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1]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合肥市滨湖医院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一)传染病的定义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通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3、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钉螺血吸虫等。
4、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5、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三)法定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二、传染病的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三、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1、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
如既往未感染麻疹又未注射疫苗,就有感染麻疹危险。
感染是由于接触了患者或咽分泌物导致。
麻疹极易传播,同居一室就可能被染.一般在接触病毒后10天开始发热、流涕、咳嗽。
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要点
+
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 染者
+
++
+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携带 者
+
+ +
苍蝇、 蟑螂
+
+
+
+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
猫、猪、狗、家兔 +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 犬、猫、家畜和野兽
+ +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
+++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 和病人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鼠 蚤
±
±
+
±
+
++
+++±+
++
+++
开放性肺结核
+
+ +
++++++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梅毒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淋病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
+++±
++
注 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 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 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
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各类隔离预防和控制措施
各类隔离预防及控制措施隔离预防是防止医院感染因子从病人或带菌者传播给其他人的一种有效措施。
隔离预防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隔离技术,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减少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源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爆发流行。
一是隔离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病人诊疗、护理的预防措施。
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执行标准预防,这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附加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主要为空气、飞沫和接触),根据疾病传播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二是防护技术,医务人员须掌握正确的防护技能,保证自身、病人以及环境不被污染,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三是建筑布局上的隔离预防,从而切断传播途径,为所有医务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隔离预防技术。
具体措施如下:一、标准预防的概念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防护用品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主要如下:1、手卫生(洗手、卫生手消毒及外科手消毒)2、戴手套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5、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患者时,根据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处理。
常见传染病知识及防治措施
1.前驱期:从发病至出疹前3~5天。发热、咳嗽、口腔粘膜斑。2..出疹期:发病3—4日耳后、发际渐及耳前、面颊、前额、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足心出疹,2~5日布及全身。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肝脾、全身淋巴结肿大。嗜睡或烦躁不安。查体:肺部常闻干、湿性罗音。3.恢复期:3~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褐色色素斑,1~2周消失、留有碎屑样脱皮。
防疫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天。接触者检疫3周,曾接受被动免疫者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室内通风、环境消毒,管理幼儿不到人群集中的场所、疫区。
3.增强人群免疫力
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年幼、体弱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是丙种球蛋白。
(六)肺结核
病原体
(五)麻疹
病原体
麻疹病毒
潜伏期
潜伏期约10天(6~18天)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班级隔离期
医学观察18天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流行特点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由有病例发生。我国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因长期疫苗免疫的结果,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点易造成城镇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1.发热(体温38~39℃),伴有咳嗽、流涕、倦等症状。2.口腔粘模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手、足、皮肤出现斑、丘疹,后变为疱疹,患者咀嚼时疼痛,拒食3.及少数病例可出现肺炎、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并发症。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1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
1.2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2.1 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2.2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1患者的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常见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及其防护
二、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
疾病 名称 肺结核 SARS HIV 手足口病
传染源
开放性肺结核 患者 患者
患者和病毒 携带者
患者和隐形 感染者
传播途径
空 飞 接 生物 气 沫 触 媒介 ++
+ ++ +
●
++
隔离预防
口 帽 手 防护 隔离 防护 鞋 罩 子套 镜 衣 服 套 + ++ ± +
+ ++ ±
不用特殊处理
未接种或接种过但抗-
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同时另一部位接种HBV疫
HBs≤10mIu/ml,或不详者 苗(20ug),于1和6个月后接
种第2和第3针
HCV接触后随访
➢ 没有推荐采用的预防措施 ➢ 免疫球蛋白无效 ➢ 抗病毒药物仅对感染病人有效 ➢ 接触后4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检测 ➢ 早期诊断:接触后4周~6周检测丙肝病毒RNA
+ ++ ± + + ++ ± + + ++
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 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 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炭疽(接触、消化道) ➢ 流行性感冒 ➢ SARS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接触传播
