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映象》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文化创新的途径
先进文化的过程。
——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 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 轮子。 ——胡锦涛
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生生不息除了做到对 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还需要怎么做呢?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云南映象》的全球推广商———派格太合环球传媒完全按照 国际演出行业惯例对《云南映象》进行包装及商业运作。澳大利亚 灯光师、舞美师等专家对《云南映象》进行再加工、再提炼,以使 它成为真正属于世界的艺术产品。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 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 向世界,
C
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 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 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B
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 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 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云南映象》是一台融传统和现代一体的舞台新作,生涯 的丰富经验,同时再加上上千年文化歌舞的元素将原生的原创乡土 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该歌舞集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 演员,演出服装还原于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 。
B
4、既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 创新的重要基础是( ) A. 文化多样性 B. 文化的民族性 C. 文化的传承 D. 文化的发展
关于《云南映象》的解读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戏剧艺术
页码: 112-112页
主题词: 《云南映象》;民间舞蹈;少数民族;民族舞蹈;原始舞蹈;学院化;尘埃落定;主流社会;
西方舞蹈
摘要:《艺苑》(2006.5)刊登了何海飞的同题文章。
文章认为,只有当一切浮躁的鲜花和掌声尘埃落定之时,《云南映象》的真正本原的面貌和意义才得以浮现出来。
长期以来,民族、民间舞蹈都以学院化的方式存在于主流社会中,然而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几乎从来没有进人民间舞蹈主流体系的视野中。
同时,受过西方舞蹈观念影响的我国学院化民间舞,被格式化、技巧化和经典化了。
这虽然适应了舞台表演的规律和要求,却将民族舞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原始特征简单化了,使之离开了民族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渊源。
《云南映象》之所以显得格外有意义,是因为它使我们认识到,还有一种和形而上的、后于物质的学院化民族舞蹈不一样的舞蹈存在着,那就是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没有被强势的现代文明所冲击和肢解,它凝固在时间的长河里。
会展典型案例精析5-6
• (3)文化品牌延伸出其他相关产业 • 5.1.3 《云南映象》给云南带来的影响 • 印象”和“映象”系列文化资本一起携手, 跨省界、国界流动,有助于把地方的传统 文化资源和现实的其他资源进行最佳组合, 进而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 5.1.4 评析 • 5.2 画卷中的演艺——印象· 刘三姐 • 《印象 · 刘三姐》立足于世界级旅游名胜的 漓江结合的典范 • 《印象 · 刘三姐》首当其冲属于艺术创新的 文化产业,并赢得了广大游客和观众的 青睐。 • 《印象 · 刘三姐》不仅创造了持续攀高的票 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 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 那么,《印象 · 刘三姐》凭借什么样的独特 品质,能够促使当地旅游的巨大发展呢? 归根结底,这是把《印象 · 刘三姐》体现出 来的民族文化与美丽的风光旅游结合起来 的成果。
• 世博吉鑫宴舞的成功,与独具慧眼地安排 了3个阶段的宣传策略有很大关系。 • 1)欲擒故纵 • 2)犹抱琵琶半遮面 • 3)开诚布公 • 5.3.2 汉语拼音“YAN”的玄机 • 所谓的世界三大“ YAN” 舞中的“ YAN” , 是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异义词”,也就是 发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它们分别是 “艳”、“燕”、“宴”等。巴黎红磨坊 艳舞、泰国人妖燕舞、云南吉鑫宴舞。
• • • • •
2)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调和 3)立足本地和游艺天下的兼顾 4)继承传统和革新创造的结合 5.3.4 生理快感和审美愉悦的有机融合 如果从快感的角度来分析,“宴”能给人 带来生理快感,因为在吃的时候,能品尝 到不少民族的美味佳肴,游客既有口福, 又能肚饱,生理快感当然有;而“舞”却 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得到赏心悦目的美 感,在人的精神上欢跃无比。 • 5.3.5 评析
• 《印象 · 刘三姐》还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 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 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 • 5.2.2 自然风光美景和人文动态景观交相 辉映 • 在自然美的剖析中,除了自然风光美以外, 常常把人文景观美也作为必不可少的组成 部分。一方面把自然风光经过人类造化, 一方面在自然美景中加入楼台亭榭等人为 建筑。
第四章《云南映象》是如何走向世界的-文档资料
讨论
4.《云南映象》市场化运作成功之处表现在 哪些地方?
参考:
4.市场中心战略、合作伙伴(国内:山林文化
发展公司;美国:派格太和全球文化投资有限公 司、美国明晰频道、威廉· 莫里斯经纪公司)、销 售策略(北京站销售:网络、媒体、学术界)、 迎合心理的炒作(原生态、非职业演员、震 撼)、品牌战略、明星效应。
讨论
1.杨丽萍个人舞蹈艺术的成长与哪些因素有 关? 2.《云南映象》舞蹈艺术的成功之处表现在 什么地方? 3.《云南映象》“原生态”的特点体现在什么 地方?
