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数学关于动点问题的总结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数学动点几何问题1. 引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动点几何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章节。

通过这个主题,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动点在几何中的运用,结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来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概念。

2. 动点我们需要了解动点的概念。

动点是指数学中描述运动对象位置的点,它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在几何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动点相关的问题,比如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变化规律等。

3. 数学与动点在数学中,动点的运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几何问题。

通过动点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难题。

4. 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我们将会学习到很多关于动点几何的知识。

我们将会学习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旋转、对称等概念,这些内容都是与动点几何密切相关的。

5. 动点几何问题的应用动点几何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与动点几何相关的问题,比如汽车的行驶轨迹、机械臂的运动轨迹等,而这些都与动点几何有着密切的联系。

6. 回顾与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动点几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动点几何的概念,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7.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动点几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知识,还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我认为动点几何的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一部分内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动点几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动点几何的概念,并且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数学的奥秘!在浙教版八上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动点几何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主题。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会学习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平移、旋转、对称等概念,这些内容都与动点几何密切相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动点问题是初中生学习数学时常遇到的难题之一。

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够解决。

本文将从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解题思路和常见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初中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动点问题通常是指以点的运动规律为基础,通过分析和推理,确定动点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轨迹或者位置。

动点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平面几何等多个知识领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动点的定义:动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运动的点。

动点的轨迹、速度等都是动点问题的研究对象。

2.动点的运动规律:动点在其运动过程中会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

了解动点的运动规律是解决动点问题的基础。

3.动点问题的应用:动点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轨迹、射击运动中子弹的轨迹等,都可以通过动点问题进行模拟和分析。

二、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动点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思维逻辑和解题方法,下面将对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介绍:1.熟悉动点的运动规律:在解动点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动点所遵循的运动规律。

这包括动点的速度、加速度、运动轨迹等相关信息。

只有了解了动点的运动规律,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动点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解动点问题需要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根据动点的运动规律和条件进行建模。

这包括建立坐标系、确定参照物、建立方程等步骤,通过数学模型能够更清晰地描述动点的运动状态。

3.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需要通过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

这包括运用几何知识、代数知识、函数知识等进行推导和计算,找出动点在不同条件下的位置和轨迹。

4.检验和求解:在进行推理之后,需要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检验和求解,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这样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

动点问题知识点总结

动点问题知识点总结

动点问题知识点总结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应用于物理学等其他领域。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和速度,并通过数学方法来描述和预测物体的运动。

本文将介绍动点问题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和解决方法。

1.位置和速度在动点问题中,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是两个基本概念。

位置表示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通常用一个坐标来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x, y)坐标,或者三维空间中的(x, y, z)坐标。

速度则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也可以用一个向量来表示,其中向量的方向表示物体的移动方向,而向量的大小表示物体的移动速度。

2.位移和速度的关系物体的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位移可以通过物体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差计算得到。

而速度则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也可以通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除以时间得到。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速度和时间来计算物体的位移,或者通过已知的位移和时间来计算物体的速度。

3.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加速度可以用一个向量来表示,其中向量的方向表示速度变化的方向,而向量的大小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

加速度的单位通常是米每平方秒(m/s²)。

在动点问题中,加速度可以是常数,也可以是随时间变化的函数。

对于常数加速度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加速度和时间来计算速度变化和位移变化。

4.运动方程运动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方程。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位移公式来计算: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可以通过运动方程来计算:位移等于初始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通过运动方程,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物体的初始条件和运动情况,来预测物体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的位置和速度。

