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计算机网络》简答题、名词解释考试复习提纲
《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提纲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TANE96].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因为没有第三台计算机,因此不存在交换的问题. 最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因特网。
它由非常多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许多路由器互联而成。
[1]因此因特网也称为“网络的网络”。
另外,从网络媒介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可以看做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特定的设备与软件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数据通信和共享资源。
1、数据通信是指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
2、共享资源包括共享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之间,可以快速可靠地相互传递数据、程序或文件.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中提供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是计算机网络组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一些用于计算机实时控制和要求高可靠性的场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备份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分布式网络处理和负载均衡,对于大型的任务或当网络中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负荷太重时,可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上进行,或由网络中比较空闲的计算机分担负荷。
3.计算机网络按距离、通信介质、拓朴结构等分别可分为哪些类?按通信距离、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拓扑结构、通信介质及传输带宽,可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哪几种:1、按信息交换方式分: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和综合交换网2、按网络拓扑结构分:星形网、环形网、树形网和总线网等3、按通信介质分: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和卫星网等4、按传输带宽分:粗缆和细缆5、按通信距离分:局域网、都市网、光域网和internet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有哪些?1。
管理信息系统(MIS)2.办公自动化(OA)3.新戏检索系统(IRS)4.电子收款机(POS)5.分布式控制系统(DCS)6。
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1、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宜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址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一一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址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一一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一一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來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败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
1.速率数据率(data rate}、比特率(bit rate).单位:b/s,或kb/s. Mb/s, Gb/s 等.2.带宽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单位:b/s .3、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此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的限制.4、时延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资料以及答案(吐血整理)
计算机⽹络考试复习资料以及答案(吐⾎整理)计算机⽹络考试复习资料(吐⾎整理)⼀.填空题1、在数据报服务⽅式中,⽹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选择路由,在虚电路服务⽅式中,⽹络节点只在连接建⽴时选择路由2⽹络协议是通信双⽅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个⽹络协议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部分组成3.局域⽹的英⽂缩写为LAN,城域⽹的英⽂缩写为MAN,⼴域⽹的英⽂缩写为WAN4.两个最重要的⽹络参考模型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5.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个OSI参考模型全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该模型包含七个层次6.计算机⽹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络具有资源共享功能、信息传递与集中功能和综合信息服务功能7.OSI采⽤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共有七层,它们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以及应⽤层。
两个主机之间进⾏传输时,每层都有⼀个接⼝,通过协议的有关规定达到传输数据的⽬的8.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向下直接与⼆进制⽐特流相连接,向上与数据链路层相接。
设⽴物理层的⽬的是实现两个⽹络物理设备之间的透明⼆进制⽐特流,对数据链路层起到物理连接的作⽤9.超⽂本的含义是:该⽂本中含有链接到其他⽂本的连接点10.⽹络按地域分类分为三⼤类型:局域⽹(LAN)、城域⽹(MAN)、和⼴域⽹(WAN)11.⽹络的传输⽅式按信号传送⽅向和时间关系,信道可分为三种单⼯、半双⼯和双⼯12.Internet采⽤了⽬前在分布式⽹络中最流⾏的客户/服务器模式13.试例举四种主要的⽹络互连设备名称:中继器、集线器、⽹桥和路由器14.结构化布线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六个⽅⾯内容:户外系统、垂直量竖井系统、平⾯楼层系统、⽤户端⼦区、机房⼦系统和布线配线系统15.对⼀般⽹络管理⽽⾔,实现⽹络安全的最简单的⽅法是:⼊⽹⼝令密码确认、合法⽤户权限设定和定期安全检查运⾏⽇志记录16.路由器在七层⽹络参考模型各层中涉及⽹络层17.计算机⽹络由通信⼦⽹和资源⼦⽹组成18.在典型的计算机⽹络中,信息以包为单位进⾏传递,其主要结构有包头、数据、包尾19.服务是各层向它的上层提供的⼀组原语,协议是定义同层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帧,分组和报⽂格式及意义的⼀组规则20.数据链路层的信息传送格式是帧21.⽹络层的信息传送格式是包22.传输层的信息传送格式是报⽂23.TCP/IP⽹络模型的四层结构,从底到上分别是链路层、⽹络层、传输层、应⽤层24.按传输技术可将⽹络分为两类,即点到点⽹络、⼴播式⽹络25.从通信的⾓度看,各层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两⼤类,即⾯向连接服务、⾯向⽆连接服务26.计算机⽹络中的三种信道连接⽅式分别为点到点连接、共享信道、信道复⽤27.ATM⽹络采⽤星型拓扑结构28.⼴域⽹⼀般由主机和通信⼦⽹组成29.在⼴域⽹中传送的数据单元称为分组30.在⼀个计算机⽹络中,当连接不同类型⽽协议差别⼜较⼤的⽹络时则要选⽤⽹关设备31.在计算机⽹络的定义中,⼀个计算机⽹络包含多台具有⾃治功能的计算机;把众多计算机有机连接起来要遵循规定的约定和规则,即通信协议;计算机⽹络的最基本特征是资源共享32.常见的计算机⽹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和⽹状33.常⽤的传输介质有两类:有线和⽆线。
计算机网络技术考试重点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四大特征:(1)计算机网络必须具有共享资源的能力;(2)互连的计算机应该是独立的自主计算机,即所有计算机没有主从关系;(3)网络软件是计算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素计算机网络是由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构成的。
其表现形式就是拓扑结构。
