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洪程-稻麦两熟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定稿)
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区 7 %左右 , 中、 0 苏 苏南地 区 8 %以上均 是稻茬 麦。长期 以 0 来, 稻茬麦几乎是低产 田的代名词 , 但是 目前全省小麦生产水 平最高的苏中地 区就是典 型 的稻茬麦 地 区, 无论是 旱茬面 积 相对较大的淮北还是 同样 以稻茬麦 为主 的苏南地 区, 小麦 生 产水平均 明显偏低 。由此 可见 , 小麦产量 的高低与茬 口类 型
基金项 目: 江苏省农业 科技 自主创新 资金 [ 编号 : (9 6 2 ; c 0 ) 2 ] 江苏省 x
农业科技 支撑计划 ( 编号 : E 0 7 2 、 E 0 0 8 ) B 2 0 4 5 B 2 13 9 。
作 者简介 : 四军(98 , , 杨 15 一)男 江苏赣榆 人 , 研究 员 , 主要从 事稻麦
1 材 料 与方 法
现阶段 江苏稻茬麦 的主要 播种方式 以板茬免耕机条播 、
旋耕整地机条播 和人 工撒播 、 旋耕 盖籽为主 , 中人工 撒播 、 其
旋耕 盖籽面积最大 , 稻棵套播 面积呈逐年减少 趋势 。研究结 果 表明 , 同播量条件下 不 同播种 方式间 田间成苗数存 在明 相
30 .0万/ m , h 增加耕 翻作业 并未能 明显提 高小麦 出苗率 ; 比 较 不同还 田方式 的田间出苗数 , 以小麦秸秆还 田最高 , 秸秆不
还 田( K) C 次之 , 水稻秸 秆还 田和稻 麦秸秆 全部 还 田的均较 低。由此给我们 3点启 示 : 一是 在使用 大、 中型机 械旋 耕整
物理性状 的影响 。通过对播后镇 压技术效应 的量化评价 , 进
一
秸 秆还 田模式 。然而从生产 实际应用情 况看 , 无论 是应用面
积还是应用效果多不尽如人意 , 而且不乏负 面报道 。为此 , 我
稻麦两熟农作制结构优化模式及其配套的精确定量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插 ; 小麦套播一 水稻直 播。 B 每个处 理面积8 04 m , 0 .h 重复2
次 。 麦 品 种 为 扬 麦 1 ,0 2 日套 播 , 年 6 6 l 获 。 小 61月 8 次 月 收 E 水 稻 品 种 为 镇 稻 1号 。A 理 5 2 日播 种 , 用 多 效 唑 药 1 处 月 5 采
产 量 与效 益 对 比
表2
机插秧与直播稻生产成本 比较 ( 稻熟)
( 单位 :. 6m  ̄ 7 ) J6
资金项 目: 江苏 省粮食 丰产科 技工程项 目( 编号2 0 4 5) 09 2 。 作 者 简介 : 铭 成 ( 9 7 , , 苏 丹 阳 人 , 专 , 级 农 艺 师 , 事 作 物 栽培 研 究 工 作 。 周 1 5 一)男 江 大 高 从
收 稿 日期 : 0 0 1 — 7 2 1— 2 2
第 1卷 O 期 7 2 1) 。
周铭成等
丹 阳 市 稻 麦 两 熟 农 作 制 结 构 优化 模 式及 其 配 套 的精 确 定 量 耕 作 栽 培 技 术 研 究
6 5
2 辅 助 试 验
为 了更好 地 开展“ 稻麦 两熟农 作制 结构优 化模 式及其 配 套 的精确 定 量耕 作栽 培技 术研 究 ” 我们 在进 行定 位试 ,
摘
要 : 据 江 苏 省 粮 食 丰 产 工 程 “ 麦 周年 优 质 高产 新技 术 集 成 创 新 与 示 范” 目协 作 组 的 总 体 安 排 , 0— 0 O 根 稻 项 2 9 2 1 0
年 丹阳市主要承担 了“ 麦 两熟农作 制结构优化 模式及 其配套 的精 确定量耕 作栽培技 术研 究” 在 不同的土壤 类 稻 , 型上进行 了相关的定位试验 和辅助试验。 通过试验研 究, 揭示 了丹 阳稻 麦两熟农作 制结构优化模 式及其配套 的精
推进多熟制粮食生产存在的困难堵点及意见建议

推进多熟制粮食生产存在的困难堵点及意见建议推进多熟制粮食生产存在的困难堵点1. 生产成本高:多熟制粮食生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技术投入,同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导致生产成本高,这使得一些农民不愿意去尝试这种生产方式。
此外,由于生产多熟制粮食需要更多的耕作过程,因此劳动力投入也会增加。
2. 技术不足:多熟制粮食生产需要农民掌握更多的技术和知识,这对于一些老年农民而言可能会比较困难。
此外,由于多熟制粮食生产涉及到精密的技术操作和精细的质量控制,因此需要农民拥有更高的技术能力和质量意识,这也是一个堵点。
3. 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缺乏:多熟制粮食生产需要比普通粮食生产更多的前置和后置流程,需要更多的加工和生产环节,但是我们目前的农业产业链还不够完备,这也是一个困难所在。
意见建议1. 减少生产成本: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优惠税收等方式鼓励农民使用多熟制粮食生产方式,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
同时,政府也可以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支持。
2. 加强技术培训:农业部门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质量意识,同时也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3. 改进产业链:政府和企业可以改进农业产业链,进一步配齐前置和后置流程,以适应多熟制粮食生产的需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4. 宣传推广: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多熟制粮食的优势和必要性,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了解并尝试这种生产方式,促进其推广和普及。
5. 建立流通渠道:政府可以建立多熟制粮食的销售渠道,打通农民和市场之间的链条,从而保障农民的收益和增加市场供应,推动多熟制粮食的生产和发展。