5.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是指没有空气阻力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在自由落体中,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为重力加速度,大小约为9.8米每平方秒。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第一篇: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初二动点问题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 ∴24-t=3t 解得:t=6 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 E 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 ∴EC=BC-BE=2cm ∵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 即3t-(24-t)=4 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 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ACB+∠ACG)= ×180°=90°,∴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MN∥BC,∴∠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 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 解:(1)∵AQ=3-t ∴CN=4-(3-t)=1+t 在Rt△ABC中,AC2=AB2+BC2=32+42 ∴AC=5 在Rt△MNC中,cos∠NCM= =,CM=(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 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 即:(1+t)+1+t=(3+4+5)解得:t=(5分)而MN= NC=(1+t).∴S△MNC=(1+t)2=(1+t)2×4×3 当t= 时,S△MNC=(1+t)2= ≠ ∴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①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 即PC=2NC∴4-t=2(1+t)解得:t=②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 解得:t=③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 而MN= NC=(1+t)PN=NC-PC=(1+t)-(4-t)=2t-3 ∴[(1+t)]2+(2t-3)2=(4-t)2 解得:t1= ∴当t=,t=,t2=-1(舍去),t=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分析: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必须条件是点P、N重合且点Q、M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或者点Q、M重合且点P、N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来求解x的值.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话,因为由第一问可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AP=MC,BQ=ND;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AN=MC,BQ=PD.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列出方程关系式.如果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必须使得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AP=ND即2x=x2,BQ=MC即x=3x,x≠0.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不能成为等腰梯形.解答:解:(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 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①当点P与点N重合时,由x2+2x=20,得x1=-1,x2=--1(舍去).因为BQ+CM=x+3x=4(-1)<20,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所以x=-1符合题意.②当点Q与点M重合时,由x+3x=20,得x=5.此时DN=x2=25>20,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的值为-1.(2)由(1)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①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20-(x+3x)=20-(2x+x2),解得x1=0(舍去),x2=2.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②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20-(x+3x)=(2x+x2)-20,解得x1=-10(舍去),x2=4.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x=2或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即2x-x=x2-3x.解得x1=0(舍去),x2=4.由于当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点评:本题考查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分析:(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求得t值;(2)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下底减去上底等于12,求解即可.解答:解:(1)∵MD∥NC,当MD=NC,即15-t=2t,t=5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作DE⊥BC,垂足为E,则CE=21-15=6,当CN-MD=12时,即2t-(15-t)=12,t=9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点评:考查了等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动点问题是中考的重点内容.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PQ=BQ,在Rt△PQM中,由 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②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③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解答: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QB=16-t,∴s= •QB•PM=(16-t)×12=96-6t(0≤t≤(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①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②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③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形.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t2=16(不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7.直线y=-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解答:解:(1)y=0,x=0,求得A(8,0)B(0,6),(2)∵OA=8,OB=6,∴AB=10.∵点Q由O到A的时间是 81=8(秒),∴点P的速度是6+108=2(单位长度/秒).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如图,做PD⊥OA于点D,由 PDBO=APAB,得PD= 48-6t5.∴S= 12OQ•PD=-35t2+245t.(3)当S= 485时,∵ 485>12×3×6∴点P在AB上当S= 485时,-35t2+245t= 485 ∴t=4 ∴PD= 48-6×45= 245,AD=16-2×4=8 AD= 82-(245)2= 325 ∴OD=8-325= 85 ∴P(85,245)M1(285,245),M2(-125,245),M3(125,-24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第二篇: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初中数学几何动点问题动点型问题是最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热点题型,从你初二的动点问题就不是很好这点来看,我认为你对动点问题缺乏技巧。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初中物理学动点问题是指分析物体在空间中沿特定轨迹运动的问题。

动点问题通常涉及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及其关系,通常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动点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物理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

下面将对初中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需要了解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位置是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速度是描述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和方向的改变,加速度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在物理学中,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有着具体的数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可以解决动点问题。

初中生需要掌握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才能解决动点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距离相等,速度不变。

针对匀速直线运动,可以通过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求出物体的位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接触到匀速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物体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等物理量。

3.变速直线运动的解决方法相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在初中物理学中更具有挑战性。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加速度不为0。

在解决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需要利用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求出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和位移。

针对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通常需要运用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4.抛体运动的解决方法抛体运动是一个常见的动点问题,描述的是物体在被施加初速度的情况下,同时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运动的情况。

在初中物理学中,学生通常需要掌握抛体运动的解决方法,包括通过初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最大高度、飞行时间等物理量。

对于抛体运动,学生需要了解抛体的水平运动和竖直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物理公式和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培优复习第13招线段上动点的常见题型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培优复习第13招线段上动点的常见题型


.



又因为3× -10=



所以当点 M 运动到数轴上表示
2 BN .

