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本(3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本(3篇)

医院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及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共____种甲类传染病:____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

____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一、目的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性病疫情,加强性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校卫生所等从事性病防治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三、报告内容1. 确诊性病患者的报告:对于已经确诊的性病患者,医疗机构应及时将其基本信息报告纳入疾病监测系统,并按规定格式报送相关部门。

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 就诊医疗机构名称及地址- 确诊性病类型- 发病时间和地点- 感染途径- 其他重要信息2. 性病疫情报告:各级卫生部门应定期向上级卫生部门报送性病疫情报告,包括但不限于:- 性病总体发病情况- 各类性病的发病情况,包括感染途径、年龄分布等-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性病感染率- 报告期内性病相关防控工作的开展情况- 其他重要疫情相关信息四、报告要求1. 及时性:性病患者的报告应在确诊后的24小时内进行,并在一个工作日内报送相关部门。

性病疫情报告应按要求的周期进行,一般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调整报告周期。

2. 准确性:报告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并按规定格式填写。

3. 保密性:医疗机构及其他报告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原则对报告信息进行保密处理。

五、责任及处罚对于未按要求报告性病患者的医疗机构和相关单位,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予以相应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等。

六、附则本制度的解释权属于卫生部门,如有需要,卫生部门可根据疫情变化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调整。

以上为性病疫情报告制度的范本,具体执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请相关单位和个人按照制度要求认真履行报告义务,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医院艾滋病上报管理制度

医院艾滋病上报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艾滋病防治工作,确保艾滋病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科室、部门及医务人员。

三、上报要求1. 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2. 医务人员应积极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艾滋病、梅毒、淋病等性病的防治知识和诊断标准。

3.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发现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和疑似病人,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填卡报告防保办和网上直报。

4. 艾滋病疫情报告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通过国家疫情报告系统上报,并及时开展HIV/AIDS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5. 艾滋病疫情报告同时要实行季报和“零”报告制度,次季度的首月5日前将上一季度的疫情上报省疾控中心。

6. 对艾滋病疫情报告每月要进行核对,与传染病大疫情保持一致。

7. 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

8. 开展对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9. 严格遵守艾滋病疫情保密制度。

四、上报程序及时间安排1. 医务人员在发现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和疑似病人后,立即填写《艾滋病疫情报告卡》,并在规定时限内上报防保办。

2. 防保办接到报告后,及时核实信息,并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省疾控中心。

3. 省疾控中心收到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规定时限上报国家疾控中心。

4. 季报和“零”报告制度按照上述程序执行。

五、相关医务人员处理1.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若发生或可疑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报告预防保健科,做好相应防治处理。

2. 医务人员应对艾滋病病人进行规范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防止职业暴露。

六、责任追究1. 对瞒报、漏报、迟报艾滋病疫情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 对违反保密制度,泄露艾滋病疫情信息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章制度为了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规章。

二、报告范围1. 本规章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工作。

2. 传染病包括法定传染病和其他有传染性的疾病。

三、报告单位1.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例。

2. 学校:各级各类学校应及时报告学生、教职员工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及时报告社区居民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4. 监狱、收容教育机关:监狱、收容教育机关应及时报告监护人员和被监护人员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5. 其他单位:其他有可能爆发传染病疫情的单位应当及时报告。

四、报告内容1. 确诊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治疗情况等。

2. 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包括病例基本信息、症状、流行病学史等。

3. 传染病疫情动态报告:包括传染病的疫情发展趋势、防控措施等。

五、报告程序1.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判断病例是否为传染病。

3. 如确诊为传染病病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做好病例的隔离、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报告责任1. 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责任人,并定期进行培训。

2. 报告单位应当及时、真实、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迟报。

3. 报告单位应当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联系,确保信息畅通。

七、处罚规定1. 对违反本规章的报告单位,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公开通报。

2. 对串通隐瞒、谎报传染病情况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法律责任。

八、其他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2.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传染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医院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

