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隶书基础知识

隶书基础知识

隶书基础知识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隶书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

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隶书的点画写法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

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

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硬笔字帖练字入门

隶书硬笔字帖练字入门

隶书硬笔字帖练字入门一、隶书基础知识隶书,又称汉隶,是汉字书写的一种形式,起源于秦代,发展于汉代。

隶书讲究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形态端庄且典雅。

硬笔隶书则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硬笔书写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二、笔画学习在隶书中,笔画是其构成的基本元素。

在学习隶书硬笔字帖时,应注重以下几种笔画的学习:1. 横画:隶书的横画一般呈现为平直的态势,起笔和收笔较重,行笔过程则相对较轻。

在硬笔书写中,要注意保持力度的一致性。

2. 竖画:隶书的竖画一般呈现为弯曲的态势,书写时要注意掌握其曲度。

在硬笔书写中,要保持笔画的垂直。

3. 撇捺:隶书的撇捺舒展且自然,书写时要注重其流畅性。

在硬笔书写中,要注意控制笔画的速度和力度。

三、结构要点隶书的结构要点在于均衡、对称、和谐。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重每个字的重心稳定,左右对称,笔画之间的比例协调。

在硬笔书写中,要注意字形的紧凑和适度的夸张。

四、隶书特点隶书的最大特点是其“扁平势”,即字形呈扁方形态,横向取势。

同时,隶书的笔画富有变化,撇捺舒展且自然。

在硬笔书写中,要尽量体现这些特点。

五、硬笔书写技巧在硬笔书写隶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保持合适的角度:书写时笔尖与纸面约成45度角,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笔画粗细。

2. 掌握力度: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力度的变化,使笔画有轻有重,富有层次感。

3. 控制速度:适当控制书写速度,可以更好地掌握笔画的变化和流畅度。

4. 保持稳定的手势:保持稳定的手势和良好的坐姿是硬笔书写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提高书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六、临摹与创作学习隶书硬笔字帖时,临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临摹优秀的隶书作品,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尝试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融入作品中。

七、隶书作品欣赏欣赏优秀的隶书作品可以加深对隶书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隶书作品或当代书法家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学习他们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隶书基本知识

隶书基本知识

隶书起源及特点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写方法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

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

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

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隶书书法知识

隶书书法知识

隶书书法知识一、浅析隶书口诀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

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

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

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

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

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

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

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隶书相关知识

隶书相关知识

隶书相关知识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通常被用于书法大篆的刻制。

它的特点是笔画粗大、结构稳定,以及字形清晰。

作为一种汉字字体,隶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初期。

在那个时代,它是由官府命令行书员所用,用于记录政府公文和律令等法规文件。

在此后的数百年里,隶书逐渐演化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书法家和艺术爱好者们的重要工具。

在隶书的字法中,一个字通常由10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之间呈45度角相连。

这些字的构造十分稳定,笔画粗大且结实,又不失优美和清晰。

由于隶书的特点,它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大篆的刻制、书写铜器等器皿以及石碑雕刻等方面。

隶书是近现代中国艺术中的一大瑰宝。

它不仅仅是一种书写工具,还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的一种形式。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隶书都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

在文学和文化领域,诗歌和戏剧作品常常会使用隶书,以展现出优美的字形和结构;在工艺和设计领域,隶书则常常被用于布置和设计书籍、报纸、宣传册等宣传品。

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初学者需要掌握以下这几点:1. 熟练掌握毛笔技法,如用笔的手法、斜度、接续、进纸等。

2. 掌握文房四宝的用法,如毛笔、字纸、砚台、颜料等。

3. 学习隶书的字体特点,如笔画的粗细、节奏、结构等。

4. 需要练习掌握隶书的基本字形。

5. 实践隶书的笔画和结构感,使文字更有层次和结构。

练习隶书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因为练习隶书的过程往往需要时间和精力。

如果您学习隶书,那么您需要明白的是,隶书的练习需要不断地锻炼你的手和心。

练习隶书的方法不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还包括研究它的笔画结构以及书写技巧,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创作出不同的书法作品。

总之,隶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汉字字体,它在中国文化、历史和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如果您想学习隶书,那么您需要准备好耐心和恒心,同时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隶书作品标准

隶书作品标准

隶书作品标准
隶书作品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笔法:隶书的笔法要求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起笔要藏锋,行笔要稳重,收笔要回锋。

在隶书的书写中,要充分利用毛笔的侧锋和逆锋,使得线条既有力度又有流畅感。

2. 结构:隶书的结构要求严谨,字形要扁方,横向取势,重心平稳。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字形的对称和平衡,以及笔画之间的呼应和对比。

