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2020届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2020届xx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
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
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
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
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1
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
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
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
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
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
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
草青一次为一年,谷熟一次为一年。
所以《说文》释年曰:“谷熟也。
”那时“年”只是计时单位。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懂得了通过观察天象确定方位和时间,并依此指导农业生产。
直至西周时期,才产生了较明确的历法,准确地确定一年的岁首,并有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不过这时的年节,只标志新旧交替,并没有固定日期。
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
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年节习俗才一直延续至今。
当年节确定后,民间信仰习俗渐渐浸染到年节习俗中,庆祝丰收与祭祀神灵、祭祀祖先相结合,驱邪逐疫等亚术活动也成了年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具有喜庆气氛的娱乐活动也加入进来,使春节变成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节日。
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在春节习俗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没有后世的补充创新,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完备与丰富的春节节日习俗。
2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摘编自xx《民俗的基本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俗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民俗文化是由人群集合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而形成的人文景观。
B.有些民俗事象也许是个人倡导和创造的,如果它没有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也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C.汉民族的春节习俗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逐渐完备和丰富。
D.中国后世的年节形成于汉代,即使在西周晚期有了庆祝丰收的活动,但也只标志着新旧交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直接点出民俗的本质特征,并指出了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B.文章紧扣民俗的本质特征和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来论述说明民俗的集体性,十分具有针对性。
C.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明今天许多民俗事象通过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代代传承下来的现象,是为了论证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D.文章借助民俗的集体性论证了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3
A.原始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创造和传承离不开全民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它们从产生到延续至今都是集体行为,没有个人参与。
B.一旦个人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承认,就可以融进社会的民俗中,成为一种民俗事象,流传下去。
C.春节民俗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创造,即使到了当代,随着人们对其补充和创新,它或许也还会不断地丰富。
D.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集体活动,都会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民俗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时代新技术为新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专家预言,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
在人工智能助力下,精通各种领域的“AI (人工智能)医生”会变为现实。
用手机对准患病的皮肤拍照,上传到图像识别系统后,即可对患者患上的皮肤病进行诊断,这并不是电影里的场景。
