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7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1) (1)

合集下载

输血反应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输血反应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输血反应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在救治患者、补充血液和维持体内正常血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尽管输血程序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仍有可能发生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本文将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

原因分析输血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1. 不匹配的输血血型:若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不一致,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对这种不匹配产生反应,引发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不匹配的输血血型:若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不一致,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对这种不匹配产生反应,引发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不匹配的输血血型:若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不一致,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对这种不匹配产生反应,引发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2. 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未完全清除的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当这些物质进入受血者体内时,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未完全清除的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当这些物质进入受血者体内时,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未完全清除的药物或化学物质残留,当这些物质进入受血者体内时,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3. 感染性病原体传播:如果输血血液未经过有效的检测和筛选,存在感染性病原体的风险。

这些病原体进入受血者体内后,可能导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感染性病原体传播:如果输血血液未经过有效的检测和筛选,存在感染性病原体的风险。

这些病原体进入受血者体内后,可能导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感染性病原体传播:如果输血血液未经过有效的检测和筛选,存在感染性病原体的风险。

这些病原体进入受血者体内后,可能导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4. 过敏反应:受血者对输血中的某些成分或添加剂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这些过敏反应可能导致不适或严重的过敏反应,并引发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过敏反应:受血者对输血中的某些成分或添加剂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这些过敏反应可能导致不适或严重的过敏反应,并引发输血反应不良事件。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输血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输血不良事件也随之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输血不良事件的定义输血不良事件,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因为输血引起的各种意外情况,包括输血反应、输错血、输血过多或过快等。

输血不良事件的分类1.输血反应: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发热等症状。

2.输错血:输血时发生输错血型的情况。

3.输血过多或过快:过度输血或输血速度过快引起的不良后果。

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1.人为操作不当:涉及血型鉴定、输血前处理、输血现场操作等方面,人为因素是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贮存不当:由于血液的贮存时间过长,会导致血细胞的破坏,从而使输血不良事件的概率增加。

3.输血前未做好充分检查:医生在输血前未对患者进行充分检查,未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输血不良事件的预防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规范化操作,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输血不良事件。

2.加强血液质量控制:提高血液质量检测的敏感性和精度,同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对不合格的血液进行拦截。

3.完善输血记录:输血记录是判断患者输血不良事件的重要依据,记录应规范、详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进行全面体检: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体检,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正常的输血提供客观基础,以预防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输血技术是常见的医疗技术之一,但是输血不良事件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输血不良事件的危害和严重性,并加强规范操作、质量控制和完善记录,从而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三、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放置于血液运输箱 内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四、取回的血液室温放置30分钟内输入,以免 长时间放置引起溶血、污染。
五、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患者信息、《交叉配 血报告单》、血袋完整性、血袋标签内容、血 液外观等进行再次核对后,并将血袋上条形码 撕下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血液备输。
疗不良事件中30~50%可以通过系统的介入加以 避免
全球关注病人安全
我国文献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2.9~16.6%
用药错误 14.9~28.2% 跌倒坠床 20% 皮肤压伤 2.5~11.6% 非计划性拔管 1.胸腔引流管拔脱率 3.8% 2.气管插管拔脱率 3~22.5%
危机四伏
•医疗人员是好人而不是坏人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2005.美国.科恩等
海恩法则的警示:
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 的!
对于工作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
安全输血的概念
安全输血:是指通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
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输血不当或血液制品 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甚至发生的并发症。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十、若疑为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 知临床医师、护士长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治 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 保留输血器及剩余血制品,封存送检,并填 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返输血科, 同时通过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上报至医务科、 护理部,必要时上报医院。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安全输血制度
十四、加压输血问题:加快输血的方法是加压 输血。加压输血应采用专门的加压输血器或血 泵。若无加压输血设备,可选用以下输血方法 其中之一种:

解析输血不良事件:成因与防范措施

解析输血不良事件:成因与防范措施

解析输血不良事件:成因与防范措施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治疗失血、贫血等疾病。

然而,输血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了解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至关重要。

成因分析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输血前的不当操作:包括错误的患者识别、输血血型不匹配、输血品质不合格等。

输血前的不当操作:包括错误的患者识别、输血血型不匹配、输血品质不合格等。

2. 输血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计算错误、输血过程中的感染等。

输血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量计算错误、输血过程中的感染等。

3. 不良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机制:输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机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良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机制:输血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机制,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4. 患者个体差异:患者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过敏反应、免疫系统不良反应等。

