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工程发展史
【全文】油气田开发概论第2章、油藏工程基础
心井参数落实,精度>70% ——制定开发方案的依据
一级储量:探明储量(开发):第一批生产井(基础井网) 参数落实,有生产资料,精度>90%)
——生产计划、调整方案的依据
五、油藏驱动方式及其开采特征
了解油藏特性,预测未来动态,必须掌握有关油藏驱动机理的相关知识。
(二)油田开发指标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人们定义一系列说明油 田开发情况的数据。
1、采油速度:年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衡 量油田开采快慢的指标。
2、采出程度:油田某时期累积产油与地质储量的比 值,%。衡量油田储量的采出情况。
3、采收率:油田开发结束时的累积产量与地质储量 的比值,%。衡量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
六、井网与注水方式 正形井网系统 以正方形井网为基础,井距:a;井距=排距
A、直线系统
M=1:1 F=2a2 S=a2
六、井网与注水方式
B、五点井网 M=1:1;F=2a2;S=a2 C、反九点井网 M=3:1;F=4a2;S=a2 D、反七点井网 M=2:1;F=3a2;S=a2
七、井网部署
1、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各个油层的作用,为油层比较均衡 开发打下基础,减少层间矛盾 (2)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发时间 (3)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 (4)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一)合理划分开发层系
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
(1)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同一开发层系,以保证各油 层对注水方式和井网具有共同的适应性,减少层间矛盾。
(2)一个独立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储量,以保证油田 满足一定的采油速度,并有较长的稳产期。
中国陆上油气田开发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
作者: 潘兴国;甄鹏;何艳青;王晶玫
作者机构: 中油集团公司
出版物刊名: 石油科技论坛
页码: 25-34页
主题词: 中国;油气田开发技术;三次采油技术;水驱技术;砂岩油藏;大庆油田
摘要: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油气田开采技术也很落后,许多领域都是空白.当时全国只有玉门、延长、独山子油田开采原油,年产油量仅7万吨,加上人造油共12万吨.1955年后,一个个陆相油田,尤其是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渤海湾各类油田的开发,丰富了开采技术,开创了早期分层注水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田开发道路,形成了'中国油气田开发技术理论'.。
春晓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历史
春晓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历史作者:暂无来源:《能源》 2016年第1期口述 | 张抗(原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工程师)文 | 本刊记者武魏楠因为中日争议而名声鹊起的春晓油气田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的?勘探和开发的过程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和故事?上世纪7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基本完毕。
中国石油工业的勘探工作开始逐渐向南部转移。
当时在石油勘探开发上的分工是:地矿部负责打头阵,也就是先期的勘探工作。
找到大油田之后,再交给石油工业部来组织力量进行开发和生产。
地矿部走出松辽盆地的第一站,就是辽河盆地的勘探工作。
辽河属于渤海湾的一部分,整个渤海湾的勘探工作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了。
地矿部成立了渤海勘探大队,开始进行渤海上的物探和一些局部地区的浅钻。
但是,当时对渤海海上地区进行勘探的结果都不是很理想。
随后,我们对南黄海、北黄海地区也进行的勘探。
结果也不是很理想。
就在我们进行的一些海上勘探都面临困难的时候,事情发生了转机——地矿部有了中国最早的勘探船。
秘密进入东海1970年4月,为勘查海底石油,国务院业务组决定改装、建造和进口钻井船各1条。
国家计委地质局627工程筹备组成立了海上钻探船三结合设计小组。
第二年,经过讨论决定用两条相同的尾机型3000吨级旧货轮,拼装改建成一条钻探船。
这条船1972年试航,1974年正式出海。
这就是勘探一号。
也是在1974年,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与新加坡罗宾船厂签约,购买1座近海移动式自升式钻井装置(美国ETA公司设计)。
这条船1977年签字验收,是勘探二号。
因为勘探一号的使用和其他勘探、地震等专门船只列装陆续排上议事日程,地矿部也就决定进入东海勘探。
当时东海勘探的计划保密、番号保密。
为什么要保密,除了东海靠近日本之外,东海的勘探也会延伸到台湾海峡。
都是敏感地带,万一牵扯到太多的人,出现泄密或者失误,有可能引起国际纠纷。
初期勘探的结果很让人振奋,东海陆架盆地的地震数据显示,东海的油气储量比渤海和黄海都要好,而且好很多。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
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
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
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
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
油气田开发概论第2章、油藏工程基础
三、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
制定和选择合理开发方案的具体原则:
(1)在油田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速地开发油田, 以满足国家对原油日益增长的需要。 (2)最充分地利用天然资源,保证油田的采收率最高。 (3)具有最好的经济效果。 (3)油田稳定生产时间长,即长期高产稳产。
(一)合理划分开发层系 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征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独立
B、环状切割注水:注水井按照环状分布,
水井布在0.4R处。
C、中央注水:沿R:200~300m周围上布
4~6口注水井,中央布1~2口油井。
六、井网与注水方式
3、面积注水:把注水井按照一定的几何形状均匀地布置
在整个开发区域上。 ——切割注水的极限形式
面积井网布置系统
特征参数: M——生产井数与注水井数之比; F——每口注水井控制的面积; S——钻井密度(每口井的控制面积)-井网密度。
合理的注采井网和井网部署要满足以下条件: ★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 ★要适应油层的渗流特征,达到一定的采油速度; ★保证有一定的单井控制储量; ★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八、油田开发调整
油田开发调整的原因?