参考: 1.人文环境;个人爱好。 2. 民间文化资源、民族文化特色、融入时代元 素、舞蹈艺术创作(调查)、成功的市场运 作。
25个少数民 族,22个有 自己的语言 和文字。
讨论
5.《云南映象》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参考:
5.成功经验:植根民间文化沃土;对民间舞蹈 的尊重和深刻领悟;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顺 应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成功的市场化运作; 不足之处:延续性的不足(杨丽萍);缺乏 脍炙人口的大手笔音乐(关于《猫》和《大河之 舞》);炒作的局限性;民间文化的非语境化。
1095个舞蹈 品种,6718 个舞蹈套路。
3.“原生态”:舞蹈、音乐、歌曲、道具、服 饰、演员都来自乡村;迎合大众心理; 民俗文化 现代科技 (艺术家的个性化创造和舞台包装)
• 我懂得舞蹈,它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它不是空 泛的东西,如果是空泛了,它这个东西就没有 灵魂了,舞蹈就没有那种感召力了,它失去了 它的那种光泽。 • 跳舞是生命的需要,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舞蹈 是我们的一种仪式。 • 这不是我的创造,这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我只 是整合了云南人自己的歌舞。 • 我没有编什么,我的工作只是怎样选择他们身上 东西,再把宝石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 ——杨丽萍
刍议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刍议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作者:魏燕鹏来源:《牡丹》2019年第20期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部融合传统和现代为一体,将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云南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民族风情的舞台新作。
据统计,《云南映象》90余人的演员中有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他们血液中本来就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
《云南映象》七场歌舞蕴藏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首先以“原生”到“展演”、“乡土”到“广厦”的逻辑思路阐释云南各民族舞蹈生存环境的转型路径,然后着重分析了云南各民族舞蹈的审美和形态特点,最后对云南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深入体会《云南映象》的研究价值。
一、非凡映象(一)“拼贴”的文化符号《云南映象》由“序·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七场乐舞构成,汇集了云南彝族、傣族、佤族、基诺族等12个少数民族的民间乐舞文化,来自不同村寨的70多位民间艺人更是将云南丰厚多姿的乐舞风采展现得淋漓致。
在“序·混沌初开”中,源于彝、瑶、壮等民族的硕大铜鼓与舞台居中悬挂的苗族头饰让人记忆十分深刻,这些文化符号经过合理的艺术夸张,让观众可以迅速地进入民族的意境中。
《云南映象》有时还会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放置一起,如第二场“土地”中,石屏县彝族尼苏人烟盒舞和花腰歌舞、新平县花腰傣舞以及南涧彝族打歌等缺乏内在联系的内容被放在同一结构,让不少人在分析时不知所以。
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拼贴,倒也让《云南映象》增添了几分后现代的叙事风格。
(二)“拼贴”与文化整合在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拼贴过程中,《云南映象》并不会纯粹进行“大杂烩”似的拼凑,它其实是在探寻现象与本质、当下与历史、符号与意涵的某种关联,再通过这种关联“打碎”拼贴带来的“破碎感”。
也就是说,来自民间的服饰、道具或是歌唱、舞蹈等文化符号与杨丽萍的艺术创造共同构成了《云南映象》的意义体系,因此往往离不开文化符号的意义所指。
《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
《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杨丽萍在《云南映象》里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抒情仪式,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土风舞的出席无非让她的情愫有了一个可以回归的乡土背景。
在作品诗化的结构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雀之灵》、《火》、《两棵树》、《雨丝》等代表作品的变形隐现,其作为一个舞者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感召力让整台土风歌舞笼罩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
其实,杨丽萍作为编导和主演的出场正预设了一个悬吊观众胃口的前提,使《云南映象》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获得非它莫属的先天优势,继而以歌舞集的“原生态”名义博得一种艺术甚至是人文精神上的肯定。
作为一个获得了舞蹈界最高政府奖别“荷花奖”金奖,同时仅在昆明一地票房收入就超过千万的作品,《云南映象》的艺术和市场的双赢成绩如何能够和本文题目标张得那样,与悖论结缘?其根由就在于“原生态”。
在杨丽萍接受媒体采访的谈话中,“原生态”是她不断申明的关于创作《云南映象》的审美主张。
作《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刘晓真为生长于云南的创作者,杨丽萍对那里的土风舞蹈有着朴素、直接而深切的感情,对其渐渐改变和消失的现状也有着自发的忧患意识,因而她用一年多的时间走在云南民间遍寻素材来打造作品,以期通过个人的创作行为去拯救土风歌舞的晚景败局,不能不让人钦佩。
然而,杨丽萍的努力终究只能是将她自己变为灵雀的化身,再次推向舞台,在《云南映象》中沉浸于对热土的深深眷顾,却不能够让她反身意识到:在舞台的空间里,一切她采摘来的歌舞已经脱离了现实的生存土壤,改变了原本的文化功能,而陷入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也就是被命为“原生态”的这个歌舞集。
可是,舞台作品终究是舞台作品,即便是采摘来的歌舞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貌,它也不再是“原生”意义上的歌舞。
更何况,杨氏为了自己的审美主张要将“单调”的土风舞蹈“发展”一番,置入悉心编制的意义之网,在“太阳、土地、家园、祭火、朝圣”等等一系列意象中,让云南再次从那个遥远的海拔上升腾起“香格里拉”,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文化的想象。
浅析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民族歌舞剧《云南映象》
浅析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民族歌舞剧《云南映象》浅析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民族歌舞剧《云南映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大舞台上,各地区的民族歌舞剧层出不穷,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云南的民族歌舞剧《云南映象》无疑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本文将以女性主义视角,对该剧进行浅析。
《云南映象》是中国云南省委、省政府倾情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剧。
该剧以云南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云南山水之美。
在该剧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她们的表演,展示了女性在云南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女性在《云南映象》中展现了勇敢和坚强的一面。
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社会中,女性常常需要面对困难和艰辛,她们需要承担家庭的重任,并在困境中坚持不懈。
在剧中的精彩表演中,女性们展现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使观众看到了女性在云南社会中的坚毅和勇气。
其次,女性在《云南映象》中体现了智慧和灵性。
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女性的教育与培养,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以智慧和灵性成为家庭的中流砥柱,传承着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在《云南映象》中,女性们的表演展示了她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让观众感受到云南文化的魅力。
