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
高三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具体表现: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本阶段的基本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具体表现:1、经济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2、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近代化:对旧思想的批判逐步深入,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阶段特征一、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1.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50年代)⑴列强侵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逼签《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又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工业革命发动战争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影响:破坏主权,社会性质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客观上破坏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⑵中国人民的抗争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的坚强决心。
由于阶级矛盾的加深,加之外来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
1851年,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农民阶级。
⑶在经济上,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
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商品化。
外商企业出现——早期资本输出。
⑷中国人民的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和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洪仁玕:《资政新篇》⑸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①历史转折——近代史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战后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阶级关系:新的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
阶级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战争最高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具有反侵略反封建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征、肩负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民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中共一大、二大、北伐战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新三民主义、三大整策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并走向失败:
①政治上: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
②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迅速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
③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三民主义形成;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①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国人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②经济上: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近代化起步。
③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解放战争
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论人民民主专政》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
①政治:中国人民同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
②经济上: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三次科技革命
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七大
民族工业萧条
毛泽东思想成熟
中国的抗日战争: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资政新篇》
1859年为改革内政, 发展 衰弱时期 私有制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 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 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 农民反应不积极 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都未能真正实施
近代化:(现代化或资本主义化) 核心:工业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从政治制度看: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 近代工业: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业部门 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式 外国资本: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进行的资本输出的资本 (外商企业) 官僚资本: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家政权的资本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靠经济手段(或市场关系)进行运作的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进步)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 经济: 占统治地位 政治: 封建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① (1)中国 ②
③
(2)世界:
外交: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①经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②政治: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③对外: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1.政权演变: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民国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 2.革命时期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新民主主义个革命时期(1919-1949年) 3.近代化历程: 孕育阶段:1840-1860年 启动阶段:1860-1895年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所谓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指工业化和 与工业化相随的麦蜘蛛、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变化。 •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 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 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 (1)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 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资中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 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中 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 义列强的阻挠。 • 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 封锁。当时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 经济政策。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 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 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 遇擦身而过。 • (2)阅读材料一,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 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 因。
•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 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 果荡然无存。 •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 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 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 底破灭。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 阶级革命运动的(1901~1919年)
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获得短暂迅速 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 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政治上: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 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治近代 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卖 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社会的 主要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 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 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 治。 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 步传播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毛 泽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 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 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1860~1901年 )
思想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 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 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 放潮流。 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 义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甲午 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
思想上: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 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 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反革命“ 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发动“九•一八 ”事变,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外交国 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 必先安内”政策。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时事政治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干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商品经济,并制定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
在民用工业方面主要有采矿、冶炼、纺织等近代企业。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
在这一运动中,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依照欧美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以来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
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编辑者:李洁雄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
(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
(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基本线索】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1840--1860近代中国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 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 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 ,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 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 ,就 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 “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两个层面: 国家富强 民族独立
在近代中国,……推翻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
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彻底改变国家
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
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中华
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
大任务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只有先完成前一个任务,然后才能
解决后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近
(2)对内: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民主革命(阶级矛盾) 6、民主革命分期: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新旧民主革命两大阶段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资产阶级领导;三民 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1949年9月):无产阶级领导;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李时岳:《近代史新论》,1993年
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互矛盾 的趋向:从遭受列强侵略的角度说是向下沉沦,从接受 资本主义先进文化而开始走向现代化的角度说,是取得 了进步。……在列强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中国社会也存 在着不断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一面。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2003年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2006年
“沉沦”
