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风险评估表知识讲解
手术风险评估表nnis分级
![手术风险评估表nnis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716231a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e.png)
手术风险评估表nnis分级NNIS分级是根据手术创口清洁程度、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等因素,将手术分为四个不同的风险等级。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等级的具体内容。
1. NNIS分级I级:属于清洁手术。
这类手术在没有感染或炎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切口在正常条件下取得,并且没有涉及到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或泌尿道。
这类手术的感染风险较低,术后感染率也较低。
2. NNIS分级II级:属于清洁-污染手术。
这类手术涉及到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或泌尿道,但没有明显感染或炎症。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污染,但在手术结束前已经得到控制。
这类手术的感染风险较低,但相对于I级来说稍高一些。
3. NNIS分级III级:属于污染手术。
这类手术涉及到明显感染或炎症的手术部位,如脓肿、化脓性炎症等。
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细菌感染的风险,但在手术结束前已经得到控制。
这类手术的感染风险较高,术后感染率也相对较高。
4. NNIS分级IV级:属于污染-感染手术。
这类手术涉及到明显感染或炎症的手术部位,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存在大量细菌感染的风险,手术结束时可能仍有感染存在。
这类手术的感染风险最高,术后感染率也最高。
NNIS分级的目的是根据手术的风险等级,为医生提供指导,以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策略。
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的手术,医生可以选择适当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加强手术切口消毒和穿戴手术手套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NNIS分级只是风险评估的一种工具,医生在制定预防措施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其他相关因素。
另外,NNIS分级也只适用于清洁性手术,对于其他类型的手术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的评估工具。
NNIS分级是一种常用的手术风险评估工具,通过对手术的清洁程度、手术部位和手术时间等因素的评估,将手术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
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等级选择适当的感染预防措施,以降低手术患者的感染风险。
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院内感染风险评估)
![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院内感染风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51454274bceb19e8b9f6ba83.png)
手术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评估表注:此表出自2014年11月《苏北地区医院感染管理高级研讨班》●资料显示SSI细菌来源:50%来源于患者皮肤;35%来源于手术人员的口、鼻、手;10%来源于手术器械及植入物;10%来源于空气●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见反面《手术安全核对》与《手术风险评估》使用说明一、卫生部《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重点工作之二“病人安全目标”中“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是具体落实的措施二、各医院要将《手术安全核对》与《手术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流程。
每一例手术均需执行此项工作,每个月、季、年都应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三、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手术风险分级”方法。
不但可以了解手术风险程度外,还可以准确地比较各医院之间“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差距,也可以与国际上水平作横向比较四、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简介:在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是按照美国“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中的“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将手术分为四级,即NNIS0级、NNIS1级、NNIS2级和NNIS3级,然后分别对各级手术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了该指标在进行比较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手术风险标准依据,是根据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2.麻醉分级,3.手术持续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进行计算的。
定义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将手术切口按照其清洁程度分为四类: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手术切口无炎症;患者没有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没有意识障碍II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患者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病情稳定;行胆囊、阴道、阑尾、耳鼻手术的患者III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开放、新鲜且不干净的伤口;前次手术后感染的切口;手术中需采取消毒措施(心内按摩除外)的切口IV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严重的外伤,手术切口有炎症、组织坏死,或有内脏引流管(2)麻醉分级(ASA分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ASA分级)。
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
![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https://img.taocdn.com/s3/m/dbf69375284ac850ac024200.png)
手术室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评估日期:x年x月x日评估者: xxx 科室负责人:xxx手术室降低危险因素的措施1.研究对象 xxxxxx医院x级x等综合性教学医院手术室。
2.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识别采用专家头脑风暴调查法进行医院感染管理风险识别,分别按照管理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对科室各个环节、流程进行风险识别。
3.风险指标的确定分别从管理、过程及结果三方面进行识别。
管理风险指标包括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与流程不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不全、感染控制知识缺乏;过程风险指标包括缺乏手卫生、手卫生方法不规范、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导管和导尿管;结果风险指标包括:发生医院感染、MDRO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
