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教案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教案(共5课)(2022新版)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14.斜面【教学目标】[总休目标]1.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2.能基于所学知识,用木板等材料搭建简单的斜面,能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
3.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增强用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意识。
[分层目标]1.发展性目标: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
适用学生:A、B级2.基础性目标: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适用学生:C、D级【教学重难点】难点认识斜面,知道斜面是种省力的简单机械。
能用木板等材料搭建简单的斜面,能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能设计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
【教学准备】长木板、有关斜面应用的图片;5N测力计、(50厘米长、10厘米宽木地板)、小车、钩码、三角板、记录单、铁架台;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创设情境:王伯伯想把一辆摩托车搬到车棚里,可是棚子有台阶,想把摩托车推进去很费力,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由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学生对斜面作用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搭建木板,搭建木板有什么作用?像图中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就构成了一个斜坡,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叫做斜面。
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三要素:长度、高度、坡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实验探究一:使用斜面是否省力提出问题:使用斜面有什么作用?生猜想:更便捷,省力……1.认识实验器材,主要是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4.温馨提示。
5.学生实验,师巡回指导。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对比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得出共同的结论:运用斜面可以省力。
[设计意图]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实验中观察什么,记录什么,怎样沿斜面拉小车,如何准确读数,都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的习惯。
2022年新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滑轮》教案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第四课滑轮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在顶端被固定、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作定滑轮;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作动滑轮。
知道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科学探究能用不同的方式安装滑轮提起重物,探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
能合作安装滑轮组,并尝试探究它的作用。
3.科学态度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兴趣,用数据证明自己的猜想,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初步认识到滑轮及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滑轮、绳子、石头(装进桶子里)、测力计、钩码;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思考:升旗时,旗杆上需要什么装置才好进行?(2)学生自由发言。
(3)讲述:升国旗的时候,需要用到一个特殊的装置——滑轮,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滑轮的秘密。
(二)新课学习1. 认识滑轮(1)课件展示教材P65上方的两幅图片。
(2)观察:将旗子升到顶端、把重物吊到高处,需要什么装置?它们的安装方式有什么不同?(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都有滑轮)(4)小结:像图中旗杆上那样,在顶端被固定、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作定滑轮;像起重机吊重物那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作动滑轮。
2. 探究滑轮的作用(1)课件展示教材P65下方两幅图片。
(2)动手实验:先直接用手提起重物,然后参考图中的方式安装滑轮,通过滑轮分别提起重物。
(3)交流:用不同的方式安装滑轮提起重物,有什么感受?(4)学生汇报。
(5)结果:使用定滑轮提起重物和直接提起重物,感觉所用的力是一样多的,但使用动滑轮要省力些。
教师提醒:感觉不一定可靠,需要用实验数据予以证实哦!(6)聚焦问题:这说明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有什么作用?(7)作出假设: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8)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我们应该怎么设计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9)示例讲解:如图所示,安装实验装置。
亲子科学教案:发现家里的简单机械
亲子科学教案:发现家里的简单机械现代化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但是,在追求高科技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我们周围简单机械的价值呢?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梯子、门闩等等。
如何让孩子们发现家里的简单机械的价值呢?在亲子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互动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下面我将分享一下一些亲子科学教案。
一、梯子和门闩梯子和门闩都是简单机械中的一种,它们的价值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这些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和拆卸方法。
1.梯子制作道具:梯子、竹竿等。
步骤:①让孩子用竹竿将梯子拉下来,操作时注意安全;②让孩子轮流站在梯子上,感受上升和下降的变化,同时教授梯子的名字;③让孩子们拆下梯子的零件,观察和发现零件的结构和功用;④将梯子重新组装起来,让孩子们尝试组装,增强了解简单机械结构的能力。
2.门闩制作道具:门闩、艺术胶水等。
步骤:①让孩子轮流操作门闩,关上或打开门;②让孩子们用艺术胶水将门闩的零件拼接在一起,赋予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③让孩子们设计新型的门闩,发挥简单机械零件的特点。
二、推拉轮椅推拉轮椅是一种家用简单机械,它能大大方便身体不便或受伤人士的活动。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亲子互动让孩子们了解推拉轮椅的价值呢?制作道具:手推轮椅、模型胶水等。
步骤:①让孩子们互相尝试推拉轮椅,增强交流和合作能力;②让孩子们拆下轮椅的零件,发现轮椅的结构和原理;③让孩子们从各种材料中自由发挥,设计出自己的轮椅模型。
三、滑轮组滑轮组是一种能改变物体方向或提高人力效率的家用简单机械。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亲子互动让孩子们了解滑轮组的功用和结构呢?制作道具:家用滑轮组、吊钩、绳子等。
步骤:①让孩子们观察家里的滑轮组,让他们操作并分别了解不同滑轮组的使用方法;②让孩子们用绳子、吊钩等道具进行实验,让他们尝试举起比重更大的物体;③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设计出改进版的滑轮组。
总结家里的简单机械不应该被我们轻视或遗忘,它们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有着重要的价值。