最后,女性在《云南映象》中彰显了美丽和柔情。
云南的山水之美与女性的婉约之美在剧中相得益彰。
女性们通过舞蹈和歌唱展现了她们婀娜多姿的身姿和温柔细腻的情感。
她们用自己的表演向观众传递了关爱和温暖,使观众陶醉于她们的美丽和柔情。
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云南映象》展现了女性在云南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多角度展示了女性的勇敢、智慧和美丽。
这使得观众更加理解和尊重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加深了人们对女性权益的认识。
然而,在观赏《云南映象》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思考女性在云南社会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尽管在该剧中女性展现了勇敢和坚强的一面,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在云南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和压力。
【doc】《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
《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民族艺术研究o《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I--1缪开和摘要: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已经成为近年来云南乃至全国舞台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代表性产品.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具有多彩的民族特色,深厚的人文内涵,强劲的生命激情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的市场秘诀在于本身蕴藏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品牌效应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作机智,在于推出过程凝聚着特殊的营销策略,营销机制和营销格局.深入分析和深刻揭示《云南映象》的艺术魅力和市场秘诀,对于促进云南和全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借鉴意义.关键词:《云南映象》;原生态歌舞集;艺术魅力;市场秘诀;定位;品牌;营销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5)06—0060—09云南大型民族歌舞(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经受艺术实践的反复锤炼和文化市场的严格检验,已经成为云南继《五朵金花》,《阿诗玛》之后又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一个文化品牌,成为云南自2003年以来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最有代表意义的成果之一,成为中国当代舞台艺术精品中的一朵奇葩.这部在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扶持下,由云南白族着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总编导并领衔主演, 由云南着名文化企业家荆林担任总策划,总导演和总营销的优秀舞台作品,在2004年3 月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中荣获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等5项大奖.收稿日期:2005—10—126o?2005年l1月入选第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使云南告别了舞台作品在全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中落选的历史.从2003 年8月8日在昆明开始公演到2Oo4年1O月全国首轮巡演结束,《云南映象》先后在昆明,杭州,上海,绍兴,北京,广州,南京,成都,重庆,西安,长沙,武汉,南昌,济南,海口,深圳,合肥,厦门,南宁等全国15个省市区26个重要城市进行了210场演出,观众达3O万人次.此后仍然一直坚持演出,迄今计约演出500场,并受"美国戏剧演出季"的邀请,于2005年11月开始在美国辛辛那提演出16场,初步签约未来3年在美国各地演出500场以上.特别是2004年4 月云南省委,省政府赴京举办云南文化宣传系列活动,《云南映象》在北京保利剧场连文化产业.续演出8场,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64位中央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位驻华使节和代表观看了演出.以《云南映象》演出为主打内容的云南赴京文化宣传活动,在全国掀起一股强劲的"云南旋风".11月,《云南映象》作为国家对外文化宣传重要项目,即"感知中国一中国文化南美行"活动的主打内容,前往南美巴西,阿根廷演出,为中国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走进世界文化舞台做出积极贡献, 为云南民族文化和云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谱写了新篇章,为展示云南美好形象,宣传中国改革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云南映象》在很短时间立足云南,誉满全国,走向世界,成为2004年以来云南文化艺术领域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成为云南民族文化以及云南形象的一张精美名片,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和新闻报道空间最令人关注的一个文化事件,这是云南乃至全国艺术创作的一种奇迹,文化产业的一道奇观.一,《云南映象》艺术魅力探寻用纯粹的艺术眼光来看,《云南映象》是一部具有多彩的民族特色,深厚的人文内涵,强劲的生命激情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丰碑式的舞台艺术精品.《云南映象》是对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刻表现和深情礼赞,是对天地自然和谐相生的短歌长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的深深诉求,更是对生命起源的追溯,生命过程的赞颂和生命永恒的企盼.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繁荣云南文艺创作,发展云南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金矿,也是孕育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的肥沃土壤.经过千百年的风霜洗礼,云南民族民间传下1095个舞蹈品种, 6718个舞蹈套路,无论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他们说话和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就是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地展现出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有关专家指出, 这是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问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和后人留下一个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观众从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云南各族群众的习俗,历史,思维,宗教,哲学等丰富内涵.当然,如果仅是表现和展示了这些东西,能对观众和听众产生极大的价值探索,艺术诱惑和审美吸引,却还不足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过创作的艺术作品. 《云南映象》深刻的艺术匠心和迷人的艺术魅力之一,在于表现了人类艰难沉重和健康快乐的生活本质,揭示了人类蓬勃狂欢或轮回升华的生命真谛以及强烈灌注其问或深沉叹息或欢快舒张的人类情感,而且表现得那么自然,那么质朴和那么真诚.因此,这部舞台艺术作品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歌舞进行解构又重新结构,在一种熟悉又陌生,真切亦梦幻的感受中,在一种朴素的,原初的, 自足的,散漫自在的而又新鲜的,大气的,开放的,浑然一体的格局和氛围里,一改传统民间歌舞过于零散纷乱,惯常舞台上民族歌舞粉饰,造作,酸腻和小气局促的局面,带给观众全身心的震撼和冲动.