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及标准】国家级传染病专科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提纲对比版-13
卫生部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1994]第25号
卫生部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的通知正文:---------------------------------------------------------------------------------------------------------------------------------------------------- 卫生部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发〔1994〕第25号1994年9月5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委卫生局(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我部制定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制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按本《指导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公民提供符合成本效益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区域医疗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医疗机构设置的依据,因此,《规划》的制订,应遵照区域医疗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含义《规划》是以卫生区域内居民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及公平地向全体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
依据《规划》设置区域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引导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区域内一定人群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避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重叠或遗漏,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我国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既能为我国公民公平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又能比较有效地控制医疗成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8.08.07•【文号】国卫医发〔2018〕28号•【施行日期】2018.08.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抓手,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取得良好效果。
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现就做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通知如下:一、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要统筹区域内医疗资源,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科学规划、布局医联体。
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以规划为主,主要发挥地市级医院和县医院(含县中医院,下同)的牵头作用。
组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要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重点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医院专科优势,辐射和带动区域内、区域间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医疗服务同质化。
在规划布局医联体过程中,要将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对于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也可以牵头组建医联体。
(一)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照“规划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的原则,以设区的地市和县域为单位,将服务区域按照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由一个医疗集团或者医共体负责。
三级医院和康复、护理等慢性病医疗机构可以跨网格提供服务,检查检验、消毒供应、特殊临床专科技术等可以区域内资源共享。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一、哈医大一院简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
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
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
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
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
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
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
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
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
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及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及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4.26
•【文号】国卫办医函〔2021〕235号
•【施行日期】2021.04.2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及国家骨
科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1〕2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国卫医发〔2017〕3号)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国卫办医函〔2019〕45号)有关要求,进一步推动骨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骨科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实现区域分开,我委组织制定了《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国家骨科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2.国家骨科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1年4月26日。
感染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
感染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试行)一、本标准分5个部分,实行量化900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12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4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5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190 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所在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 所在医院认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并取得明显效果;4.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5.专科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6.专科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除人员队伍为申报时的情况外,无特别注明,其他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涉及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
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八、本标准中所指论文(包括SCI论文、中文期刊论文等)、科研项目或课题、科研成果等,均指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项目、课题或成果。
第 1 页共14 页第 2 页共14 页第 3 页共14 页第 4 页共14 页第 5 页共14 页第 6 页共14 页第7 页共14 页第8 页共14 页第9 页共14 页第10 页共14 页第11 页共14 页第12 页共14 页第13 页共14 页第14 页共14 页。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20】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指南》主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