1、初期的井网比较稀; 2、初期的开发方案主要以主力油层为对象; 3、油藏的开发状况不断随着开发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开发的条件也在发生变化。
三、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
什么是油田开发方案?
——在深刻认识油气田地下情况的基础上,正确制定 油气田开发方针与原则,科学地对油气藏工程、钻井 工程、采油气工程、地面建设工程以及投资等进行设 计和安排,对油气田开发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包括 初步开发方案和正式开发方案。它是指导油气田开发 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
油田勘探和开发应遵循的方针是:
近代中国石油发展史
中国石油发展史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
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
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
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
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
中原油田简介
中原油田位于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中心地区在河南省濮阳市。
总部生活基地位于濮阳市城区东部。
各二级单位分布在濮阳市的华龙区、濮阳县、清丰县、范县以及开封市的兰考县、山东省聊城市的莘县、菏泽市的东明县。
其中以兰考县城北的钻井三公司生活基地最大。
是中国东部地区一个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1975年开始大规模勘探,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其地质构造属渤海湾沉降带的一部分,是一个由地质断裂而形成的具有裂谷特点的盆地,地质上称之为东濮凹陷。
盆地北起山东莘县,南到河南兰考,呈东北-西南走向,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从地质图上看,恰似一把斜挂的琵琶。
主要开发区域东濮凹陷横跨河南、山东两省的6地市12个县区,面积5300平方千米。
除东濮凹陷外,国内还有内蒙白音查干、新疆伊犁、青海民和,四川普光等探区,登记地质调查面积6.99万平方千米,登记探矿面积1.76万平方千米。
截止1999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0 00亿立方米;生产原油9281万吨、天然气181亿立方米,外供商品气91.9亿立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551.5亿元,上交各种税费52亿元。
原油、天然气年生产能力分别为375万吨和12亿立方米。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6亿元,净值51亿元,员工3.5万人。
早在50年代中期,石油、地质部门就开始了对这块宝地的探测工作,运用重力、磁力、电法等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地质普查,用了十几年时间,初步查明了区域地质构造的特点。
此后,胜利油田、石油物探局、河南油田等又先后在这里进行了地震勘察和钻探工作。
1975年9月7日,位于濮阳县文留乡境内的濮参1井在钻探过程中喷出工业油流,从此拉开了中原油田勘探开发会战的序幕。
濮参1井喷油,是我国东部地区石油勘探的又一重大突破。
石油部立即决定从胜利油田、河南油田、石油物探局等单位调集力量,于1975年10月成立了东濮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隶属胜利油田,1978年10月更名为东濮石油会战指挥部。
油气田开发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发展方向
油气田开发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技术发展方向摘要:油气开采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自解放初期至今,中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产量也飞速上升,我的地质背景复杂,油气田类型也较多,根据储层特点和构造特征主要分为高孔渗或低孔渗砂岩油气田、断块油气田、页岩油气和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藏。
经历了多年针对各类复杂地质条件油气藏的开发,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开发技术体系,下面我们对常用技术进行介绍。
关键词:油气田;技术;发展方向1油气田开发概况20世纪我国油气田开发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从解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年产仅12 ×104t, 经过石油工作者60年来的艰苦奋斗,开创了开发复杂陆相油田的新路子,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适用技术系列,石油和天然气产量都有了大的飞跃。
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资料,我国2009年的产量为 1.89×108t,约下降1%,但排名却首次由第5位上升至第 4位。
天然气产量近几年来大体以年百亿立方米的速度增长,2008年已达到 775 ×108m3,位居世界第 9位。
2007年石油在国家一次能源的消费中占19.7%,天然气占3.3%。
同年油气开采业共实现利润 3 323.5亿元,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总利润的16.9%,为整个石油工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以油、气为主要燃料和原材料的工业部门的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
这些都明确说明我国油气开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
2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虽然我国的油气田开发已取得了长足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无论原油或天然气都面临各种严峻挑战。
在油田开发方面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石油开发和供应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从需求方面来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每年以9%左右的高速度发展,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加,到2008年达到了3.96×108t的规模;而石油的生产量经过极大的努力,虽然还逐年有所增加,但当年产量只能增至1.9×108t,进口量已达 2×108t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对外依存度达 50%以上。
油气田的开发和开采
油气田的开发和开采摘要油气作为主要的能源之一,其开发和开采一直是石油行业的核心任务。
本文将探讨油气田的开发和开采过程、主要技术和挑战,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成因和类型油气是地球上形成时间较长的化石能源,主要来源于古生物残骸在地质作用下的变化和演化。
根据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特点,其类型可以分为常规油气田和非常规油气田。
常规油气田是指埋藏在地下较深处、通过地层运移和聚集形成的油气资源,常见于构造相对稳定、地质历史较长的区域。
非常规油气田则是指那些储藏条件较为特殊、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开采技术相对较新的油气田,包括页岩气、煤层气、油砂等。
