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de1a9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9.png)
六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一、知识点概括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生活中的比,具体内容如下:1.了解什么是比2.了解比的性质3.掌握比的意义和读法4.掌握比的基本运算二、知识点详解1. 了解什么是比比是指两个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其中,用来比较的两个数叫做比较数,用来比较的关系叫做比。
2. 了解比的性质在比的定义中,比较数的顺序不能交换,否则比的结果将不同。
例如,3比2大,但2比3小。
3. 掌握比的意义和读法比表示的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的读法一般是“冒号”左边的数除以右边的数。
例如,8比6可以表示为:8:6读作:八比六。
4. 掌握比的基本运算(1)相等的比如果两个比是相等的,即两个比较数的比值相等,那么它们就是相等的比。
例如,4:2与8:4是相等的比,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2。
(2)同类比的比较同类比是比较两个同类物品(如长方体和长方体、三角形和三角形等)之间的大小关系。
对于同类比,两个比较数应该是相同的单位,并且应该代表相同的性质。
例如,两个长方体的比是长的比宽的,因此单位应该是长度,比较数应该代表长和宽。
(3)不同类比的比较不同类比是比较两个不同类别的物品(如长方形和三角形、三角形和圆形等)之间的大小关系。
对于不同类比,两个比较数的单位是不同的,应该选择一个相同的比较基准,并把一个物品的数据换算成与基准相同的单位。
5. 生活中的比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到比的场合,例如:1.身高的比较:比较不同人的身高,看谁更高。
2.体重的比较:比较不同人的体重,看谁更重。
3.面积的比较:比较不同房间的面积大小,看哪个更大。
4.距离的比较:比较不同路段的长度,看哪一个更长。
三、学习方法1.多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比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比的基本读法和运算方法,理解同类比和不同类比的比较规则;3.针对练习题,加强对于比的意义和运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对于比的应用能力。
四、学习反思通过学习本章,我明白了比是用来描述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概念。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导学案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93d6fd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2.png)
学
过
程
(3)哪几张图片与图片A很像?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哪几张图片与图片A不像?为什么?
(4)你认为图形的长和宽怎样变化,图形才会很像?
过度:下面开始自学活动一,自学时间8分钟。
学生展示问题(3)、(4),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长和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图形就会很像。判断两个长方形像不像,能够通过计算长与宽的倍比关系来决定。我们都知道,用除法能够计算两种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其实,用比也能表示两种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六年级数学导学案
课题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
主备教师
总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能准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教学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
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导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齐读学习目标
活动二:
自学课本第69页认一认,然后思考:
1、什么叫比?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
2、把下面几个除法算式写成比的形式。
3÷5写作(),读作()
5÷9写作(),读作()
3、什么叫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怎样求比值?
4、结合图形说说6:4的含义。
四、练习
五、总结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6÷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9页“认一认”上面的部分,重点把第二部分读两遍,然后思考:
1、图片()与图片A比较像。
2、图片像与不像,和图片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试着探索一下。
四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导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比》导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f3359a38e9951e79a892710.png)
第四发展共同体学习材料(通案)《生活中的比》导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下册一、导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二、导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寻找“像”与“不像”的原因,初步认识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地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三、导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图片,寻找“像”与“不像”的原因,初步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
四、导学过程:1、创设情境:学校要做胸卡,需要同学们准备一张小照片。
淘气把照片A做了放大、缩小的处理,多洗了几张,以备不时之需。
(课件出示)组织学生交流:①看到这些照片有什么感觉?生1:B、D与图A像。
C、E与图A不像。
生2:C变扁了,E变的太长了,不像淘气了。
②、猜测:像不像与图形的什么有关系?生:可能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通过观察,我们找到了像的,也找到了不像的,现在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像”与“不像”的原因。
借助手中的学具,记录下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用数据说明“像”的原因。
2、锁定目标,设计提示:借助方格纸与这些图片研究:这些图片的长宽之间的关系,找出像与不像的原因。
3、自学尝试。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师行间巡视,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4、交流评点:①、将图片抽象成长方形。
②、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组1:我们组将这些图形的长宽列成表格。
发现像的图形A、B、D的长都是宽的1.5倍或3/2倍。
也就是长除以宽商都是1.5.师:能列出算式吗?算式:A:6÷4=1.5B: 3÷2=1.5D:12÷8=1.5而不像的图形C的长是宽的8/3倍。
算式:8÷3=8/3E的长是宽的6倍。
算式:12÷2=6表格:师:那么A、B、D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生:宽是长的2/3.组2:我们组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A长6,宽4;图B长3宽2;图D长 12,宽8. 图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图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师:可以列个算式吗?生:6÷3=2 4÷2=2 12÷6=2 8÷4=2师:图C和E呢?也有这样的关系吗?生:C和E没有这样的倍数关系.师:发现它们“像”的原因是什么?生:图形的长和宽同时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时,它们就像。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2e6e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6.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活中比的概念及运用;2.熟练掌握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3.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活中比的概念及运用,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2.教学难点: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了解比的概念比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的表示方法是分数或小数。
在我们的生活中,比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常说的“比例尺”、“成绩比较”等等。
