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微生物检查的意义
陈君茹 高 彬 顾亚 萍 ( 江 苏省泰兴 市中医院检 验科 江苏 泰兴 2 2 5 4 0 0 ) ( 江 苏省泰兴 市中医院 内 科 江苏 泰பைடு நூலகம் 2 2 5 4 0 0 )
【 摘妻 】 目的: 分析微生物检查技术对慢性胃炎病因诊断的积极 意义 。方法 : 选取 8 0例慢 性 胃 炎 患者为研 究对象 , 采集患者 胃 粘膜 活检标 本 , 行 快速尿 素酶试 验, 同时进行病 理组 织学切 片找 H P和 常规的慢性胃炎病理检查 , 并对患者进 行粪便 H P抗原检测和唾液抗 t t pI g c检 测。结果 : 经诊断 , H P阳性患者有 5 5例。H P阴性患者 2 5 侧, 粪便 H P抗原检
测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准确度都较高, 唾液抗H pI g G检测的三项指标中, 敏感性和准确度较高, 但特异性相对较低。结论: 微生物检查对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
诊断效暴。
l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微生物检查; 幽门 螺旋杆菌
【 中圈分类号 】 1 1 7 2 2 . 1 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4 9 4 9 ( 2 0 1 4 ) 0 9— 0 1 3 4一 O 1
3讨 论
慢性 胃炎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 的 胃粘膜 慢性炎症 或萎缩 性病变 , 居各类 胃病之 首。慢性 胃炎的病理主要是免疫 因素、 幽门螺旋杆 菌、 十二指肠 液反流 、 刺激性 物质等 病因引发 胃粘膜发生不停程度和不同症状的慢性炎性病 变。微生物检查作 为近年来兴 起的一种新型技术 , 对慢性 胃炎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i 资料和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 2 0 1 1 年 4月 一 2 0 1 3 年 4月于我 院进行 慢性 胃炎 治疗的患 者为研究 对象 , 共8 O例 , 其 中男性患者 4 1 例, 女性 患者 3 9例。所有患者年龄在 8 — 6 9岁之间 , 平 均年龄( 4 3 . 5 4 - 7 . 4 ) 岁。 1 . 2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在入院后 , 均采集 胃粘膜 活检标本 , 并行 快速尿 素酶试验 , 同 时 进行病理组织学切片找 H P 和常规的慢性 胃炎病理 检查 ; 采 用非刺激法 收集唾液标 本 , 标本采集量为 2毫升 , 并行唾液抗 H p r g C测定 ; 人院当天取新鲜粪便 作为实验标 本 , 并 行粪便 H P抗原检测 。经上述检查 , 了解患者 H P感染情况。 1 . 3病情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 胃粘膜组织学切片找 H P两项检 测的结果 联合作为 慢性 胃炎诊断标准。两项检测结 果均 为阳性则 H P为 阳性 , 两项均 为阴性 则 H P为 阴 性。根据患者的唾液抗 H p I g c检测 和粪便 H P抗原 检测结 果判断 微生物 检测 的准确 度、 特 异性和敏感性 。 1 . 4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患者各项检测数据进行分类 和汇总处理 , 采取统 计学软件 S P S S 1 9 . 0对上述 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 计数资料采取率 ( %) 表示 。 2结果 本次微生物检查结果显示 , 经快速尿素酶试验和 胃粘膜组织学切片找 H P两项联合 确诊的 H P阳性患者有 5 5例 , H P阴性患者有 2 5例。所有患者的粪便 H P 抗 原检测 的敏 感性、 特异性 、 准确度都达 9 0 %以上 。唾液抗 t t p ; G检测 的三项指标 中, 敏 感性和准确 度较高 , 但特异性相对较低 。粪便 H P 抗原检测 和唾液抗 H p I g C检测 联合诊 断的敏感 性高达 9 8 . 9 7 %, 准确度也达到 9 0 . 6 3 %, 但是在特异性方面 明显处于弱势 , 仅7 8 . 2 3 %。 表1 微生物检测 的敏感性 、 特异性 和准确度分析
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的几个特点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微生物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为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06 总结与展望
回顾本次报告主要内容
临床微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
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上,临床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日益 活跃,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为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手段。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学科交 叉融合的深入,临床微生物学将迎来更广阔 的发展空间,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国内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临床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发展
传统检测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耐药性微生物的流行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全球范围内耐药性微生物的传播与防控措施。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新兴微生物的威胁与应对
关注新发病原体,加强监测和 预警系统建设。
精准医疗与个体化诊疗的 需求
利用临床微生物学技术为患者 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为解决耐药性问题,迫切 需要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以应对不断出现的耐药菌。
新型病原体不断出现
新发传染病威胁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 现,如SARS、MERS、 COVID-19等,对全球公共 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病原体变异与进化
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可能 发生变异和进化,导致疾 病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 和治疗效果发生变化。
推动学科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推动临床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高 全球公共卫生水平。
对微生物检验及临床意义的认识
对微生物检验及临床意义的认识上级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特介绍那些属于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
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
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
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
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
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
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
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
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4痰液和咽拭子标本的培养。
带你了解什么是临床微生物检验
带你了解什么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也被称作诊断微生物学,它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重点是对感染性疾病能够快速、准确地检验出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并对进一步合理用药和防止感染继续扩散进行指导的学科。
今天,我们将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什么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对人体的各种物质进行微生物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整个检验过程包括病人样品的采集、运送、处理,样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出具检验报告。
