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要通过中外各方面对比分析巨变原因。

经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外资企业出现。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加深,也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思想: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思潮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901)【阶段特征】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局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这一阶段,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两大矛盾中,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

政治:西方列强从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向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过渡。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分别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

清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成为列强工具,镇压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先后开展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思想:洋务思潮,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君主立宪。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苏联关系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发展史一、友好同盟阶段(1949-1958)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任务。

在这个时期,苏联给予了新中国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应对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9)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在这一阶段,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和争议。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越南对抗中国等。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也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正常化开启阶段(1969-1982)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减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缓和的迹象。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和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两国领导人开始进行高层互访和会谈,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磋商和谈判。

此外,两国还恢复了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如能源、科技等领域。

四、成熟稳定阶段(1982-2001)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成熟和稳定。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深化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两国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和接触,就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协商。

此外,两国还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同时,我们也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更好地推进中苏关系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孙玉琴 曲韵 王微微 舒莉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按时间维度将中国对外贸 易划分为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十八大前、十八大以来对外贸易发展新时期三个阶段,系统分析了 70年 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从外贸规模、经营主体结构、贸易方式、商品结构与市场结构等方面重点探讨 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成就,结合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促进、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 的贡献,总结了历史经验。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新型国 际生产体系、消费革命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大背景,提出了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程度,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应对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关键词:对外贸易改革开放进出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了一切中外 不平等条约,收回被西方列强剥夺的包括对外贸易 领域在内的所有国家主权,结束了近代百年半殖民 地对外贸易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对外贸易新的篇章。

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艰难曲折、不 屈不挠的努力,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实现了历史 性跨越。

回溯历史,总结7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成 就与经验,有助于为未来中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70年来,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制约,新中国 对外贸易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在封闭、半封闭 环境下逐步发展(1949一 1978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平等互利、独立自主 的对外贸易原则,制定并颁布了独立自主的关税政 策和税则税率、管制贸易外汇、实行进出口商品许 可证制度和商品分类等一系列管理全国对外贸易的 法令法规。

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世界各国恢复并发展 贸易关系。

1949年10月,中央贸易部成立,下设 国外贸易司,统一管理全国的对外贸易工作。

在没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性等建议。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对外关系是一个国家衡量一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华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因而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未能建立正常的对外关系,中国没有能够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而中美关系也就成为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关键。

中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签订到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与发展(1972年2月——1974年8月)从1949年到1969年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政府一直奉行孤立、遏制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可能。

而在中国,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并非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需要,两国关系开始解冻。

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访华具有历史性意义,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国,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后经过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联合公报》,使世界为之一振。

1973 年,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

2月1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问了中国。

基辛格这次访问是在越南战争刚刚停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国由于过去长期陷入越战泥潭,元气大伤,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

苏联则打起缓和的旗帜加紧分化西欧同美国的关系,利用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西向地中海,东向印度洋扩张,并进而向东南亚渗透。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国家介绍: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考点链接一、日本发展史(一)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日本国别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近年高考,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一直是命题的重点,2008年恰逢新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无疑会在明年的高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所谓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指工业化和 与工业化相随的麦蜘蛛、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变化。 •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 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 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 (1)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 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资中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 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中 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 义列强的阻挠。 • 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 封锁。当时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 经济政策。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 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 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 遇擦身而过。 • (2)阅读材料一,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 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 因。
•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 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 果荡然无存。 •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 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 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 底破灭。

回顾中以建交的曲折历程

回顾中以建交的曲折历程
度 出现 了反 复。
件 是埃 及 和 以 色列 开 始和 谈 。 17 埃及 总统萨 达特访 问耶路 9 7年 撒 冷 。 17 9 9年 .埃 以 签订 和 约 . 正 式建 交。 它 开始突 破 阿 以之 间
朝鲜 战争爆 发 以后 ,以色 列 在联 合 国先后 支持 美 国关于 诬蔑 中国为 “ 略者” 的提 案和 暂 不 侵
命 ”后 .极 “ ”思 潮 一度 干扰 左 外 交工 作 .原 已冰冷 的中 以关 系 “ 雪上加 霜 ” 当时 ,以色列 已在 。

些场 合 发 出同 中国 改善 关系 的
信 息 。尤 其在联 合 国 大会讨 论 恢 复 中 国 的合法 席位 时 , 以色列 多 次对 美 国阻挠 将 中国代 表权列 入
退 回。
行 接触。
召开 。 以 色列 作 为亚 洲 国家 ,被