概念: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 触。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 适的侵入门户。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 播。
接触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 脊髓灰质炎 ➢ 伤寒、副伤寒 ➢ 细菌性痢疾 ➢ 霍乱 ➢ 炭疽(飞沫、接触) ➢ 甲肝 ➢ 手足口病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1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1.2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2.1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2.2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1患者的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3.2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4.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4.1患者的隔离: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4.2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附录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注1:在传播途径—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士"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也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一、口罩的使用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莓,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A。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护自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
三、手套的使用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4、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C。
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D 。
五、鞋套的使用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及隔离
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一、口罩的使用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莓,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A。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护自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
三、手套的使用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4、应正确戴脱无菌手套,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C。
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2)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D 。
五、鞋套的使用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疾病名称传染源传播途径隔离预防空气飞沫接触生物媒介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隔离衣防护服鞋套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乙型、丙型、丁型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带者#±±+麻疹麻疹患者++++++++流行性腮腺炎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脊髓灰质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苍蝇、蟑螂++++流行性出血热啮齿类动物、猫、猪、狗、家兔++++++±±狂犬病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伤寒、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患者和带菌者+±++霍乱患者和带菌者++++++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白喉患者、恢复期或健康带菌者+++++++百日咳患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鼠疫肺鼠疫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鼠蚤+++±+腺鼠疫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病人+鼠蚤±±+±+炭疽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病人+++++±+流行性感冒染者+++++肺结核开放性肺结核++++++±+SARS 患者++++++±+++HIV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手足口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梅毒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禽、健康带毒的禽+++++±++注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注 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
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常见传染病及预防知识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细菌性痢疾、艾滋病等。
一、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即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措施。
此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水痘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学校最容易发生和流行。
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
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及知识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及知识为了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掌握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定义开始,依次介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个人防护以及社会防控等相关内容。
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源经介体传播给易感人群,并引起相应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源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者、潜伏感染者和带菌者等。
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源传播和血液传播等。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社区卫生措施建立有效的疫情监测与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实施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暴发原因和传播途径。
加强流行病学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 个人卫生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合理膳食、规律作息等。
避免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尤其是活禽和野生动物。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3.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建立院内感染监测制度、消毒隔离措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以减少医院内传染病的传播。
三、常见传染病的防控知识1. 流感的防控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预防流感的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等。
