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16课 赤壁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共50张ppt).ppt
创作背景
拘捕 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遵携吏卒急驰湖州拘捕苏轼。
下狱 八月十八日,苏轼下御史台狱。
审问
八月二十日,李定会合谏官张操等台谏轮番审讯,逼迫苏轼对语 涉讥讽的诗文作出交代。
搭救
在此期间,苏辙、王安石、太皇太后曹氏等人劝谏搭救。
王安石:“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太皇太后萧氏:“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 孙得两宰相。’”
第
状后句
五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
部 分
表修饰 酒杯 再
已经
通藉,凌乱
介词,在
中,不知东方之 既 白。
取独 已经 adj-v,天色发白,天亮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杯子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 已吃完了,杯盘凌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不 知不觉东方已经天明。
文章解读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四赋心境:心胸舒畅,无拘无束
第
二 部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
分
在这时
心中的情思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逆流而上
主谓倒装—予怀渺渺兮
定语后置—有吹洞箫者客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依,循
字词正音
1、壬戌( rénxū )
2、桂棹( zhào )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6、愀然( qiǎo
)
7、山川相缪( liáo )
8、舳舻千里( zhúlú )
9、旌旗( jīng
)
10、酾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
《赤壁赋》(统编版必修一上第16课)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 妇哭泣。舞、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拉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 存在下去。挟,夹持。以,连词,同“而”。长终,指与明月相终,即永远 存在。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洗盏更酌:洗净杯子,重新斟酒。
(l)第一段可分三层: ① 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 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 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 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 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鉴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次贬谪
1、1080年~1084年:44岁时谪往黄州 神宗死,哲宗立。太后高氏执政,东
坡还朝、外任。(1085~1093) 2、1094年~1096年:58岁谪往惠州。
哲宗长大成人,为新党党徒挟制。 3、1097年~1100年:61岁谪往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 京。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 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 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 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 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 “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 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 千古名作《赤壁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赋”的特点;掌握文中“固”“食”“于”“乎”等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和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名句。
4.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表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固”“食”“于”“乎”等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和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自学引导1.作者简介、背景、文题、常识。
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仕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补充“赋”的文体知识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散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二、导入由唐宋八大家导入或由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1《赤壁赋》公开课课件
现实:不可乎骤得
总结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从箫声中来 从历史人物中来 从个人境遇中来
(政治失意) (箫声幽怨) (人生无常) (生命短暂)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 都感到短暂悲伤。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乌台诗案
• 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 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 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 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 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 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 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 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应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 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 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对照: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
悲
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从 何 来
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赤壁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长江之无穷 ”直接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解释词语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 往)者如斯( 此,这里指 水),而未尝往也;盈( 满)虚( 缺)者如彼( 那,这里指月亮 ),而卒( 终究 ) 莫消长( 消减和增长 )也。盖( 这里表示假设语气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 同“已”,停止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这 )造物者( 自然 )之无尽藏也,而 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
乎
(1)〈介〉相当于“于”。①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 等。②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等。③介绍依凭的条件。 ④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2)〈助〉语气词。①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②用在 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③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 于“吧”。④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⑤用在句末,表示 感叹,相当于“啊”“呀”。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
诵读提示
该段写“苏子”针对“客”的悲观言论作出豁达的解释,应读出转 悲为喜的语调来。
读时应突出轻重的变化与对比来。在“变”与“不变”的比较中, 重读“不变”的内容。“且夫”后面的内容,则应读得坦然、欢快和喜 悦些。
注意“盖”“则”“且夫”“苟”“虽”“惟”“与”这些虚词, 读时要单独成拍,以突出其领起与承接作用。
名句填空
⑨在文中,苏轼用“ 舳舻千里 , 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
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⑩在文中,苏轼用“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两句概括了曹操攻
【新教材】16《赤壁赋》 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农历每月十六
在
已经,过了 农历每月十五 状语后置
应为赤壁之下泛舟游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起,掀起
劝人饮酒
朗诵《月出》诗中的“窈窕”这一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朗诵
朗诵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一会儿
从 状语后置
在 状语后置
白徘 露徊 横于 江斗 水牛 光之 接间 天
月清 出风 于徐 东来 山水 之波 上不
兴
时: 壬戌之秋 七月既望
地:
赤壁
夜
人:
苏子与客
游
事: 泛舟赤壁 举酒诵诗
赤
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壁
景: 月出东山,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情: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自学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 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 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 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 蛟,泣孤舟之嫠妇。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小船
来
寄蜉蝣于天地,
寄托
渺沧海之一粟,
渺小
第三段
哀吾生之 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上册】
必修上册第16课古文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高一】第16课一、赤壁赋/苏轼二、登泰山记/姚鼐一、《赤壁赋》/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下注释】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1《赤壁赋》课件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 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 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
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情势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 《赤壁赋》等。
• 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 必敬慕它们呢!