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并与中国封建势力勾结,使 独立的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或其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历史阶段特征一、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1、政治:①西方国家从鸦片战争开始侵略中国,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③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④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2、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倾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农副产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思想文化: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政治: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到一起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西方国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获得大量侵略权益满足了其侵略野心,同时列强在国内忙于政治经济改革,因此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先后爆发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
至20世纪初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农民阶级掀起了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2、经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3、思想文化: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派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思想,在19世纪末促成了思想解放。
三、20世纪初至1919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1、政治: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初的进步潮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开始出现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
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中国世界近代阶段特征
(一)晚清
一、1840—1860
1、西方侵略破坏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经济侵略造成中国传统经济格局的破 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日益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化趋势加强
3、西方侵略和封建压迫导致农民阶级的大规 模反抗
4、少数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7、1945年——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 展时期,日、德发展尤为突出;战后亚洲经济的 发展;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 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 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继续完善发展,民主化 和科学化趋势加强,但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日益
2、16——18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手工劳动为 主,生产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场。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 制度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确 立,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国际关系: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在美洲(北美独立运动 和拉美独立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政治 构想。
3、1935年以后,各方面形势的发展最终把 国共两党推向了第二次合作
四、1937—1945
1、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主流,是抗战胜利的基 本保障,具体表现为抗战初期的协同作战 和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
3、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 最后胜利的努力
4、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
③后期对农村经济的纠正。 (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三)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阶段特征】 1.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开 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推动近代化进程 3.近代化“整体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 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在政治领域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代 表
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 主 张 共同点 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反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立宪 制 变法图存(强) 发展资本主义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借经学、孔子,宣传维 康有为 新变法理论,用进化论 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救亡图存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 谭嗣同 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严 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双方:
维新派 ⑴要不要维新变法
封建顽固势力
内容: ⑵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论战
近代中国第一次 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实践: 戊戌变法 (开始标志:《定国是诏》的颁布)
(内容、性质、作用)
⑶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1915年,上海) ( 背景、内容、影响) ⑷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宣传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特征:
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 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与救亡结合 2.学习西方式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学“器物” 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文化”不断深入的历程 3.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 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大事(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2)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理性化)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体:责任内阁制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政治原则: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的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 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中国近代 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 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德国:山东 胶州湾
俄国:长城北和新疆 旅顺和大连 法国:两广和云南 广州湾 英国:长江流域 “新界”和威海卫 日本:福建
(2)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上,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通过 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逐步控制 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实际上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 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④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 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开设经济特科;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评价:
政治方面: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提高 政府办事效率,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 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 强寄望。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 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阶 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 大,国际环境不利。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 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 实行君主立,两者阶级属性不同。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 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 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 想文化和制度。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 “向西方学习”的 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 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专题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它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思想上的人性化、科学化,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辛亥革命,戊戌变法,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
主要表现在:五四运动答案是:D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有宣扬马克思主义内容,不属于近代化。
(近代化是资本主义化)一、关于“近代化”概念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
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
二、中国近代化的背景国际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资本主义近代化成为时代潮流。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野心。
国内形势:(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一步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传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解体。
三、内容(一)经济上:近代工业兴起。
1. 洋务企业:(1)创办的背景:外患:两次对外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认识到外国的船坚炮利;60年代中外暂时和好。
内忧:尖锐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统治危机。
(2)评价洋务运动: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生产技术方面: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装备了我国第一批近代军工、航运、采冶、纺织、电讯等生产部门,生产工具发生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
【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
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
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
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
【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
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一系列的反北洋军阀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失败。
B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合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1919-1926年出现萧条。
史实: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一战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跌价竞争,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思想: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成历史主流。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国际:一战(1914-1918);俄国十月革命(1917)。
史实:A民主共和思想、实业救国思想。
B1915年新文化运动。
C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D孙中山新三民主义。
社会生活的变革: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史实:
第三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替、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主要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矛盾。
政治:(1)民族危机: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
(2)中国人民的抗争:A:1927~1936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1937~1945年,日本侵华,国共两党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全民族抗战是胜利根本保证。
C:1945年8月~1946年6月,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重庆谈判、重庆政协,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阶段。
D 1946年6月~1949年9月,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解放战争。
1.防御阶段:国民党全国军事进攻1946年6月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
2.反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
3.决战阶段:三大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4.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经济:民族工业的夏、秋、冬三季史实: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推翻三座大山。
史实:萌芽:国民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解决领导权与农民问题。
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
成熟:抗日战争时期:《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标志)1945年《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七大确立为指导地位。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