患者个体差异:患者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过敏反应、免疫系统不良反应等。

防范措施为了预防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1. 严格的患者识别程序: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采取严格的患者识别程序,确保输血血型匹配准确。

严格的患者识别程序: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采取严格的患者识别程序,确保输血血型匹配准确。

2. 输血前的检查和筛查:在输血前,应进行血液品质的检查和筛查,确保输血品质符合标准。

输血前的检查和筛查:在输血前,应进行血液品质的检查和筛查,确保输血品质符合标准。

3. 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避免过快或过多的输血。

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避免过快或过多的输血。

4.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监测机制,对输血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测和管理。

输血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血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血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输血是常见的医疗行为,但有时会出现不良事件。

本文将对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原因分析1. 人员因素:输血操作不规范或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输血时出现问题。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正确的输血操作流程。

2. 质量控制不足:输血品质量不合格或存储条件不当可能引发不良事件。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输血产品的检验和评估,并建立恰当的贮存和运输制度。

3. 输血前不充分了解患者情况:输血前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血型、免疫状态等,以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应进行充分的病例调查和相关检查。

4. 输血后监测不到位:输血后的监测工作可能不及时或不全面,导致不良事件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

防范对策1. 加强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输血技术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确保输血操作的规范和准确性。

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严格的产品检验和评估机制,合理的贮存和运输条件等。

3. 强化患者调查和检查:在输血前,医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病史、血型等,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4. 加强输血后监测: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不良事件。

通过以上防范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当然,不同情况下可能需要针对性的加强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防范对策需要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

请在实施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

关于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探讨和防治方法

关于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探讨和防治方法

关于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探讨和防治方法背景输血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手段,有时可能会引发不良事件,给患者带来风险和伤害。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提高输血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

原因探讨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涉及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 输血前未充分评估患者病史和体征:在进行输血前,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体征情况。

如果未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可能会导致输血时出现不良反应。

2. 输血血型不匹配:输血时,应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相匹配,以避免发生血型不相容反应。

如果没有进行正确的血型鉴定和血型配对,可能会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输血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包括正确选择输血设备、正确连接输血管路以及监测输血速度等。

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4. 输血产品质量问题:输血产品的质量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基础。

如果输血产品受到污染、保存不当或存在其他质量问题,可能会引发输血不良事件。

防治方法为了预防和控制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方法:1. 加强患者评估: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征、过敏史等,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风险。

2. 确保血型匹配:在输血前,应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定和血型配对,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匹配,以避免血型不相容反应的发生。

3. 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包括正确选择输血设备、连接输血管路和监测输血速度等,以减少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4. 强化质控措施:加强输血产品的质量管理,确保输血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防止因输血产品质量问题引发不良事件。

5. 完善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记录输血不良事件,以便进行事后分析和改进。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用于对输血受损的患者进行补充血液或其成分。

然而,临床上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输血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问题。

一、原因分析1. 免疫相关反应输血后,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的免疫差异,患者免疫系统可能产生抗体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

这种反应可表现为发热、寒战、皮肤潮红、荨麻疹等症状。

2. 血液本身因素输血时,供者的血液中可能存在某些病原体或致敏物质,当这些物质被输入到受者体内时,可能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输血后感染、输血后溶血反应等。

3.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输血速度过快、输血过量等。

二、应对措施1. 免疫相关反应的应对对于存在免疫相关反应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在输血前进行详细的评估和筛查,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前期预防措施,如给予抗组胺药物或激素等。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血液本身因素的应对为了降低输血后感染的风险,供血机构应严格筛查供者的病史和体征,确保其血液符合安全标准。

对于输血后发生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应的感染处理和治疗。

另外,医疗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体系,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 输血操作的应对为了减少输血操作不当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包括仔细核对患者和血袋信息,调整输血速度以及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

在输血过程中,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结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免疫系统、血液本身因素以及输血操作等方面。

对于临床医护人员而言,了解这些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输血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加强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输血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

输血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

输血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范文精选1. 引言本文旨在对输血错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整改措施的范文精选。

输血错误是医疗行业中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整改非常必要。

2. 输血错误不良事件分析输血错误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品管理不当:包括输血血液的标识、储存、配送等环节的管理不到位,导致输血过程中发生错误。

- 输血操作错误:包括输血操作程序不规范、员工培训不足、操作失误等因素,导致输血错误发生。

- 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沟通环节存在乱码、信息遗漏、沟通不准确等问题,导致输血错误发生。