包括机构设置、科室设置、设施设备配备等要求。
二是明确养老服务管理要求。
医养结合机构需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照护评估等方面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并加强质量管理。
三是明确医疗服务管理要求。
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护理服务管理、医疗康复服务管理、安宁疗护服务管理、感染防控管理、传染病管理、用药管理、病历管理。
医养结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发布或认可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提供医疗服务,制定并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四是明确医养服务衔接管理要求。
包括服务有效衔接和信息化管理。
医养结合机构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开展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包括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联动管理、鼓励开展上门医疗卫生和养老等延伸服务。
五是明确运营管理要求。
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外包服务管理、签约及投诉管理、收费管理。
六是加强安全管理。
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安全巡查管理、出入与人身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财产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
附: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全文一、总则为适应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遵循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机构。
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
本指南对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作出了规范。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应当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根据机构资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等服务并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30卷(2023年)总目次
㊃100 ㊃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30N o .12(S N193) D E C .2023‘中国卫生质量管理“第30卷(2023年)总目次(括号中的数字为 期数 页码)特别关注以数据为驱动的上海市级医院绩效监测评价与促进平台建设及思考张娴静等(1 01) 基于大数据和标杆分析法的市级医院病种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及应用侯冷晨等(1 04) 上海市级医院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徐峥等(1 08) 基于大数据的市级医院大型医用设备评价指标构建及应用李晶慧等(1 12) 上海市级医院安防监控系统集成平台构建与应用曹玲燕等(1 16) 基于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查对制度问题分析与建议梁小慧等(2 01) 基于司法判决角度的危急值报告制度管理策略曾强等(2 04)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关键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怀晴雨等(2 08) 医院信息安全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庞雪等(2 12) 麻醉精神类药品智能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戎成婷等(2 16) 新发展阶段医疗质量管理:内涵拓展与创新发展王虎峰等(3 01)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张静等(3 07) 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的路径和作用张静等(3 14) 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医疗质量管理同质化的路径和方法史江漂等(3 20) 基于智慧血液管理平台的医院储血设备精细化管理探索吕振等(4 01)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医院血液库存智慧化管理模式探索王田田等(4 0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智慧血液配送模式探索王国安等(4 07) 输血科红细胞血袋样本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与应用探讨张敏等(4 11) 智慧血液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讨王丽雯等(4 14) 血液科护士智慧化血液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尹霄朦等(4 18)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满意度对管理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机制研究蔡媛青等(5 01) 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满意度对管理人员服务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蔡媛青等(5 06) 公立医院人才可持续发展满意度对管理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机制研究王文娟等(5 11) 公立医院人才可持续发展满意度对管理人员服务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蔡媛青等(5 15) 北京市22家三级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定性比较研究 王文娟等(5 20) 北京市20家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定性比较研究蔡媛青等(5 25) 中国男护士事业发展的历史研究梁爽等(6 01)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住院患者男护士接受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颜穆丹等(6 05) 三甲医院男护士感知高绩效工作系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胡宇凡等(6 10) 上海市男护士职业锚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汪涛等(6 15)精神专科医院男护士工作投入与反刍思维㊁自我和谐的相关性研究蔡壮等(6 19) 儿童专科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路径探索闫雪等(7 01) 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建立与应用刘枭雄等(7 05) 基于5G+区块链的危重症患儿全流程闭环转运体系构建与应用王桢絮等(7 09) 以小儿外科为核心的癌症儿童生育力保护多学科协作模式探索许陈诚等(7 14) 全国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 T E M I )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分析窦克非等(8 01) 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质控现状与对策张优等(8 07)提升区域内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率的江苏经验孟浩宇等(8 12) 提升急性S 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探索与实践许静等(8 16) 国际患者安全发展趋势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刘彤等(9 01)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经济学研究进展与启示刘彤等(9 06) 住院患者静脉用药风险防范优化策略研究姚旺等(9 10)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M a n a e m e n t V o l .30N o .12(S N193)DE C .2023 ㊃101 ㊃基于 2 4模型的手术患者电外科安全事件分析与改进程娅楠等(9 17) 一例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假阴性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医疗纠纷的分析与思考周爱文等(9 22) 智慧医院发展沿革与模式探索许昌等(10 01) 基于院长驾驶舱的智慧医院管理数据平台建设实践田怀古等(10 06) 基于5G 全流程闭环管理的智慧护理服务模式丁小容等(10 10) 基于电子病历的智慧医保探讨刘颜等(10 15) 基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医院平台建设实践田怀古等(10 20)智慧医院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秦洁等(10 24) 基于医疗资源与医疗服务对比的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研究王成等(11 01) 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模式探索: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为例付晓彤等(11 