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介绍家乡青岛历史近代史开场白
介绍家乡青岛历史近代史开场白青岛,中国的一座沿海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东临黄海,北濒渤海。
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从近代史的角度来看,青岛历经了一系列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
青岛的近代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青岛成为中国开放的五个口岸之一,并被租借给德国。
从此,青岛开始成为一个国际贸易港口城市。
德国在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开创了青岛新的发展时代。
20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青岛归属中国。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青岛遭到日本占领。
此后,青岛成为日本在北方地区的治权所在地,成为“日本北支那地区”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整个青岛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日本化的。
随着开放的实施,青岛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1984年,中国政府宣布在青岛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青岛逐渐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繁荣的代表。
作为历史名城,青岛保存着许多令人瞩目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岛德租界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融合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传统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大型的青岛邮政局大楼、崂山道街和德国总督府等。
这些建筑物成为青岛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游客们前来观光的重要景点。
青岛的近代史开场白还有很多,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之外,还有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青岛是中国近代海洋科学的摇篮,著名的青岛海洋大学就位于此地。
此外,青岛还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举办了包括青岛国际啤酒节、青春戏剧节、青岛国际海洋节等一系列盛大的文化活动。
近代史开场白只是青岛丰富历史的一部分。
这座城市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青岛的历史和文化瑰宝,不仅是青岛人民的骄傲,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的海滨城市,自1898年开始其近代市政建设历程。
从德国的租借到日后的政权更迭,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青岛自1898年至1949年间的市政建设发展历程,分析其特点与影响,以期为今后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被德国租借后,开始了其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
随着殖民者的到来,青岛的市政建设逐渐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转变。
这一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受到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早期(1898-1920年代初)这一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道路、桥梁、给排水等。
德国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工程技术,为青岛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外,青岛还建设了多所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二)中期(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政权的更迭,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青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张,包括城市的绿化、街道的拓宽和美化等。
同时,青岛的公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改善。
(三)晚期(20世纪40年代)随着战争的逼近,青岛的市政建设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尽管战争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青岛的市政建设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青岛的公共交通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城市绿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与影响(一)特点1. 早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2. 注重城市规划和绿化;3. 后期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4. 政府在市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影响1. 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2. 促进了青岛的经济发展;3. 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地位;4. 为后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青岛街区
德制规划下的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研究2012/12/8摘要自1891 年清政府命登州总普章高元派兵驻守而有建置至今, 青岛不过百余年历史。
在近代经历过德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等多个国家多届政府管理后至今, 青岛城市从始至今, 较为完整的延续了一种相对循序渐进的、稳定发展的城市规划布局, 青岛的城市空间在今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街区形态与建筑风貌。
本文主要描述对象是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起到最为关健作用的德国殖民管理下的时期, 在德制规划下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空间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近代青岛历史街区德制规划街网形态正文在青岛城市西部的老城区街头,老城区内的道路随地形高低起伏蜿蜒展开, 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笔直的方格网道路,又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的放射性路网道路的形态。
同时, 又会惊奇的发现, 徜徉于老城的近代建筑群中,既能读出类似中国古典园林里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美感,又有西欧中世纪以宗教建筑为空间焦点而向四周街区发散其震慑力的向心性。
究竟如此奇妙的空间是如何形成, 在青岛城市百年历史中, 其街区的空间形态、功熊结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过程; 形成了哪些珍有的特征乞才使得这座城市至今依然拥有迷人魅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曾有满清政府、德国殖民者、日本殖民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政权对其进行管理和规划工作。