简单机械的实验观察教案
简单机械的实验观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简单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2. 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进行简单机械的观察实验,学习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简单机械的图片或实物、实验记录表、实验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简单机械的定义,并列举几个常见的简单机械,例如:杠杆、轮轴、斜面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2. 实验观察(1)教师将简单机械的图片或实物展示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每个简单机械的作用和结构特点。
(2)教师分发实验记录表给学生。
(3)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简单机械的实验观察。
(4)学生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中的观察结果和结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哪些简单机械能够改变力的作用方向?(2)哪些简单机械可以实现力的放大或减小?(3)哪些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4. 实际应用分析学生找出实验结果中的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解释它们的作用原理。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简单机械来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展示学生整理实验观察的结果和结论,并用文字和图表展示出来。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点,强调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拓展练习学生在家里或校园中,寻找并记录更多的简单机械应用案例,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课堂反思学生和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课堂反思。
学生也可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的结果和结论,撰写一份简单机械实验报告。
报告中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七、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和实际应用分析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水车教案
1. 了解水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2. 学会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增强对传统农具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水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
教学难点:水车的操作方法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观察、实践、探究水车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交流中拓展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了解水车在农业灌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育民族自豪感。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水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学生可能会对水车的复杂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感到困难。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水车在实际农业灌溉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缺乏直观的认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水车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水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水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水车相关的实际问题。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 在新课讲授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水车的相关知识;
3. 在实践活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五单元 小小机械师《4 轮轴》精品教案
第五单元《4.轮轴》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产品,如方向盘、辘轳组装作品,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开展分析,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轮轴,以及轮轴的作用,并认识到当轮带动轴转动时,轮越大轴越小就越省力。
【教学目标】(1)知道轮轴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轮轴的类型,以及各种轮轴因结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
(2)通过阅读资料收集信息并提出关于轮轴作用的问题,基于轮轴的结构与功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生活中的轮轴工具。
(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①生活中的轮轴:竹蜻蜓、水龙头、手摇转笔刀、圆规。
②轮轴的作用实验:钩码、轮轴装置、线绳、测力计、记录单。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本课将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和要素进行组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基于经验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回归生活。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参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轮轴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事例有很多,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基础。
(1)视频引入。
师:我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你们仔细观看并思考:汽车是怎么实现转弯功能的? (视频内容为:司机在转动方向盘时,汽车的前轮也跟着转动起来) 生1:方向盘转动。
生2:方向盘转动,带动车轮转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方向盘转动带动汽车转弯)师:(出示汽车的方向盘)这是汽车的方向盘。
观察并分析它是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 它们是谁带动着谁转动起来的?生1: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使用洗衣机(教案)
5.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协作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洗衣机的种类与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洗衣机及其主要组成部分,如波轮洗衣机、滚筒洗衣机等,强调各类洗衣机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总体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对洗衣机的使用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加强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提高课堂讨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3.增加节能环保方面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对洗衣机工作原理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理解洗衣机的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