人们从中真正受到情感的冲击,生命的呼唤,灵魂的抚慰,看到真正的人以及由人构成的民族和人类,真正感知到这些人创造,积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的多姿多彩和丰厚神韵.人们从这部作品中感到,虽然没有完整的故事却包容了所有的故事内涵.人们从"混沌初开" 一"太阳"一"土地"一"家园"一"祭火"一"朝圣"一"雀之灵"(开始时命名为"云"一"日"一"月"一"林"一"火"一"山""羽")这样的篇章结构中感受了这部作品的机理神韵和诗意匠心,并6】.民族艺术研究.从这样的节目编排和表演顺序中亲历了一次人类的进程.人们还从着名音乐人三宝创作编配的全新的音乐音响里,从全场古朴地道的服饰道具上,从一派辉煌时尚的灯光舞美包装中,特别是从75%来自田间山野的演员用肢体和非肢体语言粗狂,野性,激烈地进行表演再现的情景上,淋漓尽致地领受到这部作品的古朴之美和现代之力.这是最原生又最高雅的歌舞艺术,最传统又最现代的舞台艺术,最物化,最肢体,最文化又最人性,最生命,最隋感的审美艺术.谛听杨丽萍的编创心语,就会更加理解《云南映象》艺术魅力的来由和所在.她说: "创作这样一台充满人性和民族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原生态歌舞,重要的是怎样开启歌舞表演的另外一扇门.启用什么样的演员至关重要,而我坚持启用那些村子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只有这些忠实憨厚的,为了爱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在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最能表现这台原生态歌舞的精神.我没有编什么,我的工作只是怎么选择他们身上的东西,再把宝石上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这些民族演员都是全才,文能歌又能唱,又能敲打,那种跳两步唱三拍的技巧就是舞蹈大师也做不来;他们那种音调及多声部的唱法,连音乐大师也赞叹;他们的歌词里包涵了深人浅出的深刻哲理.我感到痛苦的是一个多小时的表演太短,使我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而这一个多小时的表演里我们能让你明白什么呢?也许是:大山般的厚重,红土的热烈,太阳的光辉,月亮的透明,苦竹般的甘苦,以及对理想的执着……通过这台充满人类智慧结晶的表演将使观众闻到云南人的气息,产生一些映象……并通过这台原生态歌舞和我们一起寻找艺术的精神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民族文化的再思考"(杨丽萍《创作札记》).当初杨丽萍意欲编创这样一部大型民族歌舞作品时,是因为走遍世界重回故乡云南62?采风,由小到大越发感到跳舞就是与神对话的她,"一方面陶醉在歌舞的海洋里,一方面又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决心"用舞台表演的形式将这些珍贵的民间歌舞记载下来, 而她就叫《云南映象》"(杨丽萍语).经过杨丽萍等人的共同努力,《云南映象》确实采取动态的形式保护和传承了非常珍贵的云南民族民间歌魂舞韵,在舞台上建造起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让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进人艺术编创和表演时,杨丽萍舞蹈艺术的诗思灵性和对民族民间歌舞深沉博大的情爱自然而然地深透到传统民族民间歌舞中,对云南民族同胞以及整个人类相通的人生命运的欢歌悲情,对舞蹈艺术执着相依的情怀和对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探求一并浸人其中.因此, 《云南映象》在丰富的"博物馆"意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基础上,已经进人审美的艺术境界,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云南映象》可贵的创作机智,还表现在杨丽萍把自己多年来创作表演形成的民族舞蹈经典与民族民间传统歌舞天衣无缝地串联和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歌舞组合形态.观众在《云南映象》中既真实地看到曾经的杨丽萍又惊奇地发现新鲜的杨丽萍,既看到以往柔美空灵,圣洁高贵的杨丽萍舞蹈神韵, 更深一层地看到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浑然一体大气包容的杨丽萍舞蹈新姿.面对《云南映象》,我们深深感受到杨丽萍献身舞蹈艺术,执着追求舞蹈真谛的可贵情怀.这部作品凝聚着杨丽萍3O多年的舞蹈艺术经验,3年多来辛苦采风和1年多编导排练的心血智慧.她在奉献了经典民族舞蹈《雀之灵》,《两棵树》,《月光》,《雨丝》,《冻僵的蛇》,领衔主演了大型民族乐舞《珠穆朗玛》等基础上,满怀云南民族民间歌舞的无限热爱,潜心感受云南各族人民的心灵世界,真诚拥抱人民大众真实生活,文化产业.认真汲取民族民间舞蹈精华,用心体悟民族文化灵魂,实现了对自己的舞蹈艺术和各民族舞蹈艺术的成功超越.从《云南映象》的总编导和主演杨丽萍身上并从《云南映象》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和所有演员的表演中, 我们深深地看到并理解了什么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什么是艺术的积淀与提升.《云南映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既尊重民族民间舞蹈传统, 又赋予民族歌舞元素新的时代气息,既显示出最质朴的舞蹈光辉和最可贵的人文内涵,又最能打动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灵.可以说,杨丽萍通过对云南民族民间歌舞的真实把握和大胆创新,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代发展的带头人;《云南映象》为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建设和中国原生态民族舞蹈的现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空间和深刻的启示.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考虑文化市场的接受,《云南映象》最新颖也最可贵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创作表演过程本身就灌注着可贵的市场意识.也就是说,在《云南映象》的编创和表演中,艺术思维与市场思维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了; 《云南映象》的出笼过程,是艺术创作和文化生产的统一体.一些网民评论杨丽萍既是艺术的使者又是成功的水手,这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的创作机智和审美机智.这其实也是当今一些文艺创作的成功秘诀.然而,当今许多艺术创作者在其艺术创作过程中还不具备这样的意识,机智或者说还根本做不到;当今许多热衷于谈论文化产业的人也都认为市场运作只体现在产品生产的融资过程中和产品生产出来后的营销过程中,并没考虑到产品创作生产时就必须渗进适应市场需求的艺术元素和内容要求, 也就是如何使作品(产品)适销对路的问题.看看《云南映象》编创人员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理念和做法,对此会更明白.这部作品的3个关键词是"原生态","集","映".何故叫"原生态歌舞集"?如此命名既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艺术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所谓"原生态",意味着整台歌舞节目取自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舞蹈元素,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元素组合,服装道具设计制作采取各民族着装的生活原型以及保持75%的演员是来自各地田间地头的本土演员.所谓"集",意味着集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之深厚积淀,集中反映云南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服装,用具等文化资源以及为便于今后剧目l,2,3集等延伸留下再行创作,再行发展的空间,充满了创作演出的开放性和令观众继续期待的吸引力.所谓"映"或"云南映象",其内涵在于:通过舞蹈,灯光,舞美,服装,装具的外部条件给观众一个特定的形象,形成特定的视觉效果,从而在观众中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用最"原生"的和最"现代"的,最"人性"和最"神圣"的原创民族民间歌舞经典和新创的民族舞蹈艺术经典重构,在时空错位,视觉错位中强化某种亦真亦幻的感受,在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舞和民族歌舞的表演组合中,构成一种与一般的民族文化和中国主流文化风格都截然不同的舞蹈行为艺术.从《云南映象》名字的由来,也可看出其艺术匠心和市场智慧的结合.这个名字既完整地体现了这部作品的内容旨趣,又体现了塑造文化品牌的策划原则,从而把艺术作品的命名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剧组编创人员深知:一部艺术作品名字非常重要,一个文化项目名称的定位也至关重要.因为《云南映象》直接依托于云南多民族的文化背景,他们从一开始就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宣传云南,营销云南的一张名片,力求通过这样一个演艺行为把一部艺术作品打造成一个文化产品.