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诗
外国人 古诗词
外国人古诗词
哎呀呀,你说这外国人,他们对咱中国的古诗词那可真是有着各种
各样的反应呢!就好像我有个外国朋友叫汤姆,有一次我给他念了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猜怎么着?他那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满脸的不可思议,直说:“哇,这太神奇了,几个字就能描绘出这样的
画面!”可不嘛,咱中国的古诗词那就是这么牛!
还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遇到了好几个对古诗词
感兴趣的外国人。
其中有个叫玛丽的姑娘,她特别喜欢李白的诗,还
能背上几句呢!她跟我说,她觉得李白的诗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能带着她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当时就想,嘿,这外国人还真
挺有悟性的!
咱中国的古诗词,那可真是像一座宝藏啊!里面蕴含着无尽的智慧
和情感。
比如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和自在,这不就跟外国人追求的
那种心灵的平静很像嘛!再看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哇塞,
那壮观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让人心生向往。
古诗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呀!从小
我们就学习背诵,感受着其中的美好和力量。
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
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东方的大门。
他们通过古诗词,能更好地
了解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
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吗?
我觉得啊,古诗词就是我们和外国人交流的一座桥梁,让我们彼此
更加了解,更加亲近。
我们应该多多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古诗词,让
他们也能领略到这其中的魅力!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责任呀!。
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
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摘要:1.唐诗宋词的外国影响力2.外国人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欣赏3.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4.外国人学习唐诗宋词的意义正文: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深受国人喜爱。
然而,它的魅力并不仅限于中华民族,许多外国人也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在外国人眼中,唐诗宋词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唐诗宋词在外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触、学习和欣赏唐诗宋词。
许多著名的外国诗人、作家和汉学家都对唐诗宋词赞誉有加,认为它们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唐诗宋词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使得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外国人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和欣赏,既有独特之处,也有与国人相同的地方。
在理解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外国人可能会更注重唐诗宋词的形式美和意境美,而对词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了解相对较少。
然而,在对唐诗宋词的欣赏上,他们往往能从中感受到与中国人相似的情感和审美趣味。
那么,唐诗宋词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这主要源于它们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唐诗宋词以简约优美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爱情等诸多主题的感悟。
它们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也有婉约、柔美的风情。
唐诗宋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最后,外国人学习唐诗宋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汉语水平,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创造力。
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外国人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从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之,唐诗宋词在外国人眼中,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们通过文字的魅力,跨越国界和文化的隔阂,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倾倒。
二战后,日本人最喜欢的唐诗竟是杜甫的这首《春望》
二战后,日本人最喜欢的唐诗竟是杜甫的这首《春望》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春望》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然而就这首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的诗,在日本媒体曾举办的“汉诗国民投票”的活动中,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汉诗。
第一名:杜甫《春望》第二名:杜牧《江南春》第三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第四名:孟浩然《春晓》第五名:王之涣《登鹳雀楼》和李白《静夜思》并列第七名:李白《早发白帝城》第八名:陶渊明《饮酒·其五》第九名:王翰《凉州词》第十名:张继《枫桥夜泊》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列“诗”本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对其读音和韵律等进行了二次创作,并广泛推崇。