07) 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张钟文等(11 11) 北京市某中医医院医生医患关系和职业倦怠相关性研究邹鎔等(11 15) 太原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发展现状调研杨林霞等(11 20)2020年-2021年全国超声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分析陶葸茜等(12 01) 落实 超声危急值10分钟内通报完成率 质控目标及改进策略陈夏珊等(12 07) 督导会诊在超声门诊医疗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董一凡等(12 11)甲状腺滤泡癌超声诊断质量分析张晓燕等(12 16) 医疗质量门诊患者突发意外事件应急防御安全指标体系构建肖华丽等(1 21)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管理最佳证据总结王晴等(1 26) 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徐治萧等(1 32) 新冠肺炎疫情对上海市级医院小儿肺炎住院患儿的影响研究李福兴等(1 36) ‘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意义解读王平(2 20)危重新生儿转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杨晓倩等(2 24) 神经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M e t a 分析孙卫格等(2 29)医院集团医疗服务质量同质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李洪涛等(2 36)基于文本挖掘技术的脑卒中文献计量分析:以P u b M e d 数据库为例叶全伟等(3 25) 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长三角卫生健康标准一体化调查研究董晨杰等(3 31) 上海市级医院重点病种31天内重返住院调查与分析朱春龙等(3 36)新冠肺炎疫情下定点医院阶梯式重症医疗救治的探索张丽娜等(3 42)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影响分析:以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为例李小艳等(3 46) 上海市级医院日间化疗管理共识赵蓉等(4 22) 持续改进:医院评审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尹畅等(4 26) 我国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2020年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使用情况调研左玮等(4 30) 河北省产前诊断技术服务机构校验评审问题分析与对策周爱文等(4 34) ‘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解读孙辉等(5 30)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曹祎等(5 34) 基于德尔菲法的公立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综合能力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廖子锐等(5 40)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医疗纠纷案件中医疗过错因素与原因力的关系研究万辉等(5 45) 基于S WO T 分析的公立医院学科建设策略研究尹立等(6 25)心血管内科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探索黄东等(6 29) 手术医师信息库在落实围手术期核心制度中的应用苑伟等(6 33) 基于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质量监测指标数据验证实践张金凤等(6 37) 2022年度厦门市肾病专业质量控制数据分析陈智鸿等(7 18)基于博弈理论的D R G 支付对三级医院疾病诊治难度的影响分析方金鸣等(7 24) 基于单病种数据库的临床科研平台构建探索郑莹等(7 30) 患者入院24h 内V T E 风险评估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刘维等(7 33)基于词频分析的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智慧服务政策研究谷兰凌等(8 20)人工晶体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对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次均住院费用影响分析彭勇华等(8 25) 某传染病专科医院临床科室医疗服务能力评价与分析朱慧等(8 30)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日间手术管理平台构建及应用袁骏毅等(8 35)集中管理模式下胸外科日间手术患者非计划再就诊影响因㊃102 ㊃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30N o .12(S N193) D E C .2023素分析邱莉华等(9 27) 多学科协作优化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诊疗流程魏蓉溪等(9 32) 三级医院评审数据平台构建及应用高梦婷等(9 35) 出院患者手术占比管控路径探索高晴等(10 2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D R G 分组探讨付婷辉等(10 32)基于E R A S 的卵巢良性囊肿日间手术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黄娟等(10 38) 膝关节置换手术日间化路径探讨王卫等(10 43)三级肿瘤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王 州等(11 27)发挥管理在提质增效中的作用:以分娩镇痛率提升项目为例王峰丽(11 32) 门(急)诊病案首页系统设计与思考苏宇等(11 36) 医务人员互联网诊疗使用情况及认知态度研究刘瑞琦等(11 40) 上海市级医院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谷茜等(12 20)资源整合型加速康复外科管理体系构建与应用林苡竹等(12 24) D R G 支付下I F 55病种医用耗材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魏巍等(12 28)患者安全内蒙古某三甲医院临床试验医疗器械使用安全现状分析朱丹丹等(2 81) 国外医疗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与策略分析及启示马玉琴等(6 41) 不同量表对脑卒中住院患者跌倒风险的预测效果比较赖松生等(6 46) 从不良事件角度探析医疗纠纷的影响因素及防控策略刘长英等(10 46)一项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相关安全问题解析及改进李浩等(11 60) 曼彻斯特患者安全框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用的范围综述汤佳洁等(12 65) 聚焦D R G基于D R G 的公立医院精细化成本管控实践探讨吴镝娅等(1 39) 基于M D T 的C H S -D R G 付费下的管理持续改进张秉政等(4 38) 基于院级D R G 分组诊疗数据知识库的实时分组管理研究王兴强等(5 51)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入院体重对D R G 分组影响分析付婷辉等(5 55)护理质量陕西省护士执业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刘小敏等(1 44)基于i -P A R I H S 循证框架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护理预防证据的审查与分析郭清源等(1 49) 陕西省护士患者安全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肖倩等(2 49)I C U 护士结构配置指标与护理结局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张可寅等(2 55)基于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s .go v 的护理质量临床试验特征分析李玉培等(3 60) 基于病例组合指数和护理工时构建肝胆外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杨艳英等(3 64) 我国护士从事 互联网+护理服务 意愿率及影响因素的M e -t a 分析杨雨菡等(4 52)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本科护生跨专业合作学习态度与职业成熟度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安冉等(4 57) 基于C i t e S pa c e 的我国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研究可视化分析颜佳冉等(5 61) 脑卒中患者跌倒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吴尧等(5 66)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驻点对口帮扶基层县医院护理工作实践马莉等(7 48) 基于柯氏四级评估模型构建专科护士培训评价指标体系谢仪佳等(8 51) 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尚文涵等(8 57)国考 背景下三级公立医院护理管理内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郑军等(9 43) 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朱迪等(9 50) 基于购买力平价指数的安宁疗护服务收费标准研究杨轶等(10 51) 介入手术患者I S B A R 转运交接单构建与应用李尔清等(10 56) 基于权变理论的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护理人力调配策略研究骆金铠等(11 55) 基于医联体的山东省县级医院护理人员静疗专科护理需求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吕守英等(12 48) 