目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已经研发出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立皮肤病的辅助诊断模型,准确率超过85%。
未来医院还将建立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为群众就诊提供科学引导。
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湘雅远程医疗平台“雅影肺管家”与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为多名来自基层的
4
肺结节患者进行远程会诊,经过会诊的大部分肺结节患者留在了当地基层医院进行手术,避免了舟车劳顿之苦。
(摘自新华网《“AI医生出道”一“智慧医疗”让看病更简单》)材料二:
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教师从批改作业、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辅助教师进行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协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成熟,教育行业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
相比于昔日的教学模式,如今的课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
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等等。
”在今年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如是说。
这个判断也是业内的普遍共识。
有关人士表示,教育行业将是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与此同时,AI+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其颠覆性的产生尚需时间。
(摘自工人日报《AI+教育悄然融合》)
材料三: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体的地位。
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的数字经济将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将在人与智能机器交互方式上带来重大变革。
比如,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逐步降低。
过去20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会逐步
5
提升。
未来20年,智能终端会超越手机的范围包括智能音箱、智能穿戴设备等应用会逐渐普及,人们将会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和智能机器交流。
智能机器的服务内容会多样化。
比如说智能音箱,基于语音交互技术,不方便使用手机的老人和孩子能方便使用,消除了教字鸿沟。
除了放音乐,它还能播视频、看直播、听故事、查菜谱。
未来,人工智能会维生新业态。
交通、医疗、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会快速地实现智能化,切实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
比如,不久的将来,普通市民可以通过APP一键呼叫自动驾驶汽车。
(根据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公开演讲整理编辑)
材料四: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
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
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
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
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
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
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是一项艰巨挑战。
(摘自人民日报《发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跟上》)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较于临床医生诊断,人工智能诊断一方面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另一方面还可进行远程会诊,为群众就医、医生诊断提供更多支持。
B.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展应用将会促使传统教育形态发生改变,不过二者要实现深度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C.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与智能机器的交互方式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智能终端会更加多元,智能机器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
D.无人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起事故,说明人工智能技术还有待发展,而事故的归责成为难题,说明人工智能的治理尚待完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目前,患者可以借助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手机上进行医疗诊断,可见在不久的将来,AI医生可以代替临床医生进行各项疾病的诊疗。
B.人工智能渗透进教育行业无疑将对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材料二举例说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形式,也具体指出了存在的各种问题。
