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然后,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梳理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理论流派的特点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争议。

文章展望未来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文化生态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在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变迁。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领域,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例如,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利用。

随后,人类生态学家斯图尔德在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扩展到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化学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多样性,以及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例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文化生态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第4章 文化生态学

第4章 文化生态学

第4章文化生态学第1节文化中的环境印记一、文化生态学的概念1、概念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1955年,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理论的借鉴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早先的生态学不将人类作为研究的主体,随着“人类生态系统”的提法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生态学理论被引入人类社会中,最后形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

3、概念归结起来说,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是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4、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放到一定区域的整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探究它的生长规律,特别是探讨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具有特殊形貌的文化模式。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二是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5、以哈尼族梯田文化为例的分析云南元江位于哀牢山南部的末端,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高下悬殊2000多米,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了云南亚热带山区典型的气候垂直性分布特征。

这是孕育梯田文化的自然环境。

哈尼族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高山地带气候寒冷阴湿,保存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既是天然的绿色水库,也是梯田农业的水源;中半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既无高山的阴湿和多野兽,又无低谷的炎热潮湿和多毒蛇、昆虫以及瘴疠流行,是哈尼族村落的主要分布地。

既方便上山打猎,又易于下山种田。

下半山位于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气候暖湿,适于稻谷生长,是梯田所在。

人们还根据不同位置梯田的肥力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选取不同的谷种。

上述土地利用格局既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又反映出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以及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

研究表明,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地方文化,才能得到最优的持续发展道路。

语言文化生态研究综述

语言文化生态研究综述

[ 关键 词 】语 言 生 态 ; 文化 生 态 ; 言 文化 生 态 ; 述 语 综 [ 图分 类 号 】 2 1 中 H 1. 3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10 — 10 2 1 )3 O 1— 7 0 15 4 (02 0 一 19 0
就语 言 与文 化 的关 系而 言 , 言 是人 类思 维活 动 的载 体 , 语 渗透 了一 定 民族 、 定 时代 的文 化精 神 , 一 折 射着 人类 的创造思 维 , 透着 民族文 化 的血 脉精华 。语 言是 民族文化 的核心组 成部分 , 浸 语言凝 聚着 民族 文

l1 ~ 9
语 言与文 化之 间 的关 系并加 以拓 宽 , 通过 对 “ 文化语 法相 互作 用 的广泛 多样 性 ” 以及 各个领 域 的 “ 实物 概 念 ” 方 式计 算 ” “ “ 和 性别语 言 中不 同 的社会 态度 和语 言结构 ” 方面 的研究 , 进一 步地 拓宽 了语 言 与文 等 更 化 之 间的 内涵 , 时至 今 日, 言生 态学 的基本 概念 还是 “ 互作用 和 多样性 ” ( ) 语语言 与文化 这种 密不可分 的关 系 , 言文化 一直成 为学术 界研究 和关注 的重点 。所 以 , 国内外 关 语 对
于语 言文 化 生态研 究 的历 史演 变作 一综 述 , 析其 取得 的成 就 与存在 的 问题 , 于推 动与 深化 语 言文 化 分 对
生 态 的研究无 疑具 有重要 意义 。
[ 摘
要 ]语 言 文化 生 态 学是 语 言 学领 域 一 门新 兴 的 交 叉 学科 分 支 , 语 言 生 态 学 、 与 文化 生 态 学等 理 论 都 有 一 定 渊 源 ,
是对语言、 文化 和 环 境之 间 的相 互 作 用进 行 研 究 的 一 门学 问 。 言文 化 生 态 学是 将 语 言 、 语 社会 与 自然 生 态 三者 结 合 交 叉研 究 的 结 果 。 国 内外 关 于语 言文 化 生 态研 究的 历 史 演 变作 一 综 述 , 析其 取得 的成 就 与存 在 的 问题 , 于推 动与 深 化语 言文 化 对 分 对 生 态的研 究无 疑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综述

