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十一章预习笔记和心得

合集下载

毛概 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民生建设

毛概 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民生建设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涨红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各种体制改革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毛概10、11、12章浓缩重点

毛概10、11、12章浓缩重点

7.3.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怎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8.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补充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0.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的处理的必然结论;2.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不能放弃我国正当权益,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10.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通世界各国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坚持一切为了人民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4.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2)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3)经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4)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有?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次,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问题。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 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 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 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 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 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党的七大报告):
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 2、怎样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3、新时期如何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 化建设。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第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3. 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也是 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 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小岗村的红手印
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 的贫困村。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 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 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 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 由此载入史册。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 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 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大包干” 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 5.部分公共政策扭曲,进一步拉大了贫富 差距。如住房政策、医疗保障政策。 • 6.大量腐败现象的存在。
• 治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 和制度创新,而不能像一些老“左派”所 主张的,回到以前的旧体制中去。 • 中央高度重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正在 研究办法、采取措施进行遏制。贫富差距 过大是涉及改革和现行制度的深层次问题 ,不是短时期内就能解决好的。

毛概 第十一章

毛概 第十一章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
了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
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
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
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
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
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
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
出来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
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
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这一
社会形态,本来就是针对资本主义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
视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坚持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

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

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

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第一篇: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和为贵”是(B)的思想A、墨子B、孔子C、孟子D、老子2、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未来社会和谐作过较多的论述,其中,(C)还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B、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D、大卫.李嘉图3、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A)。

A、党的十六大报告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七大报告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A)。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B、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创造(D)。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5、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B)为重点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6、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C)A、社会手段B、社会计划C、社会理想D、社会现实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B)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A、如何进行革命、建立什么样的政权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8、马克思在(C)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A、《政治经济学批判》B、《哥达纲领批判》C、《共产党宣言》D、《全世界和谐》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B)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毛概教案第十一章

毛概教案第十一章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国民 立足社会的基础,是民族振 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 要基础。教育机会不公平是 社会不公平的加速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 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 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 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 群体之间。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 比如,农村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待遇低。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 障,农民工子弟入学贵入学难。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 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 …………
3.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分配是民生之 源”,就是说 “分配”是人民 休养生息的源泉, 就是“改革发展 成果让人民共 享”。

一年辛苦的工作, 听到单位要发年终奖, 肯定是让大家高兴的 一件事情。发了奖金, 很多人开始打听着别 人的多少,开心的, 哭穷的,这也随即引 发起网络上的一股 “晒工资”之风,网 民将自己的工资条一 项项公布在网上,供 大家品头论足一番。
2.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2000万农民工返城就 业,760万大学生毕业 要寻找工作,城市下岗 职工再就业矛盾凸显, 中国政府面临的就业压 力空前。
你说我说大家说:" 为就业支新招"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 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 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 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 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 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 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 关注。

大学毛概第十一章参考题目及答案

大学毛概第十一章参考题目及答案

第十一章一、简答题1、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扩展资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4)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毛概十一章

毛概十一章

毛概十一章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正确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人民内部矛盾与其他社会矛盾。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4学时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开始讲概论课的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一章的内容,属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之一,也属于我们党根据十六大以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提出的新的战略构想,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概论课增加的一个新的内容。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如何提出来的?也就是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到底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讲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也就是要讲,如何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下面我们想先讲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建设一种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的理想,也是包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的理想,所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很早就有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所以我们首先来介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虽然“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现在才提出的,但也并非是脑子中突然产生的“火花”,而是有着悠久深厚的思想渊源。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笔记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第一章第四节思想路线和精髓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四: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第五到第八章比较重点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与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着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毛概第十一章

毛概第十一章

他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 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 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 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 能够经受风险。” 这些思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12 49_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矜、寡、孤、独、废 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的“务使天下共享”,“有
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康有为提出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3、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作 家 对 未 来 社 会 发 展 方 向 的 科 学 设 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
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 基础上,消除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 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 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 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
49_ 2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如何理解“社会”的含义?
●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 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 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世界上几种主要语言来看,“社会”一词主要是 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 ●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 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 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 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 例子。 49_ 21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毛概期末重点之第十一章

毛概期末重点之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为人民服务是到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2.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它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多选,为什么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多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3.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的,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多选,为什么人民解放军是、、、、、、、的重要力量?第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多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毛概第十一章预习笔记和心得

毛概第十一章预习笔记和心得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预习笔记:通过本章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只有社会和谐,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只有社会和谐,国民才能够幸福安康;只有社会和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和利用重要的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福国民,同时把我复杂多变的国家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家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也是我们现代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

时刻不忘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把握正确的思路,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

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毛概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毛概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 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我国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体,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 观点;
•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 集中体现;
•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水平 • 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
农民 • 推动农村现代化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3.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 重要的依靠力量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 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概第十一章小结

毛概第十一章小结

第十一章小结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总体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毛概 第11章 习题与答案

毛概 第11章 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历史上曾产生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和为贵”是()观点A. 老子B.孔子C.墨子D.庄子2、中国共产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A.党的十五大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大D.党的十七大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D.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制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A.中共更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六大D.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发展和谐文化C.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C. 坚持改革开放D. 正确处理改革发稳定的关系9、“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A. 《全世界和谐》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C.《论十大关系》D.《共产党宣言》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是:()A、两者毫不相干;B、两者完全等同;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任务;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毛概第十一章.ppt

毛概第十一章.ppt

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 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 产力发 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 产生的重要条件。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 社会的劳动分工 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 社会阶层结构的 变化。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 者 三、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 ,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依靠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 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 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 各族人民 的团挥 各民族的积极性、 创造性。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 的保证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的内容
坚持民族平等
二、建立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 设的战略任务。
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 治方向; 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 心任务; 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 要基础。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1、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
2、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3、 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 4、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笔记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预习笔记:
通过本章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只有社会和谐,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只有社会和谐,国民才能够幸福安康;只有社会和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和利用重要的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福国民,同时把我复杂多变的国家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家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也是我们现代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

时刻不忘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把握正确的思路,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

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不能再建立在“传统的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之上。

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

与此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则是一种动态和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

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法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幸福安康的重要途径,我们国家以及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当知这宝贵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