规范化培训护士专业生活品质在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间的中介效应探究兰文霞等(12 54) 服务质量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及防御性医疗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朱清等(1 56) 门诊造口治疗师执业环境与薪酬满意度相关性研究李伟东等(1 62)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M a n a e m e n t V o l .30N o .12(S N193)DE C .2023 ㊃103 ㊃中药注射剂抗肿瘤治疗的医患偏好及共同决策比较分析滕悦等(2 60) 基于K a n o 模型的经阴道分娩孕产妇服务需求调查分析姚瑶等(2 65)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乡村医生工作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董复宗等(4 6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人文执业能力㊁感知医患关系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陈东冉等(5 71)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诊疗服务实践探索柳昭羽等(5 76)住院患者满意度测量问卷与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的比较研究吴怡雪等(6 52) 门诊导医评价工具的汉化及信效度研究陈宣成等(7 52)我国49家三级综合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王越等(8 39) 基于S E R V Q U A L 模型的肺结节患者日间手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王毅豪等(8 46) 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 互联网+ 上门医疗服务风险分析及对策陈旻洁等(9 54) 出院患者回访预约一体化闭环管理模式构建与应用梁艺琼等(9 58)基于S E R V Q U A L 模型与I P A 分析的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质量评价朱思宇等(10 62) 西藏地区医务人员执业环境现状调查达娃卓玛等(12 59)绩效管理与医院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职能部门契约式绩效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探讨杨冬等(2 41) 公立医院职能部门契约式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杨冬等(2 44)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探讨崔艳雨等(3 50)基于D I P 的主诊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例王晨等(3 55) 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郑琳莎等(4 43) 国考背景下县医院绩效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马玉蓉(4 48) 基于结果链模型的手术专科运营管理及效果评价殷佳等(6 57)E V A 与R B R V S 相结合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实践:以过敏反应科为例邓维姝等(6 63) 基于熵权 T O P S I S R S R 联合法的临床科室D R G s 绩效综合评价研究张振等(7 38) 公立医院专科经营助理模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讨徐雪慧等(7 43) 基于D R G s 和R B R V S 的肿瘤专科医院绩效改革路径探索孟燃等(9 38) 医技科室亚专科绩效精细化管理研究:以超声医学科为例李晓双等(11 46)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妇幼保健机构绩效管理陈姗等(11 50)三级公立医院专科群R B R V S -K S F 薪酬考核体系优化研究洪安琪等(12 70) 基于数据治理的医院绩效考核P D C A 管理实践李丽娟等(12 74)质量与信息化手术室智慧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贾晋莉等(1 67) 医疗机构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监管平台构建与应用崔有文等(3 68)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的主数据管理探究与实践张朝等(4 67) 省级质控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与应用朱甬倩等(5 81) 公立医院 一院多区 网络安全管理实践探索赵丽丽等(6 68) 省级健康管理(体检)质控信息平台设计与应用韩雷等(6 73) 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评估与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肖非易等(7 58) 江苏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治理实践研究陆家发等(8 63) 互联网医院运行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闫雪等(9 63) 基于5G 技术的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协同平台建设王淑等(11 69) 数字化建设助力中医医院急诊能力提升张亚男等(11 73)专题研究基于专科医师态度和建议的 专科 全科团队 建设模式探索宋景晨等(12 33) 基于全科医师认知和需求的 专科 全科团队 建设模式研究宋景晨等(12 39) 基于医联体的 专科 全科团队 模式效果评估宋景晨等(12 44)㊃104 ㊃ 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y M a n a ge m e n t V o l .30N o .12(S N193) D E C .2023Q C 小组平台循证视域下医院品管圈项目结构化案例库构建与应用向萍等(1 71) 构建新冠肺炎疫情下隔离酒店的医学观察管理模式许静等(1 75) 近10年来‘中国卫生质量管理“刊载品管圈论文情况分析王侠等(2 70) 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率王丽娟等(2 75) 降低I C U 患者谵妄发生率蒙斯雅等(3 76) 降低急性中毒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仪器报警发生率张博泉等(3 83)提高高值医用耗材管理信息追溯覆盖率王悦等(4 82) 降低重症肌无力患者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任婷婷等(5 85) 缩短创伤骨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平均等待时间尹丹娜等(6 77)广东省医院品管圈参赛项目分析与思考向萍等(7 63) 基于Q F D 构建泌尿造口医护患协同管理模式陈庆丽等(8 84)基于Q F D 改善高危孕产妇围孕期安全王佳等(9 67) 恶性血液病患者P I C C 相关性血栓风险管理模式构建张同同等(10 67)降低老年骨科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邵倩等(10 74) 基于Q F D 构建产后尿潴留预警体系张俊茹等(11 77) 缩短P I V A S 首批输液完成时间孙治萍等(12 78) 卫生技术评估专栏金砖五国卫生技术评估应用比较研究徐鸿燕等(2 85) 医工交叉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营管理探讨包文婕等(3 72) 我国医院循证管理与卫生技术评估研究可视化分析姚保栋等(4 71) 国外普适性卫生技术评估工具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李灵玉等(4 76)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城市医疗集团H B-H T A 小组的论证罗莉等(7 78)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谢鹏(9 74)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公立医院高值医用耗材准入指标及权重研究林海蓓等(11 64) 药品质量江西省基层药品监管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郭亮等(7 68) 带量采购药品配送企业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王家玉等(7 74)后勤质量医院后勤活力型文化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杨雅琴等(6 83)医保质量对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的回顾与思考郭武栋等(1 89) D R G 支付改革形势下的医疗服务行为持续改进何琼等(8 68) 医保与商保融合的健康管理组织模式探讨陈烨等(8 71)血液质量基于智慧城市概念模型的智慧血液网建设与应用李大玮等(1 80) 基于智慧城市的智慧血液冷链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陈委娜等(2 90) 世界卫生组织‘献血者咨询实施指南“释义及启示梅仁波等(3 99)‘血站合格血液储存库射频识别(R F I D )技术应用规范“地方标准编制研究谢淑红等(5 91) ‘血站和医院血库良好实践指南“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比较研究徐蓓等(5 95) 基于云环境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备份优化策略赵小洪等(6 87)质量和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在血站管理中的运用孙静华等(6 90) 我国部分中心血站从业人员离职率调查与分析许守广等(7 82)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采供血机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孙君凤等(7 