什么” “ 、 如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 ‘ 、 申遗 ’ 轰动效应过后的可持续性 ” 这些都是文化 , 发展 中亟待解决 的问题 。高小康认 为, 后 申遗 “ 时期 ” 我们应 由重“ , 申遗 ” 向重 保 护 , 新认 识 转 重 生产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 , 以文化生态 主体 的 视角反思过去 的文化生态保 护观念 , 从而推进传 统文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 多 民族 、 多元 文化共 同汇集 在 自然清 秀 、 地行 险峻 的 贵州 , 这使 得 贵 州 文 化 生 态 带有 先 天复 杂 性 与多 样 性 。特 殊 的地 理 环 境 和 特 定 的 历 史 背 景, 孕育了贵州独特 、 丰富的地域 民族文化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地缘 文化优势 , 重视生态 知识 和技 术 , 切实 保护 生态 环境 , 对加 强 贵州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建 设具 有重要 意义 。贵 州省 非物 质文 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周必素在发言 中分析了环境 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 和分布 的影响 , 出 指 要 推 进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生态 环 境 保 护 工 作 , 要 就 制定 出科 学 的保 护 规 划 , 分 发 挥 人 的 主 观能 动 充 性 , 而合 理 利 用 非 物 质文 化 。 中国林 业 科 学 院 从 研究员陈幸 良在题为“ 侗族生态文化的发 掘与 当 代意义” 的发言 中讲道 , 侗族 的生态文化 以其独 有魅 力越 来 越受 到学 术 界 的关 注 。侗 族 的种 植 、 养殖 行业 , 筑 、 乐 、 术 等各 类艺 术 的发 生 、 建 音 美 发 展, 与侗族社会 生态环境都有和谐共生 的关系。 吉首 大学 人类 学 与 民族 学研 究所 教授 杨庭 硕 以近 年来 贵州 各 民族地 区 的生 态 民族 学 田野 调查 资料 为依 据 , 出各 民族 的生 态 知 识 和技 术 不 仅 是 非 指 物质 文化 的有 机 组 成 部分 , 且 在 我 国 的生 态 建 而 设 中有直 接应 用价 值 。他 主张加 强保 护贵 州各 民 族 的生态 知识 和技 术 , 辅 以认 真 的科学 分析 , 并 实 现对 此类 非物 质 文 化 的 推广 和应 用 , 以便 健 全 我 国的生态建设。我们不仅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 申报 , 要对 关 注非 物质 文化 内涵 的界 定 , 需 更 更 要 加 强科 学论 证 。这为 我们 认识 少数 民族 的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和 文化 生态 提供 了一 个新 的视 角 。 二、 完善 生态 理论 、 知识 体 系 , 承 民间 文艺 , 传 促 进 非物 质文 化 的多维 视野 研究 ( ) 一 文化 生 态的理 论 建构 与遗 产保 护 对 于文化生态与遗产保护的关 系问题 , 专家 学者各抒 己见 , 各有见地 。贵州民族学 院西南傩 文化 研究 院 院长 陈玉平 教授 从文 化 生态 的理论 视 野, 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与调试 , 文化生态视野下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方面做 了“ 非物质文化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文化生态学是关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的一种研究分支,它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结合在一起,旨在探讨文化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发展和适应的现象。

文化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整合了人类学、生态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环境决定论,也就是说,人类文化的发展和适应与环境的特性有密切关系。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资源、动植物、人口密度等,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和适应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文化又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技术和社会结构等方式来引导或改变环境,形成互动循环。

文化生态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化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是指一种文化是否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文化适应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资源利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

文化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探讨文化适应性的机制和过程,即文化与环境协同演化。

文化生态学从文化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探讨了许多文化现象,比如农业、畜牧、狩猎、渔业、居住形态、食品制作、服饰习惯等。

在早期人类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在相对固定的生态系统内逐渐形成聚落和城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使得文化适应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化生态学在学科交叉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通过研究历史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对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时,文化适应性的研究也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更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总的来说,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人类文化和环境的关系有着深邃的思考和研究。

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中将产生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 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

第六章  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

伊 斯 兰 教
洲叶拉七 、两伯世 非大半纪 洲派岛初 、,,穆 欧现后罕 洲主分默 及要为德 美分逊创 洲 布尼立 。 在、于 亚什阿
佛教“四谛”
痛苦
真理
苦谛
原因
寂灭
集谛 灭谛 道谛
途径、方法
湄洲岛的妈祖像
妈祖文化与地理环境
妈祖和妈祖文化的产生地选择在湄洲湾,与湄
洲湾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关。 从气候条件看:台风频发,在台风的影响下该 海域经常出现大风和高强度降水,海难高发。 从地质条件看:湄洲湾广阔,常年不淤,优良 的港湾。 从地形条件看:湄洲湾东、西、北三面山丘环 抱,湾口向东南敞开,中有多个天然屏障,使 湄洲湾成为天然的避风港,即使湾外恶浪滔天, 湾内仍风平浪静。
西双版纳的傣楼
西双版纳的傣楼
花腰傣的土掌房
彝家土掌房
地理环境的变更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亚非大陆的干旱气候带给古代东北非人
的选择。 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就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而论,游牧 文化与农业文化之间碰撞-融合的周期性与 气候冷暖变迁的波动性之间存在着相互基本 吻合的准同步性规律
植被、动物等要素。
文化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与文化源地的选择
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最初产
生的地点。 世界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都曾有相对优越的 自然环境 。 宗教的发源地与自然环境相关。 民间信仰文化产生的起源地也与自然环境 相关。
埃及
巴比伦
中国
印度
古文明发源地
临 潼 姜 寨 遗 址
文化地理学
第六章 文化生态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三个着眼点
空间分布 时间上的变化历程 生态的观点和综合的观点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综述刘亚东(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13级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摘要:整体来看,生态与文化存在着互动作关系,一般说来,在人类社会早期,生态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要大一些,在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文化对生态的作用变得愈来愈大,特别是负面的作用增大。