2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项目微生物室检验是医学检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检测人体内的微生物感染情况。
微生物室检验的项目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检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室检验中最常见的项目之一。
通过对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细菌,并且可以确定细菌的种类。
细菌培养的方法包括血液培养、尿液培养、脑脊液培养等。
在细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3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目的:可靠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可以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最重要的一步。
4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要求:临床微生物检测要求快速准确地出具检测报告;化验员应具备较好的微生物学基础,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并培养良好的无菌观。
在检测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并接受质量监督检查。
同时要高度重视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
诊断试验的选择原则:选择有鉴别价值的试验来鉴别两种细菌,必须选择一项两种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试验,也就是一种菌表现出阳性,一种菌表现出阴性,该试验才有鉴别价值。
否则,就没有鉴别价值。
(1)鉴定一种细菌可能有多种特异的方法,但没有必要逐一进行试验,只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达到目的即可,多选无意义。
(2)选择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02
03
长期随访
对治愈出院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 察其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及时发现 并处理潜在问题。
XX
PART 04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优 势与局限性
REPORTING
优势分析
高灵敏度
现代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通常具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检 测到极低浓度的病原体,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
新型生物标志物发掘
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 术,实现病原微生物的自动化 、智能化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和准确性。
整合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 多组学信息,全面解析病原微 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为精准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发展便携式、快速响应的病原 微生物即时检测技术,满足现 场快速检测和应急处置的需求 。
治疗指导
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明确病原 体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为医生选择合 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疫情监控与预防
病原微生物检测在疫情监控和预防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 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个体化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 ,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
XX
检测结果
经过PCR检测,实验室成功诊断出多名结核杆菌感染患者 ,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
案例三
背景介绍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 毒,其基因组序列具有特异 性。某研究机构采用基因测 序技术辅助诊断新冠病毒感
染。
检测方法
通过采集患者鼻咽拭子或痰 液样本,提取病毒RNA并进 行基因测序。该方法可以准 确鉴定病毒种类和亚型,为
免疫学检测方法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作用如今,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抗生素的滥用、多次侵袭性操作、易感人群、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的医学人员对临床微生物检验进行了研究,对这项检验技术的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院感染等问题,还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那么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有多大作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临床检验中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在我国医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临床检验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感染问题一直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难题,如果相关的医学人员对院内的交叉感染没有进行及时有效控制,就会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为了降低院内感染,从医院感染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等方面及时发现进行控制。
因此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及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部分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不强,微生物学检查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运用微生物检验,不仅可以对感染类型等进行检测,还能大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两种类型。
其中一种是外源性感染,就是由于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另一种是内源性感染,也就是患者自身体内或体表的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所。
不管是哪种感染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或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所以要正确诊断不同类型的感染。
但是,以前的临床检测模式由于受到技术局限性的影响,并不能对医院感染进行全面的诊断和监测。
而现在微生物检验的应用,在提高检测结果的同时,还能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
因此,在我国医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要加强微生物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运用。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检测中的作用1、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了正确的诊断由于医院感染会涉及到临床各科室,所以它对医院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放疗和化疗手段的开展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这样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院感染问题的发生。
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