87) 青岛市民营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调查刘晓霞等(8 90)优化无偿献血奉献奖申报路径钟诚等(9 82) 突发事件下血液应急保障组织体系研究刘佃雨等(10 79)5G+捐血站数智化建设与应用探索卢亮等(11 84) 江苏省14家采供血机构血液检测实验室现状调查王波等(12 83)社区卫生质量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张波等(1 84)C h i n e s eH e a l t hQ u a l i t M a n a e m e n t V o l .30N o .12(S N193)DE C .2023 ㊃105 ㊃上海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评价钮登等(3 87) 糖尿病患者社区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首诊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王淼淼等(3 93) 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病管理脆弱性评价研究薛梓晨等(8 75)基于供给视角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病床服务现状与对策王信光等(8 80) 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工作中院办院管模式的S WO T 分析张炳珍等(9 78)质量与法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研究热点演变分析罗怡等(10 82) 问题与探索基于多院区合理医疗点评体系的构建梁华伦等(1 93) 大型医院巡查视角下医院重点岗位轮岗实践与优化杨石含等(1 97) 三级综合医院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王敌等(2 93) 九宫格思维模式在医院中层干部队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李晶等(2 98) 新冠疫苗接种队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邵夏龙等(3 103)医疗集团个性化精准帮扶创新研究石朝凯等(3 107)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框架研究刘月辉等(4 86)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立医院行政领导人员职业化影响机制研究郑立冬等(4 91)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县域医共体政策文本分析徐萍萍等(5 99)紧密型医联体模式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评估:以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为例朱斌等(5 105) 补偿机制改革对佛山市公立医院运营的影响邱恒等(6 94)基于同质化管理的 一院多区 公立医院行风建设研究:以北京市某医院为例张怡等(6 99) 县域医共体模式下龙头医院持续发展策略分析路定珍等(7 91)北京市三甲医院临床医师职称聘任评价体系知晓率及满意度调查马千慧等(7 95) 患者获得感视角下佛山市补偿机制改革的效果评估邱恒等(8 94) 甘肃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应用分析马惠娟等(8 98)基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院多区学科布局设置研究石函宁等(9 85) 多院区一体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宁夏实践张彦杰等(9 90)基于 三位一体 模式的地市级公立医院人才引进策略优化与思考毛光明等(10 87) 党建引领的科主任座谈会机制在单体多院区医院治理中的实践罗莉等(10 92) 区域性医疗中心卫生应急工作现状与完善策略金建军等(11 88)以分院区建设为载体的公立中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扩容的实践探索颜英杰等(11 92) 宁夏 互联网+医疗健康 路径建设与实践张彦杰等(12 87) 分级诊疗背景下县级中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王俊寰等(12 91)党的二十大与卫生质量事业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医疗收治工作模式初探:以上海市某三甲医院为例陶丽丽等(2 102) 新冠肺炎疫情下定点医院联合指挥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实践闵慧等(3 111) 支援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的实践与思考钱明平等(4 95) 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医院中层干部考评中的实践王赛等(5 111) 以新发展理念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之路许君等(6 104) 党建引领下公立医院纪检与行风协作监督的工作路径探讨吴峥等(7 100) 组团式 医疗援藏人才选派机制研究:基于北京市援助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实践探索赵浩凯等(8 102) 全面从严治党 四责协同 机制向基层党支部延伸路径研究顾勇伟等(9 94) 增强基层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实践探索王春蕾等(10 96) 党建引领区域康复医联体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沈小夏等(11 95) 公立医院党建和业务工作互融考核机制的实践研究马珍珍等(12 96)专访以智慧医院建设为抓手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访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陈芸本刊编辑部(10 101)。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1.15•【字号】•【施行日期】2021.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质量正文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市卫生健康委,委直属各医疗机构,省属卫生健康事业各有关医疗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驻鲁医疗机构:为进一步加强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我委对《山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鲁卫办字〔2018〕234 号)进行了修订,形成《山东省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11月15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设置第三章职责第四章运行第五章管理第六章附则山东省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省级质控中心)建设及管理,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升全省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原卫生部《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级质控中心是指由省卫生健康委设立,受省卫生健康委委托,针对特定专业领域,协助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组织。
省级质控中心主要通过挂靠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必要情况下可以委托有关行业组织承担。
第三条省卫生健康委负责省级质控中心的规划、设置、考核和管理,指导全省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二章设置第四条省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级质控中心)设立情况和我省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省级质控中心。
同一专业只设一个质控中心,分支较多、覆盖专业范围较广的省级质控中心可结合专业实际下设质控学组。
省级质控中心所在挂靠单位,在推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专科类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时优先考虑。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0.09.02
•【文号】国卫办医函〔2020〕767号
•【施行日期】2020.09.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
正文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及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
准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20〕7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国卫医发〔2017〕3号)及《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国卫办医函〔2019〕45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传染病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优化传染病医疗资源区域布局,提升应对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助力实现区域分开,我委组织制定了《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
2.国家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0年9月2日。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