我国作物栽培科技新技术与新趋势-扬州大学张洪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20%以上,其中东北垦区水平 最高,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以毯苗机插为主。
二、我国作物栽培科技新进展新趋势
“十五”以来,针对制约我国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 态、安全” 一系列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技术难题,作物栽培 科技人员从创新材料、创新技术、创新栽培理论的角度出发,协同攻关, 超高产纪录不断刷新,作物栽培关键技术及理论创新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为我国作物增产增收提升了集成技术的整体水平,提供了持续增产的技 术支撑与储备。
王立春率领团队建立了吉林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 系,在大面积应用后,增产增效显著,获得2009年度国 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了“扩库、限源、增效”的超 高产理论和“促、稳、促”超高产调控技术,创建了吉 林省不同区域高产田稳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玉米 栽培专家智能系统、玉米高效精准施肥技术体系;建立 了均匀垄平作高留茬行间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 出了3套规范化的高产高效技术主体模式。
(二)我国作物栽培科技的若干发展特点
“十五”以来,在政府领导与支持下,我国 作物栽培科技界,紧贴上述国情,抓住生产上 关键技术瓶颈与理论问题,不断创新,与时俱 进,取得一大批重要栽培科技成果,在作物生 产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上呈现 出诸多新特点。
1 作物栽培科技发展目标趋向科学化,学科领域不断拓展
作物栽培学明确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项协调的综合目标, 作物栽培学研究领域不但重视作物高产、优质,同时也重视资源高效利用与农 田生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关系。
近年来,按上述目标,国家科技计划中实施了一批重大栽培课题。在全国 形成了多领域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创新集成了一批作物可持续高产高效技术、 环境友好型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大面积应用。有效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率,显 著减少了化肥、农药用量,降低了污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安 全,提升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安徽省稻茬麦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省稻茬麦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搞好稻茬麦的栽培管理,对争取稻、麦两季高产稳产,促进安徽省小麦再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析了安徽省稻茬麦在生产上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稻茬麦生产;存在问题;对策;安徽省稻茬麦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面积约占全省小麦面积的1/5。
但长期以来,稻麦两熟地区存在着重稻轻麦倾向,稻茬麦的种植质量难以保证,产量水平和种植效益也明显低于旱地小麦,限制了该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搞好稻茬麦的栽培管理,对争取稻、麦两季高产稳产,促进安徽省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稻茬麦栽培存在的问题1.1耕种粗放,出苗率低稻茬麦田一般质地较黏重,含水量高,土体坚硬,宜耕期短,不易耕耙,坷垃大而多,整地质量差,无论是机械条播还是人工撒播,都难以做到小麦播种均匀一致,深浅适中。
尤其是撒播,常出现丛籽、露籽、深籽、压籽和缺苗断垄现象,造成稻茬麦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早、晚苗素质差异大,产生子孙穗,降低穗粒数。
1.2播种晚,苗弱根少安徽省各地单季晚稻收获期常年在10月上旬左右,但由于农民忙于水稻的收晒贮藏,特别是担心春性品种早播引起年前拔节而遭受冻害,因此一般稻茬麦播种都延迟到霜降以后,甚至更晚才进行。
由于播种晚,加上稻茬麦田土壤板结,土温低,冬前生长积温不足,冬前和早春因土壤湿度大,通气透水性差,根系发育不好,造成麦苗生长缓慢,苗小、苗弱、叶少、分蘖晚或不分蘖,次生根也少。
1.3播量大,群体大,成穗率低稻茬麦多数地方仍采用大播量的撒播方式,一般撒播量为300~375kg/hm2。
大播量加上施肥方法不当,冬前分蘖发生缓慢,开春后随温度回升,分蘖迅速增加,形成春季假旺苗,单位面积群体数量猛增,田间郁蔽,病害加重,倒伏危险增加,造成成穗率低、穗头小、粒数少、粒重减轻、产量降低。
1.4渍害严重,根系发育不良,后期易早衰稻茬麦田一般地势低洼,若排水系统遭到破坏或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或无法排水,会引起严重的渍害。
江苏稻麦抗倒伏技术实现增产与抗倒统一

高效精准大蒜播种机研发成功
农用微 生物浓缩制剂标准 即将 发布
由于 目前大蒜生产机械化水 从 日前 召 开 的 首 届 作物 和 土 平 不高, 特 别 是 种 植 和 收 获 环 节 壤 中医式 养护 高峰 论坛 上获 悉 , 农 缺 少成 熟可靠 的机 具, 大 蒜 机 收 用 微 生 物 浓 缩 制 剂( 简 称 母 剂 或 还 停 留在 较 低 水 平 的挖 掘 式 收获 高含 量菌 剂 ) 农 业行 业标 准近 期将