因每个政权对青岛城市功能诉求不同,如德国的初衷是将青岛打造成“远东样板殖民地”,日本则是侧重将青岛作为其工业生产和原料加工基地, 所以对青岛城市发展区域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本文着重讨论对青岛城市街区的形成历史和空间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德国殖民管理时期内,在德制规划指引下的青岛城市街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主要特征。
1 近代青岛的建置问题据文献记载,青岛,“原来只是个小渔村, 位置靠近胶州湾人口附近的小岛, 因这个小岛郁郁葱葱的景色而得名。
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近代史的发展
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近代史的发展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董硕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10级2班山东青岛266510[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伴随着不平等条约和炮舰而开始,而作为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上的青岛——历代的重要港口,自然成为列强瓜分的重点。
青岛建筑的历史,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青岛建筑的形成历史,来回顾中国近代史。
[关键词]青岛近代德式建筑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为我国历代的重要港口,明代时设有浮山防御千户所。
清代因为采取对外闭关自守的方针,使青岛港口的地位下降,但该地仍设有粮仓及税卡。
青岛因其天然良港的优势,让列强们垂涎欲滴。
着名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中国考察之后,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
”青岛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由于被过多的西方建筑文化的符号笼罩,所以常被世人简单成为“这是一座德国风格的城市”。
但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后,这座具有欧洲建筑文化风采的城市,实际其在经过漫长发展过程同时,城市中的建筑从形式到式样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变化。
走过了一段不断变革和技术材料的更新的全过程。
一德占时期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由亨利亲王亲率舰队,侵占了胶州湾。
德国人还在青岛树立了一座“占领纪念碑”。
次年三月,德国强迫中国与之签订了《租借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99年,是青岛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德国人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修筑了一座典型的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
(一)青岛城市规划最初模式的形成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当是为将青岛建成德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军事基地以及掠夺中国资源的桥头堡,所以初启的设想是将这建成一处商埠和军事要塞二者并重的城市。
由于条约上签订租借期99年,如此漫长的时间促使德国人将这里的建设自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设想,但这个指导思想是在这儿建设一处宜于欧洲人居住的生活场所。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自1898年德国占领后,其市政建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青岛在近代(1898-1949)的市政建设历程,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影响,以期为当今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自1898年被德国占领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随着外国势力的介入和租界的设立,青岛的市政建设开始逐渐发展。
此后,青岛历经日本占领、收回自等历史阶段,市政建设也在这些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德国占领时期(1898-1914)德国在占领青岛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德国人注重城市规划,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同时,德国还注重城市绿化,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
这些举措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占领时期(1914-1945)日本占领青岛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德国的城市规划理念,但更加强调军事和防御的考虑。
在此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以实用为主,对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随着日侨的涌入,青岛的城市风貌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三)收回自治时期(1922-1949)随着中国收回青岛的自主权,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
同时,青岛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绿化和美化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此外,青岛还积极发展工业和商业,使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及影响(一)特点1. 注重城市规划:青岛在近代市政建设中注重城市规划,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和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2. 重视城市绿化:青岛在市政建设中注重城市绿化,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
3. 实用为主:在日占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以实用为主,对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完善。
(二)影响1. 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青岛的市政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促进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青岛近代景观建筑形成因素浅析
同时期德国本土的建筑风格中,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给了德国建筑师以极大鼓舞。当时德国的建筑师都师承法国的建筑师,它不仅包括哥特式的教堂,还包括中世纪的城堡和别墅。当时布鲁塞尔出现了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派”),此外,折衷主义风格在欧洲各个国家一度盛行,在建筑形式上是多种风格的自由组合,讲究比例和形式上的美观。在青岛的城市的建筑风格从那时起发生转变,大量的欧洲建筑文化符号流入青岛,一时间“古典复兴”、“巴洛克”、“洛克克”、“新艺术运动”等风格流派伴着各种“柱式”和“券拱”,几乎是一夜间涌来。强调装饰、讲究尺度,式样纷杂、特色迥异,与这儿旧有的街市面貌格格不入外。1910年德国人在青岛取消华欧人分区居住的规定后,许多达官贵人和豪绅商贾攀附“洋风、洋气”,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社会内容渐渐在扩散、渗透、蔓延。随着社会内容的演变,青岛城市街道旁的大小建筑均开始被西方文化的装饰手法影响和包围着。
青岛近代景观建筑形成因素浅析
摘要青岛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山东半岛西南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等因素.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与触合.逐步形成了青岛独有的风貌特色。本文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青岛近代景观建筑生成的因素,即:自然因素、文化政治因素、建筑思潮和建筑政策法规.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青岛街区