豁
水 日夜奔流
不曾逝
达
月 阴晴圆缺
不增减
乐 观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的 人
人 生老病死
代代相传
生
人生短暂
精神可存
态
度 天地万物一刻不停 万古江山相对永恒
发语词,表示
另起一个话题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助词,主谓间取 如果 消句子独立性 即使
• 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环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 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 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 • 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状语后置句
名作动,捕鱼砍柴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非吾所有 清风
一毫而莫取
求而不得之物
取用不禁,共适之
当下所有之物
功名 美景
忘怀得失,顺其自然
体现了苏轼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五段
再次饮酒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转悲为喜
已经
凌乱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介词,在
天明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以表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域。表 现自己豁达的胸襟,抒写自己达观的情怀。 2.同时也是对政敌的一种抗议:我虽被贬,但我能淡然处之,生活还
高中必修一赤壁赋原文及译文
高中必修一赤壁赋原文及译文1.原文篇一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 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第16课
赤壁赋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
激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
趣
绿时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黑云翻
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导
均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之手。苏东坡一生起起伏伏,
入
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
(1)变与不变 角度一:变。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即使 是一瞬间的功夫也不停止,就像水的奔流不息, 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角度二:不变。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一样都 是永恒的。
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
(2)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这种成熟让“客人”最终“喜而笑”。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 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 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 《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 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 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理清情感脉络,体会情感内涵
4.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明确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说的是水,它千百年来一直不停的奔流,永不停 息,流走了多少岁月,也流走了多少英才伟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说 的是月,它虽有圆有缺,但却并没有增加也不见减少。从这两个角度推广到天地万 物的话,可以来说明一个事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课件
第 三 段
容色改变的样子 形作动,整理
宾语前置—为何其然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端正【危言危行】
代箫声;这样
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n-状,向西,向东
—悲 哀吾生之须臾
感慨 羡长江之无穷
第一段
过了望日
驾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状语后置
缓慢
起
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同“嘱”,劝请
名作动,歌唱
一会儿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
古今异义,斗宿和牛宿
状语后置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 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 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和 牛宿之间徘徊。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课文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 意的境界,正面突出一个“乐”字。 第二部分(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第三部分(3、4)段:主客问答。客人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作者反驳客人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 第四部分(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忘怀得失, 超然物外。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七单元 16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1.识字辨形壬戌..(rén xū) 窈窕..(yǎo tiǎo) 桂棹.(zhào)溯.(sù) 幽壑.(hè) 横槊.赋诗(shuò)洞箫.(xiāo) 嫠.妇(lí) 舳舻..(zhú lú )扁.舟(piān) 蜉蝣..(fú yóu)2.积累词语(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
(2)横槊赋诗: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悲切。
(4)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5)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
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
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6)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7)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8)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3.文言知识梳理《赤壁赋》(1)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古今异义①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凌万里之茫然..古义:辽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3)一词多义歌⎩⎪⎨⎪⎧歌窈窕之章(动词,唱) 歌曰“桂棹兮兰桨”(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 诗言志,歌永言(名词,能唱的诗)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动词,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 王如知此(表假设,如果)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属⎩⎪⎨⎪⎧举酒属客(指劝请) 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衡少善属文(连缀)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比) 告之于帝(介词,向)(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②下.江陵: 名词作动词,攻占 ③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④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2〉动词的活用①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②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③哀.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3〉形容词的活用①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5)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赤壁赋课件
写作特点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 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举酒属客 属:劝请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 卒:终究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第2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 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 悲喜交集的境界。
第2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 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 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 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 差。
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 的情怀?
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第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 声。 第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第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第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文本探究
第1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 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 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 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 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 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 “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 ,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 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 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 ”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 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 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 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 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 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念dǎn)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 就上奏弹劾苏轼。
二、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解内心愁闷,泛舟赤壁, 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星宿:道教崇奉的星神。指 “四象”和“二十八宿”。
• 东宫苍龙所属七宿是:角、亢、氐、房、心、 尾、箕;
• 南宫朱雀所属七宿是:井、鬼、柳、星、张、 翼、轸;
• 西宫白虎所属七宿是:奎、娄、胃、昴、毕、 觜、参;
• 北宫玄武(龟蛇)所属七宿是:斗、牛、女、 虚、危、室、壁。
斗宿
•古代传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三国演 义》第六十九回就叙述了一个“赵颜借寿” 的故事。着红衣的南斗星和着白衣的北斗 星在南山下棋,赵颜献上酒脯求寿,南斗 星就将十九岁改成了九十九岁。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 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 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 之悲的?
