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改革(近代史论文)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7d6fe38ee06eff9aef8071a.png)
评述清末改革摘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重。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先后进行了多次变革,这些改革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戍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阶段。
改革的目的虽然只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改革是朝着民主化的方向迈进的。
受形势所迫,政府高层不得不发动改革。
此后,改革便成为时代潮流,不可遏阻,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
改革没有达到它的最初与直接目的,但改革的启示、经验教训对现实中国的改革依然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引语:清朝末年,内外交困的危局唤起王朝统治者的自救意识,从而上演了一场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四步曲构成的改革运动。
这三场改革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迈出了面向近代化的重要一步,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中国的改革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经验教训一、起步——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是惊醒了魏源等少数中下层政府官员,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别是圆明园的那把大火则彻底震惊了整个清王朝。
而洋务运动就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经过两次战争,中国出现了一批较为开明的统治阶级官员,他们较为关心国家命运,探究失败原因,认为外国只是船坚炮利,若学习了西方造船与制造武器技术,中国便不会失败。
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大偏差,但是他们迈出了走出封建的第一步,睁眼看世界由他们开始,限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思想并没有付诸行动。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接受部分开明思想,他们认为“办洋务,师夷长技,造炮舰,可以剿发捻,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在清政府实际掌权者慈禧太后的首肯下,洋务派成员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
![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148ad7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a.png)
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清朝的晚期,封建束缚和国家腐败让国家陷入混乱和不稳定。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社会上涌现出一股维新思潮,以及一系列的改革运动。
这些思潮与运动,虽然最终并没有成功,但却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清末的维新思潮与改革运动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维新思潮的兴起源于清朝统治者被民族危机所迫。
在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严重威胁,而清政府对于国家现代化的意识和措施相对滞后。
因此,一些思想家开始醒悟,认识到必须进行变革。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期打破封建束缚,推动国家繁荣发展。
这股维新思潮得到了一些清朝官员的支持。
这些官员中,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
康有为提出了“大同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理解人际关系,实施平等法治,消除贫富差距。
梁启超则强调科学和民主,主张推行信仰自由、民主选举和权利平等等政治改革。
他们的思想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和社会群体。
为了推动维新思潮的实施,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应运而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光绪帝借助康有为等人的力量,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旨在建设现代军队、修订法律、推行科学教育等。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统治者的不坚决,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的失败有诸多原因。
首先,清政府的内忧外患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中。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叛乱,政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上,而无法全力以赴地推动改革。
其次,封建社会的深厚根基使得改革步履缓慢。
维新思潮虽然获得了很多支持者,但在农村和封建贵族中,传统的思维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改革持有强烈的抵触态度。
尽管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一时期却为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催生了许多先驱者,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
其次,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唤起了大量民众的觉醒,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多元化。
论述清末改革 近代史
![论述清末改革 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5aa7927f01f69e31433294aa.png)
论述清末改革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响,使中国的历史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天朝大国的迷梦被打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也刺激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受鸦片战争的刺激也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在19时间60年代到90年代,发起了一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
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此来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边防,巩固政治,发展经济。
虽然在洋务派的大力号召下我国拥有了第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建立福建、广东、南洋三支海军,开始聘用外国教练训练京师、天津等军队,同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翻译人才,这些举措都使我国的近代经济、军事、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这一系列的改革成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都变得那么不堪一击。
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官办军事工业没有能够发展为资本主义,短时间内通过大量资金组建的看似强大的军队,最终被战争无情的证明只是虚有其表。
洋务运动历时30年之久,最终却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标。
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首先是由洋务运动的性质决定的。
洋务运动是封建营垒里先进的贵族地主为了维护满清封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改良运动,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兴起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这就表明洋务运动本身就具有封建性,它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第二,洋务运动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显然是硬生生的把西方先进的科技嫁接到中国腐朽的制度之上,违背了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上层建筑要符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另外,洋务派单纯的引进西方的科技,只停留在器物层面,并没有把学习西方上升到制度上,没有可以依靠的理论为指导。
论述清末改革
![论述清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90011c558f5f61fb73666e9.png)