(1)结点访问结点是指拥有计算机资源的用户设备。
交换结点是指支持网络连通性并起数据交换和转接作用的结点。
混合结点既可以作为访问结点也可以作为交换结点。
(2)链路链路是指相邻两个结点间的连接。
物理链路也称物理连接,是相邻两结点间的一条物理线路。
数据链路也称逻辑连接,是在物理链路基础上加上数据链路控制协议构成)计算机网络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
(1)硬件:主机、通信设备、通信线路。
(2)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从逻辑构成来看,计算机网络由用户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构成,按照网络的覆盖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三类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单机系统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出现和发展在20世纪50~60年代,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运用磁盘进行数据交换,单主机互联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分组交换网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期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出现了适合计算机间通信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
这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表现在:(1) 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通信支持;(2)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强调的是通信资源的共享。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网络结构。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发展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网络。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就是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与标准化。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高速化、综合化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代计算机网络以高速化、综合化、多媒体技术为特征。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复习要点一、计算机网络概论1、计算机网络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终端网络(终端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计算机网络(以资源共享为目的)。
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硬件组成一样,都是由主计算机系统、终端设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四大部分组成的。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共享资源和进行在线通信。
例如:共享外围设备、共享数据、共享应用程序、使用电子邮件等。
(软件、硬件、数据、通信信道)3、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根本区别是: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操作系统软件来实现网络的资源共享和管理的,而计算机通信网络中,用户只能把网络看做是若干个功能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集合,为了访问这些资源,用户需要自行确定其所在的位置,然后才能调用。
因此,计算机网络不只是计算机系统的简单连接,还必须有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
4、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应用的最高形式,从功能角度出发,计算机网络可以看成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组成的;从用户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则是一个透明的传输机构。
5、计算机网络具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通信距离可分为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和局域网(LAN);按网络拓扑结构可分为星形网、树形网、环形网和总线网等;按通信介质可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和卫星网;按传输带宽可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按信息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综合交换网。
广域网(WAN),又称远程网,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分布范围广,常常借用传统的公共传输网络(例如电话)来实现。
广域网的布局不规则,使用权限和网络的通信控制比较复杂,要求必须严格遵守控制当局所制定的各种标准和规程,传输率低,误码率高。
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 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ISO七层结构的OSI/RM: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Tcp 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4.服务,功能,协议:“服务”是对相邻上层而言的,属于本层的外观表现,下层给上层提供服务;“功能”则是本层内部的活动,是为了实现对外服务而从事的内部活动;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5.两大子网: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2222221.通信子网任务:1连通结点2逐点数据传输3确定传输路径4监测通信过程组成:通信子网物理上由若干个结点和连接结点的传输介质组成;通信子网的协议,包括两大类,一类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网络接口层的若干协议;另一类则是各种局域网包括工业控制局域网以及现场总线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和物理层协议;333333物理层:是网络体系结构的最低层;它是网络功能体系结构中上层各功能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它向网络提供最基本的信号传输服务;物理层负责点到点的可靠连接和数据信号的可靠传输,物理层的功能主要是靠硬件体现和实施的;1、物理层的特性:1机械特性2电气特性3功能特性4规程特性物理层向链路层提供的服务:1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与释放2物理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3物理层管理4数据编码2、通信介质的5特性:1吞吐量和带宽;2成本3尺寸和可扩展性;4连接器5抗噪性4.双绞线,光纤:双绞线每根线都包覆有绝缘材料,然后每两根线再相互绞在一起;每根线的绝缘层用于隔离两根导线,绞在一起可减少干扰;1绞在一起限制了电磁能量的发射,并有助于防止双绞线中的电流发射能量干扰其他导线;2.