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合集下载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包括中药医学、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以及一套独特的诊断理论。

中医不仅在中国久负盛名,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自然疗法的兴趣增长,中医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医学体系。

本文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治疗方法、现状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讨论,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中医。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为核心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阐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各种现象的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五行学说是根据古人对天、地、人、物之间关系的观察与思考总结而来的理论,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是一种无形的活动物质,血是一种有形的物质。

气血相互配合,形成了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的基本理论贯穿于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中医的诊断方法很多,包括望闻问切、脉诊等。

脉诊是中医的独特之处,通过触摸人体脉搏的弦紧、滑涩、沉浮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疗法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建立在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上的,在调理气血、阴阳失衡的基础上,调整患者的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的药物治疗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材料熬制而成的中药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注重整体治疗,善于发挥整体调节和代谢调理作用,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药方制备方法,使中药成为一个独特的治疗系统。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在中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疗效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环境相互影响,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带领您走近中医,了解中医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以及临床应用。

一、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学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已经开始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而最早的中医典籍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后世中医学的指南和宝贵遗产。

除了《黄帝内经》,在隋唐时期,中医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等。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医学经验,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影响。

如今,在中国,中医仍然是重要的医学体系,且受到了国内外患者的认可和欢迎。

中医学也逐渐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重视,成为与现代医学并存的重要医学学派之一。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人体内,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疾病状况往往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古老的中国哲学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生克等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调整五脏功能的协调,可以促使人体恢复健康。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走近中医〉读后感》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读了《走近中医》这本书。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中医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总觉得它神秘而又古老,充满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和理论。

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却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世界。

书里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娓娓道来。

就好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坐在你身边,耐心地给你讲述着那些传承千年的故事和智慧。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中医诊断的部分。

以往我总觉得中医的“望闻问切”不过是故弄玄虚,能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这本书里详细地解释了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和意义,让我大为改观。

比如说“望诊”,原来医生观察病人的面色、神态、舌苔等等,都能从中发现身体内部的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有位病人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疲惫无力,但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的毛病。

中医仔细观察他的面色,发现他的脸色苍白,没有血色,而且眼周发黑。

再看他的舌苔,又白又厚。

医生据此判断他是气血不足,体内湿气过重。

开了几副调理气血、祛湿的中药,病人服用后,症状果然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段时间我工作特别忙,压力很大,每天都觉得昏昏沉沉的。

有一天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色特别差,暗淡无光,嘴唇也没有什么血色。

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只觉得是没休息好。

后来和一位懂中医的朋友聊天,说起了这个情况。

朋友看了看我的舌头,又问了我一些问题,比如睡眠怎么样,胃口好不好,大便是否正常等等。

然后他说我这是典型的肝郁气滞,让我试试喝一些玫瑰花茶,平时多按揉一下太冲穴。

我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真的感觉精神好多了,心情也没那么郁闷了。

还有“切诊”,也就是把脉。

以前我觉得把脉不就是把手放在手腕上装装样子嘛,能摸出什么来?但书中解释说,通过脉象的浮沉、强弱、快慢等等,可以了解到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情况,脏腑的功能状态。

就像有个案例,一位女士因为月经不调去看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源远流长,秉承了我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注重以自然为本,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的治疗原则,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

走进中医,我们可以先从中医的理论体系开始了解。

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的生长发育和变化都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和五行间的相宜相克所决定的。

气血津液学说指出身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必需靠着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动。

脏腑经络学说强调内外相应,以及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把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推拿按摩、中药膏方等。

针灸以插入针具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为主要手段。

药物治疗则以中草药为基础,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推拿按摩以压、揉、捏、拍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膏方则是利用中草药熬制的膏剂涂抹在皮肤上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等。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保健方法主要包括食疗和养生。

食疗是指通过膳食中的天然食材来调养身体的功能,如养阴润燥、补肾壮阳、健脾益气等。

养生则是指通过起居调理、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走近中医,我们还要了解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医重视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听取病人的主诉来辨证论治。

中医的诊疗方法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结合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疾病的治疗要因人而异,以个体的整体状态为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走近中医,我们可以体验中医的疗效。

走近中医

走近中医

1、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

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

对俞穴和刺阖(hé)、刺禁等记录较详。

2、脉学倡导者——扁鹊扁鹊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

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3、外科之祖——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

