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董氏奇穴针灸学》十四经络【肺经】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且兼痧症者。
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
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则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
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
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
鱼际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
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
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肿。
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
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廉。
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董氏奇穴
3.3.“九九部位”奇穴与 传统耳针的比较
耳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 医学知识及全息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针 灸方法。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也是 在耳部进行针刺治疗的。耳针以现代现代 生物全息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董氏奇穴 “九九部位”腧穴运用时以五行学说为主 要理论基础,二者比较,董氏奇穴“九九 部位”腧穴有以下几个特点:
理
脏腑别通论 病象理论 整体局部全息观 现代神经学说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 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 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 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 小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 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 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 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 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 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 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包穴”在胃 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3.4.董氏奇穴针刺危险性低
董氏奇穴多数分布于四肢、头面及耳朵等部 位,胸腹及腰背部腧穴仅以三棱针浅刺放 血即可。前后项部、小腹部、腹股沟区眼 部等部位的传统穴位因靠近大的神经血管 或重要脏器,针刺时易发生危险,而这些 部位均无董氏奇穴分布。因而大大降低了 针刺的危险性。
4.刺法特点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持针、进针与 传统针灸没有差别。手法上分正刺、斜刺、 浅刺、深刺、皮下刺、留针等。不采用循、 弹、刮、摇、飞、震等行气手法,亦不采 用苍龙摆尾、龙虎交战等复杂手法,刺激 量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晕针等 意外的发生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手掌食指、中指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手掌食指、中指一、手掌部(掌面3节,掌背3节)四横纹(四缝穴),2~5指,一节横纹之中点处,每侧四穴。
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出血。
本穴一般不炙。
主治:小儿疳积、小儿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指病等。
A、食指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
1. 大间穴,食指掌面+第一节横纹上+外侧三分处。
木穴,内侧三分处。
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直刺二~四分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
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內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小间穴,大间穴直上二分半。
*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侧间穴,大间穴下二分半*以三棱针出血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2.浮间+外间,食指二节外侧三分、上下三分点处浮间穴,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神经,肝分支神经。
疝气、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寒胀。
外间穴,*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3.中间+下间,中间穴,食指第一节中央处*使用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下间穴,食指第一节中下四分三处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疝气、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花、眼睛痠痛、背痛。
天阳、地阳、人阳、內阴、沉阴五穴,为治疗睪丸疾病的特效。
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4.天阳+人阳+地阳,食指二节外侧五分处,三穴。
人阳穴,*使用五分针与肌肉垂直下针,直刺针深二~三分。
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隱睪症。
5.內阴穴,掌面食指第三节横纹上二分半外四分处。
沉阴穴,小间穴外侧二分睪丸癌、睪丸瘤、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阴茎痛、阴门肿痛。
6.双喘穴,掌面食指二节横纹+內外侧尽头处。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
董氏奇穴针灸学总论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董氏奇穴,乃董门祖传数十代之针灸绝学,历来口授心传,不著文字,不传外姓,其独门之秘穴心法,对外隐而不发,秘而不宣,几成千古疑案,素有“江湖秘术”之称。