三个角度: 一是直接描画箫声的哀怨情调, 二是描写袅袅不绝的余音,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 都感到短暂悲伤。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6课《赤壁赋》课件
文化常识
赋: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重视辞藻、对偶、问答、铺排。
⊙侧重于写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脱胎 于《楚辞》,源于《荀子赋篇》。
1.始于两汉,体制铺排,称大赋。 2.魏晋南北朝行文骈俪,称骈赋。 3.唐朝则盛行声律和谐,称律赋。
4.宋朝因古文而趋散文化,称文赋。
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阐述观点。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面对秋江秋月,顺手拈来,以水 与月设喻,融会古今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山4之、上每,月徘第徊八于日斗为牛“之恒间”。或白“露上横弦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5、每月第十四日“即望”。笼 形6、容每词月词尾第,,…十的五样日子“望”。
小船
往
转折,却
…的地方 越过
( ) 万7顷、之每茫月然第。十浩六浩日乎“如既冯望虚”御或风“,生而魄不”知、其“所哉止生;魄”飘。飘乎如遗世
5.明清因八股科举的制式,称股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 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属于文赋。
写作背景
宋神宗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 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 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 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 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 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 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 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两次游览黄州
同“缭”,围绕 形容词词尾 这地方 介,被动 疑问语气助词,吗 名作动,攻下,攻占
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繁华与辛酸,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中国古代文人中,受到后世喜欢的,苏东坡绝对排第一。
陶渊明太淡泊了,他的心境不是一般人能体验到的;李白太飘逸了,让人有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感觉;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生怕自己的命途也会沾染舛运;欧阳修太高贵了,连苏舜卿、梅尧臣、王安石、苏东坡都是他的后学门生,还能有几个人敢忝列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我们喜欢苏东坡,他让人能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而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相关知识(1)文体知识——赋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至中唐以后,赋开始向散文化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欧阳修的《秋声赋》已趋向成熟,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优点,用写散文的手法作赋,他撰写的前后两篇《赤壁赋》自由流畅,似诗如画,蕴含深邃的哲理,把散文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2)文化常识既望,阴历每月十六日;望,阴历每月十五日;朔,阴历每月初一;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的胸怀。
(7)hè(8)zhào (9)lí(10)liáo (11)qiǎo (12)jīng (13)qi áo (14)piān (15)páo (16)zàng (17)zhuó(18)zhǔ(19)jiè(20)shī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 )答案:(1)冯,同“凭”,乘(2)缪,同“缭”,盘绕,围绕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之章(1)歌窈窕..古义:;今义:(女子)文静美好。
兮天一方(2)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古义:;今义:指貌美的女子。
横江(3)白露..古义:;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答案:(1)《诗经》里的一章(2)古人常用来当作贤主良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3)白茫茫的雾气(4)旷远的样子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如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③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⑤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 )(2)遗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托遗.响于悲风( )③蒙故业,因遗.策( )④留待作遗.施( )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⑥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3)望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日夜望.将军至( )③先达德隆望.尊( )④君还何所望.( )⑤七月既望.( )(4)属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④举酒属.客(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⑥神情与苏、黄不属.( )(5)困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③牛困.人饥日已高( )④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答案:(1)①往,到②好像,如同③如果④好像,如同⑤及,比得上(2)①脱离②余③形容词,遗留下来的④(wèi)赠送⑤名词,遗失之物⑥遗失,丢失(3)①向远处看②盼望,希望③名望④指望⑤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4)①侪辈,指同一类人②等,类③掌管,管辖④劝酒⑤动词,zhǔ,请托,嘱托⑥动词,zhǔ,相似,类似(5)①动词,围困②贫乏,贫困③困倦,疲乏④困窘,困难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与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④失其所与.,不知( )⑤则与.一生彘肩( )君少长?”( )⑥沛公曰:“孰与..⑦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2)而①羽化而.登仙(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剑阁峥嵘而.崔嵬( )④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⑤扣舷而.歌之(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答案:(1)①连词。
和,跟,同②介词。
和,跟,同③给,替④结交,亲附⑤给予⑥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⑦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2)①表承接关系②表转折关系③表并列关系④表承接关系⑤表修饰关系⑥表目的关系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顺流而东.也(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侣.鱼虾而友.麋鹿( )于江渚之上( )(5)况吾与子渔樵..(6)哀.吾生之须臾( )(7)下.江陵( )答案:(1)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2)东:向东流去;名词用作动词(3)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4)侣、友:以……为侣,以……为友;意动用法(5)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渔砍柴(6)哀:为动用法,为……哀叹(7)下:名词用作动词,攻占7.翻译句子。
(1)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4)东坡豪放唐宋散文八大家(或唐宋八大家)(5)①只缘身在此山中②淡妆浓抹总相宜③荷尽已无擎雨盖④春江水暖鸭先知⑤千里共婵娟思维发展与提升一、合作学习思考1: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明确: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思考2:结合第三、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答:明确:第三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
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
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四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思考3: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辩难?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答:明确: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①“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悲伤。
②要知足常乐,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风明月,则尽情享用。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但也有负面因素,一方面是关于“变”与“不变”的解释是相对主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辩证法,另一方面是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二、疑难探究思考4:文中“客之三悲”的内容是什么?其间的议论层次是如何转换的?答:明确: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和“共适”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
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议论文字于理中见景见情,尤其高妙。
思考5:《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我的观点:明确:观点一:是消极的。
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
观点二:是积极的。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
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三、归纳总结结构图示主旨探微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乐观豁达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往事,多少骚客留情。
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极简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