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偏瘫针灸穴位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穴位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病患者逐年增长,常见的有脑梗塞、脑血栓,年龄大都在中老人群中且越来越年轻化。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涡斜,是造成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偏瘫是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脑部功能,使患者出现身体一侧偏瘫,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由于受到压力高或血脂稠等因素影响,血液流动限制,脑部缺血时间长导致脑组织受伤害,结果患者留下严重后遗症,肢体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差,患者经西医治疗后,肢体活动自主能力较差,所以临床中常用中医针灸治疗,帮助患者恢复部分能力,。
一、针灸选穴原则选穴原则分为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及经验选穴原则,近部选穴是在偏瘫肢体周围进行选穴,例如面部偏瘫选择迎香、人中、地仓等,体现了“经络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远部选穴是在经络循行路线上选择可以治疗本病的腧穴,例如足阳明经循行路线上的梁丘、足三里等,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辩证选穴是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的特点进行选穴,根据患者病程进行选穴治疗。
偏瘫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在八纲辩证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为中经络、中脏腑及恢复期,中经络没有神志上的改变,只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涡斜为主,中脏腑主要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中风多因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司,风痰夹瘀上扰头脑;病位在脑,与心肝肾有关,病机为风火痰气血。
二、针灸治疗头部穴位选择百会、四神聪、前顶、后顶、风池,运用醒脑开窍针法可以帮助患者开窍醒神;面部穴位: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颊车、人中,主要治疗患者口眼涡斜、流涎、面瘫等症状,通过刺激患者面部穴位,使面部经络疏通;上肢穴位:八风、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肩井、臂臑,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患者肢体活动,缓解患者活动受限的症状;腹部穴位:天枢、上脘、气海、关元,大部分为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中医治疗痿证独取阳明经,患者卧床时间久,腹部穴位可以缓解便秘情况,气海和关元治疗患者尿失禁或癃闭等病症;下肢穴位:伏兔、梁丘、足三里、丰隆、昆仑、申脉、太溪、照海、三阴交、阳陵泉;其中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上的腧穴,有助于下肢能力恢复。
偏瘫针灸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具有 健脾和胃、调中益气 的作 用,常用于治疗 下肢不遂、步履蹒跚 等症状。
针灸治疗偏瘫的操作方法
针刺法
使用毫针刺入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来 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目的。根据病情
需要,可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电针法
将针刺入穴位后,连接电针仪,通过 微电流刺激穴位,以增强刺激效果。 根据病情需要,可调整电流强度和频
针灸治疗偏瘫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内 03 的气血流通,以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
。
偏瘫的病因和病理
01 脑部损伤
如脑卒中、脑外伤等,导致大脑控制运动的相关 区域受损,引发偏瘫。
02 神经系统疾病
如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硬化症等,影响神经传导 ,导致肌肉运动障碍。
03 肌肉骨骼疾病
如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肌肉功能异常, 导致运动障碍。
率。
艾灸法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烤, 通过温热刺激来温通经脉、散寒祛湿 。根据需要,可采用悬灸或隔姜灸等 方法。
穴位注射法
将药物注射到穴位内,通过药物对穴 位的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常用 的药物有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等 。
针灸治疗偏瘫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前应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治疗后应注意保 暖,避免受寒;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护 理过程,提高患者的自我 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循序渐进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 步增加康复训练的难度和 强度,以逐步提高患者的 身体功能。
综合治疗
结合针灸、推拿、理疗等 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以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偏瘫的康复护理实践
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针刺选穴原则
穴, 均采用平 补平泻 , 明显优 于常规针 刺组 、 物组及 物理 疗效 药
治疗组 。
2 3 巨刺 法 .
祖 国 医 学 认 为 , 体 手 足 阳 明 皆 交 会 在 督 脉 的 人
大 椎 穴 , 以 脉 气 左 右 交 贯 , 而 针 刺 健 侧 肢 体 的 穴 位 可 以 治 所 因 疗 对 侧 疾 患 。《 问 ・调经 论 》 “ 盛 则 右 病 , 盛 则 左 病 , 素 说 左 右 如 此 者 , 巨 刺 之 ” 于 秀 梅 必 ; 们交 替 使 用 缪 刺 法 与 针 刺 痉 挛 肌 的 拮 抗 肌 , 果 疗 效 优 于 以 手 足 阳 明经 穴 为 主 的 对 照 组 ; 之 罡 结 陈 针刺 对 侧 阳经 穴 位 的 同 时 被 动 或 主 动 伸 展 患 肢 肘 关 节 也 收 到
脑 卒 中偏 瘫 后患 肢 痉 挛 是 偏 瘫 患 者 最 常 见 的合 并 症 , 刺 针 可 缓 解 痉 挛 , 对 患 肢 痉 挛 的 影 响 取 决 于 选 穴 。“ 针 之 要 , 其 用 立 法 为先 , 术 次 之 , 后 机 变 ” 操 而 。传 统 的 针 刺 选 穴 多 受 经 络 腧 穴 理论、 中医 整 体 观 影 响 ; 着 医学 的 发 展 , 代 神 经 生 理 学 和 解 随 现 剖 学 、 复 医 学 理 论 的 针 刺 选 穴 成 为 研 究 方 向 , 广 泛 应 用 于 康 并 临 床 。本 文 探 讨 脑 卒 中偏 瘫 痉 挛 状 态 针 刺 的选 穴 原 则 。
效较好 。
之 古训 的影 响 , 各 种 瘫 疾 多 取 手 足 阳 明经 穴 为 主 , 以太 阳 、 对 配 少 阳 经 穴 ; 络 解 剖 学 认 为 “ 取 阳 明 ” 弛 缓 性 瘫 痪 有 较 好 的 经 独 对 疗 效 , 不 利 于 痉 挛 性 瘫 痪 的 治 疗 , 至 会 加 重 痉 挛 状 态 。对 但 甚 于脑卒中后手指拘挛 , 据经 络学说 属 “ 依 阳缓 阴 急 ” 张 艳 ¨ 主 , 】 ] 张 取 穴 重 点 放 在 阳经 上 , 振 奋 阳 经 经 脉 的 牵 拉 作 用 , 正 局 以 纠 部 筋 肉 、 腱 和 有 关 韧 带 的 拮 抗 失 衡 状 态 , 复 经 脉 的 相 对 平 肌 恢 衡 , 到 缓 阴急 之 效 ; 明 河 ¨ 也 发 现 取 上 肢 阳 经 穴 治 疗 脑 卒 达 睢 2 中后 上 臂 痉 挛 的 疗效 优 于 取 阴 经 穴 位 。 1 2 三 阴经 选 穴 根 据 经 络 辩 证 脑 卒 中 偏 瘫 为 阴 阳 失 衡 之 . “ 阳急 阴缓 ” “ 急 阳 缓 ” 治 当“ 阴 抑 阳” “ 阳抑 阴 ” 使 或 阴 , 扶 或 扶 ,