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和分析微生物的存在、种类和数量来帮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的鉴定、耐药性分析和感染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在临床分析中,对病原微生物的准确鉴定是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础。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能够通过培养、观察和鉴定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快速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例如,常见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生长特征和代谢产物等来确定感染源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为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原学依据。
二、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耐药性分析中的应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微生物学检测技术能够通过检测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医生提供选择合适抗菌药物的依据。
例如,药敏试验可以通过培养和比较微生物在不同抗生素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确定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而指导医生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医院感染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医疗问题,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感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空气、水源、医疗器械和患者等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可以迅速发现和控制潜在的传染源,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生。
例如,通过对医疗器械表面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清除潜在的病原菌,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总结起来,临床分析中的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在病原微生物鉴定、耐药性分析和感染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可靠的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因此,加强对微生物学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检查与意义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检查与意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进步,微生物检验技术也越来越被临床广泛应用,高质量的微生物检验报告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还能有效指导临床用药,提高医疗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微生物标本检验前的各个环节(即标本的采集、运送及保存等过程)实施有效的检验前质量控制,是提高病原微生物检出率,保障检验报告质量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
在进行微生物(习惯性称细菌)检验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或失误导致标本污染,即使实验设备再先进,工作经验再丰富,也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直接降低了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可能干扰或误导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延误患者治疗,导致患者不满意,甚至引发医患纠纷事件,严重影响医院的声誉及社会形象。
一般来说,标本质量检查主要包括肉眼观察和直接涂片显微镜观察两个方面。
肉眼观察的目的是保证接收到符合送检质量要求的标本,是确保检验质量的基本前提。
除了包括完整的患者基本信息、采集部位、简要病史等一般检验申请信息外,还应对标本的符合程度进行认真审查,包括标本类型、送检次数、标本量是否合格及留取时间等是否正确无误,肉眼观察标本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检验工作。
直接涂片镜观察多采用不染色镜检、革兰氏染色镜检和抗酸染色镜检等方法。
其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标本直接涂片镜检是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方法,通过直接涂片镜检,可以初步确定感染细菌的染色特性和种类,还可以初步判定送检标本是否符合送检质量要求。
标本留取或采集质量与细菌培养报告的准确性息息相关,一旦检验标本受到污染,将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抑制真正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如不能正确识别而导致错误的鉴定结果,可能误导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疗及病情评估,而产生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如导致患者引发尿路感染的病原体虽然较多,但绝大多数患者为单一病原菌感染所致,偶尔可见一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当直接涂片镜检发现同一份尿液标本存在3种及以上不同形态和染色特性的细菌时,标本被污染的可能性极大,应该要求患者重新留尿送检。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引言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和分析患者体内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水平来帮助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微生物学检验可以确定感染的原因和类型,并确定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概念、常见的检验方法和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概念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是通过收集患者样本(如血液、尿液、血液培养物等)并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来确定感染病原体的方法。
它涉及一系列实验室操作和技术,包括细菌培养、抗生素敏感性测试、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认感染病原体的存在、确定其感染类型(细菌、真菌、病毒等)以及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见方法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它涉及将患者样本置于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微生物生长,如常见的血液琼脂培养基可用于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的时间可以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具体取决于患者样本中微生物的增殖速度和种类。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是一种用于确定感染病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抵抗性的方法。
常见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以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抵抗性的产生。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如DNA或RNA)来快速鉴定微生物的存在和类型。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PCR (聚合酶链反应)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微生物。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并监测治疗的疗效。
以下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不同感染疾病中的应用示例:细菌感染在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菌种、菌株的数量和敏感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意义
