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概论期末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1、改革开放的背景:
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都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际环境: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改革开放的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的意义(认识、看法):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A、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B、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C、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认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质改革是重点。还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
2、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经济体制改革的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始是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
A、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B、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这种突破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实践。
C、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
D、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四大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使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3、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新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而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就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1、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3、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7、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等。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