论述清末改革1840年6月,随着英军舰队的一声炮响,揭开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章。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反侵略的战争,可惜由于统治者腐败无能以及政治制度的极端落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为此,无论是封建官僚还是新兴资产阶级都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想要以此使中国重新跻身世界大国行列。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得到清朝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以及新式学堂,并且建立了三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海军负责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然而,随着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以及朝鲜半岛的全面惨败,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
最为晚清时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改革,洋务运动虽然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最终却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短时间内通过大量金钱组建起来的看似豪华的近代化军队最终也被战争无情的证明了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的洋务运动注定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封建制度已经彻底腐朽的前提下,洋务运动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而且受洋务派自身所处阶级的限制也注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不过也正是因为有了洋务运动中对西方文化技术的引入,使得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观念,为此,在甲午战争结束后,1898年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一场为期103天的戊戌变法。
相对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真正涉及到了中国当时落后的最根本的原因————封建制度腐败落后。
浅谈对清末十年大变革的认识
![浅谈对清末十年大变革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cb8b962a98271fe910ef9b9.png)
浅谈对清末十年大变革的认识有人说,晚清最后十年的核心是“激进与保守”之争,最后“激进”的革命战胜了“保守”的立宪,枪杆子逼走了皇帝,中国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事实上,晚清推行新政后,根本就不存在保守一说,晚清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激进与保守”之争,倒不如说是“革新与革命”之争,最后“革命”战胜了“革新”。
从清末“革新”的历史背景看,封建君主专制已走向没落,也不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加上清朝政府本身的极端腐败无能,最终导致中国社会完全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革命风潮日盛,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俄国的败北使当时的立宪派愈益坚决要求效法日本改行立宪。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不得不为了求生存求皇权永固而做出让步,1906年,发布“仿行宪政”的上谕。
一方面,国内外的立宪派欢欣鼓舞,他们起而组织各种立宪政治团体,以期推进立宪运动,敦促清廷及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这样,立宪团体的建立,表明立宪由分散走向联合,他们正迅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但是,另一方面,清廷的预备立宪从一开始就缺乏诚意,只不过是为自救自保而做出的形式上的改变。
清廷一边热衷于借官制改革行满洲亲贵和中央集权,一边编纂宪法、开咨议局等其他“预备立宪”事宜,则只空列题目,不办实事。
如此没诚心的“革新”自然不能站住脚跟,也就不可能使清朝政府和专制皇权难逃一劫。
虽然如此,但是,清末立宪派日渐成为统一的社会力量,它对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起清末十年的大变革,不得不提提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独特而深远,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推翻皇帝而没有改变专制的结构,这种革命也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革命。
就辛亥革命而言,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观念固然是很浪漫主义的,但在当时只有审美价值而没有现实价值。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在于赶走了皇帝,但它最大的败笔也在于此,因为它的目的本应是推翻专制结构,但却将革命的矛头集中指向了满人皇帝。
浅谈清末的改良与革命[最新]
![浅谈清末的改良与革命[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002b7bd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a.png)
浅谈清末的改良与革命摘要:近年来重新出现的肯定清末改良、否定辛亥革命的观点。
本文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评价清末改良,澄清理论误区,在新的视野上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彻底性。
关键词:改良;革命;现代化近代的中国一直存在着中国应当走改良还是革命道路的争议,近年争论也非常激烈。
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要对二十世纪中国进行反省”,头一个应该进行的“根本性的反省”,就是革命革糟了,因为“革命方式”有很多弊病,产生很多后遗症“, 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 老是革命,整个民族的生命能量就在革命中耗尽了”,“二十世纪革命确实带给中国人民很深的灾难”。
因此应该走温和改良的道路,“如果在这条通道上持续走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基本关系的改变,政治体制的变革迟早要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的现代化或许能以健康的状况向前发展。
”[1]本人对此种观点是不赞同的,因为本人觉得百年中国史其实是一个现代化史,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评价中国的近代史。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是目的,革命和改良都是手段,问题在于,洋务、维新、新政等所有温和改良措施都不能最终使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它们至多只是通往近代化或现代化一个台阶,一个极其短暂的中继站,而最终的出路只能是革命,革命不仅有破坏,革命更有新生。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现代化。
一、清王朝进行改良的目的不是发展,不是现代化,因此使革命成为必然改良是政府主导的变革,因此改良论者假设了这么一个前提,“我们应该承认,晚清政府未尝不想谋求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未尝不想使中国早日走完向现代化的转化”。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或评价可能在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清政府的主导下缓慢进行,中国或许不会重蹈王朝更替的恶性循环规律。
”其实清王朝所有的改良都坚持了一个不可变易的原则,即“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
这个“中学”的核心就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三纲五常”, 作为新政肇始的光绪二十六年初十日(1901年1 月29日)的变法诏书中对此很明确地定了调,“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d8100cf8dd3383c4bb4cd2cc.png)
评述清末改革作者:谷营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清末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他们由不同的阶级领导,结果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三个运动各有不同,有着不同的内容、历史影响及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也是封建社会的尾声。
它如一个老人,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它也曾做过拼死的挣扎。
当外国的铁蹄一步步踏入中国,它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于是它开始了自己的挣扎,这就是清末改革。
清末改革共有三部曲,每一部都有不一样的声音,给历史以让历史更加有声。
关键词:清末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一、洋务运动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一)内容:从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近代企业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军用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其次是创办民用企业,其中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织布局,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军清政府积极筹办海防、建立海军。
从19世纪70到90年代,分别建立成以北洋水师为主力的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等四大水师。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包括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培养翻译、专门、海军人才。