阶 段。 再 加 上 近 年 来 受 农 村 劳 动 发布 实施 。 农用 微 生物浓 缩 制剂 标 力 结构变 化影 响, 播 种 和 收 获 环 准 的出 台 , 标志 着 农用微 生物浓 缩
节 人 工 费用 已 占到 生 产 总 成本 的 制剂 产 品拥有 了专 门的产 品标准 , 4 0 %~ 5 0 % , 并 且 所 占 比重 越 来 越 不仅 针对 性强 , 使产 品质 量更 有保 大, 严重 影 响 了大 蒜产 业 的健 康发 证 , 还 进 一 步 规 范 了 检测 方法 , 将
院 院 士 张 洪程 等 专 家 在 评 价 会 上 突 破 了单 粒 取 种 、 鳞 芽 方 向控 制 、 表示 , 该 成 果 集 稻 麦 高 效 增 产 防 直 立 栽 种 等 大 蒜 播 种 关键 技 术 难 倒 伏 技 术 和抗 逆 减 灾 物 化 产 品研 题 , 种芽 直立率超过 9 0 % , 达 到 世 发于 一体, 应 用 中 显著 减 轻 了 江 界 领 先 水 平 。 该 设 备 的 成 功 研 发 苏 稻 麦 大 面 积 生产 中 的倒 伏 等 现 标 志着 我 国大 蒜 机 械 化 生产 水平 象, 整 体 成 果 居 国 内 同类 成 果 领 达 到 新 高度 。
稻麦“双迟”栽培模式及其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稻麦周年产量生产力
小麦 稻麦周年 日产量 /kg· · hm d 27.96Cc 28.06Cc 29.33Aa 29.25Aa 29.03Aa 28.96Aa 28.68Bb 28.58Bb 27.09Cc 27.20Cc 28.51Aa 28.38Aa 28.23Aa 28.16Aa 27.98Bb 27.76Bb
千粒重 /g 40.9Aa 40.8Aa 40.7Aa 40.6Aa 39.9Bb 39.7Bb 39.4Bb 39.3Bb 40.7Aa 40.6Aa 40.7Aa 40.5Aa 39.4Bb 39.5Bb 39.3Bb 39.2Bb 1.64
309.30Aa 306.15Ab 302.10ABc 299.55Bd 290.85Cf 294.45BCe 229.65Dg 218.25Eh 316.65Aa 313.95Ab 309.30ABc 306.45Bd 298.20Cf 301.80BCe 234.30Dg 221.40Eh 12.56
水稻
日产量(X2) 实际产量(X3) 生育期(X4) 日产量(X5) 实际产量(X6) 实际产量(X7) 日产量(X8) 对 X3 的效应 对 X6 的效应 对 X7 的效应 对 X7 的效应
0.988** 0.998** -0.999* 0.655 * -0.839* 0.990** * 0.990** 0.664 -0.998* 0.640 * -0.847* 0.990** * 0.990** -0.629 0.857* -0.985 * -0.985 ** ** 1.273 1.219 0.563 0.464 0.129 0.148 -0.139 0.742* 0.741* 0.662 0.271 -0.762* -0.763* 1.000** 0.001 0.000 0.000 0.000
张洪程院士指点富来威机插秧新技术

2019年6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教授与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亦鹏、富来威研发中心主任吴昌浩高级工程师等相约扬州大学农学院院士楼。
张院士与富来威公司的工程师亲切交流,畅谈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未来,指点富来威插秧机的发展。
张洪程是国内资深水稻栽培专家,他创建的以“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促进江苏水稻单产冠居全国主产区,对我国水稻机械化栽培起了重要引领作用。
富来威公司的技术人员详细汇报了近年来开展的水稻密播稀植试验情况,2018年6月,公司在江苏南通通州地区开展了密播稀植试验,取得一定成效,稻农可以增加收益200元/亩。
2019年3月份开始,富来威公司已在广东江门、吉林辉南、湖北沙洋、安徽定远、江苏南通等10多个地方进行了新一轮水稻密播稀植机插秧布点试验。
张洪程介绍,十几年前中国以及日本农学家就进行过水稻小苗(乳苗)移栽、稀植的科学试验。
张洪程详细点评了密播稀植水稻栽插技术:“与传统机插稻高密度、大棵把栽插方式相比,稀植栽插更有利于发挥水稻个体生产潜力,优化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
这一点,已得到国内诸多农业技术单位和专家现实成果的有力验证。
”对于富来威公司目前进行的试验,张洪程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定要谨慎!水稻对于国家、农民的意义都非常重大,任何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都一定要谨慎!密播育苗过程最关键的技术问题是秧龄短,一般希望在10-12天移栽,而且秧龄弹性差,超过秧龄的秧苗由于没有营养会越来越弱,这种秧苗移栽对于水稻的生长有一定影响。
对于普通的农民而言,习惯是苗等天、等田(整理好),而不是整理好田等秧苗。
此外由于农事作业的特点,计划性弱,难以在正好是适宜秧龄的时间移栽,这是小苗移栽的一个大难题。
此外,小苗对于水的控制、田的平整都有较高的要求,一定要协调好管水、整田的工作。
密播稀植的最大的优势是减少用盘量,节约种植成本,一定要反复试验避免减产。
因为过少的基本苗会导致产量减少,通过试验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是稳产、增产的关键。
张洪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中高端优质稻米

(二)全面推进水稻低耗低污机械化生产
加快秸秆还田、深耕整地、播种栽秧、节水灌溉、精准施 药、化肥深施以及高效收获等机械装备与现代农艺的配套 应用,形成低耗低污染的优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显著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品用量,既改善与优化农田农村 生态环境,又稳定提升水稻生产能力。
(一)迫切加快培育绿色优质水稻新品种
加强抗病抗虫等多抗水稻品种选育。我国在抗条纹叶枯病、 抗白叶枯病等品种选育上已取得重大成就。当前迫切需求攻 关选育出抗穗期病虫害的新品种,例如抗稻穗瘟、抗稻曲病