4.风险指标的赋值对风险指标分别从“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当前管理体系完整性”三方面进行分析并赋值。
管理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该科室的感染管理兼职人员根据平时了解的情况对风险发生可能性进行赋值。
过程指标以x年全院水平或划分不同范围等级进行赋值。
后果严重程度采取业内资深专家咨询的方式赋值。
当前管理体系完整性根据临床科室实际情况由感染管理兼职人员进行赋值。
5.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系数采取文献检索及本领域资深专家咨询的方式,分别对风险指标根据其涉及范围、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综合作用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即综合作用从高到低分别赋予1.0、0.8、0.6、0.4和0.2的权重系数。
6.风险值的计算将科室的每一项风险指标,按照“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当前管理体系完整性”赋值的和,再乘上权重系数,最后得分即为该风险指标的风险分值,分值越高,说明医院感染风险越大。
7.统计分析将科室各项风险值进行百分位数统计分析,百分位风险等级划分为:<10百分位为极低风险、10-25百分位为低风险、25-<50百分位为中低风险、50百分位为中风险、51-75百分位为中高风险、75-90百分位为高风险、>90百分位为极高风险。
手术风险评估表及使用说明
![手术风险评估表及使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0dbd1b5a0740be1e640e9a11.png)
手术风险评估表及使用说明卫生部《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重点工作之二“病人安全目标”中“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是具体落实的措施各医院要将《手术安全核对》与《手术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流程。
每一例手术均需执行此项工作,每个月、季、年都应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手术风险分级”方法。
不但可以了解手术风险程度外,还可以准确地比较各医院之间“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差距,也可以与国际上水平作横向比较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简介:在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是按照美国“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中的“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将手术分为四级,即NNIS0级、NNIS1级、NNIS2级和NNIS3级,然后分别对各级手术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了该指标在进行比较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手术风险标准依据,是根据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2.麻醉分级,3.手术持续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进行计算的。
定义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将手术切口按照其清洁程度分为四类: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手术切口无炎症;患者没有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没有意识障碍II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患者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病情稳定;行胆囊、阴道、阑尾、耳鼻手术的患者III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开放、新鲜且不干净的伤口;前次手术后感染的切口;手术中需采取消毒措施(心内按摩除外)的切口IV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严重的外伤,手术切口有炎症、组织坏死,或有内脏引流管(2)麻醉分级(ASA分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ASA分级)。
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如果不手术患者将不能存活;P6:脑死亡的患者(3)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风险分级标准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即为“手术在标准时间内完成组”;“手术超过标准时间完成组”2.手术风险分级的计算手术风险分为四级。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ff3d15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83.png)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一、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分析1.手术环境的因素手术室是手术进行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整洁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高低。
在手术室中,操作者的手术操作规范、手术室的消毒灭菌程序、手术室内空气清洁度等都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因素。
2.手术部位清洁与消毒手术前对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环节。
而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消毒与手术人员的操作水平、手术部位的疾病状况以及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等因素紧密相关。
3.患者自身因素患者自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如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免疫力状态如何,手术前是否有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等,都会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有所影响。
4.手术操作规范性手术操作的规范性也是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之一。
手术室内人员的操作纪律、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措施等都会直接影响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是风险管理的首要原则。
应从手术操作规范性、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能力。
2.分层管理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应该采取分层管理的原则,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程度和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对于低危人群则可以适当减少防控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3.积极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要积极监测手术室的环境卫生状况、手术操作规范性、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情况等,及时发现并改进风险问题。
4.科学评估风险管理要根据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科学评估风险,合理分配资源,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5.全员参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等,要促使所有相关人员共同遵守规范,共同维护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