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气非常高。
日本各地有许多“诗吟会”,他们不仅诵读日本传统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汉诗”。
“诗”本是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在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对其读音和韵律等进行了二次创作,并广泛推崇。
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日本学生也会诵读一二。
“汉诗”可以说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上名牌,背首唐诗来听听!日本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汉诗,俳句、短歌等。
包括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春望》等汉诗,主要是《唐诗选》的名篇。
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
外国人对于唐诗宋词的理解和欣赏是多元化的。
许多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的人在接触和学习唐诗宋词时,可能会对其深奥的含义和丰富的意象感到挑战,但同时也会被其独特的美感所吸引。
例如,美国学者艾略特·温伯格对中国诗歌翻译的研究《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示了外国人对唐诗宋词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解读。
此外,许多外国人也通过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唐诗宋词。
例如,哈佛大学的ChinaX公开课就有专门的课程来鉴赏和讲解唐诗,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了解唐诗宋词的平台。
总的来说,虽然唐诗宋词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学习和理解,他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美感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诗宋词。
外国人评价中国古诗
外国人评价中国古诗
不同的人对中国的古诗有不同的评价。
有些外国人非常欣赏中国古诗的优美和深邃。
例如,有些外国人很佩服中国古诗在音韵、对仗、意象等方面的精巧和深刻。
他们认为中国古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用简短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也有一些外国人对中国古诗不太感兴趣。
他们认为中国古诗的语言和风格比较古老和陈旧,难以理解。
此外,他们也认为中国古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比较抽象,难以捉摸。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对于外国人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古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了解和欣赏。
最受日本人欢迎的一首中国唐诗,被列入日本小学课本,人人都会背诵
最受日本人欢迎的一首中国唐诗,被列入日本小学课本,人人都会背诵盛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时期。
不仅建立了赫赫武功,更在文治方面创造了诸多辉煌。
所以,不仅有很多国家派出使节进行朝贡和学习。
其中日本,在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不仅从中国带回了先进的制度,而且还带回了诸多先进的文化,尤其是唐诗。
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无数,在李白、杜甫、王维等流芳百世的名字里,张继或许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但是他有一首诗,却是日本人的最爱,甚至被写进了日本教科书,所有小学生都会背,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该诗是作者在苏州出差时,夜宿于江面上,到了夜晚突然听到寒山寺传来的悠扬钟声,诗兴大发挥毫写出一首28字的小诗。
这首诗,让此前默默无闻的寒山寺,变得举世皆知。
更令人称奇的是,到了晚清,随着与日本交流的加深,中国人逐渐发现,原来在日本,《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人人都会背。
原来,早在1073年,《枫桥夜泊》便被日本僧人传回了日本。
由于《枫桥夜泊》所蕴含的空寂、孤独与物哀之美,切合日本人的审美。
因此该诗一经传入,便大受欢迎。
与此同时,《枫桥夜泊》更接近于大白话,都是日本最常见的汉字,因此也十分适合普及。
所以,《枫桥夜泊》往往成为日本儿童对于汉诗的启蒙。
诗中所提及的寒山寺,也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地。
每年,都会有大量日本人来到寒山寺,只为听一下寒山寺的钟声。
听完钟声后,他们还会争相求购《枫桥夜啼》的拓片,用作永久的纪念。
这种对寒山寺的迷恋,甚至连日本前任内阁总理大臣森喜朗都不能免俗。
早年他来到寒山寺时,曾激动地说:“苏州和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因此,日本人对《枫桥夜泊》的爱,是由民族性和崇古等多重因素集合起来的。
中国古诗在国外的影响
昨天的博文刊出后共有12位来信索取Satterlee教授的文章,我都一一回复了。
也有读者问:不懂翻译的人就无法谈论诗意吗?其实,就算把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相当于interpretation),也和translation一样会把诗意弄丢的,诗意需读诗人自己去意会,难以言传。
我记起去年曾经接受过文汇报记者的采访。
当时的背景是在日本的一个华裔中学生发现在中国和日本流行的《静夜思》版本略有不同,曾经引起国内媒体关注。
以下是问答全文(文汇报相关报道“《静夜思》其实不仅仅是首'唐'诗"也附在后面,供参考):1.您的博客内容能否作为您的观点引用?欢迎引用。
2 中国是诗的国度,.静夜思和凉州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播最广泛的文学篇章了,却存在这么多的歧义和不确定,解释起来莫衷一是,让人感觉好像当代中国人和中国古代生活的脱节真的很厉害(玩笑了),您是如何看待这些纠纷和讨论的?当代语境下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是否仍有确证“床”是什么或者“春风”还是“春光”的机会?我觉得中国的确是诗人的国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人都对诗的意境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而不拘泥于诗词本身的字句。