微生物检验的临床意义发布时间:2021-04-08T15:23:20.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3期作者:岳敏[导读] 通过测定微生物指标,判断食品在加工环境和食品原料及其在加工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以及生长的情况,岳敏四川省南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636600通过测定微生物指标,判断食品在加工环境和食品原料及其在加工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以及生长的情况,为食品环境卫生管理和食品生产管理以及某些传染病的防疫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就是根据食品卫生的要求,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对不同食品所提出的与食品有关的具体指标要求。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微生物概述通常来说微生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分布广、种类多;(2)适应性强,很容易变异;(3)体积小,面积大;(4)新陈代谢能力强,繁殖速度快。
从分类来看,微生物可以分为非细胞形态和细胞形态两种,前者主要有病毒,后者主要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菌种保存、复状以及管理2.1保存原则要挑选特征典型的纯菌菌落;确定保存的合适菌体形态,凡是能够产生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都用孢子或者芽孢保存;选择最适宜的保存方法进行保存;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查。
2.2保存方法主要如下:(1)琼脂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经常使用的菌种的典型菌落接种在斜面,某些特殊菌种可用液体培养基,按照规定的温度和实践培养,在充分生长后,把培养好的新鲜菌种用牛皮纸包好,为减缓培养基的水分蒸发,延长保存时间,可以将菌种保藏管的棉花塞换成橡胶塞,放在4℃左右的冰箱中保藏,每隔2-3个月就移种一次,继续进行保藏。
如果用半固体高层培养基穿刺培养,一般可保藏半年至一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比较简便,易于推广,一般不需要另外选择保藏用培养基,对大多数微生物都适用;(2)液体石蜡保存法。
该方法用石蜡将培养物与空气隔绝,以降低菌种的生理变化水平,并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从而延长菌种的保藏期。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摘要】伴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学科新技术的渗透,新材料、新方法、侵袭性技术应用于临床,给临床诊治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医院感染。
如何趋利避害、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发挥的作用及价值,以供参考。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控制效果;作用价值多年的实践发现,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三个重要的环节, 包括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医院感染的发生有两种类型,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因此,微生物检验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病原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特别是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医院感染中微生物检验应用现状分析医院临床过程中,感染风险较大,加上使用抗菌药物,引发用药的不良反应,提高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在基层医院当中,检验者由于其的专业能力有限,并且还受到检测仪器与设备的影响,将会造成微生物的检验速度缓慢,未能满足实际医院感染预防的工作需要。
据有关的资料显示[1],我国国内大部分医院在进行微生物的检验当中,容易出现假阳性与假阴性的情况,最终出现临床的漏诊以及误诊等的现象,此外,在控制医院感染过程中,仍忽视了条件致病菌与致病菌的鉴定环节,而且对细菌感染关系没有进行的探讨,致使医院感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人群受到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2.微生物检验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2.1诊断感染性疾病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能够导致医院感染,需要对微生物学进行检验,更好地为临床控制提供有效诊断与参考价值。
近年来,疾病的不断增多使得更多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不利于医院的临床管理,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感染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对病原学进行诊断检验、进行药敏试验等方面的分析,有效地控制感染,防止其的进一步蔓延,有利于病患与医护人员的健康。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微生物检验项目是指通过实验方法对临床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检测,以确定感染菌种和确定感染性病原体的体内负荷,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同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对于不同的感染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1.细菌培养及鉴定:细菌培养及鉴定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将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伤口渗出液等)接种在富营养培养基上,可以使潜在的致病菌繁殖形成典型的菌落,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细菌培养及鉴定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细菌感染,制定个体化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2.真菌培养及鉴定:真菌感染在临床中日益增多,常见的如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等。
真菌培养及鉴定通过将临床样本(如分泌物、皮肤划痕等)接种在富含真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上,使潜在的真菌繁殖形成典型的菌落,通过镜检、生化反应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致病菌的种类。
真菌培养及鉴定对于真菌感染的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真菌感染往往较细菌感染难以治疗,需要个体化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3.病毒核酸检测:病毒核酸检测是通过PCR等方法直接检测病毒RNA或DNA的存在。
常见的病毒检测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流感病毒等。
病毒核酸检测可快速准确地检测感染病毒的存在,监测病毒的体内负荷,并确定病毒变异及耐药性,对指导治疗、预后判断及高危人群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4.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是通过将分离的致病菌接种在含有各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以判断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可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制定,避免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微生物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在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避免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形成,提高治疗成功率。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指南
二、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挑战
在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挑战和问题: 1、如何正确采集微生物标本