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2篇
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2篇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偏瘫是指脑卒中或外伤等致使身体一侧肌肉无力或瘫痪的一种疾病。
在恢复过程中,左手的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以下是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
1.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偏瘫的方法之一,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恢复。
常用的穴位有“肘髎穴”、“上肢三阴经穴”、“阳陵泉穴”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选择专业的中医机构和具有相关经验的中医师进行治疗。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指通过运动康复和物理疗法等手段,促进患者肢体肌肉的恢复和活动能力的提升。
常见的物理治疗包括理疗、康复训练、足底按摩等。
在进行物理治疗前,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和诊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食疗食疗是指通过合理的膳食调理,促进患者体内代谢的改善和康复。
常见的偏瘫食疗方有薯蓣炖乌鸡、山药炖鸡腿等。
食疗既可以辅助西医治疗,又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通过服用药物,缓解病情和促进身体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改善肌肉功能的药物、降低血液黏滞度的药物等。
在进行药物治疗前,需要经过医生的评估和诊断,以避免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5.心理疏导偏瘫患者往往会因为肢体失去活动能力而感到沮丧和消沉。
此时,就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和恢复信心,积极有效地完成恢复训练。
总之,偏瘫左手的快速恢复需要全方位的治疗和康复,正确的治疗方法和科学的饮食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患者本人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规律的生活和恢复训练,才能顺利恢复到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状态。
偏瘫左手快速恢复方法偏瘫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肌肉无力或瘫痪。
身体的一侧会失去活动能力,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何快速恢复偏瘫的左手呢?以下是一些方法,供您参考。
1.运动康复运动康复是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和体能训练,以弥补因偏瘫而丧失的肢体功能,从而加速恢复。
其中包括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协调训练等。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阴经穴作用浅析
2018 年第 5 卷第 48 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8 Vol.5 No.48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103
放射治疗的患者使用临床心理护理程序,可以提升患者的 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纠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雪燕,沙正步,赵 峰.心理综合护理在食管癌放疗患者护理中
4 结 论
针刺阴经为中风后偏瘫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与 脑卒中缓解期偏瘫的发生机制相一致。其作用是肯定的, 发病机制是复杂的。目前,关于中风偏瘫治疗的文献尚待 完善,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疗效比较。阴经穴与其他穴位配 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优势尚不明确,不同穴位和治疗方法的 适应证和疗效尚不明确。同时,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作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阴经穴;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48.9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82例中风 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中 男2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5.9±6.2) 岁,病程10~60 d,平均病程(37.2±10.5)d,左侧偏瘫25 例,右侧偏瘫15例。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26例,女16例, 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6.1±6.4)岁,病程11~62 d, 平均病程(37.8±10.3)d,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14 例。本次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82例患者均签署 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 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 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当患者处于急性期 时,尽量保持健侧卧位,每3 h翻身、拍背1次。上肢保 持在肩上部,将肘关节伸直,不垂腕;并将髋关节伸直, 保持足底和小腿垂直。在患者卧床期间,尽可能对关节进 行被动训练,并练习坐起、翻身、保持坐位等动作,指导 患者在床上进行移动。当患者处于恢复期时,可以进行站 立、步行、平衡、坐位耐力等训练,必要时可以给予患者 一些辅助用具。此外,逐渐培养患者自己进行吃饭、穿衣 等日常生活行为。在后遗症期,以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 力为主,可进行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日常活动等,每天 训练2次,每次30 min。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取阴经穴 进行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上肢偏瘫的患者取孔 最、阴郡、少海、极泉、人迎、劳宫、内关、尺泽穴;下 肢偏瘫的患者取涌泉、行间、阴陵泉透阳陵泉、冲门、照 海、三阴交透悬钟、阴谷、萁门穴。辩证:肝火上扰者可 加太冲穴,肝肾阴虚者加太溪穴,气虚血瘀者加血海穴, 痰浊阻络者加丰隆穴,口眼歪斜者加颊车、地仓、四白、 攒竹透鱼腰穴。