2. 回顾一下分数的概念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分数的问题。
比如在一家餐厅中,一份披萨被分成了8份,我们可以说每个人可以得到1/8份。
分数可以表示集合的一部分,分子表示选出的部分,分母表示总数。
3. 什么是比例比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的商的关系。
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式表示。
例如a:b=c:d,表示a与b的比例等于c与d的比例。
比例也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例如a:b就可以写成a/b。
4. 比例关系的计算计算比例关系时,通常需要对比例式进行变形,使其能够得出需要求解的未知量,例如:•已知a:b=3:2,求出b/a的值解:b/a=(2b/3):(2a/3)=2:3•已知a:b=4:5,b:c=3:2,求a:b:c的值。
解:a:b=4:5,b:c=3:2,把两个比例式分别调换位置得到:b/a=5/4,c/b=2/3将两个式子相乘得:c/a=10/12=5/6因此,a:b:c=4:5:65. 比的应用在生活中,比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食谱中的配料比例,例如糖和面粉的比例为1:2;•身高和体重的比例,例如BMI指数就是用身高和体重的比例来计算的;•商品售价和成本的比例,商家需要计算商品售价和成本的比例,来决定商品的售价和利润。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结合实践、交互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我们将运用互动教学的思路,通过实际例子在学生当中引出生活中的比例问题,让学生亲身探究比例关系,并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22篇)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2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7af9f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b.png)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精选2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2.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3.通过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掌握名数改写的一般方法。
难点: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教具准备:幻灯片课件。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这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
引导学生利用迁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对新知识进行主动学习。
2、注重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小数知识出发,紧密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0.36×100= 4.08×1000= 30.2÷100= 12÷1000=2、1米=()分米=()厘米 1千米=()米1吨=()千克 1千克=()克1平方米=()平方分米(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使学生能熟练移动小数点。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常用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小数。
在课前大家都收集了生活中的小数,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汇报各自收集到的小数,并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含义。
老师展示教科书上的图片和做一做,指名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特别指出: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你觉得这个成绩怎么样?小丽的体温是38.5度,你觉得她的体温正常吗?同桌之间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收集的小数的含义。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c16d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4.png)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生活中的比》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经历对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单独比较谁长谁短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完整地说不能做到,教师要加强渗透和指导。
比较方法的指导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能已经会数,但是却不一定能数得准确,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数数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一个地按一定顺序数数,不容易遗漏、重复。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难点: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会跳绳吗?有两位小伙伴淘淘和兰兰也喜欢跳绳。
瞧,他们跳得多好!(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淘淘手中的跳绳是什么颜色?兰兰的跳绳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比一比,这两个小朋友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这是豆角先生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板书课题:比一比二、新知探索1、比长短你认为哪根长,哪根短?学生兰兰的长一些,淘淘的短一些。
你是怎样比的?(拿出准备的跳绳)谁来比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比一比。
学生比的方法不一定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比长短的时候,应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多出一段的要长一些,少一段的要短一些。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引导:下朋友们用手指一指,书中画的两根拉直了的跳绳,哪端是对齐了的?(指名在实物投影仪上指一指)引导:茄子先生还有一个要求,它要小朋友在长的那根绳子后面的方框里画“√”小朋友们会画吗?试一试。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六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322c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a.png)
生活中的“比”说课(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比–掌握比的表示方法–掌握比的运算法则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内容为第一章《比与比例》中的“比”的知识点。
学生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已经学习过“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并加深对“比”的应用和运算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比”运算法则2.教学难点:–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比”的运算法则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为主。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和五年级学过的“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复述或画图表示。
第二步:新知讲解1.讲解“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师可通过画图、比例尺等形象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2.讲解“比”的运算法则,包括乘除和加减,通过例题讲解和让其他学生解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第三步:练习巩固1.分发练习题,以“比”的应用为主。
例如:小明的身高是1.5米,小红的身高是小明的3/5,求小红的身高。
2.课堂上把练习题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并讨论。