的点时, AM =

返回
分类训练
数轴上的动点问题
1. 如图,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2,点 B 表示的数为8,
点 P 从点 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
匀速运动,同时点 Q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
浙教版 七年级上
第13招
线段上动点的常见题型
CONTENTS


01
典例剖析
02
分类训练
教你一招
解决线段上的动点问题一般需注意:找准点的各种可能
的位置;通常可用设元法表示出移动变化后线段的长(若是
常数,那就是定值),再由题意列方程求解.
返回
典例剖析
如图,已知在数轴上有 A , B , O 三点,点 A 表示的
点 P 从 A 出发,以2 cm/s的速度沿 AB 向右运动,终点为
B ;点 Q 从点 B 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 BA 向左运动,
终点为 A . 已知 P ,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
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x s.
(1) AC =
12
cm,当 x =
1
2
3
4


5
数为-10,点 O 表示的数为0, OB =3 OA ,点 M 以每秒3个
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A 向右运动,点 N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
的速度从点 O 向右运动(点 M , N 同时出发).
(1)数轴上点 B 表示的数是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归纳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类型之一,它涉及到点在一定规律下的运动轨迹及相关的计算。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大多会接触到动点问题,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1. 直线运动问题直线运动问题是最基本的动点问题之一。

在这类问题中,点按照直线路径运动,常涉及到时间、距离和速度的关系。

解决直线运动问题时,可以使用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的公式来计算,即 v = s/t。

例子1: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全程15公里,用时1小时。

求小明的平均速度。

解析:根据公式,平均速度 v = s/t = 15/1 = 15 km/h例子2:小红开车从A市到B市,全程200公里,平均时速60km/h。

求小红从A市到B市的行驶时间。

解析:根据公式,时间 t = s/v = 200/60 = 3.33 小时≈ 3小时20分2. 圆周运动问题圆周运动问题中,点按照圆形轨迹运动。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半径、圆周长和角度的计算与关系。

解决圆周运动问题时,需要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即 c = 2πr,其中 r 为半径。

例子1: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它的周长是多少?解析:根据公式,周长c = 2πr = 2 × 3.14 × 5 ≈ 31.4米例子2:一辆汽车在圆形赛道上行驶,赛道半径为100米,驾驶员开车一圈需要用时50秒。

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析:首先计算圆周长c = 2πr = 2 × 3.14 × 100 = 628米然后计算平均速度v = c/t = 628/50 ≈ 12.56 m/s3. 直角三角形运动问题直角三角形运动问题是指点在直角三角形内运动,涉及到时间、速度和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

解决直角三角形运动问题时,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来计算相关的未知量。

例子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米和4米,角度为90度。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中几何动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大一部分学生的难中难,甚至有部分同学看到动点问题直接放弃,从心理上告诉自己,这种题不是我的菜。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帮大家梳理了一些关于动点问题的相关解题思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什么是动点问题?
所谓'动点问题'是指在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在线段、直线上运动的点的一类开放性题目,此类题目灵活性较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取静',换言之就是一切动点问题全部静点化。

以不动应万变,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将问题解决.
2、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
解题关键:一切动点问题全部静点化。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考察范围:学生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分析能力和相关几何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课改之后中考数学压轴题正逐步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蔓延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新颖、题意创新,再题型的设计上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应用意识、逻辑推理能力等.在教学层面上更加关注学生对于(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的理解和运用.例题解析:。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初中动点问题是初中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涉及到物体在运动中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和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动点问题相关的题目,这些题目需要我们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

下面将对初中动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1.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要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进行描述,这包括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们需要了解物体的初始位置、初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动点问题。

2.坐标系的选择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们通常会选择合适的坐标系来进行描述。

常见的坐标系有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在选择坐标系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方向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可以简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

二、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1.运动图象的绘制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通常会涉及到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和加速度-时间图象。

这些图象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绘制这些图象需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参数,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数值,并将其表示在坐标系中,从而得到相应的运动图象。

2.运动规律的表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规律可以用公式来表示。

常见的运动规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运动规律,将其与物体的运动参数相结合,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解决动点问题的方法和技巧1.运动的方程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来求解。