- 质量控制不严格: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检测方法不准确等原因,导致输血过程中的错误发生。

3. 整改措施范文精选3.1 药品管理改进措施合理的药品管理是预防输血错误的重要措施,以下范文供参考:- 完善输血血液的标识管理制度,确保血液的准确标识和追溯。

- 强化输血血液的储存和配送管理,确保过期、变质血液不被误用。

- 制定明确的药品管理流程和责任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

3.2 输血操作改进措施规范的输血操作流程和员工培训是减少输血错误的重要手段,以下范文供参考:- 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程序和标准化操作指南。

- 加强对输血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

- 强化输血操作的双人核对制度,确保操作的准确性。

3.3 信息沟通改进措施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防止输血错误的关键,以下范文供参考:- 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平台,确保信息畅通。

- 加强信息沟通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沟通能力和准确性。

- 强化信息记录和传递的规范化,避免信息的遗漏和误解。

3.4 质量控制改进措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预防输血错误的保障,以下范文供参考:- 完善输血血液检测标准和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质量控制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 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评估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2014年输血不良事件上报处理分析砚山县中医医院2014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分析处理为发现输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的利益,医院按照卫生部《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细则》要求,及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以增强我院医护人员法律法规意识,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现将2014年输血反应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一、总体情况:2014年共收到各科室上报输血不良反应不良事件11例;其中内科输血不良事件7例,妇产科输血不良事件2例,外科一病区输血不良事件1例,骨伤外科输血不良事件1例。

二、输血反应不良事件分析:1、内科7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中,发热反应4例,过敏反应3例。

分析原因:有4例与整批输液皮管有关,根换输血皮管后,(来自: 写论文网: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没有出现输血反应。

输血皮管已报砚山县食药监局调查处理;同药商协商后退还后有检查出来输血皮管。

其中3例是护理人员因血液从冰箱内拿出,没有复温就给患者输注引起,后经过改进后,没有出现上输血过敏反应。

2、妇产科2例,1例是发热反应,另1例是过敏反应。

分析原因同内科。

年第一季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中采血事件、管路事件及信息传递错误事件占主要,经过医护人员积极的解释及积极处理后均得到缓解,未给病人造成严重损害。

3、外一病区、骨伤外科各发生1例输血不良反应事件。

分析原因同内科;以上输血不良事件经对症支持处理后,患者症状消失。

三、整改措施:1、由于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作为等级医院持续改进检查项目,上报例数在逐步上升,说明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意识在逐步增强,但输血反应不良事件主动报告意识还没有在医护人员心目中牢固树立,还需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外科系统医护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外科系统及全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率。

2、加强护理人员输血流程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通常用于血液疾病、失血性休克及手术过程中。

然而,输血并非没有风险,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的分析对于改善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输血不良事件的分类输血不良事件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输血相关性反应和输血不良事件。

输血相关性反应是指受血液制品输血引起的各类预期反应,包括发热、寒战、过敏反应等。

输血不良事件则包括输错血、输血相关的传染病、输血后患者意外死亡等严重事件。

二、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的报告分析1. 输血相关性反应的报告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相关性反应,我们可以对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例如,发热是最常见的输血相关性反应之一,其发生率通常在1%-3%之间。

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发热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及其与输血血型、血袋保存时间等因素的关系,以便对其风险因素有更清晰的了解。

2. 输血不良事件的报告分析输错血是输血不良事件中的一种严重情况。

通过分析输错血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分类,我们可以找到改善输血安全的关键点。

常见的输错血原因包括患者信息记录错误、标本标签不符、输血人员操作失误等。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如完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标本标签核对、提高输血人员的操作技能等。

三、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的预防措施为了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面、准确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血型等信息,以减少输错血的风险。

2. 强化血样标本的核对:在采集患者血样时,要与患者核对姓名、住院号等信息,并进行标签核对,确保与输血血袋一致。

3. 提高输血人员的操作技能:输血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减少输血操作中的失误。

4. 合理使用血液制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的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的反应发生。