、抗飞虱等新品种。绿色优质栽培特别需求这类品种。
我们初步认为,中高端稻米是指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与符合 有机食品标准的优质稻米,或者是具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 优质稻米。 它们一般具有科技含量高、品质高、功能高、特色强、产
地环境优良、生态安全,并蕴含丰富文化与独特创意等特征。
(一)中高端稻米发展重点
1. 全面发展安全(卫生)质量高的稻米
绿色清洁生产是改善稻米安全卫生质量的根本途径。我国正在推行的无公 害稻米、绿色食品稻米和有机稻米生产三种方式, 这三者的共同特点是均以环保 、安全、健康为目标的清洁生产类食品, 代表着中国稻米业的发展方向。但它们 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和重叠, 分别代表了绿色清洁生产初、中 、高三个水平层次, 构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较完整的稻米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其中无公害稻米是初级的清洁生产 , 清洁标准低;有机稻米是高级的清洁生 产, 清洁标准高, 并与国际接轨;绿色食品稻米介于两者之间。可见,我们要重
张洪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中高端优质稻米共44页PPT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张洪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中高端 优质稻米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勇于创新的问“稻”者——记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

字化技术。这项技术 不仅 比传统技
术省 工节 本 7 . 3%,而 且 亩 产 增 加 1 O %以上 ,高 的可 达 2 0 % - 3 0 %。 张 洪 程 和 同事 们 不 断 在 实 践 中
国推 广 , 目前 南 方 应 用 近亿 亩 ,取
得 了巨 大的 社会 经济效 益 。
定 分析 ,到文 章的撰 写 ,师生协 同把 便 于 农 民 应 用 ,同 时 到 各 基 地 讲 课 顺应消费需求 ,着力优质化 、 吉 化生产技术创新 论 文 写在 了 广 袤 的 大 地 上 。十 五 以 或 田头 诊 断 指 导 ,在 全 省 多地 同 片 清j
土地连 续 8 年 实现亩 产 8 0 0 公 斤 以
面 ,建 立 了 生 产 基 地 环 境 质 量 监 控 稻 生 长 期 ,他 冒着 高 温 酷 暑 ,一 天 技 术 。研 究 提 出 了稻 米 品质 生 态 调 控 ,生 物 农 药 替 代 、 化 学 农 药 减 量
的病 虫 无 公 害 综 防 等 关 键 技 术 。集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着力轻 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水创新
安排学 生轮 流在苏 、皖 、赣等基 地蹲 点 ,换 了一茬 又一茬 ,他一 边指 导研 究 ,一边 技术 实施 ,从 样本 采集 、测
熟 制 水 稻 高 产 的 世 界 纪 录。 他 把 这
l 2字 模 式 做 成 形 象 直 观 的 模 式 图 ,
个体 生长量 小等 制 约高 产 的难题 。 ’
的“ 攻关试验 一集成示范 一规模推广”
一
体 化运作 的重 点基地 ,并构 建 了相
作为一名 “ 稻迷 ” ,张 洪 程一 年
心 技 术 , 较 好 地 实 现 了 高 产 与 优 提 出 了江 苏 优 质 品 种 布 局 区 划。 从 应 的示 范推广 网络。
自主创业 带民共富

致 富 视
学 院张洪 程教 授 、 省 农 科 院 水 稻 研 究 所 仲 维 功 研 究 员 等 专 家 到 田头 指
创 立 农 场 求 突 破
为农 场 的发 展 出谋 划 策 . 实 地 面 对 成 功 .姚 志 慧 没 有 浅 尝 辄 导 . 止 .而 是在 谋 划 更 大 的创 业 项 目. 向 解 决 农 业 技 术 难 题 技 术 支 撑 有 了 更高 的 目标 冲刺 。 随 着 城 镇化 的不 断 发展 . 农 民大 量 进 城 打 工 , 不 少 村 庄 出现 了 “ 青壮年 荒” . 或者说 是“ 劳 力 荒” . 村 里 留守 的大 多是 老 人 和儿 童 。 尽管 有 日益 发 展 的农 业 机 械 化 帮忙 . 但 老年 人 还 是 感 到 越来 越 力 不 从 心 。 农 业 的生 产 效 率较 低 . 农 民的 信 息采 集能力 、 抵御 风险能力 、 博 弈 市 场 的
2 0 1 5 年, 国 家 将 通 过 开展 示 范 家庭 农 场 创 建 活 动 , 推 动 落 实 涉农 建 设
项目 、 财政补贴、 税收优惠等一系 列措施引导支持家庭农场 健康稳定发展。
尔双 每 5
随 波 逐流 。 姚 志 慧认 为 只有 发 展 特 色 高 效农 业 . 创 建 品牌 特色 才 是 带 领 群 众 致 富 的有 效措 施 2 0 1 3 年 . 姚 志 慧 与 界 沟村 3 组 农 民协 商 . 以每 亩 1 0 0 0 元 的租金 . 流 转 土地 3 2 3 亩. 租期 1 0 年. 投入 资本 1 1 0 . 2 5 万元. 添置 了农业 生产 必备 的农 机 具 . 创 办 了 洪 泽 县 智 慧 家庭 农 场 。她 把 较 当地平均水 平亩增加 收益3 7 8 元. 家 庭 年 收 入 达 到 当地 普 通农 户 家 庭 年 收 入 的6 . 3 倍 农 场 还注 册 了 “ 拓洪” 牌商 标 . 开 辟 电子 商 务 平 台 . 拓 展 农 产 品 销售 渠 道
稻麦两熟农作制结构优化模式初探

稻麦两熟农作制结构优化模式初探作者:汪洪洋徐宗进张立智等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05期摘要:针对东海县温光资源、稻麦两熟农作制栽培特点,通过对旱育秧人工移栽稻、机插秧、直播稻与小麦套播、机条播等栽培方式组合的研究,初步探明在本地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在传统手栽稻地区可推广“水稻旱育人工移栽+小麦机条播”的模式,在劳动力紧张、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小麦套播或机条播”,本地区不宜盲目发展直播稻。