在传抄、勘定的过程中可能加入了后人的理解,所以各个时期版本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朝着通俗和平民化的方向走,如“床前明月光”、“春风不度玉门关”等,这是诗的生命力所在。
英国一位现代诗人安德利安•米切尔(Andrian Mitchell)对英国诗歌有过这样的评价:“大多数人漠视诗,因为大多数诗漠视人”。
而中国诗词历久弥新,就是因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唐诗中找到与自己处境、心境的共鸣。
例如我这样的海外游子,每当念起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这首诗是为自己所写的感觉,至于它是什么版本,每句话到底如何解释,甚至有的字都念了白字,倒是次要的了。
所以我认为考证、确认各个版本的是专家的事情,而老百姓只需要体会其意境。
如果专家考证的结果与当今老百姓心目中早已形成的意境不同,那么就不可能回复到古版或者“正版”,考证的结果只能是个学术成果而已。
外国人对诗歌的看法
外国人对诗歌的看法1.佩服。
类似于看到武侠片里中国人能飞檐走壁的那种佩服。
我问过一个朋友,她的回复是:虽然看不太懂,但看到你们能把诗写得平平整整(也就是五言七言句式统一的视觉效果),好多句子还能对上(能看懂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名词对名词),就觉得这玩意,很费脑子。
2.玄妙。
我认识的老外,能看懂诗的,喜欢的诗人主要是三位,李白,白居易,李商隐。
李白的诗,他们大多看译文,看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他们会觉得李白简直是天才,他们说不出来句子妙在哪里,但知道这句子很妙。
类似的,白居易的他们能看懂,然后觉得汉字很神奇,能写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种句子(他们大多会背长恨歌),最奇怪的是李商隐,朦胧的诗句连中国诗人大佬都难以解释,他们却也能感受到那种高妙,不过我接触下来,他们大多是觉得李商隐的对仗太精妙了: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是什么神仙对仗?在他们的视野里,这种对仗,太考验大脑的CPU了,不过对于同样是大佬的杜甫写出来的精妙对仗,他们可能就体会不到了,比如我试图解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精妙在哪里。
可他们觉得没必要,感觉这一句很普通。
这其实是因为初学汉语,还是容易陷入词藻的繁华,领会不到大巧不工的拙朴。
3.时代混乱。
钱钟书说中国诗相对外国诗更为早熟,指的就是中国诗早早就登堂入室,进入了抽象,意象的层次,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因此,老外概念中,李白,陶渊明,屈原这些人仿佛都在一个时代(唐宋),唐宋之后,他们概念中就进化到了近代史,你要是问他们,中国宋以后还有谁是著名诗人,他们会觉得你在开玩笑。
然后告诉你,他们觉得在那之后,最出名的应该是毛泽东。
(别笑,不少老外对毛主席的诗词还真熟悉,而且他们会以为毛主席的名字就是毛主席)。
外国学者对于中国诗歌的评价
外国学者对于中国诗歌的评价
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引起了外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中国诗歌以其
深沉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美学观念,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审美享受。
外国学者对中国诗歌的评价首先体现在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赞赏。
他们认为中国
古代诗歌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阅读中国古典诗集,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外国学者们深感中国诗歌具备丰富的情感表达与哲学思考,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以及激起读者共鸣的特点赞叹不已。
此外,外国学者们还对中国现代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钦佩之情。
他们尤其
针对中国现代诗人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以及表达方式的创新给予了高度赞扬。
中国现代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表达社会变迁、个人内心的变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外国学者们认为,中国诗歌在经历历史的洗礼后仍然保持了其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
对于中国诗歌的评价,外国学者们也关注到中国诗歌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
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中国诗歌作为文化的载体,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变迁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一些外国学者甚至通过翻译和研究中国诗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总体而言,外国学者对中国诗歌的评价是积极而正面的。
他们赞誉中国古典诗
歌的独特之美,赞赏中国现代诗歌的创新与思考,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中国诗歌在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财富。
外国人赏析苏轼
外国人赏析苏轼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词文赋流传千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传颂,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赞赏。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苏东坡”,他的作品被誉为“苏诗苏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外国人是如何赏析苏轼的作品的。
首先,苏轼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色,这是外国人对他作品的第一印象。
苏轼的诗词以其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著称。
他的作品大多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生、爱情、友情的思考和感悟。