3. 墨色:隶书的墨色要求均匀,不能有过多的水分,以免影响字迹的清晰度和美感。

在书写时,应该先蘸墨再书写,保证墨色的饱满和均匀。

4. 章法:隶书的章法要求整齐划一,布局合理。

在书写作品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使得整幅作品既有整体感又有节奏感。

5. 神韵:隶书的神韵要求有古朴、典雅的气息。

在书写时,要注意表现隶书的韵味和内涵,使得作品既有文化底蕴又有艺术美感。

总之,隶书作品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只有在笔法、结构、墨色、章法和神韵等方面都达到要求,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隶书作品。

毛笔书法的其他主要书体

毛笔书法的其他主要书体

第一节佛教
2.佛教的基本教义 (1)四谛说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
础教义。所谓“谛”,有“真理”或“实 在”,的意思,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四谛”就是佛教中的四条真理,即苦谛、 集谛、灭谛和道谛。由于这四条是神圣的 真理,所以“四谛”又称为“四圣谛”。 其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 之苦海。四谛又可分为两部分,苦、集二 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 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上解一脱页 之下一路页。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知识点1 毛笔隶书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 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 颂》对后世影响很大。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 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 弱者不能学也。”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 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知识点1 毛笔隶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知识点1 毛笔隶书
(三)《张迁碑》
《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于明 代出土。张迁碑高九尺五寸,宽三尺二寸,共十六行,满行四十二字。 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 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出土较晚, 保存完好。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张 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 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其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 阴尤为酣畅。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 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传世墨拓以“东里润色”四 字完好者为明代拓本。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画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 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
起源及特点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写方法
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

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

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

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一、横画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
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
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

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2.竖点
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三、撇画
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

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1.长撇
这是隶书中最基本的撇。

一般逆锋起笔,内右向左倾斜行笔,整体弧度不大,藏锋向上收笔,它与后来楷书的长撇基本类似。

2.弯撇
这是隶书中常见的撇,胃比后弯如半月。

一般为逆锋起笔,或竖行—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弧度呈45°角。

3.竖撇
这是一种将左旁竖画进行艺术美化的做法。

起笔如竖,行至一半,向左上弯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锋收结。

4.横撇
这是一种基本无弧度的撇,在隶书中常用于字头呈外展状。

只是起笔处稍向心上抬。

一般逆锋起笔,转向左行,至尾处向上回锋收笔。

5.短撇
逆锋起笔,由右上方向左下运行,回锋收笔。

四、捺画
捺画是波笔的又—形式。

是造成隶书气势的重要笔画。

隶书中的捺画与波横写法近似,均为蚕头燕尾状。

只是波横平出,捺画逆锋起笔后,向石下倾斜行笔,至捺角处稍顿向右上提笔出锋。

五、钩画
隶书中的钩画有时易和撇画混为一谈,原因在于钩锋并不明显。

钩颈部分过长,并不像楷书的钩向上翘拔,出锋犀利。

隶书的钩画由于多带波笔痕迹,滑行出钩,因此书写时应走笔慢—些。

1.坚钩
有左向竖钩,右向竖钩两种。

起笔如竖,行至出钩处向左(或向右)滑行,回锋收笔,钩圆而不挑。

其小左向竖钩往往成为隶字中的主笔如“事”、“于”。

2.弯钩
这种钩与楷书的钩近似。

出钩前折笔顿驻,然后向左上方提笔挑钩出锋。

3.撇钩
这是一种近似撇的钩。

起笔如撇,行一半时滑行向左出钩,钩身略弯。

4.钩画的变化形式
六、折画
折画在隶书中是很简单的,主要指两种笔画接合处,笔法较为随意。

一种为内折,一种为外折。

1.内折与外折
内折就是横笔写完后,向右上方提,然后折回向内写,竖呈内弯,有明显的折肩,如“己”、“史”。

外折承继了篆书的折法,横笔写完后直接折下,折角是圆的,折后竖向外稍弓,如“蜀”,有些外折两笔写成,虽断意连,如“官”。

2.折画的变化形式
隶书中的折画变化很多,出于它承继篆书,许多折画不像楷书那样有规可循,多为带有图画的随意行为,因此书写时还要多临帖。

七、点画
点画在隶书中处于发展状态,多利用其它笔画如横、竖、撇、捺来代替。

真意思的是,隶书中的点没有楷书中的基本点—圆点。

隶书代表字帖
《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石门颂》、《西狭颂》、《华山庙碑》、《鲜于璜碑》等。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
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