董氏先祖以其灵性智慧,妙造独悟,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
正如《医贯》有云:“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堪称针道。
其医理学术深如渊壑,浩若瀚海。
择其要者举述如下: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不足二百。
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讲究贴骨进针。
如妇科、还巢、灵骨、足三重等,均贴骨缘。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贴骨缘分布,故疗效显著。
2、穴位组合董氏奇穴多以组合穴应用。
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组合穴出现,多用刺血针法,取穴灵活,安全有效。
他如驷马穴、上三黄、下三皇、外三关等,均为三穴并列,跨越身体某一区段。
此乃董氏奇穴一大特色,其临床效应之快捷,非传统经穴可比。
3、命名朴素董氏奇穴之命名,朴素直观,容易掌握。
如正筋、正会、肩中(以部位命名);木火、水金、土昌(以五行命名);明黄、天黄、肺心(以五脏命名);妇科、眼黄、肝门(以主治命名)。
4、正经奇穴董公历来提倡董氏奇穴乃“正经奇穴”,正因为对十四经穴有深入的研究,才会独创数百奇穴,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有很深的渊源。
杨师在十四经穴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对五输穴的应用发挥,更是出神入化,妙趣横生。
恩师常常告诫:“要想精于董氏奇穴,必须读通《灵枢经》,董氏门生不可不知。
”尤值一提的是,董氏奇穴之最精华处,乃董氏七十二绝针(对某种疾病有特殊疗效之穴位)、董氏三十二解针(解毒、解晕、解痛有奇效)。
董氏奇穴针灸:四肢穴
董氏奇穴针灸:四肢穴
四肢穴
穴位:当胫骨之内侧,在内踝骨上四寸五分。
解剖:伏在神经、四肢神经、心之支神经、肾之分支神经。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内踝上四寸五分。
三阴交穴上一寸半主治:四肢痛、颈项痛、手臂肘麻痛、糖尿病。
针感:酸胀感。
注意:孕妇禁针。
配穴:
一)手肘近手三里附近麻痛,可对侧四肢穴配外三关上穴。
二)手腕痛,可对侧四肢穴(由下往上二寸针贴骨斜刺)再配人皇穴透对侧,效佳。
三)对侧四肢穴用二寸针与人皇穴倒马,再取病侧病处附近穴位下针,可治手痛诸症。
四 )四肢穴配肾关穴(及天皇副穴),强强联手,腕管综合症,网球肘,特效。
五 )肾关(及天皇副穴),加四花,下三皇,胃食道逆流,胃酸过多,特效。
(肾关穴配穴)
六)眼科病症处方:木穴、止涎穴、中白、下白肾关加光明穴,眼压过高加上火连火菊火散,对眼球歪斜,散光,眉棱骨痛,鼻骨痛,头晕目眩,近视有奇效。
(肾关穴配穴)
八 )四肢肾关(及天皇副穴)加外三关,对手臂手肘麻痛酸胀,颈项痛,疗效显著。
附言
四肢穴,从字义上即知是对四肢疼痛有效的穴位,无论手或脚之痛,皆可采用四肢穴,而针刺技巧很重要,一般用二寸针,三十度贴骨由下往上斜刺,这点当加注意。
四肢穴配肾关治肘痛、肩痛甚效
应用:治疗四肢疼痛,采平衡对称针法,左痛治右,右痛治左。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董氏先祖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内容博大精深,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放血疗法等,内容不但丰富异于传统,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著。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精品文档
《董氏奇穴》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董氏奇穴治疗•董氏奇穴的实践与体验•董氏奇穴的学习与应用目录01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源自中国*,其原始典籍《董氏针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典,但已失传。
源自失传的《董氏针经》董景昌先生是《董氏奇穴》的传承者,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传授其针刺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学派。
董景昌先生所传起源和历史1特点和优势23主要分布在四肢和头面部的经外奇穴,与十四经脉穴位不同,具有独特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穴位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如治疗范围广泛,对多种疑难杂症有显著疗效,且操作简便易学。
疗效优势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注重针刺手法和刺激量的掌握,安全性较高。
安全性高应用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疗效特点具有起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
同时,董氏奇穴还注重预防保健,提倡“治未病”的理念。
应用范围和疗效02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强调脏腑功能董氏奇穴认为脏腑功能与体表穴位有密切关系,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胃为例董氏奇穴重视胃的功能,认为“养正祛邪,首在足阳明胃经”,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治疗多种疾病。
脏腑理论董氏奇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重视经络董氏奇穴重视心包经的作用,认为心包经具有调节情志、平衡阴阳的功能,通过刺激心包经的穴位,可以治疗情志疾病和心肺疾病。
以心包经为例经络理论对应取穴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不是按照固定的穴位位置进行取穴,而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不同因素进行取穴,强调“对应取穴”。
以头痛为例头痛患者可以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等穴位,也可以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1手掌无小大指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1手掌无小大指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1-1手掌无小大指C、无名指1.凤巢穴,无名指一节+外侧五分处,共三穴,在三眼穴外。
*五分针,直刺二~三分固有掌侧指神经、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子宮癌、子宮瘤、子宮炎、月经不调、赤白带、崩漏、输卵管不通、子宮前傾或后屈、不孕症、阴门肿痛、肩凝症、卵巢炎。
2.还巢穴,无名指中节+外侧五分线上正中央,共1穴。
※本穴配妇科穴,左右交替(即针左妇科配右还巢,针右妇科则配左还巢,治不孕症有极佳疗效。
)※本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透过理三焦、疏肝胆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颇有效验。
*使用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原注: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3.复原穴,无名指内侧第一节+三分线上,共3穴配五虎穴,治全身骨痛。
