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虹膜角膜角镜检查 可以了解小梁网受累情况。 2.角膜内皮镜面反射显微镜检查 可以了解后弹力层及角膜内皮 病变情况。 3.病理学检查 可见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变薄,Descemet膜 增厚且有滴状赘疣位于其后,此赘疣可突向前房,亦可埋于 Descemet膜后部。实质层水肿,板层间隙加宽,胶原排列紊乱, 角膜细胞增多。Bowman层基本完整,部分区域有局灶性断裂, 断裂处有结缔组织侵入,并可伸展至上皮细胞层。
临床表现
(3)第3期(瘢痕形成期): 角膜长期水肿可导致角膜血管新生,而在上皮下弥漫地形成结 缔组织层。多次反复发作大泡破裂者,更易形成瘢痕。角膜瘢 痕形成后知觉减退,上皮水肿减轻,疼痛有所缓解,但视力更 趋下降。
并发症
角膜变性、失代偿及青光眼等。
实验室检查
遗传学检查可确定遗传方式。
其他辅助检查
病因
本病有一定的遗传性,遗传方式尚不十分清楚,有些病例已证 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不明,可能是多方面的,一些尚 未被认识到的因素干扰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 致了内皮泵功能的失代偿。 本病除散发病例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001年,Biswas 等对一家系进行基因组分析,发现位于第1号染色体短臂 1p34.3-p32内的、Ⅷ型胶原Alpha2(COL8A2)基因发生了Q455K错 义突变。这可能使Ⅷ型胶原对角膜内皮细胞的终末分化作用受 到了干扰,扰乱了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使其产生异常 的基底膜与纤维胶原产物——滴状赘疣。
临床表现
2.临床分期 本病病程分为3期,可达20年或更长的时间。 (1)第1期[角膜滴状赘疣又名“滴状角膜”(cornea guttata)期]: 此期患者无自觉症状。采用裂隙灯直接照明法检查时,可见角 膜中央部的后表面有多个细小的、向后突起的滴状赘疣 (guttata),略带青铜色;用后照明法时,显示在内皮表面,有 散在的、圆形、折光性金色小凹;用与角膜相切的宽光带照明 法时,可见Descemet膜呈现金箔状变厚,并具一些不规则的灰 色混浊斑点于其上。
其他辅助检查
上皮基底细胞水肿,细胞间隙扩大,上皮基底膜与Bowman层 间有一结缔组织层。新生胶原组织的灶性增厚形成散在的赘生 物或疣,即角膜变性点,其表现形式有4种: ①单纯的疣突入前房;②多板层疣;③堆于多板层组织内的疣; ④无疣的多板层组织。有的赘生物形成块状突起,有的呈蘑菇 状。 4.扫描电镜检查 可见赘生物将内皮细胞核压挤成哑铃形或棱形, 使覆盖的内皮细胞变薄,并使细胞交界不规则,破坏内皮镶嵌 图形的完整性。
临床表现
采用内皮镜检查时,可见在内皮细胞正常镶嵌形态下出现一些 黑区。角膜滴状赘疣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具有本病的诊断体征, 因为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发展成Fuchs角膜营养不良,而只是老年 性角膜内皮细胞退变所产生的产物。角膜滴状赘疣也可以是本 病的早期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滴状赘疣的数量可逐渐加多, 互相融合并向周边部扩展,侵及全角膜的后面。内皮细胞生物 泵的功能一旦丧失,则进入本病的第2期。 (2)第2期(实质性与上皮性水肿期即原发性角膜失代偿期):
临床表现
上皮水肿起初使角膜表面呈猪皮状或似洒满小水滴,后逐渐形 成大卵圆形或弯曲的上皮下大泡,破裂时引起发作性疼痛。由 于基质变混及不规则散光,视力急剧减退。睡醒时视力尤差, 因睡眠中泪液挥发减少使其渗透性降低,以致角膜水肿增加。 第3期,上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同时上皮水肿减少,视力尽管 已极差降至仅辨手动,但自觉较前舒服。此期可出现一些并发 症,例如上皮脱落、微生物所致溃疡、周边部新生血管及眼压 升高。 裂隙灯下检查角膜病变始于中央部,渐向周边扩展。
其他辅助检查
内皮细胞增大,并可出现大小不等黑斑,超过其细胞边缘。即 使失去其典型的六角形结构,亦通常能完整覆盖角膜后表面。 5.透射电镜 显示内皮细胞有的胞质出现空泡,核皱缩等退变现 象;有些含黑色素颗粒;还有的内皮细胞出现成纤维细胞的形 态特征(内质网增多,胞质充满微丝和核糖体);另一些则出现 类似上皮细胞的特征(表面微绒毛,胞间桥粒体)。最突出的变 化是Descemet膜的弥漫性增厚。其特点是前部带状层无明显变 化,后部非带状层变薄或缺失,而在其后面又多出一胶原基底 膜物质组成的带状层。