C.中国保持了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的地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助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D.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何对其进行规范是个巨大挑战,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
6.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6分)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等待清洁
他们总是在挥毫前做一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
譬如在木桶里沉着地泡着,慢条斯理地洗涤身上的尘泥,然后一身清爽地换上一件宽大的衣裳,舒展丝毫无碍的筋骨。
接着走出,进入书房,燃一炷香,让香气漫开,充满空间。
坐下来,仍然是慢悠悠地,用三个指头捏住一锭墨,轻微的“沙沙”声响,在墨底部和砚台平面相接处传了出来。
脸上淡淡的表情,像一件庄严的大事即将展开,让人察觉其中一定有神圣的成分存在。
这就是古代文人一种常见的挥毫前状态。
不说太远,从蔡邕开始吧,总是要在氛围形成,才拈起那杆手感稔熟的狼毫,从容下笔。
从准备到落墨,它们之间相隔着一段漫长的等待,犹如音乐悠长的过门。
不要小看它的作用,古人这么着自然有道理存在。
少年时那种急匆匆行笔的日子已经远去。
我该记起这么一件事了。
在一个山村采风时,遇到了一个村上的土秀才。
那天傍晚,他从田里回来,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压得直咧嘴,一身短装中散发着汗味。
晚饭毕,他看了看桌上的条子,有结婚要写的喜联,做寿的文辞,还有一个匾额。
秀才一声不吭,我想他肯定要动手。
不料,他上楼抓了几件衣服,开始洗澡。
当他走出来的时候,短装成了长衫,色泽平和,人似乎也斯文起来。
他坐下来,把这几片纸翻来覆去地看,用铅笔在
8
上边圈画。
他站起来,往砚台倒了些“一得阁”墨汁,兑了些水,然后用那锭粗壮的墨块研动起来。
恍若古人转世。
真正落笔的时间,反而很短。
我当时的感觉是——等待清洁。
在同样生存着人的空间里,不免发现古人拥有着大量的悠闲时光,似乎多得用不完。
太多的文人,除了书读得多一些,诗文写得多一些,再也做不出什么大事。
这使我们追随他们的时候,感受到了时光之多带来的闲雅之美——什
么都是缓慢的,生活的意义被缓慢稀释着,甚至那些离主题十分遥远的瓜葛,也被他们慢慢引入,变得有滋有味。
从工作效率上言,今人仓促的心绪,麻利的手脚,加上现代的科技手段,许多事总是一时毕、一日毕。
效率就是一切,甚至就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
迅疾说明了一切。
许多中间环节被减损,直奔主题。
譬如,说说传统的字画装裱吧,早先得几十道工序,上墙十天半个月,现在只要几道,若交与机器,则立等可取。
已经慢不下来的人,听着唐人虞世南“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简直和梦一样。
我一直努力复活他们把笔之前这种安宁,居室静谧无尘,远远有幽幽的箫声飘移过来,微风擦过修篁,丝丝缕缕地浸润着灵魂。
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灵里已经抵达了。
夜晚,夜像一只张开嘴的袋子,暗色涌了出来。
从时间观念来说,这更接近于止息程度。
心灵像牧归的老牛回栏,可以舒适地卧着,反刍白昼的积累。
留存得比较完整的山坳村落,我嗅出的是这么一种气味,充满安息的气味。
电灯是多年以前装上的,灯光永远是柠檬般色泽的,偏离中心的房角,要辨认就显得吃力了。
推开后窗,黝黑的山林,草
9
木的芳辛气味,包括断续的夜鸟低语,在流萤的微光中一一带过。
低调,这就是原始的夜晚,古人的夜晚,只有都市之夜,才有顾闳中笔下的韩熙载夜宴,或者秦淮买醉的繁华和喧闹。
有意在这种地方住着,对心灵来说,夜晚比白日重要,行为在夜间如此缺乏作为,不会继续白日旷野里的狂跑、长啸。
在夜色的倦意中,让人毋须言语,坐下来。
坐下来。
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坐着就是一种安顿,不只是姿势的,更是内心的。
有时,生计就是由无数仓皇的行履构成的,直到坐下,如归巢之雀,心像扇面展开,可以梳理。
二十岁前,相貌一般的少女总是在下学回家时抱怨父母没有赐给她动人的面容;个头矮小的少年因此在同学中领受着绰号和嘲讽。
年少的感觉,以为外表是这般真实可信不可缺失。
想一想上苍那么地惠泽万物,连一些细节,譬如贝壳上虎皮斑纹,粉蝶翅膀上优雅的彩绘,都被派来的
天使精心调理,不由抱恨连连。
这个时节,抱恨是有理由的,清丽如花的季节,为什么要承受缺憾?四十岁如期到来,再缺乏人生经验的人也清楚,像少年那般的念头,已经无法博取同情了。
那些藏之于内的神采、风度、韵致,甚至脱口的语感,已经掠过脂粉华裳跃然于上。
这时,你还是少年那般浮华、张扬,那般“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这么多年过去,居然铅华依旧,那只能怪自己修炼不够涵养未深,找不到清洁精神的家园。
有不少时间在翻书中发现了古人在挥霍着时光,羡慕他们,似乎都在雅玩,享受着漫长过程的恩惠。
一个人显然没有必要让自己成为“忙碌”的标签,那些一遇上便叫着“很忙很忙”的人,如果不是作派,也真的让人可怜。
像宰予昼寝,把一些时间大胆地用来安息,就是忙
10
中偷闲的良好例子。
一觉醒来,神清气爽,孔夫子着实犯不着为此动怒。
这更助长了我的判断,这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永恒星球,于古于今并不厚此薄彼。
为了心灵,古人那些静坐的、洗澡的、索默的,甚至无聊赖的时光支出,恰恰长久地支撑着生存的意义。
现在我们赞叹古人笔墨如此高妙,都自以为是地从技巧的层面解说。
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溯深处的缘由,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的是整个大海。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挥毫前的准备工作,长短句错杂,富于变化,多用细节描写,准备过程井井有条,层次清晰。
B.在传统的艺术行为之中,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情也具有丰富的意义,而现代科技追求快节奏、高效率,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意义。
c.第四段中“这个时候,对于正要进行的笔墨华章,实际上在心灵里已经抵达了”这句话是说在进行笔墨华章之前内心达到了从容闲雅的状态。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引古论今,多处对比,表达了对清洁精神的眷恋,引人深思。