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华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4、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5、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葛洪,字稚川,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症候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学也在不断地融合和发展,成为人们健康保健的重要选择之一。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意味着探索和了解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科学,也意味着体验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神奇效果。

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到生命气息的支配,在这种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各种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是这个整体的表现。

中医强调的是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单一地治疗某个症状或疾病。

这种整体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被证实是至关重要的,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健康保健理念。

中医,奇特的诊疗方法中医具有丰富多样的诊疗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脉学和舌诊。

脉学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而舌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苔白等现象,来判断他的病情。

中医认为,舌头是脏腑的六腑之海,舌头的表面情况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疾病状况。

这些诊疗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为中医的特色和独特魅力贡献了许多奇异的医学传奇。

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针灸疗法,这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实现修复和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愈合能力。

中药疗法是中医的另一大特色,中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在中医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

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

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中医读书笔记

中医读书笔记

中医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

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

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

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

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

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

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

读之,幸甚!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

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走近中医 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走近中医  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5
第二十三 章 下法 的选择
06
第二十四 章 排忧 解难之和 法
第二十六章 消 法探幽
第二十五章 温 法和清法
第二十七章 补 法概要
结语
后记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走近中医 对生 命和疾病的全新探
索》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引言
目录
02
上篇•揭开生命的奥 秘
03
中篇•探究疾病的本 质
04
下篇•找寻治病的良 方
05 结语
06 后记
《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试图用明白的道理、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让读者领略中医的一 面,使读者从中能洞悉脏腑的奥秘、发现疾病的本质、探究治病的方法。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但是我 们大多数人都不曾真正地认识它。
引言
第一章 走出 信任危机
第二章 让中 医走下玄坛
上篇•揭开生命的奥秘
01
第三章 健康的本 质
02
第四章 疾病的产 生
03
第五章 外邪致病
04
第六章 生命的基 本物质
06
第八章 情志与疾 病
05
第七章 人体精气 的仓库
第十章 内生五 邪
第九章 饮食的 通道
第十一章 痰饮 和瘀血
中篇•探究疾病的本质
第十二章 察颜观 色话望诊
第十三章 舌上的 秘密
第十四章 听声与 嗅味
第十五章 问中有 玄机
第十七章 疾病 的虚实
第十六章 神奇 的脉诊
第十八章 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杂谈
下篇•找寻治病的良方
01
第十九章 中药是如 何治病的

读唐云《走近中医》笔记

读唐云《走近中医》笔记

读唐云《走近中医》笔记孔最00001的博客在我逐渐对中医的学习认识过程中,觉得有两本几乎同样精彩的书是一定要读上一读的,一本是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另外一本就是唐云唐老师的《走近中医》。

《思考中医》呢,大一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记得当时还手写了大概一万字的总结,或许现在看来那些总结的语句简直就是小儿科般的认识,但是在通向更进一步的中医道路上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上个月终于在图书馆的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这本同样是稻草黄颜色的《走近中医》,欣喜若狂!最喜欢这样的书了,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又承载了大量宝贵的信息。

读之又有很多全新而又深刻的体悟。

以下是我在读书过程中所做的笔记。

(黑色字体是原文,蓝色字体是体会和思考)1,在这些用中药的医生手里,中医只剩下西医理论下中药的简单罗列和组合,在这里,我称他们为“用中药的医生”而不是“中医师”。

(中医不光只是一堆中药材的应用,还包括更多深层次的,哲学性的思维方法的运用,而这运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2,胃部冷痛,胀痛,隐痛,刺痛所揭示的疾病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知道这分别是“脾胃虚寒”“脾胃气滞”“脾胃虚弱”“脾胃淤血”所造成的,在治疗时分别采用“温胃散寒”“理气和胃”“培补脾胃”“活血化瘀”等不同的方法。