临床表现
1.临床改变(1)角膜改变: Fuchs内皮营养不良具有角膜中央后部典型碎银状外貌,通常称 为“cornea guttata”。临床病程通常10~20年,可分3期。在第1 期中,患者无症状,角膜后面中央部有分布不规则的点状赘生 物及尘埃状色素小点。其后,后弹力层可呈灰色并加厚。第2 期,角膜基质及上皮发生水肿,患者视物不清,并有耀眼感。 基质水肿起初出现于后弹力层前方及紧靠前弹力层处,之后全 部基质逐渐呈毛玻璃状,且在肿胀中出现含液体的裂隙,使后 弹力层形成皱褶。
发病机制
(2)滴状角膜与房水流出: 滴状角膜患者有较高的异常房水流畅系数发生率,但随后研究 证实滴状角膜组房水流畅系数平均值与正常组没有统计学差异, 滴状角膜病变范围和房水流畅系数之间亦无联系。滴状角膜组 与无滴状角膜匹配组比较研究,发现前者具有较低的平均眼压。 (3)Fuchs内皮营养不良与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与Fuchs内皮营养不良的联系仍未清楚,以前估计 10%~15%的Fuchs内皮营养不良患者具有开角青光眼。然而在 Fuchs内皮营养不良研究中,没有发现Fuchs内皮营养不良与原 发性开角青光眼存在遗传重叠。
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现
从角膜后方至前方可出现下列改变: 角膜点状变性,后弹力层增厚并起皱;内皮色素沉着;基质水 肿,出现上皮下结缔组织和周边部表层新生血管;上皮水肿及 大泡。突出的改变为角膜后部中央呈银箔样(beaten silver)外观 变性,改变类似ICE综合征所见,但较粗糙。最显著的病理组织 学改变位于后弹力层后方,内皮细胞产生新的胶原组织,临床 上表现为后弹力层增厚。后弹力层与新生的胶原组织形成多板 层结构,以PAS染色后呈现浓淡相间的层次,并产生临床所见灰 色盘旋状图案。
病因
滴状赘疣进一步使角膜内皮细胞受到损伤,终于引起角膜泵功 能和抗细胞凋亡功能的失代偿,以致丧失有用的视力。 原发性营养不良的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引起位于后弹力膜后面的 胶原沉积。单纯的滴状角膜组织学表现为疣或赘生物样外貌, 其他情况则可表现为局部胶原沉积、额外覆盖的基底膜或均匀 增厚的后胶原层。然而,曾在一例Fuchs内皮营养不良的角膜标 本上发现病毒颗粒,提示获得性病因的可能。
发病机制
虽然Fuchs内皮营养不良中内皮的根本异常尚不清楚,但临床所 见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 胶原组织产生增加 多在后弹力层后方及上皮下。正如许多其 他角膜疾病,Fuchs营养不良的不正常内皮细胞产生多余的胶原, 包括有稀疏胶原的异常,基底膜及多层较疏松的原纤维胶原。 上皮下结缔组织来自从角膜缘或基质迁徙来的成纤维细胞,但 其中一部分亦可能来自上皮。 2.内皮屏障作用及泵功能降低 在内皮退行性变而遭破坏的同时 可以出现。
发病机制
细胞顶端间隙的连接破坏,使房水穿过内皮屏障进入基质及上 皮。由于病变内皮不能将这些液体泵出,而上皮屏障又阻止其 从角膜前面排出,致使角膜发生水肿。病变晚期,由于上皮下 瘢痕形成阻止液体进入上皮,基质瘢痕形成使角膜不再增厚, 后部胶原组织使角膜后部韧性增加而较难肿胀,故角膜结构较 前紧密,患者也感觉较为舒适。本病早期角膜内皮细胞Na+-K +泵(Na+-K+ATP酶)的密度明显增加,随病情发展,Na+-K+ 泵的密度逐渐下降,最终泵功能完全丧失。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Fuchs endothelial dystrophy
别名
cornea guttata;滴状角膜;角膜滴状变性
类别
眼科/角膜病/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角膜营养不良
ICD号
H18.5
概述
Fuchs内皮营养不良(Fuchs endothelial dystrophy),又叫滴状角膜 (cornea guttata),是一种常见现象,随年龄其发生率显著增加。 许多滴状角膜患者,角膜其他方面表现正常且不影响视力。少 数患者发生角膜基质和上皮水肿,可引起视力显著减退。Fuchs 于1910年首先描述这一临床现象,随后认识到它与原发性角膜 内皮营养不良有关,角膜上皮和基质的改变为继发的。 原发性角膜点状混浊有3种临床类型: 第1种,角膜后方散在数个变性点,为内皮正常老年性改变的 一部分;第2种,变性数目增多,常伴有内皮色素斑点,融合 成片,简单地称为“内皮营养不良”;第3种,变性数目不断 增加,伴有角膜水肿,即构成Fuchs内皮营养不良。