2. 肺结核的防控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预防肺结核的措施包括开展结核病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提高个人免疫力、遵循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3. 肠道传染病的防控肠道传染病包括腹泻病、痢疾等,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或接触传播。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包括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勤洗手、正确处理食物等。
四、个人防护措施1. 勤洗手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应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正确搓揉至少20秒,彻底清洗双手。
2. 正确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空气污染或有传染病疫情时,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
LOGO
传染病流行环节的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有的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
染性,比如麻疹、甲型肝炎,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 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 蔓延。
Page 6
LOGO
传染病流行环节的防控措施
Page 31
LOGO
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得了肺结核,应该注意什么? (1)一旦被确诊为肺结核,一定要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治疗,严格
按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和复查。
(2)治疗期间尽量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要减少与其他人的接 触,如果必须去,需要佩戴口罩。
(3)要树立治愈的信心,只要完成规范治疗疗程,绝大多数肺结核是 可以治愈的,治愈后就不会有传染性。
福平(RIF)、乙胺丁醇(EMB)、吡嗪酰胺(PZA)。结核病的一个标准短疗程 是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两个月,然后单独使用异烟肼和 利福平再过四个月。 但一旦发展成耐多药结核病,疗程会变得漫长而复杂,一个标准流程长达20-24 个月,而且药物不仅具有相当大的肝肾毒性,副作用显著,且价格昂贵,整个 治疗过程费用是普通结核的上百倍。除此之外,由于抗结核病药物对于肝脏会 有损伤,患者还需要服用护肝药物。
- 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 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每年可能感染10-15人(或更多)的新患者。 结核病菌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的概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患者排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
+
+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猫、猪、狗
家兔
++
+
+
+
+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
家畜和野兽
+
+
+
+
±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
+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
猩红热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
白喉
患者、恢复期和健康带菌者
++
+
+
+
+
+
百日咳
患者
+
+
+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
携带者
++
+
+
+
+
±
+
鼠疫
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
类动物和患者
++
+
鼠瘙
+
+
+
±
+
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
动物和患者
+
鼠瘙
±
±
+
±
+
炭疽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患者
+
+
+
+
+
±
+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
+
+
肺结核
开放性肺结核
+
++
+
+
+
±
+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1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
1.2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2.1 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2.2 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1患者的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传染病是指由致病微生物通过传染源传播给易感人群而引起的疾病。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对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提供相应的隔离和预防措施。
一、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病毒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等。
2. 食物和水源传播:某些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肠道病毒、诺如病毒等。
3.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蜱虫等昆虫叮咬传播,如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等。
常见病例:流感、水痘、麻疹、乙肝等。
二、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肺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等。
2. 食物和水源传播:某些细菌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如沙门菌、霍乱弧菌等。
3. 虫媒传播:通过蚊子、跳蚤等昆虫叮咬传播,如鼠疫杆菌等。
常见病例:肺结核、痢疾、沙门菌感染、百日咳等。
三、真菌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某些真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传播,如肺孢子菌、曲霉菌等。
2. 接触传播:某些真菌通过接触感染,如白色念珠菌、甲醇菌等。
3. 土壤传播:某些真菌通过土壤中的孢子传播,如皮肤癣菌等。
常见病例: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皮肤癣等。
四、寄生虫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 蚊媒传播: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如疟原虫、丝虫等。
2.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受污染的土壤或食物传播,如蛔虫、钩虫等。
3. 动物传播: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如包虫病、弓形虫感染等。
常见病例: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传染病的隔离预防:1. 个人卫生: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保持清洁整洁的生活环境。
2. 疫苗预防: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某些传染病。
3. 隔离患者:对于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及时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4.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接触受感染的动物、食物或污染的水源,减少感染机会。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制度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1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捷表面的污染。
1.2医务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2.1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2.2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1患者的隔离: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1]
床单位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无特殊处理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罕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宇文皓月
疾病名称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隔 离 预 防
空气
飞沫
接触
生物
媒介
口罩
帽子
手套
防护镜
隔离衣
防护服
鞋套
病毒性
肝炎
甲型、戊型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
