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阅读附答案
孔子认为的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的大同社会在《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意思是说,在实行“大道”的时代,天下都是公共的。
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单是以自己的双亲为双亲,不单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样使老年人都能善终,壮年人都有事干,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抚养;男人都有分内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归宿。
财物讨厌地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里;力气都恨它不是自己身上使出来的,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为了一己之私搞阴谋诡计和邪恶之事的人就没有了市场,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
所以家家户户门户大开,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
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
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
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
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
《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
"《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
《礼运》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礼运》理解性默写1.《礼运》中,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的四句是:,,,。
2.《礼运》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境相同的两句是:,。
3.《礼运》中,指出大同社会里,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独立生活的人都有得到供养的一句是:。
4.《礼运》中,指出大同社会里每个劳动成员,都可以享受生活保障的句子是:,,,。
5.《礼运》中,强调大同社会“货尽其用”的句子是:,。
6.《礼运》中,强调大同社会“人尽其力”的句子是:,。
7.《礼运》中,为我们描绘出世外桃源式大同蓝图的句子是:,,。
8.《礼运》中,强调大同社会里满足发展的需要,男女各有各的归宿的两句是:,。
9.《礼运》中,强调大同社会里人人都能得到关爱的句子是:,,,。
10.《礼运》中,指出天下为公之时,需要任用人才、和睦共处的句子是:,。
11.《礼运》中,指出大同社会的人民都以劳动为快乐的句子是:,。
12.《礼运》中,指出大同社会的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句子是:,。
13.《礼运》中,全文的总括句是:,,,,14.《礼运》中,认为大同社会的政治体例应该是:,。
《礼运》默写答案1.《礼运》中,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的四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礼运》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境相同的两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礼运》中,指出大同社会里,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独立生活的人都有得到供养的一句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礼运》中,指出大同社会里每个劳动成员,都可以享受生活保障的句子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礼运》中,强调大同社会“货尽其用”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礼运》中,强调大同社会“人尽其力”的句子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礼运》中,为我们描绘出世外桃源式大同蓝图的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八下必读名著《经典常谈》第五章《礼记》练习和答案
第五章《礼记》练习和答案内容要点梳理三本:“天地君亲师”,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
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
君师是政教的本源。
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
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礼治:政治制度: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各司其职。
宗教仪式:天子诸侯祭天地山川,子孙祭祀祖先。
风俗习惯:居丧、婚姻、宴会等,人际关系。
礼乐: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
乐包括歌和舞,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乐本。
发展历程:①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
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②《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
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同步练习一、填空1.荀子认为礼的三本是:______、_____、______。
2.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思想就是______。
3.礼治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_______。
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源于对天地的信仰。
感谢和恐惧产生了种种祭典,这种礼,大部分是_______。
日常生活需要秩序和规矩。
如婚姻、宴会等大事,也各有一套程序,对人,事君,事父母等,也都自有一番道理,所以说礼有时也是________。
4.礼乐并称,乐是礼的一部分。
乐包括_____和______,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这便是______。
5.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是《_____》、《______》、《周礼》。
其中,《______》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6.《_____》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
7.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______》和《______》。
礼记中的寓言故事
目礼记中的寓言故事在《礼记》的“中庸”篇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寓言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战争中,有两个士兵逃跑,其中一个跑了一百步,另一个跑了五十步。
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停下来,笑嘲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懦夫。
然而,“中庸”篇的作者评论说:“夫是何笑也?”这是一种对照自我行为和他人行为的讽刺,表示两者都是逃跑的士兵,尽管跑的步数不同,但都没有完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所以五十步笑百步,有何资格呢?这个故事的含义深远。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
在嘲笑他人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检视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过失。
只有通过对自身的认知和了解,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正我们的错误。
其次,这个故事强调了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
无论是跑了五十步还是一百步的士兵,都没有完成他们应尽的责任,所以都没有资格嘲笑对方。
这告诫我们,我们需要始终尽责,不能因为别人的过失就忽视了自己的义务。
最后,这个故事表明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
在批评和评价他人的时候,我们需要公正公平,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稍好一些,就无视自己的过失,嘲笑他人。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一些重要理念,比如自知之明、尽责和公平。
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理解和实践道德伦理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二部分:君子之于礼,敬而不费,宽而不矣,乐而不荒,简而不鄙的故事及其启示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语录:“君子之于礼也,敬而不费,宽而不矣,乐而不荒,简而不鄙。
”这句话虽然没有具体的故事背景,但却蕴含了儒家对君子与礼的理解与寓言化的阐述。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君子对待礼的态度,应当是恭敬而不浪费,仁爱而不失礼节,快乐而不沉溺,简洁而不粗俗。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寓言,阐述了儒家如何看待“君子”和“礼”的关系,以及“君子”应如何实践“礼”。
首先,"敬而不费",这是指君子对礼的尊重不应该体现在过度的浪费上,而是要真诚而恭敬地对待,即使物质条件简单,也可以做到心意充实,尊重对方。