位移-时间关系、速度-时间关系和加速度-时间关系都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这些关系可以得到相应的运动方程,从而求解出问题的答案。

2.分段计算在解决复杂的动点问题时,有时需要将问题分段计算,分别求解不同阶段的运动情况,然后综合得出整体的运动规律。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

动点问题解题技巧总结一、 动点选择题(中考选择最后一道) 1排除法:(1)首先看趋势,排除明显不可能的(2)看图像上面的特殊点,算出特殊点的横纵坐标,排除错误的选项(3)求解析式:如果选项出现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别需要确定开口方向,有时候可以不用完全算出解析式,确定了开口方向就可以确定正确选项(4)如果解析式不好求,可以取分段函数的每一段的中点,如果这一段的端点坐标是,x y x y ,,1122)()( 确定纵坐标比+y y 212大还是小 中考再现1.(2017•天水)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4cm ,∠B=30°,点P 从点B 出发,以cm/s 的速度沿BC 方向运动到点C 停止,同时点Q 从点B 出发,以1cm/s 的速度沿BA ﹣AC 方向运动到点C 停止,若△BPQ 的面积为y (cm 2),运动时间为x (s ),则下列最能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分析】第一步看趋势,四个选项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均符合 第二步,看特殊点,四个选项特殊点一样,不能排除,第三步,取区间中点,选项中出现了两个区间,<<x 04和<<x 48,区间中点x =2和x =6,x =2时,长段线垂,线垂的作过,===<BQ BP Q BP y 2223,1343则易得答案为D .2.(2017•铁岭)如图,在射线AB 上顺次取两点C ,D ,使AC=CD=1,以CD 为边作矩形CDEF ,DE=2,将射线AB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记为α(其中0°<α<45°),旋转后记作射线AB′,射线AB′分别交矩形CDEF 的边CF ,DE 于点G ,H .若CG=x ,EH=y ,则下列函数图象中,能反映y 与x 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分析】第一步看趋势,均符合第二步,看特殊点,A,B选项是过(2,0),C,D选项是过(1,0),当x=1时,由矩形知CF∥DE,∴△ACG∽△ADH,∴,∵AC=CD=1,∴AD=2,当x=1时,即GC=1,求出DH=2,EH=y=0,排除A,B,由0°<α<45°不含等号,所以不能取到(1,0),因此是D选项3.(2017•葫芦岛)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点P和点Q分别从点B和点C出发,沿射线BC向右运动,且速度相同,过点Q作QH⊥BD,垂足为H,连接PH,设点P运动的距离为x(0<x≤2),△BPH的面积为S,则能反映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为()A.B.C.D.【分析】第一步看趋势,A,B,C都是增大,只有D是先增大后减小,随着P,Q向右运动面积一直增大,所以排除D 选项第二步,看特殊点,A,B,C 三个选项特殊点一样,不能排除,第三步,取区间中点,选项中出现了一个区间,<<x 02,区间中点x =1,x =1时,,长段,线垂,线垂的作过,====<S CQ BQ BH H BP 14823 1.5,33333则易得答案为A .二、 动点解答题几何图形动点问题(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此类问题动点是有运动速度和运动路径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动点运动的阶段(如果是在折线上面运动,每一个线段是一个阶段)为了方便理解,每一个阶段都任意画出动点的一个可能位置(动点解答题的解题关键是化动为静,这个“为静”指的是在每一个阶段里任意选一个位置,用t 把相关线段表示出来,这样运动的点在这个阶段内就是“静止”的了),画出对应的图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进而将每一个阶段涉及到的线段表示出来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例如:涉及到面积问题,用21底⨯高表示出面积,根据题目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 中考再现1.(2015江苏省)如图所示,在中,,,,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点从点出发沿边向点以的速度移动,若、同时出发:(1)几秒钟后,可使?(2)几秒钟后,可使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1. 【分析】(1)第一步:确定分段,本题两个动点都只在一条线段移动,因此不用分段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 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设运动时间为t秒,P点从A出发,沿着AC运动,运动路程是AP= t,Q点从C出发,沿着CB运动,运动路程是CQ=2t ,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即 AC-AP=CQ,即解得,,则秒钟后,.(2)第二问因为前两步已经在第一问解决,直接进入第三步的面积为:,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一,,解得,,,答:秒或秒钟后,可使四边形的面积占的面积三分之二.2. (2015湖北省)如图,在矩形中,,E 是AD 的中点.动点从A 点出发,沿路线以秒的速度运动,运动的时间为秒.将以EP 为折痕折叠,点A 的对应点记为. 当点在边AB 上,且点在边BC 上时,求运动时间;【分析】第一步:确定分段,本题只有一个动点P ,P 在线段AB 运动,不用分段 第二步,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把动点运动的路程表示出来,运动时间为t 秒,P 点从A 出发,沿着AB 运动,运动路程是AP= t ,第三步,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等量关系式当点在边AB 上,且点在边BC 上时,根据折叠不变性,为因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5篇)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5篇)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总结第1篇在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对教学常规的指导和监督,我组加强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结合本组的特点,经过全组教师的热烈讨论,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具体计划。