2.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洗衣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3.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节能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在使用洗衣机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较为沉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洗衣机相关知识点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讨论主题缺乏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此外,关于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但感觉学生们对此的认识仍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举例:波轮洗衣机适合清洗棉麻等耐磨材料,而滚筒洗衣机更适合清洗羊毛等细腻衣物。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生活中的“好帮手”》教案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第一课生活中的“好帮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工具,知道利用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完成好工作。
知道完成某些任务需要特定的工具。
2.科学探究针对生活中的工作难题(如拔钉子),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帮助解决,在比较中发现使用不同工具做同样的事情,效果是不同的。
对生活中简单工具的作用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3.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用不同工具拔钉子的体验活动,敢于尝试,乐于交流。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初步认识到工具作为技术的物化成果,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装满水的纯净水桶、钉入钉子的木板、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瓶的汽水、木板、羊角锤、扳手、螺丝刀,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井中汲水用辘轳,给个支点撬重物,上山公路盘山修,滑轮组合增力度。
(2)提问:根据画面和小诗,你得到了哪些信息?(3)学生自由发言。
(4)引入并思考: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简单机械》的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好帮手”。
(5)展示并交流:课件展示或实物展示。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与下图类似的难题吗?你是怎样解决的?a.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b.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怎样取出钉子?钉有螺丝钉的木板呢?c.出示两个人搬运大油桶,该怎么办?(6)学生自由发言。
(二)新课学习1. 寻找生活中的“好帮手”(1)讲述: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
(2)课件展示教材P56下方四幅图。
(3)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人们是使用了哪些“好帮手”来解决难题的?(4)小结:第一幅图,借用木板搭成斜面,使大油桶滚动起来,省力;第二幅图,用开瓶器开汽水瓶,省力。
第三幅图,用扳手拧开螺帽,省力。
第四幅图,用羊角锤取出钉子,省力。
(5)思考: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能发挥什么作用?原因是什么?请把你想出来的“好帮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18 斜面教材简析本单元内容原来是六年级的内容,现提到五年级下册来学习。
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课型:科学实验课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
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科学记录表、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螺丝刀、铁锤、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重物、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课时安排课堂检测你能解释盘山公路“S”形的原因吗?课后反思19 杠杆教材简析三年级的课本中《跷跷板》一课,就已经研究过简单的杠杆原理,本课是对敢干的进一步研究。
通过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zhogn的引用,并能分析省力与费力杠杆的设计原因。
课型:科学实验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2.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五单元 小小机械师《3 滑轮》精品教案
第五单元《3.滑轮》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滑轮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本节课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认识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并且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引起了对科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体现了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发现进行分析、交流,最终得到科学的结论。
有了前面对杠杆的学习,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应该相对容易。
但是限于生活经验,学生对滑轮的感性认识比较缺乏。
虽然学校的旗杆上端一般有定滑轮,但是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看到过的学生并不多。
动滑轮经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结构也不易被看到。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注意收集一些滑轮的录像资料,突出滑轮的形状与特征,使学生感觉到它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
五年级的学生对力学有了一定的概念,在《杠杆》一课的学习中,对通过实验探究简单机械装置作用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研究滑轮的作用做了很好的铺垫。
本课的教学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先通过录像资料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然后提出有关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的问题和假设,最后通过动手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等探究活动认识滑轮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是常见的简单机械,了解滑轮的类型,以及各种滑轮因结构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设计简单器具、生产物品或完成任务。
(2)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阅读资料收集信息,提出关于滑轮作用的问题与假设,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通过演绎推理分析起重机中的滑轮的类别与作用。