二、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挑战
2、如何妥善保存标本,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如何及时、安全地将标本运送至实验室 4、如何与实验室保持密切,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 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三、标本运送
2、防止污染:在运送过程中,应确保标本不受污染。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 存放标本,并封闭容器以防止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入。
三、标本运送
3、及时送达:标本应在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如有特殊情况需延迟送检,应告知实验室技术人员并妥善保存标本。
三、标本运送
四、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建议
3、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实验室、医生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四、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建议
4、针对具有传染性的标本,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运输、处理等过程的 安全性。
5、借助信息化手段,如电子病历、远程诊断等,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 送检的效率和质量。
4、记录信息:在运送过程中,应记录标本的相关信息,包括采集时间、送检 时间、接收人员等,以便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标本进行跟踪和管理。
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1、采血困难:如遇采血困难,可适当调整采血部位或改变采血方式,如更换 采血针或调整患者体位。如仍无法采血,可咨询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寻求帮助。
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4、标识错误:如遇标识错误,应立即纠正并重新标识标本。同时,对可能造 成标识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
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临床诊疗的指导意义(专家共识专家共识))河南省医师协会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呼吸呼吸医师分会医师分会抗菌药物滥用与病原微生物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耐药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人数已占住院感染患者总人数的30%左右。
无指征用药与盲目的“经验性用药”随处可见,问题十分严重。
为此,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均出台了大量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并积极组织了相关检查,有效地遏制了滥用抗菌药物的势头。
但是没有微生物检查能否使用抗菌药物?做了微生物检查是否必须按照检查结果用药?如何协调实验室检查与临床诊疗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困惑着众多的医务人员。
因此河南省医师协会呼吸专业工作委员会,受河南省卫生厅医政处与河南省医师协会的委托,组织我省有关专家制定出本指导意见,供省内医务界参照执行。
一、临床医师应重视并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查临床医师应重视并积极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查1.1重要性感染性疾病必然有特定的病原体,确定病原微生物对临床诊断与正确治疗至关重要。
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提高检出率,可以明显缩短疗程、减少病死率、降低医疗费用,是合理、规范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同时也是临床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的依据,临床医生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查。
1.2专家建议尽可能在患者未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见附件)。
首次检查时,一般痰标本需连续送检3次或以上,尿培养连续2次或以上,血培养连续3次或以上。
如需腰穿、骨穿、胸穿、腹穿或病灶穿刺等检查时,应尽量做病原微生物检查。
二、规范病原微生物检测规范病原微生物检测2.1 建立微生物检测分级报告制度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目的就是协助临床医生确定病原体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为了让临床医生尽早了解病原学检验情况,应建立微生物检验分级报告制度,即首先报告涂片染色结果及标本是否合格,再依次报告培养、鉴定或药敏结果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初筛及确认结果。
2.2 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正确采集、处理与运送病原微生物标本(见附件)是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成功的前提。
微生物标本临床意义
微生物标本临床意义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一、呼吸道标本1、常见病原菌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常居的细菌群,下呼吸道是无菌的,但下呼吸道分泌物经上呼吸道排出时通常受到正常菌群的污染,故从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上呼吸道的正常细菌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由该细菌引起的感染。
上呼吸道的常居菌主要有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微球菌与口腔厌氧菌等,低齡儿童的咽部还可携带肺炎链球菌或嗜血杆菌。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因感染部位而有所差异。
咽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群链球菌:喉炎的病原菌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中耳炎常见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口腔厌氧菌:游泳后中耳炎的病原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卡他莫拉菌、化脓性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嗜肺军团菌、诺卡菌、多杀巴斯德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社区获得性、进行性、坏死性肺部病变。
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于呼吸道插管患者,病原菌大多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孢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不动杆菌等)。
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黏液型铜绿假单孢菌。
粒细胞减少患者不仅对细菌感染而且对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丝状真菌、肺孢子菌及诺卡菌是器官移植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激素的患者容易受到侵袭性真菌感染。
2、涂片检查痰液标本质量筛查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可以接收进行细菌培养标本的条件是:①痰液标本:平均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数<10个;②气管吸出痰液:平均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数<10个或20个油镜视野至少能见1个细菌;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鳞状上皮细胞数<细胞数的1%。
医院感染临床微生物检查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
•
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
•
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 ? ?