所以这部作品的名称经历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一个美丽.63?民族艺术研究.的地方""灵性高原"一"三迤印象"一"云南印象"一"云南映象"这样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最终确定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目的是要再现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带给观众一个独特的云南印象.不用"云南印象","云南印像","云南影象","云南影像"而用"云南映象"这样的视觉符号,也是为了更好地激发文化消费者的注意力,形成对这部歌舞作品的强烈关注.与此同时,《云南映象》注重营造"光环效应",巧打名人牌,民族牌,文化牌,借此映照整部作品,使其凸显独创性,经典性,针对性,进而放射出强烈的艺术光芒和市场光芒.比如在整台歌舞的编创表演中,大量设计和使用了吸引当代观众视听审美感受的民族民间歌舞元素,民族文化的原生物态以及现代舞美灯光所用科技手段.例如原汁原味的傣,彝,佤,白,藏,哈尼等民族舞蹈和"海菜腔","女儿歌","打歌"等民族音乐;例如还原于各民族民间原型,极富个性特征又充满文化意味的演出服装,传载民族性灵而造型别致的62面木鼓,独具特色的120幅面具以及玛尼石,牛头骨等实物道具;例如帕尼灯制作提供的立体舞台画面, 其他电脑灯精心营造的新奇视觉效果,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在编创和表演过程中运用的艺术元素,内容亮点,实物形态和科技手段,就是增强《云南映象》艺术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的重要因素,就是提高《云南映象》市场影响力,辐射力,传播力的致胜宝典,它们使观众面对整台民族歌舞感到神秘惊奇,觉得整个歌舞现场充满立体感,层次感和灵动感,简直是美不胜收.我们还要深深敬佩杨丽萍等人对《云南映象》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杨丽萍从来都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充满自信,但在《云南映象》巡演过程中,面对观众真诚的反馈,遵循艺术规律的呼唤,她从不放弃对《云南映64?象》的认真调适和精心打磨.她曾在《云南映象》推出过程中说过:"我要继续变下去. 《云南映象》也要变,永远根据观众和时代的审美进行调整".她认为,纵观世界一些优秀艺术品牌和文化品牌,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反复打磨,不断刷新.因此即使在各地巡演过程中,她随时都在思考着《云南映象》品位的提升发展.赴南美洲演出归来的调整期间,她立即走到云南民间进行采风和寻找新的演员,开始了新的构思和编排.《云南映象》将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和文化元素,并以一个团队常驻昆明演出,一个团队在外巡演的形式扩大其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另外,杨丽萍,荆林等人正在积极筹划建盖与《云南映象》艺术风格,文化氛围和谐照应,成为新昆明标志性文化建筑并专供《云南映象》演出的专业剧场.我们当然也要感谢所有民族演员的精彩演出.他们带着来自乡间田野的天然纯朴,又怀着展示自己和族人的一腔豪情,在舞台上创造了情绪饱满,个性鲜明,才艺独特的表演奇迹,让《云南映象》感人至深.二,《云南映象》市场走俏秘诀《云南映象》一经诞生很快风行天下,这固然与其本身蕴藏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 品牌效应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创作机智等分不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云南映象》的推出过程凝聚着特殊的营销策略,营销机制和营销格局.《云南映象》呈现出来的营销格局,是艺术推广领域,文化市场领域的一个奇迹. 《云南映象》迅速在市场走红,一方面得力于党委,政府在宏观上倾力推介,遇到大好机遇,得到巨大帮助.当然,如果只是党委,政府在宏观上倾力推介,《云南映象》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效应和市场空间. 《云南映象》剧组自身也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文化产业.市场营销道路一当然如果只靠剧组自身进行营销推介,《云南映象》不可能出现如此的轰动,产生如此的效益.因此,我们可以把《云南映象》的市场营销机制叫做二元结合机制,或者说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完美结合的营销机制.其中一元,或者说宏观层面,指的是政府倾力进行的社会推介;另外一元,或者叫做微观层面,是剧组本身成功进行的市场营销;这二元或两个层面互相配合,互为促动,从而产生较好的社会和市场效益.在《云南映象》创作生产过程中,云南省委,省政府一直给予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 不仅帮助剧组协调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其创造了极为宽松的社会环境,还通过举办赴京文化宣传系列活动和带领赴国外交流演出,通过组织国内外政界要员和文化名流观看指点,组织省内各种层次和多个方面的观众听取反馈,为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搭建了宽阔的社会舞台和展示空间.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要求,精心部署和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宣传和新闻报道.如此所为,体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坚定决心,体现了云南省委, 省政府对展示云南民族文化,塑造云南美好形象的职责要求,也充分体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对艺术家杨丽萍,对文化企业家荆林, 对云南民族文化品牌《云南映象》的真切关爱和真心呵护.对一个文化产业项目,一件文化产品来说,党委,政府如此所为,无疑就是为其打开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投入了一笔巨大的营销资金——当然,通过大力扶持帮助《云南映象》成功演出,省委,省政府也从促进云南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从宣传云南民族文化和展示云南美好形象等方面得到丰厚的回报.我们还要充分肯定《云南映象》剧组精心探索出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以及它们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这样的道路为发展云南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推出云南文化产品和打造云南文化品牌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该剧剧组的管理运作组织是民营文化企业云南山林文化公司(后改名),公司总经理荆林敢于探索,敢冒风险,善于管理,多年来一直顽强地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该公司曾与我国着名音乐家田丰先生合作建立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由于"文化传习"的理念分歧和其他原因,该公司最终与田丰先生的传习馆分手,而田丰先生的文化传习模式最终也走进历史.共同热爱云南民族文化的荆林与杨丽萍最终走到一起,相约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精心排演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既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民间文化,又致力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因此,《云南映象》从创作编排到对外演出,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生产,管理和营销的方式运行,把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保护民族文化艺术,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与贴近市场消费需求和观众审美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云南映象》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政府引导帮助,民间力量融合,精心进行创作,市场营销运作,是打造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的一条重要原则.试看《云南映象》剧组和后来的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制定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技巧.他们具有科学的市场定位,以《云南映象》独有艺术风格,打造独特文化产品,按照全商业的经营理念,让其走向广阔市场.具体内容包括:(1)本土定点演出.他们认为,本土文化产品,一定要在本土进行检验.本地演出完成100场,在本地奠定一定基础,再到外地进行磨合,积累全国巡演经验.因而,《云南映象》开始的演出,是基于云南昆明本土着力进行宣传营销, 取得了广泛的认同效果.(2)全国举行巡演.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产品如果不能得到65?。