1.首诊负责制度为切实履行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责,规范医护人员对重危病人抢救的医疗行为,防止不安全医疗责任事件发生,特制定本制度:(一)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二)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首诊医师和医疗部门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专门医疗部门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三)危重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和ICU进行救治,特别紧急设法转运的应就地抢救,召集急救车和医院急救小组赶赴抢救。
(四)在医院内发生意外和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危重状态或重危病人抢救需行政特别支持的,除按第三条处置外,必须立即上报医务处直至院长。
(五)危重病人的转送必须有主管医护人员或主持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陪同,根据病情由主管医师决定护送人员的医疗等级,请护士陪同需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医嘱。
无医嘱视为主管(治)亲自陪同。
护士站必须做好协调工作。
(六)各医疗部门必须组建抢救小组由科负责人亲自主持。
各病区要建立定期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制度,药剂科要保证任何时候都能提供充足的急救药品,辅助科室要保证急救检查设备的完好和随时应急并建立制度。
(七)急诊科和ICU是医院处置危重病人的重要部门,必须保证急救床位和设备的应急使用和人员的紧急调用。
科室要建立相应的定期检查医疗制度。
(八)危重病人急救中全体医护人员应以抢救病人生命为第一,收到急救传呼6120,放下一切工作奔赴急救场所。
为救命,主持抢救负责人有权力签署“特急急救”意见,先救治后付费,但此权限仅限首次。
行使后应立即报告医疗行政和总值班,以后不付费诊治需请示医疗行政审批。
(九)如违反以上条例视为责任事件,医院将进行严厉处罚,因此所引起的后果,当事人将承担法律责任。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20】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及医疗服务质量标准《指南》主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
包括机构设置、科室设置、设施设备配备等要求。
二是明确养老服务管理要求。
医养结合机构需按照相关标准,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活照护、基础照护、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照护评估等方面的养老服务管理制度,并加强质量管理。
三是明确医疗服务管理要求。
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护理服务管理、医疗康复服务管理、安宁疗护服务管理、感染防控管理、传染病管理、用药管理、病历管理。
医养结合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发布或认可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提供医疗服务,制定并组织实施管理制度。
四是明确医养服务衔接管理要求。
包括服务有效衔接和信息化管理。
医养结合机构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开展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包括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联动管理、鼓励开展上门医疗卫生和养老等延伸服务。
五是明确运营管理要求。
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管理、后勤管理、档案管理、外包服务管理、签约及投诉管理、收费管理。
六是加强安全管理。
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安全巡查管理、出入与人身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财产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
附: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指南全文一、总则为适应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加强机构内部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遵循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机构。
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等服务。
本指南对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作出了规范。
医养结合机构管理应当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根据机构资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医疗、养老等服务并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肿瘤医院)
《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肿瘤医院)LT目录1 基本情况 (1)2 运行绩效 (8)3 功能与任务 (9)4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技术标准 (11)4.1内科 (12)4.2头颈外科 (14)4.3胸外科 (17)4.4腹部外科 (19)4.5乳腺外科 (24)4.6泌尿外科 (25)4.7神经外科 (27)4.8骨科 (28)4.9妇科 (30)4.10放射治疗科 (31)4.11急诊科(或承担急诊功能的专科) (38)4.12麻醉科 (41)4.13 中医科 (43)5 医技科室服务能力 (44)5.1药剂科 (44)5.2检验科 (49)5.3病理科 (54)5.4内镜科 (58)5.5输血科 (60)5.6影像诊断科 (62)5.6核医学科 (68)6 医学教育 (70)7 科研能力 (72)8 质量与安全 (75)1 基本情况申报成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机构所处地理位置应交通便利,方便区域内人口就医,开展的诊疗科目必须齐全,有完善的医技科室与之配套,有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医疗仪器设备,合理的人才梯队,较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
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按以下六大区划分: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蒙东);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中南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1地理位置地理优越,交通便利,3小时路面交通能够覆盖区域内人口≥ 70 %。
1.2床位规模⑴核定床位数必须≥ 1000 张;⑵内科、外科(指一级学科)占医院床位总数的百分比≥ 60 %;⑶重症加强治疗科(ICU)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1 %;⑷急诊抢救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含ICU)≥3%;⑸放射治疗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百分比≥10 %;⑹病床使用率≥90%。
三级传染病医院评审标准细则
三级传染病医院评审标准细则第一章医院公益性一、医院设置、功能和任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定位和要求。
(一)传染病医院未来发展定位:逐步转型为以感染、传染及急慢性相关性疾病为主要服务对象和重点学科,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并具备教学、科研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医院。
(二)医院应具有服务区域内传染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综合诊疗服务设施、设备、人员梯队及处置能力,医学影像可提供24小时急诊诊疗服务,能承担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形成区域急慢性传染病综合救治医疗中心。
(三)临床科室设置、诊疗科目、人员梯队与诊疗技术能力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1、必备床位数350张以上,应急床位数20-40张2、科室设置:(1)重点专科:肝病、结核、传染病、艾滋病(2)一级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小儿传染病)、五官科、急诊科(包括发热、肠道门诊等)、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重症医学科、皮肤性病科、手麻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影像科、检验科、药剂科、病理科(3)二级科室:呼吸科、心血管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血透室)、神经内科、肿瘤科、血液科、心理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泌尿科、介入科(以肝胆介入为主);慢病随访管理服务中心(按传染病类别设置相应病群随访系统)。
说明:传染病医院专业科室设置指导原则:1、专业科室的设置是以传染病医院未来发展趋势、方向和定位为指导原则,各省市、地区可根据各医院目前实际病种和学科设置逐步建设完善。
2、本次评审以下科室为必备科室:肝病内科、结核科、传染病科(指除肝炎、结核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小儿传染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ICU)、手麻科、消化内科、呼吸科、妇产科、普外科、介入科、口腔科;临床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药剂科、慢病随访管理机构。