国外关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主要建立在生态人类学和文化适应的基础之上,相应诞生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以及两者之间出存在互动关系的理论,国内关注环境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且集中在探索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上,但已注意到环境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文化;生态环境;影响一、国外生态人类学及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一)生态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人类学(也称为环境人类学)是人类学领域中应用性强,跨学科色彩浓厚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人类学研究,试图探讨人类及其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年轻学科。

西方生态人类学经历了孕育、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相继出现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文化生态学、生态系统途径、民族生态学、文化唯物论和政治生态学等理论或分支学科。

”[1]生态人类学的理论思想受到了各个时期出现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至20世纪50年代,即在以美国人J?斯图尔德- 1 -为代表的文化生态学正式创立之前,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与人及其文化与环境关系有关的思想观点可以归纳到两个主题:环境决定论和环境可能论。

所谓环境决定论,它主要是认为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原动力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思想来源可以追溯到早期西方社会思想中的环境观点。

在古希腊,西波克拉底提出了气候决定体液的相对比例,也就是说体液在身体中相对比例的不同造成体格和人格上的差异的“体液理论”。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温和的气候产生希腊的民主政府,炎热的气候产生专制政府,寒冷的气候无法产生任何真正的政府形式。

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文化概述
外延:文化,应该是人类痕迹的总和。留在纸上的是文化,留在地 上的、山里的,更是文化,而且是更重要的文化,是第一手文化, 因为它们是原生态文化,是纯粹文化,也容易是真、善、美文化。
结构
二分说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三分说
物质文化
物质
精神
社会关系
六大子系统说
艺术
语言符号
风俗习惯
四分说
物质
制度
风俗习惯 思想与价值
生态社会
生态伦理
政治 政策 法制 法规





















图1 生态文化内涵结构
2.4特征
生态文化的系统性
传承性
地域性
多样性
时代性
全球性
可持续性
2.5理念
• 生态文化强调整个大自然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每个生命体 都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
• 生态文化认为,自然界的无数生物,不仅为人而存在,人也应为自然万物而 存在,人与自然是互动共存的 。
疗养娱乐
共存
景观观赏与保护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所属部门 林业、城建
城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然资源保护与科考 公众娱乐、休憩
自然原始 人工建设
林业 城建
森林生态文化
森林生态文化是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融合 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 容。
森林公园与森林生态文化
(4)森林文化是森林公园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化生态学名词解释

文化生态学名词解释

文化生态学名词解释
xxxxxxxx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人类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探讨人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及其如何影响文化的分布和社会组织。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描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它着重考察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不同文化群体如何应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逆境,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区范围内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组成的一个联合体,包括动植物、环境要素、土壤,以及野生动物,人类也分布在这个系统中。

它们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系,并可以保持持续的生存。

文化生态系统(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文化生态系统是文化与生态系统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系统。

它既概括了文化生态学中的文化元素,如社会组织及文化习俗,也概括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如动植物、环境要素等。

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过程,其重点在于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国外文化生态研究综述 对表格进行分析

国外文化生态研究综述   对表格进行分析

表2-3 国外文化生态学研究代表人物及研究成果StewardH.J.Segraves BA. EcologicalGeneralization and structuralTransformation ofSociocultural systems.AmericanAnthropologist ,1974,76(3):530.552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国外研宄现状国外关于“文化生态”的概念和研宄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

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于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一书中阐述了文化生态的基本理论,他指出,“文化在生态环境中孕育产生,并对文化生态产生影响,二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表现为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1,(1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35.)学术界普遍认为斯图尔德的著作《文化变迁理论》是文化生态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20世纪中期,美国人类学家R.内廷、R拉帕波特、J贝内特等人在文化生态理论的相关研究即民族文化生态方面做出了很大贡軟,分别于1968年、1968年、1969年著有重要著作,即《尼日利亚的山地农民》、《献给祖先的猪:新几内亚一个民族的生态礼仪》和《北方平原居民》,这些著作理论性的界定了文化生态理论的范围,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关于文化生态的理论日趋完善。

20世纪70年代,哈里斯在以往文化生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唯物论”这一新的文化观点,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最基本的角色就是技艺和经济因素,强调技艺在社会中的基本特质性”。