三、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1.建立科学的制度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管理制度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手术环境、手术器械的清洁与消毒、患者自身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要有前瞻性和全面性。
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院内感染风险评估)
![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院内感染风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3de8df48360cba1aa911da32.png)
手术室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高危因素评估表时间:注:此表出自2014年11月《苏北地区医院感染管理高级研讨班》●资料显示SSI细菌来源:50%来源于患者皮肤;35%来源于手术人员的口、鼻、手;10%来源于手术器械及植入物;10%来源于空气●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见反面《手术安全核对》与《手术风险评估》使用说明一、卫生部《2008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重点工作之二“病人安全目标”中“目标五、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是具体落实的措施二、各医院要将《手术安全核对》与《手术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流程。
每一例手术均需执行此项工作,每个月、季、年都应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三、通过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手术风险分级”方法。
不但可以了解手术风险程度外,还可以准确地比较各医院之间“手术部位感染率”的差距,也可以与国际上水平作横向比较四、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简介:在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中是按照美国“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中的“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将手术分为四级,即NNIS0级、NNIS1级、NNIS2级和NNIS3级,然后分别对各级手术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了该指标在进行比较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手术风险标准依据,是根据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2.麻醉分级,3.手术持续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进行计算的。
定义如下:(1)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将手术切口按照其清洁程度分为四类: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手术切口无炎症;患者没有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没有意识障碍II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患者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病情稳定;行胆囊、阴道、阑尾、耳鼻手术的患者III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开放、新鲜且不干净的伤口;前次手术后感染的切口;手术中需采取消毒措施(心内按摩除外)的切口IV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严重的外伤,手术切口有炎症、组织坏死,或有内脏引流管(2)麻醉分级(ASA分级)手术风险分级标准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六级(ASA分级)。
手术患者感染风险评估表(最新)
![手术患者感染风险评估表(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de561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9.png)
手术患者感染风险评估表(最新)1. 背景手术患者感染风险评估表是评估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的工具。
通过对手术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有助于提前识别高风险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2. 目的本评估表的目的是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感染风险评估,包括术前和术后的相关因素,以便医疗团队能够针对高风险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对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进行个体化管理,降低感染风险。
3. 评估内容3.1 术前评估指标- 病史: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手术史等。
- 术前诊断:包括患者的主要术前诊断。
- 体格检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身体状况等。
- 检验指标:包括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液常规、肝肾功能等。
- 风险评估工具:根据相关评估工具对患者的术前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3.2 术后评估指标- 切口情况:包括手术切口类型、清洁程度等。
- 术后医疗措施:包括术后一段时间内的抗生素使用、伤口护理等。
- 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出现的感染相关并发症。
- 住院期间感染情况:包括住院期间的感染发生情况。
4. 使用指导4.1 填写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填写评估表中相应的指标。
评估人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体格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记录相关信息。
4.2 评估结果解读评估结果可以根据评估表提供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如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医疗团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案。
5. 更新与维护本评估表将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进行定期更新,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准确性。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评估表的维护和更新工作。
以上是手术患者感染风险评估表的最新版本,旨在帮助医疗团队全面评估手术患者的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措施,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控制及风险评估表1
![医院感染控制及风险评估表1](https://img.taocdn.com/s3/m/a81f647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3.png)
智能化感染监控技术应用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感 染监测预警和防控水平。
公众对感染防控期望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提高,对医院 感染防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了解患者情况
02