德制规划下的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研究2012/12/8摘要自1891 年清政府命登州总普章高元派兵驻守而有建置至今, 青岛不过百余年历史。
在近代经历过德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等多个国家多届政府管理后至今, 青岛城市从始至今, 较为完整的延续了一种相对循序渐进的、稳定发展的城市规划布局, 青岛的城市空间在今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城市街区形态与建筑风貌。
本文主要描述对象是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起到最为关健作用的德国殖民管理下的时期, 在德制规划下近代青岛城市街区空间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近代青岛历史街区德制规划街网形态正文在青岛城市西部的老城区街头,老城区内的道路随地形高低起伏蜿蜒展开, 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笔直的方格网道路,又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的放射性路网道路的形态。
同时, 又会惊奇的发现, 徜徉于老城的近代建筑群中,既能读出类似中国古典园林里所蕴含的传统审美“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美感,又有西欧中世纪以宗教建筑为空间焦点而向四周街区发散其震慑力的向心性。
究竟如此奇妙的空间是如何形成, 在青岛城市百年历史中, 其街区的空间形态、功熊结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承过程; 形成了哪些珍有的特征乞才使得这座城市至今依然拥有迷人魅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
在青岛城市街区形成的历史上,曾有满清政府、德国殖民者、日本殖民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多个政权对其进行管理和规划工作。
因每个政权对青岛城市功能诉求不同,如德国的初衷是将青岛打造成“远东样板殖民地”,日本则是侧重将青岛作为其工业生产和原料加工基地, 所以对青岛城市发展区域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本文着重讨论对青岛城市街区的形成历史和空间形态影响最为深远的德国殖民管理时期内,在德制规划指引下的青岛城市街区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主要特征。
1 近代青岛的建置问题据文献记载,青岛,“原来只是个小渔村, 位置靠近胶州湾人口附近的小岛, 因这个小岛郁郁葱葱的景色而得名。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兴起受益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一个历经变迁和发展的过程。
从1897年青岛被德国占领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数次转变和重塑。
本文将以1898年至1949年这个独特而关键的时间段为划分,探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和演变。
1898年,德国接管了青岛,正式建立了殖民地的市政机构。
他们修建了规范化的街道网,并且兴建了供水、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
此外,由于当时青岛是德国人在中国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们还引进了德国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将欧洲式的街道和建筑融入到青岛的城市风貌中。
在德国统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除了物质基础设施的建设,德国殖民者还在法治和治安维护上做出了努力。
他们引进了欧洲先进的市政管理制度,建立了警察、消防队等组织,维护了青岛的市容和秩序。
此外,德国殖民政府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建设,为青岛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基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成为对青岛的占领者。
日本在青岛殖民地的统治期间,对市政建设产生了自己的影响。
他们继续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修建了码头、铁路等重要建筑。
此外,日本殖民者还推动了现代化的商业、冶金和工业发展,为青岛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重新回到中国的统治下。
此时,市政建设与前几个时期有了明显的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市政建设开始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导向,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发展。
沿海工业区的建设、港口的改造和扩建等,为青岛市政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时期,青岛也开始注重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量的学校和文化设施相继被兴建,文化事业逐渐繁荣起来。
同时,城市规划也成为了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青岛市政府开始着手规划和建设新的住宅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青岛八大关是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一组建筑群,它们不仅是青岛的地标建筑,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这些建筑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建,代表着当时的殖民地时期,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本文将为您介绍青岛八大关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历史背景青岛八大关的兴建可以追溯到1891年,当时德国租借了青岛作为其在中国的租界。
德国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各种建筑,形成了如今的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群。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了青岛最繁华的地区。
二、建筑风格青岛八大关的建筑融合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传统元素,展现了殖民地时期的风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风格的别墅,其建筑风格讲究对称、雕塑精细,同时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构造和装饰细节。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青岛八大关在中国的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三、历史地位青岛八大关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进程。
在这里,可以看到殖民地时期的痕迹,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坚持。
青岛八大关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的象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青岛八大关的历史地位还体现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既展示了西方的现代化,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这种融合使青岛八大关成为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瑰宝,对后来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青岛八大关的建筑群,青岛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对建筑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使其能够更好地保留历史风貌;另一方面,将其打造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这些举措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青岛八大关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