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021年整理精品文档)
(完整版)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的全部内容。
22 《<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背诵《虽有嘉肴》,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样进行论 述的。
参考答案: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是“学"的另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 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 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精.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虽有嘉肴》 “故曰”之前,全都是对偶句。
第一组,以“虽有⋯ ⋯ ,弗⋯ ⋯ , 不知⋯ ⋯ ”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二组,用两个“⋯ ⋯ 然后知"的句(完整版)22《〈礼记〉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 ⋯ 然后能⋯ ⋯ ”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境。
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
篇一: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上一试题:《柳宗元·梓人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下一试题:篇二: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公天下”是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最高权力仍由皇帝掌控,相对应的“家天下”主要体现在天子任命同姓宗族为下属官吏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公天下”比“家天下”更进步家天下”是区别于“公天下”而言的,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之后,改变原来的王位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即从原来的王位由贤者担任变成老子死了之后由长子继承王位..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篇三: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是指()a.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点评:“公天下”可以理解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剥削和压迫。
天下一家;“家天下”可以理解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有国家、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出现、打破了“平等”。
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篇四:公天下与家天下阅读答案内容摘要: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间事实上是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态中。
关键词:儒士;天下;传统社会;儒家;集团作者简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传统社会中,帝王与儒士间事实上是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态中。
一方面,帝王处于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而儒士则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因而二者不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而且儒士在这个系统中归根结底必须听命于帝王。
另一方面,两者的关系又不尽于此,因为儒士还有另外一种身份,这就是“道”或者说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化身。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4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南八校2024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
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
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
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
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
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
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
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
“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高考语文】补充背诵篇目之《礼记-礼运(节选)》—必备篇目读写专练(教师版)
高考语文补充古诗文背诵篇目之《礼记·礼运(节选)》教师版【文言知识点】礼记·礼运(节选)刘克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行:施行,实行与:通“举”,选举,推举。
信:诚信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子:意动用法,以……为子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指有残疾而不能作事的人。
养:供养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货:财物,财货恶:憎恶,讨厌是故:因此谋:奸邪之谋兴:发生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户:门闭:用门闩插门是谓:这叫做大同:儒家理想社会。
【易错字填空】《礼记·礼运》节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能,讲信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壮有所用,()有所长,()()孤独废()者,皆有所养。
男有(),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于();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闭而不兴,盗()乱()而不(),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答案】与、睦、终、幼、矜、寡、疾、分、藏、己、谋、窃、贼、作。
【全诗译文】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为大家做事),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孩子,让老人能够安享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它,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讨厌它不是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答案提示)太庙又称为“宗庙”或“太室”,是 古代帝王供奉和祀祖先的地方。
2、(答案提示)气势雄伟,结构对称,层次鲜明;说 明了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列祖列宗的膜拜, 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3、(答案提示)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 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 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 “认人唯亲”“重男轻女”。
1、(答案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关系。“大宗能 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2、(答案提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 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 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 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 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二所述的是一种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说明这 一制度推行的目的。(2)根据材料概括诸侯有何义务(不得 摘抄材料原句);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 问题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问题设计)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课文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课文第5页“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 材料三:课文第5页“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材料四:课文第6页“宜侯矢铜簋”、“王子婴次铜炉及 内壁铭文”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中可见,西周的都城在今天哪里? 主要诸侯国有哪些?同姓的封国与异性的封国的分布有 何特点?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目的? ⑵从材料二中,周朝分封诸侯分为几类?鲁国属于哪 一类?周王与诸侯王之间关系怎样?