还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影响及意义:1.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给中国带来了洋务知识,开阔了眼界。
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了些许的提升,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论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
![论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c4a7c13f0066f5335a81218a.png)
中华民国政府将清末新政称为“遮羞变法”,足以证明有许多人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认为清末新政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然而我认为清末新政对促进中国近代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并签订了《辛丑和约》,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
同年2月6日在《申报》发表文章:“……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着于论语……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难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祥悉奏议以闻……”[1] 1901年4月,清廷成立督办政务处,就全面改革作整体规划,任荣禄、庆亲王及李鸿章为主管,张之洞及刘坤一为协同办理;张刘二人联名三次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定出改革方向,学习日本,推行君主立宪制。
[2]从1901年到1905年间,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
从新政这些的内容来看,有许多措施都对促进中国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从经济内容分析,采取振商励实、财政整顿、币值改革、税制改革以及推动铁路发展等一系列措施。
以振商励实为例,清政府为了促进工商业发展,于1903年9月7日设立了商部,鼓励官商开办企业、发展实业,并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这一措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抵御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民族资本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优惠条件。
1906年,度支部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衙门收支、统筹外债借还、考核各省银号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
论文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
![论文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d42d99335727a5e9856a616b.png)
评述清末改革之清末新政关键词:清末新政改革中国现代化进程失败经验教训清朝末期,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风雨飘摇,内有农民的不断反抗,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
在内忧外患之际,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挣扎”即清末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下面以清末新政为例,评述一下清末的改革。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后,在最后十年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运动,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清末新政最终以清朝的灭亡而告终,其经验和教训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政府近代以来所实行的每一次变革,大多是在国家经历了外来侵略、民族面临危机的背景下所做出的被动反应。
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生存与自救,但也正是如此推动了清政府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也才有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这三次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因此,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必然。
1901年1月29日,清廷发布了变法改革的谕旨“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内悉条以闻”。
[1]这份诏书实际是清政府全面推行变法新政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一)从清末新政的内容看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新政改革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制度层面,从“改官制”扩展到“预备立宪”,并探索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在经济制度层面,从奖励农工商业扩展到试图确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财产权制度;在军事制度层面,从编练新军扩展到确立现代军制;在文教制度层面,从建立学堂、废除科举扩展到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谓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运动。
1.政治改革:前期主要是整顿吏治,裁撤合并中央和地方一些旧有机构,同时创立商部、学部,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遂开始着手政治体制改革。
厘定中央官制,确立司法独立和自治原则,设资政院、咨议局,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一系列新的法规等。
论清末改革
![论清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82637badd1f34693daef3e90.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题目:论清末改革内容摘要: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面对清政府的一步步衰败,叹息感慨之余,要吸取教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
本文主要论述清末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以求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关键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失败启示前行随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
以农民阶级为主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主的洋务运动、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的戊戌变法和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的辛亥革命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清末改革失败的原因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清末改革主要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其中: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清末新政: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洋务运动。
它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主要是由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领导。
他们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建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新建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其指导思想正如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说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出于历史的必然性,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它试图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它既不想破坏本身的封建主义,又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这种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具有依赖性。
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的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评述清末宪政改革
![评述清末宪政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b9b4f41cc5da50e2524d7fe0.png)
评述清末宪政改革经历了渐渐成长起来的外国恶狼的侵袭,中国这只沉睡四千年的狮子终于苏醒了。
中国开始进行清末改革,而宪政改革作为其政治改革的核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宪政改革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对于整个世纪的政治观念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对以后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文将着重对清末宪政改革进行探索。