护理不良事件案列分析-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护理不良事件案列分析-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八、输血通道为独立通道,不能同时加入任何 药物输用。如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应用生 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另外一袋血液。连 续输血时输血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九、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时, 前15min要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 反应,15分钟后,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直至输血结 束。在输血的全过程要加强巡视和观察,及时记录。 输血护理记录内容包括输血开始时间、输血15分钟、 半小时、1小时及输血完成时间、血液成分、剂量、 有无不良反应等,在输血开始和结束时必须测量患 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 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更换 输血器为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及时配合 医师抢救,并按输血反应相关规定处理。若无不良 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袋外用黄色医用垃圾包装 后,外面写上患者科室、姓名、住院号、输血结束 时间后,送血库低温保存24小时后,再按医疗废物 处理。
护理安全管理的意义:是保障患者生命 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 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
创建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
大多数医疗过失不是因个人的粗心大意或 某特定群体的行为而产生的,这不是某一个人 犯错的问题。
更普遍的是,错误的系统、流程,还有导 致人们犯错误或未能预防错误发生的条件,导 致了错误的产生。
六、至患者床前输血时,双人再次核对医嘱、 床头卡及腕带上患者信息,反问式询问患者姓 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 糊或语言障碍时,需要与其亲属共同进行身份 确认并确认患者床头卡及腕带信息。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七、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将血 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 或血液成分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输给患者,并 签署输血开始时间。

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与防护

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与防护

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与防护背景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血液功能。

然而,有时候输血可能导致不良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原因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输错血型:当血液被输错给患者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这可能是由于人为错误、标识错误或者操作失误导致的。

2. 感染传播:输血过程中,如果使用的血液或输血设备受到感染,可能会导致患者感染病原体。

这可能是由于血液供应者感染、输血设备不洁或操作不当导致的。

3. 输血反应:有些患者对输血会出现过敏反应,例如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

这可能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免疫系统反应异常或过敏源存在导致的。

防护措施为了预防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防护措施:1. 核对血型:在输血前,确保正确核对供血者的血型和患者的血型,以减少输错血型的风险。

使用双人核对制度可以提高准确性。

2. 严格消毒:确保输血设备和血液存储的彻底消毒,以防止感染传播。

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输血过程的卫生条件。

3. 过敏筛查: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过敏筛查,了解其过敏史,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过敏反应。

4. 建立安全文化:培养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输血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输血不良事件的警觉性。

5. 建立监测机制: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以便改进输血过程中的问题。

结论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可以降低这些事件发生的风险。

核对血型、严格消毒、过敏筛查、建立安全文化和监测机制等措施都可以帮助提高输血过程的安全性,保护患者的健康。

医疗机构应该重视输血不良事件的预防工作,并不断改进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措施。

输血护理不良事件总结报告

输血护理不良事件总结报告

输血护理不良事件总结报告一、背景及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输血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输血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报告对近期发生的输血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不良事件概述1. 事件发生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2. 事件发生地点:某三级甲等医院输血科3. 事件类型:包括输血过敏反应、输血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等4. 事件发生原因:包括护理人员操作不当、输血前评估不充分、输血过程中观察不足等5. 事件涉及患者:共计50例,年龄范围18-70岁,男女比例约为1:1.5三、不良事件分析1. 输血过敏反应:共发生10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20%。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

原因分析:部分护理人员在输血前未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未进行充分的过敏试验。

改进措施:加强护理人员过敏史的询问,完善过敏试验,对阳性患者进行谨慎输血。

2. 输血发热反应:共发生20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40%。

发热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恶心等。

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在输血前未进行充分的输血发热反应评估,输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改进措施:加强输血前评估,严格无菌操作,及时处理发热反应。

3.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共发生15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30%。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浸润等。

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认识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改进措施:加强护理人员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培训,提高早期识别和处理能力。

4. 输血后紫癜:共发生5例,占不良事件总数的10%。

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紫斑。

原因分析:护理人员在输血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导致输血错误。

改进措施:加强双人核对制度,确保输血正确无误。

四、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组织输血护理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输血不良事件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解析输血不良事件:成因与防范措施

解析输血不良事件:成因与防范措施

解析输血不良事件:成因与防范措施
引言
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技术,但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严重的风险和后果。

本文将解析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成因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标本标签错误:标本标签错误是输血不良事件的主要成因之一。

当标本标签与受血者不匹配时,可能导致输血错误,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2. 输血前未进行必要检查:在输血前未进行必要的检查,如ABO血型和Rh血型确认,可能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输血血液质量问题:输血血液质量问题包括血液过期、血液污染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如输血后发热、过敏反应等。

4. 输血速度过快:输血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输血不良事件,如输血过程中发生急性肺水肿等。

防范措施
为了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防范措施的建议:
1. 标本标签核对:在采集标本和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受血者信息和标本标签,确保匹配准确。

2. 输血前检查: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如ABO血型和Rh血型确认,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3. 严格控制血液质量: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血液质量控制机制,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4. 控制输血速度: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和输血指征,合理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输血速度过快引发不良反应。