血培养的指征是什么? 答 案
• 1. 当怀疑血流感染或脓毒症时,应常规行血培养 • 2. 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有: • – – 不明原因的发烧( ( > 36 ℃) ) 或体温过低( ( < 36 ℃) ) • – – ( 白细胞增多( > 10,000/ul ),粒细胞减少( < 1,000ul ) • – – 休克,寒颤,僵直 • – – 严重的局部感染( ( 脑膜炎,心内膜炎,肺炎,肾盂肾炎,腹部术后
针对如此严重的分析前误差微生物室能做什么?
• • 提供准确的“标本采集输送的标准操作程序” • • 持续的临床教育和交流
三、常见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范
做好病原学检查要特别重视标本质量
基本原则: • 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 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 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采样后立即送检
应该采集多少血液? ? ? ?
• 采血量是影响灵敏度最关键因素 • 成人一份标本2 个培养瓶(需氧+厌氧),每瓶8 -10ml ,共
20ml ;要求至少采两份标本,即 40ml 。 • 儿童一般只需采集需氧瓶,在保证采集血量<1 1 %总血量下,
一般为1 - 3ml • 新生儿一般0.5ml • 采血量不足时应优先保证需氧瓶,因临床 90 %以上的感染为需
• 近年来由各种不同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多 ,导致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其结果是耐药菌株的增 加。
• 临床微生物室应如何帮助临床医生合理治疗感染性 疾病成为我们共同目标。
检验误差发生率哪个阶段最高?
微生物结果的影响因素
临床微生物检验
2024/1/30
22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2024/1/30
实验室安全
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注意防火、防 爆、防毒、防电击等安全事项。
防护措施
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 、戴防护眼镜和手套等,避免实验过 程中可能产生的危害。同时,对实验 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 成污染。
23
06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临床应 用与意义
及时送检
样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避免长时间存放导致微生 物死亡或繁殖。
9
样本的处理与制备
01
02
03
04
前处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样本进行相应 的前处理,如稀释、过滤、离
心等。
制备涂片
将处理后的样本制备成涂片, 以便进行显微镜观察。
培养基接种
将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 ,进行微生物培养。
质量控制
在样本处理过程中应进行质量 控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临床微生物检验
2024/1/30
1
目 录
2024/1/30
• 微生物检验概述 •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样本采集与处理 •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术 •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常见病原菌与检测 •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管理 •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临床应用与意义
2
01 微生物检验概述
2024/1/30
靠性。
2024/1/30
10
03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常用技 术
2024/1/30
11
显微镜技术
光学显微镜
用于观察细菌、真菌等微 生物的形态、大小、排列 和染色特性。
2024/1/30
电子显微镜
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用于研究微生物的超微结 构。
微生物学检查意义最大的标本
微生物学检查意义最大的标本
摘要:
一、微生物学检查的重要性
二、微生物标本的类型
三、不同类型标本的检查方法
四、微生物学检查在医学和科研中的应用
五、标本的保存和处理
正文:
微生物学检查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它在医学和科研中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标本有多种类型,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组织等,这些标本都可以用于微生物学检查。
对于不同类型的标本,微生物学检查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血液标本的检查通常包括涂片、染色、分离培养和鉴定等步骤。
尿液标本的检查则通常包括离心、涂片、染色和显微镜检查等步骤。
微生物学检查在医学和科研中有很多应用。
在医学领域,微生物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例如通过检查血液标本,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感染了细菌或病毒。
在科研领域,微生物学检查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标本的保存和处理也是微生物学检查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血液、尿液等液体标本,通常需要保存在无菌容器中,并尽快送检。
对于组织标本,通常需要进行固定、切片和染色等处理,以便于显微镜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微生物检测的意义及必要性一、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2004年10月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二级以上的医院检验科必须开展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测定。
二、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的临床意义:感染性病的病原菌种类多,致病性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所发生的变化,给感染性病症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对微生物检验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微生物检测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和无(或低)传染性者。