绞在一起也使双绞线本身不易被电磁能量所干扰,有助于防止其他导线中的信号干扰这两根导线; 光纤的外面,是一层玻璃称之为包层;它如一面镜子,将光反射回中心,反射的方式根据传输模式而不同;这种反射允许纤维的拐角处弯曲而不会降低通过光传输的信号的完整性;包层外面,是一层塑料的网状的一种高级的聚合纤维,以保护内部的中心线;最后一层塑料封套覆盖在网状屏蔽物上6、带宽:是传输介质能传输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差值;频率通常用Hz表示,它的范围直接与吞吐量相关;带宽越高,吞吐量就越高;香农公式:对有噪声信道,每个码元所能取的离散值的个数受信道所受的干扰影响,其最大数据传输率C由下式确定:C=Blog21+S/N,B信道带宽,S信号功率,N 噪声功率;7、多路复用的方式:多路复用的理论基础是差别信号分割原理:1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FDM:按照频率参量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多路复用;在这个同一物理线路的带宽内的多个相互隔离的频段上同时传送多路信号;2时分多路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TDM:按照时间参量上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多路复用;当物理信道容量大于多个被传信号的数据传输率之和时,可将传输时间划分成等量的时间片,多个信号交错轮流占据不同时间片,每路信号通过周期交错连续的时间片传输,实现在同一时段由多个时间片组成内传送多路信号;3码分多路复用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x Address,CDMA:根据码型波形结构的不同来实现信号分割的多路复用在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使用同一频率,占用相同的带宽,各个用户可以同时发送或接收信号;4空分多路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SDM:传统多路复用技术,由多条线路共享一个物理空间,依据空间上的差别来分割信号;5波分多路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WDM:依据光波波长上的差别来分割信号的多路复用;WDM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FDM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原理是:整个波长频带被划分为若干个波长范围,每路信号占用一个波长范围来进行传输;8、对信源数据进行传输编码的意义:1提高抗干扰能力2携带同步信息实现同步;3可实现检错纠错;4增加传输信号带宽;5降低传输损耗;6简化传输设备;9、传输编码的类型:B-AMI编码:双极性交替反转码;“0”用无电平表示,“1”交替用正负极性两种电平表示、、无直流成分,高频和低频分量也较少,传输码流的带宽与信源数据比特流的带宽一致;抗干扰能力强;有一定的检错能力;缺点:当码流中出现长连“0”时,提取同步信息困难Manchester编码:曼彻斯特码用比特周期中间时刻不同方向的跳变来分别表示“0”和“1”的二电平编码;原理:将每一个比特周期划分成等宽的两个半周期,“l”码前半个周期为低电平而后半个周期为高电平;“0”码前半个周期为高电平而后半个周期为低电平、、可以实现自同步;完全消除了码型的直流分量;但带宽是比特流带宽的一倍,传输效率减少了一半简单易行,用作为以同轴电缆和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CSMA/CD总线局域网中的传输码型;差分曼彻斯特码将一个比特周期等分为两个半周期,在比特周期的中间时刻仍总是跳变,用每个比特周期起始时刻的跳变的有无来表示“1”和“0”;链路层是基于物理层,实现相邻结点数据可靠传输的功能层;所传输的数据是具有完整结构的二进制数据集合,数据可靠性要保证1、数据链路层功能:1链路建立与管理2帧同步3流量控制4 差错控制;方法:前向纠错,检错重发最常用5 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6 透明传输7 寻址2、数据交换技术:连续数据单元通过节点时的转发方式;交换:数据在节点进出过程;数据包:数据的传输过程变成了一个一个数据单位在网络节点一进一出的交换过程;通常将这个数据单位叫做数据包;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等高层协议将传输单位定义为--报文;传输层--报文或数据报;网络层--分组;链路层--帧;三种交换策略:1电路交换:只用于这两个节点间的通信;两节点间的线路将一直保持到其中一方终止通信;优:快速;适用于不允许传输延迟的情况;缺:由于网络线是专用的,所以其他路由不能使用;和电话通话一样,通信双方必须同时参与;2报文交换:只是当一方有信息需要传送时,网络临时建立路由传递报文,本次信息传送完毕,路由释放;并且报文被每个经过的节点存储起来;报文被发送到目的地,可以存储起来等待取用;优:路由是非专用的,完成一个报文传输后,可以立即被重新使用;接收方无须立即接受报文;缺:通常报文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由于中间节点必须存储报文,所以报文过长也会产生问题;报文尾部仍沿用原先设定的路由,而不管网络状况是否已经改变;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分组交换两种方式:11数据报方式:网络协议将每一个分组当作单独的一个报文,对它进行路由选择;22虚电路方式:类似于电路交换,区别:线路不是专用的即不同的虚电路可以共享一条公共物理网络线路3、数据可靠传输校验算法:奇偶校验,汉明码校验,循环冗余码校验循环冗余码校验的特点:1循环冗余校验,是数字传输系统中最常用的校验编码,在计算机系统内部数据传输,以及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中广泛应用;2这是一个建立在模2运算基础上的校验编码;其指导思想是:发送方用一个特殊的多项式表达式循环码生成多项式,去除信息码多项式所得的余式,附加在信息码之后,构成传输码;接收方用获得的传输码组成的多项式除以发送方使用的同一个多项式表达式,即生成多项式,若无余式,则表明传输码无错,若有余式,则表明有错4、差错控制:差错检测和差错处理;对象是数据帧,帧的差错表现:帧丢失、帧序乱、帧内容错;差错检测是尽可能及时发现这三种帧错误,差错处理的任务就是在发现错误的同时采取及时可靠的措施改正错误,实现不丢帧、不乱序、无错帧;流量控制:当发送方的传送能力大于接收方的接收能力会造成数据帧的丢失,此时为了使收发两个节点实现匹配传输,必须对发送速率加以控制,即流量控制3HDLC 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最完整的经典链路层协议:是面向位的数据链路协议,使用位填充来保证数据的透明性;5个0填充一个1,避免6个以上的0从而避免与前导码一样HDLC基本技术:节点类型、链路类型和数据传输方式,为了适应不同配置和不同数据传送方式,HDLC定义了三种类型的站、两种链路配置和三种数据传输方式:三种类型的站:主站、从站和复合站; 两种链路配置:非平衡设置和平衡设置;三种数据传输方式:正常响应式、异常响应式和异步平衡式;HDLC的帧结构:使用帧同步传输;HDLC帧具有固定的格式:首部、负载信息部和尾部;首尾各占24位,中间信息字节数可变;首尾共48位放置帧的控制信息,实现同步、透明传输、寻址、流量控制、顺序控制、差错控制、数据与控制信息的识别、以及链路的管理;首部的8位地址字段表明HDLC链路除去一个广播地址最多可以连接255个站点,但在点对点链路中,不需要这个字段;首部的8位控制字段包含了链路层的大部分控制信息,包括帧的类型、帧的序号、监督帧和无编号帧的功能位等;不同类型HDLC 帧时8位控制字段的各位意义不同;首尾中的标志字段用于实现同步;地址字段用于实现寻址;控制字段用于实现顺序控制、流量控制、数据与控制信息的识别、以及链路的管理;帧检验序列字段FCS用于实现差错控制;透明传输机制:是指将帧中非标志字段出现5个连“1”自动补“0”,然后传输;在接收端则将非标志字段中的5连“1”后的“0”自动去掉恢复帧的原来面貌;在HDLC协议中,差错控制的校验内容不包括标志字段;认为标志不会出错;当相邻两个帧连接在一起时,首尾标志字段连在一起构成一个16位的特殊码段,作为帧间的区隔;HDLC的帧类型:HDLC有信息帧、监督帧和无编号帧三种类型;由帧结构中的控制字段的头两位标识; HDLC的操作三个阶段:初始化、数据传送和拆链;5、噪声的影响下,数据帧传输可能出现问题 1到达接收方的帧数据有错,且不可用;2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没有到达接收方;3接收方收到正确数据帧,发回的确认帧途中丢失,发方没能收到确认;解决:问题1:通过差错控制编码实现对其检测和纠正,或要求重传;问题2和3:只能通过定时机制解决;即发方发送一帧后,即开始计时,当定时时间到,发方仍未收到接收方的确认,则发方可以认为数据帧因为上述问题之一而没有正确到达接收方,因此对上一帧进行重发;6、3种ARQ的特点:1等待式ARQ:发送方发出一帧数据后,即等待接收方的确认;如果接收方确认收到的是正确的数据帧,回送一个确认帧ACK,发送方收到ACK后,可继续发送下一个数据帧;如果收到的数据帧有错误,则回送一个否认帧NAK;发送方收到NAK后,进行重发;A. 发生3种错误之后的系统恢复,解决:发送方每发完一个帧后即启动计时器;B. 防止重复帧:对数据帧进行编号2退回N步ARQ:当第一个帧发出后,不等待其应答信号便连续发出第二个;一直到第N个帧;若第一个帧的应答信号是ACK,则继续发送第N+1个帧,若应答信号是NAK,则停止发送第N+1个帧,而是从错的那一帧开始重发,后面的已发的帧即便是已正确发送也要重发Ntf>2tp , tp 是单帧传输时间,tf 是单帧发送时间;缺:在重发的N个帧中,大部分在第一次发送时就是正确的,再次发送浪费了信道;当N较大时,效率会大大下降适用于信道出错率较少的情况;3选择重传 ARQ:在退N步ARQ基础上,当一个帧有错时,只重发有错的这一帧,之后的正确帧被接收方存储起来,不再需要重发,省下的时间用来传送新的帧;要求接收方必须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以便等待有错的帧经重发后获得更正,然后接收方把重发帧和缓存已有的正确帧一起重新排序后送给上层用户;收端可以接收乱序帧;适用于信道质量不好的情况7、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原理:数据单元编号不能太大,应循环利用;对发送方发出去的未经确认的帧的数目加以限制,这个受限制的数目称为发送窗口大小;为减少开销,接收端可在收到若干个正确的数据帧后一次性发送一次确认帧,类似于发送窗口,同时也规定一个接收窗口,只有当接收的帧号落在接收窗口内时才允许将该帧收下,否则将其丢弃;接收方每正确接收一个数据帧,就向网络层上交一个帧,接收窗口后移一帧,增加一个准备接收的新的帧号,并向发送方发回一个确认帧,发方接收到确认帧后,移动发送窗口,发送新的数据帧;滑动窗口协议和3种ARQ关系:当WT=1时,滑动窗口协议即等待式ARQ;当WT>1而WR=1时,退N步ARQ;当WT>l而WR>1时,选择重传ARQ;8、数据传输中“同步”:指通信双方对传输的信号的认识是相同的,或说到达终点的信号被识别出的数据信息和始端发出的信号承载的数据信息是完全一致的;9、PPP协议:1在串行链路上封装IP数据报的方法;PPP既支持数据为8位和无奇偶检验的异步模式如大多数计算机上都普遍存在的串行RS232接口,类似SLIP,还支持面向比特的同步模式封装IP包;2建立、配置及测试数据链路的链路控制协议LCP:Link