坚持每周进行教案检查,发现问题当面指出,共同讨论研究解决。

坚持两周一次的作业检查。

在发挥教师各自教学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积极规范教师的教案书写和课堂教学行为。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听课和研究备课。

教研组活动有主题、有内容,有组织人和执行人,有及时的详细的记录。

教研活动中老教师无私传授,新教师虚心好学。

本组教师听课都在20节以上。

中年教师x xx、xxx、xxx有实干精神,年轻教师范莉、xxx积极好学。

我们初中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决心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将更加团结协作,真抓实干。

本组教师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时时考虑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本学期重点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的要点是怎样听课、怎样做作业和怎样复习,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

教师在精选习题的基础上,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工作,力求做到及时反馈矫正,讲求实效,各年级都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分层教学,培优补差。

初一抓好起始阶段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初二抓好基础教学,培养数学素质;初三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事先都经过精心准备,定内容、定时间、定教师,多次组织学习教育理论和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充实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

认真安排新教师xxx的合格课,耐心指导她参加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精心安排中年教师的示范课,对公开课严格把关,要求每一节公开课前都经过老师认真备课,每堂公开课后,全组的老师都要进行认真的评课,我们组的老师对评课向来非常认真,从不避丑,不走过场,不管你的资格有多老,你有多年轻,大家能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有研究性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都能畅所欲言,尽管有时争论的很激烈,但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大家通过争议都很有收获,同时也对本组教师的教学有帮助。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初中动点问题是指在空间移动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或多个点的位置。

这种问题需要运用几何知识和分析能力来解决。

下面将对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进行归纳。

一、直线运动问题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动点问题之一,常见的例子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法:假设动点的速度为v,则可以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确定动点在某个时刻t的位置:距离=速度×时间。

例如,问题描述为“某动点从A点出发,以60km/h的速度匀速向B点行进,已行进2小时,请问此时该动点距离A点多远?”解法:距离=速度×时间= 60km/h × 2h = 120km。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法:如果动点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以应用速度-时间图像或速度-时间关系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问题描述为“一辆汽车以10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在10s 内的位移是多少?”解法:根据匀变速运动中的公式s = (初速度+末速度) ×时间/ 2,代入已知条件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10m/s^2,时间为10s,计算得到位移为(0 + 10) × 10 / 2 = 50m。

二、曲线运动问题1.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解法:当动点以恒定速度绕固定的圆周运动时,可以应用圆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例如,问题描述为“一个半径为5cm的圆正好需要6秒完成一周,求圆周的长度。

”解法:根据圆的性质,圆周长= 2π ×半径= 2π × 5cm =10πcm ≈ 31.4cm。

2.曲线运动问题的解法:在一些特殊的曲线运动问题中,可以利用对称性、角度关系和距离比例等方法来解决。

例如,问题描述为“一个人从A点出发,按其速度向直线BC行进,当经过点B时,BC边所形成的角度是90°,请问此时人到底B点的距离是BC边长的多少?”解法:利用角度关系,已知∠B = 90°,可以得出AB与BC互补,所以AB : BC = 1 : 1,即人到B点的距离等于BC边长的一半。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动点问题在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了对图形的移动、旋转和翻转等基本概念。