8.文章第五段画线句描写夜晚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6分)
9.文章标题“等待清洁”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分点概述。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天水冀人也。
幼好学,清辩有志节。
初适扶风马元正,元正卒,为玄盛继室。
以再醮之故,三年不言。
抚前妻子逾于己生。
玄盛之创业也,谟谋经略多所毗赞,故西州谚曰:“李、尹王敦煌。
”
及玄盛薨,子士业嗣位,尊为太后。
士业将攻沮渠蒙逊,尹氏谓士业曰:“汝新造之国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吾观其数年已来有并兼之志,且天时人事似欲归之。
今国虽小,足以为政。
知足不辱,道家明诫也。
且先王临薨,遗令殷勤,志令汝曹深慎兵战,俟时而动。
言犹在耳,奈何忘之!不如勉修德政,蓄力以观之。
彼若淫暴,人将归汝;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
汝此行也,非唯师败,国亦将亡。
”士业不从,果为蒙逊所灭。
尹氏至姑臧,蒙逊引见劳之,对曰:“李氏为胡所灭,知复何言!”或谏之曰:“母子命悬人手,奈何倨傲!且国败子孙屠灭,何独无悲?”尹氏曰:“兴灭死生,理之大分,何为同凡人之事,起儿女之悲!吾一妇人,不能死亡,岂惮斧钺之祸,求为臣妾乎!若杀我者,吾之愿矣。
”蒙逊嘉之,不诛,为子茂虔聘其女为妻。
及魏氏以武威公主妻茂虔,尹氏及女迁居酒泉。
既而女卒,抚之不哭,曰:“汝死晚矣!”沮渠无讳时镇酒泉,每谓尹氏曰:“后诸孙在伊吾,后能去不?”尹氏未测其言,答曰:“子孙流漂,托身丑虏,老年余命,当死于此。
”俄而潜奔伊吾,无讳遣骑追及之。
尹氏谓使者曰:“沮渠酒泉注许我12
归北,何故来追?汝可斩吾首归,终不回矣。
”使者不敢逼而还。
年七十五,卒于伊吾。
(选自《xx•列女传>,有删节)
士业闻蒙逊南伐,命中外戒严,将攻张掖。
尹氏固谏,不听,宋繇又固谏,士业并不从。
繇退而叹曰:“大事去矣,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还也!”士业遂率步骑三万东伐,距战于怀城,为蒙逊所败。
左右劝士业还酒泉,士业曰:“吾违太后明诲,远取败辱,不杀此胡,复何面目以见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害。
(选自《晋书•凉后主李士业传》,有删节)
[注]沮渠酒泉:指沮渠无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汝新造之国/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
B.汝新造之国/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
C.汝新造之国/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
D.汝新造之国/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嗣:这里是继承,特指子承父位。
B.毗赞:亦作“毘赞”。
指辅佐,襄助,帮助。
13
C.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处理政事。
D.斧钺:斧与钺。
泛指兵器。
这里指刑罚、杀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尹氏有志向气节,抚养前妻的儿子比养自己生的还要尽心,为凉武昭王李玄盛创立国家出谋划策,深受当地百姓尊崇。
B.尹氏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极力反对李士业进攻沮渠蒙逊,主张勉力治理德政,积蓄力量观察对方,慎用武力。
C.尹氏被蒙逊俘虏,不惧斧钺之祸,受蒙逊嘉赞,不仅不杀她,还为自己的儿子沮渠茂虔聘娶她的女儿为妻。
D.面对蒙逊南伐,尹氏坚决进谏,好胜之心、自尊心导致李士业仍要一意孤行进攻张掖,一味冒进,一战再战,最终死于蒙逊之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如勉修德政,蓄力以观之。
彼若淫暴,人将归汝;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
(2)或谏之日:母子命悬人手,奈何倨傲!且国败子孙屠灭,何独无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xx煎茶
xx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xx,小杓分xx入夜瓶。
14
雪乳已翻煎处脚,xx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所以只好到江边去汲取。
B.领联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像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里,再用小水杓将江水舀人煎茶的陶瓶里。
C.第五句写煎茶这里翻“雪乳”,说明他沏的是好茶;第六句说斟茶,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诗人熟练地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显得十分形象、逼真。
D.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15.“自临钓石取深清”句,看似只是平淡的叙事,实则用意颇工,内涵丰富,请分析该句内涵。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表达自己梦醒之后的惆怅和痛苦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乞丐的故事来论证尊严的重要性。
15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飘零来表现南宋国事危亡,个人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工智能(简称AI)的传说可以__________至古埃及,它真正“崭露头角”则是在20世纪。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们提出了AI这个概念,试图模拟和拓展人类的智能并运用于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