结论
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了严重的风险和后果,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标本标签核对、输血前检查、严格控制血液质量和控制输血速度等措施,可以提高输血安全性,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深入理解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深入理解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深入理解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成因分析输血不良事件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了解输血不良事件的成因对于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1. 输血品质问题输血品质问题是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主要成因之一。

其中可能的问题包括:- 输血血液不合格:输血血液的质量不符合标准,可能存在病原体、抗体或其他有害物质。

- 输血血型不匹配:输血时未正确匹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导致免疫反应和溶血等不良反应。

- 输血血液保存不当:输血血液的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血液品质下降。

2.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操作不当也是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常见成因。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问题:- 输血前未进行充分的受血者筛查和评估,导致输血不合适。

- 输血时未采取正确的穿刺和注射技术,导致血管损伤、血液外渗等并发症。

- 输血速度过快或过慢,引发输血反应或血液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输血监测不到位输血监测不到位也可能导致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 输血过程中未及时监测受血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导致不良反应未及时发现和处理。

- 输血过程中未进行血液学和生化指标的监测,导致输血相关并发症未被及时察觉。

防范措施为了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1. 加强血液质量管理-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血液的采集、检测和保存,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符合要求。

- 注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匹配,避免输血血型不匹配导致的不良反应。

- 定期进行血液库存的检查和更新,避免使用保存时间过长的血液。

2. 提高输血操作技术水平-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输血,确保穿刺和注射技术正确无误。

- 在输血前进行充分的受血者筛查和评估,确保输血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 控制输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引发输血反应。

3. 做好输血监测和管理- 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受血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 输血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血液学和生化指标监测,及时发现输血相关并发症。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法,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然而,尽管输血过程经过严格的安全控制和监测,但不良事件仍时有发生。

本文将对输血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以期提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有效应对方法。

不良事件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后果,包括输血相关的感染风险、输血反应、输血误差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0.1%-3%。

这些不良事件可能对患者的安全和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输血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输血不良事件。

输血过程中,若血液来源的感染性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筛查和诊断,可能导致输血受者感染。

此外,输血过程中输血器具和输血液体途径不符合规范也可能成为感染的来源。

为了预防输血感染,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供血者的筛查,确保血液来源的安全性;同时严格遵循消毒、无菌操作等操作规程,确保输血器具和输血液体途径的无菌。

其次,输血反应是另一类常见的输血不良事件。

输血反应是由于输血过程中不同血型或血液成分的不匹配而引起的患者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

输血反应严重程度不一,从轻微的发热、荨麻疹到严重的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为了预防输血反应,临床医生应提前进行充分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的匹配性;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另外,输血误差也是导致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输血误差包括输血样本标签错误、输血数据登记错误等。

这些错误可能导致输血血液体相互混淆,引发患者的免疫反应等严重后果。

为了避免输血误差,医疗机构应建立标本采集和登记规范,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此外,引入条码技术和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输血误差。

此外,在分析输血不良事件时,应注意相关因素的综合影响。

比如,在输血感染中,不仅仅是血源的感染性因素,还包括供血者的生活习惯、病史等。

因此,对于输血不良事件的分析需要全面考虑,综合诸多因素做出合理的判断。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报告分析引言:输血是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以为患者提供补充血液、改善输血者的血流动力学、纠正贫血等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反应。

这些事件和反应的发生可能导致患者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及输血反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助于预防和及时处理这些问题,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1.不良事件的种类输血不良事件包括输血血型不合、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输血相关的细菌感染、输血相关的无免疫反应输血相关的溶血反应等。

2.发生率及特点根据临床报道和统计数据显示,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但不容忽视。

其中,输血血型不合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可能由于人为操作不当或输血资料记录错误导致。

而输血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无免疫反应也较为常见,多是由于输血者的免疫系统异常造成。

3.不良事件原因的分析输血不良事件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医务人员的疏忽大意、操作错误、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其它不可控因素等。

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规范,完善输血流程和监控系统,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评估和选择适宜的输血产品,都是预防输血不良事件的关键措施。

二、输血反应报告分析1.输血反应的分类输血反应主要包括急性输血反应和慢性输血反应。

急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面色苍白、心悸、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显著。

慢性输血反应主要与输血所致的慢性铁过载有关,可能导致多脏器受损。

2.发生率及特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有所差异。

急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一般为0.5%到1%,而慢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易被忽视。