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 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 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疗效标准: 患者疼痛感未减轻甚至加重、生活不能自理,神经功能没 有恢复为无效;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生活不能自理,神 经功能有所改善为有效;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生活能够 自理,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为显效。总有效=显效+有效。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大学,2020.[9]谢琪瑶.头穴丛刺电针治疗失眠患者情绪改变的临床观察[D ].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10]李莉,丁丽玲,王祖红,等.管遵惠益脑十六穴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经验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65-168.(收稿日期:2022-02-12):崔建美,E -m a i l :956163041@q q.c o m 第一作者:赫佳,E -m a i l :1737815646@q q .c o m 董氏奇穴针治中风后偏瘫医案赫 佳张贵琴,范素锦,刘梦伟,张梓行,崔建美(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210)ʌ摘要ɔ 中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多会存在后遗症,其中又以肢体偏瘫较为多见㊂该文介绍应用董氏奇穴为主增强中风后偏瘫的典型案例,为董氏奇穴在中风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㊂ʌ关键词ɔ 中风;偏瘫;下肢肌力;董氏奇穴;针刺中图分类号:R 246.6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3.1430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损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1]㊂脑卒中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特别是下肢运动会造成很大的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㊂脑卒中属于中医 中风 范畴㊂‘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㊂ [3]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显著,尤其对于下肢肌力的改善较为明显,为更多饱受中风后遗症痛苦的患者增加了康复治疗的信心㊂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家传并经过临床不断总结所创的一种诊治体系,因其疗效快㊁效果明显㊁针刺手法独特,很快为大众所接受并得到迅速推广[4]㊂据统计,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穴位约有200个,这些穴位在人体中大致划分为12组,在手指部对应 一一部位 ,手掌部对应 二二部位 ,前臂部和后臂部分别对应 三三部位 和 四四部位 ,足底部和足背部分别称 五五部位 和 六六部位 ,小腿部和大腿部分别称 七七部位 和 八八部位 ,耳朵部对应 九九部位 ,将头面部称为 十十部位 ,再加上 后背部位 和前胸部位 [5]㊂在针法上,董氏针法又和传统针灸有所区别,可概括为倒马针法㊁动气针法㊁牵引针法和不定穴针法[6]㊂左常波先生论述了运用董氏奇穴有两个境界:一是要掌握特效且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二是参悟针道原理,掌握阴阳规律,在临床上从容不迫,达到最佳治疗效果[7]㊂董氏奇穴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疗效明显,现介绍验案3则,以飨同道㊂1 病案资料(1)患者,女,71岁㊂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能18d㊂患者自诉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遂即摔倒,当时嘴角 斜,口角流涎,意识清晰,立即送往当地脑科医院治疗,考虑为脑梗死,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又行介入手术(具体术式不详)治疗,术后患者意识转清,左侧肢体活动不能㊂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以 脑梗死恢复期 收住入院㊂症见:嗜睡,面色少华;发育正常,营养中等,体质尚可;左侧半身不遂,无视物模糊及昏暗不明㊂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㊂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㊂H o l d e n 步行功能分类0级:无功能㊂功能独立性评分(F I M )得分:50分,重度依赖㊂改良A s h w o r t h痉挛评定量表(MA S )评分:3分,重度运动障碍㊂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左侧肢体偏瘫㊂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㊂选择董氏奇穴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㊂针刺处方:双侧肾关穴,健侧灵骨㊁大白穴,患侧花骨穴㊂选用华佗牌规格为0.30mmˑ40mm 毫针施术,针刺肾关穴时,针尖向肾经和肝经方向刺入;针刺大白穴时,针尖向同侧灵骨方向刺入,均平补平泻;患侧肢体花骨穴给予强烈刺激,留针30m i n ,并配合艾灸和电针治疗㊂患者每日针刺1次,每周6次,4周为1个疗程,并进行观察评估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侧肌力可达到1~2级,下肢肌力改善明显;患者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可恢复到2~3级,下肢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㊂后患者及家属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本案中西医诊断明确,患者为脑梗死恢复99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期,针对患者左侧肢体偏瘫的主要症状,选取董氏奇穴加用艾灸和电针进行刺激㊂中风后患者因正气不足,气血失和,邪气阻于人体,筋脉失于濡养,造成偏瘫,病证属于 痿证 范畴㊂‘黄帝内经“有 治痿独取阳明 的治疗原则,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而大肠经和胃经均属阳明经,在治疗中风后偏瘫时,选取的灵骨和大白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上㊂临床针刺两穴时,要贴骨进针,符合 肾主骨生髓㊁以骨治骨 的原理[8],两穴合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㊂中风后偏瘫患者皆为本虚之证,肾关穴为董氏奇穴之一,是补肾亏的第一要穴,针刺肾关穴既可起到补肝肾强筋骨之功,还可达到通经活络之效[9]㊂花骨穴包括4个穴位,位于足底第1㊁2跖骨之间,董师取穴的位置是:第1穴距趾间叉口5分,适与行间穴相对应;又5分为第2穴;再5分为第3穴,和太冲穴相对;再8分为第4穴㊂第3穴和太冲穴相对应,第2穴则在两穴之间;第4穴在第3穴后8分处㊂以上穴位对患者肌力的恢复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㊂(2)患者,女,75岁㊂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余日㊂家属诉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㊁恶心伴双下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为脑梗死,并于当日夜间出现左下肢拖曳㊂患者神态正常,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黄腻,语声无力,脉弦㊂在我院就诊时,患者可短时间独立坐位,左上肢前臂可抬离床面,左下肢在床面上可进行平移,遗留有吞咽功能障碍㊂体格检查: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针刺觉较右侧减退㊂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