㈠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宪政改革的阻碍。
经济与文化环境因素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变量,因而宪政改革不能不受到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同时政治发展离不开既有的历史背景。
因此清末宪政改革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影响。
首先评述经济因素对清末宪政改革的制约。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策,农民只是满足于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小农经济,这样的经济体制注定要阻碍农业的商品化进程,更是极大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出现。
但是清朝受到帝国主义几次疯狂地侵略损失惨重,渐渐意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
于是在洋务运动是,清廷开办一些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但对民间兴办实业基本持限制政策。
甲午战争后,清廷为了解决空前的财政危机,被迫进一步采取经济改革措施,如建立近代银行,设立商务局和工农商局,兴办路矿实业,颁布经济法规,鼓励和扶植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清廷的经济改革促进了清末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群近代商人,他们成立清末宪政改革的金本支持力量,但是受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广大农民尚未具备民主的政治意识和开放的经济思维,同时由于晚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没,而且商品经济发展和缓慢,于是对百姓大肆搜刮,但由于民穷财尽和官吏借机中饱私囊,清廷不但未能搜集到资财,却激发了民众对清廷和宪政改革的抵触情绪。
这种状况使得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制度的社会基础相当薄弱,从而制约了清末宪政改革的顺利进行。
由以上分析可见,宪政改革必须具备优良的经济环境,也就是说繁荣的市场经济必须代替落后的小农经济成为宪政改革的前提。
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
![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78787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3.png)
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压力不断加大,国家经济衰弱,社会民生凋敝,政治腐败严重。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清政府在1898年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被称为“清末新政”。
其中,工商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工商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效果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背景清政府实施工商改革的背景是中国经济衰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19世纪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向中国输出廉价工业品,导致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加上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意识到必须进行经济改革。
于是,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惨败之后,促成了光绪皇帝下令实行工商改革。
二、内容工商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行新的财政制度、税制改革和兴办工业。
为了稳定财政,清政府采取了联络机构与上海公会合并的方式成立了全国商部。
商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新式的税务制度,引入了现代会计制度,并且还对外商进行了严格管理。
此外,清政府还扶持了新的工业企业,为其提供土地和信贷等优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兴起。
三、效果工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新税制的实施提高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国家财力。
其次,工商企业的兴起带动了就业和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工商改革为中国实现了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对外贸易的束缚。
此外,工商改革还培养了一批新的商业精英,为中国商业和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然而,工商改革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的地主阶级和文人官僚对工商改革持有负面态度,视之为破坏传统经济秩序的行为,导致改革的执行难度增加。
其次,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外压力的增加,工商改革并没有取得更为深入的发展。
最终,工商改革也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济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总之,清末新政的工商改革在当时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清末的政治变革
![论清末的政治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31fbbb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e.png)
论清末的政治变革清朝自入关以来,历经四百余年,政治制度一直没有太大改变。
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清朝的统治体系逐渐走向衰落。
为了实现政治现代化,顺应时代的发展,光绪年间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
一、维新运动自1860年以来,清朝因外患内忧,逐渐落后,国势日益衰弱。
这一年,众人合谋发动了太平天国,使得清朝的灾难加倍。
政府面临饥荒、天灾、财政困难、南北阀门、瓦解王朝的危险等种种困境。
为了克服困难,促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清朝开始了维新运动。
在维新派的领导下,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变革措施。
他们试图从财政、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从海外引进洋务知识和技术,改革国家的经济和财政管理。
然而,维新运动的兴起并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由于受到权贵和保守派的反对,维新派的改革势力被逐渐削弱,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戊戌变法在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等人认为必须采取更加激进的路线,才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1898年初,光绪帝下令成立“戊戌变法大学士衙门”,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成为大学士。
他们领导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创立了一个“立宪君主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遭到了短暂而激烈的反对。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带来了一系列反对西方影响的暴力行动。
在这样的时局下,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下令取缔变法局,压制改革斗争。
三、戊戌政变尽管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然而这场改革运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还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失败的同时,它也催生了一部分革命带路人士步入新的政治阶段,包括中国未来的领袖孙中山的加入。
他们开始试图通过发动政变来推翻清朝王朝,确立一个共和国。
1911年,新军起义推翻了清朝王朝。
孙中山率领辛亥革命,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清朝政治变革历程到此结束。
综上所述,清朝末期的政治变革出现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瓶颈阶段时,这样的瓶颈阶段产生了另一种危机,而这正是引领它历程的权贵等人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出现了一系列旨在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政策尝试,最终走向“维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维护与推翻的痛苦过程。
论清末改革
![论清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6833527915f804d2b16c154.png)
论清末改革——改革不能“一口吃出个胖子”清末改革历经了洋务运动、戊戍维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四个阶段。
这些改革的目标虽然只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还是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民主化。
