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集萃
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比较阅读
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文言文比较阅读礼记•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主题思想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9 大道之行也(原卷版)
专题28大道之行也(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①具:准备就绪。
②布:颁布,公布。
③嗣:继承。
④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回也不改其.乐B.货恶其弃于.地也皆以美于.徐公C.恐民之.不信已而之.细柳军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乃.不知有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B.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害人C.令行于民期年..满一年D.秦民大说..大声说话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明日,秦人皆趋令。
4.“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专题29 大道之行也(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8 大道之行也(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①具:准备就绪。
②布:颁布,公布。
③嗣:继承。
④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回也不改其.乐B.货恶其弃于.地也皆以美于.徐公C.恐民之.不信已而之.细柳军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乃.不知有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B.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害人C.令行于民期年..满一年D.秦民大说..大声说话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明日,秦人皆趋令。
4.“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答案】1.A 2.D 3.(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第二天,秦国人都遵行法令了。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3篇(含答案)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3篇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
②於:同“于”。
③卒:终于。
④嗣:继承。
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选贤与.能与:____________ (2)不独子.其子子:____________(3)女有归.归:____________ (4)秦民大说.说:____________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故/外户/而不闭C.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2)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译文:4.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甲文中的“”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2分)5.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4篇(含答案)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4篇(一)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桃花源记》)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____________⑵故人不独亲.其亲亲:____________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⑷停数日,辞去.去:____________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⑵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译文:3.【乙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文】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选答两处)(4分)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大道之行》文言文对比阅读集锦
《大道之行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深刻道理】(18分)《大道之行也》与《唐太宗论止盗》【甲】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中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②,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③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戴圣《大道之行也》) 【注释】①哂(shěn):微笑。
②升平:太平。
③野宿:在郊外过夜。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标出两处)(2分)故不暇顾廉耻耳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选贤与.能( ) (2)讲信修.睦( )(3)上与群臣论.止盗( ) (4)故.不暇顾廉耻耳( )(5)安.用重法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答:(2)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答:4.【甲】文中“海内升平”使你联想到【乙】文中的哪个句子?“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乙】文中的哪个句子?(3分)答:5.【甲】【乙】两文都谈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达到这样的效果,它们各自提出的方法是什么?(4分)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对比点:美好品质】(18分)《大道之行也》与《商鞅立信》【甲】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于时太子犯法。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汇总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
第 2 页,共 7 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 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第 1 页,共 7 页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C 【小题 3】 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②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小题 4】 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 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 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答案:
(1)①归:女子出嫁;②孤:幼而无父;③故:所以;④以:来。
(2)①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
地成长。
②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
【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 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 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本题中 C 项中“亡”是逃亡的意思。 (2)试题分析:这是对虚词用法的考查。A 项中的两个“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中“以”都是“用”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汇总
大道之行也1.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商鞅治秦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B.是故谋闭而不兴(发生)C.卫鞅亡魏入秦(灭亡)D.期年之后(一周年)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B.货恶其弃于地也封之于商C.特以强服之耳能以径寸之木D.孝公以为相不足为外人道也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答案】【小题1】C【小题2】AC【小题3】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②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小题4】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
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本题中C项中“亡”是逃亡的意思。
(2)试题分析:这是对虚词用法的考查。
A项中的两个“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中“以”都是“用”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集萃甲】大道的实践是让天下成为公共财产,选拔贤能,讲信修和。
因此,人们不仅亲近自己的亲属,也不仅管教自己的子女,还要让老年人有所安养,壮年人有所作为,年幼的人有所成长,矜持、寡妇、孤儿、单身者、残疾人都有人照顾,男人有分配,女人有归宿。
不喜欢把财物扔在地上浪费,也不必藏在自己的身上;不喜欢力气不用,也不必为了自己而使出来。
因此,计划虽然制定了却不实行,盗窃乱贼虽然存在却不发生,因此不需要关上门户,这就是大同社会。
注释】①矜:独身;②寡:寡妇;③废疾:残疾。
1)女有归:女子有婚姻的归宿。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独身、寡妇、孤儿、单身者、残疾人都有人照顾。
3)故制礼义以分之:因此制定礼仪法度来分辨人们的名分。
4)以养人之欲: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
1)让老年人有所___,壮年人有所作为,年幼的人有所成长。
2)使人们的欲望不超过物资供应的限度,物资供应不是无限度的满足人的欲望。
3.【甲】文主要讲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美好前景,而【乙】文则是通过具体事例来阐述法律的实施和效果。
4.___从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等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
乙】文的内容是:为了让百姓相信法律,先在国都南门立了三根三丈高的木柱,募集有能力将其移至北门的人,奖励十金;后来又加大奖励到五十金,终于有人移动了木柱,得到了奖励,这样就明确了法律的可信度。
后来太子犯了法,___认为法律不执行是因为上级违反了法律,于是惩罚了太子的老师和家臣,结果秦国的百姓都遵守法律,十年来不再有拾遗补缺之事,山林中也没有盗贼,人们的生活都很富裕。
这里是一个山林田园,有一座小山,___有光。
船停靠后,便从___进入。
一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行一人,走了十步后,一下子变得宽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房屋整齐,有美丽的田地、池塘、桑树和竹林。
人们在田间劳作,男女衣着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也很快乐。
这里的生活很美好。
06《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大道之行也》比较阅读(一)(2022春·辽宁葫芦岛·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
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③识④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①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作动词用,扶轼。
