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玄奘取经
开放的对外政策
⑴设专职机构——鸿胪寺
中外交往:
对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外
友好的态度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政
策
中外文化:
(1)外来宗教(景教、回教、摩尼教) 传入; 玄奘取经
兼收并蓄的方针
(三)自我评价:
“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 人物评说:你怎么评价唐太宗?
四、历史功绩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 治世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对以后历代的治国方略 产生了深远影响。 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与周边各族 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 蓄,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并不断走向繁 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
唐
统治 思想
吸取隋亡教训 存百姓(民本)
太 宗 的 治 国 之 道
具体 措施
选贤 任能
虚怀 纳谏
广求贤哲 不避仇怨 不拘门第 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
革新 政治法律
制度 社会经济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 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 毙。” “舟所以—比—人《君贞,观政水要所•君以道比》 黎庶(百 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问题导学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二、客观评价唐太宗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及答案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一)一、选择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适合的一项是()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2、下面有关“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3、唐太宗时期,十部宫廷音乐中出自天山以南的就有三部,当时控制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是()A、东突厥B、西突厥C、吐蕃D、回纥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这,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远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其根本目的是()A、当一代贤明君主B、减少决策失误C、笼络人才D、维护封建统治6、“夫治国犹如栽树,本要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二、阅读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
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四: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及答案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答案:D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教材第12页,本课测评1、唐太宗时期能够汲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因而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
其表现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本课测评2、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的生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习延伸2、赞同后者意见。
因为,前者将突厥视为寇盗,并强调其危害性,这种看法充斥着对突厥的蔑视和不平等,只站在大国胜利者的立场解决问题。
而后者却是把突厥人看成与中原百姓一样的人民,具有平等、大度、宽容、仁爱的态度,并提出以突厥首领治理突厥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以德治国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对突厥人的管理,能够更好地稳固唐朝的统治。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自 主 探究 3
材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 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 家。”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图
“天可汗”
1、材料一可知,和 以往相比,唐太宗处
西突厥
东突厥
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方 面有什么不同? 2、在这一原则指导
下,唐太宗处理民族ຫໍສະໝຸດ 吐蕃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方 式?
材料三: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程咬金
房玄龄
杜如晦
1、材料一、三体现程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思想?他采取杜什么举
措选拔各种各样的人咬才?这个举措产生了哪些影响?唐太如宗在中央
机构中如何管理下属金的?有什么作用?
晦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3、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 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你觉得该如何评价唐太宗?
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原则和依据: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
4、评价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准(根 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人民需要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 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
奠基人唐太宗
2020/8/25
(599—649年)
一、印象唐太宗
二、走近唐太宗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
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采取 措施,在较短时间对国家做出了卓 有成效的治理,促成了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 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高中历史选修四 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解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答案 C2.《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
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答案 A3.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答案 B4.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答案 C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④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①②正确;由“布达拉”含义可知③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李世民登基的方式玄武门之变1.(1)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
受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
2.“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深化认知]“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清单二唐太宗的内政措施“贞观之治”的出现1.(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
(4)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深化认知]“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
清单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
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4)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 新人教版选修4
2014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同步测试新人教版选修4(时间:30分钟,分数: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答案:C2.唐太宗的主要施政措施有()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从唐太宗的具体活动的辨析中,不难得出题中所给备选项都符合要求。
答案:D3.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A.实行三省六部制B.实行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D.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解析:从生产关系的三个要素看,均田制的实行体现了生产资料的归属,租庸调制的实行体现了产品的如何分配。
答案:D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解析: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关键是完整理解题干所给的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朕独爱之如一”和“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的意思,A符合题意。
答案:A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材料蕴涵的信息有()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解析:解题关键是从题干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正确。
【人教版选修4】专题1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练习题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1.唐朝时,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A. 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 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C. 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D. 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2.下图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A.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B. 唐玄奘西行天竺C. 文成公主入藏D. 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3.“上(唐太宗)谓侍臣曰:‘薛延陀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
’上曰:‘然。
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此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唐太宗()A. “存百姓”的思想B. 虚怀纳谏的胸襟C. “战而后和”的策略D. 文德治国的思想4.唐朝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在该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是()A. 羁縻府州B. 鸿胪寺C. 安西都护府D. 宣政院5.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B. 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C. 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D. 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6.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主要反映出唐太宗()A. 通过科举考试,有效笼络优秀人才B. 设置圈套,引文人上钩C. 开创科举制,选拔进士D. 重文轻武7.唐都城长安是世界性大都会,在这里可以接触到的宗教有()①景教②回教③摩尼教④佛教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①②③④8.唐朝陈陶的《陇西行》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1.2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当堂检测
1.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有()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减轻农民负担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曾受封“秦王”,以“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
李世民的夺位行为违背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纲常”③西周的宗法制④老子的“道”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3.封建史学家描述“贞观之治”时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史学家对“贞观之治”有夸大溢美之词B. 反映出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之道C. 说明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D. 客观公正地反映出“贞观之治”的真实面貌4.李世民死后,其武才人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
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人,皆无禁忌。
这反映了唐代()A. 否定了儒家纲常伦理观念B. 男女平等观念被认同C. 市民文化开始影响婚姻观D. 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5.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下列不属于唐太宗功绩的是()A. 巩固统一,维护主权B. 文德治国,完善科举C. 不夺农时,轻徭薄赋D. 重用人才,善于纳谏6.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A. 成为贤明君主B. 笼络人才C. 维护封建统治D. 减少决策失误7.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独朕爱之如一。
”又说:“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
”材料说明唐太宗()①主张民族平等②民族政策开明③具有民族歧视思想④带有排外倾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8.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2、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
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D.③④3、唐太宗对隋亡深有感触,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
为此他采取的治国策略是:()①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②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③颁布的法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④完善科举制,扩大选官对象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4、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很大程度上与唐太宗有关。