通过动点问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动点问题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概念的介绍首先,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平面上的点的坐标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平移、旋转和翻转。

学生需要了解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对称性和不变性的概念等。

2.图形的移动在学习动点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等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例如,通过让学生在坐标系上移动点,让学生体会点的坐标在平移、旋转和翻转中的变化规律,从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3.图形的坐标变化在学习动点问题时,学生需要理解图形在平移、旋转和翻转中的坐标变化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让学生掌握这些坐标变化规律。

例如,让学生计算图形在平移、旋转和翻转中的坐标变化,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

4.几何图形的性质在学习动点问题时,学生需要了解几何图形在平移、旋转和翻转中的性质和不变性。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示例和练习来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和不变性。

例如,通过展示图形在平移、旋转和翻转中的性质和不变性,让学生体会图形的性质在这些变化中的不变性,从而加深对这些性质和不变性的理解。

5.应用问题在学习动点问题时,学生需要通过应用问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趣味问题,让学生通过动点问题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关于图形平移、旋转和翻转的应用问题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教授动点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在教学动点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动点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解题思路,并通过这些案例来让学生掌握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解题技巧总结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解题技巧总结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解题技巧总结示例文章篇一:哎呀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初中数学里的动点最值问题难倒过呀?反正我之前是被搞得晕头转向的!不过呢,经过我一番苦苦摸索,还真总结出了一些超有用的解题技巧,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动点最值问题。

就好比有个小调皮的点,在图形里到处乱跑,然后让咱们找它跑到啥位置的时候能得到最大或者最小的值。

这可不像找藏起来的糖果那么简单哟!那怎么解决呢?首先,咱们得学会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宝贝定理。

比如说,有A、B 两个点,那连接这两个点的线段AB 不就是最短的距离嘛。

这就像从家到学校,咱们走直线肯定是最近的路呀,难道还能绕个大圈子?再说说“垂线段最短”。

假如有一条直线l,还有一个点P,那从点P 向直线l 作垂线,垂足为Q,线段PQ 就是点P 到直线l 最短的距离。

这就好比你站在河边,要到河里打水,肯定是垂直下去打水最近,要是斜着走,那不是多走冤枉路嘛!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比如说有三角形ABC,AB 边长是5,AC 边长是3,那BC 的长度就在2 到8 之间。

这就好像三个人手拉手,两边的人胳膊加起来肯定要比中间那个人的胳膊长呀!有一次,我和同桌一起做一道动点最值问题。

题目说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有一个动点P,让咱们找P 点在啥位置的时候,PA + PB 的值最小。

我一开始毫无头绪,急得直抓脑袋,嘴里嘟囔着:“这可咋办呀?”同桌倒是挺冷静,他说:“咱们想想刚刚学的那些方法呀!”然后我俩就一起琢磨,突然我灵光一闪:“哎呀,这不就可以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嘛!”最后我们成功解出了这道题,那种喜悦,简直没法形容!还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一道特别难的动点最值问题,好多同学都听得云里雾里的。

老师就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解释,还说:“同学们,别着急,咱们慢慢理清楚思路。

”最后大家终于明白了,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所以呀,同学们,动点最值问题虽然看起来很难很可怕,但只要咱们掌握了这些解题技巧,再加上多做练习,多和同学老师讨论,就一定能把它拿下!你们说是不是呀?我相信,只要咱们肯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数学难题!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一碰到初中数学里的动点最值问题就头疼得要命呀?反正我之前是这样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只要掌握了一些小技巧,这类题也没那么可怕啦!就拿那种在三角形里找动点最值的题来说吧。