②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③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④识:记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男有分,女有归.式微式微,胡不归.B.孔子过.泰山侧人恒过.,然后能改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何为不去.也乃记之而去.2.句子翻译。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怎样共同的思想情感?又有什么不同点?共同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不同点:甲文: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 2.(1)使老人能够善终,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2)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3.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4.共同思想情感:甲、乙两文都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体现了“仁”的思想。
不同点:甲文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设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乙文以记叙为主,通过孔子的见闻,展现了苛政之下老百姓的痛苦生活。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小题6】〈<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
(完整版)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选贤与.能( ) 谷年十有.五(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
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甲】《大道之行也》【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谋闭而不兴.()⑶此.殊不缺也 ( )4迫.暮(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子果来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d、处:处处志之故可同处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附答案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附答案《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附答案【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②黄发垂( )③无论魏晋( )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 )6. 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B、大道之行也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今义:宽阔的道路C、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极其优美的环境D、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到原处7. 用现代汉语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8. 根据选文,请分别写出出自【甲】文和【乙】文的一个成语(2分)【甲】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9. 【甲】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分,答出三点)参考答案:5.(4分) ①类②指小孩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以……为亲(把……当作亲人)6. (3分)( C )7. (4分,2分/题) ①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他。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 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选贤与.能( ) 谷年十有.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3.甲乙两段文字都写到了老人。
你认为乙文给你带来的启示是什么【甲】《大道之行也》【乙】《杨氏入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⑴故人不独亲.其亲( )⑵谋闭而不兴.( ) ⑶此.殊不缺也 ( )4迫.暮(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桃花源记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
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
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小题6】<<桃花源记>> <<大道之行也>>两文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不同的是,前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后文则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大道之行也【乙】《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超过物资供应的限度,物资供应不是无限度的满足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
这就是礼的起源。
【注释】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女有归.(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故.制礼义以分之(4)以.养人之欲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
3. 【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4. 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①避免天下混乱;②确定名分;③平衡人的欲望;④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0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
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於时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节选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①布:颁布,公布。
②於:同“于”。
③卒:终于。
④嗣:继承。
⑤刑:处罚。
⑥傅:老师。
⑦黥:即墨刑。
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在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法令颁布施行十年,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在路边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庭富裕人口兴盛。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秦民大说说__________ ②有一人徙之之:__________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B. 故/外户/而不闭C. 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
15.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甲文中的“___________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
(2分)16.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2分)【答案】:(二)文言文比较阅读 12.①通“悦”,愉快。
②代词,指“木”(木头)。
13.A 14.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讲信” 16.不同意。
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良好关系)的特征。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3题。
(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教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省,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屋舍俨然俨然: ______(2)阡陌交通交通:______(3)不独子食子子:______(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______①男友分分:______②讲信修睦修:______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④停数日,辞去辞:______下列剧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鲜.为人知B.便舍.船屋舍.俨然C.复.前行不复.出焉D.处处志.之寻向所志.10.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食之.而不能尽其才11.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
12.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3.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13.【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乙】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世外桃源”是根据语段【乙】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诗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
语段【甲】侧重于记叙,语段【乙】侧重于议论。
14.【乙】文中的“大同”社会和【甲】文中的“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两者都描写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形象。
都是虚构的,都是不存在的,都反映了作者多美好社会的向往,希望人们都安居乐业,人人平等,没有战乱。
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许:______(2)佁然不动佁然:______(3)女有归归:______(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______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甲】【乙】两个语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译文】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
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
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
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多么细的恶行,没有不贬抑的。
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着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实职,对于虚伪造假的人不予录用。
最后全国的百姓,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
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
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A.天下为.公/不足为.外人道也B.是故谋闭而不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C.是.谓大同/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D.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故虽.有名马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