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礼节:面子、关系与客气

合集下载

中国式客套、面子与礼仪

中国式客套、面子与礼仪

中国式客套:一种按照关系确定的行为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一百多年前就对中国人的客套勾勒出基本印象:如果一位批评者想激烈地评判中国人,就必须得意识到一点,如何才能把客套做到家,这不仅在西方国家鲜为人知,而且对他来说,如果自己还没有掌握(客套),那么批评他人可能会很生硬,而且很难产生效果。

人们看到,中国人客套的特殊形式一直让来自西方的游客感到惊奇并夹杂着一种无所适从、无从理解的感受。

一部分原因应该在于如下所述,人们很少能准确“弄清其概念”,虽然在此期间这方面并无多大改变。

客套在中国属于一个伦理范畴,其背后蕴藏着儒家“文明礼仪化行为”的理念,也即,客套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倾向于以“仁爱”道德来为人处世。

考察比较与此相对应的德国“礼仪”概念,由于行使礼仪的“宫廷”目前已消失,所以人们大多将其理解为一种冷淡而友好的行为模式,这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拉近了彼此原本疏远的关系――除非人们希望有意制造出某种距离。

然而在最近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礼仪”被评价为一种“真诚”或不加掩饰的坦率越来越显得有些多余。

因此,德国《时代周刊》曾在刊登的《新的鲁莽》文章中写道:“可以将这种肆无忌惮粉饰为一种正直品质的保证”,因为“不讲客套就意味着正直”。

此后,客套在我们看来似乎更多是一种负面的伦理的组成部分,这个形容词包含了虚伪。

(歌德就曾说过:“谁用德文来说客套话,谁就一定是在说谎。

”)另外一些有细微差别的客套含义是:合乎习惯、保持距离(“您”取代“你”)、献殷勤或者道貌岸然,而后者在人人平等时代也完全不再盛行。

与此相比可以说,中国式客套并不存在这种意义。

中国式客套的基本支柱更多是谦恭,也即贬低自我与抬高他人,而且未顾忌到性别。

谦恭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种派生道德。

其既来自儒家也来源于道家。

孔子如此说道:“古人的言论不轻易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而感到可耻。

”(原典: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

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影响一、中西方面子观之比较(一)西方人眼中的面子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ErvingGoffman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了一套著名的面子理论。

在《论面子功夫》中,他从社会学角度系统分析了“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指出面子乃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

换言之,社会互动必须依赖规范才得以进行,面子概念即代表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着普遍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流有时需要在某种媒介作用下进行。

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当中,面子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

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应具有连贯性和世俗性,凡有不依“面子规则”交际的人,必然会被视作有悖常规,使人青眼相待。

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拓展了Goffman的定义,称面子为“ 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树立的一种公众自我形象,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该观点认为,在说话时照顾对方的面子,交往时为对方给予或者保留面子是人际交往合作的前提。

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face)都是人际交往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积极面子是希望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这就意味着积极面子得到了维护。

消极面子则是不愿受制于别人,保存自我行为和选择自由,不受别人的干涉和阻挠。

积极面子关系着个人的利益,常见于“给别人一个面子”这样的情境,遵守支持别人的交往原则。

在交际当中主要体现为向对方表示关注并同意对方的意见,与对方达成共识,或者对对方的观点表示赞许。

消极面子则指向交际者的个性,它强调个人权利,在交际中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表示对对方独立需求的尊重,这种消极面子不完全为群体束缚。

归纳而言,西方人的面子观强调个人面子,强调个人行动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其实质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交际价值观上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别:
1. 面子与个人主义:中国文化中,面子很重要,个人主义相对较弱。

个人的行为常常被看作是代表整个家族、社会或国家的形象,因此要避免破坏他人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受重视,面子的概念相对较弱。

2. 沟通方式: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含蓄和间接的沟通方式。

他们可能会使用暗示、隐喻和非语言信号来传递信息,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免得罪他人。

而西方文化中的沟通方式更加直接和明确,人们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3. 社交场合:在中国文化中,社交常常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比如家庭、朋友圈、同学组织等。

人们更趋向于与熟悉和信任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4. 尊重和礼貌: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在社交场合中,人们通常会表现出敬重和客气的态度,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威。

而在西方文化中,重视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更为突出,人们更倾向于平等对待他人,更注重个人权利。

总的来说,虽然存在一些交际价值观上的差异,但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交际中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这些差异可以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得到适当的调和和借鉴。

中的文化差异与交际礼仪

中的文化差异与交际礼仪

中的文化差异与交际礼仪中的文化差异和交际礼仪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尊重传统、家庭观念浓厚,崇尚和谐与礼仪。

而与之相比,一些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自由与直接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和西方文化差异,并从中发现一些特别的交际礼仪。