开发和开采过程油气田的开发和开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勘探勘探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寻找油气藏的位置、大小、性质、分布等信息。
勘探可以通过地震、地质、物化、测量等手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油气田的存在和规模,为后续开采作准备。
评价评价是指对勘探结果进行模拟和分析,确定油气藏的特征和开采条件。
评价可以通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学等手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确定油气田的可采储量、采收率和开采方式。
开发开发是指对油气田进行改造和建设,以满足其后续开采的需要。
开发包括石油钻井、采气井和生产设施的建造、改造和维修等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后续开采提供便捷的条件和设施支持。
开采开采是指对油气田进行采掘和生产,以获得可商业化的油气资源。
开采可以通过常规采油、压裂、水驱等方式进行,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油气藏中的资源,实现成本和产量的平衡。
尾孔加密尾孔加密是指在油气田开采阶段结束后,采取措施对田内尚未采出或剩余的油气资源进行回收。
尾孔加密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如注水、注气、注泡沫等,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油气资源的最终回收利用。
主要技术和挑战油气田的开发和开采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勘探技术油气田的勘探涉及多个技术领域,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测量学等,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油气储量的准确性和开采率的高低。
油气井工程与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井工程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学科是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成立时在清华大学石油系基础上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后,1993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简称CNPC)评选为部级重点学科,“九五”期间是国家“211工程”石油大学重点建设的六个学科之一。
1997年该学科所属的油气井工程实验室通过山东省教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挂牌“省级重点实验室”。
2001年通过国家“211工程”建设验收,2002年经过国家教育部评审,被正式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xx石油大学(xx)油气井工程学科经过新老几代人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经过“211工程”一期建设,油气井工程学科已形成五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造就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合理且比较年轻化的学术队伍;建成了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室和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十多项;取得了一大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奖励;培养了近20名博士,200名硕士,发表了30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20部专著或教材;目前年均科研经费达到近1000万元。
同时本学科也是国内该领域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或培训基地。
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方面,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主要研究方向:1、油气井流体力学及高压射流技术。
主要研究井筒中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多相流体及高压射流的流动规律。
通过在油气井筒内复杂流动条件下流体流动规律的研究,丰富和发展洗井技术、射流技术、破岩技术、井控技术,提高机械钻速,减少井下事故,减低生产成本,缩短建井周期,提高油井产能。
该研究方向具有超高压射流实验系统,先进的PIV高速射流实验测试及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中围压及高温高压模拟实验井筒,磨料射流实验装置等可进行各种射流实验研究和多相流流动规律研究的装备条件。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
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
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
“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
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
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
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
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
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
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
东海平湖油气田的投产与运行吴介明(上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提要介绍在东海第一个投产的油气田---平湖油气田的油气田、工程建造、投产、生产运行及确保向上海市平稳供气的的基本情况。
油井于1998年11月18日投产,气井于1999年3月10日投产,目前日产原油水平已达3000立方米,向上海市日供气规模最高已达100万立方米。
今年国庆前一期工程将全面建成,生产能力将达到原油3100m3/d和天然气161万m3/d的设计规模。
Summary The Ping Hu Oil and Gas field is the first field, which was put on stream in East China Sea. The oil wells were put on stream at 18 Nov. 1998. The gas wells were put on stream at 10 March 1999. The design productivity of the field, which is 3100 m3/d for oil and 1,610,000 m3/d for gas will be reach before the National day. Now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field is 3000 m3/d for oil and 1,000,000 m3/d for gas.关键词东海平湖油气田投产生产供气东海平湖油气田于1983年由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现为新星石油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钻探发现,1992年由上海市、地矿部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上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SHPC)负责该油气田的开发。