它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殖民地时期的历史痕迹,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的一座海滨城市,自1898年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以来,经历了百年沧桑。
这一时期的青岛市政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岛城市的未来,更折射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轨迹。
本文将主要研究青岛在1898年至1949年期间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等问题,为当前及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岛近现代城市发展背景在德国殖民时期和日占时期,青岛成为了殖民地城市。
这两段历史背景给青岛的市政建设带来了特殊的发展脉络。
此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国际化城市的不断追求,青岛市政建设的需求与动力也日渐显现。
这些背景因素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阶段(一)城市规划的初步形成自1898年起,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城市规划主要借鉴了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结合青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初步的城市蓝图。
在德国殖民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实用性,为后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
其中,道路建设是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改善道路系统,加强了城市的连通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的水电供应、环境卫生等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城市扩展与空间布局的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青岛的城市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变化。
市中心区域逐渐扩展,新兴工业区和居住区也不断涌现。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四、市政建设的特色与成就青岛的市政建设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成就。
首先,青岛的城市规划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了海滨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其次,青岛的市政建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青岛的市政建设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美化,使青岛成为了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的一座海滨城市,其近代市政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自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青岛经历了复杂而多样的政治变迁,而这些变迁直接影响了青岛的市政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全面系统地探讨青岛自近代以来的市政建设研究,通过对其发展背景、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青岛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涉及了多种因素。
首先,地理位置优越的海滨环境使得青岛在港口和海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为青岛的市政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
其次,随着近代化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德国和日本相继占领青岛,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对青岛的市政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与特点(一)早期市政建设(1898-1922)德国占领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主要围绕着殖民地统治的需要展开。
在此期间,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包括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系统的建设。
同时,德国人也注重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青岛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日本统治时期的市政建设(1922-1945)日本占领青岛后,对青岛的市政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扩张。
在保留原有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日本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此外,日本政府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美化工作,使青岛的城市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市政建设(1945-1949)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临近,青岛的市政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政府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
特别是在城市交通、住房、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四、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因素(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作为中国的一座海滨城市,其近代市政建设历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自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以期为当今的城市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势,二是历史背景与政治因素。
青岛地处海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自1898年起,青岛先后被德国、日本等列强占领,这些国家在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
此外,中华民国时期,青岛作为重要城市,其市政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德国占领时期的市政建设(1898-1914)德国在占领青岛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方面修复战争损毁的建筑设施,一方面也投入巨资建设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并对市区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开发。
这一时期的市政建设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奠定了青岛城市的基本格局。
(二)日占时期与青岛自治的市政建设(1914-1949)随着日本的入侵,青岛的城市发展遭遇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在日占时期和青岛自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并未停滞不前。