赣湘粤三省六校2024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赣湘粤三省六校2024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传承的责任。
中国书法的发展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那么,这应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中国书法的发展有责任加大推进向世界人民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的进程。
“代表作”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特别是在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是后申遗时代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同时,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而应该强调和强化与历史的一脉相承。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
坚持“非遗”原则,并不是完全排斥书法的艺术创新,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因此,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书法史中的体裁史、人物史、书风史、书论史、断代史、通史、简史、专史(碑史、帖史)等,都应有专门的研究,汇聚成与书法史本身一样辉煌的史学史书著述。
应当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钢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最近的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我们的国学也在百余年间被西学和新知全面取代,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大道之行也》考点分析与选择题练习(教参解读版)
《大道之行也》考点分析与选择题练习(教参解读版)《大道之行也》考点分析与练习(教参解读版)一、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二、内容课文理解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重要词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共的。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与:同“举”。
修:培养。
理解:1、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
2、“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3、“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4、“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译文: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人们厌恶财物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也厌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重要词语:故:因此。
亲:第一个用作动词,以……为亲。
由礼记礼运篇浅析儒家思想中的礼刑关系
由《礼记·礼运》篇浅析儒家思想中的礼刑关系摘要:《礼运》系《礼记》第九篇,以孔子与子游相对问的形式而展开。
《礼记·礼运》篇由孔子对“大同”“小康”社会的描述,引出子游对于“礼”存在的必要性的疑问,以及由此产生的“礼”与“刑”的关系的讨论。
本文将在《礼记·礼运》篇的范围内对儒家思想中所体现的礼法观念与刑法观念进行讨论,并结合前人观点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浅析。
关键词:《礼记·礼运》、儒家思想、礼法、刑法儒家思想中的礼与刑的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历来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法作为礼治体系的组成部分,或者说,礼与法是融合在一起的。
有现代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法作为礼治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或者说,礼与法是融合在一起的。
春秋战国至秦的法治时代,礼法分离,独任法治,而法家之法泛指制度,偏重刑罚。
①在《礼运》篇中,儒家以礼为法,法从于礼的观念,正与这时期盛行的社会制度相悖。
这种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对“大道既隐”后应有的社会形态的设想,也体现了儒家以仁义为质,以礼为表的治世理念。
“法”在儒家典籍《礼记》中的概念,显然与法家思想中的“法”的概念大相径庭。
儒家思想中对“法”或“刑”的诠释,包含在礼的范畴之内,但又与“礼”有所别,形成了具有儒家特色的“礼”“法”观念。
儒家所说法,具有其特定的内容。
在其看来,法作为一种统治形式应该是体现礼的,因此立法要礼为依据。
在儒家看来,礼所容许的,认为是对的,也就必然为法所容。
礼所不容许的,禁止的,也必然为法所禁止,所制裁。
因此在儒家思想中,作为国家制度和人们行为规范而存在的这部分礼,往往被称之为礼制或礼法。
但是,一般来说,礼是凭借教育感化和社会约束力来维持的,这是来自人的内心的约束力量。
而社会上必然还会有一种外在的约束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刑”。
法家《慎子》曰:“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
”因此刑作为法的一部分,对与违法之人的制裁,将是外在的肉体与内在精神的双重折磨。
新高考《礼运》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和答案
《礼运》(《礼记》)原文译文+理解性默写习题+答案原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理解性默写习题1.《礼运》中“,,”揭示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2.《礼运》中“,,”所流露出的“尊老爱幼”的思想与《桃花源记》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3.《孟子·梁惠王上》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句与《礼运》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流露出了儒家“仁”的思想。
4.《礼运》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5.《礼运》中为了满足“大同”社会精神方面的要求,人们“,;,”以期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精神满足感。
参考答案1.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作者:来源:《月读》2015年第05期“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恒久影响并具有普遍价值的内核,它体现着中华大社会共同体在历史生活中蕴含和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天下为公”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美德,更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崇高信念和伟大精神。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就很喜爱“天下为公”一语,常以这四个字作为题字的素材。
据不完全统计,孙中山先生所书“天下为公”手迹,仅上款有受赠人名氏的就有32件之多。
“天下为公”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儒家学者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视为完美的政治象征。
这一理念流传两千余年,已经融入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天下为公”的起源与传承春秋末期到秦汉之际,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