医院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

医院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一、引言医院作为传染病防治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发现、报告、隔离和治疗传染病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医院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

二、目的1. 规范医院传染病疫情登记和报告工作,确保疫情信息准确、及时、完整。

2. 提高医院应对传染病疫情的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 加强医院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传染病疫情的登记、报告、处置等工作。

四、职责分工1.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的监测、登记、报告、处置等工作。

2. 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协助感染管理科开展传染病疫情相关工作。

3. 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的落实、监督和指导。

五、疫情登记1. 登记对象(1)法定传染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

(2)疑似传染病:临床表现疑似传染病,但未确诊的病例。

(3)其他传染病:医院自行确定的需登记的传染病。

2. 登记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

(2)就诊信息:就诊日期、就诊科室、就诊序号等。

(3)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4)诊断:初步诊断、最终诊断、确诊日期等。

(5)治疗情况:用药、手术、住院等。

(6)流行病学调查:接触史、旅行史、暴露史等。

3. 登记方式(1)手工登记:使用医院提供的传染病疫情登记本进行登记。

(2)电子登记:使用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电子登记。

(3)实时报告:使用传染病疫情实时报告系统进行登记和报告。

六、疫情报告1. 报告程序(1)发现传染病病例后,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相关科室及时将病例信息反馈给感染管理科。

(2)感染管理科对病例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后进行登记。

2024年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2024年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种)、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
甲类:鼠疫、霍乱。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
1.报告时限的计算: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
2.甲类和乙类中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炭疽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群聚性的传染病患者应立即电话报告疾病预防控制科,疾病预防控制科立即向主管处室领导和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在各级会诊后属报告范围者,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于诊断当时通过医院内网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经核对无误后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三)报告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应分型报告。
(四)专病报告
1.肺结核病报告
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责任报告人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根据《传染病患者救治及转诊制度》进行上报和联系转院,转院前完善相关病历资料,填写《结核病患者转诊单》,一联交传染病患者,另两联随《传染病报告卡》上传疾病预防控制科。
五、临床医生必须履行性病患者的隐私权,做好保密工作。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5篇)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5篇)

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一、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一)我院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任务,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执行首诊负责制。

谁发现、谁报告,疫情管理实行责任追究。

(三)医院在门、急诊设立预检分诊点,对发热、疱疹和腹泻病人进行预检、登记、分诊,及时监测、分诊传染病患者。

(四)传染病专职员随时通过院内信息化系统进行传染病疫情主动监测,另设专人对疫苗针对传染病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一)《____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

1、《____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____种)、乙类(____种)和丙类(____种)。

甲类。

鼠疫、____。

乙类。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____、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____、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开展应急监测报告的其他传染病。

3、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尖锐湿疣、结核性胸膜炎等和其他爆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4、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5、群体性疾病、疑似或确诊的罕见传染病及在同一单位、同一地点和同一家庭发现三例以上的传染病例。

(二)报告时限1.报告时限的计算。

以检验科(或放射科)阳性结果确定时间或门诊日志、病历等记录的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以网络直报系统的录卡时间为截止时间。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范本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范本

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模板范本第一节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准确评估疫情形势,科学制定防控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的、引起发病者或者其分泌物、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组织、体液等传染性物质感染他人的疾病。

第四条传染病疫情报告是指发现或接到有关传染病的疫情信息后,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

第五条上级主管部门是指对本单位进行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指导、管理的有关部门。

第二节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程序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当立即将情况报告本单位的疫情监测机构或者相关主管部门。

第七条疫情监测机构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疫情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登记,明确疫情的传播途径、人数、病例严重程度等信息。

第八条确诊传染病疫情后,疫情监测机构应当立即将疫情报告上报本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

第九条上级主管部门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疫情调查与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指导本单位进行疫情处置工作。

第十条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信息系统,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疫情信息。