+
±
±
+
+
乙型、丙型、丁型
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
带者
#
±
±
+
麻疹
麻疹患者
+
++
+
+
+
+
+
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性感冒
1~3
数h~4d
体温正常2d或病后7d
医学观察4d
肺结核
14~70
隐性感染可持续终生
症状小时后连续3次痰培养结核菌阴性
医学观察70d
SARS
4~5
2~14
症状消失后5d~7d
医学观察14d
HIV
2d~10年
数月~15年
终身采纳血液隔离
医学观察6个月
手足口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全治愈
医学观察90d,90d内有过性接触的予以青霉素治疗。
淋病
2~5
1~14
感染的新生儿、青春期前儿童隔离至有效抗生素治疗后24h;成人治愈
医学观察14d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3~4
3~7
目前尚无人传染人
医学观察21d
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 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 为性接触或接触也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
疾病名称
潜伏期(天)
隔离时间
密切接触者观察
常见
最短~最长
病毒性肝炎
甲型
30
15~4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甲、戊型,急性乙、丙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6周
乙型
70
30~180
隔离至肝功能正常,并且HBV DNA、HCV RNA、HDV RNA转阴
丙型
8周
2周~26周
丁型
6周~12周
3周~12周
戊型
40
15~75
自发病日起隔离4周
麻疹
10
6~21
自发病日起至出疹后5d,
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诊后10d
医学观察21d
流行性腮腺炎
14~21
8~30
自发病日起至腮腺消肿为止
医学观察21d
脊髓灰质炎
5~14
3~35
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第1周呼吸、消化道隔离,1周后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
其他多重耐药菌
患者安置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单间隔离
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人员限制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手部卫生
遵循WS/T313
严格遵循WS/T313
遵循WS/T313
眼、口、鼻防护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
仪器设备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专用,用后应清洗与灭菌
用后应清洁、消毒和/或灭菌
物体表面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抹布专用,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每天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
+
++
+
+
+
±
+
SARS
患者
++
+
+
+
+
±
+
+
+
HIV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手足口病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
+
+
±
+
梅毒
梅毒螺旋体感染者
+
+
淋病
淋球菌感染者
+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病禽、健康带毒的禽
+
+
+
+
+
±
+
+
注 1:在传播途径—列中," + ":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 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士”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
每日两次开窗通风,每次至少30分钟。不能开窗通风时,可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动态消毒。
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可使用含乙醇的快速手消剂。
经消化道传播的病毒性肝炎
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性肝炎
HIV
梅毒
淋病
布病
流行性出血热
手足口病
菌痢
感染性腹泻
猩红热
结核分枝杆菌
麻疹
+
+
+
脊髓灰质炎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
++
苍蝇、蟑螂
+
+
+
+
流行性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猫、猪、狗、家兔
++
+
+
+
+
±
±
狂犬病
患病或隐性感染的犬、猫、家畜和野兽
++
+
+
+
±
+
伤寒、副伤寒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细菌性痢疾
患者和带菌者
+
±
+
+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
猩红热
患者和带菌者
++
+
+
+
+
+
白喉
患者、恢复期或健康带菌者
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
疾病名称
传 染 源
传 播 途 径
隔 离 预 防
空气
飞沫
接触
生物
媒介
口罩
帽子
手套
防护镜
隔离衣
防护服
鞋套
病毒性
肝炎
甲型、戊型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患者+±±++乙型、丙型、丁型
急性和慢性病人及病毒携
带者
#
±
±
+
麻疹
麻疹患者
+
++
+
+
+
+
+
流行性腮腺炎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3
1~10
症状消失后3d,不少于病后7d
医学观察7d
鼠疫
肺鼠疫
1~3
数h~12d
症状消失后痰培养6次阴性
接触者医学观察9d,
预防接种者观察12d
腺鼠疫
2~5
1~8
淋巴肿大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d
炭疽
1~5
~14
症状消失,溃疡愈合,分泌物或排泄物培养2次(间隔5d)阴性
医学观察8d~12d
流行性感冒
1~3
数h~4d
体温正常2d或病后7d
医学观察4d
肺结核
14~70
隐性感染可持续终生
症状小时后连续3次痰培养结核菌阴性
医学观察70d
SARS
4~5
2~14
症状消失后5d~7d
医学观察14d
HIV
2d~10年
数月~15年
终身采取血液隔离
医学观察6个月
手足口病
2~7
治愈
医学观察7d
梅毒
2d~3周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常规消毒方法
疾病名称
消毒方法
环境和设备表面
地面
空气
工作人员手
多重耐药菌感染
每4小时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一次,遇污染随时擦拭,有明显的血渍或分泌物污染,可先用消毒剂履盖,再擦拭。
抹布用后消毒、清洗、晾干备用。
湿式清扫,必要时用消毒剂擦地,每日两次,遇污染随时消毒。每把拖布只能擦拭一个房间,固定使用,用后消毒,清洗、悬挂、晾干备用。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终末消毒
床单位消毒
标本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密闭容器运送
生活物品
无特殊处理
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无特殊处理
医疗废物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双层医疗废物袋,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
解除隔离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
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症状消失后6d并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
医学观察5d,便培养3次阴性并服药预防
猩红热
2~5
1~7
自治疗日起不少于7d,且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
医学观察7d
白喉
2~4
1~7
症状消失后咽拭子培养2次(隔日1次)阴性,并至少症状消失后7d
医学观察7d
百日咳
7~10
2~21
自发病起40d或痉咳后30d
医学观察21d
医学观察20d
流行性出血热
7~14
4~46
至症状消失
-
狂犬病
1月~3月
5d~19年
至症状消失
-
伤寒
7~14
3~60
体温正常后15d或症状消失后5d、10d便培养2次阴性
医学观察21天
副伤寒
8~10
2~15
细菌性痢疾
1~4
数h~7d
症状消失后隔日一次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医学观察7天
霍乱
1~3
数小时~7d
++
+
+
+
+
+
百日咳
患者
+
+
+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患者和脑膜炎双球菌携带者
++
+
+
+
+
±
+
鼠疫
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
++
+
鼠蚤
+
+
+
±
+
腺鼠疫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和患者
+
鼠蚤
±
±
+
±
+
炭疽
患病的食草类动物和患者
+
+
+
+
+
±
+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
+
+
肺结核
开放性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