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3. 运动的方式》教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3. 运动的方式》教
C、箭头表示什么?
转。
比照:青蛙跳的运动方式和滑
滑梯的小朋友的运动方式一样
(指J
吗?有什么不同?
在书中画)
课件出示小朋友 荡秋千。
看风车,想想风车是怎样运动 的?1西地风车转时的运动轨 迹。
风车转的图示:
学生交流汇报。
画后追何:8、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画画小朋友荡秋千
b、线条表示什么?
时的运动轨迹。
C、箭头表示什么?
通过学生回忆己 学的知识快速的 进入到新的知识 领域。
2
点。
我们很自欢的活动,你能说说
友运动的轨迹。
研究五种物体的
小朋友是怎样运动的吗?
运动方式
谁能用线条和箭头画出小朋友
学生到黑板上画。(指派
课件出示小朋友
运动的轨迹?
1人,其余学生在书中
在玩滑滑梯。
小朋友在玩滑滑梯的图示:
深件出示青蛙 跳。
画后追何:a.为什么这样画?
学情分 析
《运动的方式》这-•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运动的概念和运动的速度,能判断运动以及分 析运动快慢的根底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 学生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式,知道按照运动仇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 动两类,并将这些运动方式进行比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教师对学生的学 习进行指导有助 于在遇到类似的 问题学生自己会 思考,
们还可以看到中心点到轨迹弧 线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相等
画画小朋友拍皮球时的 运动轨迹.
(指一生到黑板,其余
通过这个活动让
的。
在书中画)
学生感受上下运
喜欢拍皮球吗?
想想拍皮球
动的方式。
学生交流汇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讲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些数量关系,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关系。

2.操作教学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总结数量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准备练习题、作业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买一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买两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买三件衣服需要多少钱?”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活场景,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介绍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等数量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整单元)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整单元)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对于整数乘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和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教学内容的展示和练习题目的展示。

2.练习题目:准备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购物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分步骤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计算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运动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110米栏),他的最好成绩是(12秒88)。

9.(运动的快慢)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6)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

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12.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风向)。

13.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生长)或(运动),如指甲的生长等。

14.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整理复习卷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整理复习卷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
类整理复习卷
一、数形结合
1. 图形的分类
- 几何图形
- 非几何图形
2. 图形的特征与判断
- 几何图形:直线、曲线、封闭图形等
- 非几何图形:数轴、表格等
3. 长方形的特征
- 拥有四个直角和四条边
- 对角线相等
4. 长方形的计算
- 计算周长
- 计算面积
二、进行估算
1. 近似数的概念
- 不精确但接近实际数的数值
2. 估算方法
- 估小数
- 估整数
- 估计和差
3. 估算步骤
- 确定估算的范围
- 估算数的选择
- 进行估算运算
三、2100年的日历
1. 闰年的特征
- 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能被400整除
2. 判断闰年的方法
- 能整除4且不能整除100 - 能整除400
3. 计算2100年的星期
- 使用公式计算年差值
- 计算星期
四、田忌赛马
1. 田忌赛马的策略
- 使用较差的马匹与对手比赛- 目标是最后超过对手
2. 比赛规则
- 比赛次数相同
- 比赛的马匹数相同
3. 比赛胜利的决定
- 根据马匹的排名确定胜负
以上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的归类整理复习卷,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并在课后进行巩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对于新的计算方法他们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意义。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课件。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果要买3个价格为256元的玩具,我们需要计算总价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意义。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教师可以讲解256乘以3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3.3 速度、时间和路程》练习课件PPT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3.3 速度、时间和路程》练习课件PPT
(1)根据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 ),求出8小时 行驶了( 1960 )千米。
(2)根据数量关( 还剩的路程=总路程-已经行驶的 路程 ),求出离北京还有( 1214 )千米。
(3)列综合算式计算:( 3174-245×8=1214.下面的做法对吗?若不对,请改正。 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2小时行多少米? 列式是250×2=500(米)。( ) 改正:2时=120分 120×250=30000(米)
提升点 解决行程问题
5.解决问题。 (1)一艘轮船从南京驶往某渔港,行驶的速度是312米/
分,52分钟后到达,回来时提高速度,只用了48分 钟就返回到南京,轮船返回时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312×52÷48=338(米/分) 答:轮船返回时行驶的速度是338米/分。
(2)如图所示,这辆汽车经过几小时能从甲地开到乙地? 2400÷80=30(小时) 答:这辆汽车经过30小时能从甲地开到乙地。
(3)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00000千米, 可以写成( 300000千米/秒 )。
知识点 2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填表。
1008米 160千米/时
24小时
3. 从昆明到北京的铁路全长3174千米,一列动车从昆 明开往北京,平均每小时行驶245千米,行驶了8小 时后,离北京还有多少千米?
第3课时
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
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 间和路程
SJ 四年级下册
习题课件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5
6
知识点 1 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
1.填空。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2小时行驶了160千
米。“每小时行驶80千米”是指( 速度 ); “2小时”是指( 时间 );“行驶了160千米”是 指( 路程 )。 (2)飞机每小时飞行960千米,可以写成( 960千米/时 )。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三单元:三角形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上课时间:3/10 累计课时:12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3、请同学们自己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刚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2《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和发现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初步接触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水果摊,有苹果、香蕉和橙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各种水果的数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数量关系。