SHPC是中国唯一的一家由中央单位与地方共同组建,以地方为主的油公司。
1995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该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的项目建设由此启动。
石油工程技术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简介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简介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
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1地质勘探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
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
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
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
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
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2地震勘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的。
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2.1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2.1.1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
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
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
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发展概况
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技术发展概况
报告人:姚传进
专业:油气田开发工程
年级:博2010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2011年3月
1、油气田开发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4、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方向:
◆人类在三、四千年前就开始认识和使用石油。
油气田开发发展史与石油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连
油气田开发发展史与石油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连
油气田开发发展史与石油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连
油气田开发发展史与石油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连
油气田开发发展史与石油工业发展史紧密相连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石油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油气田开发面临的挑战。
油气田开发基础1-4章
油气田开发基础授课学时:48 讲课教师:代金友 办公地点:工程东楼310 联系电话:89733889(o)1授课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油气水成分及性质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及油气生成模式 第四章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 第五章 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 第六章 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藏类型 第七章 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 第八章 油气田地质研究概述 第九章 油层对比 第十章 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第十一章 沉积相研究 第十二章 储层非均质研究 第十三章 油层压力和温度 第十四章 储量计算2油气田开发基础第一章 绪 论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三、我国石油工业前景 四、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体系3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油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能源 主体、是机器“食粮”、是工业的“血液”。
4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能源的主体石油与天然气在能源结 构中处于主导地位。
能源类型 比例(%)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40 27.4 22.9核能\水电\木材等比例小5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机器的食粮作燃料用:发热量 高,燃烧完全,运输方 便,污染小。
多数动力(各种机动车辆、飞机、汽车、 轮船、火箭、导弹、飞船)依赖于石油、天然气; 作润滑油料:从钟表 到发动机,机械运转需 要润滑。
6油气田开发基础一、石油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3、工业的血液作化工原料:油气 中提炼的产品有3000多 种,三大合成材料(纤维、橡胶、塑料)、各种农药、医药、纺织、甚至 一些无机化工原料(氨 及硫磺)等均离不开石 油。
油气田开发基础7二、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1、古代(煤油时代):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油 气国家之一,具有3000多年历史; (1)天然气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122~770年)周代《易经》就有 了“上火下泽”、“火在水上”、“泽中之火”的记载,阐明了可燃 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泊水面所出露的气苗。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史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史
中国海洋石油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
以下是中国海洋
石油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1. 1973年,中国开始探测和开发东海油气资源,首次发现东
海油气田。
2. 1980年代初,中国国家海洋局开始探索南海油气资源,并
组建南海油气勘探局。
3. 1987年,中国第一个海上油井——现代18-1油田油井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开发进入工业化阶段。
4. 1990年代,中国开始在南海开展深水油气勘探,首次在南
海发现深水油气田。
5. 2002年,中国首次自主研发建造的深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蓝鲸一号”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勘探能力的提升。