把每个阶段的改革单独拿出来,没有任何一个改革可以彻底改变晚清的局面,也就是“一口不能吃出个胖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前一个阶段改革总是能推动后一个阶段改革的进程,一次比一次深入,促使改革最终的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总结失败经验,从中得到启示促进改革成功。
由于康乾盛世的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晚清政治局面动荡,统治者阶层为所欲为,随便残害百姓,使人民生活穷困潦倒;文化上又限制思想,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上仍然以农业为最主要生产力,资产阶级受到压制,横向与经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却仍然闭关锁国,使经济得不到发展。
晚清的落后局面使改革成为必经之路,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一、改革的起步——洋务运动鸦片战争的屈辱特别是圆明园的那把大火彻底震动了政府的最高领导层。
恭亲王奕訢于是联合慈禧毅然发起了洋务运动,并得到了一些开明的地方大员的支持,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等。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但这是一场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前提的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因此,洋务运动必然要失败。
我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1、最根本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并未触及到政治改革的核心,只是为了维护皇权。
2、洋务运动的目的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洋务运动的重点放在科技、军事上。
但搞军事要有经济基础,当时中国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并且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以至于当时经济实力无法支持改革。
3、政府主办的军工企业、民用企业都腐败严重、效率低下、质量不好。
例如甲午战争前夕,慈禧却动用了大笔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致使北洋舰队十年内没有添置一艘新军舰。
还有就是军队散乱,一次侵略者前勘察时发现军舰上都挂着军人的衣服。
历史论文:中国社会变革—清末新政
![历史论文:中国社会变革—清末新政](https://img.taocdn.com/s3/m/a63ce0ca240c844769eaee76.png)
历史论文:中国社会变革—清末新政20世纪中国的开端,是以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等奇耻大辱过后的清末新政为标记的。
近年,越来越多中国大陆的史家冲破意识形态束缚,走上冷静、客观从学术角度研究这一重大事件之路,写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专著。
他们分别确认:“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i]“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
”[ii]清末新政(1901~1911)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
[iii]最值得重视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典型。
无论其成就或失败,都蕴藏着足以启迪后人的东西。
最大成就是经济自由窃以为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经济自由。
这样说的不言而喻的前提,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自由。
中国人获取自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
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
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财产所有权的限制。
《大清律》承袭传统,明确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
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
”理由是:“祖父母、父母在,子孙不得私财,礼也。
居丧则兄弟犹侍乎亲也,若遂别立户籍,分异财产,均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
仍令合籍共财。
”[iv]这是严重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
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
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批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例如,19世纪国际贸易的主导商品是纺织品。
它和鸦片是19世纪中国外贸入超的主要因素。
为与外商争利,70年代开始,朝野有关人士就着手筹办纺织厂。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开车生产,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个棉纺织厂。
从1 876年李鸿章批准筹办起算,几经折腾,整整历时14年。
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论文3000字
![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e32c02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1.png)
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论文3000字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近代史辛亥革命的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辛亥革命的3000字论文篇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摘要: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对近代中国经济而言,辛亥革命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但没有能带领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经济思想;社会基础时光流转,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那么,就近代中国经济来说,辛亥革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一、辛亥革命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晚清以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中国自进入封建专制社会以后,重农抑商和政府主导就成为封建时代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
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在经济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政府主导则是专制体制的题中之义。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内忧外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重重。
从1840年到1911年,即我们常说的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例如: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允许私人设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
特别是晚清时期的新政,其主要内容有:倡导振兴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民间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试办银行章程》、《筹办矿物章程》、《铁路总表》、《奖励公司章程》等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法规;对私人业主按照投资额度给予奖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与政府主导的经济传统在政策层面逐渐地为振兴工商、允许并鼓励私人自由发展实业的思想所代替,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逐渐发展。
评述清末改革
![评述清末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b8054fbe009581b6bd9ebdc.png)
评述清末改革----汉族官僚在清末改革中的作用摘要:清朝末期,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风雨飘摇。
上承鸦片战争,下启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内有农民起义和暴动,外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在这样的危机下,清政府被迫先后做出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变革。
而在这些变革中,汉族官僚的存在,无法忽视。
关键词:汉族官僚一.洋务运动中的汉族官僚虽说清朝建国后,便一直宣称满汉一家,但汉族仍然在众多方面受到歧视和排挤。
汉族官僚长久无法跻身高官行列。
这一局面,在晚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才得到改善。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严重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清廷虽调用大量的兵力镇压,但无奈清军早已在长久的安逸中丧失了战斗力,太平天国运动因而盛极一时。
满族重臣认识到,欲彻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必须依重汉族官僚。