同时,他在文化生态的构成方面,对社会下层建筑、基础建筑、上层建筑等不同的构成形式作了明确的分析和说明。

他强调首先应加强对社会下层建筑的研究,在对社会下层建筑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有关社会基础建筑研究和社会上层建筑研宄。

这些有关文化生态问题的研宄,是对斯图尔德文化生态理论研宄的扩展和延伸,大大深化了文化生态理论的研宄。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论是文化分析的三种理论观点之一。

文化生态论的观点基于这样一种观察:人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动物;我们这一种类之所以能够直立行走、拥有了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手指,是在文化进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乃至于文化成了人类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从这种观点上看,文化的特性只有与它的生态环境紧密相连、通过考察人类生存其中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得到理解和解释。

有些文化现象,如一种文化内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人类为了适应人口压力、自然环境压力和技术发展水平等所选择的结果。

主要内容
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观点,“文化生态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人类生理功能的发展进化,同时又是在文化进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文化不仅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与外部环境协调和适应的手段和途径,因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与人类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文化差异、文化模式,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所作出的选择。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生态的观念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又是一种对社会现代化的反思。

文化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一前言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

用文化生态学主要观点解释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一、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主要观点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适应环境”与“文化生态系统”。

适应,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利用自然,改造环境,通过一定的调适,变化以适应环境,实现一定功能和目标的过程。

适应有文化总体对环境总体的适应,有在环境影响下各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

有生理的适应、心理的适应,社会文化的适应。

要适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学艺术,风俗礼仪等文化,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其它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文化的环境,其他文化要素、特质,是该文化要素、特质的环境)。

人们长期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形成一定的适应性:当他们迁到另一环境中,便产生不适应,这就需要重新适应。

重新适应往往是个痛苦的过程。

文化生态系统即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系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互相作用并受环境制约而达到平衡。

二、文化生态学与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浅析首先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对理论的理解我认为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来解释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是再合适不过的,虽然海口的发展严格来说应该属于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从迅速的崛起到各种问题的显现,再到现今对于未来规划的完善和对过去产生问题的解决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口的规划如果从最初来看并未按照一个完整的理论来进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都对其发展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加之发展中外来文化的加入与其同本地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至未来的走向平衡的过程都与文化生态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因此用文化生态学来解释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是非常适合的。

下面我们分几方面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对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进行解释1.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虽然地换环境不能起到绝对的作用,但是却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对文化发展的速度、方向、特点和类型的影响。

WIKI:文化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WIKI:文化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WIKI:⽂化⽣态学+⼈类⽣态学“⽂化⽣态学”的概念主要源于“⽣态学”⼀词,该词是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学家E.H.海克尔提出的,⽤以研究⽂化与整个环境⽣物集的关系。

1955年,美国⽂化⼈类学家J.H.斯图尔德⾸次提出“⽂化⽣态学”的概念,倡导建⽴专门学科,后来有更多的学者研究了这⼀⽅向,包括著名的⼈类学家格尔兹、哈⾥斯等学者卓越的研究让这⼀学科的轮廓⼤体形成。

这些学者们主张从⼈、⾃然、社会、⽂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中研究⽂化产⽣、发展的规律,⽤以寻求不同民族⽂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如斯图尔德把⽂化⽣态学的研究⽅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法,认为如果孤⽴地考虑⼈⼝、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地占有形式及使⽤制度、技术等⽂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只有把各种复杂因素联系在⼀起,进⾏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环境诸因素在⽂化发展中的作⽤和地位,才能说明⽂化类型和⽂化模式怎样受制于环境。

⼈类⽣态学human ecology应⽤⽣态学基本原理研究⼈类及其活动与⾃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着重研究⼈⼝、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涉及⼈⼝动态、⾷物和能源供应,⼈类与环境的相互作⽤,以及经济活动产⽣的⽣态环境问题。

试图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与措施。

⼈类⽣态学概念从社会学和地理学两个⽅⾯提出,迄今已有60余年甚⾄更长的历史。

1921年美国社会学者帕克((R.E. Park)在《社会学导论》⼀书中提出了Humanecology⼀词(曾译为⼈⽂区位学)。

1923年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H.H. Barrows)提出⼈类⽣态学概念,他在美国地理学者协会会刊上发表了《⼈类⽣态学》⼀⽂,主张地理学研究的⽬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然现象,⽽是研究⼈类对⾃然环境的反应,“地理学以弄清⾃然环境和⼈类分布、⼈类活动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作为⽬标”,“以⼈类适应环境的观点,来观察这个问题较诸从环境的影响出发为明智”,⼈是中⼼论题,宣称地理学的中⼼课题是研究特定地区间的“⼈类⽣态学”。