原生态晚会《云南印象》火爆的背后
原生态晚会《云南印象》火爆的背后作者:还国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05期摘要:民族民间舞蹈一直被作为某个民族代表,它是结合该民族审美、民族文化、地域环境以及长期的历史积淀而产生。
如果编创一部民族舞蹈艺术作品结合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去创作,这样的作品才会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作品。
然而,实际状况却让人不免堪忧,绝大多数作品中的“露”、“妖魅”等怪异的形象不断出现。
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市场化”,一味为满足人们的眼球,那么舞蹈艺术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长期以往民族舞蹈将变得面目全非。
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呈现应该注意保护民族本身的文化。
如果没有了舞蹈的根,那么舞蹈艺术必定会走向没落的那一天。
关键词:原生性;审美;舞蹈本质由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担任总导演的一台具有浓郁云南民族风情、被称为是完全原生态的大型歌舞集《云南印象》成为当今舞台艺术中的一个亮点,至今已经上演数百场。
值得关注的是,在其之后,全国相继推出推出了一系列“印象”风格的大型演出,如《丽江印象》、《印象•普陀》、《印象西湖》等。
综观此类“印象”不难发现,都是围绕自然,将民间艺术稍经过加工和整理后整理后搬上舞台。
由此说《云南印象》的“创世”之举功不可莫。
然而,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当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便是为何《云南印象》会具有如此的魅力能够让繁忙的人群抛下现代生活所赋予的各种压力来欣赏和体味演出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日益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时尚、抽象、前卫的艺术观念日益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大多数人的经济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偏向于满足个人的虚荣。
舞蹈艺术作品为满足或是迎合人们的近乎扭曲的审美趣味逐渐成为“摆在镜框里的动态美术”。
多数作品利用华丽的包装以及裸露艳丽的服装等各种手段以满足人们的取向。
还一度被冠以名之——“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文化产业经营案例
文化产业经营案例一、名词解释1.文化市场细分:将文化市场中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分离出来,根据其消费需求特点,购买能力和购买习惯等不同特征,将一个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其中每一个市场都是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该市场即为细分市场。
2.蓝海战略: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最早是由W.钱·金(W. Chan Kim)和勒妮莫博涅(Renée Mauborgne)于2005年2月在二人合著的《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
蓝海战略认为,聚焦于红海等于接受了商战的限制性因素,即在有限的土地上求胜,却否认了商业世界开创新市场的可能。
运用蓝海战略,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3.文化品牌经营:指将文化品牌视为独立的资源和资本,并以此为主导,来关联、带动、组合其他资源和资本,从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经营行为。
它包括两个递进的过程:文化品牌创造和文化品牌运作。
(集合品牌资源、人才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诸多资源优势,依据品牌的市场定位和产品概念,注入与品牌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并进行合理的整合、演绎、延伸与扩展,并使品牌的时尚品位与文化价值理念得到完美体现,从而植根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情感世界。
)4.798艺术区:一般指北京798艺术区,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
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
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观《云南映象》——也谈原生态
观《云南映象》——也谈原生态作者:王蕙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8期《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
它已成为云南省标志性的艺术精品,并已进入中国国粹精品之列。
从2003年首演到今天,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但在今天来看,从《云南映象》到“云南现象”,其利弊成败依然是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上演之后,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弄潮儿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宠,成功地带动了整个原生态舞蹈的复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入了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中。
《云南映象》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民族艺术走向世界的一张“中国名片”,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艺之路,为打造云南特色、云南品牌,突出资源优势的文化体制改革作出成功典范,大量涌现出的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除了它自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外,《云南映象》无疑具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提到《云南映象》人们都会想到“原生态”这个词。
关于原生态的界定,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原生形态。
原生态一旦离开了孕育他生长的土壤,就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不能被定义为原生态了。
而《云南映象》算不算真正的原生态歌舞集呢?它只能说是艺术家以原生态为材料,经过艺术加工、舞台包装之后,呈现给观众的一台用现代手法表现原生态歌舞艺术形式的文艺展演。
它的表现内容虽然是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但最多只是抽取生活的片断并加以组装,无论多么接近,都不可能复制真实。
所以它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原生态”作品,多少有做一种迎合市场的“民族秀”的嫌疑。
而这张城市名片会不会使观众对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定义造成一种误解?真正的原生态舞蹈是在没被现代化打扰过的穷乡僻壤的田间地头,那些“土得掉渣”的舞蹈形式。
而它所属的自然、生命、情感相互交融的艺术表现形式却是最接近天性、最贴合人性的艺术表现行为,富涵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艺术研究
引言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重要地理著作,其中 详细记录了徐霞客在云南的旅行经历。云南作为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独特地理区 域,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民族文化,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本 次演示将重点《徐霞客游记》中涉及的云南地名的使用情况及其背后所反映的 历史、文化和地理背景。