下列表述中与唐太宗无关的是()A.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B.唐太宗进一步完善、革新制度C.唐太宗精简官吏、定期考核D.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5、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能体现该认识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轻徭薄赋③慎用刑罚④推行均田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某校举办“中国杰出帝王展”活动,下面能够收入唐太宗展板的内容有①选官“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②强调“存百姓”思想,轻徭薄赋③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④创立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不能体现该言论的是()A.发动玄武门之变 B.善于纳谏C.克制个人奢欲D.减轻徭役赋税8、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
2020版历史人教版选修四作业: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含解析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巩固1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 )A.中央和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C.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D.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他们之间的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
2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 )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曾建议尽早除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被唐太宗重用。
3观察下图,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 )《步辇图》A.稳定了唐朝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B.进一步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区域C.扩大了唐朝同亚、非等地区的交流D.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交流与团结D项。
4唐太宗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为此,唐太宗( )A.选用廉吏,“不避亲仇”B.科举选官,“咸尽其才”C.轻徭薄赋,“宽仁慎刑”D.对北方民族,“爱之如一”,即休养生息政策,C项对应正确;A、B两项对应选官制度;D项对应民族政策。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材料二 贞观二十三年……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
——《资治通鉴》材料三 (唐)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请完成:(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2)根据材料,指出其治国理念产生的原因,分析其治国理念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1)问时,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清净”、材料三中的“存百姓”等,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
解答第(2)问时,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关于“影响”,主要回答“贞观之治”的表现即可。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以民为本,存百姓。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1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2)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案)【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导入一:上两节课,我们通过对秦始皇作为的概括进行了综合评价:他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
他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历史发展新纪元,并且他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又实行暴政,秦短命而亡。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繁盛时期的统治者唐太宗,我们又可如何定位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唐太宗,即李世民(济世安民),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课文讲述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秦王李世民具有为帝的实力;①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晋阳起兵、镇压农民起义,为推翻隋朝统治、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②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
李世民本人兼备文韬武略,又有忠心耿耿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猛将(程咬金、尉迟敬德、秦叔宝)但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次子李世民不具备为帝的资格(2)兄弟争夺:太子李建成是继承皇位的当然人选,但实力不如李世民雄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测试)1.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包括()①重用人才②善于纳谏③完善科举制④轻徭薄赋⑤减轻刑罚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善于用人,他在位时重用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故①②③④⑤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性的题目。
2.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法律)。
3.唐朝时期中国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实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文化政策的是( )答案:D解析:分析:“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明、兼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朝身穿丝绸的妇女反映的是唐朝时期中国贵族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并不能反映唐朝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唐朝文化政策的准确理解。
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的核心信息、4.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分析:这一题属于唐朝民族关系的史实,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对各个民族平等的态度,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反映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同等对待的史实,符合唐太宗的主张,所以选A。
点评: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较为宽松,采取和亲等方式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进行中央集权统治。
5.唐太宗统治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
下列关于唐太宗时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羁縻府州B.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位可以世袭C.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安西都护府D.加强与西藏的联系和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并册封喇嘛教首领答案:D解析:分析:A项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归附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由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攻下西突厥政权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因此ABC项均正确。
D项错误,是康熙帝时期采取的措施。
点评: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唐朝的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6.《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
”(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
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
)《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唐太宗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①来访人员频繁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③玄奘取经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因此选D,②说法过于夸大。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7.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管辖()A.西藏地区B.西域地区C.陕西地区D.西亚地区答案:B解析:分析:唐太宗时期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因此选B。
点评:唐太宗时的民族政策8.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
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答案:C解析:分析:①不是唐太宗的主张;④属于唐太宗政治方面的主张,与强调民生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
选C点评:“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9.唐太宗治国的思想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材料中不能体现出他的“民本”思想的是()A.“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失以不时为本”B.“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C.“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D.“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常守富贵”答案:D解析:分析: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核心。
A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B强调不失农时;C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这三项都是唐太宗“民本”思想的体现。
故选D。
点评: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能够审时度势,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治国方案,能够对历史遗留的各种问题进行大胆改革整顿,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民本思想是唐太宗治国的核心思想,对贞观之治起到了推动作用。
10.下图是电视剧——《贞观长歌》,下列各项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C.文成公主入藏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A B C三项都是出现或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的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可以出现在剧中,而D项出现于清代符合题意要求。
点评:唐太宗因“贞观之治”而彪炳史册,在以往的史料中对唐太宗的评价往往过于夸大,而忽略了其本质属性,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客观性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正确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前提条件。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
……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
……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
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
……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
……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
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
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
”太宗许将宽宥。
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
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五覆奏,自蕴古始也。
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
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
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答案: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特点:慎用刑法。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答案: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
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解析:分析:(1)注意材料一开头语句“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可知原因是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
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目的。
然后根据“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特点是慎用刑法。
(2)提取材料信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可知是强调赏罚分明;“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是用重法惩治贪官,整顿吏治。
(3)提取材料信息“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
既而悔之”,可知是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
“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
”可知太宗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4)综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材料一体现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唐律有利于稳定秩序,材料三体现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点评:法律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和愿望的体现,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国策制定中是一位关键人物。
他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了较深刻和明智的认识。
他强调要保持长治久安,就要实行开明统治,重视法律,刑法要宽平、简约,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
12.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