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杜牧《赠别》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赠别》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赠别》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赠别》古诗赏析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 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 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 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 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 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 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 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 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 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 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 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 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 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 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 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 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
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 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 “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

杜牧《赠别》及赏析

杜牧《赠别》及赏析

【导语】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雄姿英发”的特⾊相结合,风华流美⽽⼜神韵疏朗,⽓势豪宕⽽⼜精致婉约。

杜牧的古体诗题材⼴阔,笔⼒峭健,近体诗则以⽂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杜牧《赠别》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赠别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

韵译聚⾸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时⽆法表达,只能⽆⾔相对,倒象彼此⽆情。

樽:酒杯。

⽂学赏析 这⼀⾸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名写离筵之上压抑⽆语,似乎冷淡⽆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情,⽽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因事的不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也不是“悲”、“愁”⼆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同所爱不忍分别,⼜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情”,明明多情,偏从“⽆情”着笔,著⼀“总”字,⼜加强了语⽓,带有浓厚的感*彩。

诗⼈爱得太深、太多情,以⾄使他觉得,⽆论⽤怎样的⽅法,都不⾜以表现出内⼼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情,这种情⼈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从“笑”字⼊⼿。

⼀个“唯”字表明,诗⼈是多么想⾯对情⼈,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盾的情态描写,把诗⼈内⼼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的惜别之情。

赠别杜牧翻译

赠别杜牧翻译

赠别杜牧翻译赠别杜牧翻译《赠别》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别杜牧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文翻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诗文赏析】诗人与心爱的歌女离别,难舍难分。

以蜡烛作比喻,烘托人物间离别的痛苦。

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全诗深沉含蓄,缠绵悱恻,流畅清爽,耐人寻味。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赠别二首(杜牧)原文及赏析

赠别二首(杜牧)原文及赏析

赠别二首(杜牧)原文及赏析赠别二首 (杜牧) 原文及赏析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其二不知何处遥相望,应有尽时难见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赠别二首》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组叙事诗,分为《赠别其一》和《赠别其二》两首。

这两首诗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描绘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社交之道的无奈。

杜牧以深情告别为题材,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思绪。

在《赠别其一》中,杜牧以“多情却似总无情”来形容自己,表达了心中深情但面对离别时却表现得冷漠的心境。

他告诉读者,自己只能在樽前干笑,无法表露内心的伤感。

并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来揭示自己内心的真挚感情。

这里的蜡烛象征人的心,暗示着作者虽然内心伤感,却仍努力装作无所谓的样子。

在《赠别其二》中,杜牧通过遥相望的情景,既隐喻了自己与被赠者的距离,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难以相见。

他写道:“不知何处遥相望,应有尽时难见面。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见不到的遗憾和无奈。

接着,他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形容自己与被赠者的遥远,再次表达了深深的离别之情。

杜牧的《赠别二首》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的心情。

这两首诗虽然文字简练,但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作者用诗意来表达离别的心情,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通过赏析杜牧的《赠别二首》,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杜牧的艺术才华,也能感受到作者在离别情感中的心灵共鸣。

这两首诗兼具意境和感情,是杜牧不朽的艺术之作,对于诗歌创作和人情世故都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

《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9篇《赠别》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译文玉瓶中装着美酒佳酿,已经送别了数里地,该是返回之时了。

把马系在垂杨下,在大道上饮酒。

远望天边看到幽幽绿水,遥远的海上看到隐隐约约的青山。

酒兴过后就要分别了,你们快回去,不要看到酒醉离别的悲伤情态。

注释广陵:今江苏扬州。

沽:买。

垂杨:即垂柳。

渌水:清澈的绿水。

袂:衣袖;分袂,指离别。

赏析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写携酒送别。

唐诗中的离别总是弥漫着浓浓的酒香,这首诗更是如此,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这两句好像平平叙述,实际上蕴含了对朋友深厚的情谊:瓶为“玉瓶”,酒为“美酒”,从容器的精致名贵和酒的香醇清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重视。

这种感情在第二句更加明确:“数里送君还”,送君数里,可见为了送别朋友走了很长的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送别诗中常见柳色依依。

系马于垂柳之下,举杯于大道之间,作者通过两个前后相承的动作,营造出一种开阔畅达的意境,暗示出这并非是一次黯然销魂的伤情之别。

需要提出的是,这两句语言虽舒缓平易,却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垂杨、大道、系马、举杯,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柳阴送别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扬州地处内陆,并不靠海,也没有十分广阔的水域,所以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当是作者与友人谈话的内容,而非眼前实景。

不管是久别重逢还是即将离别,相知的'人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这两句是对朋友说:此去一行,你将会有许多美好的经历,可以在遥远的地方欣赏大海的美景,可以在广阔的海面上见到缥缈的青山。

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寄寓着对朋友的衷心祝福,不见勉励之辞而暗含勉励之意,景色的描述中凝结了深厚的情感,可以看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赠别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别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别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这两首是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文学其一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

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

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

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

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

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

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

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

文宗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旋应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宣州幕吏。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世称“杜书记”。

入朝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复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