由曾国藩、李鸿章领导的湘军、淮军由此崛起;同时,清廷手中的军权和财权也向地方军事团体转移。
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廷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若要重振国威,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
这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1],这一新的政策,便是洋务运动。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是奕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清朝中央政府的代表,恭亲王奕 懂得洋务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但却不是洋务运动的直接操办者。
而操办洋务的正是在中央权力的下移中拥有实权的汉族官僚地方实力派,他们正是洋务运动的主导力量,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等,是他们扛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
他们不仅仅是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愿望,求“治夷”求“自强”,更需要靠洋务运动来巩固自己在地方上的实力。
所以,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的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不无道理。
评价清末新政1500字
![评价清末新政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3e3a06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5.png)
清末新政虽然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改革,并且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其价值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清末新政除了使清政府失去了立宪派的支持,加速了其灭亡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消极影响。
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废除科举的措施使其失去了致力于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传统知识分子的支持。
而且,这些知识分子纷纷开始走进新式学堂,走向通商口岸,远赴日本留学,或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清末新政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进行改革,推行新政要求清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财力,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清政府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了,因此,清政府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向下层层摊派,广设名目,以多方索获。
清政府向下派款,而这些款项,各地方政府又通过提高部分商品物价从劳动人民身上索获。
除此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名目的税捐,如粮捐、房捐、新捐、学捐、铺捐、膏捐、统捐、摊捐等,同时,复提税率,有由户部决定在全国公开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的,并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这都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清末新政还导致了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新军势力的崛起。
1894年起,清政府开始训练新军,训练营地在天津东南70里的一个铁路站,1895年,袁世凯负责训练新军,他负责训练的新军后来被称为北洋新军,后来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军事、政治集团。
1902年,清政府又令袁世凯训练京旗陆军,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末,北洋六镇的军队都抓在了他的手中。
到了此时,袁世凯已位高权重,并且可以左右朝政,成为了足以摧毁清政府自身的毒瘤。
清末新政时,某些经济政策的公布,客观上也为列强输出资本创造了方便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所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革以消弥革命,这样才能维持中国地区局面的稳定和平,进而能够保证其在华利益长期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帝国主义不断的对中国的入侵掠夺,以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等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上的各个阶层都从他们的自身利益出发,探索着如何能使中国拜托种种困境。
他们先后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也是在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
在这些变革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洋务运动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实例,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要是以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主张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利用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就是兴办近代企业,他们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例如: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枪炮厂。
但是由于军事工业中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给不足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因此兴办了一些重点在采矿、冶炼、纺织、工矿、航运、铁路、电讯等方面的事业。
例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由于受到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其次是建立了新式的海陆军,京师、上海、天津等地方的军队纷纷用上了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
同时由于日本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清政府筹办建设了海军,随之兴起了以北洋水师为主力的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的晚清海军部队。
所有水师共有舰艇八九十艘。
最后就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学堂主要分为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先后派遣赴美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派兴办的一系列的事业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购买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加强海防空防;第二是为了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经济实力。
所以奕欣提出“探源之本在于自强,自强之本在于练兵”。
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他们的主张基本一致,就是认为俄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均可以通过外交方式进行和谈!而主要的心腹之害是像太平天国这样的捻民组织的农民起义。
令人惋惜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甲午海战爆发了,洋务派经营了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个人觉得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虽然已经具有的资本主义的性质,但是都几乎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极大的受到了限制,同时在管理上大多是由政府的“专派大员”直接管理,他们在企业内部非常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的恶习。
更重要的是这些官吏只知道之乎者也,根本不懂任何先进的技术,造成了生产力极低,商品质量难以保证!从制度上讲的话洋务派既想学习西方的先进工业生产方式,又想维持封建阶级的上层建筑,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这就导致的他们最终的失败。
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是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
他们既要发展近代工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农民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却又不想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再次就是洋务派对西方国家的过于依赖,西方国家已经与中国签订了各种的不平等条约,他们不断的对中国进行掠夺、侵犯,他们要的是中国的资源,而非洋务派心里
想的将中国扶起来!所以一味的“和戎”是不可取的,让千千万万的爱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强才是根本!