4.三眼穴,无名指+第一节+外侧三分线上,共3穴。
消化不良、胰脏炎、脾脏炎、下痢、胃病呕吐、失眠症、发烧、功同足三里,本穴具有預防疾病、保健及强壮的作用。
治疗失眠配镇静穴。
(三眼凤巢)香山:这个三眼穴,一点也没有看到与眼有什么关系??可以改称:指三里5.木炎穴,无名指二节+內侧三分处,共三穴。
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两胁痛、脚抽筋、气喘。
6.定喘穴,无名指+二节+外侧三分,共三穴;内侧为木炎穴。
支气管喘息、脾喘、右心衰竭。
(还巢定喘)7.木灵穴(七十二绝针之一),无名指二节横纹上,共二穴。
*以三棱针出血固有掌侧指神经皮下枝、肝之神经。
肝硬化、肝炎、肝癌、两胁痛、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痿症、半身不遂。
以三棱针刺出黄白色液体、或刺出黑血均效。
D、小指1.太阳一穴(原名眼黄穴),掌面小指第一节正中央处。
太阳头痛、偏头痛、黄胆病、头晕、头昏、低血压高、三叉神经痛、眼病、手指痛、眉棱骨痛。
太阳一穴配太阳二穴(二节正中央)同时下针,效果较佳。
2. 通骨穴,小指一节横纹上,共二穴*斜刺二~三分,坐骨神经痛、腰痛、脊椎炎、脊椎长骨刺。
3.水源穴,小指第一节+內侧三分线上,共三穴。
董氏奇穴针灸学基础全套
董氏奇穴针灸学基础全套★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6、侧三里(足三里后1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寸为上溪穴,其下1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4.5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三)目赤: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导读:董针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针刺疗法,该疗法的穴位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古法针灸又合经络系统,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董氏奇穴为什么「简、易、效」摘自《董氏奇穴针灸学》1特点骨缘分布组合穴位背部七线同穴异名1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2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3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
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
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4同穴异名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
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7)面部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17)面部X十七、面部1.上里穴,攒竹穴直上五分。
眼神经、颜面神经、耳介侧头神经。
眼压过高胀痛、酸痛、昏痛、头痛、颜面神经麻痺、口歪眼斜、呕吐、反胃、腹胀。
神经错乱。
三棱针出血效果卓著。
四俯一穴,丝竹空直上五分处。
四腑二穴,眉毛正中央点直上五分处。
2.马金水,在外眥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缘向外横开四分处。
*直刺二分~三分。
咬肌神经、肾之神经、肺之副支神经。
肾结石、闪腰、岔气、肾肝炎、背痛、腰痛、鼻炎。
3.马快水,在马金水直下四分。
咬肌神经、肾神经、膀胱神经。
膀胱结石、膀胱炎、小便频数、腰脊椎骨痛、骨刺、鼻窦炎。
4. 木枝穴,当马金水穴向外横开一寸处取之。
下关穴直下五分。
三棱针出血。
耳介侧头神经、肝胆神经。
胆结石(特效)、肝虛、胆虛、小儿夜哭。
三叉神经痛5.俯快穴,鼻下缘向外横开五分再上五分处。
迎香穴直上五分处。
肾之神经、六俯神经。
腹胀、腹痛、疝气。
胃痛。
鼻塞。
6.鼻翼穴,在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肺、肾、脾神经。
眉酸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颜面麻痺、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头胀。
7.水通穴,在嘴角下五分。
*斜刺五分。
肾神经。
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足引起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虛、腰痛、闪腰、岔气、背痛、口干、胃溃疡(特效)、十二指肠溃、腹胀气。
水金穴,在水通穴向內斜开五分。
*直刺二分~五分。
曾以水通、水金两穴斜刺治疗重症胃溃疡多年之患者,竟然一次获得痊癒,其效果,不容忽视。
配穴:水通、水金两穴为补肾(特效穴),当两穴附近出現暗滞色时为两穴的用针最适当时机,效果也特別明显。
8.六快穴,在人中向外横开一寸四分。
距口唇外纹一分五处。
*直刺二分~三分。
颜面神经、分泌神经。
尿道结合、尿道炎。
颜面神经麻痺。
以三棱针治疗颜面神经麻痺效佳。
配穴:六快穴配马快水穴治尿道结石有(卓效)。
9.七快穴,当嘴角外开一寸处。
*斜刺:由上往下刺一寸~二寸。
肺神经、颜面神经。
颜面神经麻痺、肺虛弱、尿道结石、三叉神经痛。
每周一书丨董氏奇穴针灸学(附图)
每周一书丨董氏奇穴针灸学(附图)每周一书丨董氏奇穴针灸学本计划还是周二更新的,无奈昨天感冒了,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实在写不动,就拖到今天了。
近日温度大幅下降,望各位多加衣服,注意防寒。
这周继续台湾针灸流派的书籍推荐,最后一本也是最重量级的一本。
董氏奇穴一派由祖籍山东的董景昌先生传入台湾并广收门徒,使得该派为台湾传播最广的一派,也是台湾针灸四大派中唯一在大陆有正式出版物的一派。
该派由董师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而发明出之奇穴。
并创有“动气针法”、“倒马针法”、“牵引针法”等自己独特针法。
其取穴特点是少而精且以头面四肢穴位为主,胸腹部穴位仅点刺出血。
该派除擅长使用奇穴意外,对于十四经穴也颇有见解,如:伏兔治疗心脏病,阴陵泉治疗前额头痛,较之传统针灸有所差别。
其所创之独特针法也可以用于十四经穴,目前在大陆针灸临床之中也常见到。
以个人之见,董氏奇穴在正统的大医院里用的相对较少,而在民间和小医院中使用率较高。
最早了解到董氏奇穴也是从民间的中医论坛学习到的,制污穴治疗痤疮。
每年研究生毕业答辩时,在职研究生的论文写董氏奇穴的也是非常多,而全日制写董氏奇穴的屈指可数。
这可能和学校的教育模式相关。
董氏奇穴简便效廉的特点不可否认,尤其是我当初在针灸科跟随韩秀珍老师学习之时,深深的震撼。
治疗痛经,一针“太冲”立即止痛,使用董氏奇穴的贴骨针;患者自觉喉中痰鸣,在患者前臂针刺一针即刻缓解。
虽然董氏奇穴穴位多达900多个,但其实常用的并不是很多,有一定的学习价值。
关于董氏奇穴的书籍现在越来越多,我手上只有这本,应该也是比较旧的版本,但是内容也更为实际,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
所以最终还是推荐这个版本。
董氏奇穴治疗学讲解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晕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董氏奇穴穴位图(1
董氏奇穴穴位图(11、《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示意图》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特效主治:疝气。