论文化生态系统

论文化生态系统

论文化生态系统摘要把文化体系看作生态系统一样的有机体进行了考察,指出文化生态系统也出现了文化资源短缺!文化环境污染等系统失衡的现象,提出了应当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关键词文化生态系统;系统失衡;保护区;可持续发展1、什么是文化生态系统?生态是生物通过同化和异化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以实现新陈代谢,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系统是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结合所构成的体系"现实中的文化知识存在于类似生态系统的一个体系之中,在这个系统里不同文化!人类思维与行动互相作用!互相滋养,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1995年,乔治#玻尔(PorGeorge)初创了文化生态学这个术语,他在1995年发表的论文5寻求组织智能6中,引入系统的概念和模型以研究复杂的文化运动过程,探索知识创新!知识维护!组织学习的社会关系及行为方面的研究"文化生态学是介于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内的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管理学科的范畴[1]"本文的文化生态和这个概念不同,文化生态指人类的文化和行为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而且是把人类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看作一个互动的整体,这种互动的结果使得人类文化不断演化发展"武汉理工大学黎德扬教授独辟蹊径,把文化定义为/人化0和/化人0的动态过程,/人化0就是打上人类意志的烙印,/化人0是指感化和影响人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按照这种定义,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吐故纳新!交流互动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文化链,具有自身价值的每一文化群落作为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维护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我们把这一动态的文化网络称之为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真善美圣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以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文化生态系统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把自己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我们把文化体系类比为生态系统,目的在于正确处理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活动主体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三个角度探讨宇宙演化!发展的未来,有利于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性以制定合理发展战略及对策"文化生态系统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存在的一个有机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人类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生态系统以主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以物质!能量!信息等方式反馈给人类以影响其再活动的方式"文化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也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道德文化!宗教文化互相联系,共同推动文化生态系统的演化"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在罗马帝国后期,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思潮从内部阻止了希腊哲学的发展,为知识而求知的自由探索蜕变成为否定而争论的理性自杀,后起的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也丧失了自身的活力,新的伦理化宗教思想满足了人们的道德追求,使基督教文化成为当时文化生态系统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宗教文化日益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之中而占据主导地位"此时的宗教文化完全排斥异己力量,由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的先驱者被当作异教徒大肆迫害,文化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失衡"20世纪初的德国处于一战后割地赔款的政治失利!经济衰退的形势下,民族主义势力日渐抬头,促成了纳粹党主张的军国主义文化的形成,军事文化过度偏重,再一次使文化生态系统失衡"20世纪50年代后,科技的发展,使经济文化变成了主流文化,发展经济!维护和平成为世界潮流,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时刻警惕文化生态系统运行偏离的迹象"目前,正如在自然生态系统出现环境污染!物种减少!资源短缺一样,文化生态系统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我们的确不能掉以轻心"2 文化生态系统失衡2.1 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文化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无论什么文化都是该系统中的一员,都是人类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在保持整个人类文化的完整性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也正是这种多样性才维护了生态的平衡和稳定"但是,由于科技文化而产生的工业文明使交通发达!信息畅通,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模仿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使大量地方性!区域性文化永远地退出历史舞台"也许正如几种微生物消逝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化一样,一种传统文化的消逝并不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大量微生物的灭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千万个类似于这样的文化单元也完全消失的话,后果会是怎样的呢?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它使世界各国相继拷贝这种以经济效益为价值追求目标的市场经济文化,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越过国界的流量日益增大"全球化要求各国创造引资条件,有效利用外资,迅速掌握先进技术,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建立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争先恐后地从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和跨国界投资中获得利益,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都注入了经济驱动力,金钱至上主义日益风靡全球,即使顽强抵制西方文化的阿拉伯国家也逐渐吸纳了这种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世界提供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和发明创造,但近一二百年来有哪一项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发明是在中国本土上出现的?又有哪一项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是中国人提出的?而且很多国家的文化也像中国文化一样,正在失去他们的原动力,都只是在复制由少数先进国家输出的所谓先进文化[2]"正是这种文化在逐渐改变着其他国家文化创造的传统方式,割断了文化与其居住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压制了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本土技术"西方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渗入到该地区文化生态系统的机体内部,诱发了当地人们过高的物质需求,冲击了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仅面临自然生态失衡的困境,而且有面临文化生态系统失衡的危机[3]"人类的一些原始生态文化也许就如生物界的生物库多样性一样重要,某一天我们人类真的面临来自宇宙的某种危机时,或许要从这些原始的文化中寻找应付危机的智慧"目前,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抬头正是因为他们感觉到文化一体化动摇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程度,才引起了民族文化反弹和文化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全世界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想办法去处理这一问题"2.2 文化垃圾污染后果严重如同环境污染使生态系统出现危机一样,文化垃圾也使文化生态系统偏离了主流方向,垃圾文化泛滥成灾已不再是危言耸听"比如,有些武侠文化提倡打打杀杀!恩恩怨怨!拉帮结派!天马行空!不食人间烟火,内容都是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胡编乱造,缺少健康文化最起码的条件,心理描写!