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19 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一) 近代前期( 1840—1919 年)1)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 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 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 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 19 世纪60 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1)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1) 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开始解 体 .但仍 长期居 主导地 位 。新 中国成 立后 ,封建 的
3.中 国 民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特 点
自然经 济逐渐 消亡
(1)受外来 因素 的刺激 ,是欧风美雨 的结果 。(2)不
(2)外 国 资本 主 义经 济 :鸦 片 战争 后 ,西方 列 强 利 仅遭 到 内部封建 势力 的顽强抵 制 .还遭 到官 僚资本 和外
2.探 索 中 的错 误
2.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曲折 发 展 历 程
(1)反 右 派斗争 扩大 化 .修 改 了社会 主 要矛 盾 的认
28孽 z
薯i

名王¨

j¨

曩 董
¨

维普资讯
3.探 索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 主义道路 的条件 主义民主和法制。
义的 曲折 发展
45年,曲折发展。(5)1945- 1949年,日益萎缩 。(6)新 中 国
1、多 元 复 杂 的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成立后 初期 .获得 新生 。(7)1956年底 . 大改 造完 成 ,
(1)自然 经 济 :鸦 片 战 争后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民族 工业走 上社会 主义 道路
初 级 阶段 的基本 路线 ;(4)中共 十 四大把 建立 社会 主 义 吸收 国外 的 生 活方 式 。引 领 时代 潮 流 。(5)建 国后党 和
(3)思想 上 .中国 民族资本 主义 的产 生和发展 ,不 断
的进 程
冲击 和动摇 封建正统 思想 的统治 地位 .为西 方 资产 阶级
总 之 .随着 西方 经 济侵 略 的加 剧 .中 国 自然 经 济 的 思想 文化 的传播 提供 了社会 条件 。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很复杂的话题。

回顾这段历史,能看到许多波澜壮阔的场景和变化。

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到工业的漫长过程。

这其中,经济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首先,我们可以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逐渐侵入,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清帝国的腐朽与无能,让许多人感到无奈。

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传统的手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小作坊纷纷关门,失业的人们走上了街头,生活陷入困境。

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的出现,算是一个转折点。

虽然它的初衷是“自强”,想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来振兴中国的经济,但成效有限。

像是建造铁路、开办煤矿,这些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有前景,但更多的是在模仿,而不是自主创新。

很多人为了生计,冒着风险,投身到这些新兴产业中。

虽然有些人因此发了财,但大多数人依然在底层挣扎。

进入民国时期,经济状况有了一些变化。

相关部门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像是推行新货币,建立银行等。

但是,战乱不断,国家的不稳定让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许多地方的工厂、商铺被毁,生意萧条,市井之中满是失业的游民。

尽管如此,城市中还是冒出了不少新的经济活动。

上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外国商人纷纷涌入,开设各种生意。

那时候的上海,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人们在这里追逐梦想,但也常常迷失自我。

接下来是抗日战争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崩溃。

民众生活困苦,物价飞涨,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磨难。

工厂被迫停工,农田荒废,整个社会进入了动荡之中。

即使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人们也在努力寻找生机。

比如一些地方的小农经济,虽然资源匮乏,但农民们依然通过集体合作,寻求出路。

他们互帮互助,尽量把日子过下去。

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的希望又一次出现。

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个时候,国家开始重视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许多来振兴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社会问题以及外来压力的挑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了当时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出发,介绍中国在这些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并探讨其中的发展动因和影响。

首先,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面临诸多问题。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经济主权严重受损,许多传统产业遭受严重冲击。

此外,在政治上,清朝王朝的衰落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民众起义和农民工人等。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早期的社会思想家和改革家开始提出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挽救中国的经济命运。

接着,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的社会经济迎来了转折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包括推行新政策、实施经济改革和引进外国资本。

此时期,中国的工商业开始崛起,铁路和电力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外国资本的引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基础。

然而,由于政治不稳定以及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过高,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社会经济迎来了全新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措施,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从解放初期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如控制地主阶级的财产、实行土地改革、发展重工业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的干预和指导,推动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逐渐转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阶段已经其特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

中国近现代各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阶段特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19世纪40—80年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19世纪40年代,外国在华设立企业(这是中国大地上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展起来。