慢性输血反应不易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注意,但对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3.输血反应原因的分析引起输血反应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影响最大的包括输血者的免疫系统反应、输血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和过敏反应和感染等。

此外,输血时注射的药物、输血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输血反应的发生。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文档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文档

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文档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输血不良事件概述 (2)2.1 输血不良事件的定义 (3)2.2 输血不良事件分类 (4)三、输血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5)3.1 医疗操作因素 (6)3.2 患者自身因素 (7)3.3 输血相关产品因素 (9)四、输血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10)4.1 提高医疗操作水平 (11)4.2 加强患者教育与沟通 (12)4.3 完善输血相关产品监管 (13)五、输血不良事件处理与改进 (14)5.1 及时发现与报告 (15)5.2 调查分析与诊断 (16)5.3 整改措施与效果评估 (17)六、案例分析 (18)6.1 案例一 (19)6.2 案例二 (20)6.3 案例三 (21)七、结论与建议 (22)7.1 结论总结 (23)7.2 建议与展望 (24)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旨在深入分析输血不良事件,通过系统梳理现有研究和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全面探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风险因素。

文档首先概述了输血的不良事件类型及其原因,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等。

分析了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如血液制品的质量问题、输血器具的污染、患者个体差异等。

文档还重点讨论了预防和应对输血不良事件的措施,如严格血液筛查、提高输血器具质量、加强患者教育等。

文档提出了改进输血安全性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参考。

二、输血不良事件概述输血不良事件是指在输血过程中,由于血液成分或血制品的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这些事件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疗机构应当对输血不良事件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

输血不良事件的类型繁多,包括但不限于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感染、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不良事件之一,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低血压等症状。

溶血反应则是因输血后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输入的红细胞而引发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贫血、肾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2010-2017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1) (1)

2010-2017l输血不良事件分析 (1) (1)

输血查对制度
(二)取血查对 医务人员到输血科取血时,应与输血科工作人
员认真核对以下输血资料。 1.患者病区、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
别、年龄。 2.血袋编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3.血液品种、血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
码、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异 常、有无溶血等。 5.以上核对完成后,发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 签字后取血。
八、输血通道为独立通道,不能同时加入任何 药物输用。如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应用生 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另外一袋血液。连 续输血时输血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九、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时, 前15min要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 反应,15分钟后,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直至输血结 束。在输血的全过程要加强巡视和观察,及时记录。 输血护理记录内容包括输血开始时间、输血15分钟、 半小时、1小时及输血完成时间、血液成分、剂量、 有无不良反应等,在输血开始和结束时必须测量患 者的生命体征并记录。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 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并更换 输血器为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通道,及时配合 医师抢救,并按输血反应相关规定处理。若无不良 反应,输血完毕后将输血袋外用黄色医用垃圾包装 后,外面写上患者科室、姓名、住院号、输血结束 时间后,送血库低温保存24小时后,再按医疗废物 处理。
输血查对制度
(三)输血查对 1.输血前,检查血液有效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
观质量,确认无溶血、无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2.输血时,由两名执业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
配血报告单》)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患者床头卡、腕带, 确认受血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 液成分、血量,核对供血者血型、编号、血液成分、交 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3.输血后,再次核对医嘱及输血信息,将《输血科输 血(检测)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患者输 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低温保存24小时后, 按医疗废物处理。

输血不良事件学习

输血不良事件学习

输血不良事件学习输血不良事件学习输血是目前救治危重病人不可替代的方法之一,但不良输血事件仍时有发生。

不良输血事件包括溶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等,对病人的治疗进程和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需要人员进行持续的学习和改进。

一、输血事件的原因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有三个方面。

(1)献血者的因素。

不良献血者由于种种原因,如未发现的传染病等,导致输血过程中出现感染等问题,造成不良输血事件的发生。

(2)输血员的因素。

输血员的技术阈值、实践熟练度和技能水平差异都是导致输血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包括对血袋匹配不准确、混淆标识等问题。

(3)受血人员的因素。

受血者本身存在疾病或过敏史等情况,这些因素都是不良输血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

二、需要定义好的责任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责任不止于单一方面,因此维护伦理道德、落实责任、防止不良事件,这都需要进行明确和规范。

(1)献血者责任。

献血者需要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献血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输血员责任。

输血员需要先进行病人诊断和病史调查等工作,再进行血型匹配和标识等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

同时要求输血员根据每次输血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操作过程,对于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要及时、准确的判断,将其通报给上级和输血科室。