而如果做检查的话,结果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

(学习中医需要突破一个比较大的局限性就是不要被西医的病名所迷惑,要相信自己辨证的结果)3,微观研究好比盲人摸象。

4,一儿初生无皮,俱是赤肉,乃因母自怀胎十月,楼居不得地气故也。

取儿安泥地卧一宿,皮即长。

——沈源《奇症汇》(皮属于肺,肺属金,土生金。

现在楼居已经很普遍了,而且楼房越建越高,不得地气的情况应该更严重才对,为什么报道就很少呢?这《奇症汇》完全可以成为一本增加人们学习中医兴趣的书)5,我认为骨质增生就和人年龄大了头发会变白,皮肤会起皱纹的道理是一样的,是人体骨骼,软组织老化的一种变现,有谁会把头发白,皮肤有皱纹当作是疾病呢?(好隐喻)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走近中医>读后感》读完《走近中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中医之旅。

在这趟旅程中,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变得清晰且深刻。

以前啊,我对中医的了解,那真可以说是一知半解。

只知道中医能治病,什么中药、针灸、推拿,感觉挺神秘的。

但具体怎么个治法,为啥能治好病,那真是一头雾水。

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中医就像是一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有着独特的功夫和秘籍。

它的理论体系,什么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初听起来感觉玄乎其玄,可细细琢磨,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哲理。

书里讲的那些中医治病的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就说有个大姐吧,长期被失眠困扰。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没精打采的,整个人都快崩溃了。

看了好多西医,吃了一堆药,效果都不咋样。

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看了中医。

中医大夫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得出结论:大姐这是心肾不交。

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啥叫心肾不交啊?原来啊,中医认为心属火,肾属水。

正常情况下,心火要下降去温煦肾水,肾水要上升去制约心火,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可这位大姐呢,因为长期劳累、压力大,导致心火亢盛,肾水不足,水火不能交融,所以就失眠了。

大夫给大姐开了几副中药,还叮嘱她要调整作息,放松心情。

大姐回家乖乖照做,没过多久,失眠的症状就大大改善了。

能睡个好觉的大姐,那脸上重新有了笑容,精神头也足了。

还有个例子,是一个小伙子,总是觉得自己没力气,胃口也不好。

去医院检查,也没查出啥大毛病。

中医一看,说这是脾胃虚弱。

给开了些调理脾胃的中药,还让小伙子多运动,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一段时间后,小伙子变得生龙活虎,干啥都有劲儿。

这些例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医治病,不只是针对症状,更是从整体上调理人的身体,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它就像是一个细心的工匠,一点点修补着身体这个精密的“仪器”。

而且啊,中医的诊断方法也特别神奇。

那望闻问切,每一项都有大学问。

望诊,看脸色、看舌苔,就能看出个大概;闻诊,听听声音、闻闻气味,也能发现端倪;问诊,详细询问病情、生活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切诊,摸摸脉搏,就能感知身体的状况。

《走进中医药文化》书评500字

《走进中医药文化》书评500字

《走进中医药文化》书评500字《走进中医药文化》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的书籍,通过对中医药的起源、发展以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让读者对中医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本书作者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不仅了解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还能在其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传承。

首先,本书通过介绍中医药的历史渊源,让读者了解到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作者详细地叙述了中医药起源于古代中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他还引用了众多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展示了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卓越成就。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对中医药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医药与传统文化的紧密关系。

作者指出中医药不仅是一门医学知识,更是一门文化遗产。

他阐述了中医药理论与道教、儒家等传统思想相结合的特点,解释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通过这种对比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独特性,深入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最后,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

作者列举了很多中医药在非传统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中医药与西方医学的结合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方向。

他还分析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为读者打开了了解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门。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中医药的前景充满信心。

总的来说,《走进中医药文化》是一本富有价值的书籍。

它通过对中医药起源、发展以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深入探讨,让读者对中医药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无论是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对中医药文化有研究的专业人士,都会从本书中获得很多启发和收获。

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阅读,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系统,它涵盖了中药、针灸、拔火罐和其他非常规疗法。

中医学以平衡和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为目的,通过自然而简单的方法来治疗疾病。

每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中医学。

这是因为中医学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没有严重的副作用,并且对生命力进行修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学的重要性、原理、治疗方法,并与现代医学进行比较。

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其从整体上看待人体,即它将人体视为一个综合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总体结构为三个体系:经络、脏腑和五官四肢。

经络是人体的能量传递方式,对于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有着根本作用。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器官,包括五脏和六腑,五官四肢则是指人体的外在形象。