外国人通过阅读苏轼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其次,外国人赏析苏轼的作品时,也会对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产生浓厚的兴趣。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不仅擅长诗词文赋,还精通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曾历经官场沉浮、囚禁流放,但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对人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外国人通过赏析苏轼的作品,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家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魅力。
此外,外国人赏析苏轼的作品时,也会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苏轼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文赋被誉为“苏诗苏骚”,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外国文学评论家通过对苏轼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色,还可以从中汲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启示,从而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广为传颂,也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赞赏。
外国人赏析苏轼的作品时,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特色,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赏析苏轼的作品,外国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魅力,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
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摘要:一、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概述1.唐诗宋词的起源及发展2.外国人接触和研究唐诗宋词的历史3.唐诗宋词在外国的影响力及意义二、外国人如何欣赏唐诗宋词1.语言和文化差异2.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3.外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喜好三、唐诗宋词对外国文学的影响1.外国文学中的唐诗宋词元素2.唐诗宋词对外国文学创作的影响3.外国文学对唐诗宋词的反馈和借鉴四、总结1.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的价值和意义2.唐诗宋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展望唐诗宋词在未来的发展正文: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千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
然而,它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许多外国人也为之倾倒。
本文将探讨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
首先,我们要了解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是如何发展的。
唐诗宋词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传入邻国,如日本、朝鲜等。
随后,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接触和研究唐诗宋词。
可以说,唐诗宋词在外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那么,外国人如何欣赏唐诗宋词呢?虽然语言和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人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但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读者。
唐诗宋词的音韵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此外,外国人在接触和学习唐诗宋词的过程中,也逐渐接受和喜爱其中的文化内涵。
唐诗宋词对外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中都可见到唐诗宋词的影子,如日本的和歌、朝鲜的丽句等。
这些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受到了唐诗宋词的启发和借鉴。
同时,唐诗宋词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也影响了外国文学的创作。
总之,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
外国人眼中的唐诗宋词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那是沉醉在长亭古道听古筝轻叹,那是静坐在水天相接处看渔舟唱晚,那是在东方形成的璀璨星河--题记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唐诗宋词如酒,饮黄河之水天上来,汲日月山河之精华;贯云雨天山之势,采古城的美酒花香;收集几滴边塞征人的相思泪,剪几缕少妇心里闺怨的忧愁;披上宫廷里的霓裳羽衣,摘取千树万树的梨花经千古风流人物之手搅浑,酿造成一坛千年陈酿,流传至今,浓香依旧。
是月缔造了唐诗,面对一缕缕浓浓的思乡之情,白居易曰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亦有诗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让我心酸;面对好友遭挫被贬时,李太白高吟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面对政治、仕途之路的不顺畅以及发自内心的孤寂之感,太白又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只因为那一缕缕情丝,那一片片愁绪,月更显伤感。
是情缔造了宋词。
那是一地的黄花堆积着李清照的寻寻觅觅;那是柳永执手相看泪眼时的离情别绪;那是陆放翁一怀愁绪,几年离愁里的难、难、难;是秦观春江都是泪的惆怅。