(3)受血人员的责任。

受血者有自己对于过之后的恢复和补救措施的责任。

受血者需要根据情况及时的评估和监护,及时披露自己的症状,以利于及时处理不良事件发生时若干紧急情况产生。

三、如何预防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在输血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护理工作等措施,来降低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对受血者进行充分评估和监护。

进行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评估病人的病情和输血的需求,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输血计划。

(2)对献血员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筛选。

通过献血员的发热史、传染病史、疾病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筛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等项目。

(3)对输血过程进行细致的监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十、若疑为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 知临床医师、护士长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治 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 保留输血器及剩余血制品,封存送检,并填 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返输血科, 同时通过不良事件上报系统上报至医务科、 护理部,必要时上报医院。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十三、关于血液加温问题:(1)一般血液禁止 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一侧的肢体, 以消除静脉痉挛。
需要加温的情况为:(1)大量快速输血:成人 >50ml/(kg.h);婴儿换血;患者体内有强 冷凝集素。
(2)血液加温应在血液专用加温器中进行,不 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也不得使用任何 非专用血液加温器的器具给血液加温。
护理安全管理的意义:是保障患者生命 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质量缺陷、提 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
创建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
大多数医疗过失不是因个人的粗心大意或 某特定群体的行为而产生的,这不是某一个人 犯错的问题。
更普遍的是,错误的系统、流程,还有导 致人们犯错误或未能预防错误发生的条件,导 致了错误的产生。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安全输血制度
一、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认真填写 《临床输血申请单》,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 同种异体输血的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播疾病的可 能性,征得其同意后,在《输血治疗同意书》 上签字,并载入病历。由电脑护士核对医嘱、 患者姓名、住院号、床号(必须核对患者两个 独立身份信息)等患者信息,正确采集防凝血 标本送输血科备血,血标本要保证准确无误并 符合配血要求。有两名患者及以上抽血时,一 名护士一次只能拿一名患者的试管和输血申请 单采血(即单采单送),并做到双人核对。
2010年――2017年 输血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
原因分析与对策
xx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2017.11
全球关注病人安全
美国调查报告
在医院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统计中 医师 38% 药师 11% 护士 38%
但其他人发生的差错、事故中 与护士有关 2%
全球关注病人安全
每天10%刚入院患者遭遇医院不良事件 20%患者住院期间遭遇过至少一件不良事件 每年几千万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每年医疗费用增涨高达几百亿美金 国外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住院患者发生的医
十五、两名医务人员一次只能为一名患者采血、 交叉配血、输血。
十六、输血前必须确认患者已签署《输血治疗 同意书》。
输血查对制度
(一)血样采集查对 1.护士采血前必须采取反问式询问法查对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房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等信息,确 认以上患者信息后,与床头卡、腕带、输血申请单再次 核对后,方可开始采集血样。昏迷、小儿、言语不清者 须与家属反复确认并核对床头卡及腕带信息。 2.打印《输血申请单》,护士打印输血标本相关条形 码,同时将打印好的条码撕下,竖着粘贴于血标本采样 试管上。由两名执业护士持粘有条形码的试管与《输血 申请单》,当面核对患者床头卡及腕带上信息(科别、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等信息),用 EDTA管采取血标本2—3ml后,在患者床前再次核对 以上内容,无误后在采血试管标签上标明采血时间及日 期、采集者及复核者姓名等。专人送检,并做到单采单 送。
疗不良事件中30~50%可以通过系统的介入加以 避免
全球关注病人安全
我国文献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2.9~16.6%
用药错误 14.9~28.2% 跌倒坠床 20% 皮肤压伤 2.5~11.6% 非计划性拔管 1.胸腔引流管拔脱率 3.8% 2.气管插管拔脱率 3~22.5%
危机四伏
安全输血制度
医务人员到输血科取血时,与输血科工作人员认真 核对以下输血资料。
1.患者病区、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 年龄。
2.血袋编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3.血液品种、血量、采集日期、有效期。 4.血液外观检查标签完整性、供血单位、条形码、
血袋完整性、有无明显凝块、血液颜色异常、有无 溶血等。 5.以上核对完成后,发血人员及取血人员共同签字 后取血。
欢迎积极上报不良事件!
首先感谢积极上报护理不良事 件的科室,是你们的及时上报, 让全院护士了解发生在我们身 边的每一起不良事件,能够信息 共享,并从这些事件中汲取经验 教训,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 素;发现护理系统存在的不足; 以免重蹈覆辙.共同探讨有针性 的,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不良事件上报的意义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三、血液自输血科取出后,放置于血液运输箱 内勿剧烈震动,以免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
四、取回的血液室温放置30分钟内输入,以免 长时间放置引起溶血、污染。