关键词:稻麦两熟农作制;旱育秧;机插秧;直播稻;小麦套播;机条播中图分类号 S511;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5-21-02东海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常年水稻面积6.3万hm2左右,小麦面积7.3万hm2左右,70%以上为稻麦两熟农作制。
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化[1]和稻作方式的多样性[2-3],一定程度上对稻麦周年产量协调发展造成影响。
怎样优化周年稻麦产量和效益,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4-5]。
根据本地区温光资源、稻麦两熟耕作栽培特点,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目标,2011-2012年在东海县农业科技综合试验基地,通过稻麦周年不同栽培方式的组合试验,探讨稻麦周年粮食丰产的可靠途径,为稻麦两熟制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我县东南部湖荡地区平明镇,稻麦两熟,土质为砂姜黑土,保肥、保水和通透性好,土层深厚、肥沃,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1.48%,全氮0.103%,碱解氮79.3mg/kg,全磷0.035%,速效磷4.4mg/kg,速效钾141.2mg/kg。
年平均气温13.7℃,常年降雨量912.3mm,无霜期223d,全年日均温大于10℃的时间长达207d,活动积温为4 420℃,年日照时数2 394h,太阳年总辐射量492.27kJ/cm2。
张洪程-江西-水稻新型钵苗机插高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及应用前景.pptx

➢ 单季杂交稻超高产栽培
2、秧苗器官分化发育不充分,苗质趋弱
在很高播种量条件下,秧苗处于极其拥挤的密生 生态环境中,个体所占营养面积及生长空间极小,苗 间竞争剧烈,器官发育不充分,易形成弱质秧苗。
即使是3叶1心标准秧苗,根、叶、蘖的分化
发育也是不充分。
机插秧器官分化图
叶 (1)1-3叶是功能叶; 2 第4叶是心叶; 3 第5、6叶幼叶; 4 第7叶叶原基。
2015年安徽白湖农场创造了百亩方亩产1020.5公斤的纪录。
3、不同地区涌现出的典型
➢ 优质食味水稻高产栽培
针对优质稻毯苗机插与直播条件下生育不充分,制约品质产量等突出问 题, 建立了因区域与栽培方式选用优质水稻品种、确定最利于优质高产的 播栽期、培育长龄钵体壮秧、宽窄行精准定量栽插、一次性定量侧深施 肥 等关键栽培技术。
稻米品质提高0.5个等级以上,利于水稻优质安全生产,扬州广陵种植 优质食味水稻沪软1212,平均亩产达803.9 公斤;东台种植南粳46和南粳 505优质米,产品进入上海1100 家苏宁小店;在镇江句容、张家港等地种 植 越光米,亩产从达到到700斤。
优质食味稻产量达
803.9
公斤/亩
➢ 寒地水稻优质米高产栽培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有关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了 钵苗机插装备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其中, 2010年以来扬州大学、江苏省作栽站、江苏常州亚美柯机械装 备公司等单位合作,在不同稻区开展了钵苗机插栽培及装备联合 攻关,并在安徽、浙江、广东、江西、湖北、四川、黑龙江等地 进行了不同种植制度下的试验示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要进展。
稻麦两熟地区不同栽培方式超级稻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1, 37(2): 309−320/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11.00309稻麦两熟地区不同栽培方式超级稻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李 杰 张洪程* 龚金龙 常 勇 吴桂成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 轲 魏海燕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225009摘要: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 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
结果表明, 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 手栽稻最高, 直播稻最低。
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 尤其是直播稻, 主茎产量比例达27.5%, 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 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 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
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 都在65.84%~67.09%之间。
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 且茎蘖成穗率高, 单株成穗数多;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 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