Control Protocol;它允许通信双方进行协商,以确定不同的通信选项;3针对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控制协议体系;RFC定义的网络层有IP、DECnet以及AppleTalk等,PPP都可以予以支持;10、CSMA/CD:带有碰撞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应用在什么网络环境:以太网Ethernet、 CSMA/CD协议的要点是多点接入、载波侦听和碰撞检测11、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 算法:退避时延是间隙时间的整数倍;为防止不成功发送无限进行,规定了最大尝试次数n;碰撞后选择的退避时延为间隙时间的r倍;k=Min尝试次数,10r=随机数0,2k 退避时延=r 间隙时间媒体访问方法:1如果媒体信道空闲,等待,则可进行发送;2如果媒体信道有载波忙,则继续对信道进行侦听;一旦发现空闲,等待,便立即发送;3如果在发送过程中检测到碰撞,则停止自己的正常发送,转而发送一短暂的干扰信号,强化碰撞信号,使LAN上所有站都能知道出现了碰撞;4发送了干扰信号后,退避一随机时间,转1;11、应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为什么说冲突越严重,等待时间一般会越长如果两个工作站所选的随机间隔时间相同,碰撞将会继续产生;为尽量避免这种反复碰撞情况的出现,退避时间应为一个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量;同时,碰撞产生的重传加大了网络的通信流量;2. CSMA/CD 传输过程:1传输前侦听2如果电缆忙则等待3传输且检测冲突重传前等待:如果工作站在冲突后立即重传,则它第二次传输也将产生冲突,因此工作站在重传前必须4随机地等待一段时间;5重传或夭折接收过程:浏览收到的包并校验包是否成为碎片;校验目标地址;校验包的完整性;处理数据包12、以太网帧最大最小长度:1518个字节,64个字节;帧字段的前导码作用:处于MAC帧开始处的字段为前导码字段,由7个字节组成,其功能是使接收器建立比特同步;13、以太网交换技术:静态以太网交换、动态以太网交换:设计思路即在一个系统内同时按需存在许多“点-点会话”;是并行按需点点链路、动态交换;为什么它依然是一种“以太网”技术动态交换在任何时间内可以存在“许多专用的点对点源-目的以太网”,一旦一个独立的端口通信完成,动态交换释放此链路,链路资源可以供其他点使用,动态交换的带宽流量是按需分配的;IP地址结构网络地址+主机地址网络层功能:1提供网络地址2建立网络连接3网络服务数据单元的传输4服务质量参数的选取与维持5出错通知6排序7流量控制8复位9加速数据传送10释放连接2、网络层服务模式:虚电路、数据报:1目的地址:开始建立时需要、每个包都需要2错误处理:网络负责、主机负责3流量控制:网络负责、主机负责4拥塞控制:通信子网实现、难5路径选择:只需在建立连接时进行一次、每个包都需要独立进行6包顺序:按发送顺序到达、到达顺序不一定7建立与释放连接:需要、不需要8服务方式:面向连接、无连接9应用领域: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较低可靠性要求高的网络通信、数据量少多为突发性一个短包实时性要求高可靠性要求较低的网络通信3、IP五类地址的特点:1A类地址支持个不同的主机地址;2B类地址支持216-2=64534个主机地址3C类地址:支持最大量的小型网络;前三个8位位组表示网络地址,最后一个8位位组表示主机号.地址范围从至.可支持最大28-2=254个主机地址4D类地址:用于在IP网络中的组播;一个组播地址是一个唯一的网络地址,它能指导报文到达预定义的IP地址组;前4位恒为1110;5E类地址根据互联网发展史,解释IP地址为何会如此分类一旦选择了IP地址的长度并决定把地址分为两部分,就必须决定每部分包含多少位;在互联网中,既有由少量的大型物理网络,但更有大量的小型物理网络;因此,设计人员必须选择一个能满足大网和小网组合的灵活的、折衷的编址方案,即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五类:A、B、C、D、E,其中A、B、C是三个基本类,每类有不同长度的前缀和后缀;4、IP扩充:子网掩码、可变长子网掩码、无类域间路由CIDR划分子网原因:实质就是Internet的层次结构需要加第三层;在一个组织多个子网的环境中,每个子网都分别通过一个路由器的一个接口连入Internet,该组织内部子网结构细节对外面的Internet没有影响;Internet只需知哪个标准IP 网络地址连接至路由器就可以;只是在含有多个子网的组织内部,一个标准二层IP 地址的主机部分被细分用作标识子网;子网基本划分方法:将任何一类A、B、CIP地址再细分为更小的网络号;一个被子网化的IP地址实际包含三部分:网络号、子网号和主机号;子网和主机地址是由原先IP地址的主机地址部分分割成两部分得到的,IP地址中主机地址位数越多,就能分得更多的子网和主机;子网掩码的格式:标识网络和子网部分的bit位永远为1,剩下标识主机位置的bit位永远为0;5、引入超网的目的:CIDR最初是针对新的C类地址提出的,即只有新分配的地址才能使用这种技术,作用是减缓了Internet路由表的增长,而对于已经存在的选路则没有任何帮助;CIDR的几个关键特性对挽救IPv4地址空间的耗尽及路由表迅速膨胀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6、为何IP多播地址到以太网多播地址的映射不是唯一的由于多播组号中的高5bit在映射过程中被忽略,因此每个以太网多播地址对应的多播组是不唯一的,25=32个不同的多播组号被映射为一个以太网地址;7、设计路由算法应考虑的技术要素:1是路由算法所基于的性能指标,譬如选择路径最短路由,或者费用最低路由等;2要考虑通信子网是采用虚电路还是数据报方式;3是采用分布式路由算法,即每节点均为到达的分组选择下一步的路由,还是采用集中式路由算法,即由中央节点或始发节点来决定整个路由;4要考虑关于网络拓扑,流量和延迟等网络信息的来源;5确定是采用动态路由选择策略,还是静态路由选择策略;8、独立路由选择:节点仅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信息作出路由选择的决定,与其它节点不交换路由选择信息,虽然不能正确确定距离本节点较远的路由选择,但还是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流量和拓扑结构的变化;集中路由选择:指所有的互联信息都由一个中心位置负责收集和维护,然后这个中心位置将信息广播给所有的网络节点,每个节点根据收到的互连信息就能各自设定自己的路由表了;分布路由选择:意味着没有中央控制,每个节点必须独立地决定和维护自己的路由信息;全局路由:要求每一个节点都必须获悉网络中所有连接情况以及每条链路的信息---权值、花费;分散路由:要求每个路由仅仅知道与它相连的链路的信息-----权值、花费;9、DV算法:优:1距离-矢量协议简单,容易配置、维护、使用,适于小型只有少量冗余路径且无严格性能要求的网络;能自动检测和更正网络中的大多数错误;2对于每个节点而言,在初始化时,只知道直接和它相连的节点的信息,每个节点支持一个距离-矢量路由表;是一种反复的、冗余的迭代算法;3路由信息协议RIP。
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
内部:协议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
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
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
局域网。
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
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
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
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
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
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
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
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
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
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ISO七层结构的OSI/RM: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Tcp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4.服务,功能,协议:“服务”是对相邻上层而言的,属于本层的外观表现,下层给上层提供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资料)李新宇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名词解释:【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访问节点】:又称端节点,是指拥有计算机资源的用户设备,主要起信源和信宿的作用。
【转接节点】:又称中间节点,直至那些在网络通信中起数据交换和转接作用的网络节点,这些节点拥有通信资源,具有通信功能。
【混合节点】:也称为全功能节点,是指那些既可以作为访问节点又可以作为转接节点的网络节点。
【通信链路】: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传输信息和数据的线路。
【物理链路】:是一条点到点的物理线路,中间没有任何交换节点。
【逻辑链路】:是具备数据传输控制能力,在逻辑上起作用的物理链路。
【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