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偏外侧三分处。
刺针法直刺二~四分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双手取穴不忌。
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即大间穴下二分半处。
侧间穴以三棱针扎出血(有特效)主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小间穴取穴:掌心向上、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上二分半处。
即大间穴上二分半处。
治疗方法:刺针法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治疗肠炎(特效)疝气(特效)中间穴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治疗方法:刺针法。
使用五分针、直刺、针深二~三分。
下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处是穴。
治疗方法:刺针法 , 使用五分针,直刺二~三分。
2、《浮间穴、外间穴》浮间穴、外间穴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膀胱炎、尿道炎、牙痛、胃脘痛、小肠寒胀。
如刺出黄水神效。
特效主治:尿道炎、膀胱炎。
特效配穴:可配合李白穴、云白穴,(功效倍增)。
双手取穴不忌。
浮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偏外侧三分上一分半处。
放血法。
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外间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偏外侧三分下一分半处,即浮间穴下三分处。
刺针法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3、《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天阳、地阳、人阳、内阴、沉阴五穴治疗睪丸疾病特效。
对疝气、前列腺肿、阴茎肿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六俯神经、肝神经。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阴囊水肿、阴茎痛、疝气痛、前列腺肿大、隐睪症、阴门肿痛。
人阳穴取穴:掌心向上,食指第二节中央外侧五分处。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资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绘图:鸿儒.张林杰一、手指部1.还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
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X
十四、上臂(肘横纹到腋窝横纹,共9分寸)及小臂
1.三灵一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肺经)上五分.三灵123穴同时取用立即见效。
*三棱针刺出血。
前腕皮神经浅枝、心之支神经、撓骨神经、肺分支神经。
急性心脏麻痺(奇效)、心绞痛(特效)、胸闷(下针立解)、胸痛透背膏盲(特效)。
心脏缺氧呼吸困难。
(用三棱针浅刺或点刺出黑血神效,点出紅血亦有卓效。
)
三灵二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外五分横纹上。
三灵三穴(72绝针之一),尺泽穴內五分横纹上。
2. 合金穴(在肺经上)
手抚胸取穴、肘窝横纹上一寸,即尺泽穴上一寸。
即1分寸。
*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有脉二头肌、上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肱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支神经、肺分支神经。
过敏性鼻炎、鼻蓄脓症、感冒、喉炎、咳嗽之特效穴。
分金穴, 1.5分寸。
內金穴, 2分寸。
董氏奇穴处方学+董氏奇穴针灸学
目录目录 (1)第一章腦神經內外科、顏面神經疾病 (14)(一)頭痛 (14)(二)偏頭痛 (15)(三)後頭痛 (15)(四)前頭痛 (16)(五)頭頂痛 (16)(六)眉稜骨酸脹痛 (16)(七)眼眶脹痛 (17)(八)頭風痛 (17)(九)頭暈 (17)(十)暈車、暈船 (18)(十一)腦瘤、腦癌 (18)(十二)腦骨腫大 (18)(十三)腦膜炎 (18)(十四)腦神經衰弱 (18)(十五)腦神經不清 (19)(十六)失眠 (19)(十七)睡中咬牙 (19)(十八)心驚悸 (19)(二十)癲癇 (19)(二十一)四肢抖動(舞蹈症) (20)(二十二)帕金森氏症、四肢發抖 (20)(二十三)腦積水 (20)(二十四)腦震盪 (20)(二十五)頭及頸部顫抖 (20)(二十六)耳後頭部瘡瘤 (20)(二十七)腦嗚 (20)(二十八)三叉神經痛 (21)(二十九)顏面神經麻痺、口眼歪斜 (21)(三十)面麻 (22)(三十一)顴骨疼痛 (22)(三十二)頭昏眼花、臉部發燒 (22)(三十三)提神醒腦 (22)(三十四)解疲勞、精神疲勞 (22)(三十七)小兒高燒導致角弓反張、熱痙攣 (23)第二章腦中風、中風後遺症 (23)(一)中風急性發作 (23)(二)半身不遂(偏枯、偏癱) (23)(三)中風昏迷不醒 (23)(四) 口眼喎斜、口眼歪斜 (24)(五)中風舌強不語、舌強難言: (24)(六)舌僵硬不適 (24)(七)中風手足拘攣 (24)(八)腦溢血管阻塞 (24)(九)腦溢血 (24)(十)四肢抖動(舞蹈症) (24)第三章眼睛疾病 (25)(一)治療眼睛常用穴道 (25)(二)眼睛疲勞 (25)(三)用眼過度導致頭暈噁心 (25)(四)眼睛乾澀 (25)(五)兩眼睜不開 (25)( 六) 眼酸脹 (26)(七)眼眶脹痛 (26)(八)眼角紅赤 (26)(九)眼紅腫痛 (26)(十)眼黃 (26)(十一)眼珠痛 (26)(十二)眼睛癢 (26)(十三)眼皮上長瘡 (26)(十四)近視眼 (27)(十五)假性近視 (27)(十六)老花眼 (27)(十七)弱視 (27)(十八)增強視力 (27)(十九)眼散光 (27)(二十)眼球歪斜 (27)(二十一) 青光眼(綠內障) (28)(二十二)白內障 (28)(二十三)視神經萎縮 (28)(二十四)飛蚊症 (28)(二十五)夜盲 (28)(二十八)中心性網膜炎(視一物如二物) (29)(二十九)目赤、角膜炎、結膜炎 (29)(三十)視力障礙、眼花 (30)(三十一)視力模糊(視物不清) (30)(三十二)眼皮炎 (30)(三十三)眼壓高之脹痛 (30)(三十四)翼狀臠肉 (30)(三十五)目眩(眼花) (30)(三十六)眉稜骨酸脹痛 (30)(三十七)迎風流淚、見光流淚 (30)(三十八)怕光 (30)(三十九)眼跳 (30)(四十)甲狀腺眼突 (30)第四章耳朵疾病 (30)(一)治療耳朵常用穴道 (30)(二)中耳炎、聤耳 (30)(三)腮腺炎、痄腮、耳下腺炎 (30)(四)梅尼爾氏症之耳聾眩暈 (30)(五)耳鳴 (30)(六) 聽力減退、聽力差 (30)(七)耳聾 (30)(八)聾啞 (30)(九)耳痛 (30)(十)耳中神經痛 (30)(十一)耳內脹 (30)第五章鼻腔疾 (30)(一)治療鼻子常用穴道 (30)(二)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 (30)(三)鼻塞 (30)(四)鼻蓄膿症 (30)(五)感冒流鼻涕 (30)( 六) 鼻不聞香臭 (30)(七)鼻乾 (30)(八)酒皶鼻(紅鼻子) (30)(九)鼻衂、流鼻血 (30)第六章咽喉疾病 (30)(一)治療咽喉常用穴道 (30)(二)魚骨刺喉 (30)(五)咽喉痛、喉炎 (30)(六)扁桃腺炎 (30)(七)喉蛾 (30)(八)咽腫水藥米粒不下 (30)(九)發音無聲、失音 (30)(十)喉癢 (30)(十一)喉痧 (30)第七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30)(一)治療退燒常用穴道 (30)(二)感冒發燒 (30)(三)感冒 (30)(四)感冒流鼻涕 (30)(五)咳嗽 (30)(六)感冒引起腸胃不適 (30)第八章口腔、牙齒疾病 (30)(一)牙痛 (30)(二)口舌生瘡、口內生瘤 (30)(三)舌僵硬不適 (30)(四)舌下腺發炎 (30)(五)舌下腫 (30)(六)口舌腫 (30)(七)唇生瘡 (30)(八)唇痛 (30)(九)白口症 (30)(十)口乾 (30)(十一)口臭、口苦 (30)(十二)舌強不語、舌強難言 (30)(十三)舌闍不能言 (30)(十四)高燒不能言 (30)(十五)凡打傷、摔傷被點穴不能言語 (30)(十六)自高處下墜不語 (30)(十七)拔牙麻醉 (30)(十八)齒齦炎 (30)(十九)口腔癌導致口不能張、口內白斑吃刺激物則痛劇 (30)(二十)下顎痛(張口不靈) (30)(二十一)下頜骨痛(口不能張) (30)(二十二)顎關節炎 (30)第九章頸部疾病 (30)(一)治療頸項疾病常用穴道 (30)(二)項強、脖子痠痛 (30)(三)落枕 (30)(四)肩頸痛 (30)(五) 頸椎骨刺 (30)(六)頸項扭傷 (30)(七)項骨正中線痛 (30)(八)瘰癧(頸部淋巴結核) (30)(九)頸項部皮膚病 (30)(十)大頸泡 (30)(十一)腮腺炎、痄腮、耳下腺炎 (30)第十章肩部疾病 (30)(一)治療肩關節常用穴道 (30)(二)肩關節扭傷 (30)(三)肩凝症(含肩痛) (30)(四) 五十肩(肩不能舉) (30)(五)肩臂痛 (30)(六)肩痛 (30)(七)肩頸痛 (30)(八)肩胛骨痛 (30)(九)鎖骨附近痛 (30)(十) 膏肓痛 (30)(十一)肩背痛 (30)第十一章上肢疾病 (30)(一)上肢疾病總治 (30)(二)手指麻痺 (30)(三)高血壓導致手腳麻痺 (30)(四)五指不能伸屈 (30)(五)手指疼痛 (30)(六) 鞬鞘炎 (30)(七)指關節痛、指關節炎 (30)(八)手指手背紅腫 (30)(九)手痛不能握物 (30)(十)食指痛 (30)(十一)中指、中趾麻 (30)(十二)手掌痛 (30)(十三)掌背紅腫 (30)(十四)腕關節痛、腕關節炎 (30)(十五)手痠痛 (30)(十六)手抽筋 (30)(二十)手下臂痛 (30)(二十一)手麻 (30)( 二十二) 手臂不能舉 (30)(二十三)肩關節扭傷 (30)(二十四)肩凝症、肩痛 (30)(二十五)五十肩(肩不能舉) (30)(二十六)肩峰痛(紅腫痛) (30)(二十七)肩背痛 (30)(二十八)肩臂痛 (30)(二十九)四肢骨腫 (30)(三十)全身骨腫 (30)(三十一)骨節酸痛 (30)(三十二)網球肘、肱外上髁炎 (30)(三十三)腕隧道症候群、腕管綜合症 (30)第十二章下肢疾病 (30)(一)下肢疾病總治 (30)(二)治療膝蓋常用穴道 (30)(三)治療坐骨神經常用穴道 (30)(四)治療腳踝常用穴道 (30)(五)治療小腿常用穴道 (30)(六)治療大腿常用穴道 (30)(七)膝蓋痛 (30)(八)膝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 (30)(九)退化性關節炎 (30)(十)尿酸關節炎 (30)(十一)關節炎 (30)(十二)膝內側發炎 (30)(十三)膝蓋冷痛: (30)(十四)腿冷痛 (30)(十五)膝膕窩筋緊伸屈困難,疼痛難行 (30)(十六)腳麻 (30)(十七)高血壓導致手腳麻痺 (30)(十八)腳痛 (30)(十九)兩腿痠 (30)(二十)大腿痛 (30)(二十一)小腿脹痛、痠痛 (30)(二十二)腳抽筯 (30)(二十六)腹股溝痛(鼠蹊痛) (30)(二十七)股痛 (30)(二十八)腿部遊走性風濕痛 (30)(二十九)下肢浮腫 (30)(三十)足痠難行 (30)(三十一)腿軟無力兼心悸 (30)(三十二)痿症 (30)(三十三) 腿無力抬起 (30)(三十四)小兒麻痺 (30)(三十五)背連下腿痛 (30)(三十六)坐骨神經痛 (30)(三十七)足附內側發炎 (30)(三十八)腳跟痛 (30)(三十九)足踝扭傷 (30)(四十)腳扭傷 (30)(四十一)腳背面紅腫(草鞋風) (30)(四十二)腳背痛、腳掌痛 (30)(四十三)趾關節痛 (30)(四十四)腳趾痛 (30)(四十五)腳趾痙攣 (30)(四十六)中趾、中指麻 (30)(四十七)趾麻 (30)(四十八)大趾生瘤 (30)(四十九)香港腳流黃水 (30)(五十)四肢麻痛 (30)(五十一)四肢骨腫 (30)(五十二)全身骨腫 (30)(五十三)骨節酸痛 (30)第十三章胸肋部疾病 (30)(一)治療脇肋常用穴道 (30)(二)胸痛、胸悶 (30)(三)胸膜炎 (30)(四)肋膜炎、肋間神經痛 (30)(五)兩脇肋痛 (30)(六)胸部挫傷 (30)(七)胸背痛、胸連背痛 (30)(八)雞胸 (30)(一)腹膜炎 (30)(二)腹脹 (30)(三)腹痛 (30)(四)絞腸痧、腹中絞痛 (30)(五)肚臍周圍痛 (30)(六)臍痛 (30)(七)少腹痛 (30)(八)下腹脹痛 (30)(九)小腹側痛 (30)(十)胸腹側痛、壓痛 (30)(十一)胸腹區域任脈線上痛 (30)(十二)大腸區域脹痛 (30)(十三)腹膜炎 (30)(十四)下腹部炎症 (30)(十五)鼠蹊痛 (30)第十五章腰背部疾病 (30)(一)腰背疾病總治 (30)(二)治療腰部常用穴道 (30)(三)治療背部常用穴道 (30)(四)治療脊椎常用穴道 (30)(五)背痛 (30)(六)背痛屬膏肓線痛 (30)(七)背連下腿痛 (30)(八)肩背痛 (30)(九)骨刺(脊椎骨長芽骨壓迫神經痛) (30)(十)脊椎骨痛 (30)(十一)脊背畸形、脊椎畸型 (30)(十二)脊椎閃痛、扭傷 (30)(十三)脊椎壓痛 (30)(十四)脊椎骨膜炎 (30)(十五)僵直性脊椎不能彎曲症 (30)(十六)閃腰岔氧、腰扭傷 (30)(十七)腰痠痛 (30)(十八)腰背轉筋強直 (30)(十九)腎虛腰痛 (30)(二十)腰椎骨疾 (30)(二十一)脊椎正中線痛 (30)(一)肺經雜症總治 (30)(二)治療肺臟疾病常用穴道 (30)(三)治療感冒流鼻水疾病常用穴道 (30)(四)治療支氣管咳嗽疾病常用穴道 (30)(五)治療痰飲疾病常用穴道 (30)(六)治療氣喘疾病常用穴道 (30)(七)肺炎 (30)(八)肺癌 (30)(九)肺氣腫 (30)(十)肺結核 (30)(十一)氣喘、哮喘 (30)(十二)咳嗽、支氣管炎 (30)(十三)支氣管喘息 (30)(十四) 肺水腫 (30)(十五)支氣管擴張 (30)(十六)氣管不順 (30)(十七)肺部脹悶 (30)第十七章心臟血液、循環系統疾病 (30)(一)治療心臟疾病常用穴道 (30)(二)心絞痛 (30)(三)狹心症(心肌梗塞) (30)(四)血管硬化 (30)(五)膽固醇過多 (30)(六)冠心症 (30)(七)胸口兩旁痛悶 (30)(八)心悸 (30)(九)心跳過速 (30)(十)心律不整 (30)(十一)心臟麻痺 (30)(十二)心口痛 (30)(十三)心臟病 (30)(十四)心臟衰弱、心臟無力 (30)(十五)強心 (30)(十六)心下脹 (30)(十七)心臟瓣膜病 (30)(十八)心臟內膜炎 (30)(十九)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 (30)(二十二)舒張壓過高 (30)(二十三)心臟擴大、心臟肥大 (30)(二十四)心臟性喘息 (30)(二十五)靜脈瘤 (30)(二十六)白血球過多(血癌) (30)(二十七)白血球過少 (30)(二十八)紅血球過少、再生障礙性貧血 (30)(二十九)止血 (30)第十八章肝膽疾病 (30)(一)治療肝臟疾病常用穴道 (30)(二)治療膽疾病常用穴道 (30)(三)肝炎 (30)(四)肝硬化 (30)(五)肝癌 (30)(六)肝昏迷急救 (30)(七)黃疸病 (30)(八)肝火旺 (30)(九)膽囊炎 (30)(十)膽結石 (30)(十一)膽結石痛止痛 (30)第十九章上消化道疾病(脾胃) (30)(一)治療脾胃疾病常用穴道 (30)(二)治療胃疾病常用穴道 (30)(三)胃病 (30)(四)胃潰瘍 (30)(五)胃酸過多 (30)(六)胃穿孔(胃潰瘍) (30)(七)胃出血 (30)(八)急性胃炎、急性胃痛 (30)(九) 反胃、嘔吐 (30)(十) 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 (30)(十一)腸胃不適劇吐(神經性妊振嘔吐) (30)(十二)中毒(含食物、藥物中毒) (30)(十三)胃脹氣 (30)(十四)腹脹 (30)(十五)消化不良 (30)(十六)食慾不振 (30)(十七)調胃腸機能、促進消化能力 (30)(二十一)脾腫大(痞瑰) (30)(二十二)脾臟發炎 (30)(二十三)胰臟炎 (30)(二十四)打嗝、呃逆 (30)第二十章下消化道疾病(大腸、直腸) (30)(一)治療腸道疾病常用穴道 (30)(二)急性胃腸炎 (30)(三)急性腸炎 (30)(四)慢性腸炎 (30)(五)腸癌 (30)(六)腸出血 (30)(七)小腸脹氣 (30)(八)小腹脹 (30)(九)盲腸炎、闌尾炎 (30)(十)十二指腸潰瘍 (30)(十一)腹痛 (30)(十二)便秘 (30)(十三)痔瘡 (30)(十四)大便脫肛 (30)(十五)直腸炎 (30)(十六)五更泄 (30)(十七)絞腸痧 (30)(十八)疝氣、小腸疝氣 (30)第二十一章泌尿系統疾病(腎、膀胱、尿道) (30)(一)治療腎臟疾病常用穴道 (30)(二)治療泌尿道疾病常用穴道 (30)(三) 急慢性腎臟炎 (30)(四)尿蛋白過高 (30)(五)腎孟炎 (30)(六)水腫(腎炎引起) (30)(七)四肢浮腫 (30)(八)腎結石痛 (30)(九)小便癃閉 (30)(十)膀胱炎 (30)(十一)膀胱結石 (30)(十二)尿道結石 (30)(十三)尿道炎 (30)(十七)頻尿、尿意頻數 (30)第二十二章生殖系統疾病 (30)(一)補腎氣常用穴道 (30)(二)男子腎虧 (30)(三)遺精 (30)(四)陽萎早洩 (30)(五)前列腺腫大 (30)(六)攝護腺腫大 (30)(七)睪丸癌、睪丸炎 (30)(八)陰囊水腫 (30)(九)陰莖痛 (30)(十)龜頭炎 (30)(十一)隱睪症 (30)(十二)疝氣、小腸疝氣 (30)(十三)花柳病 (30)(十四)梅毒、淋病 (30)(十五)縱慾寒痺 (30)第二十三章婦科疾病 (30)(一)治療婦科疾病常用穴道 (30)(二)赤白帶 (30)(三)陰道炎 (30)(四)陰道癢痛 (30)(五)陰門腫、陰腫 (30)(六)子宮瘤(子宮癌、子宮炎) (30)(七)子宮痛 (30)(八)子宮病 (30)(九)卵巢炎 (30)(十)月經不調 (30)(十一)崩漏 (30)(十二)經閉 (30)(十三)經痛、痛經 (30)(十四)乳房腫痛 (30)(十五)乳腺炎 (30)(十六)乳癌、乳腺瘤 (30)(十七)性冷感 (30)(十八)女子腎虧 (30)(十九)不孕 (30)(二十一)流產(含預防流產) (30)(二十二)安胎 (30)(二十三)難產 (30)(二十四)胎衣不下 (30)(二十五)產後風、月內風 (30)(二十六)回乳 (30)(二十七)更年期婦女煩躁易怒 (30)第二十四章小兒疾病 (30)(一)小兒夜哭(膽虛所引起) (30)(二)小兒驚風 (30)(三)小兒流口水 (30)(四)小兒肺炎 (30)(五)小兒氣喘 (30)(六)小兒疳積、食多而瘦 (30)(七)小兒麻痺 (30)(八)小兒高燒 (30)(九)小兒高燒導致角弓反張、熱痙攣 (30)(十)小兒嘔吐發高燒(輪狀病毒感染、腸胃型感冒) (30)(十一)小兒重舌 (30)(十二)小兒痄腮(腮腺炎、耳下腺炎) (30)(十三)小兒痘瘡 (30)第二十五章內分泌疾病 (30)(一) 糖尿病 (30)(二)血糖過低 (30)(三)甲狀腺腫 (30)(四)甲狀腺機進亢進 (30)(五)甲狀腺眼突 (30)第二十六章皮膚疾病 (30)(一)各種皮膚病 (30)(二)過敏性皮膚炎 (30)(三)皮膚過敏、濕疹 (30)(四)蕁麻疹 (30)(五)皮膚騷癢 (30)(六)風疹 (30)(七)皮膚敏感 (30)(八)鵝掌風 (30)(九)手掌乾裂脫皮 (30)(十)富貴手 (30)(十一)手部皮膚病 (30)(十三)瘰癧 (30)(十四)疔瘡(手背疔、腳背疔、人口疔) (30)(十五)腳上長疔瘡 (30)(十六)癰疳 (30)(十七)帶狀疱疹(皮蛇纏腰) (30)(十八)丹毒 (30)(十九)久年惡瘡 (30)(二十)惡瘤開刀、久不收口(傷口不收) (30)(二十一)切瘡瘍、刀傷、燙傷或手術後傷口潰瘍出水,久不收口 (30)(二十二)狐臭 (30)(二十三)多汗症 (30)(二十四)汗異症(盜汗、自汗) (30)(二十五)臉部腫癢症 (30)(二十六)酒皶鼻(紅鼻子) (30)(二十七)青春痘 (30)(二十八)牛皮癬 (30)(二十九)美容針灸 (30)(三十)黑斑 (30)(三十一)脂溢性掉髮 (30)(三十二)銀屑病 (30)(三十三)靜脈瘤 (30)(三十四)脂肪瘤 (30)(三十五)耳後之頭部瘡瘤 (30)第二十七章痧症 (30)(一)各種痧症 (30)(二)羊毛痧 (30)(三)猴痧 (30)(四)絞腸痧 (30)第二十八章其他雜病 (30)(一)乾霍亂 (30)(二)霍亂 (30)(三)霍亂轉筋、霍亂抽筋 (30)(四)調元氣、提神 (30)(五)解酒醉 (30)(六)解暈針、或針灸後感到不適 (30)(七)解經血錯亂 (30)(八)解食物中毒、解藥物中毒 (30)(九)解毒蟲中毒、解性病中毒 (30)(十)解尿酸 (30)(十二)解邪祟、妖邪鬼迷 (30)(十三)解救穴、急救用穴 (30)(十四)解汗流不止 (30)(十五)中暑急救 (30)(十六)嘔吐不止急救、止吐 (30)(十七)解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 (30)(十八)解疼痛、止痛 (30)(十九)昏迷急救 (30)(二十)解流血不止、止血 (30)(二十一)解疲勞、精神疲勞 (30)(二十二)解睡中咬牙 (30)(二十三)解紅腫、腫大 (30)(二十四)降火氣 (30)(二十五)降肝火 (30)(二十六)減肥 (30)(二十七)增高 (30)(二十八)麻醉止痛 (30)(二十九)補腎氣常用穴道 (30)第一章腦神經內外科、顏面神經疾病(一)頭痛1血虛頭痛:針心靈一穴、心靈二穴、心靈三穴,配通關穴、通天穴效果甚佳。
董氏奇穴针灸学习
董⽒奇⽳针灸学习⼆、⼿背部0.三叉三⽳,在2.3.4指、⼩指叉⼝之中央点,共三⽳。
这是本⼈的常⽤⽳。
主治:重感冒、头晕头昏(特效),坐⾻神经痛(特效),⾻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肾盂炎、肾病⽔肿(特效)。
1.灵⾻⽳,在⼿背虎⼝处,即第⼀、第⼆掌⾻接合处,与重仙⽳相通。
常⽤⽳。
坐⾻神经痛、腰痛、脚痛、半⾯神经⿇痹、半⾝不遂、⾻骼胀⼤、⽉经不調、经闭、经痛、难产、背痛、⽿鸣、⽿聋、偏头痛、肠痛、头昏脑胀。
针深五分⾄⼆⼨,可透过重仙⽳。
亦可向外斜刺⼆⾄三⼨。
孕妇禁针,此⽳有强烈收縮⼦宮之功能。
2.⽊⽕四⽳(七⼗⼆绝针之⼀)⼿背⾷指、中指、⽆名指、⼩指+三节间横纹正中央,分别为1234⽳。
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斜刺,由上往下斜针⼗五度,⼊针⼀~⼆分。
半⾝不遂(奇效)、腿痛、中风后遗症、草鞋风。
三棱针浅刺出⾎奇效。
3.⼋关(前)⽳:⼿背⾷指、中指、⽆名指、⼩指的第⼀节、内外侧各五分的下⼆分半处、共⼋⽳。
*使⽤五分针,直刺⼆~三分。
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正中神经⽪下浅枝、⼼肺及肝分⽀神经、肾神经。
中风、半⾝不遂;脑贫⾎、⽿鸣。
⼋关三四⽳(七⼗⼆绝针之⼀)主治:中风、半⾝不遂(由上往下斜刺)、⼿臂不举(特效)、腿痛(特效)⽿鸣、痿症、五⼗肩(由下往上斜刺)⼋关,位于⼿背,相邻两指之指蹼缘。
左右⼿各4⽳。
(叉⽳)主治:疟疾,⼤热,睛痛,指痛。
⼋关之后,是⼋邪【标准定位】在⼿指背侧,微握拳,第⼀~五指间,指蹼缘后⽅⾚⽩⾁际处,左右共8个⽳位。
【取⽳】患者握拳取⽳。
【功⽤】祛风通络,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1、⼿指关节疾病,⼿指⿇⽊。
2、头痛,咽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5-0.8⼨,或⽤三棱针点刺出⾎;可灸。
4.七华⽳,⼿背,⾷、中、⽆、⼩指,⼆节横纹内外侧各⼀,共七⽳,加少⽩⽳(在⼩指近⼤拇的侧端),称⼋华⽳。
*直刺⼀分~三分。
头痛、头昏、三叉神经痛、脑鸣、脑胀痛、五脏不安。
脑瘤(特效)脑炎。
5.⽩⽳⼤⽩⽳(三间)。
董氏奇穴针灸学实用手册书培训学校班课堂笔记讲义精要
董氏奇穴针灸学实用手册书培训学校班课堂笔记讲义精要董氏奇穴针灸学实用手册书在中医界一直备受关注,这本书涵盖了针灸学的核心知识,是无论是学者、医生、还是针灸爱好者都必备的参考书。
而今天,我将分享我在参加董氏奇穴针灸学实用手册书培训学校班课堂所学到的一些笔记讲义精要。