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在词人如椽之笔下形成的千古绝唱!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宋词奔流在山川之间,漫步在丛林之中,它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一代代绝色天骄,它不仅是一段历程,它更是一段传奇!唐诗宋词像落叶一样走进我的生活;诗词像太阳一样滋润我的心灵;诗词像彩虹一样渲染我的青春在唐诗宋词中,我仿佛是穿梭时空,倾听古人的心声。
一场秋雨,一场梦。
梦中,有人轻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有人浅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有人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是啊,从唐诗宋词中我读懂了刘禹锡的豁达胸怀;读懂了张继的姑苏情绪;读出了秋天的美丽,在唐诗宋词中,我品味了秋天的美丽。
月,自古以来,寄托着人们的思念,祝福和悲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领悟了苏轼的无奈。
适合外国学生的中国古诗词
适合外国学生的中国古诗词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学习中国古诗词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中文阅读能力。
以下是一些适合外国学生的中国古诗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声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菩萨蛮》——李清照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盼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以上是一些适合外国学生的中国古诗词,其中有描述自然景色的,有表达思乡寄托的,还有讴歌生命的。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中文阅读能力,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外国人古诗词
外国人古诗词哎呀呀,你说这外国人学咱们中国的古诗词,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就好像让大熊猫去跳芭蕾舞一样,新奇又好玩儿。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上,我碰到了一个对古诗词超级着迷的外国人,叫汤姆。
他呀,一见到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他对古诗词的喜爱。
他说那些诗词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对中国文化认知的大门。
“哇塞,这也太神奇了吧!”他兴奋地说道,“那些诗句里的意境和情感,简直让我着迷得不行!”我就笑着问他:“那你最喜欢哪一首呀?”他眼睛放光,立马回答道:“那肯定是李白的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写得多棒呀,我一读就感觉自己好像也在那个夜晚,望着那明月思念家乡呢!”还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外国人朗诵古诗词的视频。
那家伙,那发音,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但你能感受到他是真的很努力在学,很用心在体会诗词里的韵味。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努力去够高处的糖果,虽然有点吃力,但那份执着让人感动呀!你想想看,外国人学咱们的古诗词,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秘而又美妙的宝藏。
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字词的理解呀,韵律的把握呀,但他们依然乐在其中。
这难道不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极大认可吗?他们就像一群好奇的探险家,在古诗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我觉得呀,外国人对古诗词的热爱,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这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所以呀,我们自己更要好好地去学习、去欣赏这些古诗词,不要让它们被时间所遗忘。
让我们一起和那些外国人一起,沉浸在古诗词的美妙世界里吧!。
韩国人最喜欢的中国古诗
韩国人最喜欢的中国古诗一、李白「将进酒」
将进酒,君莫停;
留连戏语,两鬓生颜。
此际无双,此情难移;
春花秋月,解落两岐。
二、杜牧「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爱人。
三、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
江上得月夜照人。
水风月,落花时;
唱尽西湖十二景。
四、柳永「蝶恋花」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情人怨遥夜,
泪痕洒清秋。
五、卢照邻「兰陵王」
遥夜洞庭月,
湘君泣长啸。
独立楚江头,
望湖渡口闻笛。
六、高适「滁州西涧」
野客不住芦花津,
过尽楚天江沙稠。
萧条寒潭落,
声空闻一叶舟。
七、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八、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衣,
淡看妆粧气融融。
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暗香盈袖。
九、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十、岑参「涉野书」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国外流传最广的10首唐诗,你知道几个?
国外流传最广的10首唐诗,你知道几个?
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虽然有文无第一的说法,但是自唐朝以来就没有人放过唐诗,总有人给唐诗排座次。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国外人最喜欢的10首诗,一定程度上反应唐诗的流传程度...
•10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9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
李商隐——《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国代表中国形象古诗
出国代表中国形象古诗
1、却横西海望中原,黄雾沈沈白日昏。
万壑豕蛇谁是主?千山魑魅阒无人。
青年心死秋梧悴,老国魂归蜀道难。
道是天亡天不管,朅来予亦欲无言。
2、误入中华大邑州,夷邦焉敢谒王侯。
可怜无主东邻客,却作中原大国囚。
雁过衡阳边塞远,云遮故里楚天愁。
有人问我家何在,万里长江不断头。
3、相望千里马牛马,联事湖湘各已翁。
造次便呼儿女见,绸缪略与弟兄同。
百年又是梅花发,万事何如荔子红。