虽然日本在青岛进行了殖民统治,但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城市建设。
同时,青岛自治时期也积极推动市政建设,如开发城市公共设施、修建道路等。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及影响(一)特点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二是注重城市规划和美化;三是实行有效的管理制度。
这些特点使得青岛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其次,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最后,促进了城市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浓厚历史背景与独特地理环境的城市,自1898年开始接受德国殖民统治的历程,经历了众多的历史变革与城市化发展。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史背景、主要成果以及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二、青岛的早期殖民统治与市政建设(1898-1914)自1898年起,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开始了其市政建设的初步探索。
德国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市政建设技术,推动了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面貌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为后来的市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青岛的民国时期市政建设(1914-1937)进入民国时期,青岛在经历了多国租借与战乱后,市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青岛政府通过引入现代市政管理体制,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同时,青岛在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青岛还注重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建设,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四、青岛抗战时期的市政建设(1937-1945)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岛作为敌后战场的重要城市,市政建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就。
为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青岛在电力、通讯、食品供应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
此外,为了抵抗战乱和敌人的破坏,青岛还加强了城市防御设施的建设。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青岛市政建设(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青岛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后,市政建设逐渐恢复并取得了新的发展。
青岛政府通过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
同时,在道路、桥梁、供水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工作。
此外,青岛还注重发展教育、文化等事业,为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成果与影响青岛近代市政建设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近代青岛的市政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从1898年威海卫租借开始,到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青岛经历了殖民统治、战争和政治变革等各种变迁。
本文将对这段历史进行细致的研究,重点关注1898年至1949年期间的市政建设。
在1898年威海卫租借之后,青岛成为德国的租借地。
德国政府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铺设了道路和电线,并建造了水坝、码头和电报局等重要基础设施。
这使得青岛成为中国近代的先进城市之一,并在城市建设中保留了欧洲特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成为日本的租借地。
日本统治时期,他们进一步完善了青岛的市政建设。
他们修建了现代化的水厂,改善了供水设施,扩建了学校、医院和铁路等公共设施。
此外,他们还规划了新的住宅区,完善了市区的道路交通,使青岛的市容更加美观。
然而,市政建设的进展并没有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特别是在殖民统治时期,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差距。
城市建设更多地服务于殖民者和外国人,而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他们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这导致了民间对市政建设的不满情绪,并成为了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催化剂之一。
1949年,中共夺取政权后,青岛市政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注重民生建设,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修复了二战期间受损的基础设施,改善了供电、供水和交通状况。
青岛市内新的工厂、学校和医院相继建立,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新的城市规划方案,保护了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发展了旅游业。
总的来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艰难的历程。
从殖民统治到战争和政治变革,青岛的市政建设一直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各个历史时期,青岛市政建设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对今后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综上所述,青岛近代市政建设在历史的演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位于中国东海岸,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闻名。
自1898年起,青岛经历了近代市政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对青岛的城市面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青岛自1898年至1949年间的市政建设历程,探讨其发展特点及影响。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自1898年起,青岛被德国占领并开始进行殖民统治。
在此期间,德国对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为青岛的近代市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青岛的回归和日后的进一步发展,青岛的市政建设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青岛开始制定城市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蓝图。
随后,在日据时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城市道路的扩建与优化、公共交通的设立与运营、城市供水、排水等设施的建立与改善等。
(二)住房与公共建筑建设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青岛开展了住房建设,兴建了大量居民住宅楼、公租房等。
同时,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建筑的设计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三)市政管理体制改革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市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多次改革。
如设立专门的市政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管理等。