首先,董氏奇穴针灸学实用手册书核心理论之一是“针灸先祖四大学说”,即拔罐、刮痧、按摩和针灸。
这种理论是在几千年的传承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这四种针灸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了每种针灸方法的细节,尽可能地了解每种针灸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高了自身的针灸技能。
在针灸术中常常会遇到病人的临床情况,因此如何进行病症辨识和针灸调理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病人的脉搏、舌苔、面容等细节可以对病症进行判断,而不仅仅是依靠病人的症状描述。
同时,确定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对病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理论知识,培训也对于实战技能进行深入探讨。
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下,我们模拟各种常见的病情,学习针灸技术和常规治疗方法。
针灸技术是一项细致的艺术,需要经验以及不断的练习和训练来提高。
通过模拟的实际针灸操作,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针灸治疗的具体应用和常见的操作技巧。
这种实战演习的形式非常接近临床实践,因此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掌握的技能可以准确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此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问题。
无效的卫生措施可以引起交叉感染,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们特别强调了必要的消毒和卫生措施。
包括针具消毒、手部消毒、对治疗区域用消毒物清洗,以及处理针灸后的术中卫生等。
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实践技巧,才能使我们的针灸治疗得到更好的效果,同时避免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总之,参加董氏奇穴针灸学实用手册书培训学校班课堂的过程给予我了大量的实用知识和实战技能,使我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核心概念和应用方法。
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我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加强了我对中医传统的认识,让我对中医的发展和未来保持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氏奇穴针灸学(根据《董氏奇穴针灸学》一书和视频资料整理)一、头部疾病(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配肾关,留针45 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书)2 、针灵骨,立可缓和头痛。
3 、太阳两穴配灵骨立止(太阳两穴分别在小指掌面第一、二节正中,灵骨穴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巳经验证](二)偏头痛: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甚佳。
2 、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点刺三重、四花立可止痛。
4 、太阳部位疼痛针金门效果甚佳。
5 、指三重(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穴) 6 、侧三里(足三里后1 寸)、侧下三里(侧三里2 寸)(三)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头痛。
(己验证)2、眉棱骨痛:针火菊立效。
(己验证)3、点刺四花中效果亦佳。
(四)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头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五)头痛、头胀、久年头痛:脚背六溪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解溪穴下1 寸为上溪穴,其下1 寸为下溪穴,上下溪左右旁开各1寸分别为内溪、外溪、前溪、水溪穴,共6穴)(六)眉棱骨痛:火连(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2 寸处)火菊(第一跖骨内侧,距趾跖关节3 寸处)(视频)(七)感冒头痛:1 、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取穴)2、二角明(手背,中指第一节中央线上三分法取两穴、向下斜刺)3 、头晕:感冒头痛:三叉三穴(握拳取穴,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进针)配灵骨大白1 、高血压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点刺放血,再针火硬可立降血压,并止眩晕。
(书)2、脑贫血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八)正脑三穴:主治:脑鸣、脑神经痛,咳嗽不止(立即见效)取穴:(77-1 )足后跟筋正中央,正脑一穴距足后跟 4.5 寸,也就是距正筋穴上1 寸,正脑二穴、三穴相距各2 寸。
二、眼部疾病(一)视力模糊:1 、高血压引起的眼花,先点刺五岭,再针下三皇。
2 、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配复溜效更佳。
(二)麦粒肿: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次即愈。
2 、脾俞、胃俞点刺出血亦佳。
(三)目赤: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 、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加针上白,效果更佳。
(四)目干涩:针明黄有效。
配复溜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 、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睑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白内障:1 、针下三皇,长期治疗有效。
2、针肾关、光明。
(八)迎风流泪:1、针木穴特效。
2 、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3、久年老病可点刺三重穴。
4、花骨一穴之四穴(足底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叉口下每隔5 分一穴)5、眼发干、流泪:木穴(食指掌侧第一节D 线,四分法取三穴)(九)角膜炎,眼痛、眉棱骨酸痛:三叉一穴(十)偷针眼:灵骨(交刺)(十一)眼跳: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肾关。
2、针风市、复溜。
(十二)青光眼:针下三皇、光明有卓效。
(十三)眼睛诸疾:分白、上白(食指、中指掌骨间上5 分、1寸5分各一穴)(十四)飞蚊症:肾关(天皇下1.5 寸)光明(内踝尖后1 寸,直上2 寸)(书指即复溜穴)三、鼻部疾病(一)鼻膜炎:1 、骡马、通天、通关2、驷马三穴(膝膑骨外上缘直上分别7.5、9.5 、11.5 寸)同时取6 穴3、指驷马(食指背侧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三穴)火腑海(前臂背侧肘下三寸,火山后二寸)迎香(鼻翼旁)(二)酒糟鼻:1、三棱针或七星针点刺正本穴,三四次即愈。