偏瘫㊂中医诊断:中风病(风痰阻络证)㊂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方法同上;吞咽功能障碍加针刺舌下㊁舌系带两侧;患者左上肢活动障碍,选取肩髃㊁手三里和外关穴,分别配合艾灸和电针治疗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上肢近端肌力2+级,远端肌力可达4级,左下肢肌力2+级㊂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左上肢肌力可抵抗轻度阻力,下肢肌力达3级㊂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下肢肌力可抗重力及轻度阻力㊂患者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该患者在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基础上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选取董氏奇穴原理同上,针对该患者有吞咽功能障碍,针刺舌下和舌系带两侧㊂中医认为,中风后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是因为病之邪气阻塞在舌咽,往上则扰乱清明,下之不得,通过刺激舌体,促进患者咽喉通利之效[10]㊂患者除两侧下肢肌力减退外,左上肢活动障碍明显,上肢不遂配以肩髃㊁手三里和外关穴,手三里和肩髃同为手阳明经穴,符合 治痿独取阳明 的治疗理念;外关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起到通经活络之功[11]㊂(3)患者,男,48岁㊂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个月余㊂家属诉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头痛,无恶心㊁呕吐,伴言语不清,当时患者意识清晰,无肢体抽搐,无二便失禁㊂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头颅C T提示脑出血,并于第2日行开颅血肿清除术㊁去骨瓣减压术,后给予输液治疗,遗留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能㊂为求进一步治疗,前来我院进行康复诊治㊂刻下患者伴有言语不清,右上肢抬起费力,右手抓握功能差,可在辅助下步行,步态不稳㊂神态正常,面色红润,形体适中,舌质红润,苔润,苔色红润,气息平和,脉弦㊂体格检查: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上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㊂西医诊断:脑出血恢复期,右侧肢体偏瘫,言语障碍㊂中医诊断:中风病(肝阳上亢证)㊂依据患者病情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因患者辨证属肝阳上亢证,言语障碍可归属为肝经的问题,故选取太冲㊁期门㊁三阴交针刺;患者右上肢肌力近端为3级,远端为2级,选取患侧上肢的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和外关针刺,加用艾灸和电针㊂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上肢肌力有所恢复;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右上肢肌力可达到3+级,右下肢肌力3+级;治疗3个疗程后,医生查体检测患者右侧肢体可抵抗轻度阻力,患者及其家属自觉症状好转,要求出院㊂按语:该患者为脑出血恢复期,辨证为肝阳上亢证㊂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在选取董氏奇穴的肾关㊁灵骨㊁大白和花骨穴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属肝阳上亢证,加之患者言语功能障碍,可选取太冲㊁期门㊁三阴交㊂太冲㊁期门均为足厥阴肝经腧穴,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配以肝之募穴期门穴,起到疏肝平肝之功;三阴交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㊂患者患侧上肢不遂,配以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和外关穴㊂手三里和曲池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具有濡养筋脉的作用,配大陵㊁外关穴对上肢加以刺激,促进经络通畅,有利于上肢肌力的恢复㊂0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以上3则医案侧重点不同,第1例患者前来就诊时主要是下肢肌力的问题,笔者选取董氏奇穴中的灵骨㊁大白㊁肾关和花骨穴,并加用电针和艾灸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下肢肌力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第2例患者不仅下肢肌力出现问题,其上肢肌力和吞咽功能均出现障碍,在选取董氏奇穴基础穴位上对症选穴,加用手三里㊁肩髃和外关穴,并针刺舌下和舌系带两侧,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要求出院;第3例患者为脑出血恢复期,辨证属肝阳上亢证,其上下肢肌力均出现问题,并伴有言语功能障碍,在董氏奇穴基础上配以大陵㊁曲池㊁手三里㊁太冲㊁期门等穴,对症选穴治疗㊂3例患者均表现有下肢肌力的问题,基础穴位均选取为董氏奇穴㊂余康潮等[12]采用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㊂2 讨论中风后遗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中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全身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13]㊂正气虚则无力推动气血运行,气血失和;肝主藏血,中风后患者气血逆乱,阴阳失衡,继而藏血功能失常,导致肢体筋脉濡养不足,肝风夹痰,风痰瘀阻于经脉,易出现肢体偏瘫;中风日久,肝肾亏耗,肝肾阴虚,阴不制阳,筋脉失养,萎软无力,故而半身不遂,所以中风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应当以补虚为主,重用益气祛风㊁活血养阴之法㊂阳明经为何能被用于治疗痿证呢?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两条:一是‘素问㊃痿论“提出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足痿不用也 ,中风患者之所以会有偏瘫不用,归其根本原因是 宗筋纵而带脉不引 ,故选取阳明经治疗痿证;二是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大肠经和胃经属阳明经,而胃与大肠有消化和吸收的作用,能促进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使气血生化充足并运行于全身,起到濡养筋脉的作用,可以此经辨治足痿[14]㊂董氏奇穴有别于传统的针灸经络体系,但其根源来自于‘黄帝内经“[15]㊂本文介绍3例患者皆属于中风后恢复期本虚标实之状,选取董氏奇穴中的灵骨㊁大白㊁肾关和花骨穴作为基础穴位进行针刺,有利于中风后肌力尤其是下肢肌力的恢复,又可以起到补虚活血之功㊂练春玲等[16]采用董氏奇穴治疗中风病半身不遂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㊂董氏奇穴因取穴少㊁见效快㊁治疗范围广而迅速受到推广与应用[6]㊂临床实践表明,与传统经穴比较,在治疗中风病上董氏奇穴针灸见效快,能给予患者康复治疗自信,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王亚楠,吴思缈,刘鸣.中国脑卒中15年变化趋势和特点[J ].华西医学,2021,36(6):803-807.[2]陈培荣,李奎,吴丹丽,等.多通路功能性电刺激四肢联动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7,32(6):476-478.[3]张仲景.金匮要略[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21.[4]黎海军.董氏奇穴应用浅析[J /C D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127.[5]邱雅昌,刘燕池,傅延龄.论 董氏奇穴 的特点和理论基础[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76-77.