它由网络节点、通信链路组成。
【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计算机系统、终端及通信设备。
【对等网】:在计算机网络中,倘若每台计算机的地位平等,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其他计算机内部的资源,每台计算机磁盘上的空间和文件都为公共资源,这种网络就称为对等网。
填空题:1、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NET 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妈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诞生、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
2、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3、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构成的。
从拓扑结构看计算机网络是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构成的;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则是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的。
4、计算机网络中的节点由称网络单元,一般可分为三类:访问节点、转接节点和混合节点5、通信链路分为物理链路和逻辑链路两类。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点总结——必考
计算机网络重点知识点总结——必考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OSI模型和TCP/IP模型:了解各层的功能,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等。
2.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分类:如面向连接和无连接协议,可靠性传输和不可靠性传输等。
3.数据传输方式:如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二、物理层1.通信信道的种类和特点: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2.调制解调和编码:了解不同的调制解调技术和编码方式。
3.数字传输系统: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特点以及数字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数据链路层1.帧的概念和组成:了解帧的结构和各字段的含义。
2.随机访问协议:了解载波侦听多点接入(CSMA)、CSMA/CD和CSMA/CA等协议。
3.点对点协议:了解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和点对点协议(PPP)等协议。
四、网络层1.IP协议的工作原理:了解网络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如IPv4和IPv6),以及IP地址的表示和分配。
2.路由的概念和算法:了解路由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路由算法,如最短路径算法和距离向量算法。
3.网络地址转换(NAT):了解NAT的作用和实现原理。
五、传输层1.传输协议的特点和分类:了解传输层的功能和主要协议,如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TCP协议的工作原理:了解TCP的连接建立和断开过程,以及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算法。
3.UDP协议的特点和应用:了解UDP的无连接特性和可靠性较差的特点,以及适用于实时传输的应用场景。
六、应用层1.常见应用层协议:了解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如域名系统(DNS)、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文件传输协议(FTP)等。
2.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了解应用层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概念及其交互流程。
3.网络编程:了解使用套接字进行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七、网络安全1.常见的网络攻击和防范: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如拒绝服务攻击(DDoS)和中间人攻击等,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计算机网络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基本概念: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连通性、共享。
因特网基本概念: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2.按工作方式分为:边缘部分(主机)、核心部分(网络和路由器)。
网络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网络边缘中的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使边缘部分中的任何一个主机都能够向其他主机传送或接收各种形式的数据。
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
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这是网络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功能。
3.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1) 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2) 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3)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效率较快。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快,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延迟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4.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中运行的程序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 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对等方式(P2P 方式):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
5.计算机网络的分类a. 按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 WAN 、局域网 LAN 、城域网 MAN 、个人区域网 PANb. 按网络的使用者分类:公用网、专用网、接入网AN (又称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6.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的基本含义:1) 速率,指的是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2) 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3) 吞吐量,表示在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要点第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复习要点1、如果主机的IP地址为25.36.8.6,子网掩码为255.255.0.0,那么该主机所属的网络(包括子网)为•A)25.36.8.0B)25.36.0.0•C)25.0.0.0D)0.0.0.02、一台主机的IP地址为202.93.121.68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如果该主机需要向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的202.94.121.0网络进行直接广播,那么它应使用的目的IP地址为.3、下列选项中,合法的IP地址是()• A、210.4.233B、202.38.64.4• C、101.3.305.77D、115,123,20,2454、下列无效的IP地址是()• A、61.168.0.1B、128.168.9.2•C、202.131.128.1D、168.201.256.85、IP地址202.102.14.141的网络号是,其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6、某主机的IP地址为138.45.58.62,子网掩码为255.255.0.0,则该主机的网络号为(),主机号是()A、138.45.58B、138.45C、58.62D、627、IP地址10.10.13.15/24表示该主机所在网络的网络号部分为()A、10.10.0B、10.10.13C、10.13.15D、10.0.08、IP地址172.16.200.78,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网络号是9、IP地址158.18.68.78,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网络号是•10、IP地址172.16.206.16,子网掩码是255.255.192.0,网络号是11、把网络168.102.48.0划分为多个子网(子网掩码是255.255.255.192),则各子网的主机总数是()12、一台IP地址为:10.110.9.113/21 主机在启动时发出的广播IP是?A.10.110.9.255B.10.110.15.255C.10.110.255.255D.10.255.255.25513、设有下面4条路由:172.18.129.0/24、172.18.130.0/24、172.18.132.0/24和172.18.133.0/24,如果进行路由汇聚,能覆盖这4条路由的地址是。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1、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链路组成。