(3)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4)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022版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22版新课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六年级第五单元14 斜面教学设计【核心概念】: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与要求】: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5-6年级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简单机械---斜面;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斜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探究实践.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4、责任态度: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他人的智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用实验的方法,发现斜面影响省力规律的因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发现法、数据分析法、小组讨论交流法,具体探究斜面的秘密。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木板、装满沙子的重物一个。
2.学生准备:可调坡度斜面一个、测力计一个、不同重物2个;纸质直角三角形、颜色笔、铅笔。
【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先看一个视频: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这么美好的季节适合人们外出做什么?同学们,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的北面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山顶公园,你们去玩过吗?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这就是山顶公园前的一张照片。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登山顶公园,走的是那条路?哪位同学这两种路都走过?好,请你说一下走这两条不同的路线等山顶公园你的感受。
同学们请看从台阶上去的这条路线坡度比较陡,从旁边山路上去这条路线坡度比较缓,这就是两个坡度不同的斜面。
那为什么沿坡度不同的斜面等山顶公园会有不同的感受呢?我们今天学过这节课后,就会明白其中的秘密。
(板书课题斜面)教师板书:一、什么是斜面那什么是斜面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请两位同学帮我一个忙好么?我想请两位同学把一个重物一桶沙子搬到桌面上来,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两名学生上台提重物,师说,请你们两个说一说提着怎么样?学生说。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 1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19.杠杆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二)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
(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
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
(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
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
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
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
(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大班科学《机器人》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第五单元《有趣的机械》中的第3节《》。
本节课将围绕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简单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的基本概念,知道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简单的工作原理。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简单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类型的模型或图片、科普视频、实验材料(电池、电线、小灯泡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模型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让幼儿对产生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介绍的基本概念,讲解不同类型的及其特点。
(2)通过观看科普视频,让幼儿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简单的制作为例,讲解工作原理,引导幼儿理解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
4. 动手操作(10分钟)(1)分发实验材料,让幼儿分组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观察灯泡的亮灭。
(2)指导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模型。
5.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描述自己制作的模型。
(2)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 内容:的基本概念的分类及特点简单工作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我心中的是一个可以帮助我学习的伙伴。
它有可爱的外观,可以站立和行走。
它可以帮助我查找资料、解答问题,还能陪我玩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课程中,幼儿对的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环节积极参与。
但在理解工作原理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开展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组织幼儿参观展览,了解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初中机械教案
初中机械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特点3. 机械的应用实例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机械设备,如自行车、剪刀、锤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完成工作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设备都是机械,它们可以通过转换能量的方式帮助我们完成工作。
二、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机械的基本概念,如机械是什么、机械的作用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分类,如简单机械、复杂机械等。
三、机械的工作原理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机械的工作原理,如杠杆原理、齿轮原理等。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特点,如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等。
四、机械的应用实例(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机械的应用实例,如自行车、剪刀、锤子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机械是如何帮助我们完成工作的,它们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机械是通过转换能量的方式帮助我们完成工作的,它们有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等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和分析一些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常见的机械设备,引导学生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让学生对机械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机械设备,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机械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机械的更多应用可能性。