一、时间观念与灵活度中华文化中,时间观念较为灵活。

传统的中国人注重对待时间的弹性,更多地关注人际关系和谈判的过程。

与之相对应,西方文化通常更注重准时性,强调公约理论,将约定时间视为不可违背的义务。

二、面子文化与直接表达中华文化重视面子与尊重他人。

通常,中国人更倾向于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避免直接的冲突或尴尬。

然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为了争取个人权益而更加强调直接性。

三、礼节与社交形式中国文化中,社交形式讲究繁琐的礼节,如鞠躬、握手等。

人们常常以此来表达敬意和善意。

在西方文化中,握手是较为主要的社交礼仪,但通常没有特殊的形式和仪式感。

四、目光接触与身体语言在中国文化中,目光接触通常被视为无礼的举动。

人们常常通过避免直视他人的眼睛来展现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目光接触被视为建立信任和诚意的一种方式。

此外,身体语言在西方文化中更常用,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意思。

五、餐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餐桌礼仪有独特的规范。

人们通常需要等长辈或客人就座后才开始用餐,用筷子时有着特定的规则和禁忌。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注重礼貌和文雅,但相对较为宽松。

六、礼物与回礼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一种表达谢意和感激的方式,但常常伴随着许多规定和传统。

人们会特别在节日或重要场合送礼。

而在西方文化中,送礼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七、婚礼仪式中华文化中的婚礼仪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统与仪式。

许多环节和习俗在家庭和亲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婚礼更注重个人选择和见证。

结语中的文化差异与交际礼仪对国际交流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

中西面子观的差异【摘要】面子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中西文化对于面子的定义与涵盖内容上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影响着交际中礼貌言语对于面子的协同。

了解不同文化在协同面子时所使用的礼貌原则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中西文化礼貌原则差异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礼貌时都注意到了面子问题。

而面子问题又是人们交往时彼此要考虑的社会因素。

人们不仅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还要时刻关注他人的面子不受损害。

面子是人们交际中的心理现实,而维护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并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

但是,两种语言对面子的理解以及如何有效地协同交际双方的面子却不无差异。

二、中国的“面子观”与西方的面子理论1.中国的“面子观”虽然脸面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给脸面下个定义却非易事,其中广受引用的定义是由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提出的。

他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

“失去面子”则是由于不能遵照行为法则,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出处于不利地位。

在中国,面子是调节和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则。

面子行为就是维持社会关系和谐与稳定的工具性行为。

中国人为了面子,一般不会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即使是一时不能满足他人的请求,也会采取其他一些不久或补偿性的行为。

这样,就达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虽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对“面子”的爱护,“面子”在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确是无与伦比的,“面子”时常支配和调节着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2.西方的面子理论在西方,面子的概念最早是由Erving Goffman 提出来的。

他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社会价值。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社会人,人们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交际,在交际过程中, 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

后来Brown 和Levinson把面子定义为: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

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活动中,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礼记·曲礼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这就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探索(附英文版)

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探索(附英文版)

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探索摘要:礼貌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布朗和列文森在1978年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面子理论极具影响。

不同民族的人对面子的看法千差万别。

面子在顺利成功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不考虑面子问题,人际交往将无法进行。

关键词:语言交际;礼貌;面子一、礼貌、面子和交际交际中的礼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用来显示意识到他人面子的手段。

”(Yule)在社会交往中找出一些不同的显示礼貌的原则是可能的。

其中包括得体、慷慨、谦虚和对他人的同情。

交际活动的参与者通常都会意识到这些准则和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存在。

打招呼、握手和寄送礼物,所有这些行为都展示了某种确定存在的好感和友谊。

人们表现得彬彬有礼是为了显示他们开始友好真诚的交际活动的愿望,或者是维持一种业已存在的与他人的和谐关系,或者当这种关系面临损害时去修补它。

要想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平稳有效的交际,礼貌是随时需要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一次交际活动中有时存在着一种更狭窄的但是作用更大的礼貌类型,要描述这种礼貌类型就要用到面子这一概念。

面子这一说法在1950年代末由戈夫曼提出。

他认为面子是每个人最神圣的东西,是所有交际者都必须予以关注的关键因素。

对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

假如一个人要想得到面子,他就应该留意别人的面子。

这一点可以被《圣经》中的一条精练全面的原则所证明: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因此面子是个体的一种社会意识。

个体在其中倾注了情感,也希望每一其他个体对此认可。

面子在交际活动中可能丢失、挽回、维护或者加强,必须随时给予关注。

通常,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合作,在交际中展示他们对增强彼此面子的兴趣,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想要实现的目的。

也只有每个人都接受和保护他人的面子,成功的交际活动也才可能顺利进行;也只有如此,社会才能相对平稳地发展,人际关系才得以拓宽,商业交易才能顺利进行。

交际活动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包括发生在不同文本和情境之中的广义的概念。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

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的比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礼仪文化。

中国人注重礼仪,尊重传统,通过礼仪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而外国礼仪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习俗。

下面将对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进行比较。

首先,中国礼仪强调的是尊重和谦虚。

在中国,人们通常在见面时会互相鞠躬,问候对方的家人和身体状况。

而在一些外国国家如美国和欧洲,人们通常会握手或者拥抱来表示问候。

而在日本,人们则会用鞠躬作为问候的方式。

其次,中国礼仪注重的是团体和社会关系。

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地位和面子。

在庆祝婚礼、生日或者其他重要的纪念活动时,中国人通常会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同庆祝。