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

出为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

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

两《唐书》有传。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

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

为别于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

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五百余首,有《樊川文集》行世。

【原文】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5] 。

蜡烛有心还惜别 [6] ,替人垂泪到天明 [7] 。

【注释】[5]“多情”二句:谓越是多情,却总显得无情。

临别凄然相对,惨不成欢,故“笑不成”。

[6]蜡烛有心:蜡烛中有烛芯,如人有心。

[7]垂泪:指蜡泪下垂。

【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

【解读】这两首诗都用比兴手法,表现杜牧赠别歌妓的情意。

前者着重写歌妓之美,后者着重写离别之情。

虽为赠妓之作,但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可以窥见晚唐社会风气以及当时士子的心理状态。

由于二诗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又写男女风情,故对后世影响颇大。

黄庭坚《广陵早春》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原文及赏析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原文及赏析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原文及赏析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原文及赏析《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古诗全文如下: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前言】《赠别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牧为一位红颜知己而作,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注解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翻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鉴赏】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赠别二首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赠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别》原⽂及翻译赏析1 多情却似总⽆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还惜别,替⼈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时⽆法表达,只能⽆⾔相对,倒象彼此⽆情。

樽:酒杯。

赏析 这⼀⾸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名写离筵之上压抑⽆语,似乎冷淡⽆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情,⽽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因事的不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也不是“悲”、“愁”⼆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同所爱不忍分别,⼜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情”,明明多情,偏从“⽆情”着笔,著⼀“总”字,⼜加强了语⽓,带有浓厚的感情⾊彩。

诗⼈爱得太深、太多情,以⾄使他觉得,⽆论⽤怎样的⽅法,都不⾜以表现出内⼼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情,这种情⼈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从“笑”字⼊⼿。

⼀个“唯”字表明,诗⼈是多么想⾯对情⼈,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盾的情态描写,把诗⼈内⼼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的惜别之情。

然⽽诗⼈⼜撇开⾃⼰,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带着极度感伤的⼼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徘徊”(《⽂⼼雕龙·物⾊》)。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在诗⼈的眼⾥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把蜡烛拟⼈化了。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诗赏析及翻译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诗赏析及翻译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

”古诗赏析及翻译杜牧《赠别两⾸ 其⼀》古诗原⽂赏析及翻译注释赠别两⾸ 其⼀杜牧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

春风⼗⾥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解释】 ⾝姿轻盈的⼗三四岁的⼥孩⼦,像⼆⽉的⾖寇花⼀样娇美。

春风中⾛遍了⼗⾥扬州路,卷起珠帘,所见⼥⼦都不如她漂亮。

【词语解释】娉娉袅袅:柔美多姿。

⾖蔻:花卉,⼆⽉初含苞欲放。

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

这两句是赞颂那位少⼥的美丽——她,⾝姿轻盈美好,芳龄⼗三有余;她像⼆⽉枝头含苞待放的⾖蔻花,叶嫩花姣,随风颤袅,美艳⽆⽐。

⽐喻精妙,⼈似花美,花因⼈绝,形容得新颖独到。

【诗⽂赏析】 诗⼈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是他在幕僚失意⽣活中结识的⼀位扬州的歌妓。

这⾸诗赞美了⼀个体态柔美轻盈、容貌美丽的歌⼥。

但全诗没有⼀个“⼥”、“美”、“花”字。

全诗清妙空灵独有个性。

此诗是诗⼈赠别⼀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多情却似总⽆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诗重在“惜别”,这⼀⾸却重在赞颂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句就形容了⼀番:“娉娉袅袅”是⾝姿轻盈美好的样⼦,“⼗三余”则是⼥⼦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个⼈称,也不沾⼀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动的印象,使⼈如⽬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描述⼥⼦美丽的只这⼀句。

就这⼀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妙。

第⼆句不再写⼥⼦,转⽽写春花,显然是将花⽐⼥⼦。

“⾖蔻”产于南⽅,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稍淡。

南⽅⼈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含胎花”,常⽤来⽐喻处⼥。

⽽“⼆⽉初”的⾖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来⽐喻“⼗三余”的⼩歌⼥,是形象优美⽽⼜贴切的。

⽽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

所以“⾖蔻梢头”⼜暗⾃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其一》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别》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鉴赏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赠别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

赠别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

赠别原文赏析及翻译赠别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赠别二首原文赏析及翻译1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译文及注释译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注释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

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

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

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杜牧《赠别二首》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全诗翻译及赏析《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杜牧《赠别二首》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杜牧《赠别》全诗翻译及赏析篇1赠别二首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参考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赏析】《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手法上强此弱彼,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最后两句移情于烛,赋予其人的丰富感情,含思深婉,缠绵悱恻。

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唐诗赏析-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原文|译文|赏析'《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手法上强此弱彼,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

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

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

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

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

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

“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

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

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

赠别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别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赠别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别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别二首·其二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译文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本首诗即是其中的第二首。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唐诗《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赏析_唐诗三百首

唐诗《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赏析_唐诗三百首
唐诗《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赏析_唐诗三百首
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解】: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杜牧的赠别赏析

杜牧的赠别赏析

杜牧的赠别赏析杜牧的赠别赏析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牧的赠别赏析,一起来学习吧!一、赠别唐代: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二、杜牧译文及注释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三、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杜牧鉴赏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赠别》原文|译文|赏析
'《赠别》是唐代诗人杜牧为一位红颜知己而作,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
“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