鬻霉 | 氢鬣
, 磐 譬 。 薯 ‰ #* 露 。
15 9 4年 周恩 来 访 问缅 甸 时 . 排 斥 在会 议 之 外 。 它担 心孤 立 . 会 见 了 以 色列 驻 缅 甸 公 使 哈 科 于 4月 2 9日匆 忙 通 知 中 国外 交 部 ,希望 同 中 国建 立 外 交 关 系。 恩 。邀 请他 访 华。但 是 ,以色列 歧 。后 来 一度 出任 总理 的外 长 夏 议 上 决 定 站 在 阿拉 伯 国 家一 边 .
认 中国 ,而 且支 持恢 复 中 国在 联 合 国的合 法 席位 ,同时 .同 以色 列 开 展 贸易 有利 于打 破 美国 的禁 运 .决定 就 建 交问题 同以 色列 进
XA G H O 2 1 5 IN C A 0 1 月 3
外 风 ; 事 云
中 国 国 内 发 生 “ 化 大 革 文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近代中外关系史-1

近代中外关系史-1

(二)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扩张 (三)中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3、中英交涉
4、中法交涉 5、中俄交涉 6、中美交涉 7、中葡澳门交涉
黄遵宪对外交涉主张
交涉之法
一、“挪展之法,如一事期效八成,则先以九成十成出之, 以期退步。” 二、“渐摩之法,如既切而复磋,既琢而复磨,以求精到, 如得寸则一寸,得尺则一尺,以期渐进也。” 三、“抵制之法,如此事不便于我,则兼及他事不便于彼 者藉以牵制,如甲事有益于彼,则别寻乙事有益于我者 以索其酬报是也。”

(2)科学名词的确定
(3)中国人的参与 3、西方传播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的西传和东传
五、太平天国前期的对外关系 (一)太平天国的对外观念与对外政策
1、对外观念
(1)有对外友好的表示 金田起义前,洪秀全曾说“如果上帝助吾恢 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产业而不侵 害别人所有;我们将要彼此有交谊,互通真 理及知识,而各以礼相接;我们共拜同一之 天父,共敬世界救主天兄之真道,这是我的 灵魂被接上天后之大愿也。”

三、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状况 (一)民国时期 (二)1949-1966年 (三)文革时期 (四)1976年以来 四、研究机构和代表性学者
第一章 近代中外关系的前奏
参考书目 张维华《明清之际中西关系简史》 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 比较研究》 萧致治、杨卫东编撰《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 佩雷菲特著、王国卿等译《停滞的世界——两个世 界的撞击》 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觐见乾隆纪实》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交涉应对技巧: “于固执已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执已权,则托于我国愿同 协办;于要求已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 外交辞令:“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谓其酌度;不 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词气终不愤激”。 应对挫折和变化的态度:“词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 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幸而获济,则吾民受护商 之益;不幸而不济,彼国亦必服其谋国之忠。” ——黄遵宪《上某星使论外交书》(1896年)

谈谈对艰难曲折的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感想和认识

谈谈对艰难曲折的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感想和认识

谈谈对艰难曲折的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的感想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的历程,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每个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与挑战。

我的感想和认识如下:
首先,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是一个充满血泪的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无数的英雄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和鲜血。

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从南京大屠杀到抗日战争,从土地改革到文化大革命,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和痛苦,但他们始终坚守着信念,不断前行。

其次,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是一个伟大的奋斗史。

从鸦片战争到现代化建设,从闭关锁国到对外开放,中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人们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最后,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历史。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虽然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我们应该珍视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3.1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3.1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
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 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 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分析出来。 A项旧民主主义 的经济形态是1840~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
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 史传统。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典例2】(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
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C.土地的所有权
B.土地的用途
答案:C
【即时点拨】近几年高考特别关注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新时
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之处,因此复习时要重
点理解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 何适应国情,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保驾护航。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
D.土地的规模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分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 并结合其实质进行理解。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 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 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符合题意。土
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 B、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成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欧盟的贸易调查

中国欧盟的贸易调查

2001年,《欧盟对华战略》提出70多条加强对华合作的具体措施建议。
2003年,欧盟发布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决定同中国开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3年10月,中国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
2008年,欧洲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欧洲27个国家已经取代美国日本,成为我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欧盟采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反倾销诉讼——欧盟对中国的反倾7)
1995-2009年欧盟对华反倾销的产品分布行业表(图8)
绿色壁垒——欧盟农业保护措施(图9)
中国——欧盟贸易关系
消极因素分析
中国欧盟贸易关系的发展前景
合作与竞争共存,共识与争端同在
中国视角
中国——欧盟贸易商品构成
(图2,单位:亿美元)
中国
视角
欧盟--中国双向间直接投资额
(图3,单位:百万欧元)
欧盟
视角
中国——欧盟贸易额增长(图1,单位:亿美元)
欧盟
视角
欧盟对华进出口服务贸易额
(图4,单位:百万欧元)
中国——欧盟贸易关系发展的
消极方面
中国自身
存在的问题
双方存在的争议和摩擦
发散思维
请同学们以欧盟内部板块为基础分析中国——欧盟经贸关系
谢谢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常健摘要: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过渡到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