2、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这样就构成了覆盖范围更大的网络,即互联网,因此互联网是络”。
3、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1.从单个网络__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2.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3.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4、因特网的组成:因特网的拓扑结构虽然非常复杂,并且在地理上覆盖了全球,但从其工作方式看,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两大块:(1)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传送数据、音频或视频)和资源共享。
(2)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提供连通性和交换)5、在网络边缘的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6、交换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
7、通常我们把要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
8、数据传送阶段的主要特点: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事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19、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按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1.广域网:WAN;2.城域网:MAN;3.局域网:LAN;4.个人区域网:PAN按网络的使用者进行分类:1.公用网;2.专用网。
10、比特是计算机数据量的单位,也是信息论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单位;速率的单位:b/s(比特每秒)。
T=1012 b G=109b M=106b K=103b 11、带宽:带宽本来是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计算机网络重点复习资料(EK-绝密版)
第1章电脑网络概述本章要点:网络体系就是为了完成电脑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电脑相连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规定了同层次的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之间的接口及服务。
本章要求熟悉网络的概念、组成、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同时还要理解网络分层结构、网络层协议、接口、服务等概念,掌握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强,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1、电脑网络的功能电脑网络有很多用处,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
数据通信是电脑网络最基本的功能。
它用来快速传送电脑与终端、电脑与电脑之间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信件、新闻消息、咨询信息、图片资料、报纸版面等。
利用这一特点,可实现将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单位或部门用电脑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调配、控制和管理。
“资源”指的是网络中所有的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
“共享”指的是网络中的用户都能够部分或全部地享受这些资源。
当某台电脑负担过重时,或该电脑正在处理某项工作时,网络可将新任务转交给空闲的电脑来完成,这样处理能均衡各电脑的负载,提高处理问题的实时性。
2、网络与因特网的概念网络是把许多具有自主功能的电脑连接在一起;把众多电脑有机连接起来要遵循规定的约定和规则,即通信协议。
因特网:网络的网络3、因特网的发展:ARPAnet;三级结构的因特网;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4、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及分组交换的比较一、填空题1、网络是把许多具有自主功能的电脑连接在一起。
2、世界上最早的电脑网络指的是ARPAnet。
3、对于通信子网,早期ARPAnet中承担通信控制处理机功能的设备是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而现代电脑网络中承担该功能的设备是路由器/router。
4、电脑网络有很多用处,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功能是:数据通信、资源共享以及分布处理。
5、从逻辑功能上,电脑网络可以分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
6、资源子网是电脑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
计算机网络计算题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计算题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述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传播时延tp=106/(2×108)=(2)发送时延ts =103/109=1µs传播时延:tp=106/(2×108)=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1)1Mb/s:传播时延=(2×108)=5×10-10比特数=5×10-10×1×106=5×10-41Gb/s: 比特数=5×10-10×1×109=5×10-1(2)1Mb/s: 传播时延=100/(2×108)=5×10-7比特数=5×10-7×1×106=5×10-11Gb/s: 比特数=5×10-7×1×109=5×102(3) 1Mb/s: 传播时延=100000/(2×108)=5×10-4比特数=5×10-4×1×106=5×1021Gb/s: 比特数=5×10-4×1×109=5×105(4)1Mb/s: 传播时延=5000000/(2×108)=×10-2比特数=×10-2×1×106=5×1041Gb/s: 比特数=×10-2×1×109=5×1071-19 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
计算机网络总复习(考点总结).docx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一、名词解释K协议、协议数据单元(PDU)协议是不同结点的对等层Z间通信所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对等协议之间传输数据的基木单位是协议数据单元PDU (Protocol Data Unit )。
2、实体、对等实体在网络中实体是一个抽彖的名词,它代表任何可以发送或者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对等实体是指位于两个结点上同一层的实体。
3、信道容量是信道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是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4、链路、数据链路链路是一条无源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段。
数据链路指的是,数据通信时,除了一条物理线路外,还需要一些必要的规程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实现这些规程的硬件和软件加在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5、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是对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表示。