6. 2004年,中国深水油气生产实现突破,实现商业化生产。
7. 2011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钻井平台“蓝鲸二号”投
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海洋石油领域的技术能力。
8. 2015年,中国开始在东海进行页岩气勘探和开发。
9. 2018年,中国首次在南海钻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钻获
大规模天然气水合物。
10. 截至目前,中国海洋石油产业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从勘探、开发、生产到储运的完整产业链,并逐渐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开发领域的重要力量。
总体来说,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经历了从初期探测到商业化开发的不断演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油工业发展简史
石油工业发展简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简史(2010-04-05 19:28:26)摘自《读书网》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
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1.恢复与发展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
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
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
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
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万吨,为1949年的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倍。
其中天然油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
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
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
长庆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历程述略
技术人员又从 17 93年开始进行开发试验, 实现 了井井压裂投产 , 干” 使“ 层变产层 , 低产变为工业化开 采井或高产井 , 从此, 油井压裂工艺成为油田投产、 稳产 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油 田开发初期形成 以“ 深
油气 勘探 新认 识 , 优选 出陇东 和陕北 两 个重 点勘 探 区域 , 现 了从构 造 圈闭 找油 到 以岩 性 圈闭为 主找油 实
的战略转移 , 并迅速在陇东地区取得 中生界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 , 奠定了油田发展的基础。 古地貌成藏理论的主要认识是 : 古地貌景观严格控制了侏罗系下统延安组下部的沉积相类型、 相带 展布及压实披盖构造的形成。深切延长组的古河谷既切穿 了油源 , 又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 如
及河间丘是勘探延安组下部油藏的有利地带。
2卷1 1 期
鄂尔多斯盆地接受三叠系沉积后 , 受印支运动的影响 , 于三叠纪末 , 盆地整体抬升 , 延长组顶部遭受 长期淋滤 、 风化、 剥蚀及河流侵蚀等地质作用 , 形成水系广布、 沟壑纵横、 丘陵起伏的古地貌景观。横贯 盆地东西的甘陕一级古河和近南北向的宁陕、 庆西 、 蒙陕二级古河将盆地南部切割为姬塬 、 演武 、 子午岭 和靖边古高地 , 在此基础上沉积了侏罗系下统的富县组和延安组地层。这种古地貌景观 , 既控制了侏罗 纪早期河流相沉积格局, 又制约了岩相分布特征 , 是形成侏罗系古地貌油藏序列的基础。延安组早期沉 积的河道砂体具有叠置厚度大 、 物性好的特征 , 构成古地貌油藏最主要的储集体。下部延长组烃源岩生
关键词 : 尔多斯 盆地 ; 鄂 长庆 油田;石油天然 气; 勘探 开发 中图分 类号 : 0 K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8—54 ( 0 2 0 0 6 6 5 2 1 ) 1- 0 9—0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油气田开发工程发展史---转载
flyingdragon 3/19 13:12:17
油气田开发工程发展史
在20世纪初,油气田开发工程所能依据的理论、方法和采用的手段还十分有限,油气田基本上是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对油气层及其中能量的研究和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水平上。
20世纪40年代以来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油气田开发工程这门学科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一方面是由于对油气藏进行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也由于开采和测试手段有了彻底的更新。
因此,对油气藏进行总体解剖和研究成为可能,进而又可从整体上进行规划、部署和开发。
目前,油气田开发事业已发展成为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起来的综合工业部门,成为整个石油工业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自从近代美国于1859年开始采油以来,油田开发事业已经历了140多年的发展过程,油气田开发工程随着油田的开发和开采而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
分析100多年油田开采和开发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开始采油到1930年前后。
这一阶段大约经历了70来年的发展过程。
其主要特点是没有也不可能把油田看成一个整体,而是一块一块地进行开采。
在这个阶段里,石油工业处于开始的阶段,油田数目少,油层浅,面积小,在当时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装备的条件下,加上油田的不同区域是归不同的资本家所有,所以不可能把油田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
在这一期间,钻井生产几乎是惟一的开发手段。
因此,当时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关于井网密度的问题。
20世纪的20年代前后,美苏等国的石油科技工作者,曾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井网密度对油层和油井产率等影响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在美国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B•柯脱列尔等人提出的。
他们主张用密井网来进行油田的开发,认为井网越密,也就是整个油田上的井数越多,虽然平均每口井的总产油量下降了,但单位面积上的产油量增加了,因而整个油田的产量将会增加。
这种理论在美国油田开发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占上风的。
1925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保护和合理使用油藏”的讨论会,前苏联的一些学者提出了与前述观点不同的论点。
M.B.阿勃拉莫维奇在他的“合理开发油田原则”的报告中,主张建立一种有根据的合理开发油藏的理论,并确定油田上合理的井数。