例如,展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加数、和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例如,给出一些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找出数量关系。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

例如,给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总价,找零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常见的数量关系》主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常用的数量关系,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运用数量关系,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数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2.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生活实例。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学习工具,如计算器、纸张等。

3.教学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学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

让学生观察和总结这些数量关系,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

3.操练(10分钟)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数量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积的变化规律》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应用和拓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解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除法和加减法运算,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和总结,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和操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积的变化规律。

例如,展示两组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观察积的变化情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尝试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为后续更复杂的乘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运算方法,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挑战。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乘法运算时,容易混淆数字和运算符号,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2.难点: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示例课件。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示例,讲解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互相检查,确保计算正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运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运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在学习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一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

但对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还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理解新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发现并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学习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有趣的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总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题目,如240×30,引导学生尝试计算。

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由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疑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小明有一袋饼干,每袋有10块,他一共买了3袋,请问他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然后,教师进行讲解,详细解释计算方法的过程和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惑。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案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案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材第34~37页)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在学习中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难点: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小客人,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好,闭上眼睛3,2,1,睁开!(课件演示:喜羊羊动画)生:喜羊羊!(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能来到你们班做客,早就听说你们班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数学顶呱呱,所以今天特地前来,想请大家帮我个忙,帮我救出被灰太狼关在山洞里的美羊羊,要想进山洞需要闯关,每一关都需要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知道,我对付灰太狼还行,可是解答数学问题可不行,你们能帮我这个忙吗)生:能!师:好,那我们就出发吧!(课件出示:口算题)3×2=13×2=95×0=21×4=4×300=学生完成口算练习,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

(课件出示:改编后的例5题)月星小区有85平方米草坪。

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

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灰太狼不服气,决定来点难的刁难你们,他把“85平方米”的草坪改为“850平方米”,现在你还会算吗?【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渗透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为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好铺垫。

同时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故事创设情境,和喜羊羊一起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1.教学例5。

师:先读题,再想想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5题)学生读题,列式15×850或850×15。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知识点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知识点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昆虫》知识点第9课庞大的“家族”1.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至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150万种动物,其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是昆虫,约有100余万种,占动物总数的61%。

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昆虫的共同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多数昆虫都有一对或者两对翅膀。

3.在庞大的昆虫大家族中,甲虫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昆虫。

4.甲虫作为昆虫家族中种类最多的成员,和其他昆虫一样具有昆虫的共同特征,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独有的特征——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

5.常见的昆虫主要有:蜜蜂、马蜂、蜻蜓、苍蝇、蚊子、牛虻、蝴蝶、步行虫、蟑螂、蝼蛄、地老虎、蝉的幼虫、负子蝽、田鳖、龟蝽、划蝽、石蛾、蜉蝣、跳蚤、虱子等。

6.描述昆虫的特征蜻蜓——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是飞行能手,不仅可以朝前、朝后、朝侧面飞,还会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

蟑螂——身体翠绿,常常扮成绿色植物来隐蔽自己。

它的前足很发达,上面长满锋利的尖刺,捕捉猎物很方便。

7.把不是昆虫的找出来,在“○”里打“×”。

8.描述一种你熟悉的昆虫,并画一画。

第10课养昆虫1.昆虫的一生在形态、生活习性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

2.蚕的一生蚕宝宝的一生可以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蚁蚕、幼虫、结茧(蛹)、蛾(成虫)、雌雄交配几个阶段。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作完全变态,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以卵繁殖。