第四步:巩固拓展1.布置家庭作业以巩固知识点2.通过讨论“比”的应用,例如:身体健康比,用图表示比例等,让学生拓展“比”的应用领域,鼓励勇于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复习、巩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应用等方式巩固知识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练习数学思维的运用。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丨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丨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3c55826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8.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比的概念2. 比的计算方法3. 比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比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比的现象,如身高、体重、速度等。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比的现象吗?是如何解决的?二、探究新知1. 讲解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比的两个数称为比的项,比的前项称为比的第一项,比的后项称为比的第二项。
2. 讲解比的计算方法: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即为比值。
3. 讲解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比的现象,并计算比值。
2.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小明和小红的身高比为3:4,小明身高为1.5米,求小红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强调比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性质。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比的应用吗?是如何解决的?二、探究新知1. 讲解比的应用:如速度、浓度、价格等。
2. 讲解比的单位换算:如长度、面积、体积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甲乙两车速度比为2:3,甲车速度为60千米/小时,求乙车速度。
2. 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如:1米=100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比的应用及单位换算。
2. 强调比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比的现象,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性质的理解程度。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https://img.taocdn.com/s3/m/f9a8f82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1.png)
六年级上数学导学案-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年秋)引言比,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概念,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大小、比较速度,到科学实验中的比例计算,比的概念无处不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将生活中的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
本导学案将以此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对生活中的比进行深入探讨。
一、比的概念及分类1.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通常用两个数的比值来表示。
比值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可以表示为分数、小数或整数。
1.2 比的分类比可以分为同类比和异类比。
同类比是指比较的两个量属于同一类,如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异类比是指比较的两个量不属于同一类,如比较速度和时间。
二、生活中的比生活中的比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2.1 比较大小比较大小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比的应用,如比较身高、体重、成绩等。
通过比较大小,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事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2.2 比较速度比较速度是比在生活中的又一重要应用,如比较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比较工作效率等。
比较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变化的快慢。
2.3 比例计算比例计算是比在生活中的高级应用,如溶液的配制、折扣的计算等。
比例计算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出所需的数量。
三、比的计算及应用3.1 比的计算比的计算主要包括求比值、求比例和求比例数。
求比值是将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求比例是根据已知的比值和其中一个数,求出另一个数;求比例数是根据已知的比例和其中一个数,求出另一个数。
3.2 比的应用比的应用广泛,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如根据身高比选择合适的衣物尺寸、根据速度比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等。
四、教学策略4.1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比的计算和应用,加深对比的理解。
《生活中的比》导学案
![《生活中的比》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b46c64a26925c52cc5bf20.png)
课题生活中的比设计者学习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习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学习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学习准备课件等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导学过程1、自主学习:学生观察,说出照片的不同。
(照片有大有小,B、D像,C、E不像)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观察图片,说出有什么发现?哪几张与图片A比较像?(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2、引入:为什么这些照片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有些比较像有些不太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2、合作探究、展示点评:思考回答(长、宽、周长、面积)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汇报各组的结果:1、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是D的二分之一。
2、长方形A的长是宽的1.5倍。
学生口述其它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因为A的长是宽的1.5倍,而C、E 不是出示幻灯片,学生读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
学生认读比的各部分名称,并把其它除法算式也写成比的形式,个别板演。
1、这些照片都是长方形,我们通常研究长方形都从哪些方面入手呢?2、出示方格纸,引导学生观察各幅照片所呈现的长方形,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这些长方形之间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每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探究过程)板书:6÷4=1.5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这些照片长与宽的关系,现在谁能通过观察结果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与A不像的原因么?4、我们通过除法算式发现了这些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表示两个数的这种关系,那就是“比”。
板书:生活中的比6÷4= 6 : 4 =1.5∣∣∣∣前比后比项号项值5、分析分数、除法、比的异同(出示幻灯片)。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7f623d0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c.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 6.1 生活中的比|北师大版一、教材内容1. 比的概念介绍了比的概念,以及比的定义,如“两个或多个数值相比,用冒号“:”表示,叫做比”等。
生活中比的例子:小明身高是小红的2倍,小红是小黄的1.5倍,某个糖果店的两种巧克力的价格比例为3:2等。