中医学还从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待疾病。

由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生命和健康会受到自然现象的影响。

因此,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旨在让人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中医学的治疗原理中医学通过调节人体的基本功能来治愈疾病,从而建立健康的生物平衡。

这种治疗的根本原则是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包括四种: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头和眼睛。

闻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和气味。

问指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喜好。

切指通过按捏患者的穴位来了解体内情况。

治疗方法也有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中药和针灸。

中药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成分组成的药剂,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针灸是一种刺激人体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的治疗方法。

拔火罐和推拿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与西医的比较和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强调透露更多的自然方法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现代医学中,病症的根本原因与对病症的方法相关。

这与中医学的“治本”思想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现代医学注重依靠技术和器械,而中医学强调自然方法,如针灸、按摩和中药。

虽然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可能存在不同,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

事实上,现代医学可以与中医学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更科学的处理方式。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起源于我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赢得了世界上许多人的信任和喜爱。

对于中医,有人就会问,它真的能治病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中医能够治好很多西医无法解决的慢性病、亚健康症状等,而且治疗方法温和,没有副作用,许多人治疗以后身体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所谓“治疗病是救急之法,调理身体是说长远之计”,中医就是从调理身体的方面出发,以预防和保健为主,同时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病症,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医学。

中医所谓“以病为本”,其核心观念是强调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体液代谢、经络气机等方面,达到治病、调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拔火罐、推拿、食疗、中药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针灸疗法,是中医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

针灸疗法的优势在于其简单、安全、无副作用、不感染的特点,可以替代部分药物治疗,又可以缓解患者的病痛和不适症状。

此外,推拿按摩是中医药理论与手法技艺相结合的疗法,其通过按摩和揉捏来刺激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达到调理和保健的效果。

中医的食疗治疗也颇受欢迎。

中医食疗是利用食物的功效和谷物的营养,辅助保健,防治疾病。

采用寒热平衡、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草木调理等方面,进行食物的制作和配制。

中医食疗以及中药的常用功效有清热解毒、养阴润燥、安神定志、益气强身等。

食疗中药是有一定剂量限制,因为任何量的中药在有些人体内可能会反过来产生负效果。

所以,在应用中药以及食疗之前,最好先咨询中医师的意见。

在中医诊疗中,大夫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脉象、舌苔等综合分析,确定治疗的方案,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个性化治疗。

中医强调治疗的个性化,没有标准化的规范。

例如,同样患头痛,中医针对不同的原因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气虚型的头痛需要补气,血瘀型的头痛需要活血化瘀。

中医尚重病与人的个体差异,强调诊断的精确性、治疗的效果、病人的感受,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走近中医

走近中医

走近中医第一章走出信任危机一提起中医,很多人就会想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

据鲁迅先生自己的描述,产生这种想法是由于儿时父亲得病后请了当地最有名的中医来诊治,而名医开的药也很奇特,有“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对的蟋蟀”以及“结子的平地木”等,幼年的他经常从高高的柜台前递方子进去,抓了药回家,熬了给父亲喝。

但这些奇特的药物并没有起到神奇的效果,父亲的病仍然日重一日,终于撒手西去。

于是中医在鲁迅的心中便留下这么个“骗子”的印象。

民国政府更是视中医为糟粕,对中医横加歧视和排斥。

在余云岫的主持和策划下,于年提出“废止中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

虽然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抗争下,中医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但随着西医传入中国,中医日益式微,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振兴中医”的口号提了好多年,“中医现代化运动”也搞了不少年头了,我们看到了什么?恐怕只是自欺欺人的“形势一片大好吧”。

在目前的求医思维中,普遍存在着这么一个“定论”: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只能治疗没有生命危险的轻症,只能是西医无法治疗时无奈的选择。

谁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给一个治不好病的医生呢?是什么造就了目前中医如此无奈的局面?是中医理论落后,是中医已经被现代科学所逐渐淘汰,还是有别的原因?实际上,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正是中医承担着维护民族健康的重任,不管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中医都有着切实的疗效。

从古人留给我们的医案中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时,往往能使病轻者速愈、病重者转安。

为什么现在的中医反而变得治不好病了?临床拿不出疗效,这是中医不行,还是中医从业者的水平不行?治病效果不好,是中医理论不行,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在用中医理论治病?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医队伍中存在着很多的“伪中医”。