[6]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1)[J ].中国针灸,2003,23(5):283-286.[7]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C ]//庆祝中国针灸学会与大韩针灸师协会缔结姊妹学会10周年暨全国针灸新疗法新技术现场演示和疑难病证针灸治疗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2002:33-36.[8]刘明阳,罗邵涵,谢丽娜,等.电针配合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7):180-183.[9]王艺静,林海波,钟淑芬,等.董氏奇穴临床应用概况[J ].河南中医,2020,40(6):964-968.[10]李华.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C D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4):169.[11]郑婵娟,夏文广,陈燕志,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11-15.[12]余康潮,陈俊琦,黄焕琳,等.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79-180,187.[13]王林林,陈岚榕,许文威,等.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取穴规律探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3):98-102.[14]张邵青,邱美榕,吴追乐. 治痿独取阳明 的古今研究及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2):9-12.[15]唐明,卢江华,曾科学,等.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42(3):64-66.[16]练春玲,黄天析,潘栋,等.董氏奇穴治疗50例中风病急性期半身不遂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72-73,75.(收稿日期:2022-03-29)1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治疗偏瘫的中医方法
治疗偏瘫的中医方法
中医治疗偏瘫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方法。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常用药物包括活血化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通络软筋药如葳蕤、川续断、水蛭等,以及扶正抗邪药物如人参、黄芪等。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偏瘫的常用方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状况。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合谷等。
针灸疗法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受损神经的营养供应,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3. 中药外治疗法:中药外治主要是通过将中药煎煮后制成药浴,或者将中药煎煮后敷贴在患处进行治疗。
中药外治能够通过渗透作用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患处的修复和恢复。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治疗偏瘫还可辅助使用理疗、推拿、拔罐、艾灸等物理疗法和按摩疗法。
但是中医治疗偏瘫的疗效会因个体的具体情况而有差异,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风后偏瘫怎么办?试试传统康复疗法针灸
中风后偏瘫怎么办?试试传统康复疗法针灸中老年人是中风偏瘫疾病的高发人群,大多数人罹患中风偏瘫疾病后的主要表现是一侧肢体肌力衰退,活动不灵活或完全失去活动能力。
通过专家的临床研究发现,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经过专业系统化的治疗后,部分患者能够完全恢复自理能力。
一、中风偏瘫(一)中风偏瘫的概念中风属于中医学名词,而偏瘫则是中风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
中风偏瘫患者除了肢体活动障碍以外,部分患者通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性障碍,比如冷热不知或疼痛不觉等等,还有可会出现同侧视野缺损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患者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一侧的物品或来人,需要将头转向瘫痪一侧才能看到。
图1 中风的早期症状(二)中风疾病的先兆中风患者首先会出现剧烈的头晕感受,特别是突然出现眩晕状况,此外,中风患者还会出现强烈的头痛感,与一般的头痛感不同的是,中风患者的头痛往往是突然加重或间断性头痛慢慢转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中风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肢体麻木症状,通常表现为脸部一侧麻木或手脚麻木,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舌头麻木或一侧上下肢发麻。
中风患者会出现暂时性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顺畅现象,不明原因的跌跤或摔倒,精神状态受到疾病影响,引发短暂性的意识不清或智力障碍,整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突然出现一过性视物障碍时,患者会自觉眼前昏黑亦或是出现暂时性失明。
除此之外,中风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等症状,一侧或某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或颤抖,频繁出现鼻出血等症状。
(三)中风偏瘫的发病原因中风偏瘫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年龄和生活习惯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患者的年龄越大,发病率也会相应提高,患者具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加大中风的风险性,老年人是引发中风疾病的主要群体,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引发中风偏瘫?这与中风的病因息息相关。
广义上来讲,引发中风偏瘫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血管病变基础与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流动力学基础,前者主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性细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症,后者容易导致血液成分改变,其中包含着血压因素在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偏瘫———-新针法
偏瘫———-新针法
取穴
上下左右交叉取穴。
左下肢瘫,在右上肢取穴;左上肢瘫,在右下肢取穴,反之亦然。
不论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软瘫或是硬瘫,均是一针一穴。
部位和手法
取穴时令患者仰卧床上,针刺下肢穴时,健侧下肢呈半屈曲位,大腿与小腿呈直角,由腓骨小头向后约8cm外取穴。
即由腓骨小头为起点,即股二头肌肌腱上缘外取穴。
直刺,进针约7-10cm,进针后增速捻针,弱刺激,每捻针半分钟,停1分钟,共留针15分钟。
针健侧下肢捻的同时,嘱病人患侧上肢略外展,掌心向上,在前臂尺内缘,取尺骨的中心点,以此中心点偏头侧约1。
5cm外取穴,沿尺桡骨的上缘直刺,深约5-8cm。
方法同下肢穴。
治疗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
体会
一般情况下,上肢穴进针后,患难与共侧下肢即可屈伸或见肌肉收缩或抬走;下肢进针后,患侧的上肢即可活动。