第三节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第十一条传染病疫情报告内容应当包括以下信息:(一)发病人数及其分布情况;(二)疫情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评估;(三)疫情高发场所或群体;(四)疫情严重程度及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威胁程度;(五)已采取的防控措施及其效果;(六)建议的进一步防控措施;(七)其他与传染病疫情相关的信息。

第四节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责任第十二条各级疫情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明确各级职责和任务。

第十三条本单位的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范围内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工作,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报告和准确性。

2023年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2023年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2023年性病疫情报告制度性病疫情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焦点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性病传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有效应对性病疫情,2023年将建立性病疫情报告制度,以更好地监测和控制性病的传播。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和作用。

一、背景介绍性病疫情不仅给个人健康带来威胁,也给社会公共卫生带来重大挑战。

目前,全球范围内性病感染情况不容乐观,各种性病的发病率和传染率都呈上升趋势。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性病的传播,2023年决定建立性病疫情报告制度,以便对疫情进行监测和管理。

二、性病疫情报告制度的内容性病疫情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报告对象:性病疫情报告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等,这些机构在医疗、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2.报告内容:性病疫情报告主要包括性病的种类和病例数量、年龄分布、性别比例、感染途径、流行趋势和区域分布等信息。

此外,还需报告性病的传播途径、高危人群、疫苗研发情况等有关数据。

3.报告时限:对于已知性病病例,相关机构应在发现之后的24小时内进行报告。

对于新发现的性病疫情,相关机构应在发现之后的48小时内上报。

4.报告渠道:性病疫情报告通过统一的电子平台进行上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建立报告信息的加密和保密机制,以保护个人隐私。

5.报告的监测和分析:政府卫生部门将对上报的性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此外,还将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对性病的预测和评估工作。

三、性病疫情报告制度的作用性病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将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提供实时的疫情信息: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能够及时提供性病疫情的实时数据,政府卫生部门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制定控制措施,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避免疫情扩散。

2.加强预防和宣传:通过对性病疫情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高危人群和传播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宣传工作。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2篇)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2篇)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引言:性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性病在社会中的传播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本报告制度的目标是全面了解性病疫情,推动防治措施的实施和改进。

本报告制度将根据性病疫情的发展趋势,提供相关数据分析,为制定政策和优化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报告内容本报告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性病基本情况:对性病的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等进行梳理和简要说明,向公众传达性病的基本知识,并提供防治方法。

(二)性病发病与感染率:对性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感染人数、发病率、各年龄段、地区等相关数据的分析,帮助疫情监测和预警。

(三)性病疫情趋势分析:对性病的传播趋势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了解疫情的发展变化,为下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四)性病防治工作进展:对于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政策、宣传、教育、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评估工作的效果和问题。

(五)性病防治措施和建议:根据疫情和工作进展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推动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二、报告来源和数据采集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一)医疗机构报告:各级医疗机构须按规定向相关部门进行性病报告,包括感染人数、病例类型、流行区域等信息,确保数据的及时、准确。

(二)健康教育机构调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公众对性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健康行为的改变等情况。

(三)流行病学调查:当出现性病疫情暴发或聚集时,及时组织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信息、传播途径等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依据。

(四)网络数据挖掘: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公众在网络上的搜索和咨询行为进行数据挖掘,了解公众对性病的关注程度和需求,以及一些不明确的病例信息。

三、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写(一)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上述来源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性病的疫情、感染率、发病趋势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形成科学、准确的数据报告。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四篇)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四篇)

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特重新修订本制度。

一、管理原则(一)责任报告单位职责医院属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医院成立疫情报告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预防保健科和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防疫医生具体负责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配备疫情报告专用电脑实行网络直报,防疫人员负责疫情报告、登记及管理工作。

各科(专科、门诊)指定报病管理负责人,负责督促、管理本科传染病、性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病例和其他监测病例的登记、报卡和疫情报告工作。