(书)(己验证)2 、灵骨穴:(穴位见上)深刺一寸五分。
3 背部脾俞、胃俞点刺出血有卓效。
(书)(三)鼻出血:针肩中立止。
(四)感冒多涕:木穴。
(食指掌侧第一节D 线,四分法取三穴)配重子四、耳部疾病(一)中耳炎:外踝四周散刺出血。
(二)耳痛:三重、四花外同时点刺出血。
(三)耳鸣:1、泻驷马补肾关即可停止。
2、泻曲陵补明黄,亦可停止。
3、正宗(足底后跟正中,距足底5.5 寸是穴)(四)耳鸣、耳聋、重听:腕顺二穴(手掌小指侧,距腕横纹1.5 -2.5 寸)配火串穴(手背两筋间,距腕横纹2.5 寸)五、口舌齿疾病(一)下颌骨痛:1 、针火硬,配解溪穴效更佳。
2、点刺耳背。
(二)口眼歪斜:1 、四花外点刺,再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三重点刺,再针驷马、通肾。
3、三重穴(足外踝尖直上向前外开1 寸,三穴分别为距外踝尖3 寸、5 寸、7 寸)(三)中风失语:1、针肩中,配商丘更佳。
(四)牙痛:1、针灵骨,交刺侧三里、侧下三里。
2、灵骨(在拇指与食指的掌骨间)左病针右,右痛针左,下针立止。
)大白若痛不止加心灵一穴,(前臂腕横纹上1.5 寸。
)[巳经验证,疗效确实](五)拨牙麻醉:重魁(大白穴下2.5 分)(六)口唇痛、口腔炎:上唇下唇(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六、颜面疾病(一)颜面神经痉挛:1 、针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有效。
2 、针腕顺一、二穴。
(二)面麻:1、三重放血,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风市、侧三里。
(三)三叉神经痛: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外膝眼。
(四)面神经麻痺:(口眼歪邪)1、足三重穴(足外踝尖直上向前外开1 寸,三穴分别为距外踝尖3 寸、5 寸、7 寸)2、腕顺二穴(手掌尺侧,腕横纹后1.5 -2.5 寸)七、咽喉疾病(一)鱼骨刺喉:1、针足千金有特效。
2、喉痛、鱼骨刺喉:足千金(侧下三里穴直下2 寸,往后5 分)足五金(足千金穴直下2 寸)(二)喉痛:1 、耳后青筋放血。
2、三重放血。
3 、足千金放血。
八、颈项疾病(一)项强(颈痛)针正筋、正宗立效。
(二)痄腮:耳背放血。
(三)肩颈痛:针肾关上、髀关。
(四)落枕:1 、针重子、重仙。
2、针正筋、正宗。
3 、针重子、承浆。
4 、针后溪、束骨。
5、失枕穴:(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偏内侧二分上二分处{尺侧})6、重子穴配承浆穴(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与灵骨相对)落枕时颈项强硬涌左右转动者取后溪,不能前后俯仰则取束骨,或刺正筋、正宗亦有殊效。
[巳经验证,疗效确实](五)颈椎病:1、正筋(脚后跟筋上,距脚底3.5 寸)正宗(正筋上2 寸)配人中或承浆(赤脚郞中经验方)2 、水源三穴(小指掌面第一节尺侧D 线,四分法取三穴)中白(手背无名指、小指的指掌关节下5 分)手麻加肺灵(外关下0.5 寸)(山村一夫验方)九、上肢疾病(一)手指麻:针肾关、复溜特效。
(二)食指痛:1、针四花中穴特效。
2、针五虎一特效。
(三)手酸:针侧三里、侧下三里。
(四)指关节痛:针五虎一特效。
(五)腕关节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特效。
2 、手腕扭伤:侧三里侧下三里(六)腱鞘炎:1 、针五虎一特效。
2、手指痛、腱鞘炎:五虎一(拇指手掌第一节外侧赤白肉际,两指纹间六分法取五穴)(七)肩关节扭伤、手臂不举:1、针肾关特效。
(对侧)2 、针四花中亦特效(同侧)。
3、针足千金、足五金。
(八)手痛不能握物:1、针对侧侧三里、侧下三里。
2、针重子、重仙。
3 、针肾关。
手抽筋:火串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3 寸)配火陵(火串上2 寸)火山(火串上4 寸)(九)上臂痛、手臂麻痺:1、针对侧侧三里、六完有效。
2、神肩穴(肩峰与云白连线的中点)(十)肩凝症、肩臂不举、肩痛:1、针肩中有效。
2、补肾关、泻尺泽。
3、火膝穴(小指甲外侧角后二分即小泽下一分)指驷马(食指背侧第二节外侧,四分法三穴)4 、重子重仙(手掌面,重子与合谷相对,重仙与灵骨相对)5、足千金足五金配肾关6、三肩穴(手背大拇指掌骨正中央下三穴)7、肾关(对侧)(即天皇副穴,阴陵泉下1.5 寸)指三重(健侧)(手背,无名指第二节外侧四分法取穴三个)外关阳溪后溪(健侧)8 、八关穴(四指指掌关节下2.5 分处,共8 穴)(十一)肩肿痛:1、肾关、九里、侧下三里,2、通肾、通胃、通背。
3、针肩中(上臂肱骨之外侧,肩骨缝下二寸五分。
(十二)肘关节痛:1、灵骨特效。
2、针四花中亦特效。
(十三)手抽筋:针对侧火山。
手脚扭伤:外陵(承山外侧1.5寸)内陵(承山内侧1.5 寸)(十四)两手拘挛:针肾关、泻曲陵。
十、下肢疾病(一)坐骨神经痛:1、针灵骨、大白特效。
2、委中青筋点刺放血特效。
3 、骨关(手掌面腕横纹正中央下五分偏外侧{拇指侧}五分处)木关(手掌面腕横纹中央下五分偏内侧{小指侧}五分处)配灵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即拇指、食指叉骨间之终端)下白(中白下1 寸处)4、火府火梁火昌木府木梁木昌金府金梁金昌(府、梁、昌在大腿后侧分三行成三排,火居中,木居内侧;金居外侧,两侧距中线各2 寸。
从上至下距承扶3、7、10 寸)。
5、三叉三穴(握拳取穴,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三个叉骨间)6、正筋(足后跟正中央、距足底3.5 寸)正宗(正筋上2寸)正士(正宗上2寸)(二)大腿痛:1 、针叉三特效。
2、金林点刺亦特效。
3、腿痛无力:八关穴(四指指掌关节下2.5 分处,共8 穴)4 、大腿内侧痛:针神肩5、小腿胀痛:木华二穴(中指掌面第二节中央两侧五分各一穴)任选一穴立解。
(视频)6、胀痛抽筋:木华二穴倒马,左右交叉取穴(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两侧A 线和E 线)(三)脚抽筋:针正筋、次白。
(四)足跟痛:1 、委中青筋点刺特效。
2、针五虎五。
3、足踝、足背酸痛:五虎四(拇指手掌第一节外侧赤白肉际,两指纹间六分法取五穴)4、足跟酸痛:五虎五(用上四穴治疗均以五虎二作倒马针)(五)腿软无力:1 、针肩中、通天特效。
2、针木枝亦佳。
(六)脚麻:针外驷马、对侧肩中。
(七)趾麻:1 、针下三皇。
2 、足趾酸痛:五虎三(拇指手掌第一节外侧赤白肉际,两指纹间六分法取五穴)(视频)(八)腿冷痛:1、双凤点刺出血,再针通天通胃。
2 、腿弯痛:腕顺二穴(手掌尺侧,腕横纹后1.5 -2.5 寸)(九)膝盖冷痛:1、针单侧通天、通山。
2、针肩中。
3、三金点刺对久年膝痛尤有特效。
4、胆穴(中指第一节两侧正中)5 、肩中(上臂肱骨之外侧,肩骨缝下二寸五分。
6 、火膝(小指甲外侧角下2 分)膝灵(中指甲内外角下2 分)7、心膝(中指背面第二节两侧处各1 穴)配膻中8、膝关节炎:肩中(两臂自然下垂,在肩骨正中肩峰穴直下2 寸)建中(两臂自然下垂,在肩骨正中肩中穴直下2 寸)火府火梁火昌9、风湿性关节炎:膝灵(中指甲内、外角下各二分是穴)火膝(小指甲下2 分)10 、痛风:骨关木关(十)足踝扭伤:1、委中点刺出血特效。
2、针五虎四。
1、针小节穴尤其特效。
3 、小节(大拇指指掌关节黑白肉际上)云白(肩中穴内2 寸)(十一)脚痛不履地:1、针对侧九里,下针即愈。
(十二)小腿酸胀痛:1 、针次白特效。
2、针肩中亦佳。
3、精枝放血尤佳。
(十三)两腿酸:1、水通、水金。
2、针对侧七里、九里。
(十四)脚掌(背)痛:1、针五虎三、四。
(十五)足趾痛:1 、针五虎三。
9、风湿性关节炎:膝灵(中指甲内、外角下各二分是穴)火膝(小指甲下2 分)10、痛风:骨关木关(十)足踝扭伤:1 、委中点刺出血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