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作为后人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惨痛的历史,但是我们也应该吸取其中失败的教训,我觉得洋务派们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以及其中一系列的改革都是正确的值得的,但是那些都是书面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得到基本的落实。
当他们实施自己的计划时没有进行很好的监督,任用真正的人才来进行管理经营,从而让一些自私腐败的人或者是一些不懂装懂的在里面乱指挥,致使很多政策进展缓慢甚至影响的正常的运营。
所以我们一定要细心的完成每一个步骤。
再者洋务派们只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先进生产力,强大的军队,只想生搬硬套的效仿,而不仔细思考一下研究其精髓,找出适合自己国情的生产方式,并且他们在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之间仍然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位置上。
保留着封建的制度,运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的结果必将是失败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想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而不是一味效仿。
更要分清主次利害关系!
由于甲午海战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的觉醒,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的需要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他们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熏陶和看到了日本向西方学习之后的成果,逐步意识到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运动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戊戌变法运动。
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维新主张进行了宣传,第一是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多次向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啊就是“公车上书”。
第二是著书立说,比如我们都有所耳闻的天演论便是严复翻译的。
第三是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等。
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在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裁减无用官员等;在经济上主要保护、奖励工农业、交通采矿业的发展;在军事上改练新式陆军,习洋枪洋炮;教育方面废八股,创设京师大学堂等西式学堂。
当时由于维新派的某些变革触及到了封建守旧派的利益,所以他们发生了一场不可避免的论战!实质上这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令人惋惜的是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失败了!由于光绪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过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以他是一场相当不彻底的改革方案。
最后经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密谋策划,维新派被通缉抓捕,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戊戌六公子被杀!
我觉得维新派改革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维新派根本不敢也没有完全否定封建主义,因为他们以为凭着光绪皇帝,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就能实现改革、实现资产阶级参加政权实现君主立宪。
同时维新派们过度的信任帝国主义,幻想着依靠着他们帮助着自己变法维新,可是英日帝国主义却是为了趁机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结果维新变革全部落空!再就是维新派们自身仍然没有脱离封建的束缚,他们的思想仍然觉得国家是大清王朝的,他们没有想到人民脱离了人民,而且所有的变革都是针对于上层社
会,他们根本就没想过为人民解决点什么问题!所以,悲剧还是避免不了的发生了。
还有就是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是十分薄弱的,根本无法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相抗衡。
并且当时的光绪皇帝根本没有实权,而维新派却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一个人身上。
所以我觉的,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首相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个力量完成这项工作,同时我们还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既然决心改革,就应该彻底,维新派失败就在于他完全的将人民撇在了外面,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点都没有触及,所以得不到人民的支持的变革注定要失败!
在清政府内郊外困之际,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所以人民要求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清政府为了拜托这种困境,遂成立了政务处,宣布实施新政。
紧接着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裁撤绿军,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慈禧太后是同意改革的。
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的许多的变法措施都是得到她首肯的,她自己也说过变法图强是她的夙愿。
可是她自己去在内心却从未放弃封建帝制。
新政的失败还在于清廷在文教领域的政策失误,放松了对人民的思想的控制。
同时清廷一方面要发展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民族资本的压迫,其经济改革从根本上是失败的。
第二,清政府的经济改革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制造出了大量的反对力量。
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带来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清政府的死敌——革命党实力的壮大;另一方面,清政府的各项改革措施都是需要钱的,财政困乏的清政府就将这笔花销加到了广大人民的身上,结果加剧了清政府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统治危机加剧。
终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结束,清末新政也就告终。
所以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历史潮流;再者,人民才是改革的主体,改革必须调动人参与的积极性,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应由全体人民共享。
只有这样,改革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并最终走向成功。
清末的改革经历了许许多多,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这些都以成为了历史,都已经过去,但是都没被忘记,虽然是失败了,我们会牢记改革中失败的教训,正是因为这些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在变革中不断的摸索、不断的积累失败的经验,才换取了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