他们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中医,但却在使用中药治病,在患者眼里,他们是中医师甚至是中医专家。

《走近中医》第二章 让中医走下玄坛讲解

《走近中医》第二章 让中医走下玄坛讲解

《走近中医》第二章让中医走下玄坛中医,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是和“阴阳五行”“悬丝诊脉”等名词联系在一起的,什么“阴虚”“阳虚”,什么“金、木、水、火、土”,听起来就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医生只要看看、问问、摸摸就能知道你的病在哪里,怪玄乎的。

还有更玄的,一根丝线系在病人的手腕上,医生在丝线的另一头就能知道病人的病情,和孙悟空一样神奇。

老百姓平常从报章杂志或是影视中接触到的中医知识就是这样,无怪乎中医在众人的眼中会充满“玄”念了,而我们知道,“玄”往往是“不科学”的代名词,正是这顶“玄”的帽子,令中医越来越走向死胡同。

正因为“玄”,中医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正因为“玄”,中医的真实面目迟迟不被世人所认识;正因为“玄”,中医被很多不学无术者利用;正因为“玄”,中医失去了公众赖以信任的基础。

如果中医在诊断、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可以让人信赖的依据和方法,那么,中医就真的成为一门“唯心”的医学学科,也就真的离被淘汰不远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医治病的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是有着自己明确而客观的依据、严谨而缜密的推断的,并非医生随心所欲、随口乱讲的。

只有将中医的诊断治病落实到有据可依、有理可寻的客观现实上,中医的理论才会被人所相信,中医才能真正昂首挺胸地说:我是正确的。

中医在形成、发展、成熟的千百年时间中创造了自己独到而卓越的医学成就,但时至今日,为老百姓所了解的,只剩下了中医中的旁门左道了。

什么刮痧、捏脊、盲人按摩、放血疗法、蜂毒疗法、祖传秘方等都成了我们印象中中医的组成部分,我们甚至能在广告上看到“祖传秘方治疗骨质增生”。

试想,在古代根本没有X光机,何来“骨质增生”一词?更何况中医的精髓在于中医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卓越疗效。

中医不做检查,靠望、闻、问、切的方式来看病是否有科学依据?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严谨缜密的还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中医才不至于被认为“玄”,中医才能走出“不科学”的阴影。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一般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无外乎是说中医的原理无法被实证这一理由,说的明白点也就是中医的理论来自阴阳五行,因为阴阳五行是伪科学所以中医是伪科学。

这种观点全然不顾中医数千年来的经验积累与实际功效,我认为是不恰当的。

当前人们对中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们也经常向医生专家咨询、探讨中医的问题,但需求的旺盛不可避免地导致众多并不成熟,甚至是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

少数商人专采中医文化当中的奇谈怪论以大肆宣扬,故弄玄虚,混淆医巫,以迎合求各种奇怪需求者的口味;甚至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无限夸大中医的诊疗范围,将某些只适用于特殊情形的治疗方法不加选择地大力推广,以蒙蔽病患,在利益驱动下,市场上充斥着编造的并不符合中医理论的普及读物。

应该说,唐云所著的《走进中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普及中医理论的著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着重强调了中医讲究一个整体,讲究动态平衡,讲究人体自愈。

中医其实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玄,甚至可以说,掌握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已经足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毛小病了。

让我们一起从《走进中医》开始,对中医有个全新的认识。

第一章走出信任危机与第二章让中医走下玄坛,这是对当前存在的一些误区的纠正,尤其是将中医归于“玄”,这是对中医产生不信任最重要的原因。

而中医真的玄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三章健康的本质、第四章疾病的产生与第五章外邪致病,讲述了从中医角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必须要注意的是,中医的健康是真正的健康,是以人对自身的感觉来判断是否健康,而不是通过仪器检测出来的不健康,这种判断方式也是中医不同于西医的一个方向。

第六章生命的基本物质、第七章人体精气的仓库、第八章情志与疾病、第九章饮食的通道、第十章内生五邪与第十一章痰饮和瘀血是对中医基本理论的一些阐述。

在这里可以发现,中医的基本理论与所谓现代科学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中医本身处于不利地位也正是因为中医本身的一些基本理论难以用数据来体现。