性描写!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对青少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言情文化中美丽多情的白雪公主和风流潇洒的白马王子成了那些情窦初开!单纯幼稚的少男少女们心中的偶像,言情退化为滥情,滥情变成了猥亵下流!低级趣味,被鲁迅嗤之为流氓才子小说的才子佳人在小说中再度粉墨登场"鸳鸯蝴蝶派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神话爱情故事书成了专掏学生腰包的老虎机"戏说文化则任意篡改历史!无中生有!随便胡谄,公然违背历史,阴险毒辣成了雄才大略,残忍无比成了仁慈宽容,而且专门对那些荒诞无稽的宫廷秘闻!宫廷艳史极力渲染,以假乱真的程度真是登峰造极"如果这些文化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的话,势必造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危及人类的发展"部分广告文化也迎合大众化!世俗化的趋向或明或暗地支持了以上文化垃圾的泛滥,一些挑逗性的广告词令人想入非非"封建迷信文化还在向科学文化进一步提出挑战,各种伪科学和邪教更是火上加油!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市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简单化!金钱化,进一步导致了精神的堕落和心灵的荒漠,使得物欲横流!道德沦丧!邪教烽起"加上法制建设不完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以及贩毒!抢劫!凶杀!诈骗!卖淫!贪污!浪费等社会弊病的泛滥,这也助长了垃圾文化的广泛流行"由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某一初值发生微小变化就会导致系统出现涨落,向新的状态演化"文化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垃圾文化扰乱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必将进一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对出现的结果应当未雨绸缪!及早预防"3 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为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不是不需要以上所批评的武侠文化!戏说文化!性文化,而是应当使这些东西处于它们的数量!程度和规模之内,不应当喧宾夺主,抢占主流文化的阵地"我们也需要发展经济文化,但是应当受到经济伦理的约束"经济伦理文化要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民族文化是民族兴衰存亡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生态则是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系统,及其与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相辅相成!彼此依存关系的综合体现"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类从狭隘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只顾眼前利益和自我利益,就会不惜破坏自然生存环境,以霸道和敌视的文化心理处理事情"保护文化生态的平衡可以使个体!民族!国家谋求多样性生存和稳定发展,使人!生物!自然界保持和谐和统一"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劲势头及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需要不同文化体系的相互交流和取长补短,但也要清醒反思自己文化的基础!结构!影响,从动态的角度把握文化发展变化的走向"我们倡导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在特定地域之内!学术领域之间,保持民族文化结构的均衡性!合理性以及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从而使其持续!健康!稳定和有序地发展,永葆民族的根系"西方强势文化对我们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信仰取向等等形成的冲击正在恶化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消解民族文化抵御力"连发达国家如法国!加拿大等也都在顽强地保护本国文化生态环境,保卫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为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个保护区不仅是指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也指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还要保护有特色的民间文化生态"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已经使一些民族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盲目趋同和从众,使民族文化日趋恶化"建立保护区就是保持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生态格局的现状,抢救正在消融的民族文化生态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保持民族文化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民族文化以鲜明的文化形象!独特的文化个性!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博大情深的文化内涵屹立于国际社会"面对文化全球化态势,必须建立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区"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其走向就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倾泄!排挤和侵蚀"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实行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是使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在国际文化秩序大变动!文化格局大调整!文化资源再分配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使经过优化组合的民族文化生态在文化全球化中开花结果,为中华民族造福,为全人类共享"建立文化生态系统就是为了保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张人类社会的一切制度和行为方式应当注重生态性!系统性原则"在自然界中,每一个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都是一个生命网络,从最小的细胞到范围广泛的一系列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态系统都是如此[4]"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由无数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生命网络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当一个系统遭到破坏时,这个系统的独特性就会遭到破坏,随之会影响其它系统,造成更大系统的失衡"作为社会原子的人与自然是处于对立之中的"而作为关系的人,则与自然是统一的"文化生态系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它从人类活动的思维!世界观!人生观方面改造人的主观方面,进而影响人的客观活动,恩格斯说:/不断扩大商品销售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走向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0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去追逐利润,这就导致了它对自然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就必须不断扩大再生产,而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必须卖出去让人们消费掉,资本家才能获取利润,这样,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又利用各种媒体引诱!误导人们去消费,使消费成了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的手段"这种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以及过度消费!畸形消费的产生,必然会导致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5]"因此,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应重视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重视健康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促使个体全面地!自由地!健康地发展"通过/软技术0和优秀文化的开发和应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李涛.知识生态学的新视角.科学学与技术管理,2001(9):56~592 葛晓音.世纪之交看中华传统文化.北京大学学报,2001(1):101~1093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北京大学学报,2001(3):105~1134 刘平宇.可持续发展经济系统分析.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0(2):86~895 李俊奎.论文化系统与科学技术的互动.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9(2):77~79。