其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对外开放 30年历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点。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道路。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8个出口加工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30年累计兴办“三资”项目596110个,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16680.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826.73亿美元。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障碍。

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和资源,按照产品经济的思想组织经济建设,其必然对对外开放形成制约。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使对外开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推动各方面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断深化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等改革,又对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近年高考,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一直是命题的重点,2008年恰逢新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无疑会在明年的高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行“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积极抵抗-消极抵抗”等的政策。

④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近代以来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这成为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最大成果。

⑤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借助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接受美国支持,出卖国家主权,积极策划并发动内战。

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二、现代中国外交的发展1.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拓外交新局面①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②建国第一年即与苏联等17国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③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⑤1955年参加“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促使更多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外交环境恶化①基本方针:“两只拳头出击”。

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

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②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③1960年,苏联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合同,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④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中国又同柬埔寨、老挝、古巴等二十多个国家建交。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①基本特点:“一条线、一大片”。

②中美关系缓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美关系的推动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⑤1974年,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三个世界”的划分的估计,旨在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合作,团结第二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果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对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改变对战争和和平的看法;不结盟;重视和第三世界的关系;建设周边和平环境;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③同苏联及周边的其他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

④积极参与重大的国际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例析】1.结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概括比较近现代中国历代政府对外政策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1)不同政府实行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①晚清政府: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腐朽落后,愚昧无知。

②北洋军阀政府:封建买办军阀政权的反动性质和为获得帝国主义支持的目的决定了其投降卖国的外交政策。

③南京临时政府: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等阶级局限性决定了对帝国主义的模糊认识。

④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性质决定了它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

其中在抗战时期,因为民族矛盾的激化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进行了一段时期的自卫抗战。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新中国代表最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始终围绕维护国家主权进行外交活动。

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世界格局、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政策有了新的思路和调整。

(2)影响和启示:①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与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经济实力、统治者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形势息息相关。

“弱国无外交”,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外交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而新中国的外交史则是一部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不断走向辉煌的振兴史。

②近现代中国的闭关锁国带来了贫穷落后,妥协投降则表现出丧权辱国,勇御外侮维护了国家主权,主动开放带来我国的日益富强,现代的和平外交正在带来中国的和平崛起,永不扩张的外交政策将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

③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表明:不实现民族独立,中国要实现真正的富强、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不可能的。

④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从本质上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权阶级属性、民族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这是推动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前提。

【例1】(2007全国文综二)下列各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C)A.《佛国记》 B.《瀛环志略》 C.《康輶纪行》 D.《天下郡国利病书》【解析】考查教材小字内容,要求考生在高考备考中全面细致的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不要心存侥幸。

【例2】(2007全国文综一)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D)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解析】1884、1898、1900等材料信息非常关键,它们分别对应中法战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

【例3】(2007广东历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C)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 D.“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解析】概念理解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说明中国在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2.归纳近现代中国与美、日、俄(苏)等国之间的双边关系。

(1)中日关系:日本作为近代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之一,先后发动了数次对中国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并曾经一度独霸中国,不仅造成了中华民族的苦难,破坏了中日传统的友好关系,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造成了远东地区国际关系的复杂。

最终正义的中国人民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胜利,极大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中国政府以极大的诚意欢迎和发展正视历史、开创未来的睦邻友好关系,但是日本少数右翼势力的时常泛滥,也引起了爱好和平的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

(2)中美关系:近代美国从19世纪50、60年代尾随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到19世纪末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特别是1927年后,一度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二战”结束后,美国先后实行“扶蒋反共”和孤立、封锁新中国的反动政策,最终破产。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鉴于战略上的需要,美国开始谋求中美关系的改善,终于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一切形式的干涉他国内政等强权政治行径,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3)中俄(苏)关系:近代俄国一度是侵华的凶恶敌人;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有力支援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现代苏联给予新中国极大援助,但逐渐走上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与中国关系一度恶化,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俄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目前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两国互惠互信,快速发展,中俄关系进入新的良好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