但事实上,就如同之前中医对健康的定义一样,中医其实并不需要数据。

走近中医

走近中医

说一下我对中医一些方面的认识,带诸位走近中医,但不是走进中医一、历史沿革1、萌芽——类人猿及早期人类时代在类人猿时代,灵长类生物在偶然以及下意识情况下,发现按揉肢体部位,可以起到缓解疼痛以及治疗伤病的作用,同时在采集食物时,发现一些食物或者非食物可以起到类似作用。

成千上万年的漫长岁月,它们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

2、雏形——巫医不分的时代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文明的火种,基于劳动力缺乏的原因,人群中有且只有个别极具天赋的个体有机会掌握大部分知识,他们既是通灵的巫师,又是救死扶伤的医师,也许医疗过程中会夹杂迷信,但这在生存条件极其艰难的原始社会无法避免。

这个时代,为之后巫医分离的时代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

3、初期——巫医分家的时代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群中可以允许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一定时间脱离生产,而且由于巫术和医学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分化分离,出现了最早的单纯的医师,医学必然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这个时代还是处于原始社会,时间是long long ago。

4、升华——文字出现的时代有了文字,之前的医学经验可以被记录,也促进了交流,并产生了最初的理论,且使之可以被流传。

起始阶段大概即将进入奴隶社会,距今至少五、六千年。

5、繁荣——文化繁荣的时代经过大约两千年的发展,中国即将进去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文化繁荣期,这个时期产生了《易》等著作,也包括若干中医经典(已失传)。

紧接着,自由时代来临,诸子百家,万花齐放,中国文化发展到顶峰。

同一时期,医家巨著《黄帝内经》问世,《难经》不久便与之争辉,更有《神农本草经》相得益彰,其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作为古代医学集大成者出现,从此四大经典流传千古。

6、普及——异族割据的时代张仲景、华佗卒于建安末年,中国到了第二次混乱的时代,中医学没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四大经典的光辉开始普及,值得提及的医家有王叔和、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王叔和使《伤寒论》免于失传,陶弘景发展了本草学,葛洪长于急症,孙思邈则在《金匮要略》暂时失传的情况下,健全了临床各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

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

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

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

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

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

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

读之,幸甚!
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
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

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刚学的时候记得如此的顺序很难,后来看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形象的认识就记住了,尤其学习相克时只记得北大的老教授金克木,就顿时将此间顺序搞清楚了。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医案,是清代医学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记载的,写的是一个婴儿出生时不长皮,全身是赤肉,这是因为其母怀胎十月久居楼宇,不得地气。

医生便将婴儿安放在泥地一宿,第二天就开始长皮了。

这个病被称为“无皮症”。

诠释这个病症就要根据五行相生之土生金,皮肤是肺中精气化生,属金。

金为土之母,如今皮肤不生长,当然是母气不足,子脏得不到滋养的缘故。

这就需要补养母气,即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治疗。

作者初行医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半年后局部皮肤仍不得愈合,时常溃脓。

作者经过望诊和脉诊,断定是脾土虚弱导致的“土不生金”,后给了滋养脾土的药物,一周后这位妇女创伤愈合专门找到作者来答谢了。

作者至今提到此仍不免感动,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鼓励啊!
我自己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母亲提到我们早年在农村时家里养猪,猪圈是水泥地面,买的猪刚放进去不几日就全身出瘢癣,家里就将猪放到外面土地上,不
几日这瘢癣便又消失了。

后又将猪放回到猪栏,又出瘢癣,无奈将猪圈改造成泥土地面。

母亲就说:“人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这道理,有的人家养孩子就专门把孩子放到泥地里抓土玩。


《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于自然界,又会回于自然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二、情志与疾病
人是感情动物,一生会碰到各类事情,但人的情绪往往随境所转,情志变化不出“喜、怒、忧、思、恐”这五志。