欲附使轺嗟不及,却怜身在俊躔中。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这些往事在我们记忆中留下的痕迹,我们欣赏风物景致时就有了成见,处处要以眼中已有的框子来取景;我们站在蚬山,举目四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可能再是抱朴守真的自然景色,历史已经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
在人们的相互往来中,有人已经使得他们自己的某些东西同永恒的自然联结在一起,留下了孟浩然诗中所说的这种“胜迹”。
人被困陷在自然的那种既定的机械运转中,他们逃脱不了盛衰荣枯这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变化。
这个过程偏巧是人们在回顾历史时见得最多的东西:它的样式是哀歌,是一种时间造成的距离,它相当于想象在唤起悲剧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时所造成的距离。
诗歌中最常见的是出现在一首诗的结尾的沉默,在落入诗的结尾很容易落入的俗套之前就同语词分手。
这样的沉默为诗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形式,使他可以把诗的不完整作为来自生活世界的一个断片,而发掘出它更深一层的涵义。
宇文所安:为中国古典诗歌而生的美国人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歌,是唐诗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美国学者。
其英文本名Stephen Owen,直译应该称作“斯蒂芬·欧文”。
他偏偏给自己取了中国字中的姓氏“宇文”,并且从《论语·为政篇》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摘得“所安”两字,作为自己的身份符号。
而“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
他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
但宇文所安的确是地道的美国人,他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
宇文所安从少年时期就对诗歌感兴趣。
坊间流行的一个传说是,14岁那年,他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
自此他欲罢不能,沉迷期间。
宇文所安身为物理学家的父亲,曾一度担心他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嗜好,会让他将来饿肚皮。
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
后来,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学习。
1972年,26岁时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
1972—198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
1977年,31岁的他发表了令学界耳目一新的的研究著作《初唐诗》。
1982—1984年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1984年至今担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宇文所安编著了有关中国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论著十多部,其代表性的论著有:有《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他山的石头记》、《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晚唐诗》、《传统中国诗与诗学》等。
主编有《剑桥中国文学史》(上卷),《抒情诗的生命力》(与林顺夫合编);翻译有《文心雕龙》、《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等。
大多数著作已被陆续翻译成中文出版。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对宇文所安赞赏有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美国汉学家是:“斯蒂芬•欧文排第一,他是惟一可以和欧洲人一样思考的美国汉学家,惟一一个,连他的英文也不是一个美国人的英文。
他的新思想特别多,他会开拓一个新的方向。
不管哪个国家,包括德国、美国在内的汉学家,我们只能够数一数一只苍蝇有多少脚。
他是真正的汉学家,他在天上,我在地上。
”鉴于宇文所安在唐诗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1991年他人选“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4至1995年人选“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CLS),并获得“梅隆杰出成就奖”,成为美国唐诗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
同许多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学者一样,宇文所安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喜俳谐,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
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喜欢捧读吟诵王维、李白的诗句,达到一种忘我之境。
每每说到兴起,也总是起身从书架上抽下一册唐诗,找到要解读的原诗,用汉语大声朗读起来。
而他常执在手中的烟斗,还记载着他所执教的哈佛大学“爱屋及乌”的一段逸事。
哈佛大学一向有规定,禁止教授在学校抽烟。
但宇文所安的办公室似乎成了例外,学校破天荒给他安装了一个通风的风扇,以满足他在办公室抽烟斗的癖好。
谈起这段逸事,宇文所安不免有些得意。
原来,早些年有所北美名校鼓励宇文所安跳槽去教书。
哈佛得知自己的名教授将遭人挖角的消息后,也赶去做他的工作。
“学校知道,拉拢我,关键是要帮助我解决我的烟斗问题。
”最后,哈佛用一台小小的风扇成功地“笼络”了宇文所安的心。
此后至今,宇文所安,一直安于哈佛。
虽然喜欢唐诗,但问起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宇文所安却愿选择活在南宋,因为“南宋的生活是比较享受的”,“我不会希望生活在唐朝的,太危险了”。
友人曾戏称他是为唐诗而活着的美国人。
他却自称是“唐诗王国的异乡人”“在学习和感受中国语言方面,中国文学的西方学者无论下多大功夫,也无法与最优秀的中国学者相并肩”。
但就是这样一个所谓的“异乡人”,不但在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研究中做出了举世属目的成就,也像许多西方汉学家一样,娶了个“异乡人”的太太。
他的妻子田晓菲13岁从天津十三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8年6月,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到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1999年元旦,与宇文所安结为伉俪。