(完整)浙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动点问题

(完整)浙教版数学初一上册动点问题

初一数学上册动点问题对于数学动点,要在动中取静.在线上运动,那么线的长度就是定量.如果是组成三角形,那么有两个点在运动,那那个不动的点就是定量.再根据运动的时间和长度进行分类,根据长宽高判断面积周长等动点总要在极端上出考题1.两端是极端2.一个极端在中间(抛物线)3.特殊点(1)轴对称(2)平移(3) 旋转(4)列方程表示未知量,结合极端情况动点的问题你要去用未知数如、(x.t.y)等大胆的去设如{有一点p以A为起点沿AB以每秒2个单位运动到B那么设AP为2t如果以知AB为6那么PB为6-2t.点睛:速度公式和方程思想练习:1.数轴上A为-40,B为80(1)一蜘蛛P从B出发3个单位/秒向左移动蜘蛛Q从A出发2个单位/秒设两个蜘蛛在C相遇C对应的数是多少?(2)若蜘蛛Q从A出发向左移动,蜘蛛P从B出发向左移动,设蜘蛛P在数轴上D点追上蜘蛛Q,D为多少?2.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米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米,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每分钟走5米,⑴甲、乙开始运动后几分钟相遇?⑵如果甲、乙到达对方起点后立即折返,甲继续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米,乙继续每分钟走5米,那么开始运动几分钟后第二次相遇?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⑶当点P以每分钟一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P点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4.点P从A点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点P出发4分钟时距A地240cm,此时点Q也从点A出发沿着线段AB向点B匀速运动,再经过6分钟点Q追上点P,又经过2分钟点Q到达点B处,此时点P、Q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分钟(1)求点A与点B的距离;(2)当线段PQ的长为40cm时,求t的值5.在数轴上有A、B两点,A、B两点所表示的有理数分别是a和b,a的倒数等于它本身,|b|=3,a <b且ab<0.(1)求线段AB的长;(2)动点P、Q分别从点A、O同时出发,沿线段AB方向同向而行,其中一个点到达B点时停止,另一个点继续运动,直至也到达B点停止,P、Q的运动速度分别是2个单位/秒和1个单位/秒,M是PQ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P、Q都在线段OB上运动时,请用含有t 的式子表示线段OM的长;(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t值使线段OM的长度是7/4.请说明理由.6.已知数轴上有顺次三点A, B, C。

初中动点题技巧总结

初中动点题技巧总结

初中动点题技巧总结
初中动点题是数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广泛。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初中动点题的技巧总结:
1. 理解题意: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对于动点题,要明确动点的运动规律和相关条件。

2. 确定变量和参数:在解题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和参数来表示动点的位置和相关量。

选择正确的变量和参数对于建立数学模型至关重要。

3.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要求,需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这可能涉及到几何、代数、三角函数等多个知识点。

在建模过程中,要注意坐标系的建立和单位的选择。

4. 运用数学工具: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学工具如方程、不等式、函数、数形结合等来解决问题。

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数学工具。

5. 分析和推理: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重分析和推理。

通过分析动点的运动规律和相关量的关系,推理出结论并给出证明。

6. 检验答案:最后,需要对答案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题目的条件和要求。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解决初中动点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和技能,并且要注重思维方式和策略的运用。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可以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

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归纳初中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是指在动力学中的问题。

学习动点问题的方法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归纳总结初中动点问题的方法,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知识点。

首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动点问题是指在牛顿力学中讨论的问题,它涉及到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的关系。

学生要先了解什么是动点,以及动点问题的相关概念和公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动点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听课、查阅资料和做练习等方式来加深对动点问题的理解。

其次,学生在解决动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动点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建立运动方程和受力平衡方程来描述和求解,学生可以通过化繁为简,把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如代数、几何和微积分等,来解决动点问题。

此外,学生在解决动点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画图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掌握的几何知识,如坐标系、图形的性质和运动轨迹等,来解决动点问题。

此外,学生在解决动点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动点问题通常有一些已知条件和一些未知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中,学生可以通过逻辑推理,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最后,学生在解决动点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解题方法和技巧,来帮助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