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状态等与感染发生相关的因
素。
分析手术室环境
03
如手术室空气洁净度、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清洁消毒情况等。
感染风险评分体系介绍
01
02
03
评分体系构成
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识 别结果,采用权重评分法 或其他合适的方法进行评 分。
评分项目与标准
包括手术切口清洁度、手 术器械消毒效果、手术室 环境等多个方面,每个方 面设定具体的评分标准。
感染发生率与影响因素
感染发生率
医院感染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 内,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 发病例的频率。通常以千分率或 百分比表示。
影响因素
医院感染发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医院规模、科室设置、患者 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侵 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等。
感染控制重要性及目标
感染控制重要性
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 到患者安全、医疗质量和医院声誉。有效控制医院感 染可以降低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支出,同时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高风险
在中风险基础上,实施严格的无菌操作、使用封闭式输液系统、加 强病情监测等高强度防控策略。
07 总结与展望
医院感染控制成果回顾
感染发病率降低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通过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医院感染 发病率显著下降,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评估表(最新整理)
![手术部位感染风险评估表(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8860a81711cc7930b7166a.png)
XXX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使用说明为识别、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加强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强化并完善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感染管理科设计了各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相关表格,并获得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修订审核通过。
现就如何使用各风险评估表及其附件说明如下: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小组,要求包括医院感染监控员在内的3人以上。
2. 评估小组成员根据科室自身实际情况,针对‘表一’内所列“待评估的高危因素”逐一打分。
3. 风险的可能性(P):测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4. 风险的严重性(S):主要针对如果风险发生潜在的严重性,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5. 风险的可测性(D):分为3个等级:低、中、高,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6. 风险优先系数(RPN)的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PN)=风险发生可能性(P)×风险发生的严重性(S)×风险的可测性(D)。
7. 风险水平: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8. 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高,即成为需要优先解决的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科室需要根据评估结果,针对风险水平高的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填写表二。
(措施可参考附件:常见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干预措施)9. 科室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后需要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填写表三。
10. 本评估表一式2份,一份交感染管理科,一份科室留存。
11. 本评估表在评估结束后立即上交感染管理科。
表一:XXX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手术部位感染)注: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感染管理科制表表二:医院感染高风险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表三: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日期执行情况整改措施科室自查人员感控督查人员评估科室:评估小组成员签名:评估日期:年月日感染管理科签收人:签收日期:年月日附件XXX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推荐措施风险采取措施1.科内对手卫生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洗手液、快速手消毒及干手设施等)2.科室内部指定专人考核手卫生3.宣传手卫生相关知识、制度、措施4.每月进行手卫生督查及整改1.科内举办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2.加强多重耐药菌定植菌筛查,预防与控制临床耐药菌多重耐药菌3.评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4.每月进行自评、整改1.落实手术部位相关感染的SOP 2.科室学习、培训、考核相关知识3.做好术前皮肤准备(淋浴、去除毛发等)、血糖控制、肠道准备等手术部位感染(SSI )4.每月对措施施行情况自查并反馈1.按VAP 、UTI 、CRBSI 的SOP 实施2.对科室组织学习培训、考核相关知识3.针对风险评估因素,每天监测评估VAP 、UTI 、CRBS I 相关感染4.每周、每月、每季对ICU 进行该项目的实施情况督查并反馈1.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做好保护性隔离3.重视手卫生4.合理用药新生儿相关感染5.减少侵入性操作1.每月科室必须自查符合规范要求2.每季度接受院感染科检查,加强整改医疗废物处置3.科室应加强培训,持续质量改进1.自评本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情况,督促达标2.了解本科室前五位病原菌3.加强院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宣教标本送检4.在科会上反馈,通报检查结果,持续质量改进1.所有一次性物品须从资产管理部库房领取2.每月自查一次性无菌用品的使用情况,是否规范3.库房环境清洁、阴凉、干燥,通风,物品置于物架上,离地≥20cm,离墙≥5cm,离天花板≥50cm。
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评估具体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评估具体指标](https://img.taocdn.com/s3/m/ba9f799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d.png)
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评估具体指标1.患者的健康状况:患者的健康状况是手术切口感染的首要指标之一、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肥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容易感染。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存在的慢性病情况,可以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
2.切口类型:手术切口的类型也是评估切口感染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手术切口的严重程度和预期的感染风险,切口可以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感染切口。