中班科学活动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中班科学活动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中班科学活动: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简介:科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幼儿园中,通过科学活动,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着中班科学活动的主题,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
世界上无处不在的机械: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简单机械,比如门把手、滑梯、自行车轮子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
它们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些日常简单机械是如何工作的。
门把手与杠杆原理:门把手是我们家门上常见的一个简单机械。
我们可以发现,当我们用力向下按门把手时,门会很容易打开。
这是因为门把手使用了杠杆原理。
杠杆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用的物体。
它有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当我们在其中一个力臂上施加力时,另一个力臂就会产生反作用力。
在门把手上,当我们向下按时,原本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打开的门就变得轻松了。
滑梯与斜面原理:滑梯是许多幼儿园操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孩子们喜欢在滑梯上玩耍。
你有没有思考过滑梯是如何帮助我们下滑的呢?滑梯使用了斜面原理。
斜面是有倾角的一个面,使我们的力花费更少的人力来抬起和运动物体。
在滑梯上,斜面使得我们的身体能够轻松滑动,享受愉快的滑行乐趣。
自行车轮子与轮轴原理:自行车是很多孩子们喜欢的交通工具之一。
它的轮子是自行车的关键部件之一。
我们可以发现,自行车轮子加上轮轴能够让我们轻松地骑行。
这里使用了轮轴原理。
轮子加上轴能够减少骑行时对地面的摩擦力,使我们的骑行更加顺畅。
结语:通过这次中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了解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并探索了它们的工作原理。
通过观察和实践,孩子们对机械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科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科学探索,孩子们能够对科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培养出一种探索未知的精神。
让我们期待孩子们未来的成长和科学探索的更多精彩!。
大班科学教案小小机器人
大班科学教案小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五单元“有趣的机械”,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小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的基本概念、构造与功能;通过制作简单,理解其运作原理;探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的基本概念、构造与功能,培养幼儿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2. 通过制作简单,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的运作原理,掌握简单的制作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模型、科普视频、制作简单的材料(如塑料瓶、电池、电线、电机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制作简单的材料、工具(如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科普视频,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的基本概念、构造与功能。
邀请幼儿分享生活中见过的,讨论的用途。
2. 制作简单(15分钟)讲解简单的制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引导幼儿分组,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单。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3. 例题讲解(5分钟)展示一个已完成的简单,讲解其运作原理。
邀请幼儿分析简单是如何实现运动的,引导幼儿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4. 随堂练习(10分钟)每组展示制作的,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邀请其他幼儿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提出问题:“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小小2. 内容:的基本概念、构造与功能简单的制作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可以帮助家人做家务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的兴趣较高,制作过程中积极参与,但部分幼儿在理解运作原理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科技馆,了解更多类型的及其应用,激发幼儿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轮轴》教案(2022新版)
17.轮轴【教学目标】[总休目标]1.了解轮轴的基本结构;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知道轮轴具有省力的作用以及轮轴省力的规律。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轮轴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设计并完成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
3.对轮轴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表现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4.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带来的便利;了解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分层目标]1.发展性目标:设计并完成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
适用学生:A、B级2.基础性目标:了解轮轴的基本结构;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
适用学生:C、D级【教学重难点】难点了解轮轴的基本结构;知道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
设计并完成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
【教学准备】轮轴、铁架台、钩码、测力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螺丝刀是种常用的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做很多的事情。
如果我们用螺丝刀来撬开油漾桶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杜杆。
如果我们用它来拧螺丝钉,还能把它当作杠杆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起研究螺丝刀蕴含的科学知识。
二、合作探究(一)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有什么发现。
1.教师出示螺丝刀,提出问题:“观察螺丝刀的构造,有什么发现?”2.指导学生分组观察,探究螺丝刀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螺丝刀的一些特点: 螺丝刀的手柄比刀杆粗,手柄上有防滑槽等。
3.教师出示一个没有手柄的螺丝刀,提出活动指向:刚才,同学们发现螺丝刀都有手柄,手柄比刀杆粗。