未来发展前景方面,云南地名在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广阔 的应用前景。一些经典的地名如昆明、大理、丽江等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知名的 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同时,通过挖掘和传承云南地名的文 化价值,可以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城市规划方面, 合理保护和利用传统地名可以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
谢谢观看
大型歌舞集的现状和发展
随着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大型歌舞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越 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大型歌舞集通常以一个主题为核心,通过音乐、 舞蹈、舞台设计等元素,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前艺术市场中,大 型歌舞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主题多样化。大型歌舞集的主题涵盖了民族、地域、文化等多个方面, 如《东方红》、《印象刘三姐》等,这些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也呈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然而,不足之处也存在于对《云南映象》的研究中。首先,相较于其他大型歌 舞集作品,《云南映象》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该作品问世时间 较短,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对《云南映象》的研究多集中在演出 评论和策划方面,缺乏对其理论层面的深入探讨。
大型歌舞集的创新与探索
《云南映象》在创新与探索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在作品创作方面, 《云南映象》注重将现代舞美技术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例如,通过采用现 代声光电技术,为观众呈现出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此外, 作品还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挖掘和整理,创作出许多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歌曲, 使观众在欣赏歌舞表演的同时,领略到云南音乐的独特魅力。
云南旅游演艺产品品牌研究——以《云南映象》为例
城市旅游规划2013年06月下半月刊近几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大众休闲意识的增强,全国各地旅游演艺产品日趋丰富,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各类旅游演艺产品更是被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
我国旅游演艺产品的推出,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大大增加了旅游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
一、云南旅游演艺产品及其品牌化旅游表演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从旅游经营者角度说是旅游景区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的一系列围绕一定主题的表目,旨在满足其旅游活动消费的精神需求;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演艺产品是一段旅游经历,指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费用、时间和精力所换取的一项在旅游景区内观看和参与各种表演项目的视觉和听觉的精力和体验。
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种跨产业的综合性产品,到现在还没有较一致的认识。
但从其最根本的特征来看,旅游演艺产品可界定为:在旅游景区现场进行的各种表演活动,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场所内进行的,以表现该地区历史文化或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且以旅游者为主要欣赏者的表演、演出活动。
简而言之,旅游演艺产品是演艺类节目与旅游活动的对接,是在不同类型的时空场合以表现地方文化精华为主要内容,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消费为目的的旅游产品类型。
(一)云南的旅游演艺产品及特点由于旅游演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按照哪一种标准来对旅游演艺进行分类,都很难将所有的演艺活动及产品囊括进来。
近年来,云南一些著名旅游城市如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等,依托优质自然山水资源,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投资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
目前,云南影响力较大的旅游演艺产品大概有10多个,见一览表。
综合起来看,云南的旅游演艺产品所体现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旅游演艺产品可以涉及表演艺术的各个门类品种,表演形式亦可不拘一格,但其主题、艺术形象与该地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历史文化上的联系密不可分、水乳交融,力求还原自然、天人合一,特别是实景形的演出,如《印象·丽江》、《泼水节·印象》等。
现代舞《云南映像》中运用的太极文化
现代舞《云南映像》中运用的太极文化摘要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自己营销、包装、推广的原生态民族歌舞集,《云南映象》从高原村寨走向世界,为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向市场探索出了一个崭新的运作模式,《云南映象》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中国舞蹈界的共有品牌、一张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
之所以选择该部作品来分析太极元素与现代舞相融合打造化作品效果,也是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其体现出了云南地区九个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其中人文和原生是对世间万物心灵感应后的原动力,也是对太极思想中自然之道的体现。
从头到尾,《云南映象》都带给观众一种自然真实的感受,将人文情怀、天地自然表现的淋漓尽致,凸显出人们对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追溯。
《云南映像》是中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是一台拥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由舞蹈艺术家杨丽萍领衔主演,她全新整合重构民族舞经典与原创乡土歌舞,融合了传统太极文化的精髓,将云南浓厚的民族风情再现出来。
在舞蹈作品中古朴、原生的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相互碰撞与交融,带给观众一种美好的“云南映像”,该作品成为继“阿诗玛”和“五朵金花”之后的又一经典之作。
《云南映象》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继承民族灵魂的体现,其歌舞集中来自于本地少数民族和云南各地州的演员占据了70%的比例,且演出服是对云南各民族生活原型的体现,可谓是接地气、传文化。
1.太极“气”元素与作品《云南映象》太极的“气”元素在作品《云南映象》中的运用也是非常精湛的,杨丽萍通过对气息的运用,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诸多舞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表现整齐划一的动作,更是整部作品内涵的上升。
作品用一种最自然的方式表演出人间最真实的情感,借助于气息将各个动作串联起来,就像再现生活一样表现了自然的美妙,为观众营造了安静而温柔的氛围,使人产生了艺术的遐想和心灵的升华。
在作品中杨丽萍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舞者通过气息的合理运用,相互之间有机配合,结合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型及声、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云南映象》市场化运作成功之处表现 在哪些地方?