应当指出,在井网密度的研究方面,虽然有错误意见,但也创立了一些研究方法,如根据油井平均产油率、当前产油率、油井初产量和开发速度等实际生产数据,来研究它们与井网密度之间的关系等。
这一阶段除了研究井网密度方面的问题外,对于计算原油储量和油井初产量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二、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30年至1940年前后。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有的国家开始把油田看着一个整体来进行开发。
1933年,前苏联举行了全苏第一届石油工作者会议,会上著名学者古勃金等指出有许多油田开发工作者“好像不是在开采整个油层和整个油田,而是像管理机器设备那样,像对待孤立的对象那样开采油井。
”在这一时期,美国著名学者M.马斯凯特在其1937年所出版的一本著作中也指出,要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必须研究影响开采过程的因素。
随着所开发油田数目的增多,人们发现了油藏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从而创立了油藏驱动能量的学说。
一些学者开始把地下流体力学的理论应用到油田开发中来。
例如A. C.列宾荪研究了依靠气体的膨胀压力或边水压力,将流体从孔隙介质中驱出的情况,并导出了许多有关排油和布井等方面的计算公式。
M.马斯凯特也提出应根据油层压力、岩心渗透率和油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来预算油井的产量等。
B. M.巴磊歇夫等从1938年至1942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他们的试验证明:①如果以环形井排沿圆形油田任一等高线钻了足够数量的井,那么这些井会截住所有从含油边缘地区流来的液流;②在水压驱动油藏上,当井网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井数,如果回压不变,油藏的累积产油量也不会提高。
在这一期间,作为油田开发基础理论之一的油层物理学的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
美国人G. H.法奇等首先于1933年进行了油层物理的研究。
1934年R. D.乌索夫和M.马斯凯特等,在达西渗滤方程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测量油层岩样渗透率的方法。
1935年,R. J.西尔绍斯研究了井底取样器和测量所取样品物理性质的方法。
这些测量性质包括:压力-体积-温度之间的关系、饱和度与饱和压力、油中溶解的总气量、不同温度和不同压力下游离出来的气体量以及原油在溶解气分离后的收缩程度等。
1936年,西尔绍斯根据这些基础数据首次导出了油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式。
该方程式以后为不少学者所发展和完善,成为进行油藏动态分析计算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三、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1940年至1950年前后。
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进一步建立了油田开发的理论基础,同时进行了规模不断扩大的人工注水开发实践。
在前人进行了大量的油田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前苏联著名学者克雷洛夫从事了巨大的油田开发理论的研究和综合工作。
1948年他出版了《油田开发科学原理》,该书综合运用了油矿地质学、地下流体力学和专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油田开发中的问题,从而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油田开发理论。
在这一期间,世界上已有不少油田采用了注水的方式来进行油田的开发。
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注水采油。
前苏联也在此后不久实施油田人工注水,但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边缘注水来补充油田的能量。
即使如此,通过注水方式来开发油田也已显示出其明显的优越性。
在此期间,关于水驱油的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已获得重要成果。
从1940年以后,美国人S. E.巴克来和M. C.列维瑞特等连续发表了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为水驱油等两相和多相渗流理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人们对于发生在油层内部流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20世纪50年代以后,油田开发事业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概况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油田开发的科学原理和油田开发实践都得到了新的发展。
作为油田开发理论基础之一的地下流体力学及其在油田开发设计计算和在开发分析方面的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在油田开发实践方面,不仅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了边缘注水方式,而且于1956年前苏联首次在罗马什金大油田采用了内部切割注水方式来进行油田开发,这是油田开发史上的又一个创举,它为大规模地进行油田的人工改造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种新的注水方式,以后为很多国家所采用,获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
(2)各种先进的观察和测量仪器仪表以及模拟实验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油层及其中流体从宏观到微观方面的认识,为深入揭示油层的性质和其中流体运动的规律并进而从事油层改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各种数学模拟研究油层的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1953年美国人G.H.布儒斯等首次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油田开发问题的研究之后,计算机在油田开发方面的应用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9年美国学者J.道格拉斯和D.W.皮斯曼等,应用数值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求解了描述两相多维渗流的复杂偏微分方程组,为计算机在油田开发方面的应用开创了新的阶段。
此后,计算机在油田开发各个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渗流规律研究方面的应用,诸如在求解三维三相渗流方程和双重介质渗流方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4)开发和采油的工艺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
世界上的大多数油田都是多层系的,但以往多采取笼统开采的工艺技术。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已有数量可观的油田,采用不同井网分采不同层系的新工艺。
前苏联也在20世纪 60年代以后采用了该项工艺技术。
为了减少井数和投资,美苏还发展了一井分采不同层系的工艺技术。
(5)为提高油田的采收率而开展了各种新的开发方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目前提高采收率的主要途径是热力驱油和化学驱油。
热力驱油主要包括向油层注入热蒸汽和火烧油层等;化学驱油主要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性驱和三元复合驱。
近年来还采用微生物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