提供一个没有手柄的螺丝刀,刀口的粗细、手柄的粗细基本上一样粗。
4.学生演示使用没有手柄的螺丝刀拧木板上的螺丝钉。
5.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有手柄的螺丝刀拧下木板上的螺丝钉,并说出操作时的感受。
6.教师提问:为什么用有手柄的螺丝刀拧螺丝钉感觉省力,用没有手柄的拧就感觉费力呢?这是为什么呢?(二)揭示轮轴的概念。
1.教师谈话: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很多类似螺丝刀的工具。
2023年上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简单机械《斜面》教案
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第五课斜面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像斜坡这样一端高于另一端的装置,叫作斜面。
知道斜面能够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2.科学探究针对斜面是否省力的问题,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而继续研究并得出“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的结论。
3.科学态度乐于探究斜面的作用并具有创新设计实验的意识,愿意合作与分享。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初步了解斜面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木块、长木板、斜面装置、测力计、钩码三个(放置于盒子中)、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情境引入:古人修建高大建筑时,没有起重机等先进设备,怎样把大石块运到高处?(同时课件展示教材P67上方的图片)(2)学生自由发言。
(沿着斜坡将大石块运上去)(3)聚焦问题:像斜坡这样一端高于另一端的装置,叫作斜面。
想一想,斜面可能有什么作用呢?(二)新课学习1. 研究斜面的作用(1)作出假设:斜面可能有省力的作用。
(2)介绍器材:木块、测力计、木板。
(3)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应该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4)学生汇报与交流。
(5)小结实验方案:a.用测力计测量竖直提起木块到一定高度所用的力。
b.用测力计测量利用斜面将木块拉至同一高度所用的力。
c.比较两次所用的拉力大小。
(6)动手实验: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并及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连续测量三次。
教师提示:实验过程中,要正确使用测力计;沿斜面拉小木块时,要使测力计与斜面平行,并保持匀速。
(7)汇报交流: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数据和各组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斜面省力情况一样吗?(8)小结:通过实验发现,斜面能够省力,且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不一样。
2. 怎样更省力(1)提出新问题: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2)作出假设:与斜面的坡度(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生活中的机械》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
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由《机械是什么》、《制造平衡》、《我能撬起地球》、《我的滑轮》四组综合性探究活动组成。
(见表5—1)科学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
而科学探究活动往往需要恰当地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因此本单元培养学生借助天平、杠杆和滑轮等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是符合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为了有效地实施此项二级目标,教材在设计和编写时,既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循序渐进地指导与训练,又考虑到各个探究活动之间的有机衔接。
从了解机械的含义入手,引出对天平平衡条件的研究,再进行杠杆和滑轮两种最简单机械省力的探究,使四个综合性探究活动之间有着整体感知、具体探究的逻辑关系。
《机械是什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感知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功能。
通过“让学生徒手完成活动和借助工具完成活动”的不同体验,感知各种工具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从而初步了解机械的含义,为学习最简单的机械埋下伏笔。
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记录它们的运动方式与功能,既能深化学生对“机械能方便生活”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通过动一动、看一看,并用文字做实验记录的探究能力。
这样,本活动从整体感知入手,统领本单元的全局,为后面三个个体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合理的铺垫。
《制造平衡》是在《机械是什么》这一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具体感知天平和杠杆的平衡。
两个平衡游戏的引入,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明白平衡需要条件,实验需要记录,然后顺利过渡到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
此处出示了第一组较为简单的实验数据,为《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再次做了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
《我能撬起地球》这一探究活动,是在《制造平衡》这一等臂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杠杆省力的原理。
对于这个活动,学生已有了实验与记录的切身感受,教师可放手让他们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自行设计实验、自行记录实验结果、自行总结省力与不省力的各种规律,切实体验到机械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深切领会“阿基米德大话”的真正含义。
《我的滑轮》这一探究活动,在杠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提重物的游戏比赛,自然过渡到理解各种滑轮的功用,数据表里增添了实验数据的分析。
本课与《我能撬起地球》在能力的训练上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不难看出,四个探究活动在二级目标的训练上有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引导到放开的不同层面,并构成了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简单实验并记录数据——交流与结论等相对完整的探究过程。
(见表5—1)为进一步体现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单元设置了三个拓展活动(人体的杠杆、滑轮的组合、绕绳游戏与系鞋带),力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和迁移。
“科学自助餐”安排了两个内容:“阿基米德大话”和“一只手推动三桅货船”,为学生补充了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的故事,丰富了内容载体的形式,体现了科学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单元无论教学设计还是呈现形式,力求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引进有趣的生活场景,多次设计儿童喜欢的游戏及比赛形式,让他们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学会利用现成的钩码、杠杆尺、弹簧秤、滑轮等多种简单的工具和自制的简单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进行记录,进而达到二级目标训练的目标。
1机械是什么【要点】了解机械,寻找身边机械,记录其功能,感受机械为人类带来的方便。
【目标】(1)能认识身边的机械,用文字记录身边机械的运动方式和功能。
(2)能了解机械的发展史,利用身边的机械解决实际的问题,体验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3)能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怎样进行】(1)活动引入。