(二)责任报告人医院执行职务的人员,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三)首诊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的首诊负责制,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二、疫情报告(一)报告内容1.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病种(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①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②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禽流感),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③其他乙类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除肺炭疽以外的其他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④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卫生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所定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sars预警病例、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2篇)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2篇)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为提高医院性病艾滋病的疫情报告质量,保护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隐私,特修订以下制度:一、性病艾滋病指的是。

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监测性性病的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二、艾滋病疫情报告的责任人为首诊医生,责任人应根据初筛阳性结果,在规定报告时限____小时内,通过院内传染病疫情电子报告系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报卡时完整记录患者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详细的现住址和户籍地址等____个关键信息。

三、院内除皮肤性病科外的其它科室和专业在日常诊疗中发现可疑性病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并初步判断为性病的患者,门诊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皮肤性病科进一步明确诊断,并由皮肤性病科接诊医师报告疫情;住院患者应及时请皮肤性病科医师会诊,确诊后由患者所在科室主管医师报告疫情,报告时限为____小时。

三、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负责性病艾滋病疫情信息的监测和网络直报工作。

疫情专管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对全院性病艾滋病报告卡进行收集、核对、订正后进行网络直报。

四、院内漏报一例性病艾滋病疫情扣责任人奖金____元。

院内漏报指预防保健科对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查漏时发现的疫情未报病例。

五、迟报一例扣责任人奖金____元。

迟报以医生接到阳性报告时间或下临床诊断时间与填报卡时间间隔超过报告时限为标准。

六、报卡质量差一例扣责任人奖金____元,质量差指报告卡中必填项目缺项、不真实。

七、对疫情报告实施奖励措施,医院每年对院内传染病填报质量最好的____名责任报告人给予奖励,每人奖励____元。

八、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收集的性病艾滋病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病情记录、检验资料、姓名、住址、电话等资料,均属于专业信息及个人隐私,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保存。

九、医务人员、疫情专管人员未经当事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均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当事人及家属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也不得在有可能让无关人员听到或看到的场合谈论或出示相关信息。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范本1. 目的本制度旨在建立和规范性病疫情报告的程序和要求,以便及时掌握和监测性病的传播情况,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2. 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公共卫生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

3. 报告义务3.1 医疗机构性病诊治单位应当对发现的性病病例进行报告,并按照相关要求提供详细的病例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病情描述、病程、治疗情况等。

3.2 疾控中心和公共卫生部门负责对性病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疾控中心和公共卫生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要求汇总和分析报告的数据,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机构汇报。

4. 报告要求4.1 报告时限医疗机构在发现性病病例后应当及时向疾控中心或公共卫生部门报告,并确保报告准确无误。

4.2 报告内容医疗机构报告的性病病例信息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患者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病情描述(症状、病程等)- 检测结果(阳性或阴性)- 治疗情况(治疗方法、效果等)- 其他相关信息(如疑似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情况等)4.3 报告渠道医疗机构应当通过指定的渠道向疾控中心或公共卫生部门报告,并保证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

5. 数据保护疾控中心和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妥善管理和保护报告的性病病例数据,严禁泄露或滥用。

6. 防控措施根据报告的性病疫情情况,疾控中心和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宣传教育、咨询指导、病例追踪、传染源控制等。

7. 监督与处罚对于未按照本制度要求报告性病病例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应责任。

8. 附则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对以前存在的性病病例也适用。

对于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和补充的,应当及时进行修订并公布。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
是指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性病的传播,建立了相关疫情报告制度。

这种制度旨在收集性病感染者的相关数据,包括感染种类、感染途径、感染地区等信息,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通常由卫生部门或相关卫生机构负责执行。

医疗机构在发现性病感染者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会将相应的信息上报至卫生部门。

卫生部门会统计和分析这些数据,评估性病的传播状况和趋势,并及时发布疫情报告,向公众传达相关信息。

性病疫情报告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掌握性病的发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聚集性病例,控制病情的快速扩散,提供有效的医疗干预和预防措施。