现亦为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出版作品有《爱之歌》等,学术著作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等。
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学术伙伴,在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田晓菲承担第三章从东晋到南北朝一直到唐太宗部分。
“我们都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我们唯一不同的是,他喜欢唐朝,我喜欢南朝,不过都很喜欢诗”,田晓菲教授如是说。
中国古典诗歌里有更多人与人的交流——访谈宇文所安◎李宗陶█ 相比西方现代诗,中国古典诗歌里有更多人与人的交流记者:美国的五六十年代正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运动盛行的时代。
为什么金斯堡和凯鲁亚克没有影响到您,您却在巴尔的摩的公立图书馆里沉醉于另一种诗歌?宇文所安:哈!这是偶然的。
在那个年龄,我读金斯堡的诗和凯鲁亚克的散文,同时也开始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西方现代诗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站在一个特别的、与人群分离的地方讲话,譬如站在一个台上,对着黑压压的人群朗诵;中国古典诗里有更多人与人的交流,是一种社会的、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很喜欢这种关系。
记者:还记得第一批接触到的中国诗是哪些吗?为什么会给你一种恋爱的感觉?宇文所安:是英文版的中国诗集《白驹》,不记得第一首诗是什么了。
喜欢上一首诗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同的年纪会喜欢上不同的诗。
可能是因为它的意境、作者的个性,因为文字之美,有时也许只有两句美丽的诗,就足够了。
另一个值得珍视它们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匆匆忙忙,每一个瞬间出现又很快消失。
诗歌可以抓住某个瞬间,让人们停顿下来,凝视它。
中国古诗里有一些很日常性的东西,它抓住的那个瞬间也许忽然就会变得神奇而魔幻,它让生活值得流连。
记者:您喜欢孟郊的诗,是因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种日常性吗?宇文所安:我喜欢孟郊,不是因为他展示美,而是丑,他的诗很“丑”。
█ 那些沿袭千百年的概念不是天然生成的,该贬值了记者:古典诗歌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呢?田晓菲:它不只是象牙塔里的东西,不只是立志研究它们的研究生的事情。
哈佛的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去做律师,去当医生,但文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古典诗歌离今天并不遥远。
学者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些沉睡了千百年的古典文学活起来,于是就需要用一些新的角度去观察和探讨。
那些沿袭下来、用了千百年的概念不该是天然生成的,譬如说到某某,就是含蓄,说到某某就是清丽,这有点像流通了很长时间的货币,该贬值了。
应该把这些作品放到当时的语境里,多说出一些什么来。
记者:这一两年,我们这里比较流行学者在电视上用现代人的眼光和语言向老百姓讲《论语》、《庄子》、《三国》什么的,不知道算不算“注入了新活力”。
在美国、英国或别的地方,学者们上电视给大家讲莎士比亚吗?宇文所安:(笑)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东西。
田晓菲:确实很少看到有一个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在电视上讲……这似乎是不对等的。
每一门学问背后要下许多苦功夫,如果学者上电视太多,变成一个新闻人物,会占去许多下苦功的时间,我觉得未免有些不值得。
而且从长远来讲,要产生文化上的深远影响,不是突击几个月、几年,做几场演讲,卖几百万本畅销书就能奏效的。
你要拿出新的观点,也不是拿些最时髦的理论就可以建构的,真的需要很深的学养做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记者:在那篇评论北岛英文版诗集的文章里,您表达了一些观点,人们因此有这样的感觉——您觉得中国的现代诗不如古代诗歌。
宇文所安:(面部表情丰富,似乎很吃惊)我没有此意。
你知道,在国外,一篇书评可以讲优点,也可以同时讲缺点;但在中国,似乎只能一个调子,要么好,要么坏。
他们只是选取了我讲缺点的那部分。
记者:有人把您、顾彬、马悦然,分别看作对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当代诗歌、中国当代小说翻译的3个代表性人物,您觉得呢?宇文所安:从翻译角度来讲,我译得最多的确实是中国古典诗歌。
但从个人兴趣来讲,我对元以后直到民国的诗歌、散文、小说都有兴趣,我对现代的东西也非常感兴趣。
记者:前一阵,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您怎么看?宇文所安:我不觉得一个人可以要求其他人做什么事,或者发动一个运动,你只能从自己做起。
█ 先秦时代,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混杂和多元的记者:在《他山的石头记》里,有篇文章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自我”是怎么产生的,非常有意思。
宇文所安:我想探讨的是:一个与身体脱离的“自我”概念的源头在哪里?我感兴趣的,不是人死后或者在巫祝降神时离体的那个灵魂,而是一个更加具有社会性的直觉意识,也就是说,在身体之内,还居住着一个与肉体分离的“人”。
对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最精彩的哲学思考,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段落。
肉体有“百骸、九窍、六脏”,究竟哪一部分盛纳着那个“自我”呢?庄子非常喜欢这个自我寻找自我的吊诡游戏。
我所感兴趣的先秦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
我不太喜欢人们在谈论先秦的时候总是说,这是儒家的,这是道家的,这是名家的,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划分。
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是混杂和多元的,我甚至觉得诸子百家的文本有时候会有意压抑那些令人不安的东西,譬如暴力,譬如通过对身体的自残来实现一个完满的自我。
在美国教一些华侨学生时,会发现他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一些观念,譬如觉得“我们中国人”是温良恭俭让的。
但当他们读到这些古代文本时,会大吃一惊:这不是他们印象中的中国文化,而是有英雄主义,有暴力,很多和原先想象的中国不符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