这些新现象又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此,19世纪60、70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控制了中国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许多矿山、土地资源,加强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政策放宽,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以及20世纪初中国人民收回权利的斗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之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经济便走下坡路。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存在3种经济形态: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经历了逐步瓦解的过程,但仍占中国社会的主体。

餐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由前期的商品输出为让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并逐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这样的3个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帝国主义列强如美国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倾销商品,尤其是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2)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

(3)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摧残,日益萎缩。

(4)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采取了消灭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的政策。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从古至今,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持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19世纪中叶,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完全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自然进程,促成了其封建经济的解体,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制度安排,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近代前期(1840—1919年)1)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1) 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 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1)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History of Moder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摘要: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又是联系的,我们要了解它们的关系。

经济能体现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程度,经济的发展过程也能反映国家的社会问题的变迁过程,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复杂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过程:、社会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

我们要以史为鉴,认真对待历史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现在的经济更加繁荣昌盛。

(Abstract: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complex process is linked. Wene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Economy reflects the extent of a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es to reflect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process of social issu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China is complex.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following process: social feudal economy, the gradual disintegration of the natural,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apitalism, foreign capitalist economy and bureaucratic capitalism: the new democratic economy. We must learn from history, hist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eriously, we are now more prosperous economy.)关键词(Keywords):中国近代史(Modern Chinese History)经济(Economy)发展(Developing)历程(Course)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真是波澜壮阔。

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经济从古老的农业国,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真是个大变样的故事。

首先,咱们得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时候,西方列强一个个像潮水一样涌来,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条约像雨点一样落下。

国家的财富被掠夺,民众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传统的农业经济岌岌可危,大家都在盯着这些新鲜的事物,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接着,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个阶段是个转折点。

辛亥革命之后,大家开始重视工业化。

虽然政局动荡,战争不断,但许多人依然在探索新路。

南方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那些地方渐渐发展起了一些现代化的工业。

民间的企业家们像雨后春笋,努力打拼,试图把中国经济带上正轨。

再往后,1930年代的抗战时期,经济更是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战火连绵,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可是,大家的意志没有被击垮。

那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尤其是在敌占区,很多人组织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活动,体现了全民的智慧和勇气。

解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时候的口号响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相关部门采取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

这个举措让无数农民过上了新生活,真是让人倍感振奋。

集体化、合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逐步上升。

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接下来的改革开放,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大家纷纷投身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城市里,小摊小贩热火朝天,生活也随之改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物质条件有了大幅提升。

当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等。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涌入大城市,造成了交通、住房等各种压力。

可尽管如此,经济的腾飞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科技的发展也让人眼前一亮,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xx年xx月xx日•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点•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结构变化•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目•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前景•结论录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23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水利设施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农业基础古代中国的商业和手工业也较为发达,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贸易通道。

商业与手工业古代中国的金融和货币体系也较为成熟,银票、钱庄等金融业务逐渐兴起。

金融与货币03掠夺资源与剥削劳动力西方列强掠夺了中国的资源,并剥削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01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02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西方列强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起点交通与通讯业的发展民国时期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业的兴起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金融业也逐渐兴起,银行、证券市场等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

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发展民族工业,逐渐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

02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初步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北伐战争之后,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

这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外国资本的影响民国时期,外国资本大量进入中国,投资于工业、银行业和商业等领域。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剥削。

战争的影响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战争导致了交通中断、商业停滞和工业设备的破坏,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0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

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

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

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

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垄断着中国主要经济部门,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排斥、打击,阻碍了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它代表着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形式,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它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既有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又有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还有各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结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改变中国这种社会经济条件。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三大改造前,我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我国的经济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大部分资产都是私有,三大改造就是为了把私营企业变为国有企业,实现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我国也由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踏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状况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1956—1978年工业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并取得辉煌成就。

四、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经济状况在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20多年间,中国人民先后经历了“多、快、好、省”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的运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人民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虽然在197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体上都比1965年有所增长,但是任命依然贫穷,技术落后。

而且当时的计划经济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使得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做了讲话,邓小平对当时的中国国内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提出改革开放的主张。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进富裕起来,真心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了全国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到1957年,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初到1960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来又发动了反右倾运动,“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加上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造成了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

? ?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制定和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工作中的主导方面。

但是,由于错误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左”的错误在经济方面尚未彻底纠正,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又有发展,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它从反面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宣传、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解和把握,注重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科学领域内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把握随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

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校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高学生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是重要的一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