表现为内旋、外旋、内收或抬起或见肌肉收缩。
总之,每针1次都可使患侧肢体的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针后配合功能锻炼。
一般要选择神志清晰,脑水肿已基本消失的病人进行针刺。
在急性期2-3次即可下床活动,个别病人治疗1次即可痊愈。
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年龄大小对治疗反应无明显差异。
在针健侧的上肢或下肢尽力活动。
以观疗效。
本法有取穴少。
疗效快之特点,临床值得推广。
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若能在次基础上,辅以董氏奇穴的灵骨、大白,新面针的“上肢”、“下肢”,疗效远较健侧单穴更著。
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
阴经穴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中的作用治疗中风偏瘫在中医学中通常采用针灸方法,选择的穴位主要为手足阳明经穴,此穴位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会出现相应的局限性。
而近年来伴随中风病因的新发现,以阴经穴为主要穴位或者配合阴经穴位具有显著的效果,通过试验研究之后证实阴经穴在对中风偏瘫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阴经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在古籍中记载较多,通常选择手足阳明经穴进行治疗,而辅助穴位则采用太阳以及少阳经穴[1]。
而此治疗方法一直延续至今,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中风病因的临床研究逐渐加多,此研究则从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进行分析,予以以下报道。
1 理论基础古代则认为中风的发病原因和“风”存在一定的关系。
而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则证实,中风和气虚、瘀火等存在一定的关系[2]。
而虚者通常为肾阴虚以及气虚,而实者则是风、火以及痰等,在整个疾病中本虚标实始终存在。
患者在患病急性期中的主要标志为标实,而在整个恢复期过程中的主要标志则为虚。
同时中经络常见痰,中脏腑则常见痰火,并且后期常见虚。
而中风偏瘫通常产生在中经络以及中脏腑后期时,所以在对中风偏瘫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则是化痰以及祛瘀。
而痰的出现和肺脾肾存在直接的关系,肺脾肾均为阴经,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化痰时需要选择阴经穴位。
中风偏瘫所表现的虚则是肝肾阴虚以及气虚,因为在对患者进行补虚的过程中需要以阴经穴位为主要穴位。
此外,风火通常为阳经,在治疗可以采用阴经穴,由于阴经和阳经具有一定的表里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相互配合。
所以,在对中风偏瘫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阴经穴具有一定的根据。
大部分学者则认为阴经以及阳经进行相互结合采用,从而达到平衡的状态[3]。
然而在实际治疗中不应只单独选择阳明经,从而对阴经穴位予以了忽略,这样会对气血产生一定的影响。
治疗时虽然对三阳经进行相应的重视,此外还应选择阴经穴位。
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应按照实际病程时间而定,在患病初期,病程時间为3个月以内,主要治疗穴位为上下肢阴经穴位,而在患病的后期,病程时间为6个月以上,主要治疗穴位则为上下肢阴经穴。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
常见病针灸穴位及取穴方法一、中风(一)、中经络: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口眼歪斜:地仓、烦车、攒组、攒竹、合谷。
肩髃: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向前外方抬举时呈现凹陷处取穴。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曲池:定位:屈肘成正角在肘窝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合谷: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堂骨中央的桡侧取穴。
直刺0.6-1寸。
艾灶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环跳:定位: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的后上方。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上,外1/3与内2/3交界处取穴。
直刺2-3寸。
艾炷灸5-10壮,艾条灸10-30分钟。
足三里:定位:在犊鼻(髌骨下沿,髌韧带外侧凹陷中)下三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
直刺1-3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地仓:定位:在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沿处)直下方,口角外侧旁开0.4寸。
向颊车横刺1-2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颊车:定位: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当咬紧牙齿时,在咬肌的隆起最高点处取穴。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攒竹:定位:在眉毛内侧端,当内眦的直上方取穴。
向下斜刺0.3-0.5寸。
艾条灸1-3分钟。
(二)中脏腑: 闭证:人中、太冲、丰隆、劳宫脱证:关元、神阙、三阴交、命门人中:定位: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取穴,针尖稍向上斜刺0.3-0.5寸。
禁灸。
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取穴。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丰隆:定位: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上方1寸,胫骨与腓骨之间取穴。
(即在外踝上8寸处)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劳宫:定位:仰掌,在掌心横纹中,第三、四掌骨之间,靠第三掌骨处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穴位详解
针灸治疗面瘫详解2017-3-11 针灸治疗面瘫确实很有效果,我们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
针灸取穴,还是从中医理论来着手:面瘫是风邪侵袭经络,所以治疗重点是把经络的“风”驱除掉。
中医分阴阳,取穴的时候一般以头面部阳经穴位为主,比如:印堂、阳白、四白、承浆、鱼腰、迎香、颧髎、下关、地仓、颊车等穴位,一般在面瘫局部(半边脸)上要用到10个以上的穴位,以浅刺、斜刺、透刺手法为主,除了面部取穴以外,也要配合在耳后、手上取穴。
针灸治疗面瘫的取穴,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则。
各个穴位详解: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
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
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
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
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以涌泉穴、劳宫穴为主治疗偏瘫30例
半身不遂 】 。总之,其基本病 机均 为正气虚,邪气盛,经脉瘀 阻。 涌泉穴 为足 少阴肾经“ 穴 , 井” 主治头痛 、 头晕 、 惊风 、 癫狂 、 昏厥等病证 , 穴名 选释》 : 《 谓 足底位在人体最 低处 , 低者 为地 ,
涌 泉 、 宫 穴 为 主 , 平 衡 阴 阳 、 和 气 血 、 通 经 脉 , 进 偏 劳 可 调 疏 促
日 1次。1d为 1 5 个疗程,疗程间休息 3— d ,再行下一疗 6后
程。