这些改革为青岛的市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与影响(一)特点1.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青岛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2.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青岛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市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随着城市的发展,青岛的市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影响1. 改善了城市面貌:青岛的近代市政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青岛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简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岛的建筑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
展机遇,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加速。
受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影响,青
岛的建筑风格相对比较多元,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形成了
独树一帜的青岛建筑风格。
背景一:德国租借时期
1898年至1914年,德国租借青岛期间,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一
大批德式建筑,如:陈府、德国工商银行、萨克森多奇宫等,以其坚实、稳重的建筑风格和非常注重细节的风格,在建筑风格上大量吸收
了欧洲文化的元素,对青岛深刻影响。
德式建筑风格使青岛在近现代
初期成为了中国的“建筑博物馆”。
背景二:“道光年间”青岛护城河留下的历史建筑
青岛护城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道光年间”,而护城河附
近逐渐出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记录了青岛当时的历史文化和建
筑风格。
这些古建筑如今已成为了青岛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青
岛城市建设中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背景三:20世纪初期的胶州湾店与四方街
20世纪初期,胶州湾店和四方街成为了青岛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青岛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区域。
胶州湾店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欧
洲文化和中国元素,檐口的装饰非常精美,整体设计富有浪漫情怀;
而四方街则以其仿古建筑、西方文化建筑风格等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
总之,青岛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青
岛如此多元的建筑风格中,德式建筑和青岛的历史建筑是青岛建筑风
格的两个主要代表。
这些特色建筑不仅是青岛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
关于青岛地区建筑风格的研究报告作者【摘要】青岛地区的建筑风格,是在近现代历史中,在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作为德、日殖民地的青岛,虽历经不同的统治占领时期,但在德占期间形成了主要风格,因此极具有欧洲风情,与欧洲的近现代建筑史相契合,总体可分为古典复兴思潮、浪漫主义思潮、折衷主义思潮。
不同的思潮在建筑中体现了不同的特色。
欧式建筑中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的建筑风格,以致中国式建筑元素在建筑中很少出现。
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在中西方建筑的特色对比中各显风骚。
【关键词】建筑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青年主义风格中国建筑特点【引言】青岛是一个新兴的近代城市。
1891年登州总兵章高元驻兵青岛,被认为是青岛建置的开始。
1897年德国与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开始了近代青岛大规模的规划建设。
此后虽然政权数度更迭,青岛的建筑风格体系还是得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总体来说青岛建筑是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延续,也有中西文化碰撞融和而形成的创新元素。
文化因素是建筑形式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形式的产生是在原型基础上不断调整的过程,文化因素决定了形式的产生。
文化因素包含了宗教、社会两方面。
历史因素表现为建筑法规和建筑思潮。
建筑法规是城市规划的指导,建筑思潮对建筑风格施以影响。
前者决定了城市形态、街道尺度和建筑的尺度,后者决定了建筑的外在形式。
地理、地质、天气的因素是客观自然因素,它为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原动力。
德国人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带到了青岛,而青岛的地理、地质和气候因素也为实现这些思想提供了可能。
一、青岛德占时期主要建筑风格及其历史渊源。
1、建筑的定义:建筑这个词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还是很不明确的,认为下水道、铁路、水坝、房屋等都可以包括在“建筑”以内。
专业人士一般都将铁路、水坝、下水道等称为“土木工程”,只有在设计和建造房屋的艺术和科学才叫做“建筑学”。
2、欧洲近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在青岛建筑中的体现2.1古典复兴古典主义是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想在文化上的思潮,在建筑史上是指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建筑形式。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
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青岛八大关——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青岛,这座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城市,以其迷人的海滩、浓厚的欧洲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而在青岛的市区中,有着一处历史名胜——八大关。
它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见证了中国在那个动荡的时期经历的变迁和演变。
八大关位于青岛市区海边的小山坡上,是一个由8座建于19世纪末的国外领事馆组成的建筑群体。
这些领事馆在当时是世界各国驻华领事机构的代表,也是他们展示自己国家实力的象征。
八大关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德国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等,这些建筑风格的碰撞和交织,形成了八大关独特的欧洲风情。
八大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青岛是由德国人占领的,八大关的建筑正是由当时的德国驻华领事馆构成。
这里是当时德国人统治青岛并进行城市建设的中心,也是他们向中国展示他们现代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地点。
八大关的建筑不仅是外交机构,更是德国人对中国的行政和法律管理的象征。
而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青岛被日本帝国主义所侵占,八大关也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表机构的所在地。
日本人修葺并重新建造了原有的建筑,以适应他们的需求。
八大关的建筑风格在此时期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日本建筑元素。
不久之后,中国取得了解放,八大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的所在地。
担任国际移民组织的中央机构,八大关见证了中国的独立和自主。