6、服务、服务数据单元(SDU)服务是一种功能,它体现在网络中底层向和邻上层提供的一组操作。
它有层次概念。
同一结点和邻层之间通信时交换数据的基本单位,称为服务数据单元(SDU)7、套接字用來表示网络环境中特定计算机上的特定应用程序,它是一个网络地址,由1卩地址和端口号组成。
8、多路复用在数据通信中,传输媒体的带宽或容量往往超过传输单-一信号的需求,为了有效地利用通信线路,可以利用一条信道传输多路信号,这种方法称为信道的多路利用,简称多路复用。
9、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与各层协议的集合10、CSMA/CD是一种介质访问控制协议,被称为"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协议。
主要应用于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中。
1K数据交换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是指通信子网对所传输的数据的处理方法。
交换是指:根据需要和网络条件动态地安排两个通信结点的通信线路。
这种操作称为交换。
常见的数据交换方式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三种方式。
12、数据编码技术数据编码技术指的是怎样用信号來表示数据。
常用的数据编码方法冇两种:模拟数据编码(振幅键控、移频键控和移相键控)和数字数据编码(归零码、非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13、介质访问控制(MAC)技术介质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有序地使用共享介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考试 复习重点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层,各层中的协议以及层次之间的集合。
协议:是对等实体之间交换数据或通信时所必须的遵守的规则或标准的集合。
基带传输:在数字信道中以基带信号形式直接传输数据的方式。
频带传输:利用模拟信道以模拟信号的形式传输数据的方式调制与解调:在发送端,将二进制数据转换成能在电话线或其他传输线路上传输的模拟信号,称为调制。
在接收端将收到的模拟信号重新还原成原来的二进制数据称为解调。
检错码:只能用来发现传输中的错误,但不能自动纠正所发现的错误,需要通过反馈重发来纠错。
流量控制:使发送方所发出的数据流量不要超过接收方的所能接受的速率。
面向无连接服务:不需要在传输数据之前建立连接,源机器向目的机器发送独立的帧。
但接收站点也还是要对收到的每一帧进行确认。
面向有连接服务:在发送数据时,需要事先建立连接,之后才能启动帧的传送,当数据传送完毕之后,需要释放所建立的连接。
共享式以太网:以集线器为中心组建的局域网。
交换式以太网:以交换机为中心组建的局域网。
冲突域:就是连接在同一导线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广播域:网络中能接收任何一设备发出的广播帧的所有设备的集合。
DNS:域名解析系统,通过域名解析出其IP地址ARP:即地址解析协议,实现通过IP地址得知其物理地址。
端口号:在TCP/IP的传输层,用来标识网络进程的标识自由端口号:取值为49152~65535,这部分端口未做限定,由本地主机自行进行分配,又称临时端口号VPN:即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是指在公用网络架构上建立起来的私有网络。
简答题1常用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有哪几种,各自特点?试画出其拓扑结构图总线型特点:所有站点共享一根总线,是局域网常采用的拓扑结构。
优:结构简单,易扩充,成本低。
缺:故障诊断困难,以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
星型特点:各站点都与中心站点相连,适用局域网。
优:结构简单,易维护扩充,能实现网络监控。
缺:需耗费大量的电缆,成本高,要求中心站点的可靠性高。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
1.网络体系结构:是网络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规则。
2.主要网络设备:物理层:集线器: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再生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同时把所有节点集中在以它为中心的节点上。
数据链路层:交换器: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
网络层:路由器:主要功能是连接异构网络、连接远程网络、隔离广播域、路由选择。
集线器与交换器的主要区别:(1)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而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2)集线器的数据传输方式是广播方式,即所有端口处在一个冲突域中;而交换器的数据传输一般只发生在源端口和目的端口之间,即交换器的每个端口处在不同的冲突域;(3)集线器所有端口共享集线器的总宽带,而交换器的每个端口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宽带;(4)集线器采用半双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交互器采用全双工方式来传输数据。
交换器和路由器的区别:(1)路由器与交换器都转发数据包,但是,路由器使用第三层地址如IP地址来转发数据包,而交换器使用第二层地址来转发数据包;(2)交换器通常用来连接运行同种网络协议的局域网网段,而路由器可以连接广域网中运行不同网络协议的网络。
3.介质(媒体):有限:铜缆:双绞线、网线;光纤: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无线:微波、红外。
4.网络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5.什么是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6.为什么要对网络分层:易于开发设计,易于标准化,避免一个协议层的技术或功能变化影响到其它层,提供描述网络功能和能力的通用语言。
7. OSI TCP/IP8. DNS是域名系统,它作为可以将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使人更方便的访问互联网;DNS服务器间进行域传输的时候用TCP,客户端查询DNS服务器时用UDP,DNS查询超过512字节 TC标志出现使用TCP发送。
WWW服务器使用的主要协议是HTTP协议,即超文体传输协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考试复习重点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一章概述1、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独占一条物理线路。
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
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
(2)报文交换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
当所需要的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向接收交换机或终端,它以“存储——转发”方式在网内传输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报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网络传输时延大,且占用大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用户。
报文交换适用于传输的报文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用电报网。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
1. 速率数据率(data rate)、比特率(bit rate) 。
单位: b/s,或kb/s, Mb/s, Gb/s 等。
2. 带宽数字信道所能传送的“最高数据率”。
单位: b/s 。
3、吞吐量(throughput)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的限制。
4、时延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块从结点进入到传输媒体所需要的时间。
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
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结点缓存队列中分组排队所经历的时5、传播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带宽6. 往返时间RTTRTT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所经历的时间。