14 疗效标准 … 基本痊愈 :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 % ~ 0 10 0 %。病残程度 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 % 一 6
脐周 , 喜温喜按 , 疼痛无明显规律 。 余无 明显不适 , 纳可 , 大便调 ,
舌淡 , 白, 苔 脉滑 。 诊为脐寒腹 痛, 治以健脾 和胃、 理气止痛 , 以 处 黄芪 t g 炒白芍 1g 桂枝 8 , 0, 5, g 苍术 1 g 厚朴 1 g 陈皮 1g 乌 0, 0, 0,
( 收稿 日期 2 0 —0 0 8 7—1 ) 8
1 中华 医学会 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学术 会议 .各类脑血 管疾病 诊断
要 点 [ ] 华 神 经科 杂 志 ,9 6 2 ( )3 9—3 0 s .中 19 , 9 6 : 7 8
得满意疗效 。
症 9例 ,脑血管痉挛 5 , 例 脑外伤引起 1 例;病残程度 5级 1 6
例, 8例, 4级 3级 6例 ; 病程 1 个月至 1年, 平均 3 个月 。 两组 一
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 P>0 5 。 .0 ) 1 2 诊 断标准 参照 1 8 . 9 6年中华医学会第 4届全 国脑血 管 病学术会议制定 的《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 。 13 治疗方 法 . 两组均根据病情及病程采用降颅压 、保护脑 细胞 、康复锻炼 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采用针刺涌泉 、劳官穴治 疗, 针刺平补平泻为主, 留针 2 3 m n 5—1m n 0~ 0 i, 0 i 行针 1 , 次 每
平衡针灸38穴位
平衡针灸38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阴道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壮阳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阳痿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针灸处方
偏瘫:百会、风府、神庭、头维、水沟、内关,极泉,尺泽、曲池、手三里、二间、三间、孔最、合谷、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八邪、十宣、阿是穴
面瘫: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攒竹、太阳、人中、迎香、颊车、地仓、大迎、承浆、合谷、阿是穴
颈椎病:风池、风府、大椎、天柱、列缺、合谷、外关,后溪、颈夹脊,天宗、手三里,曲池,腕骨,肩髃、阿是穴
肩周炎:天宗、臂臑、外关、天柱、大椎、天窗、缺盆、中府、肩井、肩髃、外关、曲池、阿是穴。
便秘:大肠俞、天枢、支沟、合谷、曲池、中脘、行间、脾俞、胃俞、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阳关、中髎、阿是
小便不利:八髎,中极、关元、曲池、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阿是
足底反射作用:按摩脚底部反射区可调动人体的内部潜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适宜治疗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疾病,特别对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疗效。
按摩脚穴治病不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标本兼治,整体调理,多功能一次完成。
针康各区主治:
顶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二便障碍,空间定位障碍,失用症及癫、狂、痫等。
顶前区: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肌张力的变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肢体浮肿、皮温变化等)、木僵状态及书写不能等。
额区: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迟钝、缺乏自制、注意力不集中、智力障碍、性格改变、欣快易怒等,以及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障碍,睡眠障碍、癫、狂、痫和其它神志变化。
枕区:视力障碍及眼病
枕下区:平衡障碍及眼病。
项区:主要应用于以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的延髓麻痹,以及语言障碍。
颞区:主要应用于各种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眩晕症等。
偏瘫的中医治疗
偏瘫的中医治疗偏瘫就是人们常说的半身不遂,通常是指上下肢、面部肌肉或唇舌下部的运动障碍,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
患有轻度偏瘫的患者虽然还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但走路时需要上肢弯曲下肢伸直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被称为偏瘫步态。
而偏瘫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则需要久卧在床,丧失了独立行走的基本能力。
偏瘫主要是由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原发病引发的,大多数患者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都受到了一定的损伤。
人的大脑具体分工是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脑部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
内囊是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这里有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负责供应血液,当豆纹动脉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
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从而极易造成脑出血。
内囊区的神经纤维排列紧密,一旦上下行纤维任何部位受损都会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征。
中医治疗偏瘫以脏腑辩证为基础,对患者经络与脏腑进行整体疏通调理,常用的方法有推拿治疗法、针灸治疗法和饮食调理法。
1.推拿治疗中医的推拿治疗法适用于偏瘫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其中医辩证施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偏瘫进行辨证分型,偏瘫的主症是单侧上下肢瘫痪无力、口眼歪斜或舌体伸缩不灵活等,患者患病初期会出现四肢无力、知觉迟钝和行动受限的表现,后期逐渐加重为肢体强直挛急,走路体态姿势发生改变甚至畸形。
第二部分是对患者进行舒筋通络,通气活血。
第三部分则为具体推拿操作部分,通常采用滚、按、搓、揉的方式对患者的天宗、肝俞、胆俞、环跳、委中、伏兔等穴位及部位进行推拿。
具体操作手法有:患者取俯卧位,推拿医师站在患者侧面对其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进行按压,重点对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穴位进行刺激。
再在脊柱两侧采用滚法向下推拿至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重点对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等穴位进行刺激。
患者还可以取仰卧位,推拿医师站在患者侧面用滚法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髋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对伏兔、膝眼、解溪进行刺激。
董氏奇穴:怪三针
董氏奇穴:怪三针展开全文导读:怪三针不仅可以治疗小儿脑瘫、痴呆、发育不良、多动症、癔症等疾病,更大的作用是调神,在治疗疾病时,配上怪三针还能够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今天给大家讲的组穴是——怪三针。