朱利安·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简介

朱利安·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简介

主要理论贡献
一、多线进化论(Multilinear Evolution) 二、社会文化整合水平(Levels of Socio-
cultural Integration) 三、文化生态学 (Cultural Ecology)
多线进化论
背景:他提出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来的世界文化发展的 规律并从因果关系方面加以解释。他认为在解 决上述任务时文化人类学界存在三种观点:
文化生态学的方法
文化生态学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分析生产技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以一项特殊技术开发一特定地区所涉及
的行为模式。 第三、确定环境开发所需的行为模式影响文化
的其他层面至何种程度。
文化生态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它将人类文化置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多维空间
中加以多层次、多层面的立体透视,重新赋予 了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史上应有的位置。 它比其他的人类学理论更加具体化和科学化 现实意义: 它受到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界的高度重视,几乎 新出版的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专著都列有文化生 态学方面的专章或专节,成为国际人类学界颇 有影响的理论 在我国,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民族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重视
单线进化论
文化相对主义
多线进化论

含义:多线进化论论点在于在类似的环境下, 相似的利用资源及技术,导致平行发展的社会 结构。
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斯图尔德认为,核心家庭、部落(或俗民社会或社区)和 国家为三种不同层次的整合形式,亲属与经济、宗教以 及官僚机构等是这三种不同层次各自的整合力量。例 如肖肖尼人没有固定的村落生活,核心家庭是最常见的 生活单位,因此,肖肖尼人社会是一个在核心家庭层次 上进行社会文化整合的社会。国家层次的社会文化整 合在质量上不同于核心家庭层次与俗民社会层次的整 合。“国家整合层次是以若干新模式的出现为特征,无 数多家庭的聚体或俗民社会,即凭借这些新模式在一个 大的体系中建立功能性的互相依赖。”因此,斯图尔德 实际上是以社会文化整合层次的概念来划分不同的文 化结构。但如果我们从历时的角度去看待这三种不同 层次的整合形式,它们似乎也可以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五章 文化生态学

第五章 文化生态学
第一节 传统城市生态学理论 对文化的忽视
一、传统生态学理论回顾: 费雷(Firey)将既有的生态学理论归为三类: 理想描述性理论:古典人类生态学 实证理性主义理论:新正统生态学 方法论理性主义理论:阿尔弗雷德· 韦伯等人
二、理想描述性理论
主要观点: 社区分布有统一的地理模式:土地价格 强调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自发调节机制人类 只能适应 理论特点:描述 缺陷: A.不具有实证性 B.否认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总结与讨论
1、三种理论的共同前提: 物质空间的性质是自我赋予的,其特性完全与社会 文化因素无关;是独立变量。 社会体系是物质空间的被动适应者;是因变量。 2、分析:社会与空间的关系 空间除了内赋特性之外,还具有外赋特性,即文化 内涵和社会属性; 不是唯一的经济理性上的适应关系,还有情感上的 适应; 情感适应取决于文化因素: 经济利益不是自然现象:它本身间接源于文化体系
比例平衡理论(牺牲性平衡):子功能 之间的关系处理 平衡点:各子功能的空间需求基本得到 满足,按合适的比例进行分配,总效用 最大,损失最小。 比例平衡理论的优点: A:引入文化变量; B:系统性:考虑到社会体系各个方面 因素的影响; C:考虑到了功能的重要程度:
三、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城市规划
第二节 文化对社区生态的影响
一、费雷对波士顿中心土地利用的研究: 1975年《波士顿中心区的土地利用》,为创立文化生态学 奠定基础。 ①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波士顿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都不 曾符合一种理想的统一模式,既不符合同心圆模式,也不符合 扇形模式. ②空间有象征的功能.空间与所象征的社会价值结合成一体,,成 为当地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土地利用的状态. ③空间可以与一些社会价值结合成为一体受到崇拜,从而文化 成为一种完全与经济因素独立的变量. ④空间可以成为一种工具,让共有某种文化和价值的人群聚居. 二、乔纳森对纽约挪威人社区地域流动的研究: 三、库波关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态学
摘要文化生态学是二十世纪以来新型的一门跨学科的交叉科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学也从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研究与工程学、信息传播学、经济学、教育学、媒体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但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任务。