其病原可为有毒力的病原菌和无(或低)毒的条件致病菌。
近3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可引起正常菌群失调和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加上因年龄因素(新生儿和老年人),其他疾病(糖尿病、肿瘤、爱滋病等)和免疫抑制应用等所造成的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致平时对正常宿主不致病的常居菌引起的内源性、无传染性感染日益增多。
近年来临床上由感染病标本分离的细菌约60~70%为革兰阳性菌,尤其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沙雷菌、肠杆菌属和不动杆菌等多见;革兰阳性菌中多为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真菌感染则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这些资料的获得均得益于的近年来使用微生物自动化设备的结果。
为今后我们加强对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细菌的研究,监测临床感染优势菌的组成和变迁的规律及趋向,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由于同一种病原体在不同情况下可以表现为不同作用或引起不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为肠道正常菌,若在尿路感染病人尿中发现则为病原菌),以及同一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所致(如烧伤病人的创面感染往往为复数菌所致),特别是现代临床感染原体的特点,增加了病原学检验的难度和复杂性。
而微生物自动化设备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能做到及时全面分析检验结果,提高检验质量及正确解释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及时作出恰当的处理。
3、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现在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株数的迅速上升,尤其广谱及超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加控制的使用,造成抗药突变株的大量出现。
经验用药因此而失败率增高;某些重症感染,如脑脓肿、败血症、腹腔脓肿等,可因抗菌药物剂量治疗造成药物中毒。
因此临床细菌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所分离病原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其意义:⑴药敏试验可以对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预测,查出耐药,减少治疗错误,便于医生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节省费用。
⑵利用药敏试验进行耐药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为医院感染控制部门提供防治依据。
⑶药敏试验还可以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⑷利用耐药监测结果控制抗菌药物应用,可延长新药使用寿命。
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医院感染是指发生在医院的一切感染。
包括因插入性器械操作等引起的外源性感染和自身正常菌群所致的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源广泛,流行菌株多呈高度耐药性。
由于抗生素治疗导致菌群失调,特别有利于细菌(甚至几种耐药菌株)的定植。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各国医院感染患病率约3%~20%,平均约9%。
综上情况,给临床细菌检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使用微生物自动化设备,可较好地完成医院感染特点、发生因素、实验室监测、控制措施等研究工作。
同时对医院感染中的微生物检验和医院环境的微生物学调查、保证灭菌、消毒的质量、推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建设和执行医院的卫生制度和措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采用自动化细菌鉴定仪,可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
同时,因其快迅、便于计算机管理,可随时打印出统计学报告,及设置测定耐药机制的软件和识别异常表型的功能以及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等功能,可对临床提出更进一步合理用药的建议。
三、自动化微生物分析系统的良好经济效益B收费标准以全国平均数:80元/例计算C每月以25天计算D计算方法:3例X25天/月X80元/例X6个月四、为什么选择TDR自动微生物分析仪TDR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功能强大,具有其它细菌仪无法比拟的模块:1、基本功能:①鉴定细菌数目广:≥1000种,可鉴定肠杆菌科、微球菌科、链球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棒状杆菌、苛养菌、厌氧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细菌,且用户可根据血清分型对细菌库进行修改。
②、药敏试验:测试200余种抗生素的S、I、R及MIC;③信息处理:可对数据进行分类、院感统计、存档、登记打印④报告方式:中文,药敏有测试结果与报告结果和MIC2、特殊功能:①抗生素测试可根据用户需求,在0-40种和1-15个浓度之间灵活选择,灵活报告②开放式试剂管理模式,系统有分析不同生产厂家试验卡的功能,并可对手工生化或药敏结果进行分析;③生化鉴定试验项目可临时组合,可及时增加或删减试验④质量控制:自动分析室内质控(鉴定与药敏)⑤智能化专家系统:含符合CLSI的药敏专家分析系统,可检测特殊耐机机制,如VRE、VRSA、MBSA、ESBL、β-LAC等,并修正结果及解释;⑥对异常生化鉴定及药敏结果可自动报警提示。
3、多元化的试剂组合⑴生化药敏一体混合板:肠杆菌科、微球菌科、链球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棒状杆菌、苛养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⑵单独的生化鉴定板:肠杆菌科、微球菌科、链球菌科、非发酵菌、弧菌科、棒状杆菌、苛养菌、酵母菌、芽胞杆菌等⑶单独的药敏测试板:①按细菌科别组成的药敏板②按细菌属组成的药敏板(如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③按细菌种类组成的药敏板(如肺炎链、嗜麦芽、流感嗜血、淋病奈瑟等)④6-12浓度的96孔药敏MIC板⑤8浓度的药敏MIC试管杯4、规范化的生产产品经过ISO13485或ISO90001认证5、标准化的操作模式电子比浊仪与连续加样器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检、鉴定和分析技术要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长期以来,微生物检验均是以手工操作为主,自行配制各种培养基和试剂,其结果的可行性很差,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责任心对结果的影响很大。