五、输血前由两名护士对患者信息、《交叉配 血报告单》、血袋完整性、血袋标签内容、血 液外观等进行再次核对后,并将血袋上条形码 撕下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血液备输。
安全输血制度
十四、加压输血问题:加快输血的方法是加压 输血。加压输血应采用专门的加压输血器或血 泵。若无加压输血设备,可选用以下输血方法 其中之一种:
(1)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血袋 膨胀起来,便可起到加压输血的作用。(2)将 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加压输 血方法,但血袋内的空气必须很少。
医院感染 问题
给药错误
患者受伤
职业安全 问题
护理风险 识别ຫໍສະໝຸດ 失误或技术 不到位仪器故障
护理病案 记录不完善
患者及家属 不满意
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 健康,对各种护理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 的控制。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 策,从根本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 差错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创造一个安 全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确保患者安全。
十一、血液为特殊制品,如因故不能立即输用,应及时 送输血科保存。不得自行储血,不得长时间放置在温室 中或放置在无温度监控的冰箱内。血液一经出库原则上 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血液离开冰箱30分 钟,有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者,应当报 废。
十二、输血过程中和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 位有无血肿或渗血并作相应处理。若有输血不良反应, 应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反馈给输血科, 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若无输血不良反应,将《输血申 请单》、《输血科输血(检测)报告单》和《患者输血 不良反应回报单》存入病历永久保存。
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严重 的差错。对于做好安全的输血工作,保证输血 安全,防范输血风险,护理人员起到关键、把 关的作用。
血交叉标本 单采单送
具有执业证 的护士
病床边双人核查通 过两个独立的身份 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严格落实 查对制度
二次血型 鉴定制度
严格输血流程 提高输血质量
提高安全意识
输血查对制度
(三)输血查对 1.输血前,检查血液有效期、血袋有无外渗、血液外
观质量,确认无溶血、无凝血块,无变质后方可使用。 2.输血时,由两名执业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及《交叉
配血报告单》)共同到病人床旁核对患者床头卡、腕带, 确认受血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血 液成分、血量,核对供血者血型、编号、血液成分、交 叉配血试验结果等。 3.输血后,再次核对医嘱及输血信息,将《输血科输 血(检测)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患者输 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低温保存24小时后, 按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人员是好人而不是坏人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2005.美国.科恩等
海恩法则的警示:
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 的!
对于工作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 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
安全输血的概念
安全输血:是指通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
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输血不当或血液制品 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甚至发生的并发症。
1. 不良事件上报不代表各科室临床结果,但能 显示本科室医护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2. 有利于揭露无伤害或虚惊事件,及早发现问 题,落实预防效果,防止类似事件的再发生。
3. 有助于护理管理者及时了解并掌控不良事件, 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恶性事件发生, 尽量避免不良后果。
4. 有利于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发现和识别复杂 的系统问题,改进系统,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或将事件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
六、至患者床前输血时,双人再次核对医嘱、 床头卡及腕带上患者信息,反问式询问患者姓 名以确认受血者。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模 糊或语言障碍时,需要与其亲属共同进行身份 确认并确认患者床头卡及腕带信息。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七、核对及检查无误后,两名护士签字,将血 液轻轻混匀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 或血液成分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输给患者,并 签署输血开始时间。
输血查对制度
3.采血时如有疑问,不能在错误的《输血申请 单》和试管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核对,确 认无误后重新打印《输血申请单》及试管标签。
4.交叉配备与血型初次鉴定不能使用同一标本, 且不能是同一次采集的标本(急诊抢救除外)。
5.医务人员将配血标本送至输血科,与输血科 工作人员当面共同核对《输血申请单》和试管 标签,无误后登记。
鼓励上报
分析根本原因
转变管理理念
护理不良事件注重点
1,鼓励上报:重视系统改进,而非 个人追责,重视查找根本原因,更有 利于自觉上报。
2,分析根本原因:分析与事件相关 的组织与系统的原因:人力资源、管 理、环境设备、沟通系统、组织领导 等,从中筛选出根本的原因。
3,积极完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4,最终目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八、输血通道为独立通道,不能同时加入任何 药物输用。如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应用生 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另外一袋血液。连 续输血时输血器每4小时更换一次。
安全输血制度--输血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