怪三针是天津胡光老师首先提出来,是治疗疾病的优秀组穴。
这组穴位在临床上能够治疗非常多的疾病。
【定位】首先,我们说一下这一组穴的定位。
怪三针有三个穴位。
第一个百会穴。
百会穴也叫正会穴。
百会穴的取穴我在临床实践中,和教科书上的取穴方法有点区别。
我们正规的教科书上百会穴的取法是:两耳尖连线与前后正中线的交汇点。
但是我在临床上取百会穴是:取两耳尖连线中点和前后正中线的交汇点附近的凹陷,这是我取百会穴的定位。
百会穴除了这一针以外,它的前面、左面和右面各有一针。
前面这一针和左右这两针要成等边三角,这就是百会穴。
第二个穴位是鼻翼穴。
鼻翼穴位于鼻翼部沟槽内,前中三分之一处。
鼻翼穴临床上我们常常取左侧的穴位。
第三个穴位次白穴。
次白穴在第三和第四掌骨之间的一个穴位。
这个穴位是董氏奇穴的一个穴位。
大家可以认真看看图上的定位。
【操作】怪三针一般常用1.5寸到3寸的0.30的毫针。
百会穴以及百会穴周围三针常常采用直刺,鼻翼穴也是直刺;次白穴一般的疾病都是直刺,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可以斜刺,斜向手腕方向。
这是针刺方法。
【机制】怪三针这三针中,百会穴位于头部,所以它是治疗精神和神志病方面非常好的穴位。
百会周围的三针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四神聪,具有镇静安神、调理神志的作用。
鼻翼穴是董氏奇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它能够治疗的疾病很多,主要作用于脾、肺、肾三脏,以调气为主,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可治疗肾虚类的疾病、还有全身疲劳性症状,效果都非常好。
大家可以参阅有关董氏奇穴的方面的着作;次白穴也是董氏奇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大家在学习董氏奇穴的时候,这些穴位都会涉及到。
【主治】临床上常用怪三针治疗小儿脑瘫、痴呆、发育不良、多动症、癔症等等;另外,对常见的失眠多梦、头疼、头晕,以及抑郁症,都有非常好的调理效果。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规律研究_梁永瑛
从统计结果看 , 处方 用穴以 十四 经穴为 主体 , 结 合经外 奇穴 。
① 检索方法 , 各库 分别用 “针灸 ”和 “中风 ”为主 题词检 索途径进行检索 。 全 文数据 库尚 未收 录 , 但 CBM disk中查 到的文献手检查 询 。 ② 数据 输入 Excel数 据库 , 按 题名 、作 者 、出处 、偏瘫分期 、选用腧穴 、施术 方法逐项记 录 。 ③ 数据 统计方法主要采用频数 、排序及 χ2 检验 。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文献资料来源
中国期刊网全文 数据库 (医药 卫生部分 )1979年 -2006 年 , 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 1989年 -2006年 , 中国医学科学院 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 光盘数据库 (CBM disk)1978年 -2006 年 , 各库交叉检索 , 相互补充 。 1.1.2 纳入标准
【中图分类号 】 R246.6 【文献标识码 】 A
中风又称为 “脑血管 意外 ”或 “脑 卒中 ” , 是指 由各种 原 因引起脑动脉系统和 静脉系 统发生 病理性 改变所 造成的 一 类疾病 , 是中老年人的常 见病 , 现代医 学的发 展使 中风病 的 诊断和抢救水平明 显提高 , 降低 了死亡 率 , 但 其致 残率仍 居 高不下 , 达 70% ~ 80%。 脑 卒中 患者 可出 现不 同程 度的 运 动 、感觉 、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 碍 , 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 严重 影响了患者 的生 存能 力 , 是偏 瘫康 复中 亟待 解决 的 重要 问 题 。 中风所致偏瘫一般要 经历两 期 , 即低位 神经中枢 (脊中 枢 )“休克 ”所致 弛缓 性 瘫的 软瘫 期和 低位 神 经中 枢 (脊 中 枢 )控制下的痉挛性瘫的痉挛 期 [ 1] 。 针对这 一临床 现象 , 笔 者在分别整理近 28年来针 灸治疗 中风偏 瘫的 临床 文献 , 发 现诸家对中风偏瘫软 瘫期和 痉挛期 的选穴 组方均 有较强 的 规律性可循 , 现分析如下 , 以期 为进一 步的临 床研 究和实 验 提供参考 。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48例
多虚弱 ,特别 以气 虚 为主 ,气 虚则无 力 推 动血 液运 行 ,
床常取手 足 阳经穴 位 :如 合谷 、手 三 里、 曲池、肩骨 禺 、
解溪、内庭 、环跳 、阳陵泉等以达调 和经脉 、疏通 气血 的作用 ;足三里具有培元益气之功 ;气海可 调全 身之气 ,
t 2 ] t永炎. 内科学 [ Ⅳ 明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9 5 : 1 2 6 . i s ] 时滢. 补 阳还 五汤配合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 症 3 O例[ J ] . 山东 中医杂志 , 2 0 1 0 , 2 9
(1 1 ). 7 6 4- 76 5
针刺治疗可疏经活络 ,祛风邪 ,通 气血 。半 身不遂
患者多为精气 血不通所致 ,而 阳明为多气 多血之经 ,阳
明气血通 畅 ,正气 得 以托助 ,使机 体功能逐 渐恢复 。临
( 本文编辑 : 张文娟
本文校对 : 左 建国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2 1 )
针刺 治疗 中风偏瘫 患者肢体 功能障碍 4 8 例
杨 小 芹
选取 2 0 1 1 年 4月至 2 0 1 3年 4月我 院收
环跳 、合谷 、足三 里 ,配穴 为手三 里 、风市 、大柱。按 照标准方法进行 ,常规深度 ,留针 3 0 mi n 。1 次/ d ,以 8 d
治的中风偏瘫患者 9 6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符合相关诊
断标 准。所有患者 随机均分 为实验组 和对 照组 ,患者一
药大学学报 , 2 0 1 2 , 3 6 ( 6 ) : 6 5 2 - 6 5 4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瘫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
针刺疗法对偏瘫治疗效果较好,不但在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可以普遍应用,对部分病例还可早期治疗。
(1)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
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
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
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引起的瘫痪、麻木、失语等症。
脑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疗为佳;脑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稳定后开始。
取穴:对侧运动区为主;感觉障碍取对侧感觉区;运动性失语取对侧面运区;感觉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三区;命名性失语取对侧语言二区。
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好刺激区位置,用快速进针,达到头皮下或肌层,斜向捻转至要求的区域长度,进行快速持续捻针,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以上,一般2~3分钟即达到适应刺激量和刺激强度,患者相应的肢体有热、麻、胀、抽、出汗等感觉,休息5分钟,再捻转2~3分钟,再休息5~10分钟起针。
每日1次,一般10~15天为1疗程,中间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疗程。
注意:针刺部位要选择准确,针刺前应用75%酒精棉球严格消毒。
针刺入后局部剧痛可捻转2分钟,若仍剧痛难忍,可将针退至皮下,适当地调整一下进针方向,可避免疼痛。
起针时用干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
如病人晕针,立即起针,应给予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