蚕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食物等都有关系。

一般孵化期10-11天,幼虫期25天左右(具体为1龄期4-5天,2龄期3-4天,3龄期4天,4龄期6天,5龄期7-9天),蛹期14-18天,蛾期3-5天,共约50天。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
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有0(几百几十乘几十),以及相应的积的变化规律。所以,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编排一个单元,教学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
措施
1.注意让学生自主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3.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练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6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复习 教学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复习 教学课件

第六页,共九页。
问题解决
考点三
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爸爸带我去奶奶家给奶奶过生日。爸爸以平均70千米/时的速度开车赶往相 距210千米的奶奶家,照这样的速度,爸爸和我到奶奶家需要多少小时?
210÷70=3(时) 答:爸爸和我到奶奶家需要3小时。
第七页,共九页。
问题解决
考点四 积的变化规律
找规律填表,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108= 4860
108 × 45
540 432 4860
420×30= 12600
420
× 30 12600
第五页,共九页。
问题解决
考点二
单价×数量=总价
某自行车专卖店一天卖出自行车54辆,每辆自行车的售价为218元,该自 行车专卖店这天共收营业款多少元?
218×54=11772(元)
答:该自行车专卖店这天共收营业款11772元。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推理能
力;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二页,共九页。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会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 的关系解决问题。 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会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 系解决问题。
第三页,共九页。
知识点汇总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常见的数量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
第四页,共九页。
问题解决
考点一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列竖式计算。 37×116= 4292
116
× 37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讨论
为什么我总是在中午 的时候去菜场呢?
2.找出描写明明外貌的语句。
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
3.“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 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 好不好?
当时“我” 听了这句话以后 有什么反应?
这句话用“番茄太阳”来喻指小女孩的笑 脸,并且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小 女孩给作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和温暖的感受。
单击添加副标题
“番茄太阳”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番茄太阳”给 “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童心对“我” 的感染。
欣赏图片
欣赏图片
欣赏图片
大家读了课题,一定会惊讶,大家见过番 茄,也见过太阳,但番茄太阳是什么样子 呢?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大家一定会明白。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 温暖着我的心。
谁能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读一读,抄一抄。
番茄 盲童 天使 清 脆 颜色 捐献 亲戚 忙 碌
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 你们认为要怎样对待 身边的残疾人。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 些小朋友是怎样帮 助残疾同学的。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
社会对残疾 人的关爱
朗读课文,要求:
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二.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读一读
qié
番茄 盲童

亲戚 清脆

忙碌
捐献
认真朗读课文说说“我” 的心情变化:
灰暗——
喜欢—— 温暖——
快乐——

感动
1.我去菜市场差不多 总是中午,这时摊上 没有什么人,那位年 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 的手,在面前各种蔬 菜上来回抚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三角形》教材分析本单元系统地教学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分成五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

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三角形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第28~29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30~32页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

第33~34页单元练习。

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

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

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

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

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

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

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

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

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

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

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

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各组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里不需要动手围,只要运用已有的规律作出判断。

第3题从学校到少年宫的3条路线中,走直的那条路最近,这是生活经验和直观比长度得到的结论。

现在还要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因为在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

(3)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

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分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

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

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

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

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另外,“想想做做”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引导学生从“对称轴的两边完全重合”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长度相等、两个底角大小相等。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

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

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

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

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

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

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

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

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

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

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

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

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

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2)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

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

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

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

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

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4~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

(1)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

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

并由此产生疑问: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

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

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

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

一道是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三角形的认识(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P22—23页P24想想做做第2~3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2、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3、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4、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5、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7、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8、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教学流程:二次备课流程1: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师: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就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老师这儿有一幅图,你能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吗?(课件出示)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暂停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可多了,随便走走都能看到它。

流程2:揭示课题师:关于三角形,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和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暂停关于三角形,同学们一定还有很多疑问,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三角形家族,去进一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课件出示课题)流程3: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师:同学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三角形,那你们能想办法做出三角形吗?动手试一试,边做边再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呢?(学生活动)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些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沿着三角尺的边画;还可以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用这些方法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虽然它们形状不同,大小不等,但都是三角形,那肯定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观察一下三角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暂停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