2. 比的性质介绍了比的性质,包括比的等价性、比的基准变化不变性、比的反比等性质,以及比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3. 比的应用生活中比的应用:医生开的药剂量比例、食谱的配料比例、电影票的售价比例等。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能够通过例子解释什么是比;2.掌握比的性质,能够运用比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3.能够应用比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比的性质和应用;2.比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比的应用解题。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1. 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解题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3.练习法: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
2. 学法1.体验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应用;2.研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3.培养习惯和技能:比的运算涉及到除法和乘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比的概念,如小明和小红的身高比例。
2. 讲解比的定义和性质1.比的概念和定义:两个或多个数值相比,用冒号“:”表示,叫做比;2.比的性质:等价性、基准变化不变性、反比等性质;3.比的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计算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练习计算简单的比例,如两个数值的比、比例的加减乘除等。
4. 讨论应用小组讨论生活中的例子,如配料比例、票价比例等应用实例,让学生自己推理和计算。
5.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的概念和应用。
生活中的比 (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比 (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17d703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1.png)
生活中的比(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一、知识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2.能够简单地表示比的大小关系;3.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比的概念。
二、情境导入小明和小红都喜欢吃葡萄,他们分别拿了一些葡萄来。
小明拿了8个,小红拿了12个。
请问,小红拿的葡萄是小明的几倍?三、概念讲解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
比的表示方法可以用冒号“:”或分数线“/”表示。
例如,小明拿了8个葡萄,小红拿了12个葡萄,用比来表示就是:8:12 或8/12。
比中的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在比中,前项通常表示数量小的物品,后项通常表示数量大的物品。
四、速算练习1.5:102.4:163.15:304.9:275.12:246.7:21五、综合练习1.张三和李四一起去野餐,张三拿了4个苹果,李四拿了6个苹果,用比来表示张三拿的苹果是李四拿的苹果的几分之几?2.小王家有15只鸽子,小李家有25只鸽子,用比来表示小王家的鸽子是小李家的鸽子的几分之几?3.一辆汽车行驶了120公里,用时2个小时;一辆卡车行驶了240公里,用时4个小时。
用比来表示汽车的时速是卡车的几分之几?4.一箱饮料里有30瓶,其中8瓶是苹果味的,22瓶是橙子味的。
用比来表示苹果味的饮料是橙子味的饮料的几分之几?六、巩固练习1.小明妈妈给他买了一条长10米的绳子,他希望将绳子均匀地分成5段,每一段的长度相等。
用比来表示每一段绳子的长度是这条绳子的几分之几?2.一所学校的学生人数是400人,其中男生有280人,女生有120人,用比来表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3.李华妈妈有1.5千克苹果,家里一共有六口人,用比来表示每个人能分到多少千克苹果?七、拓展练习1.班里的同学去游乐场,小明玩了2次碰碰车,小红玩了3次碰碰车。
请问,小红玩碰碰车的次数是小明玩的几倍?2.张三和李四在一起跑步,张三每分钟能跑100米,李四每分钟能跑120米。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ab32ed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3.png)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一、前言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导学案)是为了帮助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比例知识和技能而设计的一份文档。
学生们在通过阅读该文档后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档主要面向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学生,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学习目标通过本次学习,学生们将能够: - 了解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掌握通过比例计算相关问题的方法; -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主题内容本文档主要包含以下主题内容:3.1. 比例在身体健康中的应用比例在身体健康保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身高与体重的比例、脂肪含量与体重的比例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身体测量等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体比例状况,并基于此采取健康措施。
3.2. 比例在饮食营养中的应用在饮食营养方面,比例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五谷杂粮的比例、蔬菜和肉类的比例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合理比例摄取食物来保证身体健康。
3.3. 比例在商业运营中的应用商业运营中,比例同样具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如利润与成本的比例、销售额与成本的比例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比例来更好地理解商业运营的规律,并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合理运用比例来进行商业决策。
四、案例分析在本文档的后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将提供一些具体案例,供学生们参考。
4.1. 举例:身体指标比言指标学生们可以通过测量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来计算自己的身体比例。
例如:【问题】小明的身高为1.5米,体重为40公斤,请计算小明的身高体重比例。
【解答】长度单位为米(m),质量单位为千克(kg)。
身高体重比例 = 体重÷ (身高× 身高)= 40 ÷(1.5 × 1.5)= 17.78(即小数点后两位为17.78)。
4.2. 举例:饮食比例的计算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食物的饮食比例。
比的应用导学案(推荐3篇)
![比的应用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042a7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c.png)
比的应用导学案(推荐3篇)【比的应用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以谁作单位1的量。
(1)三好学生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几?(2)台湾岛面积是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几?(3)已生产的水泥产量相当于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二)、新授。
1、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1)读题。
(2)怎样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这句话?(3)画出线段图。
(4)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5)、将题目中的改成12%该怎样解答呢?(6)、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7)、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A:140012%=168(册)168+1400=1568(册)B:1400(1+12%)=1400112%=1568(册)2、练习。
练习二十二,第1题(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比的应用导学案第2篇】课题:比的应用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744a6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f0.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比较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比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 比的应用题型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 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利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应用。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比的应用题型,总结解题方法。