不同类型的切口有不同的感染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也是评估切口感染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术时间的长短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正相关。
长时间手术会导致组织缺血和缺氧,增加感染的机会。
评估手术时间的长短,可以对感染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
4.麻醉方式:麻醉方式也可以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全身麻醉的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较高,而局部麻醉的风险较低。
评估麻醉方式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5.细菌的存在:细菌的存在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密切相关。
如果手术部位已经感染,手术切口的感染风险会大大增加。
评估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风险,可以帮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风险。
6.术前防护措施:术前防护措施包括患者的肤面清洁和预防用药等。
评估患者是否做好了术前的清洁工作和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手术切口感染风险评估的具体指标包括患者的健康状况、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细菌的存在和术前防护措施等。
通过评估这些指标,可以对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确保患者安全和康复。
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手术室)
![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手术室)](https://img.taocdn.com/s3/m/f2d3ce4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png)
100%
1.手术中始终坚持无菌操作原则
2.手套破损时立即更换
3.建立一个无菌区,无菌区内所有物品都必须是灭菌的,如稍有怀疑应立即更换
4.器械护士应做好手术台上的无菌操作监督
5.无菌手术衣的无菌范围仅限于前身肩平面以下,腰平面以上及袖子,其他部位视为有菌区。
3
目的
项目
执行措施
资料来源
6.手术器械包括植入物科学合理的消毒、灭菌,按照合适的操作规程按时送达。
7.注意术中保温。
8.使用无粉手套。
9.重视无创操作,手术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及对切口的保护,切开皮肤后在分离皮下脂肪等组织时尽量减少刀功率或不用电刀,逐层仔细缝合,消灭死腔,手术结束后止血彻底,通畅引流。
10.手术过程中动作应轻柔连贯,避免粗暴操作
中医院医院感染控制风险评估
手术室
1
风险事件
风险性评估
评价
积分
E备程度
准备积分
风险优先级
风险发4
三的可能性
X
风险发生的严重性
需要准备
X
住备完耳
高
中
低
无
很高
高
中
低
无
高
中
低
高
中
低
3
2
1
O
4
3
2
1
O
3
2
1
1
2
3
患者皮肤准备
医务人员的着装
层流手术室的维护
手卫生பைடு நூலகம்
医务人员针刺伤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
切口感染的预防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监测
每季度抽检不定期检查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使用说明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使用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a5351e8be1e650e52ea99fc.png)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使用说明为识别、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加强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强化并完善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感染管理科设计了各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相关表格,并获得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修订审核通过。
现就如何使用各风险评估表及其附件说明如下: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小组,要求包括医院感染监控员在内的3人以上。
2. 评估小组成员根据科室自身实际情况,针对‘表一’内所列“待评估的高危因素”逐一打分。
3. 风险的可能性(P):测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4. 风险的严重性(S):主要针对如果风险发生潜在的严重性,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5. 风险的可测性(D):分为3个等级:低、中、高,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6. 风险优先系数(RPN)的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PN)=风险发生可能性(P)×风险发生的严重性(S)×风险的可测性(D)。
7. 风险水平: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8. 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高,即成为需要优先解决的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科室需要根据评估结果,针对风险水平高的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填写表二。
(措施可参考附件:常见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干预措施)9. 科室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后需要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填写表三。
10. 本评估表一式2份,一份交感染管理科,一份科室留存。
11. 本评估表在评估结束后立即上交感染管理科。
表一: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ICU、EICU)注: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表二:医院感染高风险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染管理科制表表三: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评估科室:评估小组成员签名:评估日期:年月日感染管理科签收人:签收日期:年月日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风险管理措施落实。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评价标准解读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评价标准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dd3bd28a58da0116d1749eb.png)
• 6、抽查手术时长大于3小时的患者病历, 查询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和品种品规是否按 规范要求。
• 7、手术室查看病人保温设施设备的使用及 维护情况。
四、督查重点(通用版)
手术部位感染管理评价标准解读
主要内容
• 一、督查评价要点和分值 • 二、督查评价方法 • 三、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 四、督查重点 • 五、目前管理的薄弱点 • 六、案例分析
一、督查评价要点和分值(通用版4分)
依据:
一、督查评价要点和分值(通用版)
• 1、开展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控与培 训。(0.5分)
六、案例分析(通用版)
• (1)该患者由于国家医保政策不报销门诊 费用,医生为了让病人减少自负费用,收 住院后再进行疾病相关检查,导致待手术 时间长。