同时,也有助于全面了解性病的感染情况,指导公众进行健康宣教和个人防护,促进社会对性病的认识和关注,推动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改进。

需要注意的是,性病疫情报告制度涉及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敏感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执行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对性病疫情报告制度的认识和遵守程度,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 1 页共 1 页。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制度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学校及其它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2、报告病种:甲、乙、丙类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病、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3、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对于开展专项报告的传染病(性病、结核、艾滋病及HIV感染者),除专病报告机构外,其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诊断病例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5、医务人员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接到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后,立即调查核实。

、。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我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更好的执行国家《传染病防治法》,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报卡种类(一)传染病卡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其它疾病报告卡:1、性病卡:包括梅毒、艾滋病、淋病、尖锐湿疣、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官颈炎。

2、肿瘤卡:包括各种恶性肿瘤及颅内良性肿瘤、神经系统良性肿瘤。

3、中毒、中暑卡:包括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高温中暑。

4、死亡卡:包括所有死亡的病例。

5、AFP 卡:AFP病种包括:格林巴利综合症、横断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包性神经根脊髓炎、多神经病、神经、神经损伤、单神经炎、神经根和神经丛疾患、周期性麻痹、家庭性周期性麻痹、血钾过低性家庭性周期性麻痹、原因不明四肢瘫痪、单瘫、截瘫、短暂性肢体麻痹重症肌无力(除眼睑外)、肌病、多肌炎、肉毒中毒。

二、报卡范围(一)传染病卡:所有门诊就诊病人及住院病人均须报卡。

(二)性病卡:所有就诊病人。

(三)肿瘤卡:来院就诊的所有病人。

(四)AFP:凡15岁以下AFP病种均须报卡。

三、报卡时间(一)传染病卡:1、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报卡人发现后应立即填写疫情卡,并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保健科,以便保健科在2小时内向疾控中心报告疫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病诊疗机构建立健全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工作要求医疗机构各相关科室均应建立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可制定单独的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或者将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整合到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之中。

管理制度应涉及到性病疫情报告工作中的信息记录、收集、报告、质量检查与考核、资料管理等各个环节,如就诊登记、检验登记、性病诊断、报告卡填写、报告卡收集、报告卡质量检查、报告方式与时限、录入、订正、补报、报告卡与登记本保存、培训、自查与考核等相关容。

医疗机构性病相关诊疗科室,指可能涉及到性病检查、诊疗和疫情报告的各科室,包括皮肤性病科、泌尿科、妇产科、生殖科、男性科、肛肠科、检验科等。

这些科室应建立如下规章制度:首诊医生报告负责制度,门诊日志登记制度,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转诊与会诊病例报告制度,上岗培训、复训与考核制度,实验室登记制度、实验室检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疫情报告质量考核与奖罚制度等。

医疗机构承担疫情报告管理的科室,如防保科或医务科等,应建立如下规章制度:传染病报告卡接收与分发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与质量审核制度,传染病报告卡网络录入制度,传染病报告卡资料保管制度,疫情报告自查、订正、补报与查重制度,上岗培训、复训与考核制度,疫情信息安全管理与网络报告管理制度等。

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应印制或装订成册,分发到每个科室、每一名工作人员。

必要时,将规章制度贴在科室的醒目处。

各有关工作人员应理解与掌握规章制度,并遵照执行。

以下是性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所包含的容和解释,供各医疗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时参考。

(一)性病相关诊疗科室1、首诊医生报告负责制度(1)性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首诊医生负责制,指由对性病患者做出首次诊断的医生(简称首诊医生)负责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

不能由实习或见习的医学生、进修医务人员填写报告卡。

所谓首诊即为第一次诊断,新诊断,以前没有做出过诊断。

(2)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必须及时、完整、准确与真实,不能造假。

(3)首诊医生为法律规定的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

首诊医生应做到诊断与报告准确,防止迟报、漏报、重报、错报,不得瞒报和不报。

(4)首诊医生必须具备性病的诊断能力。

不具备性病诊断能力的医生,必须进行转诊或会诊。

(5)首诊医生对就诊者进行完整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合理的化验,然后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最新性病诊断标准对就诊者进行诊断,对诊断的病例须进行病例分类。