而往往情志也是在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

五志与五脏存在对应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和五行相对应,五志也是如此。

五志之间也会相生相克。

疗病者先治心!古代医生悲天悯人,往往也是合格的心理医生。

这让我想起了清朝时温病的集大成者吴鞠通老先生,老先生半路出家,学习了整整十七年都不敢轻治一人,真是医者大家。

晚辈惭愧,更是景仰。

吴鞠通曾遇到一个病例,病者是一个老妇郭氏,育有两子还未成人,其夫在祖坟上坟时竟死在祖坟之侧。

郭氏知道后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饥不欲食、寒不欲衣”,后来得了单腹胀,就是肚子鼓的青筋暴露,只怕是在等死啊!吴鞠通一摸脉,知道是死脉,因为毫无胃气,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单吃药是不能回阳救逆的。

吴先生就和妇人说起话来,讲:“一个女人,丈夫去世了,我们叫她”未亡人”,意思说这是在等死的人。

但丈夫死了,他还有未竟的事业,那就是你那未成年的孩子。

单腹胀是个死症啊,你的脉也是死脉,你要有求生的欲望,这样心
火才能健旺,方能泻去肝郁之阴气,血脉畅通才能生存下去。

”数句话,老妇动容,悲过后也笑了。

一条人命在医者至诚至真的心意下挽留下来。

现在说这病,因肝郁导致气结,而后肝木克脾土,更加的阴气郁结。

脾胃之火没了,人没了后天之本,只有等死。

而心火生脾土,母旺子能得救。

吴先生数句话点燃了病人求生的心火,这也正是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

医者,仁也。

《走近中医》一书中多出讲了金元时期善用情志疗法的医生张从正,他的相关病例也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由此可知医生的医疗水平并非仅仅是开药方做手术,他的角色应该是很活泼,更是很仁慈的。

最近生病在医院也亲眼见了一些思维局限的医生,这些医生仅仅是自保型的机器人,和患者家属讲话只是一味的将所有坏结果照本宣章的陈述,而忽略了人这个神圣的生命。

在他们眼中,癌症是不治之症,必死无疑,很多病人就是在恐惧之中了了此生。

而现年85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在19年前被诊断为直肠癌,经历了一系列的诊疗,至今在用手中的指挥棒诠释着生命的赞歌。

三、外感与内邪
中医将气血调和、不偏不倚的人称为“平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人体与外界环境和内在气血是相协调的,若是一方不合,则称为“生病”。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感冒。

常人感冒后就去医院打些抗生素和挂瓶盐水,不管你的感冒症状有什么区别,千篇一律这样的方式。

因为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要杀掉这些病毒就行了。

但是试问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病毒接触,为什么不整天感染?因为我们有免疫和调节力能抵御。

所以中医的出发点是恢复你的动态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将外界致病因子赶走。

外来的邪气有六种,称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

每种邪气侵袭人体所造成感冒症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症下药。

如风寒袭表,造成恶寒发热、骨节疼痛、鼻塞流涕、无汗等症,这就需要一股热气将堵塞的毛孔打开,把寒气赶走,方法就是辛温发汗。

我家人伤寒感冒从不去医院,都是自己买些中成药一吃在凌晨时趁着阳气生发的时候一发汗,第二天照常上班。

但我往往忽略发汗的禁忌,作者在书中就疾言厉色地列举了数个发汗的禁忌症,其中一个;脉沉咽燥,病已入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

看到这里我不禁冒汗,记得一次我妹妹发烧感冒,我给她吃了辛温解表的药,她一晚上没出汗,倒是喝了好几水瓶的热水,还好庆幸的是第二天退烧了。

为什么光喝水不出汗?因为病已从太阳经快要入到阳明经了,不在肌表,热邪伤津。

辛温解表是对的,但是还需要补养阴液,不然病后咽干口噪咳嗽。

四、吐法
现在人耽于淫乐,以酒为浆,喝酒的人都知道吐是个解酒的好办法,这是因为酒和糟粕积聚在胃中,“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式,书中作者讲到医学大家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在三年前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

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就给他用了吐法。

结果病人吐了两三升液体,液体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

看到此,不免感慨中医的神奇。

此章节后作者列出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所提到的8条“不可吐”的禁忌症,其中一条是“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

这句话重啊,现在很多人对一些领域一窍不通或者三脚猫的功夫,借着媒体的作用便整天攻击某些
正论,真理不辨不明,关键是你要对真理要有研究和探索,这种信口开河者往往毁人不倦,可叹可叹!
读毕此书,庆幸如此门,知此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