然而,由于建筑年久失修,一些建筑因为各种原因被拆除或改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了修复,八大关恢复了曾经的辉煌。
八大关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当代人们领略青岛风情的重要景点之一。
如今,八大关周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整个八大关区域保留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个地方带有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得每个造访的人都能体会到当年青岛的辉煌和变迁。
从德国的殖民地雏形,到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崛起,八大关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大起大落,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
《2024年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范文
《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篇一一、引言青岛,这座拥有着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独特文化的海滨城市,自1898年成为德国的租借地以来,经历了不同国家的殖民统治,并最终在中国的统一管理下发展成为今天繁荣的现代化都市。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青岛的市政建设发展尤为显著。
本文将重点研究青岛自1898年至1949年间的市政建设历程,探讨其发展特点及影响。
二、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背景自1898年起,青岛经历了德国、日本等国的殖民统治,这些国家在青岛的市政建设中留下了不同的烙印。
然而,尽管历史背景复杂,青岛的市政建设依然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的市政建设逐渐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历程(一)初步发展阶段(1898-1922年)在德国和日本殖民统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主要围绕满足殖民统治者的需求展开。
在此期间,青岛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初步建设,如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等设施的建设逐步展开。
同时,青岛的港口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快速发展阶段(192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的市政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此期间,政府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公园、公共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政府还注重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使青岛的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使青岛的城市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特点(一)多元化发展青岛的市政建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国家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特点。
这种多元化的特点使得青岛的市政建设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二)注重城市规划青岛的市政建设注重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使城市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三)重视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青岛的市政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近代建筑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董硕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木工程10级2班山东青岛 266510[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伴随着不平等条约和炮舰而开始,而作为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上的青岛——历代的重要港口,自然成为列强瓜分的重点。
青岛建筑的历史,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青岛建筑的形成历史,来回顾中国近代史。
[关键词]青岛近代德式建筑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的胶州湾,为我国历代的重要港口,明代时设有浮山防御千户所。
清代因为采取对外闭关自守的方针,使青岛港口的地位下降,但该地仍设有粮仓及税卡。
青岛因其天然良港的优势,让列强们垂涎欲滴。
著名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中国考察之后,在他的报告中提到:“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
”青岛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由于被过多的西方建筑文化的符号笼罩,所以常被世人简单成为“这是一座德国风格的城市”。
但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后,这座具有欧洲建筑文化风采的城市,实际其在经过漫长发展过程同时,城市中的建筑从形式到式样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变化。
走过了一段不断变革和技术材料的更新的全过程。
一德占时期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由亨利亲王亲率舰队,侵占了胶州湾。
德国人还在青岛树立了一座“占领纪念碑”。
次年三月,德国强迫中国与之签订了《租借条约》,强行租借胶州湾99年,是青岛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德国人在其长达17年的统治中,完全按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修筑了一座典型的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
(一)青岛城市规划最初模式的形成青岛地区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始自德国侵占之后,当是为将青岛建成德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军事基地以及掠夺中国资源的桥头堡,所以初启的设想是将这建成一处商埠和军事要塞二者并重的城市。
由于条约上签订租借期99年,如此漫长的时间促使德国人将这里的建设自开始就制定了详细的规划设想,但这个指导思想是在这儿建设一处宜于欧洲人居住的生活场所。
这一点从1897年的德国内发行的《胶州年鉴》创刊上可清楚得到答案。
上面有这样一段记载:“面对胶州湾的地区,可能只建些必不可少的设施,因为这个地区没有东西能挡住冬季来自东北和西北的寒风,而且夏季也没有来自南面和东南面的海风,不适于欧洲人生活。
居住区商业区只能布置于面对青岛湾丘陵地带的南侧。
因此,就在这里规划各类建筑围绕青岛村成组布置。
”对此已非常明确了德国人建城的指导思想是宜于欧洲人生活。
西方文化在青岛地区的最初表现形式,除早期个别完全欧洲风格的建筑单体外,(如胶海关大楼、德华银行),1900年推出的青岛总体规划。
这是针对青岛地区的第一张规划图,然而表现的方式以及规划中所反映的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
这张规划图结合现状的地形,将城市设计为背山面海的开放式格局,而且道路网顺应自然地势布局呈放射状、自由式和棋盘式相互扭和的形式,淡化了中国古都大邑中道路网的“经纬”关系。
结合道路网的布局,在不规则的交叉口处放置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这种模式展现了西方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先入为主的姿态,造成了青岛城市中道路方向感极不明显的今天这种状况,也有力地向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着冲击。
这种建筑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青岛人那些留传许久且已形成模式的旧生活网络。