对梅毒病例必须分期分类诊断,并分期分类报告,包括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

(6)接诊医生应询问就诊者的就医史,询问就诊者本次发病到本医疗机构是初诊还是复诊,如已确知该病例在本次发病时曾经做出过诊断,则对该病例不进行病例报告。

但已知该病虽然已被诊断,而未被报告过的病例,需要报告。

(7)接诊医生对同一患者同时首次诊断患有多种性病时,每一种性病需填写一报告卡。

(8)接诊医生对就诊者初诊时未做出诊断,复诊时才做出诊断(为首次诊断),则该病例应报告;如果复诊时变更诊断,则应对原诊断进行订证;如果复诊时增加诊断,则应对增加诊断的病名进行报告。

(9)接诊医生对同一名患者在本次病程多次接诊该病例(不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诊断进行一次报告,对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不可进行报告。

(10)接诊医生对于复发病例、年度随访复查病例、跨年度随访复查病例不进行报告。

(11)首诊医生接诊性病病例后须填写门诊日志(或住院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12)从门诊收入病房的性病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一律由门诊首诊医生填报,并在入院单上注明“已报卡”。

患者在住院期间首次诊断的性病病例,由该病房的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登记到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2、门诊日志登记制度(1)医疗机构各诊室应设立《门诊日志》,实行门诊日志登记制度。

(2)门诊日志由医院统一印制。

门诊日志的栏目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初诊或复诊、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传染来源、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方法及结果、诊断时间、病名(诊断)、病例分类、医生签名、备注等。

(3)执行职务的医生在诊疗工作中,对每一例就诊者均须及时、真实、完整、准确和规填写门诊日志。

对门诊日志信息不得伪造和篡改。

(4)对于由母亲传播的儿童性病,须在门诊日志的“备注”栏目中填写其生母患病情况。

(5)性病病例诊断更变或修订时,须在门诊日志的“备注”栏目中填写更正或修订诊断的病名。

(6)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在门诊日志的“备注”栏注明“已报卡”或卡片编号,同时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上登记。

(7)门诊日志作为性病疫情准确性核查、漏报调查的依据。

3、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1)医疗机构各诊室和住院科室应设立《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实行传染病疫情登记制度。

(2)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印制。

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的栏目容应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传染来源、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方法及结果、诊断时间、病名(诊断)、病例分类、卡片编号(是否报卡)、医生签名、备注等。

(3)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同时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上登记。

非首诊性病病例不登记到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4)对于由母亲传播的儿童性病,须在传染病疫情登记簿的“备注”栏目中填写其生母患病情况;性病病例诊断变更或修订时,须在“备注”栏目中填写更正或修订诊断的病名;性病病例被排除或因重报删除时,须在“备注”栏目中注明。

(5)如果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记录的是订正病名后的性病病例,须在“备注”栏目中填写订正前报告病名。

4、转诊与会诊病例报告制度(1)在医疗机构之间和医疗机构各科室之间应建立性病转诊与会诊病例报告制度。

各地统一设计和印制《转诊单》与《会诊单》。

(2)当地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作为性病转诊与会诊机构;医疗机构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科室(如皮肤性病科)作为本单位性病转诊与会诊科室。

(3)应制定当地性病转诊与会诊医疗机构清单,包括医疗机构名称、详细地址、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医疗机构部应明确性病转诊与会诊科室名称、联系人和联系方式。

(4)不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不能对该病例进行诊断,也不能对该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须将该病例转介到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或请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会诊。

(5)医疗机构不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科室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不能对该病例进行诊断,也不能对该病例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须将该病例转介到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的科室,或请具备性病诊疗资质和能力科室的专业人员进行会诊。