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 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 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 但主要依靠1/4成穗。
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 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发生较多, 但仅在1/1、2/1、1/2有成穗, 且成穗率很低。
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
兴化市邀请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讲课破解水稻生产技术难题

兴化市邀请全国著名水稻专家讲课破解水稻生产技术难题佚名
【期刊名称】《泰州科技》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7月16日下午,兴化市邀请全国著名水稻专家张洪程教授对全市农技人员进行了水稻生产专题培训。
张洪程教授客观分析了国际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形势,介绍了国家对发展粮食生产的重大政策和主要措施,着重分析了当前全国、全省水稻生产现状及我市水稻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一剖析了
【总页数】1页(P23-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在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期间,李鹏委员长和全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许雷亲切交谈 [J],
2.专家破解水稻“倒伏”技术难题 [J],
3.专家称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及主要农作物收获机械化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J], 杨雪
4.我国专家初步破解水稻“倒伏”技术难题 [J],
5.系列讲座--第七期全国有线电视实用维修技术讲座邀请函之二由著名专家焦方性教授担任主讲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省水稻大豆等秋粮生产工作推进视频会在南京召开

我省水稻大豆等秋粮生产工作推进视频会在南京召开本文字数:1774字阅读时间:6分钟近日,我省水稻大豆等秋粮生产工作推进视频会在南京召开,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唐明珍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邀请了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洪程院士、岗位专家杨洪建推广研究员和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组长陈新研究员分别就水稻丰产优质增效技术、集中育供秧技术、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工作作专题讲座,会议通报了第五批江苏“味稻小镇”、第六届“江苏好大米”、首届“苏米工匠”和“特粮特经好工匠”等评奖活动结果。
会议指出,要突出水稻生产,加快推进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全面提升水稻集中育供秧水平。
加强高标准集中育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广硬地硬盘微喷灌等集中育秧方式,科学推广育秧物化产品,加强种子药剂处理,加强钵苗育秧、秸秆基质块育秧等新技术示范推广。
二是高标准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
按照绿色技术、主体培育、服务责任、任务备案“四个清单”要求,加快制定创建工作方案。
积极创新工作落实机制,调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创建任务的积极性;集成应用优质食味水稻品种、绿色投入品、绿色技术模式等,提高示范片创建水平和示范展示作用;加强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订单化种植、品牌化经营;强化创建绩效考核,制定完善绩效评价办法,促进规范化管理。
三是严格控减粗放型直播稻面积。
加大水稻机插秧推广扶持力度,提高社会化育供秧服务水平,解决分散小农户育秧、移栽难题,扩大机插秧推广应用规模。
加强直播稻适宜品种、栽培技术、机械装备集成应用,尽可能规避生产风险,努力提高标准化机械化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优质稻米全产业链建设。
加大补链强链建设力度,在贯标生产、产加销全链条衔接、龙头企业带动、全程服务等方面加快提升。
积极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粮食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载体,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会议要求,要强化示范带动,多措并举扩种大豆和油料,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刘世平;陈后庆;聂新涛;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期刊名称】《农业工程学报》【年(卷),期】2008(024)005【摘要】该文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3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NTS、免耕套播高茬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K共4个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数值化方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且主要是0~7cm增加造成的.