情节轻重进行相应处理。
2.相关部门应定期对医疗机构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
八、技术支持医疗机构可借鉴国家血液管理局和其他有关部门发布的有关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指导文件和技术规范,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信息登记及反馈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信息登记及反馈制度
一、输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在24小时内送回输血科保存。
二、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如下:
(一)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二)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人员,及时检查、治病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三、输血科在接到临床反馈的输血不良反应时,立即再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血型,配血结果,迅速查找原因,并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将情况向主管医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抢救或治疗措施。
四、重大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负责人或临床科室应报告医教科和分管领导。
并立即组织人员调查了解输血反应情况和特征,进行现场处理,并配合医生制定救治方案和措施等。
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通知血站人员到场。
五、出现输血反应后,及时如实反馈给供血单位。
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及时处理出现的输血问题。
并做好登记报告记录及记录调查处理全过程。
六、输血科主任定期到临床科室了解输血的各项情况,了解有无输血感染疾病的病例,做好每月用血统计,并每月上报医教科。
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规范输血不良反应及传染病的报告和处理流程,保障患者权益,根据《医疗机构输血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输血治疗和诊断的临床科室及相关部门。
三、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1. 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分为轻微、一般、严重和致命四级。
2. 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1)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由科室负责人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
(2)输血不良反应应在发生后的24小时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并上报医务科及输血科。
3.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1)轻微输血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如寒战、发热等,观察病情变化,无需特殊处理。
(2)一般输血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如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3)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如抗过敏、抗休克、抗感染等,及时通知输血科及医务科,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4)致命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紧急处理,如抢救无效,应及时向医务科及相关部门报告,并配合进行调查。
4. 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与处理(1)输血科接到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立即展开调查,了解患者病情、输血过程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调查表》。
(2)医务科接到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对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意见书》。
(3)科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意见书》对相关措施进行落实,并进行跟踪观察。
四、传染病报告及处理1. 传染病的报告(1)发现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由科室负责人向预防保健科及医务科报告。
(2)传染病应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一、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
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三、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
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四、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一)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二)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五、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一)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二)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三)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0C,220C,370C条件下同时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
(四)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六、发现病人有特殊抗体如需继续输血,协同血液中心寻找适合的配合血源。
七、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经过应详细记录并入病历保存,《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由输血科保存10年。
八、输血科工作人员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把信息维护到计算机的血库管理系统,并在相应登记本作好记录。
九、确是血液质量等问题,涉及科室当事人,按差错事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