• (2)患者患糖尿病多年,入院后血糖一直 未控制在正常范围,但管床医生一直未予 关注,没有针对血糖问题的分析讨论、会 诊或调整医嘱,说明医生不了解高血糖对 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或者没有认真阅读病 人的检测报告。
• 5、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采用 合法有效的消毒剂以正确的方式消毒手术 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 求。(0.5分)
参照《外科手术学基础》
一、督查评价要点和分值(通用版)
• 6、如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 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 予合理种类及剂量的抗菌药物,并按情况 增加给药次数。(0.5分)
六、案例分析(通用版)
• (3)术前5天患者做了肿块的穿刺取活检, 造成了手术部位皮肤破损,手术日创面尚 未修复,增加了微生物定植机会,增加手 术部位感染风险。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93d85b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e.png)
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腔 隙感染两大类。其中切口感染又可分为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器官/腔 隙感染。
发病率及危害
发病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因 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而异 。一般来说,清洁手术的切口感染率较低,而污染手术和感 染手术的切口感染率较高。
应对突发情况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应对突发情况 的能力,如手术中出现感染迹象 或疑似感染病例时,能够迅速采 取相应措施并与相关部门协调处
理。
持续学习与改进
医护人员需要保持持续学习和改 进的态度,关注手术部位感染防 控的最新进展和指南,不断提高
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06 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
术前沟通与告知
术后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术后心理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缓解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疼痛管理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提供合适的镇痛措施,确保 患者舒适度过术后恢复期。
伤口护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伤口护理方法,包括清洁 、换药、避免污染等注意事项。
家属参与及合作Biblioteka 1 2 3家属沟通
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解释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及预防措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等。
手术部位准备
医护人员需要掌握手术部位的准备 方法,如皮肤清洁、备皮、消毒等 ,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感染监测与报告
医护人员需要学会手术部位感染的 监测方法和报告流程,以便及时发 现和处理感染病例。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沟通与协作能力
医护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 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与手术团队 其他成员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 共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手术风险评估标准
![手术风险评估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78284725a8102d277a22f20.png)
手术风险评估标准
为了准确比较“手术部位感染率”,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和《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中的要求,参照了国际医疗质量指标体系是按照美国“医院感染监测手册”中的“手术风险分级标准(NNIS)”将手术分为四级,即0级、1级、2级和3级,然后分别对各级手术的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从而提高了该指标在进行比较时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一、手术风险标准依据
手术风险标准是根据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手术持续时间这三个关键变量进行计算的。
定义如下:
(一)手术切口清洁程度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引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
1.Ⅰ类手术切口(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使用说明
为识别、控制并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加强医院感染重点环节、重点人群与高危险因素的预防与控制,强化并完善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感染管理科设计了各临床医技科室医院感染风险管理相关表格,并获得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修订审核通过。
现就如何使用各风险评估表及其附件说明如下:
1.科室成立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小组,要求包括医院感染监控员在内的3人以上。
2. 评估小组成员根据科室自身实际情况,针对‘表一’内所列“待评估的高危因素”逐一打分。
3. 风险的可能性(P):
测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4. 风险的严重性(S):
主要针对如果风险发生潜在的严重性,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高、中、低,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5. 风险的可测性(D):
分为3个等级:低、中、高,对应的风险系数为3,2,1。
6. 风险优先系数(RPN)的计算:
风险优先系数(RPN)=风险发生可能性(P)×风险发生的严重性(S)×风险的可测性(D)。
7. 风险水平: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8. 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高,即成为需要优先解决的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科室需要根据评估结果,针对风险水
平高的因素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并填写表二。
(措施可参考附件:常见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干预措施)
9. 科室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后需要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并填写表三。
10. 本评估表一式2份,一份交感染管理科,一份科室留存。
11. 本评估表在评估结束后立即上交感染管理科。
表一:XXX医院感染风险评估表(手术部位感染)
注: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感染管理科制表
表二:医院感染高风险因素的风险管理措施:
表三:医院感染高危因素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督查表
评估科室:
评估小组成员签名:
评估日期:年月日感染管理科签收人:签收日期:年月日
附件
XXX
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的风险管理推荐措施。