在这样变化剧烈而复杂的“阵痛”中,产生了三种对“理想社会”的看法:农家主张“并耕而食”,道家希望“小国寡民”,儒家则强调“天下为公”。
所谓“并耕而食”,指全民共同参加体力劳动,社会生产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产品等价交换。
这种理想在当时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却反映了农业生产者对消灭地位差异、摆脱剥削压迫的渴望。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让人类回到朴素的原始时代,把社会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人民以个体生产维持生存需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邻国之间更没有斗争,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使机巧无用武之地,民风日朴,最终返于自然。
道家追求自然、朴质的思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其设想的这种生活方式却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
比起农家和道家,儒家的理想社会是构想最完善、可行性最强的。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一篇名为《礼运》的文章,讲的是“礼”的起源与发展,其中有一段著名的文字,包含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礼记礼运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礼记礼运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2分)(1)故人不独亲其亲(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E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小题4】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答案【小题1】(1)以……为亲(赡养)(2)憎恶(2分,每小题1分)【小题2】B【小题3】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分,“行”与“修”各0.5分)【小题4】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亲”活用词,此处应译为“把……当作亲人, 以……为亲”。
“ 恶”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于”为介词,译为“在”,选项B中的“于”是“在”的意思。
A“同,和”,C可不译,D译为“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
新课标高三上学期第九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语文单元验收试题(9)【新课标】社科文阅读(22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阅读附答案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
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已有的时代。
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
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
朱熹也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
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
这就不仅使得儒家在传统社会中总是处于一种尴尬的存在境遇,而且不能不限制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我们说,儒学不仅不是能够为所谓“封建社会”所完全封限的,而且其终极的价值追求包含了对“家天下”鲜明的批判意识。
因而,儒学不仅不应当随着“家天下”的逝去而消失,而且“家天下”的被推翻恰恰是为儒学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与中国传统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一个以“天下为公”为终极理想的社会。
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之间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归根结底它们在强调人自我做主而不皈依于外在的上帝、主张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而不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帝之城、体现天下一家的追求等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摘编自李翔海《公天下与家天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的作者在“礼运”篇中的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特点的大同之世主张是通过孔子之口描绘出来的。
B.公天下与家天下不同,前者认为天下是天下人共同的天下,后者则主张把天下当作个人或家族的私有财产。
C.虽然朱熹根据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但他的言论却都是间接性的社会批判。
D.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与儒士集团的不一样,两者经常发生冲突,儒士集团虽无权势,但因人数众多,始终不落下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宗羲将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与世袭社会的家天下进行对比,提出了以天下为公的取向作为社会评判标准的观点。
B.真正的儒者是拥有超越家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的,这从张载的“横渠四句”中可以看出。
C.儒士集团“以道抗势”的行为虽然不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所期许的影响,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D.儒学在“封建社会”中是不能被完全封限的,在家天下逝去的当今社会,更有条件为它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3.根
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是实现公天下,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采取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B.那些不认同家天下观点的后世儒者,对仅仅立足于白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进行社会批判时,都会遵循儒家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士集团无位、无势和以“道”的化身自任相矛盾,这一根本原因使儒家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尴尬境遇,也限制了儒家思想作用的发挥。
D.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的大同之世都主张人自我做主,在人间建立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在某些理论上表现出相当的契合性。
1.D(冲突的原因并非是儒士集团追求权势、地位,而是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
2.A(“天下为公的取向”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并不是黄宗羲提出来的标准。
犯了对象不当的错误)
3.C(“相矛盾”错,且根本原因是儒家“以道抗势”的行为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影响和作用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