巩固练习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比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完成教材中的应用题,巩固比的应用。
总结提升1. 总结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设计一道比的应用题,并解答。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本导学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因为这个环节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活中的比”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f78b5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7.png)
《生活中的比》教案优秀8篇《生活中的比》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1.精选典型情境,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学习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
教材中提供了三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是同时出现两组、三组或四组相对应的量进行研究,最后对比的结果进行比较。
考虑到过多的情节不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和讨论,因此,我选取了“比较速度”“图形放大”两个情境,一个是生活情境,一个是数学情境(在数学中使用比和比例式最多的就是几何);一个是不同类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同类量的比较。
每个情境只研究一组相对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样处理更能凸显比的意义和引入比的必要性。
其他素材和任务可以在后面的课时完成。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二)∣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二)∣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e872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7.png)
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生活中的比(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比(二),包括比分之差及其应用、综合应用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接受过生活中的比的基础知识教学,对于这一小节的内容,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比分之差的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他们应用比进行综合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掌握比分之差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分之差解决生活计算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比分之差的概念;2.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比分之差的解决方法;3.综合应用,锻炼学生进行综合运算的能力。
2.教学难点1.让学生明确比分之差的数学概念及其运用;2.帮助学生进行综合应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教学方法1.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提供相关知识点,学生自主思考,找到总结规律,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效果;2.讲授法:针对部分概念性内容,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概念、原理,以及相关应用方法;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和帮助其中较弱学生,学习中彼此激励,共同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等分的苹果,让学生探讨苹果的比以及比分之差。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苹果个数的规律,并把这个规律称为“比分之差”的概念。
2.讲解1.让学生通过实际数学题,掌握比分之差的解决方法;2.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运用比分之差;3.通过生活中的经典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分之差的概念。
3.练习结合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际运算,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课上学习内容进行回顾。
七、教学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互评,通过课下作业的检查和及时反馈,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提高。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比分之差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了比和比分之差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了“比分之差”的运用方法,且通过多组实际运算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运用比分之差的方式。
生活中的比 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生活中的比 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7a922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a.png)
生活中的比第二课时(导学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学习目标1.掌握比的概念和比的表示方法。
2.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比的概念和比的表示方法。
2.生活中比的应用。
三、预习导学1.【例1】小明的身高是1.5米,小刚的身高是1.2米,小明的身高是小刚的几倍?2.【例2】某校毕业生总数为600人,男生人数是240人,女生人数是多少?3.【例3】一辆小汽车行驶了160km,花费的时间是4小时,速度是多少?四、课堂探究1. 比的概念比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一种方法。
通常将两个进行比较的数用冒号“:”隔开,其中冒号左边的数叫做第一个比数,右边的数叫做第二个比数。
例如,将小明的身高和小刚的身高进行比较,表示成比的形式为: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 = 1.5:1.2冒号左边的数1.5是第一个比数,右边的数1.2是第二个比数,中间用冒号隔开。
2. 比的表示方法比可以用分数、百分数、小数等多种方式表示。
例如,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可以表示成以下几种方式:•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 = 1.5/1.2•小明的身高÷小刚的身高 = 1.5÷1.2•小明的身高比小刚的身高高出25%3. 生活中比的应用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1.比的比较:例如比较两个人的身高、体重等。
2.比的关系:例如用比来表示男女比例、成绩比例、收入比例等。
3.比的变化:例如用比来表示速度、增长率、损失率等。
例如,下面是一些生活中的比的实例:•某校有600名学生,其中男生数和女生数的比是2:3,那么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分别是多少?•电影院A与电影院B的座位数的比是5:6,如果电影院A有600个座位,那么电影院B的座位数是多少?•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它们的速度之比是多少?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
2.找出身边的实例,讲述生活中比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组长组织、人人参与、有序发言。
问题训练
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比的意义。
完成小组学习单。
问题提升
巩固对比的理解
完成小组学习单。
问题总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导学反思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
“两心一线”思维课堂导学案
课题
《生活中的比》
课型
思维建构课
导师
朱冬莲
导学
目标
1、经理丛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导学
关键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结论的过程。
导学
准备
学习单、课件、投影仪展台等。
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程序
导学内容
活动方式
问题呈现
找出相像的图形及相像的原因;
回顾求速度、单价的过程。
小组合作讨论找出图形相像的原因;
想一想说一说对速度单价的理解。
问题发现
比的定义,比的几个要素,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