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复习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4)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竹石教材分析:《竹石》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是清朝诗人郑燮借赞美竹子的坚定、顽强,表达做人要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古诗,在引导学生吟诵的过程中,把诗歌中物的形象和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并适当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习《竹石》,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了解竹石的特点。
3.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抒发作者对当时黑暗势力不妥协在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在了解整首诗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稿。
2.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石灰吟》,大家都会背了吗?师: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男生齐读),简单点评(流利、有感情)师: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女生齐读)【评测一】:男生背《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请把在人间。
女生读《石灰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2.师小结:是的,诗人借石灰不怕在烈火中的焚烧来表达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
这种把物比作人的写诗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首借物喻人的古诗------《竹石》(板书:竹石)【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复习第一首古诗的背诵来衔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诗人,赏图入文1.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学生回答-----郑夑),对!他是清代诗人----郑夑(点击课件1:作者简介)郑夑(1693---1765)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能够正确地朗读《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现;4.培养六年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古诗词;2.理解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2.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4.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2、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2.请学生对《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解析;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和对比;3、教学流程安排环节内容1课前准备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导入让学生朗读《早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解析。
4创作分组讨论和展示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任务。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解析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2.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语文》(六年级下册);2.中国文化网。
七、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解析以及创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考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古诗三首 部编版
3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寒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1.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让学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学习《采薇》(节选)。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是选自《诗经》。
(板书:风雅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
[板书:采薇(节选)]同学们,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
)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课件1:“薇”的图片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相应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根据解释“下(雨、雪)”,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读“yù”。
(3)学生一齐朗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
)课件2:柳树的图片(2)理解“昔我往矣”的意思。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战士归乡时的情景。
)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有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的意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回顾第三单元所学的课文内容,能够正确地理解、朗读和默写。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古代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珍惜传统文化,培养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复习《古诗两首》,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背诵。
2.复习《开福人》中的句子,能够正确地读和默写,理解其中的文言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对于《开福人》中的句子理解,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材、电子板书、幻灯片等。
2.学生准备:课文课本、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古诗两首》1.教师唱读《古诗两首》,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背诵《古诗两首》。
3.全班对古诗进行朗读。
第二步:复习《开福人》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开福人》的故事情节,对课文进行简要复述。
2.学生逐句读课文,理解其中的词义。
3.学生默写《开福人》中的重要句子。
4.教师对文言阅读技巧进行解释和讲解。
第三步:思考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和人生哲理。
2.学生自由发表对《古诗两首》和《开福人》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作业1.完成《开福人》的默写作业。
2.思考并写下对本节课的感想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复习《古诗两首》和《开福人》为主线,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定的帮助。
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
古诗词诵读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包括《寒食》、《乡村四月》、《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四首古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及原因,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词,注意节奏、韵律,初步感知古诗词的内容。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4. 朗读感悟:学生代表朗读古诗词,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5.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古诗词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鉴赏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2.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
2. 结合古诗词的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内容概述】【单元核心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能熟练背诵诗词。
2.能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单元任务群目标】【单元任务群设计】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熟练背通。
语言运用:能够自主借助注释或者利用学过的方法查阅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思维能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审美创造:能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感要最深的诗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十首古诗组成,本单元是本册书最后一部分内容,安排了十首古诗词。
与初中教材一致,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堂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十首古诗词从诗到词,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古典诗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注写作背景:《采薇》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
是一首戎卒返乡诗。
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春夜喜雨》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
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
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春末时节,词人在越州大都督府送别即将回家乡(浙东)的好友鲍浩然时所写。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浣溪沙》。
《清平乐》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包括《春夜喜雨》、《春晓》、《静夜思》、《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五首古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 诵读: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跟读,注意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3. 理解:教师讲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美。
4. 赏析: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5. 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词诵读》2. 内容:春夜喜雨、春晓、静夜思、咏柳、赋得古原草送别3.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4.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词的节奏、韵律,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本节课学习的古诗词,家长签字确认。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诵读 集体备课(表格式)-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1 采薇(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感导入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诗经》和“《诗经》六义”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预设: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四、文本赏析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戍边战士思乡)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不是)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对比)4.大家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采薇(节选)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
部编版 六年级下语文 总复习教案(全册)
尝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教师指导
时间
浏览课文
梳理知识点
导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每课的主要内容。
生字
1.易读错的字
屏幕(píng) 拆开(chāi) 琼浆(qióng) 插槽(cáo) 闪烁(shuò) 学弈(yì) 鸿鹄(hóng hú) 凸出(tū) 凹陷(āo) 纬度(wěi)
引导学生品读,欣赏,理解
当堂检测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字:易读错字、易写错字、形近字、多音字;
词:近义词、反义词、成语、词组等;
句:好句 、句意、 背诵。
篇章:写什么、表达的思想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
课后反思
学科
语文
承教者
授课时间
2019.12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四单元理想与信念
课型
总复习
课时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理想与信念”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为人民服务》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学习难点
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学习形式
教师指导
时间
浏览课文
梳理知识点
导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每课的主要内容。
字:(1)易读错:
逶迤(shī yí) 日寇(kòu gòu)
看拼音,写词语。
xuán yá tiěsuǒ fèi téng bīng báo
照样子写字并组词。
博而不精( ) 精益求精(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
古诗词诵读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1. 想象诗歌意境。
2. 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一课时1. 学习五首诗歌,背诵。
2. 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
占 八、、 教 学 目 标 教 学重 点 八、、教 学 1. 把握诗意,背诵诗词2.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 学 目 标 教 具多媒体采薇(节选)对诗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鉴赏能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力。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学习古典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诗词要咬①理解“杨柳依依”。
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文爵字、“依依” ?【出示课件4】柳树图片。
这四个字会一个字一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仃口语表个字地达。
)读,才能②理解“昔我往矣”。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品味出其士。
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一一(离中的韵开家乡)。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味,所以, “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读准字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音,读好又表达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节奏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理解诗词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背景才能日,年复一年啊。
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理解文字我来思”。
背后的深③理解“雨雪霏霏”。
【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意、。
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想象画面,从诗中悟情。
不断诵读,增强理解与记忆,更深地体会诗歌情感。
理解作者生平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对于作者介又名“赠别”。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 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2. 初读a. 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b. 按节奏读诗。
【出示课件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在归纳中学会梳理,学生在归类梳理中了解了更多优秀的古诗词。这样,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也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
情境一
毕业典礼后,我们将离开母校。六年来,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离别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古代诗人送别朋友的一句诗“”。情境二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看到这美丽的枫林晚景,我不禁想起杜牧的诗句“”。
学的内容。
二、回顾方法
(一)熟读成诵
(二)读懂诗题
(三)借助
引导学生回顾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便于学生今后更
好地运用。
三、归类梳理
从不同角度巧梳理
1.从诗词的作者来梳理;
2.从诗词的题材入手;
3.按照不同朝代的诗词来整理;
4.从中国的传统节日方面梳理;
5.按一年四季的诗词内容梳理;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古诗词复习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六年级
教材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古诗词,加强理解和积累。
2.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和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复习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古诗词,加强理解和积累。
2.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和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教学难点: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趣味复习
(一)诗词连线
(二)看图忆诗
(三)飞花令
课 堂 伊始,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帮助学生回忆所
的塑造。
学习古诗词也是为了博古通今,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学习他们 的 高 尚 情操。
五、拓展延伸
《诗经》中《关雎》《蒹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将在初中的课本中与我们邂逅。
拓 展 延伸,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淀古诗词的意识,在反复吟咏中更多的是 情 感 的 熏陶,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