(6)在对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进行转介时,转诊医生须开具转诊单,注明可疑诊断、已做的化验项目及结果等。

转诊单一式三联,就诊者持一联,由皮肤性病科医生接诊收存;转出科室自存一联;另送交一联至本单位预防保健科备查。

(7)在对发现的可疑性病病例或梅毒血清检测阳性者进行会诊时,提出会诊的医生须开具会诊单,注明可疑诊断、已做的化验项目及结果等。

会诊单一式三联,一联由皮肤性病科医生会诊收存;提出会诊的科室自存一联;另送交一联至本单位预防保健科备查。

(8)对于性病转诊病例报告,当通过转诊明确诊断后,由接诊诊断的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对于性病会诊病例报告,当通过会诊明确诊断后,由原接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病例报告。

(9)如果转诊或会诊前,原接诊医生已对该病例进行了病例报告,但经过转诊或会诊后,发现原诊断为错误诊断,应删除该病例报告卡;如果诊断发生变更,则对该病例应做好订正报告。

(10)转诊医生(原接诊医生)、转诊后的接诊医生或会诊医生应对患者信息严格。

5、上岗培训、复训与考核制度(1)对新上岗的临床医生必须参加传染病疫情报告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经培训合格的医生上岗后,每2-3年要进行复训。

(3)上岗培训合格后,发给培训合格证书。

(4)上岗培训或复训考核不合格的医生,必须加强学习,直至培训合格;否则,不得上岗。

(5)由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管理和防治领导小组组织上岗培训和复训,由本单位医务科或预防保健科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容、对象和考核要求,并组织实施。

(6)医疗机构应建立培训档案,由本单位医务科或预防保健科,联合本单位继续教育委员会(或相应科室)具体落实。

上岗培训与复训的考核成绩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管理。

上岗培训和复训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晋升、执业注册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并作为科室年度工作绩效和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

6、实验室登记制度(1)检验科或实验室应设立《检验结果登记簿》,实行检验结果登记制度。

(2)由医疗机构统一印制检验结果登记簿。

检验结果登记簿的容包括:、性别、年龄、采样日期、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和医师、检验项目或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日期、报告日期、检验人签名等项目。

阳性结果和阴性结果分开登记。

(3)患者的检验结果出来后,应及时将结果登记在检验结果登记簿上,并填写检验结果通知单,及时通知送检医生。

(4)为便于检验结果核对和查询,在将检验结果登记到检验结果登记簿上时,宜将阳性检验结果和阴性检验结果分开记录。

(5)应避免就诊者到检验科自行取走阳性结果通知单而不就医,导致病例漏诊与漏报,阳性结果最好由检验科直接递交到送检科室。

通过电脑网络平台管理的医疗机构,接诊医生应可直接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

(6)检验结果登记簿作为性病疫情准确性核查、漏报调查的依据。

7、实验室检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1)从事性病实验室检测的技术人员必须参加性病检测专业培训和复训。

(2)应按国家要求开设性病检测项目,所采用的性病实验室检测方法必须符合要求。

不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不使用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性病检测方法,如使用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来检测淋球菌感染、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和HPV感染等。

(3)采用的检测试剂必须为国家批批检检定合格的试剂。

采购试剂时,必须核对其生产批准文号。

试剂保存条件必须符合要求,必须在有效期使用。

自行配制的试剂必须符合要求。

(4)采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必须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

按要求对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保修,对运转功能进行监控。

(5)制定每种性病实验室检测的SOP,并严格按SOP要求操作。

(6)实验室检测标本的取材、运输和保存必须符合要求。

必要时,对检测标本进行备份管理。

检测的标本必须在规定的时限检测完成。

(7)在进行实验室操作时,应严格按实验室功能分区开展。

(8)每次检测时必须按要求进行部质量控制,对部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积极寻找原因,及时改进。

(9)配合和参加国家或当地组织的室间质量控制,对室间质量控制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