3、以结核为主的传染病医院应设置胸外科、骨科专业;不以结核为主的传染病医院应具备结核常规诊疗的专业设置及能力。
多途径改善医疗服务的实践与成效
多途径改善医疗服务的实践与成效【摘要】某大型三甲医院依据国家政策制定了专项服务提升方案,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领学科发展,以患者为中心,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优化精简服务流程,实施融合性、延展性、亲情化一站式服务,畅通医患沟通渠道,多措并举提高服务监管效能,提升了患者满意度,服务品牌建设获得了政府及行业的认可与推广。
【关键词】医疗服务实践改善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某大型三甲医院在持续改进服务的基础上,自2023年1开始,遵循“服务流程再优化、服务融合再提升”的原则,实施了一系列的流程优化和服务融合升级措施,取得较好的成效,汇报如下。
1.服务改进举措1.1党建引领服务,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具体工作相融合。
开展党建品牌建设及服务大调研活动,梳理问题,分类制定改进举措,推进服务创新。
1.2 出台系列主题服务提升方案。
2023年上半年医院相继出台了“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实施方案”、“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等,实行任务分解,限时整改提报公示,确保工作成效。
1.3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行“互联网+医疗、护理及服务”,打造了器官移植等6个专业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发展280个亚专科,建设7个疑难病MDT门诊,“无饿医院”、“无痛医院”建设深入推进。
医院获批山东省首家互联网医院,开通70个专业互联网诊疗,5个专业开通互联网护理专家门诊,提供居家护理指导;智慧药房送药到家,开展5G远程手术,实现手术量全国第一,开展了远程病理、心电诊断及远程会诊。
1.4强化门诊服务,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诊环境。
建立多学科门诊;实施精准预约诊疗,开通预约放号通知定制及放号时间公示,将就诊和检查预约时间精确到15分钟之内,升级自助机功能,20余项功能一站完成;增加方便门诊窗口及节假日号源;实现健康体检套餐查询、预约、付费、报告查询等全程线上服务;推进检查检验诊间预约、缴费及信息推送;开设了放射及药学门诊,将门诊及住院患者分区检查并延长服务时间,减少患者等待。
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1. 引言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标准一直备受关注,它关乎到口腔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在国家医疗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口腔医疗事业也得到了加强和发展,相应的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2. 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概述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是指在口腔医疗领域具有较高地位和资历的医疗机构,其设置标准通常包括人员配置、诊疗设备、服务范围、医疗质量等多个方面。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口腔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国民口腔健康、推动口腔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人员配置要求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的人员配置是其正常运转和发展的基础。
应具备一定数量的口腔医生,包括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等不同级别的医师。
还需要具备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口腔护士和技术人员。
还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行政和后勤人员,以保障医疗中心的正常运转和服务。
4. 诊疗设备标准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应配备一流的口腔诊疗设备,包括口腔影像学设备、口腔修复设备、口腔外科手术设备、口腔预防保健设备等。
这些设备需要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保障医疗中心的正常诊疗工作。
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设备检修和更新,以适应口腔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5. 服务范围和特色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应覆盖较广的服务范围,包括口腔常见病、口腔专科疾病、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等的诊疗服务。
还应该突出医疗中心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口腔种植、口腔正畸、口腔修复等专业领域的特色服务,以提升口腔医疗中心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6. 医疗质量管理要求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应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医疗流程、科学的诊疗方案、安全的手术操作等。
还应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7.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国家口腔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升口腔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口腔医疗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2019
附件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一、基本要求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应当交通便利,方便区域内癌症患者就医,开展的诊疗科目齐全,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医技科室,有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高水平人才梯队和信息化水平,有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
医院具备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承担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及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其医疗技术水平、临床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安全、教学和科研能力达到国内或区域内领先水平。
医院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
具体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二)近三年年均收治癌症患者≥5万人次,其中疑难危重病例数≥60%,肿瘤三级、四级手术病例占比≥85%;(三)肿瘤放射治疗年总人次≥5千人次,直线加速器≥5台,并有后装近距离治疗设备;(四)年均病理会诊量≥1.5万次;(五)重症监护室(ICU)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1%;(六)须获得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二、医疗服务能力主要临床专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相应肿瘤专科护理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具备组织开展临床研究的能力,配合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临床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
能提供内科、外科、麻醉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包括X线、CT、MRI等)、超声科、检验科、病理科、内镜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核医学科、PET-CT中心、药剂科、营养科、中医科、疼痛科等诊疗服务。
(二)疑难病种诊疗能力。
近三年收治肿瘤病例中恶性肿瘤占比≥90%,提供针对疑难危重症(清单详见附表1)的治疗服务,覆盖清单所列疑难危重症病种≥80%。
针对疑难重症患者提供多学科会诊服务;重视患者生存质量,开展疼痛门诊、疼痛多学科协作、营养治疗和舒缓医疗等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区水平不一
帮扶支援
(1)承担帮扶本辖区或其他省市传染病学科的技术指导
(2)开展政府指定的其他扶贫项目
(3)开展特殊人群的便民服务
环境保护
(1)医疗废弃物管理符合要求
(2)污水处理符合要求
(3)医院废气排放符合要求
(4)有对患者疾病传染方式的告知及预防传染行为的隔离方式的教育与告示
四、医疗机构的科研水平与学术影响力
国家级传染病专科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一、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
序号
标准
核心要素
(地坛医院)
建议修改内容
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及面积合理,能满足功能任务需求,适宜传染病隔离要求。