• 1、市场中心战略; • 2、在具体市场运作上,一方面,采用股份制市场 运作,另一方面,利用专业的、熟悉市场的公司 来协助《云南映象》的商业开发; • 3、《云南映象》按市场规则加强内部管理,注重 营销宣传。(重视迎合心理的炒作) • 4、积极适应市场要求,实行品牌战略; • 5、利用杨丽萍自身的明星效应。
• 1、原生态概念(打造作品差异化优势); • 2、前卫性舞台表现手法(打上时尚标签); • 3、名人效应(突破市场屏障)。
• 三、《云南映象》“原生态”的特点体现 在什么地方? • 1、 舞蹈、音乐、歌曲、道具、服饰、演员 都来自乡村; • 2、思想内容反映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特 征。(“来源于生活,对自然、生命、生 活、劳动、生产尊重”。)
五、《云南映象》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哪些? 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 成功经验: • 植根民间文化沃土; • 对民间舞蹈的尊重和深刻 领悟; • 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 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 成功的市场化运作。 • 不断开发后续产品。
• 不足之处:
• 延续得不 够好 • 炒作的局限性; • 民间文化的非语境化。
•
记忆里,大都与贫穷与歧视有关,但她有一 份大多数人少有的快乐态度,从小酷爱舞蹈的她, 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然而她凭借着惊人的舞 蹈天赋,在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 • 1980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以“孔雀舞” 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 代孔雀王”,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 青年舞蹈家。 • 1987年被聘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 之灵》,一举成名。
• 《云南映象》是由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打造的一台 大型原生态歌舞剧,集中展示了海菜腔、烟盒舞、太阳鼓、 象脚鼓等十多种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堪称 “活的民族博物馆”。和一般舞剧不同,《云南映象》 70%的演员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该剧凭着原始、 粗犷、充满绚丽色彩的独特魅力,火爆国内外演出市场, 成为获得广泛赞誉的“中国名片”。 • 据统计,10年来,《云南映象》在海内外50余个城市商演 近4000场,创下了中国舞坛演出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 演出城市最多、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 好等“6个第一”。
《云南映象》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
杨丽萍,著名舞蹈艺术家,中国 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映象》总 编导、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专 家委员会委员。被誉为中国五美人之 一。1958年11月10日生于云南,洱 源白族人。身高1.65米,最多45公斤。 • 杨丽萍生活在父母离异的家庭, 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跟母亲过。在杨 丽萍的童年
“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 敲一下,西边亮了……” --绿春县牛孔乡彝族“神鼓”歌谣
《云南映象》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 一、杨丽萍个人舞蹈艺术的成长与哪些因 素有关?
• 参考: 1.人文环境; 2.个人爱好; 3.较强的艺术感悟力和创造力。
二、《云南映象》的主要卖点有哪些?
为了与国际化接轨:
第一,更改名称。 《云南映象》进入国际市场之后改名为《香格里 拉》,又称《香格里拉传奇》。 第二,缩短时间。 原来2小时45分钟的《云南映象》在美国演出时 缩短为1小时40分钟左右,而到拉斯维加斯演出 时甚至按照对方的规定缩短为1小时10分钟。 第三,调理灯光。 最初为了追求本色效果使用了多达五六百盏灯, 到国外后剧组请来了悉尼奥运会闭幕式的灯光总 设计师来担任舞台灯光,最终达到在任何地方一 张电脑软盘就可以完成对灯光控制的程度。
•
1988年被《北京日报》评为当年十大 新闻人物之一。 • 1989年电视片《杨丽萍的舞蹈艺术》 面世。多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 术交流,相继在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 美国、加拿大、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举行专场舞蹈晚会。多才多艺的她还自编 自导自演了电影《太阳鸟》,并在蒙特利 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 • 1998年参演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 会舞蹈:《梅》。
• 杨丽萍与山林文化发展公司的法人代表荆林、昆 • 明会堂的法人代表陆启龙分别出资,成为《云南 映象》艺术团的三方股东,同时授权山林文化公 司来帮她运作市场。
• 国外市场合作伙伴:派格太和全球文化投资有限 公司、美国明晰频道、威廉· 莫里斯经纪公司) • 《云南映象》自身也成立了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发 展有限公司。
• 创作这样一台充满人性和民族特色与人文 精神的原生态歌舞,重要的是怎样开启歌 舞表演的另外一扇门。启用什么样的演员 至关重要,而我坚持启用那些村子里的土 生土长的农民,只有这些朴实憨厚、为了 爱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在跳舞时的 那种狂欢状态,才最能表现这台原生态歌 舞的精神。我没有编什么,我的工作只是 怎么选择他们身上的东西.再把宝石上的 灰尘擦干。
•
构成整台节目的所有因素,包括舞蹈、音乐、 歌曲、道具、服饰甚至演员本身,都是来自野地 乡村,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这些植 根于丰厚民间沃土,源于劳动群众生产、生活的 文化元素,使《云南映象》具有了生机勃勃的自 然活力。
• 以“原生态”作为品牌的《云南映象》为什么具 有这么大的魅力? • 首先,云南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以及对这些 资源的整合与发掘,是《云南映象》取得成功的 基础。 • 其次,坚持民族的东西是《云南映象》获得巨大 成功的保证。迎合大众心理; • 再次,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是《云南映象》取 得成功的秘诀。 • 最后,《云南映象》取得成功的另一原因还在于 它在保持民族民间歇舞独特性的同时,不断融人 时代的元素,从而使舞蹈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25个少数民 族,22个有 自己的语言 和文字。
1095个舞蹈 品种,6718 个舞蹈套路。
• 我懂得舞蹈,它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它不是空 泛的东西,如果是空泛了,它这个东西就没有 灵魂了,舞蹈就没有那种感召力了,它失去了 它的那种光泽。 • 跳舞是生命的需要,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舞蹈 是我们的一种仪式。 • 这不是我的创造,这本来就是他们的生活,我只 是整合了云南人自己的歌舞。 • 我没有编什么,我的工作只是怎样选择他们身上 东西,再把宝石的灰尘擦干净,让它重放异彩。 ——杨丽萍
• 《云南映象》所有的元素都是由云南民族民间文 化构成,整台歌舞共分七段落: • 序幕(混沌初开) • 太阳(包括太阳鼓、芒鼓、铜芒、铜擦舞、象脚鼓、 神鼓) • 土地(包括月光、花腰歌舞、烟盒舞、女儿国、打 歌) • 家园 • 火祭(包括甩发舞、葫芦笙舞、纹身、面具舞、东 巴舞、牛头舞、涅梁) • 朝圣(包括藏族舞、玛尼石、转经筒、童谣) • 尾声(雀之灵)。
• 我把《云南印象》定位为艺术产品。在我 看来,有价值的艺术也要有商业价值。 • 必须要产业化,产业化的意思就是不能单 靠演出来养活自己,要做大,做成文化产 业。别的音像制品,书籍,一旦成了品牌 就会派生出许多东西。 ——杨丽萍
如何把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 • • • • 资源发掘 资源整合(保护、利用) 市场运作 整体策划 人才培育 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