临床表现
关于角膜斑点和Fuchs内皮营养不良合并青光眼的报告是含糊不 清的。事实上眼压升高的病人,常常可以继发角膜内皮的改变。 在并发青光眼的病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上也可以发生 改变。内皮营养不良的程度并不常跟眼压程度有关。其他因素 同样可以影响青光眼和角膜内皮的变化。例如前葡萄膜炎、青 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等也会影响到角膜内皮形态的改变。同样 正常人角膜内皮也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在青光眼与角膜内 皮改变之间的任何损害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
其他辅助检查
部分地区局限性致密增厚且向后突出为滴赘。滴赘与内皮细胞 间有时出现纤丝与无定形物。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角膜的特征性改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 但应注意鉴别。
鉴别诊断
1.ICE综合征 在于Fuchs内皮营养不良是双侧发病,完全没有ICE 综合征的房角及虹膜改变。 2.PPMD 在于Fuchs内皮营养不良很少见有桥样虹膜角膜粘连、 虹膜改变及PPMD特有的角膜后部不规则改变。
临床表现
此期患者视力下降,出现疼痛并进行性加剧。当角膜内皮细胞 密度下降,角膜内皮生物泵功能失常后,裂隙灯下可见角膜水 肿从Descemet膜前的实质层开始,Descemet膜出现皱褶,角膜 厚度增加,实质层如毛玻璃样轻度混浊。继而角膜上皮呈微囊 状水肿,角膜表面不平。患者常在清晨时视力恶化,日间由于 角膜前表面的水分被蒸发,上皮水肿有所好转,视力因而改善。 当眼压增高时,上皮水肿加剧。角膜上皮与上皮下水肿可融合 成水疱及大泡,大泡破损后眼部剧疼。
发病机制
3.青光眼发病机制 (1)眼压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关于青光眼与滴状角膜及Fuchs内皮营养不良联系的报告还存在 争议,其中一个原因是眼压升高亦常导致角膜内皮继发性变化。 内皮细胞密度减少可见于: 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和某些继发性青光眼,但角膜内 皮改变的程度并不始终与眼压升高的程度一致,提示其他因素 (如年龄或前葡萄膜炎)会影响青光眼与角膜内皮变化之间的关 系。因此,在评价青光眼与滴状角膜及Fuchs内皮营养关系时, 必须考虑到上述因素。
发病机制
具有浅前房和Fuchs内皮营养不良的患者,易发生闭角型青光 眼。显然,这是由于角膜逐渐增厚并最终导致房角关闭的结果。 以前一些作者提出闭角型青光眼,尤其伴有虹膜萎缩的急性闭 角型青光眼,滴状角膜发生率较高。也曾提出滴状角膜或Fuchs 内皮营养不良患者的前房轴深较浅,但另外研究认为这是两种 非相关的异常情况同时存在,可能互相存在影响。
概述
继发性角膜点状变性出现于角膜炎症之后,为梅毒性基质性角 膜炎的特征。
流行病学
Fuchs内皮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双眼发病,通常不 对称。好发中年绝经期后女性,年龄通常在40~70岁之间。有 人报告女性与男性之比高达4∶1。不同种族间存在差异。开角 型和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占10%~15%。
临床表现
(2)合并青光眼: Fuchs内皮上皮营养不良可伴有两种类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估计发病率占10%~15%。其开 角青光眼发生机制可能与小梁内皮网受累有关。浅前房和Fuchs 营养不良时角膜实质逐渐增厚,导致虹膜角膜角完全关闭,而 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许多病例,房角关闭发生在角膜水肿 发生之前。这些病例青光眼的机制与远视眼和浅前房有关,同 时可能与Fuchs营养不良具有某些联系。在青光眼发生机制上, Fuchs营养不良与ICE综合征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