建议标准调整为功能定位与地理位置,核心要素增加一条:三级甲等传染病医院(教学医院)
理由:
国家传染病区域性医疗中心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该中心具有很高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能够代表我国水平;二是区域性辐射能力很强,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的传染病诊疗的发展;三是具备很强的人才培养能力;四是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储备新型诊断与治疗技术;五是开放流动,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制。
工作效率
(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18天(等级评审19天)
(2)床位使用率≥93(%)
(3)床位周转次数
(4)传染病收容或隔离天数
建议核心要素第2条为:
床位使用率≥80(%)
理由:
床位使用率≥93(%)与前面有冲突,建议统一为床位使用率≥80(%)
社会价
(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
(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
2.曾获的卫计委颁发的“数字化医院”的认证
应用软件和服务-客户关系部分:
1.医院呼叫中心
2.客户分析系统
应用软件和服务-知识协作部分:
1.科研教学系统
运维和网络安全方面:
数据库监理系统
建议核心要素调整为:
1、医院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达到二级以上(包括二级);
2、电子病历系统功能水平分级达到三级以上(包括三级);
感染性疾病管理
医疗过程中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成日常监测,布局合理,运转正常。
门诊要进行区域划分,急诊要将发热、肠道及呼吸道进行独立设置,病房要根据其传染病特性进行相对独立设置。
公共卫生任务
(1)开设慢病(肝病、艾滋病)门诊
(2)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公共卫生任务
健康教育与促进
(1)对所在社区提供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咨询工作
(4)能承担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院外医疗指导任务。
(5)承担区域传染病专业培训
传染病报告管理
(1)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并有专职部门管理
(2)甲类传染病零漏报
(3)乙类传染病报告漏报率≤1%
(4)完成规定的专病专报任务
建议核心要素第3条调整为:
乙类传染病报告漏报率=0
理由:
必须符合《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医师权限管理
理由:
目前国家无统一手术分级目录,标准不一
三、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
标准
要素
承担本辖区内急、危、重、难传染病综合诊疗服务
(1)承担本区域(省、市、自治区)传染病综合诊疗服务
(2)急诊科独立设置,可提供24小时急诊医疗服务。
(3)承担本辖区突发传染病及传染病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19.病区医嘱管理系统
20.住院医生站管理系统
21.手术麻醉管理系统(含手术室医护工作站、手术安排管理、手术监控、麻醉监护等)
22.血库管理系统
23.ICU临床监护系统
24.护理管理系统
25.辅助诊断系统
26.专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27.病人自助查询打印系统
28.护士移动工作站(PDA,执行医嘱,患者体征录入,费用录入)
4.急诊必须设置有抢救床位,并满足急诊抢救需求。留观床位必须按照传染病疾病隔离需要分开设置。
5.病床使用率≥80%
建议核心要素第3条调整为:
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2%;
理由:
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 8%:
3
建筑情况
1.医院传染科建筑布局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划分有三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两端(清洁端、污染端)、缓冲间、两通道。各区域要有明显的标识和界限。
3、符合国家及卫生部相关的卫生信息标准和规范;
4、支持卫生信息的区域共享和交换;
5、以院长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有负责信息管理的专职机构;
6、制订信息化发展规划,有与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
理由:
国家各地区医院信息建设水平不一,具体情况也不清楚,以原则性指导意见即可
9
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
2
住院床位
1.年平均开放病床总数达350-500张(等级评审标准为350)以上(或虽然小于500张床位,但现有床位配置能够满足区域或当地传染病人住院诊治需求,但不得低于350张)。
2.应急床位储备50张,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启动使用。
3.感染/传染科主要专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百分比≥50%,传染病重症医学科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3%-5%。
4
诊疗科目
1.不仅具备传染病一级诊疗科目,而且具备其他学科一级诊疗科目10个以上,不仅满足传染诊治需要,而且完善的学科能够有效的支持传染病专科的发展与提高。
2.至少具备传染病二级诊疗科目5个以上
3.至少具备其他二级诊疗科目5个以上
5
医技科室
满足传染病和其他学科的诊疗需求。列出中心涵盖的所有医技科室。
应用软件和服务-管理决策部分:
1.财务管理
2.成本管理
3.质量控制
4.绩效考核
5.人力资源管理
6.辅助医疗决策和管理决策
运维和网络安全方面:
1.具备千兆光纤网络
2.具备千兆硬件防火墙
3.具备防病毒软件
4.网络设备和终端远程集中监控及管理系统
5.实时备份恢复系统
可选项
认证和荣誉:
1.医院的电子病历水平通过HIMSS六级认证
10.卫生技术人员中专职科研人员占比不低于1%。
建议核心要素第5条调整为:
重要部门护理人员配备建议参照国标
建议核心要素第6条调整为:
各专业科室的主任具有高级职称
建议核心要素第7条调整为:
医师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比例不低于50%
建议核心要素第8条调整为:
高级职称教学人员数占医生比例不低于15%
理由:
各地区水平不一
5.排队叫号管理系统
6.输液室管理系统
7.皮试管理系统
8.就诊卡一卡通管理系统
9.急诊留观管理系统
10.门诊手术管理系统
11.门诊医技管理系统
12.门诊信息公示服务系统(含患者自助查询)
13.特诊业务系统
14.辅助诊断系统
15.专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16.门诊一站式服务系统
17.入出转院管理系统
18.住院结算收费管理系统
6
医疗设备
作为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其设备配置需满足为传染病病人提供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设备配置数量满足在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时,除能为传染病病人服务,还要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在有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时,封闭区域内的设备配置满足传染病病人各种检查及并发症救治需要。设备配置档次上选择临床研究型设备,除满足除能够开展各种诊疗技术需求外,可进行科研及教学活动。
2.传染病房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非触动流动水洗手和手部消毒装置及卫浴设施。
3.呼吸道传播疾病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而且具备符合空气净化要求的负压病房。其他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达6平方米,且床与床之间距离不得≤1米。
4.重症医学科应建有符合空气净化要求的独立单间负压病房。
5.手术室应建有符合空气净化要求的负压或正负压转换的手术间。
42.预约中心
43.肿瘤管理
44.辐射所在区域范围内的远程会诊中心
应用软件和服务-客户关系部分:
1.客户档案管理系统
2.患者关系业务系统
3.短信服务支持系统
应用软件和服务-供应链部分:
1.中心供应室物流管理系统
2.药品管理系统
3.器械管理系统
应用软件和服务-知识协作部分:
1.办公自动化(OA)
2.电子图书馆
8
医院信息化建设
认证和荣誉:
1.医院的电子病历水平通过HIMSS四级认证
2.曾获得省级别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奖励和认证
遵循标准:
1.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规范
2.遵过国家和国际等标准规范
应用软件和服务-基础业务部分:
1.门急诊挂号管理系统
2.门急诊收费管理系统
3.门急诊应急管理系统
4.门诊医生工作站管理系统
7
人力资源
1.人力配置满足临床需要
2.有人力储备机制,满足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
3.在应急状态时有人员动态弹性调整机制
4.卫技人员:床位∶卫技人员=1∶1.35以上;床位∶护理人员=1∶0.65以上;
5.重要部门护理人员配备:病房护士与床位至少达到0.5:1,ICU护士与床位比达到3.1:1,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床(台)比达到3:1,麻醉后恢复室护士与实际开放恢复室床位比达到1:2。
建议核心要素增加:
有区域性的沟通、会诊与转诊机制、
有领衔的区域性定期学术会议机制
理由:
上述新增核心要素体现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医疗机构运行指标
标准
要素
工作负荷
(1)年门诊人次≥20万人次
(2)年急诊人次;年留观人次
(3)年出院人次≥1万人次
(4)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