往日的青岛村,那古朴而自然的行行列列状青瓦石墙则显得与新规模毫不协调,况且规划中将青岛村、会全村等诸多村落已列入了搬迁的计划中,次亦说明这张初始的青岛城市图,根本不顾及这片土地上原有的中国民众那时代形成的居住网络。
可以说,当这片土地失去那种鬼中国人管辖的权力时,也就是这里失去民族特点之日,建筑艺术不再是土生土长的,这里的建筑已不再是表达居住生活在这里的人民那份曾有过的相互依恋之情,当地人们已开始失去那种对自我创造的建筑艺术加以欣赏的快乐。
甚至连许多在德占前已形成的集市、商街也被这张规划图掩盖,随后按此规划的建设创造更是在处处炫耀着西方的建筑文化。
这一切标志着西方文化在青岛的弥漫已经拉开帷幕。
(二)青岛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起,城市的建筑风格发生转变,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符号符号流入青岛,一时间“古典复兴”“巴洛克”“洛克克”“新艺术运动”等风格流派伴着各种柱式和券式,几乎是一夜间涌来。
这些早期的建筑受当时欧洲流行的建筑风格影响,强调装饰、讲究尺度,式样纷杂、特色迥异,但因同为西方建筑文化情调,相互间虽有变化,但共同点很多,特别是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建筑的屋面一般采用红瓦坡屋顶的形式,为了满足外墙上凹凸复杂的装饰变化,所以墙体均做的很厚,除为了满足隔热保温和承重的基本需求外,在材料使用上非常浪费。
再加上凝重的花岗岩镶嵌,伴着德国建筑生硬严肃的面孔,这时期的建筑大都给人一种沉稳凝重典雅的感觉。
因为早期的建筑一般注重环境讲究,庭院效果所以在绿化的映衬下使城市景观中亲切感,而且空地越大,绿树越多,亦使得空间舒展,并不压抑,康有为先生曾这样描述过城市:“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
这种观点后被世人认可,并渐渐成为青岛城市特点的缩影,而这种特点恰恰亦反映了早期西方文化对青岛城市的影响,表明了今天青岛城市风貌及特点的本色即是西方建城理念直接指导下所产生的结果。
(三)中西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里由于德国人在建造青岛城市的初期,曾在城市南部靠海岸的地带划定为欧洲人区,为了将划定的欧洲人界区内原有的中国人外迁,德国人当时曾指定让华人迁至新市区的东北和西部两侧,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台东镇和台西镇的地方。
基于对中国人严格管理的目的,当时在这些街坊内,由于街坊过小再加之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居住形式的影响,使得街坊建造的中国人大院修成了一种以二层为主且围合成内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建筑一般一层临街设店铺,二层供居住。
院落内一般各设一处集中“水龙头”和厕所,通过骑廊式过道有道路进入院内。
这种建筑模式是西方文化中竖立划分的商住一体的楼房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相扭合后出现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中西合璧,亦是西方文化对中国原有生活模式冲击后的具体体现。
由于建筑的修造受德国人划定的道路街坊所限,也可以说是受西方规划思想的驱使,无法再形成列行式窄胡同壮的仅为南开门式中国院落,但中国人有深受世代流传的院落观念指使,最终将这儿的建筑搞成了此般摸样。
这种被局限在各个街坊内的内天井式建筑由于居住形式的制约,每栋建筑随之由这座楼房内居住的民众(一般约10至20户人家)相互一起构成已给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和新兴的邻里关系,这种即为单栋又似裙联的建筑,在青岛城市历史上被称为“里”。
由于在以后的生活延续中,不管是日本统治,还是国民党管辖,青岛城市中因西方文化的影响所致,中国居民渐渐接受了此种模式,再加上西方文化建筑的笼盖和渗透,所以此类建筑在青岛市区内越来越多的兴起。
据史料记载,青岛曾散布在市内各区域的“里”至建国是有400多处。
这些里构成了青岛城市的重要组成内容,也为城市建筑历史叙写了难忘的一章。
时至今日,老青岛人的记忆里还会常常出现“和平里、新华里、平康里……”等许许多多熟悉的名字。
这些带有浓郁西方文化影子的东西,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而且在市民社会生活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里作为中国四合院与欧式建筑相结合的一种产物,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片土地上居民原有独门独院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邻居间通过一条狭长胡同后进行交往的旧有模式。
里的出现,将原有极为陌生的人家联系在一个空间下,将方整规矩的内庭院变成里内各户人家相互交流的大客厅。
青岛人旧有的生活网络和社会网络,从此开始悄悄改变了。
二日占时期1914年日本人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从德国手里强多了青岛,使城市再次沦陷,但紧随其后的建筑依然按德国人的规划设想,只是建筑风格已开始发生变化,不过大量集仿主意的作品是街景中仍然呈显这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子。
进入日本统治时期,城市中扩充了许多医院、学校和商场,这些建设内容多为公共建筑。
虽然日本是处在亚洲的东方国家,但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和对新技术新材料接受与使用能力的日本建筑师,对于随后创建的建筑依然是沿着德国人的足迹在进行,而且医院、学校的的建筑布局也都是按西方教会影响下已形成的模式修筑。
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指导着日本简直是在青岛大地进行着创造,而且这种创造中还留有许多欧洲当时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子。
这个时期的建设有别于德占时期的建筑样式,但因为仍具有很强的西方文化踪迹,所以建筑风格依然以欧式为主调。
日本人第一次占领青岛时,应为德国已在占领期间以先入为主的姿态使城市按西方文化建城思路修筑的已成规模,所以随后的建设基本仍沿着原本制定的规划发展。
但这期间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已在日本逐渐开始使用,因此日本建筑师很快将这项新技术材料运用到其在海外的占领地青岛,是城市的建筑外型带来了变化,首先是大量平顶屋面开始出现,可以放弃往日沉重的坡屋顶。
另外由于使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建筑物变得,更经济适用,用材料更为节省,可以减少辅助面积,给建筑界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
由于当时创造的的作品中含有许多集仿主义、折衷主义等风格流派的建筑,而这些东西依然是源自西方文化,使青岛城市中的西洋格调并未变。
另外,因日占期修造的建筑大都质量简陋,真正的精品极少,所以对城市疯闹的影响力也就非常弱,形不成与德占期形成的建筑分庭抗争的局面,但就建筑外型而言,确已发生了变化。
三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2年至1937年间,虽然经历了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前后15年的统治,城市处在国人的管辖之中,可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在青岛留下的作品中大多出自一些早期留学海外归来的洋学生之手,建筑的风格和样式中的西方文化情趣非但没减,相反却愈演愈烈。
而此时正因步入3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
当时的西方国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其浮华、虚荣的外表正影响着东方的中国,而且青岛作为经受过德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占领的城市已经饱受了西方文化的渲染,大街小巷旁矗立的建筑也成为西方文化的缩影,所以当时的青岛自然成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继续传播并极宜被接受的重要区域。
当时青岛由于不如中等城市规模,这期间建设的许多内容主要是对原有社会网络的补充和完善,大量公共及市政建筑在加紧建设,影剧院、运动场、水族馆、博物馆、图书馆、礼堂等设施开始出现,由于这期间在青岛进行创造的除少数德、俄、日等国建筑师外,极为活跃的国人设计作品也大多是出自留洋学习归来的受过西方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之手,可以说他们的建筑思想萌芽与西方,建筑基础知识是欧美是理论稿的铺填,因此创作的的图纸上依然是体现社浓厚的西方文化痕迹,并且许多细部的处理,花饰设计的也具有极其严谨的欧式建筑的韵味。
所以这时期青岛城市建筑依然是在填充这大量的西方文化,只是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夹着国人的笔,由国人自己在沿着西方建筑文化的思路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