这些都需要用国家规定的《操作规程》来规范。
各种培养基和试剂应由有关部门审查认可的厂商统一供应,有条件的单位应购置自动或半自动仪器来代替手工操作。
针对微生物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质控,除了必须参加检验中心定期的质量考评外,应该建立完善的室内质控,如试剂、培养基、标准血清的品种是否齐全,是否按要求贮存,药敏试验的方法和材料是否标准,都需要定期质检,每个室都要准备标准品和标准菌株,质控工作要有制度,有记录,有检查督促。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一方面要加强传统的基本技术的培训,当前,细菌图片染色,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的辨认,分离培养等,仍然是细菌检验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细菌的培养检验仍然是病原学检验的“金标准”方法,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要加强本专业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同时不断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追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做好院内感染的监控工作:医院细菌检验室在院内感染监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包括病人的准确统计、病原体和耐药性的精确分析、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控、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相关病区的重点检测、重要病原体及耐药菌的跟踪分析、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感染源追踪、以及病人医护人员和环境的消毒隔离监测等方面。
要做的工作很多,工作量也很做好大,但是监控工作十分重要,容不得草率和马虎,必须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
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目前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使抗感染治疗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恼,临床细菌检验室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准确地做好常规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应从耐药表型的检测发展到针对耐药机制的检测,要求对检测结果有一个整体的解释而避免做出片面和就事论事的报告。
应保存有关的菌种和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定期做好耐药趋势的统计分析,及时向临床反馈。
同时做好重点耐药菌株如MRSA、ESBLS、VRE等的监测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研究和分析等。
临床实践种预防和延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应做到:1针对感染病原菌选择已知抗菌作用最强药物,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选用窄谱药物;2使用抗菌药物时,剂量应给够,疗程应给足,以彻底杀灭感染病原菌,减少耐药变异菌株衍生的危险性;3针对感染病原菌使用已知能阻止其耐药性发生的联合用药方案;4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化疗预防时一定要有明显指征,疗程要尽可能短,以避免筛选出或诱导出耐药菌株;5避免环境的抗菌药物污染;6对已知耐药菌株的传播和交叉感染的发生;7医院应加强耐药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制定或修订控制措施;8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和施行防止滥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指征是:1对其敏感性不能预测的临床分离菌株必须常规进行药敏试验,以供临床选择治疗药物时参考;2临床因疗效差而考虑更换抗菌药物时,应对拟选药物进行药敏试验;3了解所在医院或地区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情况,定期通报临床,有助于临床的经验治疗选药;4评价新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等药效学特性;5对细菌耐药谱进行分析和分型有助于某些菌种的鉴定;并作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之一。
采用自动化细菌鉴定仪中的药敏系统,可较好地达到上述目的。
同时,因其快迅、便于计算机管理,可随时打印出统计学报告,及设置测定耐药机制的软件和识别异常表型的功能以及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测定等功能,可对临床提出更进一步合理用药的建议。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显著增长以及致病菌种类的变化,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于手术、器官移植、肿瘤化疗与放射等新技术应用的成功起着不可缺少的保证作用。
然而,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主要没有针对致病原用药。
忽视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不良反应,故而不仅降低了抗感染疗效,还加重了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使抗菌药的有效寿命缩短。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主要涉及二个范畴:一是病人的主要脏器的功能基本呈正常生理状态时如何选用抗菌药,此时,主要考虑药物对致病菌的针对性,故应尽力从相应的临床标本中培养致病菌以明确科类,从而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有效的抗菌药〔表1〕。
若病原菌不明或细菌培养阴性时则可根据经验疗法表(表2)选用药物。
以上二份附表是合理应用抗菌药最基本的参考资料,临床医生应经常参考。
至于各种抗菌药,应着重掌握和发挥其最突出的药理特点以获取最佳疗效,应避免运用药物的次要特点,这是滥用抗菌药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