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表明,土壤肥力免耕秸秆覆盖好于免耕高茬,翻耕秸秆还田好于翻耕不还田,不同处理养分肥力指标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最高,翻耕不还田最低;但综合肥力指标却以翻耕秸秆还田最高,免耕高茬最低,主要受土壤容重影响.从不同层次看,综合肥力指标和养分肥力指标均以上层O~7cm较高,下层14~21cm较低,尤其免耕秸秆覆盖和免耕高茬处理.【总页数】6页(P51-56)【作者】刘世平;陈后庆;聂新涛;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6【相关文献】1.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J],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2.稻麦两熟制农田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稻季CH4排放的影响 [J], 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王子臣;朱普平;盛婧;王亚雷3.稻麦双套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J], 肖丽霞;解庆友;郑建渠;蘖裕国;陈灿芳;鞠仙明;蔡芬4.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5.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年(卷),期】2007(27)5【摘要】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
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
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
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
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总页数】5页(P859-863)【关键词】小麦;稻麦两熟;土壤耕作;秸秆还田;产量;品质【作者】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S311【相关文献】1.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量与稻秸秆还田对嘉麦1号生育进程及产量影响 [J], 张文芳;周锋利;周秋兰;樊丽萍;须奕骎;诸光明;朱敏2.短期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与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 [J], 顾克军;张传辉;顾东祥;张斯梅;石祖梁;杨四军3.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J], 刘世平;陈后庆;聂新涛;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洪程4.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J], 刘世平;聂新涛;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5.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张振文;卞新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稻机直播+小麦机播 365-7-7=351
水稻生育期:146 小麦生育期:205
5/10-6/15
10/25-1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手栽中大苗+ 小麦机播 365+35-7=393
水稻生育期:146(168) 小麦生育期:225
水稻生育时期
小麦生育时期
(2)精确确定稻麦最适群体起点(密度)
水稻基本苗计算公式:
中大苗
小苗或 直播
小麦基本苗计算公式:
江苏不同农区稻麦两熟大面积生产较适群体起点
水稻 适宜 基本苗 苏北 苏中 苏南 种植 方式 适宜 基本苗 小麦 种植 方式
5-6万
6~8万 6~8万 4~6万 6~7万 5~6万(常粳) 2.5~3万(杂粳)
2.创建了稻麦轻简化、机械化精确栽培技术
(1)精确选择苏北、苏中、苏南最适播栽方式
苏北:粳稻首选抛秧,秧龄30~35天; 小麦首选少免耕机条播; 苏中:粳稻首选旱育抛秧(秧龄30天), 与20天秧龄机插秧并重; 小麦首选旋耕机条播,其次旋耕机 撒播或旋耕人工撒播;
苏南:粳稻首选小苗机插,其次机
直播; 小麦首选旋耕机条播或带状机播。
盘育机插 武运粳27 盘育机插 武运粳24
半精量机匀播 扬辐麦4
3. 研究创新耕作培肥方式与技术,建立稻麦少免深
轮耕+秸秆全量还田的稻麦两熟耕作制度
建立并优化少免深轮耕制度
麦田种稻:麦秸秆全量还田 + 少免深轮耕
稻田种麦:稻秸秆全量还田 + 少免深轮耕
4.不同农区形成的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与模式
稻麦两熟协调发展 问题及其对策
扬州大学 张洪程
汇报提纲
一、江苏概况 二、改革与成就
三、问题及成因 四、发展方向与对策
我国稻麦两熟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 庆、河南、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 常年种植面积约8000万亩。
2
Precipitation (m
800 800 随着气候变暖,如近60年来年南京、郑州低温、年均温增高,稻麦两熟向 400 400
旱育抛秧
钵育机插 机插秧 旱育抛秧 机插秧 机直播
16万
16万 16万
机械条播
机械匀播 机条播 旋旋机播
15~18 万
(3)稻麦精确施肥
创建水稻差值法精确定 量与运筹等施肥新技术
水稻基蘖肥与穗肥精确比例:单季稻大苗栽培4∶6,中苗5∶5,