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破坏使人们认识到文化生态学对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定义发展媒体环境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成熟,人类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飞跃,从地下到太空,都遍布了人类的足迹。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科技让人类拥有了改造外界环境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同时也给人类带了许多灾难,2004年印度洋的海啸、2008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等,使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脆弱性和自然的强大性,人类日益感受到自身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越来越需要一门能够研究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规律的科学,于是文化生态学在这个时候逐步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了,成为了一门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交叉科学。

文化生态学定义
首先,在对一个主题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的确定和争论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态学也有着进一步的理解。

美国的斯图尔德先在《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中,从文化生态学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出发,将文化生态学同“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加以区分。

接着,通过对文化概念的认识结合生态的观点,总结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涉及技术起源和传播的多,涉及技术在各种环境中不同使用和接受不同社会安排的少[1]。

经过多年,人们对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认识到,文化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业,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

如果说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指的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和状态,那么,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3]。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有文化学和生态
学的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分支,要对文化诸问题包括发展规律有所的认识,以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应用生态学于文化学之中,使两者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对文化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认识。

文化生态学的早期发展
早期的文化生态学诞生于美国,当时主要探讨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美国许多早期重要的人类学家如 F .博厄斯和A克罗伯等,他们在研究北美的土著民族以及外来人种迁移时,大多分为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认为环境直接决定人类文化,等同于早期的“决定论”,另一个观点则认为环境只是可能对人类文化产生影响,即主张“可能论”。

随然当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但为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了生态环境学发展的先驱。

之后在1955年,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他发表的《文化变迁理论》中引用并首先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念,这在学术界别普遍认为是生态文化学产生的标志[4]。

之后他又在《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中,从文化生态学所研究问题的不同出发,将文化生态学同“环境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加以区分。

他提出生态文化学研究应集中在“文化内核”,即文化中与自然界关系最直接的部分——生存或生产策略。

他对文化生态的贡献不仅在于给生态文化学下了一个新的定义,还指出了环境虽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唯一因素。

可以说,以早期斯图尔德的生态文化学理论为代表的思想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它本身也有缺点。

他们只重视了人类与环境相适应,却没有意识到人类也可以人为的改变环境来使之为人类服务,同时,他们的研究多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现象进行的分析,而没有考虑到人类文化的长期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影响。

文化生态学的现状
20世纪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网络技术越发完善,文化研究也越来趋于多样性,随着生态文化研究向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全球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社会文化学家也重新审视人类行为文化与生态学之间的联系。

自1980年以来,文化生态学已基本成熟影响也相应扩大,主要标识有四个:
(1)系统论成为人文生态学的科学基础,使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更为科学和完整。

(2)以往文化生态论者机械的环境单向的决定文化的观点得以改变,将环境因素纳入文化研究范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卡尔·奥特温·苏尔发表了《景观的形态》和《历史地理学序言》等,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构进行研究,被称为“伯克利学派”,甚至直接成为“文化生态学派”[5]。

(3)突破了以往仅重视自然环境的文化生态观,把人化环境特别是信息环境作为文化生态环境。

1994年,在芬兰坦佩雷召开国际传播研究会年会上,芬兰总统M.阿赫蒂萨里在致辞中首次用“文化生态”来表现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的严重问题。

(4)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者从美国人类学家扩大到全世界和多学科领域。

现代的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去适应环境,而是有意识地改变着环境。

生态文化学研究不再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而是更多的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6]。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应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人类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时期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

文化的历史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不断实现双向适应、不断完成本质统一的过程。

文化与环境各个因素在总体的综合变化中,既显因变量的性质,也呈自变量的性质。

即每一因素的自身变化是其他因素变化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成为其他因素继续变化的原因[7]。

所以生态文化学也应不断向新的领域扩展,不断吸收新的有利因素。

同时,科学的进步,也逐渐催生了一大批新鲜事物,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体环境,所以生态环境学不仅对传统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也开始对由于数字革命催生的媒体环境进行探讨。

更有人主张用“生态化的生物产业社会”一词替代流行的“信息社会”一说,并确信生态化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8]。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生态学研究所依据的前提是对新媒体环境的适应过程很可能因社会群落而异,因此,应将研究集中于不同社会群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过程的异同,对
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的适应过程进行比较研究[9]。

现代文化生态学研究,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区域文化对比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抽样调查方法、系统综合法等成为常用方法[10]。

近年来,个案研究、统计分析成为定性分析补充的重要方面。

内容决定形式,现代文化生态学研究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依据于其具体研究内容。

跨学科的高度综合的学科属性,使其必然借助SPSS、GIS 等定量研究手段。

文献参考:
[1]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文化和社会人类学选读教材.纽约.1964
[2]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29-32
[3]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A].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4]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一文化生态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9.(6):19一25.
[5]邓辉.卡尔·苏尔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实践[J].地理研究.2003.(5):625-63
[6]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30
[7]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51-53.
[8]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83.
[9]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
[10]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A].2005(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