RTT包括传播时延、中间节点的处理时延、排队时延、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的三要素、分层原理、OSI模型与TCP/IP 模型的比较。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分层的好处: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OSI模型: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运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TCP/IP协议: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五层协议: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ARPANET第二阶段:三级结构的Internet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企业网)第三阶段: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网络的类别:广域网WAN 城域网 MAN 局域网 LAN 个人区域网 PAN制定因特网的正式标准的阶段: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草案标准,因特网标准第二章物理层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调制方法。
单向通信(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交互。
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
双向同时通信(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信道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
香农公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C :C = W log2(1+S/N) (b/s)W 为信道的带宽( Hz);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信噪比(dB) = 10 log10(S/N) (dB)香农公式表明:信道的带宽或信道中的信噪比越大,则信息的极限传输速率就越高。
只要信息传输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第三章数据链路层字符填充、循环冗余检验CRC(计算)。
见书P66~P69局域网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树形网。
CSMA/CD协议:工作原理。
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载波监听: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
碰撞检测: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信号电压大小。
当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即冲突。
在发生碰撞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
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使用 CSMA/CD 协议的以太网不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双向交替通信(半双工通信)。
每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
这种发送的不确定性使整个以太网的平均通信量远小于以太网的最高数据率。
最先发送数据帧的站,在发送数据帧后至多经过时间 2(两倍的端到端往返时延)就可知道发送的数据帧是否遭受了碰撞。
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 2称为争用期,或碰撞窗口。
经过争用期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肯定这次发送不会发生碰撞。
以太网取 51.2 s 为争用期的长度。
对于 10 Mb/s 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 bit,即 64 字节。
以太网在发送数据时,若前 64 字节没有发生冲突,则后续的数据就不会发生冲突。
因此,以太网规定,最短有效帧为64字节。
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要推迟(退避)一个随机时间才能再发送数据。
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取争用期 2。
定义重传次数k,k 10,即k = Min[重传次数, 10]从整数集合[0,1,…, (2k 1)]中随机地取出一个数,记为r。
重传所需的时延就是r 倍的基本退避时间。
当重传达 16 次仍不能成功时即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
MAC地址:组成、MAC帧格式。
见ppt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 MAC 地址。
“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单播帧(一对一)广播帧(一对全体)多播帧(一对多)网桥: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检查帧的目的 MAC 地址,实现转发:确定将该帧转发到哪个接口。
交换机:工作原理。
同网桥但是为多接口数据链路的三个基本问题:(1) 帧的封装(2) 透明传输(3) 差错控制第四章网络层**IP地址:A类-E类范围。
见pptARP协议:工作原理。
ARP 高速缓存(ARP cache):IP 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
IP->MAC过程:主机A向本局域网上的主机 B发送IP数据报时,先在其ARP高速缓存中查看有无主机B的IP地址。
有:将对应的硬件地址写入MAC帧。
无:发送ARP请求。
IP数据报格式:基本字段的大小和作用。
版本——占 4 位,指 IP 协议的版本首部长度——占 4 位,可表示的最大数值是 15 个单位(一个单位为 4 字节)因此 IP 的首部长度的最大值是 60 字节。
区分服务——占 8 位,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总长度——占 16 位,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 65535 字节。
总长度必须不超过最大传送单元 MTU。
标识(identification) 占 16 位,它是一个计数器,用来产生数据报的标识。
标志(flag) 占 3 位,目前只有前两位有意义。
标志字段的最低位是 MF (More Fragment)。
MF 1 表示后面“还有分片”。
MF 0 表示最后一个分片。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是 DF (Don't Fragment) 。
只有当 DF 0 时才允许分片。
标识(identification) 占 16 位,它是一个计数器,用来产生数据报的标识。
片偏移(13位)指出:较长的分组在分片后某片在原分组中的相对位置。
片偏移以 8 个字节为偏移单位。
生存时间(8 位)记为 TTL (Time To Live)数据报在网络中可通过的路由器数的最大值。
协议(8 位)字段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使用何种协议以便目的主机的 IP 层将数据部分上交给哪个处理过程首部检验和(16 位)字段只检验数据报的首部不检验数据部分子网:子网掩码(计算网络地址)、路由器分组转发过程。
(IP 地址) AND (子网掩码) =网络地址(1) 从收到的分组的首部提取目的 IP 地址D。
(2) 先用与本路由器直接相连的网络的子网掩码和D 逐位相“与”,看是否和相应的网络地址匹配。
若匹配,则将分组直接交付。
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3)。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 的特定主机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4)。
(4) 对路由表中的每一行的子网掩码和D 逐位相“与”,若其结果与该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匹配,则将分组传送给该行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5)。
(5) 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将分组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6)。
(6) 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ICMP协议:报文种类、ping和traceroute的工作原理。
两种:ICMP差错报告报文、ICMP询问报文。
ICMP 差错报告报文共有 5 种:终点不可达源点抑制时间超过参数问题改变路由(重定向)PING 用来测试两个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PING 使用了 ICMP 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
PING 是应用层直接使用网络层 ICMP 的例子,它没有通过运输层的 TCP 或UDP。
traceroute工作原理:从源主机向目的主机发送一连串的IP数据报,数据报中封装的是无法交付的UDP数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