小苗6∶4;改革了生产上普遍重前期施氮肥的传统方法 水稻高效施用叶龄期:穗肥一次性追施倒4 叶、两次追施“倒4叶+倒2叶”
(3) 苏 南(2种模式) 早熟、中熟晚粳毯状小苗机插 — 机条撒播春性小麦 迟熟中粳或早熟晚粳机直播 — 偏迟机条撒播春性小麦
5/20-6/10 11/1-1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毯苗机插+小麦机播 365+20-7=378
水稻生育期:165 小麦生育期:213
6/5-6/12
(1)苏 北(3种模式)
中熟中粳毯状小苗机插 — 偏迟机条撒播半冬性小麦
中熟中粳盘育中小苗抛秧—适期机条撒播半冬性小麦
中熟中粳旱育壮秧手栽中大苗 — 适期机条撒播半冬性小麦
6/1-6/20 11/5-11/12
毯苗机插+小麦机播 365+20-7=378
水稻生育期:157 小麦生育期:221
1
江苏不同生态区稻麦周年生产气象资源条件 水稻 苏北 苏中 苏南 苏北 全生育期 本田期 全生育期 本田期 全生育期 本田期 23.7 24.1 911.1 697.5 703.6 647.2 23.8 24.5 1018.1 822.4 742.3 670.3 24.8 25.4 975.7 855.2 710.9 652.0 10.2
1.大面积扩种粳稻,建立粳稻-小麦为主干的稻麦两熟制度
1985-2014年江苏省粳稻、籼稻种植面积变化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江苏推进“扩粳”工程,由 85%籼稻转变到 粳稻占85%以上,由中籼—小麦两熟为主转变为粳稻—小麦为主。
扩种粳稻 增产增效明显
产量提高 生育期延长7-10天 灌浆结实期延长1周 品质改善 加工品质改善 显著提高整精米率 效益提高 物质成本增加, 人工成本减少
江苏不同地区稻麦两熟高产品种组合类型
生态区 水稻 目前主推品种 适宜品种类型 目前主推品种 小麦 适宜品种类型 半冬性中晚熟为主,生育期 连粳6号、7号、宁粳 徐麦30、济麦22、 中熟中粳:全生育期150天 约230天,搭配半冬性中熟 苏北 4号、徐稻5号、镇稻 烟农19、连麦5号、 内,培育大、中秧苗移栽 (如连麦5号、矮抗58)或 99、中稻1号等 淮麦29等 弱春性早熟品种 武运粳27、24,南粳 春性中熟为主,生育期约 迟熟中粳:全生育期155天 扬辐麦4号,扬麦16、 苏中 49,淮稻5号,淮稻7 220天,搭配春性中早熟品 内,培育中、小秧苗移栽 13、15,宁麦13等 号等 种(如扬麦13) 武运粳24、23、19, 早熟晚粳为主,搭配迟熟中 扬辐麦4号、镇麦9 春性中熟为主,生育期约 苏南 镇稻16,甬优8号, 粳、中熟晚粳:全生育期 号、生选6号、扬麦 210天 南粳46等 160天内,可培育小苗机插 16等
800
北推进,由原先长江流域向北延伸到黄淮地区 (35°N)。 温光是稻麦两熟地区高产最基本资源条件,这些地区,稻麦轮作既能适时 b a 成熟,又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利于周年高产。
0 1950 25 1970 1990 2010 0 1950 25 1970 1990 2010 400
(degree) Temperature 温度(℃ )
生态区 项目 平均气温 (℃) 平均日照 (小时) 平均降水 (毫米)
小麦 苏中 11.0
苏南 10.9
1389.6
270.3
1242.6
386.9
1023.5
474.8
(二)江苏稻麦两熟稳定发展,在粮食生产中地位极 为重要
1980年来,江苏通过种植制度改革(双季稻改单季稻、单季稻改稻麦 两熟等),实施稻麦两熟制为主体种植制度后,水稻、小麦面积总体稳定
(2015年,水稻3437万亩,小麦3268万亩)。水稻、小麦总产、单产总体
呈稳步上升趋势。在江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2500 2000
总产(万吨)
水稻总产 水稻单产
小麦总产 小麦单产
700 600 500
单产(kg/亩)
1500 1000 500 0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传统中大苗手栽水稻— 传统条撒播麦 水稻毯苗机插或抛秧或机直播— 小麦机条(撒)播
江苏省不同地区代表性稻麦周年轻简化机械化种植制度
水稻
生态区 种植方式 盘育机插 抛秧 抛秧 机直播 品种 连粳6号 连粳7号 淮稻5号 武运粳19 生育期 (天) 155 154 144 145 155 142 种植方式 机条播 机匀播 扩行机条播 机匀播 机匀播
全生育期积温增加5%
光照时数增多 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 亩产增5-10%
蒸煮食味品质改善
总产值增加
纯效益增加20-30% 更适合机械化生产
江苏稻麦两熟种植面积中,粳稻—小麦两熟约 2400 万亩,
籼稻—小麦两熟约300多万亩。
2.研究与创新种植方式,建立轻简化、机械化生产 的稻麦两熟制
由传统作业程序繁多的稻麦两熟转变为轻简化、机械化稻麦两熟
2
3
4
5
6 7
5/20-6/20
8
9
10
11 12
11/1-11/7
1
2
3
4
5
6 7
5/20-6/25
8
9
10
11 12
水稻抛秧+小麦机播 365+30-7=3880
水稻生育期:165 小麦生育期:228
11/1-1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手栽中大苗+ 小麦机播 365+35-7=393
苏北
苏中
苏中(江淮之间)、苏
南。
苏南
江苏南北跨5个纬度,东西受海陆影响,气候复杂多样,属温
带向亚热带过渡性气候。
气温:可满足稻麦两熟生产需要,但苏北、苏中积温偏紧,须抢收抢种。
日照时数:水稻生育期区域间相差小。小麦生育期呈北多南少趋势,
表明苏北周年产量潜力更高。 降水:水稻生育期接近,小麦生育期北少南多,需注意北灌南排。
我国稻麦两熟制最集中的重要种植区为江淮下游,更是 江苏省的主体种植模式,常年面积2600-2800万亩,超过水稻 或小麦面积的3/4,是稻麦两熟种植面积最大省份。
稻麦两熟主产省面积及产量(2013)
(一)江苏发展稻麦两熟的生产条件较为适宜
江苏地处江淮下游,东
临黄海,地势平坦,耕
地与水利条件较好。分 为苏北、苏中、苏南三 大稻麦两熟种植区:以 淮河(苏北灌溉总渠)、 长江为界,将全省分为 苏北(灌溉总渠以北)、
年均温15 年低温 10
d
2010 5 1950 18
e
2010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