动点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有很多种,如直接法、间接法、综合法等,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自己解决动点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 初中数学 关于动点问题的总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函数思想 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和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 .∴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②GP=GH 时, 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H M N GP O A B 图1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又∠DAB+∠ADB=∠ABC=75°,∴∠CAE=∠ADB,∴△ADB ∽△EAC, ∴AC BD CE AB =, ∴11x y =, ∴xy 1=. (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 ∴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 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3(2005年·上海)如图3(1),在△ABC 中,∠ABC=90°,AB=4,BC=3. 点O 是边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AB 相切于点D,交线段OC 于点E.作EP ⊥ED,交射线AB 于点P,交射线CB 于点F.(1)求证: △ADE ∽△AEP.(2)设OA=x ,AP=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当BF=1时,求线段AP 的长.解:(1)连结OD. 根据题意,得OD ⊥AB,∴∠ODA=90°,∠ODA=∠DEP. 又由OD=OE,得∠ODE=∠OED.∴∠ADE=∠AEP, ∴△ADE∽△AEP.(2)∵∠ABC=90°,AB=4,BC=3, ∴AC=5. ∵∠ABC=∠ADO=90°, ∴OD ∥BC, ∴53x OD =,54x AD =, A ED C B 图2 A3(2) 3(1)∴OD=x 53,AD=x 54. ∴AE=x x 53+=x 58. ∵△ADE ∽△AEP, ∴AE AD AP AE =, ∴x x y x 585458=. ∴x y 516= (8250≤<x ). (3)当BF=1时,①若EP 交线段CB 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3(1),则CF=4.∵∠ADE=∠AEP, ∴∠PDE=∠PEC. ∵∠FBP=∠DEP=90°, ∠FPB=∠DPE,∴∠F=∠PDE, ∴∠F=∠FEC, ∴CF=CE.∴5-x 58=4,得85=x .可求得2=y ,即AP=2. ②若EP 交线段CB 于点F,如图3(2), 则CF=2.类似①,可得CF=CE.∴5-x 58=2,得815=x . 可求得6=y ,即AP=6.综上所述, 当BF=1时,线段AP 的长为2或6.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 ∵∠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 ∵AH OC S AOC ⋅=∆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 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AB CO 图8 HC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题(一)点动问题.1.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1)当6=AE 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求BE 的长;(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 的长.[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 解:(1) 证明CDF ∆∽EBD ∆∴BECD BD CF = ,代入数据得8=CF ,∴AF=2 (2) 设BE=x ,则,10==AC d ,10x AE -=利用(1)的方法xCF 32=, 相切时分外切和内切两种情况考虑: 外切,x x 321010+-=,24=x ; 内切,x x 321010--=,17210±=x .100<<x ∴当⊙C 和⊙A 相切时,BE 的长为24或17210-.(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320=BE . (二)线动问题在矩形A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C 上,直线l 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 于点E.(1)若直线l 过点B ,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A B CD E O l A ′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 ,且AO =41AC ,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A ’是矩形ABCD 的对称中心∴A ’B =AA ’=21AC ∵AB =A ’B ,AB =3∴AC =6 33=BC (2)①92+=x AC ,9412+=x AO ,)9(1212+=x AF ,x x AE 492+= ∴AF 21⋅=∆AE S AEF x x 96)9(22+=,x x x S 96)9(322+-= xx x S 968127024-+-= (333<<x ) ②若圆A 与直线l 相切,则941432+=-x x ,01=x (舍去),582=x ∵3582<=x ∴不存在这样的x ,使圆A 与直线l 相切. (三)面动问题 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解:(1)12=∆ABC S .(2)令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446a a -=,解得512=a . (3)当20≤x 时, 22253656x x y =⎪⎭⎫ ⎝⎛=,C当52 x 时, ()2252452455456x x x x y -=-⋅=. (4)720,1125,73125=AD . 已知:在△ABC 中,AB =AC ,∠B =30o ,BC =6,点D 在边BC 上,点E 在线段DC 上,DE =3,△DEF 是等边三角形,边DF 、EF 与边BA 、CA 分别相交于点M 、N . (1)求证:△BDM ∽△CEN ; (2)设BD =x ,△ABC 与△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 (3)当点M 、N 分别在边BA 、CA 上时,是否存在点D ,使以M 为圆心, BM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EF 相切, 如果存在,请求出x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1:已知⊙O 的弦AB 的长等于⊙O 的半径,点C 在⊙O 上变化(不与A 、B )重合,求∠ACB 的大小 .分析:点C 的变化是否影响∠ACB 的大小的变化呢?我们不妨将点C 改变一下,如何变化呢?可能在优弧AB 上,也可能在劣弧AB 上变化,显然这两者的结果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