不借助任何东西,能徒手完成一些活动吗?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在活动中体会徒手工作的不便。
文中例举了撕成一个圆片、打开新的盛有巧克力的紧桶盖、将重物移到五层楼高、抱起自己的老师、提起自己、一天内到达300千米以外的地方六个活动。
接着教材安排了讨论:如果借助工具,怎样才能做这些事情呢?文中例举了利用电梯将重物移到五层楼高,用剪刀剪出很圆的纸片两个例子。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各种机械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及教学条件的实际,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选择文中给予的事例进行。
如用手撕成一个圆纸片与用剪刀剪出一个圆纸片的对比,用力抱起自己的老师与用跷跷板或滑轮等提起自己的老师的对比等。
教学时注意在利用工具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种思维方法,要敢于肯定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既可以用起钉锤撬开巧克力桶盖,也可以用螺丝刀撬开,还可以利用其他工具等。
另外,教师可组织一些其他活动,只要使学生体会到机械能给人带来方便即可。
(2)交流。
在日常的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有很多,小到小刀、尺子、笤帚、一枚缝衣针,大到飞机、汽车、航空母舰等,只要是为了省力或方便而使用的工具或装置都叫机械。
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机械是什么,机械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的工具或装置进行交流,也可以利用课文第一环节中涉及到的工具交流,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口头交流,只要方便生活的机械都可列举。
(3)活动体验与交流。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身边的机械,寻找教室内外的机械及功能,并用文字记录其运动方式和功能。
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前有意装饰教室,课上进行寻找。
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些什么,这些物体有什么作用?”课上再进行汇报。
教学时提醒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因为本记录表是培养学生进行简单记录的第一张,教师不可忽视。
还需注意的是,由于四年级学生对运动方式的理解不很透彻,因此语言描述可能不太准确。
“转动”、“摆动”“上下移动”等运动方式可以随学生的理解而使用,教师不可硬性规定使用某些词语。
另外,如果教室的机械较少,可以安排在其它的专用教室、多功能教室或体育器材室等处进行。
【应变参考】(1)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不高。
教具、学具容易得到,活动易于开展。
(2)试一试活动,可以不使用课本上提供的内容,只要能让学生体会机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即可。
(3)第四部分的阅读--“你知道吗?”意在使学生了解机械的发展历史。
机械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如同延长了我们的肢体,加大了我们的力量,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文中例举了两个发展史:其一,由人工撒种发展到撒种机,再发展到飞机撒种;其二,人们外出工作学习或旅行由步行发展到骑自行车、乘汽车、坐飞机、乘磁悬浮列车。
此两例仅是机械发展历史很小的一个个侧面。
教学此环节时,可以作为课下阅读资料自学,课上随教学实际穿插使用,也可结合学生认识的程度,举行小型的现场交流会,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家庭内外机械的变化,理解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给我们带来方便,改善了工作的环境。
如:洗衣服,由手洗利用搓洗板半自动洗衣机全自动洗衣机;如记数,由结绳算盘计数器电脑等。
举行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列举出具体的数字,如搬运重物从一层楼爬到五层楼需要几分钟,而乘坐电梯只需要几秒种。
教学时注意,如果时间不便安排,可将此环节放置本单元的最后作为扩展活动,写成片段或小文章,还可做成壁报等,如“××的变化”。
【参考询问要点】在探究过程中,要充分说明工具带给我们的方便,在“试一试”的活动中,老师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比如:“我们的双手能帮自己做很多事情。
现在,不借助任何东西,只用我们的双手能完成下列活动吗?”为了突出记录的重要性,可以将问题设计成“教室内外的机械有很多,它的运动方式和功能也不一样,如果只凭借我们的大脑能记住这些吗?该怎么办?2制造平衡【要点】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
【目标】(1)利用杠杆尺、钩码等简单器材进行平衡条件的研究,观察的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2)探究怎样让杠杆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
【怎样进行】(1)游戏活动引入。
游戏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活动。
文中的两个游戏活动,意在激发兴趣,渗透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
游戏一:“你能坚持多久?”旨在了解自身的平衡。
游戏二:“尺子能不掉下去吗?”要求学生将尺子平放在手指上,保持平衡(手指充当了支点);在此基础上,在尺子的一端放上一块橡皮或硬币,还能保持平衡吗?若想保持平衡,必要移动尺子的位置,使手指距重物一端的距离小于支点与尺子另一端的距离,这个游戏为杠杆尺平衡条件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教学时,要求人人参与,初步体验平衡需要条件。
游戏一宜采用分组进行,轮换交替。
游戏二,可个人进行。
(2)利用杠杆尺和钩码进行平衡条件的实验。
“怎样才能平衡”、“谁能行”两个实验,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和钩码等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以进行能力的训练。
“怎样才能平衡”是等臂平衡条件的研究,并出示了探究小组实验数据的记录单,起到示范的作用(左边第一格处挂2个钩码,右边第一格处挂几个?左边第二格处挂3个,右边的三个钩码挂哪里呢?)。
“谁能行”属于不等臂杠杆平衡规律的研究。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它第一次训练学生规范地利用钩码、杠杆尺等简单实验器材做简单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以便为后面的滑轮、杠杆的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注意,文中的示例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完全可以另选其它例子进行,放开学生的手脚,在实验研究中观察、记录,找出平衡的规律。
特别是“谁能行”,是一组思维发散训练,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很多(左边第3格处挂2个钩码,那么右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1)第1格处挂6个;(2)第2格处挂3个;(3)第3格处挂2个;(4)第6格处挂1个;(5)右1格处挂2个右2格处挂2个;(6)右1格处挂1个右5格处挂1个;(7)右2格处挂1个右4格处挂1个等),教师应启发引导,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做好观察实验的同时记下数据,以便找出规律。
(3)交流生活中平衡的例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文中例举的平衡例子有生活中常见的挑担、体育运动项目的平衡木、小朋友喜欢的跷跷板、还有动物界的平衡。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的范围要宽广,内容要丰富,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应变参考】(1)教学中可以选取其它活动取代两个游戏,如:跷跷板游戏等。
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需引起学生的兴趣,体会平衡需要一定的条件。
(2)“谁能行”属于思维发散训练,教师可以换成其它数据,如在左边第四格处挂1个,在左边第2格处挂3个等等,方法较多,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并加以分析。
(2)教学时注意,在研究第一个等臂平衡的实验时,有的学生可能将“谁能行”这个不等臂平衡实验做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