而在许多外国国家,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价值,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小型的庆祝活动。

第三,中国礼仪强调的是规矩和礼貌。

在中国,人们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例如,在用餐时,中国人通常会等长辈或者客人先行动筷子,而自己则在后面用餐。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同时开始用餐,不会按照年龄或者地位的先后顺序。

第四,中国礼仪强调的是传统和仪式感。

中国人非常注重传统和历史,许多重要的活动和节日都会有相应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春节时,人们会贴门神,拜神庙,扫尘,祭祖等。

而在外国,人们通常更加注重现代化和实用性,可能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过多地注重传统仪式。

最后,中国礼仪强调的是面子和尊重。

在中国,人们非常注重他人的尊重与面子。

例如,如果一个人不同意或者拒绝了一个邀请,中国人通常会委婉地表达,以免给对方带来尴尬或者伤害。

而在一些外国国家,尤其是在商业交往中,人们可能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他们的意见。

总的来说,中国礼仪与外国礼仪在鞠躬、问候方式、家庭关系、社会团体、用餐礼仪、传统仪式和尊重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跨国交往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礼仪习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建立友好的关系和促进有效的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courtesies have always been formal to follow strict rules, although sometimes Chinese people seem to be impolite according to Western norms in public places. To well understand Chinese, some concepts should not be ignored:
尽管在西式标准的公共场合下,中国人有时似乎显得不够礼貌。

但中国式的礼貌,却有它自己的严格规则。

要更好的了解中国,下面的这些概念你就不该忽视:
Mianzi (Face) 面子
The idea of shame, usually expressed as "face" could be loosely defined as the "status" or "self-respect" in Chinese and by no means alien to foreigners. It is the worst thing for a Chinese to lose face. Never insult, embarrass, shame, yell at or otherwise demean a person. Since all these actions would risk putting a Chinese in a situation that he might lose face. Neither try to prove someone wrong nor shout at him in public. In order to get a successful effect without letting a Chinese lose face, any criticism should be delivered privately, discreetly and tactfully, or else, just opposite to what you wish.
羞耻这个概念,通常被表达为“面子”。

在中文中大致的含义是“地位”或者“自尊”,这和外国人的观念并不相同。

在中国,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失了面子。

所以,千万不要对一个人进行侮辱、羞辱或者对其大吼,让其尴尬等。

因为这样会让一个中国人感觉到失了面子。

千万不要证明某人错了,或者在公共场合对其吼叫。

为了能有效的传达意见而不让中国人丢了面子,任何的批评都应该私下传递,而且方式要巧妙而谨慎。

否则,你将事与愿违。

Guanxi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关系
Throughout much of Chinese history, the fundamental glue that has held society together is the concept of guanxi,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hinese to have good relationships. They often regard good social relations as a symbol of personal ability and influence.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s would be despised and is only half-Chinese.
纵贯中国的历史,一个维系社会的基本粘合剂就是关系这个概念,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

对中国人来说,有良好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往往将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一个人能力和影响力的象征。

一个毫无关系的人将会被轻视,而且最多只能算半个中国人。

Keqi 客气
Keqi not only means considerate, polite, and well mannered, but also represents humbleness and modesty. It is impolite to be arrogant and brag about oneself or one's inner circle. The expression is most often used in the negative, as in buyao keqi, meaning "you shouldn't be so kind and polite to me," or "you're welcome."
客气并不只是包含考虑周详、礼貌文雅和举止端详,还表现在谦逊和谨慎。

对自己或者自己的圈内人表达的傲慢或者自夸都是不礼貌的。

表达的时候,通常要以否定的形式,比如“不要客气”,意思是说“你不必对我这么关心、礼貌”或“不用谢”。

Besides, Chinese seldom express what they think directly and they prefer a roundabout way. Neither show their emotions and feelings in public. They rarely greet people with a handshake, though it is very popular among foreigners, say nothing of embracing or kissing when greeting or saying good-bye. Consequently, it is better not to behave too carefree in public, even though you are well-intentioned. Also, it is advisable to be fairly cautious in political discussions. Do not particularly push yourself forward, or else you are unwelcome.
此外,中国人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喜欢用侧敲旁击的方式。

从不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者感觉。

尽管在西方握手的见面礼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做的人还不是很多,更不用说见面和道别时的拥抱和亲吻了。

因此,即使你是出于好意,在公共场合也不要表现的太自由自在。

同样,在政治话题上保持相对慎重也是明智的。

不要太特立独行,否则你将会是不受欢迎的。

To sum up, do in Rome as Rome does, but you need not worry about these cultural barriers since most Chinese are hospitable and amiable and will not mind your nonproficiency.
总之,入乡随俗,但你也不必对这些文化障碍担心,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好客和和蔼的,他们不会介意你的不熟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